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漏、胎动不安ppt
- 格式:ppt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13
胎漏、胎动不安教案目的要求⏹熟悉胎漏、胎动不安的定义及其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论治。
定义⏹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但无腰腹疼痛、下坠感。
⏹胎动不安:妊娠期腰痛、腹痛,胎动下坠,或伴少量阴道出血。
(四症不必悉具)⏹转归:好转——继续妊娠加重——胎元殒堕沿革:⏹《金匮要略》:“有妊娠下血者… …胶艾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载“漏胞”、“胎动不安”候。
提出“母有疾以动胎”和“胎有不牢固,致动以病母”。
⏹《妇人良方》指出“房室不节”病因。
⏹《妇人规》提出“父气薄弱”等因素。
病因病机⏹主要病因病机:冲任不固,胎失所养,或胎元不健。
⏹虚证为主,亦有实证、虚实夹杂之证。
⏹母体因素1、肾虚2、气虚3、血热4、外伤⏹胎元因素先天不足孕后所伤诊断⏹病史:停经史;⏹症状:阴道少量出血,或腰痛、小腹痛,下坠感;⏹检查:妇检:子宫口闭,子宫增大与孕周相符;实验室:血、尿 HCG 测定(定性、定量);辅助检查:B超——宫内见孕囊,可有胎心搏动鉴别诊断:⏹胎漏与激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鉴别;⏹胎动不安与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葡萄胎鉴别;⏹与胎殒难留、胎死不下鉴别;⏹胎漏与宫颈出血鉴别。
以图像与病例阐明鉴别要点。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阴道出血的色、质辨腹痛的性质、程度⏹治疗大法:安胎为主重在补肾固冲,以及健脾、养血、清热胎元不健或胎堕难留,则下胎以益母。
1、肾虚⏹妇科证候:孕期阴道少量下血,色黯淡,质稀,腰痛,小腹隐痛、下坠,头晕耳鸣。
⏹舌脉:舌淡,舌苔白,脉沉细而滑,尺弱。
⏹治法: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方药:寿胎丸加党参、白术⏹偏于阳虚,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沉迟。
加杜仲、艾叶、补骨脂。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
⏹偏于阴虚,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合二至丸,加生地、山萸肉、地榆。
2、气血虚弱⏹妇科证候:孕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腰痛,小腹隐痛、空坠,神疲。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滑⏹治法:补气养血,固冲安胎。
胎漏、胎动不安一、概述胎漏指因妊娠期间冲任气血失调,胎元不固,致孕妇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亦称“胞漏”“漏胎”。
若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常是堕胎、小产的先兆,多发生于妊娠早期,少数在妊娠中晚期。
若胎元正常,多数患者经保胎治疗,阴道流血停止,腰酸腹痛消失,可继续妊娠,并正常分娩。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因胎元缺陷,胚胎不能成形者,将导致堕胎。
胎漏、胎动不安的临床表现虽不相同,但病因病机、辨证施护、预后转归基本相同,故一并讨论。
历代医家对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预防调摄均十分重视。
“胎漏”首见于《脉经》,“胎动不安”首载于《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侯》。
《妇人大全良方•妊娠门》指出“轻者转动不安,重者必致伤堕”,已认识到胎漏、胎动不安可发展为堕胎。
明代《妇人规》强调辨证论治安胎,提出动态观察胎动不安四大症状“腹痛、下血、腰酸、下坠”,完善了“治病与安胎并举”和“下胎”两大治则。
清代《傅青主女科》论述了安胎七法。
《丹溪心法》将白术、黄芩作为安胎圣药。
张锡纯的寿胎丸成为后世安胎的基础方。
西医学的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等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中医学将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称为“胎元”。
胎漏、胎动不安的病因包括胎元因素和母体因素两大方面。
胎元因素多因父母精气不足,两精虽能结合,但胎元不固,胎多不能成实;母体因素多因肾虚、气血虚弱、血瘀、血热等影响母体气血或直伤胎元,引起胎漏、胎动不安。
此外,跌仆闪挫、手术和药物亦可引起胎漏、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冲任失调,不能摄血养胎,胎元不固。
病因病机见图3-8。
图3-8 胎漏、胎动不安病因病机示意图因胎元因素致“胎不成实”者,临床保胎治疗往往无效,故本节不做重点讨论。
三、常见证型1.肾虚【临床症状】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或伴腰酸腹痛,有下坠感,或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频数,面部黯斑。
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2014版一【病名】中医病名: 胎漏、胎动不安西医病名:先兆流产二【定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 或伴有少量阴道量出血者, 称为“胎动不安”。
西医中所讲的“先兆流产”属此范畴。
三【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妊娠。
(二)证候诊断1.肾虚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症: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症:腹胀,头晕耳鸣,身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质薄;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燥咽干。
次症: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滑数或滑细数。
4.气血虚弱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身疲肢倦。
次症: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5.肾虚血瘀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症: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主症“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症1项、次症1项,或兼有次症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