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漏、胎动不安
- 格式:ppt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34
中医护理知识点:胎漏、胎动不安【优质推荐】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妊娠期间,多因冲任气血不调或不和,胎元不固,以致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妊娠疾病称为胎漏。
而妊娠期间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妊娠疾病,称为胎动不安。
在妊娠早、中期发生胎漏、胎动不安者,常为堕胎小产之先兆,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先兆流产;若在妊娠中、晚期发生胎漏,也可能为前置胎盘的表现【辨证】本病病位在冲任、胞宫,临床应根据病情的进展,判断胎元的存亡与预后,决定治病与安胎幷举或下胎益母。
一、肾虚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质清稀,或小腹下坠、隐痛、腰痛、膝软、头晕耳鸣,神疲纳差,夜尿频繁,或曾屡次坠胎,眼诓黯黑或有面部黯斑,舌淡或淡黯,苔白,脉沉细滑或尺脉弱。
二、气血虚弱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空坠、隐痛腰痛、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纳差,肢软乏力,大便不实,舌淡胖,苔白,脉细滑。
三、血热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质稠,或小腹坠胀,灼痛、腰痛、面赤心烦,口干咽燥,或五心烦热,尿黄便秘,舌红或边尖红,苔黄或少苔,脉弦滑数。
四、血瘀证:妊娠期外伤,或宿有癥瘕,阴道少量出血,色黯红,质稠,或小腹坠胀、腰痛,舌质略暗,有瘀斑,脉沉弦。
胎漏、胎动不安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流产的可能原因,以及经积极稳妥治疗后,大多可继续正常妊娠、分娩健康婴儿。
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和紧张情绪,抑郁、忧思、恼怒、悲伤均可影响气机,使气血逆乱,胎失载养。
二、注意卧床休息,阴道流血时应绝对卧床、静心休养,但非24小时躺在床上不动,甚至连大便都不敢下床。
肾虚症宜多休息,有滑胎史者,其休息一般超过上次流产的日期;气血虚弱症应避免劳累,保证睡眠,血热者,绝对卧床休息,衣被不宜过暖。
三、避风寒,慎起居、防止外感等疾病发生。
四、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负重攀高,防止跌扑;保持会阴清洁,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部,每日1次。
胎漏、胎动不安教案目的要求⏹熟悉胎漏、胎动不安的定义及其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论治。
定义⏹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但无腰腹疼痛、下坠感。
⏹胎动不安:妊娠期腰痛、腹痛,胎动下坠,或伴少量阴道出血。
(四症不必悉具)⏹转归:好转——继续妊娠加重——胎元殒堕沿革:⏹《金匮要略》:“有妊娠下血者… …胶艾汤主之”。
⏹《诸病源候论》载“漏胞”、“胎动不安”候。
提出“母有疾以动胎”和“胎有不牢固,致动以病母”。
⏹《妇人良方》指出“房室不节”病因。
⏹《妇人规》提出“父气薄弱”等因素。
病因病机⏹主要病因病机:冲任不固,胎失所养,或胎元不健。
⏹虚证为主,亦有实证、虚实夹杂之证。
⏹母体因素1、肾虚2、气虚3、血热4、外伤⏹胎元因素先天不足孕后所伤诊断⏹病史:停经史;⏹症状:阴道少量出血,或腰痛、小腹痛,下坠感;⏹检查:妇检:子宫口闭,子宫增大与孕周相符;实验室:血、尿 HCG 测定(定性、定量);辅助检查:B超——宫内见孕囊,可有胎心搏动鉴别诊断:⏹胎漏与激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鉴别;⏹胎动不安与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葡萄胎鉴别;⏹与胎殒难留、胎死不下鉴别;⏹胎漏与宫颈出血鉴别。
以图像与病例阐明鉴别要点。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阴道出血的色、质辨腹痛的性质、程度⏹治疗大法:安胎为主重在补肾固冲,以及健脾、养血、清热胎元不健或胎堕难留,则下胎以益母。
1、肾虚⏹妇科证候:孕期阴道少量下血,色黯淡,质稀,腰痛,小腹隐痛、下坠,头晕耳鸣。
⏹舌脉:舌淡,舌苔白,脉沉细而滑,尺弱。
⏹治法: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方药:寿胎丸加党参、白术⏹偏于阳虚,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沉迟。
加杜仲、艾叶、补骨脂。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
⏹偏于阴虚,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合二至丸,加生地、山萸肉、地榆。
2、气血虚弱⏹妇科证候:孕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腰痛,小腹隐痛、空坠,神疲。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滑⏹治法:补气养血,固冲安胎。
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痠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为胞漏或漏胎等。
妊娠期,出现腰痠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
2.西医诊断: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二)症候诊断1.肾虚型: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黯淡,腰膝酸软,腹痛坠胀,伴头昏耳鸣,小便频数,色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滑。
2.气血虚弱型: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稀薄,或伴腰痠腹痛坠胀,神疲倦怠,心悸气短,动则汗出,面色晄白,色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3.血热型:妊娠早期阴道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伴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尿黄便结,或潮热、口干咽燥,色质红,苔黄,脉滑数。
4.血瘀伤胎:妊娠外伤后阴道下血,腰酸腹坠胀,或腰腹疼痛不适,或因病而妊娠后阴道下血,色黯红,腹满,皮肤粗糙,口干不思饮,色质黯红有瘀斑,苔白,脉沉涩;或误服毒物伤胎,见孕后阴道出血,色红质如常,腰腹疼痛,甚或肢厥,面色青白,舌脉如常或色质黯脉沉弱。
二、治疗方法1.肾虚证治法:固肾安胎,佐以益气方药:寿胎丸组成: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2.气血虚弱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方药:胎元饮组成:人参当归杜仲白芍熟地白术陈皮炙甘草3. 血热证治法:凉血安胎,滋阴清热,清热泻火,疏肝清热方药:保阴煎组成:生地熟地白芍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甘草4.血瘀伤胎治法:调气活血安胎,祛瘀消瘕安胎,解毒安胎方药:圣愈汤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生地三、预防与调护(一)、预防平素适寒温,避免外邪入中,饮食调和,免伤脾胃,情志舒畅,忌过劳,维护五脏和调,血气安和,注重平素预防,忌房事,慎起居,以防仆损伤,避免流产发生。
胎漏、胎动不安一、概述胎漏指因妊娠期间冲任气血失调,胎元不固,致孕妇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亦称“胞漏”“漏胎”。
若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常是堕胎、小产的先兆,多发生于妊娠早期,少数在妊娠中晚期。
若胎元正常,多数患者经保胎治疗,阴道流血停止,腰酸腹痛消失,可继续妊娠,并正常分娩。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因胎元缺陷,胚胎不能成形者,将导致堕胎。
胎漏、胎动不安的临床表现虽不相同,但病因病机、辨证施护、预后转归基本相同,故一并讨论。
历代医家对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预防调摄均十分重视。
“胎漏”首见于《脉经》,“胎动不安”首载于《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侯》。
《妇人大全良方•妊娠门》指出“轻者转动不安,重者必致伤堕”,已认识到胎漏、胎动不安可发展为堕胎。
明代《妇人规》强调辨证论治安胎,提出动态观察胎动不安四大症状“腹痛、下血、腰酸、下坠”,完善了“治病与安胎并举”和“下胎”两大治则。
清代《傅青主女科》论述了安胎七法。
《丹溪心法》将白术、黄芩作为安胎圣药。
张锡纯的寿胎丸成为后世安胎的基础方。
西医学的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等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中医学将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称为“胎元”。
胎漏、胎动不安的病因包括胎元因素和母体因素两大方面。
胎元因素多因父母精气不足,两精虽能结合,但胎元不固,胎多不能成实;母体因素多因肾虚、气血虚弱、血瘀、血热等影响母体气血或直伤胎元,引起胎漏、胎动不安。
此外,跌仆闪挫、手术和药物亦可引起胎漏、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冲任失调,不能摄血养胎,胎元不固。
病因病机见图3-8。
图3-8 胎漏、胎动不安病因病机示意图因胎元因素致“胎不成实”者,临床保胎治疗往往无效,故本节不做重点讨论。
三、常见证型1.肾虚【临床症状】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或伴腰酸腹痛,有下坠感,或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频数,面部黯斑。
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2014版一【病名】中医病名: 胎漏、胎动不安西医病名:先兆流产二【定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 或伴有少量阴道量出血者, 称为“胎动不安”。
西医中所讲的“先兆流产”属此范畴。
三【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妊娠。
(二)证候诊断1.肾虚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症: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症:腹胀,头晕耳鸣,身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质薄;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燥咽干。
次症: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滑数或滑细数。
4.气血虚弱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身疲肢倦。
次症: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5.肾虚血瘀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症: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主症“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症1项、次症1项,或兼有次症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吴克明教授论治胎漏、胎动不安经验撷要吴克明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常委及四川省妇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妇科学会四川省妇产科专委会委员。
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笔者跟师学习期间亲眼所见老师治愈胎漏、胎动不安无数,现将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
若妊娠期仅有腰酸腹痛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是堕胎、小产的先兆,多发生于妊娠12周以前或妊娠28周以内,属胎动而未损,为流产之先兆,相当于西医的“先兆流产”[1]。
先兆流产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2]。
如安胎及时,治疗恰当,腰腹疼痛消失,阴道出血停止,妊娠可能继续,胎尚可安;如小腹疼痛下坠,腰酸不减,反见加重,或阴道出血多,说明胎元已伤,胎堕难留,或已离胞堕下,则属堕胎、小产范围。
1 病因病机吴克明教授认为其发病多与父母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或脾弱中虚、血热伤胎,或房事失节等有关,但终须导致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方能发病。
其中尤以肾不固胎.脾失摄养为发病关键。
正如《素问?评热病论》:“胞脉者系于肾”,只有在肾气旺盛之时,肾中精气才能不断得脾化生精微之物一气血的充盈而使冲任所主的阴血旺盛,为胎孕提供妊养的物质基础,故有“肾以荫胎、脾以载胎”之说。
故脾肾不足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
另外需注意,孕妇脾肾两虚,充任损伤不固,母病影响胎元者,责之脾肾两虚;胚胎原因所致者,多系先天不足,结胎不实。
故治法针对母体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为主,佐以清热理气,止血安胎,配合卧床休息,节欲等,用药宜谨慎。
治疗中密切观察胎元情况:如疗后小腹痛止,腰酸减轻,阴道出血消失,说明保胎有效,应继续巩固治疗1~2周,并随时了解胚胎发育情况;若治疗后小腹疼痛反加重,腰酸加剧,阴道出血持续不止或出血量加多,或有血块或组织排出,提示堕胎难留,一经证实,应当机立断,下胎益母,不可姑息遗留后患。
王光辉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经验标签:名医经验;王光辉;胎漏;胎动不安;安胎丸;中医疗法本院妇科王光辉主任医师是山东省名中医,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在长期临床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笔者有幸侍诊王师左右,获益匪浅,今将王师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若妊娠期仅有腰酸腹痛、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和胎动不安是堕胎、小产的先兆,多发生于妊娠12周前或28周以内,属胎动而未损。
王师认为,肾气虚是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机理。
胎孕之形成,在于“两精相搏,合而成形”,精藏于肾,与生俱来谓之精,生殖之精主要在于肾气充盛。
成孕之前,固然赖父母肾精之壮旺而相结合;受孕后,仍藉母体肾气之充盛。
正如《女科经纶》所谓“女子肾藏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所赖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胎在母腹,若果善吸其母之气化,自无下坠之虞。
且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
菟丝大能补肾,故肾旺而能荫胎也。
”肾气盛则冲任固,自无胎漏、胎动不安之虞。
导致肾气虚弱有内外因及寒热之不同。
内因以先天禀赋不足、房劳伤肾为多,外因以跌仆损伤为主。
寒则凝碍肾气,热则灼伤胞络,均足以耗损肾气而伤冲任。
肾不闭藏,冲任不固,因而导致胎漏、胎动不安,甚至发展为堕胎、小产。
因此,安胎的基本原则重在补肾固冲任。
2 辨治经验冲任之本在肾,补肾之品多能固补冲任。
肾虚之中,又应辨别阴虚或阳虚,以及寒热之差异。
肾阴虚者易致阴虚内热,肾阳虚者可致阳虚内寒,但胎漏、胎动不安总以肾虚为主,故可立一基本方而随证加减,王师常以张锡纯的寿胎丸合四君子汤化裁而来的安胎丸为主方。
安胎丸是王师从事妇科临床几十年治疗胎漏的经验方。
其中,寿胎丸由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组成。
菟丝子在《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辛、甘,性平,无毒,入肝肾经。
《名医别录》谓其“养肌强阴、坚筋骨”,《药性论》谓其“能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痛膝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