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子宫内膜癌分型的研究进展金明珠,狄文△【摘要】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 )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标准治疗方式;部分渴望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可经咨询后行保守治疗,待生育后进行手术。
1983年,Bockman 提出子宫内膜癌临床分型,将其分为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和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1994年,Poulsen 将子宫内膜癌按组织病理学分为腺癌、浆液性腺癌、黏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混合性癌和未分化癌;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 )根据不同突变方式和拷贝数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种,即POLE (DNA polymerase epsilon )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型、低拷贝数型和高拷贝数型。
该分子分型对不同亚型患者的精准化治疗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总结了子宫内膜癌的3种分型的优势与局限性及其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癌分型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理解其预后的个体差异,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为精准医疗时代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癌;肿瘤分期;病理分型;免疫疗法;生育力Research Progress of Endometrial Cancer Classification JIN Ming -zhu,DI Wen.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Renji Hospital,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127,China (JIN Ming-zhu,DI Wen);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25,China (JIN Ming-zhu)【Abstract 】Endometrial carcinoma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malignant tumors in gynecology.The standard treatment is surgery with/without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for those who desire to retain their fertility can b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after consultation and accomplish the operation after childbirth.In 1983,Bockman proposed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endometrial cancer,which was divided into type Ⅰ(estrogen-dependent )and type Ⅱ(non-estrogen-dependent );in 1994,Poulsen classified endometrial cancer into adenocarcinoma,serous adenocarcinoma,mucinous adenocarcinoma,clear cell carcinoma,squamous cell carcinoma,mixed carcinoma,and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by histopathology;in 2013,endometrial carcinoma wa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ased on different mutation patterns and copy number by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 ):polymerase epsilon (POLE )mutated,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copy number-low and copy number-high.Th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cis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ubtypes 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of patient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ree classification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list their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and highlight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ndometrial cancer.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lassification of endometrial cancer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heterogeneity in prognosis,guide the choice of treatment strategies,and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tandardized,individualized and humanized treatment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Keywords 】Endometrial neoplasms;Carcinoma;Neoplasm staging;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Immunotherapy;Fertility(J Int Obstet Gynecol ,2020,47:15-18)基金项目: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妇产科学(2017ZZ02016);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女性肿瘤作者单位: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金明珠,狄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金明珠)通信作者:狄文,E-mail :diwen163@ △审校者·综述·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约为60/10万,死亡率约为20/10万[1],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概述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子宫内膜,主要发生在绝经后的女性,在病理学上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理变化。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腺癌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90%。
其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细胞异型性增加:在病理切片中,可以观察到癌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不规则,细胞核的大小和形状也呈现出多样性,细胞排列紊乱。
2.细胞核变化:癌细胞的细胞核常常呈现增大、增多的特点,核染色质不均匀,核仁增大,核分裂增多。
3.腺体形态改变:正常的子宫内膜腺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而癌组织中的腺体形态表现出分支增生、复杂和扭曲。
4.浸润性生长:癌细胞通过浸润性生长方式扩展,不仅累及子宫内膜,还可侵犯子宫壁、子宫颈和邻近组织。
5.淋巴管和血管侵犯:腺癌的癌细胞可以侵犯周围的淋巴管和血管,从而引起淋巴结转移和血液转移。
黏液性癌黏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其病理变化与腺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1.黏液分泌增加:黏液性癌的癌细胞具有产生大量胶样黏液的能力,造成肿瘤组织内黏液含量增加。
2.胶样黏液团:在病理切片中,可以观察到癌细胞周围有大量的胶样黏液团。
3.细胞异型性增加:癌细胞的细胞核大小不一,染色质不均匀,核仁增大,核分裂增多。
4.腺体形态改变:黏液性癌的腺体结构扩张、肿瘤细胞的团聚和分离。
5.淋巴管和血管侵犯:黏液性癌的癌细胞也可侵犯淋巴管和血管。
浆液性癌浆液性癌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其病理变化与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1.细胞异型性增加:浆液性癌的癌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细胞核变化明显。
染色质不均匀,核仁增大,核分裂增多。
2.腺体形态改变:浆液性癌的腺体形态复杂,不规则,腺腔扩张,常见囊性变化。
3.细胞外浆液分泌增加:浆液性癌的癌细胞具有大量的细胞外浆液分泌,使得肿瘤组织内充满了浆液。
4.淋巴管和血管侵犯:浆液性癌的癌细胞也可侵犯淋巴管和血管。
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研究进展
郭超;刘爱军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6)006
【摘要】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癌症易感性综合征,既往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胚系突变引起。
LS是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表现。
研究发现,MMR基因突变也导致了相当比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目前对LS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认识非常有限,有些观点还存在争议。
本综述总结了LS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研究新进展及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LS筛查的意义。
【总页数】4页(P640-642,F0003)
【作者】郭超;刘爱军
【作者单位】[1]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北京100853;[2]解放军总医院门诊部,北京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相关文献】
1.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病理学研究进展 [J], 郭超;刘爱军
2.林奇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J], 支文雪;詹阳
3.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J], 张群;王玲;韩丽英
4.林奇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筛查与预防 [J], 杨子慧;刘新宇;杨曦;文佳;张琼琼;廖秦平
5.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治疗失败合并原发卵巢癌伴林奇综合征1例 [J], 王益勤;戴林;王建六;沈丹华;周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月第6卷第4期综述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04068作者简介:宋琪祺(199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通讯作者:袁超燕,E -mail :3535791965@.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且更加年轻化[1]。
在欧美以及我国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超过宫颈癌,跃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2]。
宫颈癌发病率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宫颈癌的筛查,而子宫内膜癌缺乏成熟有效的筛查方法。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尤其是在疾病早期,对有高危因素人群和绝经后发生子宫出血女性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早期确诊并经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为85%~90%[3]。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筛查策略有所改变。
目前筛查方法主要包括血清肿瘤标记物测定、经阴道超声(TVS )检查、分段诊断性刮宫、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子宫内膜取样器等。
本文分析了临床常用的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方法,并探讨了子宫内膜取样器用于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的临床研究进展,旨在分析子宫内膜取样器应用的临床可行性及不足,现报道如下。
1临床常用筛查方式分段诊刮术(dialtion and curettage,D&C )于1843年应用于临床,曾是异常子宫出血的经典处理方式。
然而由于D&C 是一种盲视操作,60%经D&C 获取的内膜标本不超过整个宫腔的50%[4]。
1869年,Pantalione 首次描述了宫腔的内镜检查[5]。
直视操作减少了由于盲刮带来的漏诊风险,提高了取材的准确度,显著提高了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敏感性[6]。
但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诊刮术均为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其机械性扩张子宫颈及机械性损伤子宫内膜对患者创伤较大,术中、术后疼痛对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导致患者接受度低、依从性差,且有子宫穿孔、脏器损伤、宫腔及宫颈粘连、不孕、大出血等风险。
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来源:百济药房药讯作者:百济动态浏览:172 发布时间:2011-5-26导读: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
初期没有任何症状,后期可出现异常阴道流血。
由于年轻妇女处于性活跃期,雌激素水平和性交频率均较高,故更易以性交出血为首发症状。
此外,白带增多也为宫颈癌常见症状。
目前治疗方案以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亦可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但中晚期患者治愈率很低。
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蓬明魏丽惠国际妇科肿瘤学会第9届年会收到70余篇涉及子宫内膜癌的文章计70余篇。
这些文章从病因学、诊断学、病理学、临床治疗、预后因素等角度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病因学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
Salvesen对子宫内膜癌患者PTEN基因的变异和甲基化程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PTEN基因变异发生在外显子1~8中,主要发生在外显子5和8,包括插入、丢失、无意义突变和非保守失义突变。
Kyo的研究提示,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变的早期事件。
Esinler研究了CYP1A1基因的多态性,认为该基因的变异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子宫内膜癌变。
Shiozawa、Shin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周期依赖性激酶(cdk)以及抑癌基因蛋白产物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进行分析后发现,cyclinsD1在雌激素诱导的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cyclinsA过度表达不仅激活了癌细胞增生潜能,还与化疗耐药和放疗耐受有关。
Yamazawa等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抗抑郁药是绝经前妇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与抗抑郁药物相关的高泌乳素血症使绝经前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
基础研究Kato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细胞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受体表达,而且重组人类G-CSF能够调节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能力。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在亚洲地区发病率也持续增加。
目前的研究在子宫内膜癌的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方面都有了较深入及崭新的认识。
本文主要收集近几年子宫内膜癌在病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是中国女性第二个最常见的癌症,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高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
在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趋势逐年上升,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1]。
目前子宫内膜癌分为两种类型:I型(子宫内膜样)和II型(非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癌,两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不仅组织学表型和分子机制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也大不相同。
由于子宮内膜癌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特征以及分子表型,本文回顾了子宫内膜癌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新进展,并对这些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1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学特点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子宫内膜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它有两个亚型[2]: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和雌激素不相关的II型子宫内膜癌。
1.1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雌激素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类型,占所用病例数的75%~80%。
多数是子宫内膜样腺癌,有时会伴有鳞状细胞的成分。
I型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雌激素过量造成的,由于孕激素的拮抗,这些雌激素的作用不完全(或根本没有)。
子宫内膜增生是这一类型的组织学前病变[3]。
目前的WHO分类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单纯性增生(癌变风险小于1%),复杂性增生(癌变风险约2%),单纯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约8%),和复杂非典型增生(癌变风险约30%)[4]。
1.2 II型子宫内膜癌10%~15%的子宫内膜癌是II型子宫内膜癌,它的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癌或透明细胞癌,多被认为是中低分化的癌。
这类癌特征性的来源于萎缩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它们不表达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
目前唯一已知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及子宫接受过放射的病史(例如,宫颈癌的放射性治疗)[5]。
2 子宫内膜癌组织病理学特点根据独特的显微镜下结构特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包括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以及一些罕见的亚型。
虽然子宫内膜癌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组织学特征,> 95%的子宫内膜癌可以被分为两种临床病理学类型:子宫内膜样(I型子宫内膜癌)和非子宫内膜样(II型子宫内膜癌)[6]。
2.1子宫内膜样型子宫内膜腺癌(I型子宫内膜癌)大部分子宫内膜癌(70~80%)都属于I型子宫内膜癌。
I型子宫内膜癌受内分泌激素调节的影响,并且多数呈现出一个惰性的临床过程。
这些肿瘤分化较好,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的核异型,较少的肌层浸润和淋巴管转移。
2.2非子宫内膜样子宫内膜腺癌(II型子宫内膜癌)II型子宫内膜癌的典型组织学特征是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或分化很差的癌肉瘤及未分化癌。
它们多表现出对孕酮较低的敏感性,并且多源自于萎缩性的子宫内膜。
这类癌具有较高的核异型性,深肌层浸润,淋巴管蔓延风险极高,表现为极具侵袭性的临床过程[7]。
2.3子宫内膜癌前病变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被称为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EIN反过来又可能导致”潜在的癌前病变”,或是正常子宫内膜腺体表现出自发的获得突变的PTEN[8]。
在潜在的癌前病变中,PTEN缺失的出现频率是相当常见的,发生于43%的正常绝经前妇女中。
激素机制已经被运用到Ⅰ型子宫内膜癌致癌模型中。
雌激素的影响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就显现出,潜在的癌前病变和EIN中均出现了PTEN缺失上调。
假设PTEN缺陷细胞会有一个选择性增殖优势,由于PTEN不执行其正常细胞限制分裂率的作用,两者都表现出高水平核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并受雌激素的刺激影响[10]。
与I型子宫内膜癌相比,关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早期事件知之甚少,这导致与子宫内膜样癌相比,从浆液性乳头状癌来源的那部分是相对罕见的[7]。
浆液性乳头状疾病的两个公认的癌前病变已提出,分别是浆液性上皮内癌(EIC)和子宫内膜腺体发育不良(EGD)。
浆液性EIC是浆液性乳头状癌的一种非侵袭性形式。
EIC在90%子宫浸润性浆液性乳头状癌中被观察到,通常是从现有的浸润癌扩展而来。
浆液性EIC很少作为非侵袭性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初始诊断。
EGD在53%的子宫侵袭性或非侵袭性浆液性乳头状癌中被确诊。
EGD表现出的组织学形态和基因表型介于正常子宫内膜和浆液性癌之间。
具体地说,它缺乏浆液性癌的细胞学异型性,有中度的p53异常和较低的有丝分裂活动[11]。
虽然这一病变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发生的频率却是未知的,组织学表型也不容易识别,容易与子宫内膜反应性改变混淆。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更多关于这些Ⅱ型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并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
3 分子病理学特点3.1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病理学特点Ⅰ型子宫内膜癌的最常见遗传改变是PTEN失活。
子宫内膜癌表现出的PTEN失活的比例在不同的病例中并不一致。
在散发病例中最高发生率可以达到83%,这与同时合并的或之前观察到的癌前病变有一定的关联[13]。
此外,在PTEN基因敲除小鼠中,PTEN的功能在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展中表现显著,其中的20%病例发展为子宫内膜癌。
KRAS突变引发的异常激活在10%-30%的I型子宫内膜癌中出现[12]。
CTNNB1基因的3号外显子的增益功能的突变(β-catenin)也在25 %的I型子宫内膜癌中被观察到。
有趣的是,MSI,PTEN和KRAS突变经常共存于同一肿瘤中,然而这些分子改变却通常不与β-catenin突变组合出现。
因此,已有的研究表明,有β-catenin突变的I型子宫内膜可能通过一种独特的途径发生,包括针对鳞状上皮形态的分化状态的改变[14]。
3.2 Ⅱ型子宮内膜癌的分子病理学改变Ⅱ型子宫内膜癌在染色体水平上表现出遗传不稳定性,导致了一个高水平的异倍体,却同时保持完整的MMR[12]。
最初的遗传缺陷是p53基因突变,这可以在75%~100 %肿瘤中观察到。
一项研究报道,透明细胞癌中的异常p53表达水平可能介于浆液性乳头状癌和子宫内膜样癌之间[15]。
HER2扩增或过表达也已在20%的Ⅱ型子宫内膜癌中被报道[16,17]。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对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较多,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目前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仍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深入研究的开展,许多问题将会解决,相信针对子宫内膜癌这一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疾病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1] Cramer D W. The epidemiology of endometrial and ovarian cancer[J]. Hematology/on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2,26(1):1-12.[2] Denschlag D,Ulrich U,Emons G. Diagnostik und Therapie des Endometriumkarzinoms:Fortschritt und Kontroversen[J]. 2011.[3] Furness S,Roberts H,Marjoribanks J,et al. Hormone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risk of endometrial hyperplasia[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2,8.[4] Lacey J V,Sherman M E,Rush B B,et al. Absolute risk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during 20-year follow-up among women with endometrial hyperplasia[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0,28(5):788-792.[5] Kumar S,Shah J P,Bryant C S,et al. Radiation-associated endometrial cancer[J]. Obstetrics & Gynecology,2009,113(2,Part 1):319-325.[6] Semaan A,Ali-Fehmi R,Munkarah A R,et al. Clinical/pathologic features and patient outcome in early onset endometrial carcinoma:A population based analysis and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from the Detroit metropolitan area,Michigan[J]. Gynecologic oncology,2012,124(2):265-269.[7] Hamilton C A,Cheung M K,Osann K,et al.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and clear cell carcinomas predict for poorer survival compared to grade 3 endometrioid corpus cancers[J].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6,94(5):642-646.[8] Mutter G L,Zaino R J,Baak J P A,et al. Benign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sequence and 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 Pathology,2007,26(2):103-114.[9] Denschlag D,Ulrich U,Emons 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cancer:progress and controversies[J]. Deutsches ?rzteblatt International,2011,108(34-35):571.[10] Wang Y,van der Zee M,Fodde R,et al. Wnt/Β-catenin and sex hormone signaling in endometrial homeostasis and cancer[J].Oncotarget,2010,1(7):674-684.[11] Mehasseb M K,Latimer J A. Controvers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an update[J].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ternational,2012.[12] Merritt M A,Cramer D W.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al and ovarian cancer[J]. Cancer Biomarkers,2011,9(1):287-305.[13] Marzo-Castillejo M,Vela Vallespí C,Vilarrubí Estrella M. Novedades de los cribados del cáncer[J]. FMC-Formación Médica Continuada en Atención Primaria,2011,18(6):330-338.[14] Goodfellow P J,Buttin B M,Herzog T J,et al. Prevalence of defective DNA mismatch repair and MSH6 mutation in an unselected series of endometrial cancer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3,100(10):5908-5913.[15] Pijnenborg J,van de Broek L,Dam de Veen G C,et al. TP53 overexpression in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rcinoma[J]. Gynecologic oncology,2006,100(2):397-404.[16] Konecny G E,Santos L,Winterhoff B,et al. HER2 gene amplification and EGFR expression in a large cohort of surgically staged patients with nonendometrioid (type II)endometrial cancer[J].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9,100(1):89-95.[17] Morrison C,Zanagnolo V,Ramirez N,et al. HER-2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in endometrial cancer:association with outcome in a large cohort of surgically staged pati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6,24(15):2376-2385.編辑/冯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