有毒中药的有效减毒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中药炮制减毒方法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和疗效。
方法对中药炮制各种减毒方法如清炒法、加辅料法、加热法等进行具体方法和机制的探讨,以达到降低药物毒性的目的。
结果对毒性中药进行合理的加工炮制有效消除或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和毒副作用。
结论通过对炮制减毒方法和机理的探讨,有利于促进中药炮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中药炮制减毒方法疗效观察1.解毒原理1.1改变中药毒性成分这类药物像川乌、草乌含有的剧毒成分双酯型生物碱,通过蒸煮炮制,能够水解毒性成分中的酯键,变为单酯型生物碱或不含酯键的乌头原碱,削弱很大的毒性。
1.2减少毒性成分这类药物像马钱子内含毒性成分生物碱,有导致使用者惊厥和死亡的危险,此药通过砂炒或油炸处理,能够使其部分生物碱被破坏;巴豆、千金子脂肪油为峻泻或毒性成分,可以通过去油制霜处理以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1]。
1.3采用辅料解毒这类药物像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所含的毒性成分能够通过白矾、生姜制作而减小自身的毒性;藤黄毒性可通过豆腐同制消除,狼毒、商陆毒性可通过醋制来减小。
2.炮制方法2.1制霜对于含有油类毒性成分的药物,可通过制霜除去部分油性成分巴豆毒素。
巴豆油为毒性成分亦是有效成分,它可与碱性溶液作用析出巴豆酸,从而刺激肠黏膜产生腹泻作用,但过量可产生毒性作用,口服20滴巴豆油即可致死。
通过制霜涂去部分巴豆油,可使其含量降为18%~20%。
巴豆素主要对中枢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但对热不稳定,加热制霜可使之丧失毒性。
2.2加入辅料炮制毒药时,加入某些特殊辅料可达解毒目的。
常用的解毒辅料有甘草、明矾、豆腐、醋、滑石粉、砂子等,其解毒机理主要是辅料与有毒物质结合,或利用辅料排除毒物。
如甘草中的甘草甜素,易分解成为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醛酸,可与多种毒性物质结合,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结合型葡萄糖醛酸;另外,甘草甜素还可以吸收一些毒性成分。
3.通过炮制增强药物的疗效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对一些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的药物,常采用适当的方法增加其溶解度。
中药复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减毒;综述有毒中草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
某些药物的毒性成分与其有效成分并存,可通过炮制加工,配伍使其减毒。
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复方通过配伍可以达到减毒作用。
现综述如下。
1 泌尿系统类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1.1 关木通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实验组、正常组,分别灌关木通水煎液、银杏叶和关木通共煎液、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用药后不同时相大鼠的肾功能、肾脏的病理以及血管活性物质等变化。
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证明银杏叶对关木通引起的肾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
将关木通分别水煮和醇提,及配伍生地黄、甘草并醇提,给大鼠灌胃6 d后,检测肾功能变化,在光镜、电镜下观察肾脏的组织学变化。
结果:水煮关木通组的肾功能最差,肾脏的病理变化也最大,醇提关木通组肾功能轻度异常,肾脏的病理变化较水煮组轻微;关木通配伍并醇提组肾功能几乎正常,肾脏的病理改变也轻微。
结论:关木通醇提,配伍并醇提可以减轻或抑制其肾毒性[2]。
动物实验发现复方(包括导赤散、龙胆泻肝丸)组大鼠肾功能的相关指标以及肾组织形态学明显好于关木通组。
另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复方中马兜铃酸含量明显低于单味药关木通40%~60%以上。
研究提示,单味药与其复方不仅是药物组成、组分的变化,而且结果也有变化[3]。
采用HPLC法对关木通水煎液和炮附子与关木通的共煎液中的马兜铃酸进行测定,结果炮附子与关木通共煎液中的马兜铃酸的含量比关木通水煎液降低30%,由此可以说明,炮附子可以制约关木通的肾毒性[4]。
关木通与筛选药物配伍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马兜铃酸A吸,判断其含量是否降低。
发现当归、牡丹皮、生地黄、熟地黄、大黄可显著降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其中,当归与关木通质量比为1∶1,生地黄与关木通质量比为0.5∶1,牡丹皮与关木通质量比为1∶1是最佳配比。
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及原理
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及原理相传已有千年历史,这些方法旨在消除或降低中药中毒性物质的含量,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种常用的减毒方法是水煎。
水煎是指将中药材加水煮沸后煎煮一段时间,然后再取下药液,称为煎剂。
水煎的原理是通过材料与水的热交换,使一些有毒成分溶于水中,在煎煮过程中被去除或减少。
另一种常用的减毒方法是泡制。
泡制是指将中药材浸泡在水中,然后再取下泡药液。
在泡制过程中,一些有毒成分会被水吸收,从而达到减毒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如煅炼、制曲、酸洗等。
这些方法在具体操作上有所差异,但都是通过物质变化或处理,降低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含量。
中药炮制减毒的原理主要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物理作用是指在炮制过程中,药材与热、水等物质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促使有毒成分从药材中释放或转移到其他介质中。
化学作用是指中药炮制过程中,药材中的有毒成分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
生物作用是指中药炮制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有毒成分,降低中药的毒性。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减毒方法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协同作用,有效地降低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以下为了解除药物毒性的炮制方法是摘要:中药炮制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药物的毒性,归纳总结起来有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及辅料制去毒,其中后两者为去毒的主要方法。
加热去毒又包括干热去毒和湿热去毒;辅料制去毒又可分为固体辅料制去毒及液体辅料制去毒。
主键词:中草药 生产和制备中草药 毒性中药炮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以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增强药物的疗效为其主要炮制作用。
中药经过炮制减毒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和辅料制去毒。
现在分述如下。
1净制去毒净制去毒:是指药物通过净制处理,除去有毒副作用的部位。
1.1净制去除植物药中的有毒部位:如雷公藤其红黄色外皮毒性极大,如不除净,则会引起中毒,大损元气。
又如白首乌外皮中含有有毒金属元素量高达946.11mg kg,去皮白首乌饮片有毒金属元素量为36.50mg kg,含量大为降低,所以必须去皮。
再如巴戟天木质心中有毒元素铅的含量较高,去除木质心后,铅的含量降低。
1.2净制去除动物药中的有毒部位:如蕲蛇头部毒腺中含有大量出血性毒和溶血性毒,人畜被其咬伤中毒后,内脏广泛出血,故应除去头部。
又如蛤蚧“效在尾,毒在眼”,应去除眼睛降低毒性。
2水制去毒水制去毒:系指药物经过水洗、水漂、水泡、水浸等过程处理时,其所含的某些毒性成分溶于水而随水流失或水解。
如乌头、附子等经水浸泡,可使部分乌头碱部分水解而流失,降低了毒性。
商陆在淋润软化过程中,其主要毒性成分商陆毒素溶解和水解,从而降低了商陆的毒性。
又如半夏、天南星毒性较大,用清水浸泡数日,可使其毒性减弱。
再如雄黄中夹杂有As2O3,毒性极大,服后易引起中毒,而水飞后,可使As2O3的含量降低约30%。
朱砂中可溶性汞盐为朱砂的主要毒性成分。
经过水飞,可溶性的汞盐溶于水而含量降低,水飞洗涤次数越多,可溶性汞盐含量越少,毒性越低。
3加热去毒加热去毒又可分为干热去毒和湿热去毒。
3.1干热去毒:是炮制去毒使用最早的方法,历代曾用于斑蝥、马钱子等毒性药物的炮制。
有毒中药的有效减毒李淑青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摘要:对有毒中药毒性机理、已有的减毒方式及工艺进行总结试探,着重反思现有的炮制减毒上的问题与窘境,力图通过本文进一步增进炮制学在此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有毒中药炮制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乃至可危及生命。
西汉之前是以“毒物”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
《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
”《类经·卷十四》指出:“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1]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依照医疗、调制、制剂、贮藏等不同要求和药材自身的性质,将药材加工成饮片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传统制药技术。
历史上有称为“炮炙”、“修治”、“修事”。
[2]中药材必需通过炮制成饮片后才能够入药,这是中药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
也是中医药学的一个特点。
中药炮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有的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为毒性较大,在临床应用上不安全,无法进一步推行利用,限制了其医治疾病的用途,而通过炮制则能够降低或消除其毒性作用。
[2]1.有毒中药的毒性机理1.1.单纯毒性成份的作用有些中药中存在不具有明显功效的毒性部位或单一毒性成份,会引发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转变和脏器、器官的功能或形态方面的损害。
通过对这种中药所含有的化学成份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产生毒性的部位和成份,制定相应的炮制办法,力求降低此成份的含量,以便解决其毒性问题。
例如: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蕲蛇等均去头尾,斑蝥、红娘子、青娘子均去头足翅等,以减毒或除去非药用部位。
如蕲蛇的头部有毒,除去头部入药能消除毒性[1]。
芫花生品有毒是由于其所含有的芫花酯甲,该成份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而通过醋制则能够降低该成份的含量可达到减毒的目的。
1.2.有效成份的毒性作用古代医书中以为毒是与中药医治作用紧密相关的特征性内涵,毒与药是相同的;毒是药物的代称,因为毒反映了中药的偏性和致病功能。
浅谈毒性中药炮制去毒的原理卢红星摘要:中药炮制去毒常用净制、水浸泡、加热、去油制霜、水飞、提净等方法,以去除毒性成分,破坏、减少毒性成分,改变毒性成分结构,降低毒性成分含量等。
通过对炮制去毒方法及原理的探讨,有利于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毒性中药;炮制;去毒;原理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3.01.107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1-0195-02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安阳455000)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需经炮制后才可应用于临床,这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毒性中药的炮制更应引起重视。
毒性中药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在救治疑难重症方面每起沉疴。
正确掌握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和去毒原理,能使中药材更符合临床治疗需要,充分发挥疗效,也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1净制直接去除含毒性成分的部位净制是除去中药材杂质和非入药部位,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如人参“去芦免吐”、山萸肉“去核免滑”等,苦楝皮外层毒性较大,用时应彻底剥离。
再如蕲蛇头部毒腺含有较多出血性毒素、少量神经性毒素,内服后可引起内脏广泛性出血而死亡,去头后降低毒性。
斑蝥净制去头足翅,去头翅后镁、锌、钙等抗癌成分相对含量较高,去足翅后有害元素铅含量降低[1]。
2水浸泡使毒性成分水解或转化为毒性较低成分和有效治疗成分乌头、半夏、南星、附子等用大量清水长时间浸泡,使毒性成分溶于水中,并多次换水使毒性成分流失以降低毒性。
如乌头毒性成分为乌头碱,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但其水解产物乌头次碱及乌头原碱较易溶于水。
通过水漂使生物碱大量流失而使药物毒性降低。
商陆在淋润软化过程中,其毒性成分商陆毒素溶解和水解,使商陆毒性降低。
3加热法使毒性成分破坏、减少或转化加热法即是通过炒、煨、砂烫、蒸煮等方法加热破坏、减少或转化毒性物质,达到去毒目的。
如川乌水煮后,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C 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其毒性较小;再进一步将C 14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得到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原碱,其毒性更弱,但保留或增强了某些生物活性。
发酵法在中药减毒中的应用毒性中药对于疾病尤其是疑难重症的救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是因中药本身、使用过量或不当造成的毒副作用阻碍了中药的推广应用。
发酵作为传统的炮制方法,在中药减毒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
发酵炮制是指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材或药材拌加药材提取物或辅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虽然对于毒性中药,也会采取一些其他的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如水处理去毒、加热去毒、净制去毒等,这些方法的机理主要是去除毒性成分、改变毒性成分结构、降低毒性成分含量等。
但是由于大部分毒性中药所含的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如果只是一味的去除这些成分无疑会导致药效降低,并没有达到炮制的真正目的。
相比之下,发酵法利用其高效率的生物转化,降低并转化了毒性中药中的毒性成分,产生新的高效、低毒的成分,达到了既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又不影响其疗效。
发酵在减毒中应用的优势:首先中药发酵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药的活性成分;而且中药中有效成分不被破坏并充分利用,定向分解或转化中药中的毒性成分,并产生新的高效、低毒的成分;对于环境保护来说,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后的药渣仍可继续发酵,既环保又废物利用。
传统发酵炮制向现代纯种发酵的转变:前者是由多种自然霉菌混合发酵作用,这导致了菌种的种类和数量都是不确定的,而且可能会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整个发酵过程凭主观经验控制,可复制性差。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上世界80年代庄毅等发明了双向发酵,以植物来源的药材为“药性基质”(含营养成分),由经过筛选的药用真菌进行固态发酵,在经历复杂的真菌生长的生理、生化过程后,形成药性和功能主治与原药材不完全相同的“药性基质”,由于这种发酵技术既能让药材营养物质为真菌生长所利用,又能使药材原有的化学成分在真菌体内酶的催化下发生转变,因而称为“双向发酵”。
发酵在减毒中应用举例:雷公藤所含主要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为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等内酯化合物。
毒性中药的炮制
[导语]毒性中药,需减毒或去毒才能药用,故有毒药物的炮制是中药炮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专家来介绍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近50年来,广大医药工作者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的突破。
减毒去毒方法大致可分为加热去毒、加辅料去毒、压榨去毒、浸漂去毒及去掉含毒部位,这里着重介绍前几种方法。
一、加热去毒即利用蒸煮、油炸、砂炒等方法去毒。
1.马钱子,传统炮制方法有牛油炸、水浸油榨后土粉反复制、水煮黄土炒、甘草水煮后麻油炸、尿泡等,加工均较繁琐。
实验证明,可用高温破坏或分解有毒成分。
马钱子砂炒、油炸270℃以上时,其毒性成分士的宁(番木鳖碱)含量由1.56%降至1.15%,290℃以上则降至0.49%。
在1985版《中国药典》中统一规定为“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显棕褐色或深褐色”,“士的宁含量应为0.78%~0.83%之间(可用淀粉调节)”。
这种方法节省辅料,操作方便。
2.斑蝥,含斑蝥素1%~1.2%,有剧毒,作用于局部能刺激皮肤黏膜引起红肿疼痛、起疱等,传统炮制方法是用米炒。
据报道,斑蝥素加热超过其熔点(218℃)能升华并逸出。
米炒斑蝥约在110℃时斑蝥素可部分升华除去,从而起到降低毒性的作用。
3.乌头、附子,历代本草均认为有毒。
其去毒方法有水漂、米泔水浸、童便浸、火制、蒸煮及掺加辅料等。
现代研究表明,其毒性成分。
浅析中药炮制降低药物毒性的方法和机理赵熙子2010级药学3班学号1010307323【摘要】中药经过炮制减毒的方法很多,可具体地归纳为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和辅料制去毒等。
炮制的作用机理又可归纳为去除毒性部位、破坏或改变药物的毒性成分、降低毒性成分含量、去非有效的水溶性毒性成分、辅料解毒、以及破坏部分酶,以防止有效成分在酶的作用下生成毒性物质等。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法作用机理【正文】很多植物都是中药的原料药材,然而这些植物一般具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毒性。
中药的炮制减毒是使用中药的重要指导原则,其对于降低甚至消除药物毒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文将主要介绍中药炮制的方法及其作用机理。
1.中药炮制的方法中药经过炮制减毒的方法很多,归类的方法也有很多,本文采取一种较为细致的分法,将中药炮制方法归纳为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和辅料制去毒。
其中后两者为去毒的主要方法。
加热去毒又包括干热去毒和湿热去毒;辅料制去毒又可分为固体辅料制去毒及液体辅料制去毒。
净制去毒:是指药物通过净制处理,除去有毒副作用的部位。
如自首乌外皮中含有有毒金属元素量高达946.1lmg/kg,去皮自首乌饮片有毒金属元素量为36.50mg/kg,含量大为降低,所以必须去皮。
水制去毒:是指药物经过水洗、水漂、水泡、水浸等过程处理时,其所含的某些毒性成分溶于水而随水流失或水解。
如乌头、附子等经水浸泡,可使部分乌头碱部分水解而流失,降低了毒性。
加热去毒又可分为干热去毒和湿热去毒。
干热去毒:是炮制去毒使用最早的方法,历代曾用于斑蝥、马钱子等毒性药物的炮制。
干热去毒方法又可分为不加辅料及加辅料去毒方法。
不加辅料的干热去毒方法有清炒法、煅法、去油制霜法等。
其中,去油制霜法是指,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经去油制霜,使某些富含油性成分的果实种子类药物脂肪油含量下降,毒性降低。
如巴豆油、千金子油、大风子油等,易导致强烈腹泻,需去油制霜以降低其毒性。
浅述中药炮制减毒方法摘要:中药炮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其中以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增强药物的疗效为其主要目的。
炮制是减低毒性最有效的方法,中药经炮制减毒的方法很多,本文对有毒中药的主要炮制解毒方法进行了简单概括。
关健词:中药,炮制,减毒,方法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
然而“是药三分毒”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利用“毒”斑来纠正脏腑的偏胜偏衰,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而引起人体功能起失调,疾病进一步恶化,甚至死亡。
炮制目的就是使药物经过炮制后,药理改变,治疗效果增加、消除药物毒性、副作用,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
有毒中药只有炮制“适中”,才能在降低毒性中药的同时保证药[1]。
效炮制是根据中医药学理论,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独特中药加工技术,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炮制减毒的方法很多 ,如净制法、浸法、漂法、水飞法、清炒法、加辅料炒、制霜法、锻法、焙法、提净法等。
根据操作方法和原理的不同,可粗略分为如下几类。
1.净制净制去毒是指药物通过净制处理除去有毒副作用的部位。
晋代《肘后方》认为斑鳌应“去足翅炙”。
斑蝥中斑蝥素有剧毒, 斑蝥素一部分呈游离状态,一部分以镁盐形式存在于软组织中,由足的关节处分泌, 因此入药前须去除头、足、翅, 去头翅后M g、 Zn、 Ca等抗癌成分含量较高, 去足翅后有害元素 Pb含量降低[2]。
2.水制水制去毒是指药物经过水洗、水漂、水泡、水浸等过程处理时, 其所含的某些毒性成分溶于水而流失或水解。
朱砂又名辰砂、丹砂,是一种矿物类药物,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本草纲目》称其“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发汗,随佐使而见功,无所往而不可。
”朱砂能清心镇惊,安神解毒,临床应用范围较广。
历代本草均载其有毒,《中国药典》载“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不宜入煎剂”。
朱砂系天然的辰砂矿石,为无机汞化合物,主含硫化汞,另含硫化镁及铋、铁、硅、钡、钙、铜、锰、锑、砷等多种微量元素,《中国药典》规定朱砂含不低于96% [ 4] ,其中游离汞及钡、锑、砷等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危害性。
科学炮制使中药减毒增效有毒中药经炮制后,除便于储存、调剂和服用外,更重要是能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因此,有毒中药的炮制十分重要,历代都给予高度重视。
其减毒原理如下。
1.炮制使毒性物质破坏有些药物通过加热可使毒性物质破坏,从而使毒性减低。
如马钱子含有毒成分木鳖碱和马钱子碱,通过砂烫高温处理后,此成分即被破坏或挥发,使之含量降低至安全范围内。
2.炮制可使毒性物质分解(或水解)有些药物通过炮制使毒性物质分解后,转化成为低毒或无毒的物质。
如附子、川乌、草乌的毒性成分为生物碱(尤其是乌头碱),遇水或加热后,被水解(或分解)转化成为毒性较低的乌头次碱及几乎没有毒性的乌头胺,从而使毒性减低。
3.炮制可使毒性物质衍化在炮制过程中,如果同时对有毒中药配加某种辅料,这种辅料中的某些成分与有毒成分作用,衍变成一种无毒而又不影响疗效的物质,使毒性降低。
如大戟含有毒的三萜类化合物,用醋炮制后,即可与乙酸作用变成衍生物,使之无明显刺激性及毒性。
又如用甘草为辅料炮制某些有毒中药,由于甘草含有的甘草酸水解后生成葡萄糖醛酸,能与含羟基等有毒物质混合,生成难于吸收的结合型葡萄糖醛酸而达到解毒目的,故许多药物炮制都用甘草。
如加明矾炮制某些有毒药物,明矾是铝的复盐,在水中分解为氢氧化铝,呈凝胶状,带负电荷,可吸附生物碱、苷等而解毒。
4.炮制使毒性部位直接去除有些中药的某部分有毒,通过去除毒性部位使该药无毒或低毒。
如蝮蛇、蕲蛇的头部毒腺含有强烈的毒素,去头后降低毒性,保证了用药的安全。
5.炮制可使毒性成分逸出如斑蝥中有毒成分斑蝥素,与米同炒至85℃时即开始升华,因而降低了毒性。
露蜂房内含有的蜂房油是一种含有毒成分的挥发油,经炒黄后,能使部分油挥发而降低毒性,同时又矫正臭气。
6.炮制使毒性成分降低在安全范围之内有些药物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即是有效成分,炮制时须采用使其毒性成分降低在安全范围之内的方法。
如巴豆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均存在于油脂中,传统的炮制方法采用压油用霜法,不能全部去除巴豆油,要求保留在18%~20%之间为宜。
有毒中药的有效减毒李淑青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摘要:对有毒中药毒性机理、已有的减毒方法及工艺进行总结思考,着重反思现有的炮制减毒上的问题与困境,力图通过本文进一步促进炮制学在此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有毒中药炮制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西汉之前是以“毒物”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
《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
”《类经·卷十四》指出:“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制、制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将药材加工成饮片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传统制药技术。
历史上有称为“炮炙”、“修治”、“修事”。
[2]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后才可以入药,这是中药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
也是中医药学的一个特点。
中药炮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或者消除药物的毒性。
有的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为毒性较大,在临床应用上不安全,无法进一步推广使用,限制了其治疗疾病的用途,而通过炮制则可以降低或者消除其毒性作用。
[2]1.有毒中药的毒性机理1.1.单纯毒性成分的作用有些中药中存在不具备明显功效的毒性部位或单一毒性成分,会引起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和脏器、器官的功能或形态方面的损害。
通过对这类中药所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产生毒性的部位和成分,制定相应的炮制措施,力求降低此成分的含量,以便解决其毒性问题。
例如: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蕲蛇等均去头尾,斑蝥、红娘子、青娘子均去头足翅等,以减毒或者除去非药用部位。
如蕲蛇的头部有毒,除去头部入药能消除毒性[1]。
芫花生品有毒是由于其所含有的芫花酯甲,该成分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而通过醋制则可以降低该成分的含量可达到减毒的目的。
1.2.有效成分的毒性作用古代医书中认为毒是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的特征性内涵,毒与药是相同的;毒是药物的代称,因为毒反应了中药的偏性和致病功能。
对于不少毒性中药而言,其有毒成分往往是其发挥功效的有效成分,如斑蝥含斑蝥素、蚁酸、蜡质、脂肪酸等成分,而斑蟊素是斑蝥体内的有毒成分,也是抗癌的有效物质,可以抑制癌细胞核酸代谢,彻底杀死癌细胞。
马钱子具有散血热、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其主要成分士的宁、马钱子碱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临床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疗效确切。
[2]2.有毒中药减毒炮制原理2.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采取一定的炮制工艺,使中药中所含有的有毒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或者物理性质发生改变,以降低甚至消除其毒性作用。
例如川乌中所含主要毒性成分为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乌头原碱、次乌头碱),通过对川乌进行煮制,使化学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的双酯型乌头碱C位上的乙酰基水解,失去一份子的乙酸,得到相应的8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毒性降低为双酯型生物碱的1/200~1/4000,在进一步水解,使C14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失去一份子的苯甲酸,得到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碱,其毒性仅为双位上酯型乌头碱的1/2000~1/4000。
另一个原因则有可能是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C8的乙酰基,生成了酯碱,从而减低了毒性。
[2]2.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2.2.1 净制除去有毒副作用的部位采用净制的方法除去有毒副作用的部位而达到去毒的目的,如去心以减毒:《雷公炮之论》载:远志,“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
麦冬,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载:“温水去心用,不令心烦,惟伤寒科带心用。
”去芦以减毒,宋代《证类本草》中人参项下有“采根用时,去其芦头,不去者吐人,慎之”的记载,明代张浩《仁术便览》云:“去芦,芦与参相反,吐药中有用芦者。
”清代《修饰指南》则总结为“去芦者免吐”,并沿用至今。
还有去头尾、皮骨、足、翅,如乌梢蛇、蕲蛇等均需要去头和鳞片,蛤蚧须要除去鳞片头足。
这样做的目的即是为了除去有毒部分或非药用部位。
[2]2.2.2 特殊的炮制工艺减少毒性成分含量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针对某一位特定有毒中药的的炮制工艺,以降低其中所含有的毒性成分含量。
如可以通过水飞法除去杂质及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降低毒性。
朱砂主要含有硫化汞,杂质主要是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后者毒性极大,为朱砂中的主要毒性成分。
研磨水飞法可降低可溶性汞盐含量而大大降低朱砂毒性。
水处理去毒,即通过将有毒中药在适量水中浸泡,来漂去,水解或者分解所含有的那些可溶于水或较易溶于水的有毒成分,如蟾蜍有毒,作用猛烈,既有较强的刺激性,其成分非常复杂,并含有多种毒性成分,蟾蜍在加工的过程和炮制过程中,蟾毒被水解为各种蟾毒配基及辛二酰精氨酸,后者被进一步分解为辛二酸和精氨酸而产生其他药理作用,同时,毒性也大大降低。
[3]加热制毒法,可以分为湿热、干热两种,即通过炒、煨、砂烫、蒸煮等方法加热破坏、减少或转化毒性物质,从而达到去毒的目的。
如马钱子通过砂烫至外表呈棕褐色或深褐色,内部鼓起成小泡后,使生品含的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受热分解破坏。
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在加热过程中,醚键断裂开环,转变成它们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
被转化的这些生物碱毒性变小,且保留了或增强了某些生物活性。
另外加热也可以改变一些毒性蛋白,使其变性,降低毒性,如苍耳子、巴豆等。
巴豆中所含巴豆毒蛋白系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细胞坏死,引起气泡和炎症。
通过加热至110℃,毒性即可消失。
苍耳子中有毒物质是苍耳子苷,它能够显著降低血糖,中毒后发生强烈阵发性惊厥,炒至焦黄色使毒性蛋白变性凝固,使之不能溶出以达到去毒的目的。
[3]2.3.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在某些中药炮制过程中,加入一种或者多种辅料,以降低毒副作用。
天南星的毒性成分可能是苛辣性毒性成分,天南星炮制解毒常用的辅料是有解毒作用的药物,如生姜、白矾、甘草等。
姜矾共制是最常用的方法,其解毒机制可能是吸附毒物,改变毒物的理化性质,其中生姜本身有解毒功能,并与天南星有协同作用。
甘草酸具有类似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其水解产生的葡萄糖醛酸与毒物结合能加强肝脏的解毒能力。
采用辅料炮制毒性中药的种类很多,需要根据用药要求,参照药物本身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辅料,使之更好地配合临床用药。
[3]3.炮制减毒存在的问题3.1 毒性药物划分标准关于毒性中药的毒性大小以及有无,至今无法形成统一的、合理的标准。
在毒理学中,半数致死量,简称LD50,是描述有毒物质的常用指标。
LD50是指“能杀死一般试验总体之有害物质、有毒物质或有利辐射的剂量”。
又有定义称,中药的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分为急性毒性反应和慢性毒性反应。
而这种划分标准缺乏准确可靠的指标,没有相关的指标性规定和标准,对于中药的毒性,简单的采用西药的划分标准会失去了中医的用药特点和中药本身的特性,对于中药毒性的研究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原植物上,还要集中研究炮制后的药材和已经制成相应剂型的中成药,因为在后续的一系列加工过程中,植物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很大的理化改变,在对其毒性进行研究时,尤其要进行动态跟踪了解。
在对其毒性成分进行分析时,要综合临床应用,比如说内用或外敷、治疗的病症和病征的轻重缓急等。
[4]3.2 毒性成分与有效成分毒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用之得当,可发挥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成为机体造成损害性的内在因素[2]。
我国2005年《药典》记载有毒性中药70余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由于它们含有多种天然的化学有效成分,对一些疾病具有确切的疗效,为国内外医学界所普遍关注。
如含有砷类有毒中药如砒石、砒霜、雄黄、雌黄等,都曾在哮喘、溃疡病、皮肤病、白血病、糖尿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正是由于不少中药其毒性成分与活性成分是一致的,就决定了减毒的复杂性,有可能在减毒的过程中,降低药物的疗效。
因此在选取炮制方法和权衡炮制程度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它的临床应用,确保该药材能够在保留其医疗优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有效地炮制。
3.3 炮制过程的标准化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医书对不同药物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介绍,但是大多标准隐晦,易受客观条件存在的误差影响。
按照《药品管理法》第2章第10条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
可现实的情况是存在炮制标准严重不统一现象。
目前,国内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炮制规范三级标准,而且各标准由于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相同药材有多种炮制方法,甚至相互矛盾。
[5]另一方面,饮片炮制规范的必须符合中医药理论及传统用药习惯,国家研究的“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课题特别明确提出“中医药的不可分性”中医没有按照中医药理论炮制出的饮片,就无法对病人进行恰当的医治;中药饮片离开了中医药理论和中医的临床应用,也就不称其为中药饮片了。
所以制定饮片的标准及炮制规范,必须符合中医药理论及传统用药习惯。
[5]3.4 有毒中药的流通从中成药得使用到医院药房对中药的调配和制剂,应该严格进行监控,有毒中药材在流通过程中的加工和贮藏,都会影响到其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还有可能会造成药材管理不当,造成误服、服用剂量过多或者过少,影响临床疗效。
3.5 有毒中药的药理学研究简单的采用西药的模式对单一化学成分进行毒理实验无法满足有毒中药本身的特点和中医用药的优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实践也证实,在动物模型上证实无毒的中药,有可能在临床应用中产生毒副作用,相反也是有可能的。
这是由于中药和西药最大的区别在于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所含的成分及存在的状态很难全部清楚。
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入人体后作用于各个相关的靶器官,其药效和毒性的表现不可能简单地从某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的含量来判定。
例如,含有毒重金属的药物(汞、砷等)在中药处方中应用较广泛,如果用重金属总含量为标准,来评判中药的毒性,许多具有独特疗效的有效方剂将被禁止使用。
但是重金属的存在状态不同,其毒性的差异非常大。
中药的毒性与其含有的重金属总量不一定呈正比。
我们通过对安宫牛黄丸汞、砷加减研究发现,其脑保护作用加汞砷的安宫牛黄丸强于未加的,因此,有毒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
[6]4.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4.1 尽快制定相关的毒性等级标准在此方面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方面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另一方面需要相关的化学和药理研究,再结合国际的标准和试验方法。
由于药物和毒物之间的关和多指标分级法,在使用前者时,系非常密切,很难划分明显界限,已有的划分方法有LD50会将笼统的临床与动物实验混在一起,不利于准确划分中药毒性等级,中药本身的特点就是多靶点多成分的整合作用,对患者进行整体调理的过程,简单的采用动物单一病状药理实验,无法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