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相关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4.10 KB
- 文档页数:2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
3万人,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
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
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传统在中华文明史上魅力无穷。
裕固族姑娘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常年居住在帐篷里。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畜场的转移,帐篷经常移动。
他们的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
有些是用牛、羊毛织成子搭盖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案。
一般依照地形,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
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门右边为女客的座位,左边是男客人的座位。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面调制而成)乳制品为主。
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喝三顿酥油炒面茶,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饼吃花卷等。
裕固族热情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内放酥油、炒面、曲拉、奶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
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
招待尊贵客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习俗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头是裕固族妇女婚前必经的仪式。
所谓戴头是将一副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饰物编制的头面,系在准备出嫁的姑娘的.发辫上。
戴头面之后,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顶帐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对唱歌曲。
送亲、迎亲仪式复杂,婚礼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结婚宴客常要连续数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两、三天。
女方送亲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临走时需送客人肉份子。
特别要给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长送一份上等礼品:羊背子、羊胸叉。
新娘和送亲的客人骑着马,一路上边走边唱歌。
男方在途中铺一毡毯,备一只羊的肉(也有简化为一只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亲,称为“打尖”。
裕固族的历史渊源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少数民族、甘肃省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共有1. 5万多(2005年)。
裕固族自称“尧呼尔”、“两拉玉固尔”。
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
元、明时称“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儿”,现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称“撒里维吾尔”。
1953年经本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
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公元9世纪中叶,回纥的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鹘”。
他们与邻近各族往来相处,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回纥是东部铁勒(亦称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
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
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
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
宋朝时,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一般认为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黄头回纥”和“撒里畏兀”有密切关系。
“黄头回纥”是宋朝初期出现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回纥分支。
元初,在黄头回纥居住的地区,又出现“撒里畏兀”的族名。
现在公认,元朝的撒里畏兀就是宋朝的黄头回纥。
元朝时,蒙古人征服撒里畏兀后,在其地设立官府,进行统治。
元朝崩溃,河西走廊又归明朝管辖。
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明朝十分重视边境的稳定,仍然任用元朝的降将镇守边疆。
极具民族特色的裕固族文学文化(特别关注②丨裕固族虽然没有文字)裕固族民间故事是由裕固族人民集体创作,世世代代口头传承至今的一种民间文学,用西部裕固语和东部裕固语两种语言讲述。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民族之一,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大河乡、康乐镇、皇城镇和红湾寺镇裕固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其中使用东部裕固语的传承人群主要分布在康乐镇、皇城镇和红湾寺镇部分地区,使用西部裕固语的传承人群主要分布在明花乡、大河乡、皇城镇和红湾寺镇部分地区。
裕固族民间故事的形成可追溯到裕固族历史上的回鹘汗国时期,那时裕固族先民使用的是回鹘语和回鹘文。
后来,受战争的影响,回鹘各部落分散流离,多数部落融入其他民族,其文字慢慢失传。
文字失传后,裕固族人民就用语言来记录、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民间习俗,从而出现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裕固族口述文学,其中民间故事数量最多、故事最精彩、历史价值最高。
由于裕固族没有文字,直到1984年,裕固族学者先后出版了汉语版的《神奇的皮袋》和《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裕固族民间故事才正式进入学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大众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再围着老人听古老的故事,加上老人们的陆续辞世,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的人越来越少。
裕固族民间故事是裕固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
由于裕固族人民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民间故事在历代一直发挥着记忆和再现民族历史的作用,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历史、政治、宗教、军事、山川河流、风景名胜、动植物、民俗节庆等多个方面,由长辈在族人婚礼、葬礼、民族节庆活动中讲给下一辈,发挥着民族教科书和村规民约的作用,有很强的历史、文学、社会、教育和研究价值,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当代学者研究裕固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发展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资源宝库。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肃南县文化部门多次举办裕固族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宣传活动,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牧民的保护传承意识,目前两个传承区约有20%的人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能讲30首以上的老人有10多人,能明确梳理出传承谱系的有明花乡钟家三代、大河乡杜家三代、康乐镇安家三代、红湾寺镇郭家两代。
裕固族历史及风俗习惯裕固族文化基本上属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范畴。
除汉文化之外,裕固族文化中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许多成分。
裕固族传统服饰独具特色。
男子一般穿高领左襟长袍,戴圆顶卷檐白毡帽或大檐礼帽,在冬季则多戴狐皮帽。
妇女所戴的尖顶红缨毡帽和佩带的“头面”则更具有民族特性,二者都是裕固族已婚妇女的特殊服饰。
未婚女性有她们特殊的服饰,即戴在头上额前的“沙达尔格”、佩带在胸前的一块“顺格尔”和背后的“格玉孜克”。
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
此外,裕固族牧民能采集的野菜种类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裕固人依然禁食驴、马、骡肉和狗肉。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裕固族在历史上曾主要以毡帐为家,随水草迁徙。
直到本世纪50年代,除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少部分裕固族外,其余大部分裕固族牧民都仍然以帐篷为主要居住场所。
如今,裕固族牧民逐步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放牧,传统的裕固人并不特别在意生男还是生女,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故在裕固族社会中,基本没有明显的有男性传宗接代的宗法观念。
裕固族妇女的家庭地位一直较高。
裕固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主要有幼儿的剃发仪式和婚礼仪式。
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出生后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隆重的仪式。
首先是舅舅剪第一剪子,他送的礼物也是最为贵重的,其次才是父母和其他的长辈。
裕固族的婚礼仪式独具特色。
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在女方家。
后两天在男方家。
婚礼开始时,在新娘家给新娘戴上象征女子已婚的头面和尖顶红缨毡帽;在送亲仪式上要祭祀各种神灵,女方客人还要故意刁难男方代表;女方送亲队伍要分批骑马冲击设在男家门前的小帐房,并力图把小帐房踏倒。
小帐房是供新娘休息的,而男方家则事先早已派人躲在小帐房内大声喊叫,防止小帐房被女家踏倒。
此仪式以男家集体出动,抓住对方马缰为结束。
婚礼内容还包括新娘过火堆仪式和新郎箭射新娘仪式等等,场面非常欢快热闹。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裕固族裕固族,源于古代回鹘。
宋代称黄头回纥,元代称撒里畏乌,明代称萨里畏兀儿,清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玉固尔、西喇玉古尔黄番、黄番和七族黄番。
他们自称尧乎尔和西拉固尔。
直到民国,裕固族又分为两部分,一称黄黄番,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一称黑黄番,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尧乎尔与汉语中的裕固音近,有富裕、巩固之意。
1953年,定为裕固族。
裕固族创世神话《日母月父》中说,天地刚分开时,世上只有月亮和太阳。
它们是一对情人,也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有无数的牛羊,那就是我们能看见的星星。
天上的太阳创造了陆地后,日母月父赶着牛羊来到草原上生活。
不知何日发了大洪水,日母月父又赶着牛羊重新回到天上。
我们看见的天上的彩虹,正是日母月父的牧鞭。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崩溃后,部落四散,其中十五部在庞勒勤的率领下,一支投奔葛逻禄,一支投奔吐蕃,一支投向安西。
其中迁到河西走廊的回鹘人,据说有二三十万之众,分布在沙洲(今敦煌)、瓜州(今安西)、肃州(今酒泉)、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统称为河西回鹘。
河西回鹘中以居住在甘州的最为强大,10世纪初建立了政权,打败了唐朝节度使张义朝后人建立的西汉金山国,统领河西回鹘各部,存在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
因此,河西回鹘又称甘州回鹘。
11世纪上半叶,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日益强盛,打败了甘州回鹘。
甘州回鹘四处逃散。
一部数万人奔唐宁(西宁)投奔吐蕃,融合于吐蕃之中。
一部分逃到北宋境内,居住于秦陇之间。
大部分受西夏统治,与当地各族融合。
而原先游牧于瓜州、沙洲等地的一部分甘州回鹘人退到沙洲以南,继续保持着相对独立性,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这部分甘州回鹘在宋代被称为黄头回纥,是今天裕固族的直接祖先。
元初称为撒里畏吾,被蒙古大将速不台攻下,受元朝统治。
明初,撒里畏吾儿人仍过着游牧生活,明朝将其归于纳马之族,每年向朝廷交纳马匹,朝廷分给他们生活必须的茶。
14世纪中叶以后,说古突厥语的撒里畏吾儿人和说蒙古语的蒙古人相互融合,形成了自称尧乎尔的裕固族。
裕固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裕固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以畜牧业为主,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
人口约一万五千人。
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的鬼方。
《山海经》作“钉灵”,《汉书.苏武传》称“丁零”,后来叫“回纥”、“回鹘”。
再后来又叫“尧呼尔”。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称“裕固族”。
裕固族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并以其独有的鲜明特色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一、裕固族民间文学裕固族的民间文学体裁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
神话中有创世神话、善恶神话、爱情神话;传说中有远古历史传说、民族祖先传说、劳动英雄传说、帝王将相传说、机智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婚俗传说、民族斗争传说等;民间故事中有魔法故事、灵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反封建礼教故事、爱情故事等;叙事诗有著名的《萨娜玛珂》、《黄黛琛》等,还有许多寓言、笑话、格言、俚语、谚语等。
二、裕固族美术裕固族人民擅长编织,他们能织出结实耐用的褐子,编织各种口袋、马缰绳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而且还能在其上面织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裕固族妇女的发饰上有用珊瑚珠、海贝、绿色和蓝色的绸片及各色丝线编制成的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色彩鲜明,华丽大方,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品。
刺绣和剪纸在黄泥堡、大河区一带比较盛行,妇女的衣领、衣袖、布靴上都绣有各种花、鸟、草、虫等图案,剪纸的图案风格大致和刺绣的花纹相似,形象活泼、栩栩如生,这与他们从事畜牧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他们不但喜欢唱本民族的民歌,也爱唱邻近其他民族(汉、回、藏等民族)的民歌。
民歌在裕固人心目中比故乡和语言还重要,其位置和价值都是很高的。
可以说民歌充满了裕固人的所有生活与整个人生。
裕固族民歌共分为十二类,即:牧歌、情歌、织褐子歌、捻线歌、割草歌、历史歌、婚礼歌、酒歌、山歌、花儿、小调、划拳曲。
这种传统的分类概念很特殊,也很严格。
裕固族源出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使用三种语言,分别为: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裕固语(尧乎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裕固语(恩格尔语),以及汉语。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西喇玉固尔”,1953年,取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作为族称。
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裕固族的人口数为14706人。
文化特色:
1. 裕固族民歌是裕固族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反映了裕固族人民的历史、生活和社会现实等各个方面。
2. 裕固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有“萨吾尔登”、“婚礼舞”、“圆圈舞”等。
“萨吾尔登”是一种集体舞,节奏明快,动作豪放,表现了裕固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婚礼舞”则是一种仪式性舞蹈,由新郎新娘表演,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圆圈舞”则是裕固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形式,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3. 裕固族刺绣也是一项传统工艺,其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4. 此外,裕固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文化形式,如民间音乐、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
这些文化形式不仅展现了裕固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裕固族简介裕固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地。
裕固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口数量约为170,000人。
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的一员。
裕固族的起源与发展裕固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吐谷浑部落,属于藏缅语系羌语族,与藏族、羌族等民族有着一定的语言联系。
在古代,裕固族曾经是吐蕃王朝的附属部族,并在唐朝时期成为契丹和辽代统治的附庸国。
随着历史的演变,裕固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认同。
裕固族的生活方式裕固族主要以牧业为生,他们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北高原地区,以养殖牛、马、羊和骆驼为生。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对于牧业的熟悉程度非常高,懂得如何利用草原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裕固族人民以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的精神著称,他们喜欢自由自在地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
裕固族的文化特色裕固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他们传承着一系列口头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生活经历。
裕固族的音乐以悦耳动人的马头琴曲目和鼓乐为特色。
此外,传统的绣品和刺绣工艺也是裕固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裕固族的宗教信仰裕固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其中以萨满教的信仰数量较多。
在裕固族的宗教信仰中,天、地、山、川等自然元素被视为神灵,人们通过祈祷和祭祀来寻求神灵和自然界的和谐。
同时,裕固族人民也尊重其他宗教的信仰,与其他民族和谐共处。
裕固族的传统节日裕固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式牧民节日。
例如农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是裕固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此外,传统的藏历年还有寨庆、芦花采摘节等,这些节日在传统中代表着丰收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裕固族的服饰和建筑裕固族的传统服饰以鲜艳的颜色和精巧的点缀为特征。
男性常穿着长袍、褂子和宽松的裤子,女性则穿着以花纹和饰边为主的长袍和裙子。
在建筑方面,裕固族人民通常居住在纸板和黄土墙的方形房屋里,这些房屋被称为\。
裕固族的特点和风俗裕固族婚俗是裕固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裕固族古语、民歌、神话传说、谚语、传统礼仪等丰富的内容。
还包含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内容,如萨满教、原始崇拜、佛教信仰等。
其内容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参与人数之广泛、形式之多样,是其他民族婚俗所无法比拟的。
裕固族婚俗于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裕固族婚俗包括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自由恋爱。
到了结婚年龄,彩礼由男方准备,媒体举办隆重的婚礼。
裕固族的婚礼仪式多而隆重,有求婚订婚、选人请客、家宴、姑娘戴头饰、告别亲人、尖点结婚、骑上马帐、射箭拜天地、戴新郎冠、见酒席、唱酒席、新娘沏茶、归家等十余道程序和二十八种仪式。
主要程序持续3天,第一天是女方家的婚礼,第二天是男方家的婚礼,第三天结束。
另外,裕固族还有一种婚俗,即东部裕固语的地区“勒系腰”婚和西裕固语地区的“帐房杆子戴头面”婚,它只是一种仪式,而不是真正的婚约,现已失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裕固族的婚俗也随之失传。
知道仪式、禁忌、习俗、恭维等内容的人越来越少。
如果他们得不到保护,他们将面临整个婚姻习俗的丧失。
裕固族婚礼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华乡、大河乡、皇城镇和乐康乡。
剃光头是裕固族人生活中的一种习俗。
裕固族孩子一到三岁,就要按照传统习俗为孩子举行第一次剃头仪式。
裕固族给孩子剃头的习俗富有趣味性和民族特色。
剃发应视为家中大事,时间一般定在农历五月初四或六月十三,这与裕固族游牧时期婴儿出生率和存活率低有关。
裕固族靠水草为生,新生儿出生率和存活率低。
所以婴儿在出生后三岁才会第一次剃头,同时也会正式见亲戚,被承认为家庭的一员。
盛大的剃度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收到亲戚的礼物,这表明他们将独立拥有自己的财产。
一般刮胡子仪式都是给男生办的。
裕固族人认为剃掉玩偶的头就像剪去小马的鬃毛。
小马只有剪了鬃毛才算马,才可以当坐骑。
肃南裕固族自治文/郭林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北麓,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草原、森林、雪山、冰川、丹霞地貌是这里千年不变的名片。
旧时,裕固族人自称为“尧乎尔”和“西喇玉固尔”。
无文字,有语言。
据说“裕固族”的族称还是周总理在1953年一次政协会议期间命名的,取“富裕”的意思。
裕固族约有两万余人,主要分布在肃南县境内,以游牧为生。
肃南县东起民乐东南的皇城镇,西至酒泉以南的祁丰乡,长约千里,水草丰茂,有“天然牧场”之美称。
过去,因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外边的人很难走进这个地域。
部队初到河西时,我就曾听到过关于这里的传说,对这个地方产生过神秘感。
随后又有了两次走进肃南执行任务的机会,才对这个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第一次走进肃南县,是1969年11月55师移防河西走廊之后,我所在的165团5连暂住張掖县平原堡砖瓦厂,宿舍是砖厂的工棚和简易平房,食宿条件既简陋又艰苦。
首先是吃饭问题,要从重新起炉灶开始,特别是吃菜问题比较突出。
自进驻平原堡后,我们吃饭基本没有好的蔬菜,许多战友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夜盲症、皮肤病多发,我也患上了“湿疹”。
在这种情况下,魏宝锁团长号召全团指战员要自力更生,渡过难关,积极解决吃菜自给问题。
当时,团里建了豆腐房,各连自行组织泡豆芽。
白天,各班的豆芽脸盆放在温暖的阳光下照晒,晚上搬回宿舍。
魏宝锁团长我自幼生长在农村,知道种植方面的一些常识,也知道有机肥料对农作物和蔬菜的重要性,并知道施肥方面的诀窍,如:鸡粪的辣椒羊粪的瓜,这是说施鸡粪的辣椒最辣,施羊粪的西瓜最甜。
过去,在关中农村,如遇卖瓜者喊:“羊粪上的瓜,不甜不要钱”!懂行的路人闻声必定驻足挑选购买。
当我们的军车行进到牧区时,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草原上一片又一片牛羊群。
牧民们有穿着民族长袍的,有穿便服的,很少见到想象中的艳丽民族服饰。
军车到达指定地点后,远远就看到了山沟里有一段高达数米的土崖,走近一看,全是堆积的羊粪断层。
听司机说,师里其他兄弟团队也在这里拉羊粪,所以才出现断层。
裕固族的特点和风俗作文
在咱们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独特而迷人的民族——裕固族。
今天,
就来和大家唠一唠裕固族那些有趣的特点和风俗。
先说裕固族的服饰吧,那可真是漂亮得很!男人们戴着毡帽,穿着长袍,
腰上系着彩色的腰带,显得特别精神。
女人们就更出彩啦,她们的帽子上缀满
了珍珠、宝石,身上穿着华丽的长袍,袖口和领口都绣着精美的花纹,走起路
来摇曳生姿,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女一样。
裕固族的饮食也很有特色。
他们爱吃牛羊肉,奶制品更是餐桌上的常客。
那香喷喷的手抓羊肉,咬上一口,满嘴流油,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那香甜的酥
油茶,喝上一碗,一整天都暖洋洋的。
裕固族的住所也很有讲究。
他们住的是帐篷,这种帐篷可不是普通的帐篷,而是用牛毛织成的,既防风又保暖。
而且,他们搭建帐篷的地方一般都是风景
优美的地方,一出门就能看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那日子过得可真是惬意。
裕固族的婚礼那可是热闹非凡。
新郎要骑着高头大马去迎接新娘,一路上
欢歌笑语。
到了新娘家,还有各种有趣的仪式和游戏,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等到了晚上,大家围着篝火跳舞,那场面,简直嗨翻了天。
裕固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歌声悠扬动听,舞蹈优美动人。
在重要的节
日或者聚会的时候,大家就会一起唱歌跳舞,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裕固族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民族,他们的特点和风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去了解和感受
一下这个美丽民族的风情。
裕固族的名胜古迹裕固族是分布于中国甘肃的少数民族,约14378人,为回鹘人的后裔。
下面店铺整理了裕固族的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裕固族的名胜古迹介绍许三湾城堡故址“许三湾城堡故址”在甘肃高台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戈壁荒漠里,东距骆驼城废址约5公里,西距草古井城废址5公里。
为汉唐故城。
平面呈方形,东西66米,南北84米。
门开南垣中,宽7米,加筑瓮城。
城垣保存完整,基厚8米,上厚3.5米,残高8米,夯土版筑。
城四隅筑角墩,上有建筑物遗迹。
南垣残留马面。
城西约1公里处有墓群,范围较大,墓冢密集,排列整齐,大小相等。
1958年当地群众在城中收集铜箭头和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开元通宝等古钱币1吨多,铜印刻阴文篆书“部曲督印”一方。
此城可能是古代抵御异族骚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把守骆驼城的前哨阵地。
千佛洞千佛洞:在文殊山前山里。
为文殊寺石窟之一,开凿于崖壁半腰。
建于北魏,为支提窟。
窟外三开间窟檐为清末重建。
窟口高1.68米,深3.82米,宽3.94米,窟内高3.64米。
平面呈方形,中心柱直通洞顶,宽2米,基坛以上每面分丙层开佛龛,圆拱形龛口,上加宝珠形龛楣。
塑像为后代重修,壁画多被涂没。
窟顶绘伎乐飞天壁画,右壁上部绘贤劫千佛,中部为说法图,两旁是菩萨像,下部绘供养人行列,色彩鲜丽如新。
文殊山石窟文殊山石窟:在文殊山山谷中。
洞窟大多分布在前后两山崖壁上,现存窟龛十余个,多已残破。
千佛洞、万佛洞两窟较为完整,相距100米,均属北魏支提窟。
万佛洞在千佛洞北,比千佛洞大,平面近方形,有中心柱的早期洞窟,似与千佛洞同期开凿。
塑像虽经后代重修,作品尚有保持早期塑像艺术风格者。
壁画色彩妍丽,风格典雅。
焉支山焉支山也作胭脂山、燕支山,一名删丹山。
在甘肃山丹县城东南50心里处。
因山石赭红似胭脂而得名。
绵延祁连山和龙首山间,是山丹河(弱水上游支流)与石羊河的分水岭。
天然林区,面积15万亩。
水草丰美,宜于畜牧。
冰雪融化,清流缓缓而下,汇集成渠。
裕固族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人口1. 5万多(2005年)。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
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至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史称“河西回鹘”。
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1953年经本民族确定称“裕固”族。
1954年2月20日建立了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按分布地区,裕固族使用三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恩格尔语和汉语。
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
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
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丧葬形式。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
由于本民族的文字失传,民间口头创作便成了裕固族民族艺术的主要形式。
《黄黛成》、《萨里玛珂》、《我们来自西至哈至》是裕固族的著名民歌。
日常食俗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般都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然后调入酥油、食盐和鲜奶反复搅动后即可饮用。
如果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奶疙瘩)、炒面、红枣或沙枣就可当早点了。
中午也要喝茶,有的人家就炒面,有的人家就烫面或烙饼,算做午餐。
下午还是喝茶,在茶内加酥油和奶或吃稠奶(酸奶)。
到了晚上,待一切劳动结束后,才开始正式吃饭。
晚上吃的饭一般以米面为主,有米饭、面条、面片等。
裕固族平时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焖羊肉条、风干羊肉干、牛、羊杂碎汤等。
除牛、羊肉外,也食猪肉、骆驼肉、鸡肉或炒菜。
食用牛、羊时常佐以大蒜、酱油、香醋等。
裕固族——黄帝的西方后裔——十谈中国“民族——混沌学”宫 玉 海有人把《山海经·海内经》看成古代科技史、氏族史,其实此经的精华就是人文史。
在《大荒北经》中,有条明确的线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儋耳,儋耳生无骨,无骨生无继,无继生无肠。
禺虢任姓,为黄帝在西方娶西王母之女所生苗龙之子。
《海内经》说: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苗龙即摩洛,融吾即禺虢,弄明即古罗马,白犬即拜占廷——东罗马;白犬占领了了牝牡,就是犬戎所在地。
其中的禺虢很为重要。
禺虢即伊落魁,当初在今伊拉克(所以那里文化古迹较早),后被派往东海为“神”即首领,迁至美洲;现在美国纽约州的伊落魁人就是其后裔。
虢又读固、国,即后来的裕固族,留在西方的族人,从语言角度看就可能是雨果和戎克家族。
裕固族为何自称“尧呼尔”?这正是“融吾”一词的古音另读;“西拉玉固尔”,就是曾在希腊——巴尔干一带居住的裕固族的意思。
元代和明代误以为裕固族居住在吾尔(宛)把“西拉玉固儿”读成了“萨里畏吾”和“萨里畏兀儿”,但他们虽然居住在吾尔一带,但和回纥、蒙古还不是一事。
“民族——混沌学”把裕固族称为“古代回鹘后裔”,由于长期和蒙古、汉族相处,混合而成的,当然十分可笑。
从裕固族的语言看,使用的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但受汉语影响很大,这正说明裕固族和汉族本为同源;所以他们通汉语,用汉文。
但是,从其衣着与风俗习惯看,确实有一定的西方色彩,这是和原来居住在西方有关系,并不奇怪。
正如福建的惠安女,她们的衣着为什么和日本农村妇女相似?这是因为她们的先人聩敳——惠安,是老童娶鬼方妹——日本女人所生,自然带来原住地的风俗习惯,而这些却形成特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些是“民族——混沌学”所无法解释的。
裕固族现在所处地域为内蒙古西部和甘肃北部,和《大荒北经》的叙述基本一致。
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
大泽,即蒙古古代的大湖,是鸟类避暑的“天堂”。
裕固族相关简介
裕固族是分布于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为回鹘人的后裔,分为东部裕固和西部裕固,无文字,有语言,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属于张掖市独有的少数民族族,现主要定居于张掖市肃南县裕固族自治县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
裕固族的众多文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裕固族民歌、婚俗、服饰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裕固族人生礼仪、裕固族口头文学和语言、裕固族祭鄂博、裕固族剪马鬃、裕固族皮雕技艺、裕固族刺绣、裕固族织褐子等。
裕固族文化中以服饰为例,做一详细介绍: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
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
已婚妇女头戴尖顶红樱毡帽,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两条垂前胸,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
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
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
男子头戴金边
1
白毡帽,帽沿镶黑边后边卷起,帽顶正中彩缎上有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
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多用白羊毛捻毛线织成的褐子或布、绸缎缝制,扎彩色腰带,腰带上佩腰刀、火镰、鼻烟壶。
衣襟用水獭皮等镶边,下摆左右开衩并镶边。
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