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糖果》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大班教案《分糖果》含反思大班教案《分糖果》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和生活中的情景相关联,了解10的分成与分解,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分糖果》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 了解10的分成与分解。
2. 能和生活中的情景相关联。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 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该如何分。
教学难点:如何与生活密切相联系来掌握10的分成与分解。
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在10个纸牌子上画小白兔,牌子上小白兔的个数分别是1个,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
活动过程过程一:复习导入1. 小朋友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数字了,请大家一起拍手数数,从一数到102. 教师引导:今天有很多的小白兔到了我们班,它们要和大家做朋友呢,你们欢迎吗?过程二:游戏-------小白兔找朋友1. 请小朋友帮小白兔找一定数量的朋友,你们可要认真找。
2. 老师请出10名幼儿,每人发一张牌,并要他们各自数数自己的纸牌上有多少只小白兔。
3. 游戏要求:请小朋友帮小白兔找朋友,要求每两个小朋友合成一组,这两个小朋友纸牌上的小白兔加起来要刚好是10只。
4. 一组完成游戏,另外找10名幼儿再来玩游戏,直到所有幼儿都参与了这个游戏。
过程三:教材活动-----小熊分糖果1. 幼儿先熟悉教材上的画面内容。
2. 幼儿说说教材上都出现了什么。
(有5只小熊,每个小熊下面有很多糖果)3. 练习要求:画线连一连,让每个小熊都分到10个糖果。
4. 小结活动,表扬幼儿。
教学反思· 教学10 的分成时我让两个小朋友把纸牌上的数字放在一起刚好等于10,然后看他们的结果。
通过这种有趣的实物操作,幼儿的兴趣提高了,进而在进一步让学生说说10的分成的其他方法。
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幼儿不仅掌握了10的分成,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
小班数学教案《分糖果》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感知和区分物体的数量。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合作分享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2.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自主操作,将糖果平均分给每个小朋友。
三、教学准备1.教具:糖果、小盘子、小碗、小勺子、数字卡片。
2.学具:每组幼儿一份糖果、小盘子、小碗、小勺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糖果,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猜猜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2.感知数量教师将糖果平均分给每组幼儿,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每组的糖果数量。
“请每组的小朋友数一数,你们组有几个糖果?”3.操作活动教师出示小盘子和小碗,引导幼儿将糖果从小盘子放到小碗中。
“现在请你们把糖果从盘子里放到碗里,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完成。
”4.分糖果教师引导幼儿将糖果平均分给每个小朋友。
“请你们把糖果分给每个小朋友,让大家都吃到糖果。
”5.比较数量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两组糖果的数量。
“请你们看看,哪组糖果多,哪组糖果少?”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两组糖果数量相同,说明糖果被平均分了。
“原来,当我们把糖果平均分给每个小朋友时,两组糖果的数量是一样的。
”7.游戏巩固教师组织“分糖果”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游戏,请你们把糖果分给每个小朋友,看看谁的分得又快又准确。
”8.教学延伸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卡片表示糖果的数量。
“请你们用数字卡片表示每组糖果的数量,比如一组有5个糖果,就拿出数字卡片5。
”“今天我们学会了分糖果,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吃到糖果,真是太棒了!”五、作业布置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分糖果”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参与度高,操作活动丰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发现并解决问题。
【导语】“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分”的活动,分数量⽐较多的物体。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通过对⼤数⽬物品进⾏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分与除法”的第3课。
此前学⽣已经具有⼀定的对⼩数⽬物品进⾏平均分的经验。
“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棒平均分给⼩组的⼩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实际上,从对⼤数⽬物品进⾏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把30名学⽣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组,两个5⼈组和两个6⼈组。
)活动⼀:介绍每组⼈数。
(通过了解各⼩组的⼈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
)请⼩朋友介绍⾃⼰所在⼩组的⼈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数,但可以出⼀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家算出你们⼩组的⼈数。
根据每组⼩朋友介绍的情况,⼤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组有多少⼈? 活动⼆: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包糖果请⼩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分⼏块? 2.动⼿分⼀分。
请⼩朋友⽤5个圆⽚代表5个⼩朋友,⽤20根⼩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块?⼏次分完?然后,动⼿分⼀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
(展⽰表格)横着第⼀⾏表⽰5位⼩朋友,竖着第⼀列表⽰分的次数,中间表⽰每次分的结果。
(学⽣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朋友把⾃⼰的想法在⿊板上展⽰。
) 3.交流分糖果的⽅法。
《分糖果》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理解数量的守恒和分配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理解数量的守恒和分配。
2.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数量的守恒和分配。
2.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数量的守恒和分配。
2.独立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组织学生玩“猜猜看”游戏,让学生闭眼,教师将糖果分给几位学生,让学生猜猜谁手中的糖果最多,最少。
2.学生分享猜测结果,教师揭晓答案。
二、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一袋糖果,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这些糖果平均分给同学们?三、自主学习1.教师将糖果分给每组学生,每组学生有10颗糖果。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糖果平均分给组内每个人。
3.学生展示分配方法,教师点评并指导。
4.学生再次尝试分配糖果,确保每个人得到的糖果数量相同。
四、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糖果,让学生分成若干份,要求每份糖果数量相同。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操作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学生再次操作,确保分配正确。
五、拓展活动1.教师出示一道数学题:有15颗糖果,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颗糖果?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4.学生再次尝试解题,确保答案正确。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尝试将家里的糖果分给家人,确保每个人得到的糖果数量相同。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数量的守恒和分配的理解程度。
2.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教师拿着一袋糖果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糖果吗?”学生:“喜欢!”教师:“那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猜看谁手中的糖果最多,最少哦。
小班科学教案《分糖果》小班科学教案《分糖果》(精选13篇)小班科学教案《分糖果》篇1活动目标:1、学习将糖果按颜色、形状标记分类。
2、能用简单的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幼儿自带1—2颗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糖果。
2、大小盘子若干。
活动过程:(一)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1、糖果大聚会。
教师:糖果宝宝真可爱啊!你带的糖果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糖果的形状、颜色、介绍后将糖果放在盘子里。
2、说说糖果。
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糖果有各种各样的,有大的有小的;有红的有黄的;有圆形的有方形的……(二)送糖果回家,认识标记。
1、学习按颜色标记分类。
教师出示有颜色标记的篮子:这些糖果放在哪个篮子里最合适?谁来试试?(个别幼儿操作)教师:怎么知道把红糖果放在这个篮子(贴有红标记的篮子)里呢?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标记:涂红颜色的卡片叫红标记,贴红颜色标记的篮子是红颜色糖果的家……3、学习按形状标记进行分类。
教师出示有形状标记的篮子:谁来试试把糖果分类?教师:怎么知道把圆形糖果放这个篮子里呢?(贴有圆形标记的篮子)(三)分一分糖果—————分组操作。
娃娃家的糖果要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幼儿按颜色、形状进行分类,边分边说:“XX糖果送你回XX家里。
活动延伸:区域活动:将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练习将糖果按颜色、形状标记进行分类的技能,并能边说边分。
小班科学教案《分糖果》篇2活动目标:1、喜欢玩“小鸟分糖果”的游戏,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
2、初步了解“小鸟分糖果”的游戏规则,知道把糖果放进相应的筐里。
3、能在两个物体中排除颜色干扰分辨圆形和方形。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小鸟头饰一个;小鸡头饰一个;颜色不一样的圆形和方形纸糖果若干;圆、方形的筐各一个。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考核细则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的所有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的任务是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组织消防演练、定期检查消防设施设备、加强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和消防安全培训,确保消防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
第四条本制度由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人负责具体执行。
第二章消防安全管理责任第五条本单位设置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人,负责组织指导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具体管理职责如下:(一)组织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消防安全工作的有序进行;(二)组织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演练计划和方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三)负责对消防设施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工作;(四)负责组织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并落实整改责任;(五)负责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应急培训,提高人员应急处置水平;(六)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第三章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第六条本单位应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七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包括:(一)消防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宣传;(二)火灾和事故防范知识的宣传;(三)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宣传;(四)火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和技巧的宣传;(五)其他与消防安全相关的知识的宣传。
第八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培训、宣传展览等形式进行。
第四章消防演练第九条本单位应按照规定的要求,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提高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条消防安全演练计划应提前制定,并报批。
第十一条演练的内容包括:(一)火灾逃生演练;(二)火灾扑救演练;(三)火灾报警和疏散演练;(四)其他与消防安全相关的演练。
第十二条消防安全演练应由专业的消防培训人员进行组织和指导,并进行事后评估,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章消防设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定期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分糖果》教学设计(精选13篇)《分糖果》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1、“平均分”的意义:分得的结果要同样多。
2、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民主,合作,探究,交流”科学的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游戏情境大家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糖果)下面我们就来“分糖果。
”1位同学请上讲台,把桌上的糖果数一数,有多少块?(20块)二、动手实践1、下面的同学(同时)把准备好的20根小棒也拿出来。
把20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自己分。
怎么分才叫平均分?(分得的糖果必须是一样多)点学生说分的结果.(把20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朋友分得4根)(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① 1根 1根地分,分四步分完。
② 2根 2根地分,分两步分完。
③ ③一次分4根,正好分完。
……师生共同填写p36页统计表。
注意不要忘了最后写结论:每人分4块做完后,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把“学具”收起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使用工具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小组活动师:刚才大家表现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比赛,愿意吗?大家先以小组为单位,凑足100根小棒,看哪一组的同学最快?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组的小朋友。
一、二、三……开始。
组长把老师发给每个小组的统计表拿出来,填写统计表时,先登记一下你们这一组每个人的姓名,写在表格第一栏“姓名”的后面。
因为每个小组的人数设置的是不同的:(2人、4人、5人、6人、7人和8人)所以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
每人分到根,还剩根。
(正好分完,没有剩的,用什么表示?0)数学游戏四、先点一名同学上讲台来共同示范一下在演示的过程中,出示游戏规则:两人一起玩,把准备好的装着蚕豆的袋子拿出来;一位小朋友抓一把豆子,数一数,多少个?如果手中的豆子能平均分成2份,就得2分;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就得3分;以此类推,看这一次他得了多少分?交换之后,轮流做几次。
《分糖果》(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我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分糖果》。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来自于教材的第二章第四节,主要包括了平均分的概念和如何将糖果等物品平均分配给同学们。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意思,并能够将糖果等物品平均分给其他同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难点是如何让同学们能够实际操作并应用这个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糖果和刀具,同学们需要准备的是自己的双手和头脑。
五、教学过程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糖果,并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有三个同学,我们应该如何将糖果平均分配给他们。
接着,我会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尝试将糖果平均分成三份。
在同学们操作的过程中,我会逐一指导,并帮助他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上我会写下“平均分”三个字,并在旁边画上糖果和同学们的图像,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如果有四个同学,我们应该如何将糖果平均分配给他们?答案:将糖果分成四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学习过程,看看同学们对平均分的理解程度,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课后尝试将平均分应用到生活中,比如分配食物、玩具等。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今天的数学学习。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今天的课程,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并在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数学教案《分糖果》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平均分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
平均分是指将一定的物品或资源平均分配给多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相等。
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同学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因此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亲自动手的操作,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
如何将糖果等物品平均分配给其他同学是一个实际的操作问题。
同学们可能习惯了随意地拿取物品,但是对于如何精确地分割物品,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分糖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
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
“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
) 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
(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
)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
(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
(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
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
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
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分100块糖果。
(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
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
因此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
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
(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 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
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
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
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
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
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
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
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
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
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
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点评人:范双玲(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文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