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35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
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
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
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5.地震活动标志:6.火山活动标志:7.遥感标志: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新沉积物标志: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标志(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关系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各种构造元素所形成的总体特征。
地震活动是地球表面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本文将讨论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 地质构造对地震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是地震活动的基础和直接影响因素。
它通过影响地壳的应力、破裂和变形,进而引发地震活动。
1. 断裂构造断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形式之一。
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在地壳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和位移,导致地壳变形和能量的释放。
当断裂积累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地震。
因此,断裂构造对地震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地块运动地块运动也是地震活动的重要驱动力。
地球的地壳由几块大型地块组成,这些地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运动。
当地块之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地块的运动性质和速率对地震活动的发生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3. 地壳变形地震活动与地壳的变形密切相关。
地壳的变形包括伸展、挤压和剪切等形式,这些变形会导致地应力的重新分布和集中,从而引发地震。
例如,伸展型的构造会导致地壳发生断裂,挤压型的构造会引起地震的聚集。
二. 地震活动对地质构造的影响地震活动对地质构造也有相应的影响,它能够改变地壳的构造特征和形态。
1. 构造的改变大型地震活动会破坏或改变原有的地质构造。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壳发生破坏和位移,从而改变原有的地质构造。
例如,地震引发的断裂可能会形成新的断层,改变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
2. 地质环境的调整地震活动能够调整地质环境,改变地层的分布和状况。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会产生冲击波、扰动地下水位和改变地下介质的性质,从而影响地层的形成和演化。
这种地震活动对地质构造的调整性影响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形成新的地质构造特征。
三. 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的相互关系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地震活动是地质构造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1. 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相互制约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相互制约,地震活动不仅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同时也对地质构造产生作用。
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吴富江;毛素斌;钟千秀;杨明桂【摘要】本文以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地质构造新成果为基础,结合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活动特点和动力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江西省地震震中分布与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北东向的幕阜山一罗霄山地震活动带和怀玉山-武夷山-九连山地震活动带的南部。
进一步理清了江西省主要的破坏性发震断裂和主要发震地区的构造环境,为优化地震区划、地震监测和防震工作提供依据。
【期刊名称】《华东地质》【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9页(P97-105)【关键词】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断裂带;地震分布规律【作者】吴富江;毛素斌;钟千秀;杨明桂【作者单位】[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昌330030;[2]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昌3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自晚中生代以来,江西省经历了燕山期强烈的陆内活化造山和造山后与喜马拉雅裂谷期的强烈伸展。
古近纪末结束了断陷成盆活动,至新近纪进入新构造活动时期,地壳活动趋缓。
江西省处于弱隆起活动构造区[1],长期形成的密集断裂网络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但部分断裂或断裂带迄今仍有活动,在形成丰富地热资源的同时,给地壳的稳定性带来了影响,特别是赣南、赣西北有多条引发破坏性地震的断裂带。
江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于1982年编制的1∶1000000江西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规律图及说明书、《江西省地震志》 [2]、《江西省地质矿产志》[3]、《江西生态》[4]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12)等,先后总结了江西省新构造与地震活动的规律。
笔者在研编《江西省环境地质志》工作中,根据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新构造运动和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内发震断裂作进一步研究,分析断裂控震作用特征,取得以下认识,与地震地质界同仁讨论。
地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隐藏着许多深奥而神奇的秘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状结构,其主要由带电粒子组成的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核心部分,有一个外核和一个内核。
外核由熔化的金属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体金属铁和镍构成。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指地球表面的变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中产生的各种运动,包括隆起、下陷、抬升、断裂等。
地球表面的大片陆地和海洋地壳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传导和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地壳板块的运动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扩张型和收缩型。
扩张型运动是指板块之间产生裂缝,并有新的岩浆从地下涌出填补裂缝,形成新的地壳。
收缩型运动则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形成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2. 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其产生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而引起。
地震的原因有地壳板块断裂、地壳板块碰撞和地壳板块滑动等。
地震活动不仅造成了人类的生命财产损失,还会对地球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土壤液化等。
地震活动还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波形特征,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研究地下的构造和岩石分布,进而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
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对地球的内部结构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而对地壳运动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地震等地质灾害,还可以为地质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地球这个我们生活的家园。
只有充分了解地球的内部,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质学名词解释七一、名词解释(30个)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岩在固结成岩的过程中主要发生下列: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
其中压力可分为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
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为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地壳发展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断层: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了解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构造和运动过程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了解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运动情况。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一、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被分为多个大板块,这些板块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发生的区域。
构造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运动的过程。
1.1 引言地球的外壳被分为七大板块,分别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它们相互之间通过地壳运动而不断变化。
1.2 板块运动的类型地球板块运动包括三种类型,即边界之间的相互推动、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
1.2.1 边界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推动是指两个板块相互分离的运动模式。
当两个板块分离时,地壳中的熔岩从地下升起并冷却形成新的岩石,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底扩张。
1.2.2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板块之间的碰撞是指两个板块冲突的运动。
在板块之间的碰撞过程中,地壳会被挤压和堆积,形成山脉或者地震活动。
1.2.3 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板块之间的滑动是指两个板块之间没有相互碰撞或者推动,只是平行滑动的运动。
这种运动可能导致地震活动。
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会带来剧烈的地面震动和巨大的破坏力。
地震活动与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2.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地壳震动现象,是物质在地壳内传播的结果。
地震活动是地壳板块运动的一个重要表现。
2.2 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和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化。
当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推动或者滑动时,会产生地震活动。
2.3 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根据地震震源的深度不同。
同时,地震的强度也可以根据破坏程度进行分类。
2.4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对人类、设施和环境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第三节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水平移动和升降运动,造成大陆和海洋轮廓的改变,影响气候和生物群的变化,从而导致海陆的地貌形态、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发生变化。
新构造运动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新构造运动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很大,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工农业建设、国防设施、国土规划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一)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一般指新第三纪以来到现在的地壳构造运动。
其中包括现代构造运动,即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一词,1937年由舒尔茨提出,1948年奥勃鲁切夫提出“新构造学”这一名词。
大量事实表明,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非常强烈的。
我国青藏高原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上升了将近3000米,而渭河谷地下降达2000米左右。
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云南省西部等地,可以看到第四纪早期的地层发生褶皱,形成背斜和向斜构造。
近年来,对南、北半球进行了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研究,发现新构造运动是波及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全球性构造运动,它不仅可以产生新的岛屿,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海洋、陆地和山川。
如东非裂谷和红海都是大陆破裂的初期表现,东非裂谷在近200万年以来平均以每年2~4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扩张。
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十分复杂,它即受老构造的影响,又和老构造运动不完全相同,所以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与老构造有所不同。
除了利用仪器对活动构造进行定量的观测外,地貌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构造运动时限尽管新构造运动已被公认,但新构造运动的时限问题,不同的学者却存在着分岐。
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1)认为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才是新构造运动;(2)认为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现在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3)认为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4)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形成现代地貌基本轮廓的构造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哇塞,新构造运动的特点那可真是有意思极了!首先呢,它具有普遍性,就像阳光洒满大地一样,在地球上好多地方都能发现它的踪迹。
比如说地震吧,那就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呀!你想想看,世界各地时不时都会有地震发生,这多普遍啊!
还有啊,它具有继承性呢!就好比一个家族的传统,一代代传下来。
像是一些山脉的形成,就是基于之前的地质构造,然后在新构造运动中继续发展变化。
这难道不神奇吗?
再者,它的间歇性也很突出呀!就跟我们跑步累了要歇歇一样。
新构造运动也不是一直在进行,而是一阵一阵的。
比如一些断层,可能沉寂了一段时间,然后又突然活动了。
这是不是挺让人惊叹的!
最后,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也不容忽视呢!就像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性格一样。
不同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哎呀呀,这新构造运动可真是充满了奥秘呀,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索呢!。
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原因与影响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现象,其与地震密切相关。
它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质运动两个方面,是地球地壳演化的基本内容。
地震则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传播,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就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原因与影响进行探讨。
一、地壳运动的原因地壳运动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的原因包括:1.板块运动:地壳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漂浮并相互运动。
板块运动是地球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挤压、拉伸、剪切等作用,导致地壳发生变形和运动。
2.地热活动:地球内部的地热能不断在地壳内部流动和传播,导致地球表面产生热胀冷缩的变形现象。
这种变形引起了地壳的运动。
3.重力作用:地球的引力作用引起了地壳的垂直运动,如地壳的隆升和下沉。
4.地壳内部物质的变化:地壳内部的岩浆活动和新的岩石形成,会引发地壳的运动。
以上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地壳发生变动和运动。
二、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灾害: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地震的破坏性毁灭了建筑物、道路、桥梁等人类设施,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失。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火山灰和毒气,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毁灭性影响。
2.地理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地壳运动导致山脉的形成、平原的抬升、河流的切割和海岸线的变化。
这些地理景观的变化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为地球上多样的地形和地貌提供了基础。
3.地壳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地壳运动是地球上各种矿产资源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原因。
地震、火山活动等地壳运动释放出的能量和物质促进了矿物的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
4.地震预测与科学研究:地壳运动与地震研究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壳运动的观测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提前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地震研究还可以揭示地壳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规律,对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火山,地震,构造运动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特殊形態的地质结构。
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常常伴有地震。
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和活火山,一段时间内没有喷发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
另外还有一种泥火山,它在科学上严格来说不属于火山,但是许多社会大众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种类型。
火山喷发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好处。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地壳构造运动可引起构造地震,火山喷发可以引起火山地震,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塌陷可引起陷落地震,山崩、陨石等也可以引起地震。
但以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地震为数最多,达总数的90%以上。
地壳构造运动可产生巨大的作用于地壳的力,在力的长期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倾斜、弯曲变形,开始是很缓慢的,但是当不断积累起来的力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在刹那间发生突然破裂错动,这种长期积累的能量一下释放出来,可产生震撼山岳的地震波。
岩层振动以地震波的形式,把能量向四周传播。
当地震波到达地表,地面受震动而成地震。
构造运动(tectogenesis):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地震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由于地壳的运动,在岩层中逐渐积累了巨大的地应力,当地应力超过某处岩层强度时,就会突然发生断裂和断层的错动,岩层中积累的能量便急剧地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周围物质振动,并以弹性波(即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待地震波传至地面,地面就振动起来,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地壳发生构造运动后变形的结果,此种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
其中有72%发生于地表以下70km以上的地壳中,属浅源地震,影响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大,世界上所有灾害性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北京市的基本地震烈度分布与新构造运动佝衰2唐山地曩时北衰市郊区房屋破坏统计衰(单位:问)地区严重破坏轻微破坏占房屋总散()通县平各顺义大兴海淀丰台朝阳石景山密云房山昌平怀柔门头沟延庆424844223914018104872666118910742104930 l378 1387 3099 77249 31015 73799 16812 3763 4721 B93B 37 6663 176'12 4130 6904 113'1 l552'Z.8 22.2 18.6 7.3 3.8 3.7B O.2 4.3 4.23.60.50.1地震烈度是指一个地震的发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地震烈度的分级有多个版本,但其分级标准主要是依据人的感受,静止物体的晃动,建筑设施的损坏以及地貌的改变等.基本地震烈度是经过对某一地区的地质,地震及工程抗震等学科的综合研究后,得出该地区一段时间内可能遭受到的地震破坏程度.其中包括人为因素和概率因素,并需参考当时的经济实力等非自然因素.北京市的基本地震烈度就是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990)》中所标示的烈度值.从根本上说,与地震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地壳的新构造运动,它是发生地震的动力.北京市行政区面积16000余平方公里,位于河北平原地震带的北部,西邻山西地震带,北倚燕山地震带.该区域新构造运动活跃,孕育了一系36列次级构造活动带.正是这些新构造运动控制若北京市的基本烈度分布.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上看,北京市的基本地震烈度分三个档次.Ⅵ度区呈带状分布在北京市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0.它的南界大致为近东西向的密云墙子路断裂带.这一地区属于燕山地震带的南缘.新生代以来一直处于较稳定的抬升状态,新构造运动较弱,相对的地震活动也较小.Ⅶ度区呈哑铃状由密云墙子路断裂带向南贯穿北京市全境,约占全市总面积的55.它之所以如此分布,与京西隆起这个次级新构造活动带密切相关.京西隆起的北西边缘是北东向的紫荆关断裂带,南东边界是密云一北京一涿县活动断裂带,主要由八宝山断层,高丽营,戈,踅断层等一系列总体为北东3o.方向展布的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断层所组成.在京西隆起内部发育有与其边缘控制断裂带走向性质一致的次级层.如:南苑断层,南Vi山前断层,青石岭断层,北石城断层等它们的活动造成了京西隆起内部的差异升降,也是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基础.另外,这一地区大部分为山地,基岩踝露或埋深较浅,因而,对建筑设旋的抗震较为有利.Ⅶ度区分布在延庆盆地和京东南的平原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5.延庆盆地是由新嘘钟毫钮,童{鼍.构造运动在京西隆起内部形成的一个断陷盆地.盆地内部发育有一系列第四纪仍有活动的北东向断层.如孔涧一大石河层,方家冲一狼山山前断层等.京东南的平原区,不仅发育有第四纪仍有运动的北东向断层,如顺义断层,新夏垫断层等,还有北西向断层的活动,如南El一孙河断层,这反应了新构造运动的新生性.综合以上资料,北京市的基本地震烈度分布情况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明显地受到断裂活动的控制.一增强减灾意识,进行地震科普宣传贾笑蕾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考虑国情时必须不忘灾情.找们要认真贯彻江泽民主席提出的"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减灾也是保护,发展生产力,减灾也是发展经济.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将会给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例如,1988年云南省澜沧耿马发生的7,0级地震,这一地区早在70年代就被定为烈度9度区,但该地区的工程建设既不进行必要的工程地震工作,又不考虑地震基本烈度,加上缺少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造成地震时房屋倒塌,破坏,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震后恢复重建又花费约2O亿元.再如,】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广东汕头地区有近800人受伤,4人死亡,全部是由于学生临震惊慌,涌出教室,在奔逃中互相挤压踩踏所致.如果这些学生都懂得点防震知识,知道震时如何应急躲避,如果老师们能在临震时井然有序地指导学生疏散,这种混乱现象就不会出现,悲剧就不会发生.同样也是这次地震,在同样震感强烈的福建省漳州地区某小学,由于当地政府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把防震减灾知积编入学生课本,宣传教育工作开展.3得好,当地震发生时,学校老师立即组织学生顺序撤离教室,学生没有乱跑,无一伤亡.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告诫我们.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震能力是多么的重要.目前的科学水平,使许多自然灾害难于准确预测和有效预防,但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却是可以人人具备的.据地震部门预测,9O年代我国巳进A新的地震括跃期,北京地区被确定为"首都圈强化监视区.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超大型的国际化大都市.6O年代以来北京曾先后遭受过渤海,唐山,大同等地震的破坏和波及,广大市民对地震的反应十分敏感.京城无小事,一旦发生中强以上地震或受到地震灾害的侵袭,不仅会有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必将产生极大的国内,国际社会影响,即使一些地震谣传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首都作为我国率先实现防震减灾1O年目标的战略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防震知识的宣传教育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该达到更高的要求.面对严峻的地震形势,各级政府都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把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工作做在地震发生之一37—。
高考地理地壳板块构造与地震成因详解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构造变化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现象,而地震则是这种运动所带来的一种较为剧烈和具有破坏性的结果。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来说,深入理解地壳板块构造与地震成因,不仅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知识点,更是认识我们所处地球环境的关键。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壳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地球的地壳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是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巨大的板块,就好像一个破裂的蛋壳。
这些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
板块之间的边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地相对运动着。
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的热量,导致地幔物质产生对流。
这种对流就像是一锅正在沸腾的粥,推动着上面的板块移动。
板块运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相互碰撞、相互分离和相互错动。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通常会形成山脉。
比如,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
在这种碰撞的过程中,板块会发生强烈的变形和褶皱,岩石层也会受到巨大的压力。
而当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和海洋。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是由于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分离的地方,地幔物质会上升,形成新的地壳。
板块相互错动时,则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活动,比如地震。
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地震的成因。
地震,简单来说,就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大多数地震的发生都与地壳板块的运动密切相关。
在板块的边界地带,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岩石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不断积累。
当这种力量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岩石就会突然破裂和错动,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
这种发生在板块边界的地震被称为板缘地震,是地震中最为常见和强烈的类型。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地震带之一,它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界处。
这里的板块运动频繁且剧烈,导致地震频繁发生,其中不乏一些强烈的大地震,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摘要:本文从伊犁盆地新生代地层的展布、形变特征等方面,分析了盆地新构造运动的环境及动力来源,研究新构造运动的运动性质和构造特征所具有的明显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认为震荡性和倾斜性是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的重要特点,新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方向为主,垂直升降运动相对较弱,且北部较南部强。
从活动断裂的角度讨论与新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认为盆地内主要以中、强地震为主。
关键词: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震引言新构造运动是一次奠定现代地形地貌基本轮廊的最新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形迹与地形的相关性好,保留的地貌标志明显,运动方式和发展趋势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1]。
伊犁盆地是中国天山西段的大型山间盆地,是新构造运动表现明显地区之一[2],第三纪以来受地应力作用,发生各种地壳形变,它直接表现在构造演化和地貌形态上,这种活动与本区地震有密切的关系。
1新构造运动的环境及动力来源自中新世(N1)开始的新构造运动在伊犁盆地总体上处在一个侏罗纪末的一盆(伊宁—巩乃斯盆地)两山(阿吾勒拉山和察布查尔山)两断陷(尼勒克断陷和昭苏断陷)区域构造背景下[3],并继承性的开始了以水平挤压为主的新构造活动。
其构造动力既受到来自南部印、欧板块作用的远程效应,又同时受到研究区内西北构造带,尤其是北部博罗科努山的强烈作用,使盆地的新构造运动性质和类型上具有其特殊性(图1)。
图1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背景图Ⅰ-伊宁盆地;Ⅰ1-伊宁—巩乃斯选合断陷盆地;Ⅰ1-尼勒克断陷;Ⅰ1-阿吾勒拉断隆;Ⅰ1—昭苏断陷;Ⅰ1-恰普恰勒推覆山地;Ⅱ-博罗科努山;Ⅲ-哈尔克山;Ⅳ-赛里木-博乐地块;Ⅴ-南天山造山带据区域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结合平原区钻孔及地震地层坡面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伊犁盆地是处于中天山和北天山间的伊犁—中天山微板块中的相对下陷的不均衡断陷盆地。
亦即处于整体抬升的天山造山带中的相对下降盆地,新构造运动尤其是垂直升降运动表现相对较弱。
北京市的基本地震烈度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尹东兵【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1996(000)009【摘要】北京市的基本地震烈度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尹东兵地震烈度是指一个地震的发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的分级有多个版本,但其分级标准主要是依据人的感受、静止物体的晃动、建筑设施的损坏以及地貌的改变等。
基本地震烈度是经过对某一地区的地质、地震...【总页数】2页(P36-37)【作者】尹东兵【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相关文献】1.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 [J], 吴富江;毛素斌;钟千秀;杨明桂;2.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 [J], 吴富江;毛素斌;钟千方;杨明桂3.北京市卫生局首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北京市门诊使用免费基本药品治疗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J], ;;;;;;;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学前教育社区办园点安全管理工作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J], ;;;;;;;5.北京市医疗保障局中共北京市委老干部局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个人缴费享受政府补贴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京医保发〔2020〕23号)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