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阻塞治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9
下肢静脉血栓最好的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根据血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情况,医生会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之一。
抗凝治疗是首选,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和华法林。
肝素通常用于急性期,能够迅速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扩张。
随后,华法林作为长期抗凝的药物,能够预防新的血栓形成。
但是需要定期进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以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除了药物治疗,机械栓塞治疗也是一种选择。
通过插入导管或者导丝,将栓塞物放置在血栓所在的血管内,在血栓的上下部分形成闭塞,阻断血栓向上下游的蔓延。
这种治疗常用于无法使用药物治疗或者药物治疗失败的情况。
对于严重的下肢静脉血栓,外科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开放性手术和内镜下手术。
开放性手术通常是将血栓清除,修复或替代受损的血管。
而内镜下手术则是通过小切口和内镜操作,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患者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比如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定期进行下肢肌肉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肥胖等。
总之,针对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机械栓塞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来决
定,同时患者也要积极配合治疗,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4例报告
肖波;陈瑛;王莲莲;王一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年(卷),期】1993(000)011
【摘要】我院内科1988年8月至1992年4月诊治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4例;2例转胸外科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例1】患者,女,19岁。
因腹胀5年,进行性加重2年并伴下肢浮肿,于1992年3月30日收住本院。
诊断为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在外院曾进行抗痨、保肝、利尿治疗,效果不佳。
否认外伤、肝炎,结核病史。
体检:消瘦,双颊,唇、结膜及甲床红润。
腹部高度膨隆,呈球形;腹围129厘米;胸、腹及背部静脉曲张明显,血流方向由下向上。
肝脾触诊不满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肖波;陈瑛;王莲莲;王一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北京医院 100730;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R192
【相关文献】
1.上,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彭永平;江时森
2.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冯敬东;孟淑萍;张慧欣;姜俊萍;王金婷;蒋晓玲
3.经皮共轴法加带囊导管法成形术治疗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附1例成功报告 [J], 李麟荪;王杰
4.下腔静脉腔内自张式金属支架成形术治疗肝-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报告 [J], 胡安常;王振亭;田华;康永军;连世海;郭兰敏
5.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7例报告) [J], 王建军;郑晓君;侯庆田;胡凯;刘武杰;张书芹;郑加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溶栓方法
深静脉导管堵塞是指在静脉插管过程中,导管内出现血栓阻塞,导致
导管通路受阻。
深静脉导管堵塞发生后,不仅会影响药物输注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引起栓塞,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需
要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一、机械溶栓:
机械溶栓是通过物理力量去除导管内的血栓。
机械溶栓的方法主要有
以下几种:
1.导管反复抽吸法:可通过连续反复地抽吸导管内的血栓,从而清除
血栓阻塞。
此方法适用于血块较小或血栓团较松的情况。
2.导管拔出法:当导管内的血栓较大或血栓团较密集时,可考虑拔除
堵塞的导管,然后用适当大小的导管重新插入,以清除血栓。
二、药物溶栓:
药物溶栓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从而恢复导
管的通畅。
常用的药物溶栓剂有尿激酶(urokinase)、重组组织型纤溶
酶原激活剂(rt-PA)等。
1.尿激酶溶栓法:尿激酶是一种通过激活自体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的溶栓剂。
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患者,其作用是使血栓内纤维蛋白溶解,从而达到溶栓的效果。
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法:rt-PA是一种可直接激活纤溶
酶原生成纤溶酶的溶栓剂。
与尿激酶相比,rt-PA具有更强的溶栓效果和
更短的半衰期。
3.其他溶栓剂: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溶栓剂,如安慰血栓酶、链激酶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治疗
方法,治疗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应该吃什么药。
*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本病征目前尚无特殊有效治疗方法。
1.急性期治疗
(1)若是下肢或盆腔深静脉血栓形成繁衍所造成的下腔静脉
的阻塞,在急性期时可采用抬高下肢,应用抗凝祛聚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衍化物、低分子右旋醣酐、双嘧达莫(潘生丁)等,借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
(2)患者应低盐饮食,并服用利尿药物,以消除水肿。
(3)患者若出现肺栓塞症状,应考虑做下腔静脉结扎或下腔
静脉滤网成形术,以防栓塞再发。
2.慢性期治疗
(1)若慢性期病人的侧支循环能起到有效的分流作用,则仅
须作对症处理,尽可能保护下肢,如多抬高上肢、避免体力劳动、外穿弹力袜等。
(2)对于慢性阻塞尤其是静脉流入部以下的阻塞不应做手术,因为阻塞部位有发生再通的可能,下肢发生循环障碍,尤其发生溃疡,可用不全交通支结扎术、皮肤移植等治疗。
*2、预后
发生合并症者影响预后。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怎么治疗,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小儿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下肢血管堵塞最佳治疗方法
下肢血管堵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最佳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用于缓解症状、预防病情进展和改善血管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抗高血压药物和改善血管血流的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2. 扩张血管:通过扩张血管来增加血流量和降低血压,常见的方法有药物扩张和介入治疗。
药物扩张一般使用硝酸酯类药物,而介入治疗可通过在堵塞的血管内放置支架或进行血管成形术等方式,恢复血管的通畅。
3. 血液透析:对于患有严重下肢血管堵塞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来替代肾功能。
血液透析可以通过机器帮助过滤血液,去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液体,维持体内水平衡。
4. 手术治疗:对于血管堵塞严重、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血管旁路手术(将堵塞的血管绕过)和血管重建手术(修复或替换堵塞的血管)。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患者还应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饮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定期检查以及与医生密切合作也是治疗下肢血管堵塞的重要环节。
最佳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进行综合考虑,并由专业医生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下腔静脉癌栓分型[1]临床上依据癌栓近心端在下腔静脉内所处的解剖位置,可将下腔静脉癌栓分为4型:(1)肾静脉型(I型):癌栓在肾静脉开口上不超过2 cm;(2)肝下型(Ⅱ型):癌栓距肾静脉开口大于2 cm,但未超过肝门水平;(3)肝内型(Ⅲ型):癌栓超过肝门水平,但在横膈以下;(4)膈上型(Ⅳ型):癌栓超过横膈水平,可及右心房内。
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方法8例患者均采用贝朗公司Tempofilter II 临时下腔静脉滤器。
滤器植入时间为术前1天或手术日当天早晨。
植入术均在DSA室完成,患者平卧于DSA检查台,去枕,头偏向左侧,局麻下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先导入5F猪尾巴导管至下腔静脉内癌栓近端,嘱患者屏气,以10ml/s的速度注射造影剂总量20ml,准确测量癌栓近心端距离右房开口的距离。
造影后交换0.035超滑导丝,如果导丝顺利通过癌栓与下腔静脉壁间隙进入下腔静脉肾下段,交换5F端侧孔导管,再次造影,以全面了解癌栓位置形态。
标记癌栓位置后沿导丝导入导入Tempofilter II 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的扩张器及输送鞘,到位后退出扩张器导入滤器释放,输送杆橄榄头固定于颈部皮下。
下腔静脉综合征转自37度医学网【概述】下腔静脉综合征(inferior vena cavasyndrome简称IVCS)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征侯群。
【病因】下腔静脉阻塞的首要原因是血栓形成。
欧美国家血栓形成发病率较高,乃起因于血液高凝状态。
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向近侧繁衍扩展累及下腔静脉,其次是盆腔静脉血栓形成。
原发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罕见。
下腔静脉肝后段或Eustachian瓣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的下腔静脉隔膜阻塞。
病变初期隔膜呈筛状,随着其上开孔的日益闭合或纤维化而导致完全性阻塞,因此,可解释下腔静脉隔膜阻塞虽为先天性而症状出现较晚的原因。
治疗静脉血栓的方法
治疗静脉血栓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常用的首选方法,通过给予抗凝药物来防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大和减少血栓的形成。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栓的位置、程度等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
2. 血栓溶解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血栓,医生可能会采用溶栓治疗,通过给予溶栓药物直接溶解血栓。
这种治疗方法常用于血栓嵌塞重要血管导致血流受阻的情况。
3. 特殊器械治疗:对于一些大血栓或者较难溶解的血栓,可以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静脉导管插入、机械取栓、球囊扩张等,通过器械的辅助来清除血栓。
4. 静脉滤器植入:对于一些不能使用抗凝治疗或者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静脉滤器。
静脉滤器可以截获移行的血栓,防止其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
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医生的专业意见和患者的条件来确定。
因此,如果出现静脉血栓的症状或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下腔静脉阻塞手术记录模板手术记录手术日期:__________ 手术时间:__________ 手术室:__________手术名称:下腔静脉阻塞手术手术医生:__________ 助手:__________ 麻醉医生:__________患者信息:姓名: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术前诊断:下腔静脉阻塞手术指征:患者因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症状明显,经临床评估和相关检查,决定进行下腔静脉阻塞手术。
手术过程:1.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按照规范进行手术准备,包括清洁手术部位、铺巾、穿戴手术衣、戴手套等。
2. 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
3. 手术医生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通过皮肤切口插入导管,逐层穿刺至下腔静脉。
4. 确认导管位置后,进行造影检查,以确定下腔静脉阻塞的程度和位置。
5. 根据造影结果,手术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
6.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7. 手术结束后,将导管拔除,进行止血处理,并进行皮肤缝合。
8. 患者转入恢复室,继续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术后处理:1. 患者术后转入病房,继续观察生命体征,并进行必要的护理措施。
2. 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及时给予镇痛、抗感染等治疗。
3. 定期进行术后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4. 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适当的运动和康复训练。
术后并发症:1. 出血:术后可能出现出血,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引流情况和血红蛋白水平,及时处理。
2. 血栓形成:手术后可能出现血栓形成,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
3. 感染:手术切口可能感染,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切口情况,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血管堵塞的治疗方法血管堵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对于血管堵塞,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血管堵塞的常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抗凝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液凝结,减少血栓的形成。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血管堵塞的症状。
其次,介入治疗是另一种常见的治疗血管堵塞的方法。
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
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放置球囊,通过膨胀球囊来扩张狭窄的血管,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支架植入术则是在血管内植入支架,以维持血管的通畅。
这些介入治疗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血管堵塞的情况,恢复血管的正常功能。
另外,手术治疗也是治疗严重血管堵塞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些严重的血管堵塞病例,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可能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这时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包括血管旁路手术和血管重建手术。
血管旁路手术通过取用其他血管来绕过堵塞的血管,以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血管重建手术则是通过修复或替换受损的血管,以恢复血管的正常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血管堵塞病例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治疗血管堵塞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都可以帮助预防和改善血管堵塞的情况。
此外,定期体检和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的来说,对于血管堵塞的治疗,我们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改变生活方式都是有效的手段。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静脉堵塞的治疗方法静脉堵塞是指静脉内血流受到阻碍或完全阻断,造成血液回流困难或停滞的病症。
静脉堵塞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的静脉上,包括上肢、下肢、腹部和盆腔等。
根据病因不同,静脉堵塞可分为血栓性和非血栓性两种。
常见的静脉堵塞疾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等。
治疗静脉堵塞的方法因病情不同而异。
一般来说,早期治疗能够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常见的静脉堵塞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静脉堵塞的首选方法之一。
例如,血液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块的形成和扩大,同时帮助防止新的凝块形成。
常用的血液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此外,溶栓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血栓形成。
溶栓药物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等。
2.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严重的静脉堵塞疾病,外科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主要有两种类型:导管介入手术和开放手术。
导管介入手术包括导管插入、静脉球囊扩张术、置入支架等,通过导管引导下的器械来清除或修复堵塞的静脉。
开放手术则是通过手术切口直接清除或修复受堵塞的静脉。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热敷、冷敷、拔罐等。
物理治疗能够通过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炎症反应和减轻症状。
4.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静脉堵塞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中药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有助于改善静脉堵塞的症状。
例如,川芎、红花等中药常用于治疗静脉堵塞。
5. 综合治疗:静脉堵塞的治疗往往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药治疗等。
综合治疗的好处是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静脉堵塞进行干预,同时减轻症状和促进静脉恢复功能。
除了上述常见的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积极参与预防和自我管理。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期活动腿部,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立姿势。
2. 控制危险因素:例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等,这些措施能够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腔静脉闭塞李永生;江时森;屈健;项军【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05(018)B05【摘要】目的:评价经皮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腔静脉(IVC)狭窄或闭塞的疗效。
方法:对16例IVC狭窄或闭塞患者,应用经皮股静脉穿刺术,行IVC造影、测压,用球囊加压扩张IVC狭窄或闭塞段,通过支架释放装置将金属自扩张支架置入病变部位,再次行IVC造影、测压。
结果:16例IVC压从术前平均(4.6±0.3)kPa,下降至术后平均(2.1±0.1)kPa;IVC狭窄段内径从术前平均(3.8±1.7)mm,扩张至术后(14.9±2.0)mm。
结论:经皮下腔静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IVC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疗效显著。
【总页数】3页(P62-63,68)【作者】李永生;江时森;屈健;项军【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九七医院心内科,江苏徐州221004;解放军杭州疗养院心血管内科,浙江杭州310007;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南京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3【相关文献】1.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疾病的探讨 [J], 张希全;凌宝存;朱伟;潘晓琳;董戈;郭锋;袁磊2.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腔静脉阻塞 [J], 王永杰;王洪明;王向阳3.血管内支架放置治疗下腔静脉闭塞伴血栓形成 [J], 祖茂衡;徐浩;顾玉明4.肝静脉、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 [J], 于士龙;王徽;林易圣;孙宝胜;王江云;李彦豪5.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下腔静脉闭塞 [J], 李永生;江时森;屈健;项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腔静脉癌栓分型[1]临床上依据癌栓近心端在下腔静脉内所处的解剖位置,可将下腔静脉癌栓分为4型:(1)肾静脉型(I型):癌栓在肾静脉开口上不超过2 cm;(2)肝下型(Ⅱ型):癌栓距肾静脉开口大于 2 cm,但未超过肝门水平;(3)肝内型(Ⅲ型):癌栓超过肝门水平,但在横膈以下;(4)膈上型(Ⅳ型):癌栓超过横膈水平,可及右心房内。
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方法8例患者均采用贝朗公司Tempofilter II 临时下腔静脉滤器。
滤器植入时间为术前1天或手术日当天早晨。
植入术均在DSA室完成,患者平卧于DSA检查台,去枕,头偏向左侧,局麻下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先导入5F猪尾巴导管至下腔静脉内癌栓近端,嘱患者屏气,以10ml/s的速度注射造影剂总量20ml,准确测量癌栓近心端距离右房开口的距离。
造影后交换0。
035超滑导丝,如果导丝顺利通过癌栓与下腔静脉壁间隙进入下腔静脉肾下段,交换5F端侧孔导管,再次造影,以全面了解癌栓位置形态。
标记癌栓位置后沿导丝导入导入Tempofilter II 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的扩张器及输送鞘,到位后退出扩张器导入滤器释放,输送杆橄榄头固定于颈部皮下。
下腔静脉综合征转自37度医学网【概述】下腔静脉综合征(inferior vena cavasyndrome简称IVCS)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征侯群。
【病因】下腔静脉阻塞的首要原因是血栓形成。
欧美国家血栓形成发病率较高,乃起因于血液高凝状态。
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向近侧繁衍扩展累及下腔静脉,其次是盆腔静脉血栓形成。
原发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罕见.下腔静脉肝后段或Eustachian瓣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的下腔静脉隔膜阻塞。
病变初期隔膜呈筛状,随着其上开孔的日益闭合或纤维化而导致完全性阻塞,因此,可解释下腔静脉隔膜阻塞虽为先天性而症状出现较晚的原因。
下腔静脉阻塞治疗方案
医学科普苏浩波副主任医师讲师|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科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与布加综合征
发表者:苏浩波5829人已访问
1.疾病的概述:下腔静脉的任何部位受压迫或阻塞,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阻塞远端淤血、水肿和侧支循环形成病征,称为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如合并肝静脉阻塞则称为布加综合征。
病因不明,有人认为血栓形成为主要原因。
原发性血栓形成,常由于原因不明的髂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或Behcet 病所致;膜性狭窄和闭塞一般考虑为先天性发育缺陷所致;继发性者主要为腹腔内感染的波及、下腔静脉手术、外伤和特发性腹膜纤维化所致,其次为肾脏恶性肿瘤、肝癌或腹水压迫等。
少见的病因有高凝状态、紫绀型先心病、静脉壁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临床表现:上段(肝静脉段)阻塞,表现为
疗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者,宜用导丝穿过阻塞部,然后用球囊导管扩张(PTA),解除狭窄。
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可采用房间隔穿刺针穿刺,开通闭塞的静脉腔,然后行PTA,植入金属内支架。
开通阻塞的静脉腔,解除狭窄并维持长期血流通畅。
对于膜性阻塞的病例,单纯PTA即常可取得满意效果。
对于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经PTA治疗后再狭窄以及下腔静脉同时合并陈旧性机化血栓者,植入内支架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但部分病例下腔静脉呈长段的索条状闭塞,介入治疗不能穿通闭塞的静脉腔者,无法应用介入治疗。
4.并发症及处理: 1. 心律失常。
2. 血管破裂出血。
3. 支架移位。
4. 支架阻塞。
阻塞常为血栓引起,坚持抗凝可防止发生。
5.保健与康复治疗:保健与康复治疗:术后抗凝,口服阿司匹林200--300 mg/d,持续3个月,以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定期作凝血机
能检测,并及时调整抗凝剂用量,以避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0岁,因“双下肢肿胀十年余,加重一个月。
”入院。
患者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肿胀不适,直立活动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可缓解。
近年来症状反复加重,发作时经中医活血化瘀治疗可缓解。
近一个月来患者下肢肿胀症状加重,伴有腹胀不适,经当地医院“核磁共振检查显示:下腔静脉狭窄,考虑有布加氏综合征可能”,遂来我院就诊,为进一步治疗收住入院。
专科检查:双侧股动脉搏动可及,腹股沟区皮服无破溃;双下肢肿胀,以足踝部为著,呈可凹陷性水肿,皮肤温度正常,皮肤张力高,皮下浅静脉曲张,双下肢Homan氏征阴性。
血管造影检查示:下腔静脉近心端重度膜性狭窄,予球囊扩张成形术后治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