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35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
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
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
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5.地震活动标志:6.火山活动标志:7.遥感标志: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新沉积物标志: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标志(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关系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各种构造元素所形成的总体特征。
地震活动是地球表面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本文将讨论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 地质构造对地震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是地震活动的基础和直接影响因素。
它通过影响地壳的应力、破裂和变形,进而引发地震活动。
1. 断裂构造断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形式之一。
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在地壳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和位移,导致地壳变形和能量的释放。
当断裂积累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地震。
因此,断裂构造对地震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地块运动地块运动也是地震活动的重要驱动力。
地球的地壳由几块大型地块组成,这些地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运动。
当地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地块的运动性质和速率对地震活动的发生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3. 地壳变形地震活动与地壳的变形密切相关。
地壳的变形包括伸展、挤压和剪切等形式,这些变形会导致地应力的重新分布和集中,从而引发地震。
例如,伸展型的构造会导致地壳发生断裂,挤压型的构造会引起地震的聚集。
二. 地震活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地震活动对地质构造也有相应的影响,它能够改变地壳的构造特征和形态。
1. 构造的改变大型地震活动会破坏或改变原有的地质构造。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壳发生破坏和位移,从而改变原有的地质构造。
例如,地震引发的断裂可能会形成新的断层,改变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
2. 地质环境的调整地震活动能够调整地质环境,改变地层的分布和状况。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会产生冲击波、扰动地下水位和改变地下介质的性质,从而影响地层的形成和演化。
这种地震活动对地质构造的调整性影响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形成新的地质构造特征。
三. 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的相互关系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地震活动是地质构造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1. 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相互制约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相互制约,地震活动不仅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同时也对地质构造产生作用。
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吴富江;毛素斌;钟千秀;杨明桂【摘要】本文以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地质构造新成果为基础,结合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活动特点和动力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江西省地震震中分布与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北东向的幕阜山一罗霄山地震活动带和怀玉山-武夷山-九连山地震活动带的南部。
进一步理清了江西省主要的破坏性发震断裂和主要发震地区的构造环境,为优化地震区划、地震监测和防震工作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华东地质》【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9页(P97-105)【关键词】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断裂带;地震分布规律【作者】吴富江;毛素斌;钟千秀;杨明桂【作者单位】[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330030;[2]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昌3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自晚中生代以来,江西省经历了燕山期强烈的陆内活化造山和造山后与喜马拉雅裂谷期的强烈伸展。
古近纪末结束了断陷成盆活动,至新近纪进入新构造活动时期,地壳活动趋缓。
江西省处于弱隆起活动构造区[1],长期形成的密集断裂网络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但部分断裂或断裂带迄今仍有活动,在形成丰富地热资源的同时,给地壳的稳定性带来了影响,特别是赣南、赣西北有多条引发破坏性地震的断裂带。
江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于1982年编制的1∶1000000江西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规律图及说明书、《江西省地震志》 [2]、《江西省地质矿产志》[3]、《江西生态》[4]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2)等,先后总结了江西省新构造与地震活动的规律。
笔者在研编《江西省环境地质志》工作中,根据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新构造运动和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内发震断裂作进一步研究,分析断裂控震作用特征,取得以下认识,与地震地质界同仁讨论。
地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隐藏着许多深奥而神奇的秘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状结构,其主要由带电粒子组成的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核心部分,有一个外核和一个内核。
外核由熔化的金属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体金属铁和镍构成。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指地球表面的变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中产生的各种运动,包括隆起、下陷、抬升、断裂等。
地球表面的大片陆地和海洋地壳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传导和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地壳板块的运动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扩张型和收缩型。
扩张型运动是指板块之间产生裂缝,并有新的岩浆从地下涌出填补裂缝,形成新的地壳。
收缩型运动则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形成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2. 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其产生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而引起。
地震的原因有地壳板块断裂、地壳板块碰撞和地壳板块滑动等。
地震活动不仅造成了人类的生命财产损失,还会对地球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土壤液化等。
地震活动还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波形特征,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研究地下的构造和岩石分布,进而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
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对地球的内部结构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而对地壳运动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地震等地质灾害,还可以为地质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地球这个我们生活的家园。
只有充分了解地球的内部,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质学名词解释七一、名词解释(30个)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岩在固结成岩的过程中主要发生下列: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
其中压力可分为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
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为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地壳发展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断层: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了解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构造和运动过程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了解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运动情况。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一、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被分为多个大板块,这些板块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发生的区域。
构造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运动的过程。
1.1 引言地球的外壳被分为七大板块,分别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它们相互之间通过地壳运动而不断变化。
1.2 板块运动的类型地球板块运动包括三种类型,即边界之间的相互推动、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
1.2.1 边界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推动是指两个板块相互分离的运动模式。
当两个板块分离时,地壳中的熔岩从地下升起并冷却形成新的岩石,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底扩张。
1.2.2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板块之间的碰撞是指两个板块冲突的运动。
在板块之间的碰撞过程中,地壳会被挤压和堆积,形成山脉或者地震活动。
1.2.3 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板块之间的滑动是指两个板块之间没有相互碰撞或者推动,只是平行滑动的运动。
这种运动可能导致地震活动。
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会带来剧烈的地面震动和巨大的破坏力。
地震活动与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2.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地壳震动现象,是物质在地壳内传播的结果。
地震活动是地壳板块运动的一个重要表现。
2.2 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和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化。
当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推动或者滑动时,会产生地震活动。
2.3 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根据地震震源的深度不同。
同时,地震的强度也可以根据破坏程度进行分类。
2.4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对人类、设施和环境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第三节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水平移动和升降运动,造成大陆和海洋轮廓的改变,影响气候和生物群的变化,从而导致海陆的地貌形态、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发生变化。
新构造运动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新构造运动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很大,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工农业建设、国防设施、国土规划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一)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一般指新第三纪以来到现在的地壳构造运动。
其中包括现代构造运动,即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一词,1937年由舒尔茨提出,1948年奥勃鲁切夫提出“新构造学”这一名词。
大量事实表明,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非常强烈的。
我国青藏高原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上升了将近3000米,而渭河谷地下降达2000米左右。
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云南省西部等地,可以看到第四纪早期的地层发生褶皱,形成背斜和向斜构造。
近年来,对南、北半球进行了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研究,发现新构造运动是波及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全球性构造运动,它不仅可以产生新的岛屿,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海洋、陆地和山川。
如东非裂谷和红海都是大陆破裂的初期表现,东非裂谷在近200万年以来平均以每年2~4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扩张。
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十分复杂,它即受老构造的影响,又和老构造运动不完全相同,所以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与老构造有所不同。
除了利用仪器对活动构造进行定量的观测外,地貌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构造运动时限尽管新构造运动已被公认,但新构造运动的时限问题,不同的学者却存在着分岐。
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1)认为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才是新构造运动;(2)认为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现在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3)认为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4)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形成现代地貌基本轮廓的构造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