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2.2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裕固族文学中的民俗文化作者:金安张璐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2期摘要: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民俗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突显的民俗特征备受关注。
民俗文化的融入,给裕固族文学添加了更多文化底蕴,促进了大众民俗思维的发展,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奠基。
本文在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裕固族文学中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阐述裕固族作家文学创作和民俗文化的基本含义,以及艺术呈现。
认识裕固族文学中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有助于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好民俗文化的承传工作。
关键词:裕固族文学民俗文化研究一、裕固族文学与民俗文化基本内涵裕固族文学是指裕固族人民创作的文学作品,所谓裕固族,是指生活在河西走廊南部、青海湖以北的祁连山腹地的民族,人口相对较少,“尧熬尔”是他们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读音的相似取名为“裕固”,即“富裕巩固”之意。
他们的祖先在四百年前因自然灾害和战乱,从中亚草原迁到这里。
据2010年人口普查,裕固族现有一万四千多人,语言上分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历史和文化都在亚欧草原游牧文化之列。
他们的文学创作,包括口头文学和作家文学。
作家文学往往是用书面语言书写在纸张上的文学作品,本文着重从作家文学中举例论证。
所谓民俗文化,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本文通过具体的裕固族作家文学作品,说明裕固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如何呈现的。
二、裕固族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艺术呈现1.贺中文学作品中信仰习俗的体现贺中,裕固族作家中著名的诗人。
他的少年时代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度过,大学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85年进藏,曾在《诗刊》《民族文学》等发表诗作,现服务于西藏的两家画刊社。
他的诗以《世纪末纪事》闻名,全诗体现出最深挚的特点:精神守望者的孤独歌吟。
裕固族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裕固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以畜牧业为主,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
人口约一万五千人。
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的鬼方。
《山海经》作“钉灵”,《汉书.苏武传》称“丁零”,后来叫“回纥”、“回鹘”。
再后来又叫“尧呼尔”。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称“裕固族”。
裕固族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并以其独有的鲜明特色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一、裕固族民间文学裕固族的民间文学体裁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诗、谚语、格言等。
神话中有创世神话、善恶神话、爱情神话;传说中有远古历史传说、民族祖先传说、劳动英雄传说、帝王将相传说、机智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婚俗传说、民族斗争传说等;民间故事中有魔法故事、灵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反封建礼教故事、爱情故事等;叙事诗有著名的《萨娜玛珂》、《黄黛琛》等,还有许多寓言、笑话、格言、俚语、谚语等。
二、裕固族美术裕固族人民擅长编织,他们能织出结实耐用的褐子,编织各种口袋、马缰绳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而且还能在其上面织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裕固族妇女的发饰上有用珊瑚珠、海贝、绿色和蓝色的绸片及各色丝线编制成的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色彩鲜明,华丽大方,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品。
刺绣和剪纸在黄泥堡、大河区一带比较盛行,妇女的衣领、衣袖、布靴上都绣有各种花、鸟、草、虫等图案,剪纸的图案风格大致和刺绣的花纹相似,形象活泼、栩栩如生,这与他们从事畜牧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他们不但喜欢唱本民族的民歌,也爱唱邻近其他民族(汉、回、藏等民族)的民歌。
民歌在裕固人心目中比故乡和语言还重要,其位置和价值都是很高的。
可以说民歌充满了裕固人的所有生活与整个人生。
裕固族民歌共分为十二类,即:牧歌、情歌、织褐子歌、捻线歌、割草歌、历史歌、婚礼歌、酒歌、山歌、花儿、小调、划拳曲。
这种传统的分类概念很特殊,也很严格。
裕固族的特点和风俗裕固族婚俗是裕固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裕固族古语、民歌、神话传说、谚语、传统礼仪等丰富的内容。
还包含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内容,如萨满教、原始崇拜、佛教信仰等。
其内容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参与人数之广泛、形式之多样,是其他民族婚俗所无法比拟的。
裕固族婚俗于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裕固族婚俗包括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自由恋爱。
到了结婚年龄,彩礼由男方准备,媒体举办隆重的婚礼。
裕固族的婚礼仪式多而隆重,有求婚订婚、选人请客、家宴、姑娘戴头饰、告别亲人、尖点结婚、骑上马帐、射箭拜天地、戴新郎冠、见酒席、唱酒席、新娘沏茶、归家等十余道程序和二十八种仪式。
主要程序持续3天,第一天是女方家的婚礼,第二天是男方家的婚礼,第三天结束。
另外,裕固族还有一种婚俗,即东部裕固语的地区“勒系腰”婚和西裕固语地区的“帐房杆子戴头面”婚,它只是一种仪式,而不是真正的婚约,现已失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裕固族的婚俗也随之失传。
知道仪式、禁忌、习俗、恭维等内容的人越来越少。
如果他们得不到保护,他们将面临整个婚姻习俗的丧失。
裕固族婚礼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华乡、大河乡、皇城镇和乐康乡。
剃光头是裕固族人生活中的一种习俗。
裕固族孩子一到三岁,就要按照传统习俗为孩子举行第一次剃头仪式。
裕固族给孩子剃头的习俗富有趣味性和民族特色。
剃发应视为家中大事,时间一般定在农历五月初四或六月十三,这与裕固族游牧时期婴儿出生率和存活率低有关。
裕固族靠水草为生,新生儿出生率和存活率低。
所以婴儿在出生后三岁才会第一次剃头,同时也会正式见亲戚,被承认为家庭的一员。
盛大的剃度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收到亲戚的礼物,这表明他们将独立拥有自己的财产。
一般刮胡子仪式都是给男生办的。
裕固族人认为剃掉玩偶的头就像剪去小马的鬃毛。
小马只有剪了鬃毛才算马,才可以当坐骑。
浅谈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及保护肖玉龙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民族文化呈多样性,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将对甘肃的招商引资、投资环境、人文建设、旅游产业、民族工艺产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着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市场潜力巨大。
在今天的社会中,各个地区之间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保存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甘肃民族文化呈现的特点(一)久远性。
久远的甘肃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中作用至为重要。
甘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先民的足迹已经遍及各地,而且创造了堪称辉煌的远古文化,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自仰韶文化以来,相继兴起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远古文化同属于以炎帝部族为代表的西羌文化。
而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化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周秦文明,陇右是其导源发祥之地。
从此之后,甘肃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
(二)多样性。
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
甘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
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唐宋农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
这一个个或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百花园的一朵朵奇葩。
(三)民族性。
多元纷呈的民族文化。
关于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调研思考传统民俗节日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传统民俗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人们的心中日趋淡漠。
作为云和人民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其传承和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进一步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这篇文章,唤醒广大民众的民俗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已愈来愈成为我们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一、我县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系的渊源及现状云和建县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
据境内凤凰山麓与龟山一带考古发掘出的石斧、石刀、石梨、石箭头等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县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并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
南北朝初期,柳姓太祖元晔避乱于此,后来唐咸通中工部尚书梅姓因厌恶官场腐败,也辞官隐居于此。
北宋年间,时任处州刺史王元见浮云溪两岸山青水秀、宁谧安逸,故定居此。
从此便有柳、梅、王三姓定居云和繁衍生息。
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因金入侵而大量南迁,逐渐有更多的汉族民众定居于瓯江流域。
到了明代,畲族民众陆续从福建迁徙到我县山区。
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又有大量的客家(汀州人)等其它汉族民众不断迁居至瓯江沿岸。
近现代多次的民众迁徙入云,也带来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特有文化习俗的进一步融合,文化元素也进一步丰富,并逐步使我县形成了江浙、客家(汀州)、畲族等三大民俗文化体系。
lOcaLHoSt我县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属于汉文化体系,按属性可分为岁时节令和祭祀节日文化,岁时节令有春节、元宵、中秋、腊月、重阳等,祭祀性节日有清明、神鬼节、端午、畲族“三月三”等。
在我县广泛流传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祭祀性和民间性的自发活动,其民俗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大同小异。
肃南裕固族婚嫁礼仪文化探析本文旨在探讨肃南裕固族的婚嫁礼仪文化。
肃南裕固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其婚嫁礼仪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从历史渊源谈起,肃南裕固族婚嫁礼仪文化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裕固族的先民们早在古代就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俗文化,历经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这一文化传统得以保留至今。
在裕固族的婚嫁礼仪中,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
在服饰上,新郎新娘及亲友的服装和头饰都有严格的要求。
新郎新娘通常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新郎还会佩戴一把精致的小刀,以示英勇气概。
在婚礼上,有一系列独特的舞蹈表演,如“鹰舞”、“马舞”等,这些舞蹈既展示了裕固族人民的勇敢和矫健,也为婚礼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除了服饰和舞蹈表演,裕固族婚嫁礼仪还有许多细节值得。
例如,在迎亲过程中,新郎需要跨过火盆,以示祛邪避灾;新娘则要多次转身,以示辞别父母,愿在婆家落地生根。
这些传统习俗既体现了裕固族人民对婚礼的重视,也寓意着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通过对肃南裕固族婚嫁礼仪文化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这一文化传统不仅展现了裕固族人民的勇敢和矫健,也体现了他们对家庭、婚姻的敬重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好地学习和传承肃南裕固族的婚嫁礼仪文化,让这一独特的民族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
学习和传承肃南裕固族婚嫁礼仪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婚嫁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能反映出民族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肃南裕固族的历史和文化。
学习和传承这一文化传统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肃南裕固族婚嫁礼仪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和喜爱。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一文化传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裕固族的文化魅力,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摘要] 本文主要从回鹘汗国的兴亡和裕固族东迁两个方面阐述了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目前的史学家一般都将甘州回鹘做为裕固族正源来看待,笔者对已有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判断,认为过去甘州回鹘大约就是今天西部裕固族的前身。
东迁是促使今天裕固族形成以及其民俗文化形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 裕固族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一、回鹘汗国的兴亡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回鹘早就在河西有所活动。
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就有回鹘别部契苾部六千余家在契苾何力的率领下来到沙州,被唐朝安置在甘、凉二州。
唐高宗初,回鹘首领婆闰曾助唐平定突厥叛乱,立有战功,唐由此而于总章元年(公元668)迁其有功部落于甘州。
武则天时,东突厥复国,进攻漠北回鹘的根据地乌德鞬山,一大批回鹘人遂在其酋长的带领下南奔甘、凉之间,唐取其精骑充赤水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攫有河西,当地回鹘遂成吐蕃部属。
公元840年以后,更有大批的回鹘人自漠北迁往这里。
由今张掖(甘州)北出额济纳河(今黑河)、居延海抵蒙古国翁金河流域一线,自古以来就是河西地区与漠北交通的要道。
回鹘人沿该道从漠北南来自是情理中事。
在河西地区,甘州是回鹘人较为集中的聚居区,此外尚有散布在河西和陇右的诸多部落,见于记载的有贺兰山回鹘、秦州回鹘、凉州回鹘、合罗川回鹘、肃州回鹘和瓜、沙州回鹘等。
甘州回鹘何时立国,学界则见仁见智,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立国时间应在公元884年以前,也有人认为是在公元872年,此外还有将立国时间定在公元884~887年之间、890年、894年、895~900之间及10世纪初等多种意见。
概言之,至10世纪初期,甘州回鹘国已经建立,并经过不断的东征西讨,基本上控制了河西地区。
甘州回鹘政权是一个由多个民族、部落组成的松散联合政权,各部族承认甘州回鹘可汗(姓药逻葛氏)的宗主地位,但内部事务大多还是自主的。
统辖的范围包括整个河西走廊,以及北侧的荒原和半沙漠地带,即今内蒙古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等地。
《戏剧之家》2018年第04期 总第268期101美术视点肃南裕固族传统服饰数字化呈现与保护包燕梅,李辛龙(河西学院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基金项目:河西学院第七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4,团队成员:包燕梅、张忠华、王敏荣、尚会琴、何鑫。
通讯作者:李辛龙(1988-),男,硕士,视觉传达与理论研究方向。
【摘 要】裕固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为回鹘人的后裔,生活习俗特征明显,服饰文化为民族的象征,有人说裕固族的文化体现在他们的身上,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含蕴,透过这些可以看到裕固族优秀又灿烂的文化底蕴。
裕固族服饰的造型、颜色、图案及纹样的艺术性,都具有美学研究价值;通过数字化的呈现方式来展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有利于增强对于民族服饰艺术方面的研究、创新。
【关键词】裕固族服饰;服饰文化;呈现保护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101-02一、裕固族简介裕固族是分布于中国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为回鹘人的后分支。
分东、西两部分,信仰藏传佛教。
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裕固族崇尚骑马和射箭。
现如今的裕固族是古代的维吾尔人的一个小分支,以黄头维吾尔族为主体,融合藏族、蒙古族等民族而形成。
正因为裕固族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所以裕固族有自己独到的历史传统和审美理念,也就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
聚居在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
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分布地域主要是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的居住在酒泉市肃州区的黄泥堡乡。
二、裕固族服饰的种类及特性(一)裕固族男子服饰裕固族男子服饰有它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独特的地方。
头戴金色边白毡毛帽子,帽子的沿后边向上卷起,形成后面高,前面低的扇面形状。
帽子的沿镶嵌黑色的边,帽子的顶部大面积是蓝缎上用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衣着为大领偏襟长袍,过去的富贵人家多用布料、绸缎等面料缝制而成,比较贫穷的人家把白羊毛捻成毛线,以此织成白色的褐子来缝制。
浅析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与发展
作者:普秀敏
来源:《丝绸之路》 2016年第8期
普秀敏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甘肃肃南 734400)
[摘要]裕固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也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遗留有
很多的民族民俗文物。
肃南县民族博物馆承担着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传承工作,在裕
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研究、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对裕固族民族
民俗文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等加以浅述。
[关键词]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文物保护
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集聚区,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全县面积2.4万平方公里。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环境,形成了游牧文化
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地。
历史上,以裕固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发展,创造
了独具特色、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
裕固族源于古代的回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直到1954年自治县成立之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裕固族,意为富裕、巩固。
由于历史原因,分布在不同地区的
裕固族,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是现在唯
一的一个以裕固族民族民俗展览为中心的博物馆。
作为裕固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基地,承担起了
保护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重任。
一、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基本情况
文物纷繁复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内容集合,内容之间又有相互补充,相
互重叠交叉。
关于民族文物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给出了如下描述:“它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
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按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解释,民族文物是我
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并存留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遗迹、遗物,是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肃南博物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协助下,通过征集、移交、捐赠、考古发掘、田野采集等多种途径,积极抢救了一大批民族文物、历史
文物和革命文物,现在馆藏文物已达3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3件,二级文物118件,三级
文物84件。
少数民族文物1672件,整个馆藏文物品位较高。
其中民族宗教文物、传统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手工艺品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尤其是馆藏的康熙皇帝赐给“裕固族大
头目”的龙袍,是由裕固族末代头人安官布什嘉于1958年交县政府后入藏的;馆藏元重修文殊寺碑,又名元太子碑,是元朝太子喃达失看到文殊寺破败不堪发愿重修文殊寺的记事碑刻。
碑
正面阴刻的古回鹘文字尤为弥足珍贵。
我们知道回鹘文字失传已久,关于回鹘文字的遗留更是
少之又少,至今为止发现的也只有六块回鹘文碑刻,所以这块碑至少说明在元代之前裕固族是
有文字的,更说明回鹘文是宋元时期河西地区的通用文字。
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肃南县文博部门实地勘察各级各类文物点329处,其中国
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县级文保单位90处,未定级的200多处。
境内石窟寺、
古建筑、古墓葬、岩画、石刻、近代革命遗址、现代建筑遗址等星罗棋布,文物分布点多、面广、线长,时代久远,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等级较高。
由于历史原因,裕固族民族类的不可
移动文物遗迹点遗留较少。
现存的有裕固族较早的佛教石窟寺院景耀寺,虽然在“破四旧”时
期破坏较为严重,但是寺内的壁画保存非常完整,对研究裕固族地区佛教发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还有清代裕固族地区香火最为旺盛的寺院康隆寺,虽然在解放战争中遭到焚毁,但从遗址
中能看出当时寺院规模的宏大及壮观。
二、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肃南县在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度的
不断提升,及其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挖掘力度的不断加大,这几年裕固族文物收藏数量急剧
上升,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步伐也逐步加快,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挖掘、保护工作也是如
火如荼的进行。
但是,在保存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着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受社会大文化的影响,民族文物数量急剧减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裕固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
尤其是社会大文化的强大冲击和与外界社会的广泛交流吸纳,使裕固族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
急剧恶化,传统民间文化面对损毁、替代、消亡的现实问题。
肃南虽为畜牧业县,但社会城市
化步奏较快,很多的民族民俗用品都被新型产品取代,原生态的物品做得少、用得少,传承下
来的更少。
加之裕固族人口少、本民族文字失传已久,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以及服装服饰
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境内民族文物大量流失,部分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
(二)经费短缺,致使民族文物保护无法科学合理的正常进行
肃南县是传统的畜牧业县,财政困难,可列入民族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出
现民族文物征集困难、文物管理方式单一、文物保护设备简陋等诸多难题。
首先,近年来,随
着“文物热”不断升温,使民族文物征集费用节节高升。
其次,肃南县有野外文物点300多处,地处深山荒郊,四周无人居住,管理十分困难。
由于经费严重不足,致使文物管理保护、安全
检查、文物普查等工作无法深入进行,多数文保单位远离文保员居住地,随时都有被盗的危险。
第三,保管条件较差,防盗、防火、防潮等基础设备单一。
馆藏民族民俗文物大多都属织绣类
文物,保护要求较高,目前只能用樟脑丸等最简单的除虫剂来防范,一些年代久远的民族文物
根本无法抵抗受潮、虫蚀等问题的侵害。
长此以往,众多民族文物将面临毁坏的危险。
(三)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致使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滞后,影响了
各项工作的开展
肃南县博物馆共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人,而且专业技术人员中无一人属
文博、文物专业出生。
人员结构不合理,文物保护工作队伍业务素质低,懂业务、懂地方史的少,都是“现学现卖”,没有专业的文物保护知识,使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滞后不前,发展
缓慢。
三、保护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对策
针对肃南县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作为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肃南县
博物馆将全面、完整、坚定不移的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完善文物保护制度,创新文物保护工作理念、机
制和方法,全面提升文物工作水平,推动肃南县文物事业全面发展。
(一)积极争取文物保护资金
肃南县是裕固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的唯一地区,但是县财政困难,投入到这方面的资
金很少,所以应大力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资金上的扶持。
使濒临消亡的一些民族文物
得到更快的征集保护;文物保护措施多元化,文物得到更全面的保护;防盗、防虫、防腐等病
害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从而使裕固族传统文化、文物走上更科学、更合理的保护发展道路。
(二)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力度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在当前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不仅要将本馆内的工作人员“送出去”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引进来”具有文物保护工
作经验的专家教授对一线的文物工作人员进行蹲点培训。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训,专业技术队
伍将会不断壮大,文物保护工作也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加大对民族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族文物保护意识
由于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农牧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逐渐淡薄,尤其是本民族年轻人
对本民族文化已经到置之不理的境地。
所以加大对民族文化、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使民族、
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使本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总之,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来支撑。
工作在一线的文物工作者
更是要有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才能使这些民族、民俗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使本
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傅先荣,赵冬菊. 民族民俗文物抢救工作刍议[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3).
[2] 张掖市社科联课题组,田自成,张兴隆,安永香. 裕固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状
况考察报告[J]. 社科纵横, 2008,(7).
[3]贺春燕.浅析裕固族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发展对策[J].丝绸之路,2012,(18).
[4]安惠娟.裕固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反思[J].河西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