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爱国主义与欧洲认同欧盟宪法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369.38 KB
- 文档页数:18
从《欧洲宪法条约》看欧盟法的演变及其影响通过对国际法和国内法理论分析,以及对于《欧洲宪法条约》的具体分析,包括对其形式结构和具体内容的分析,认为欧盟法从国际公法最终会演化为国内法。
欧盟法的演变最终会把欧盟带入联邦制国家的未来。
“欧洲宪法”虽然现在还没有欧盟各国完全通过,但最终肯定会被欧洲和世界所接受。
欧盟法将会是引领国际法向国内法演变的先驱,甚至对世界法的出现是一个佐证。
标签:适应;市场;加强;财务;管理1 《欧洲宪法条约》概述1.1 产生背景德国外长菲舍尔在洪堡大学的演讲率先提出欧盟制定宪法的问题,菲舍尔认为,联邦和民族国家之间进行主权分割的前提条件是签订一项《欧洲宪法条约》,他说,“从合作的加强走向《欧洲宪法条约》——《欧洲宪法条约》正是完全一体化的前提条件——这个步骤需要我们有意识的重新建设欧洲。
”随之,引发了一场“欧盟是否需要一部宪法”的大讨论。
2004年10月29日,欧盟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罗马签署了《欧洲宪法条约》(Treaty Establishing a Constitution for Europe)。
条约规定欧盟全部成员国根据本国立宪程序批准后方能生效。
如获得所有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批准,条约将于2006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1.2 新条约谈判现今欧盟成员国共27国,只有16国批准《欧洲宪法条约》。
2005年《欧洲宪法条约》被法国和荷兰行的全民公决否决,欧盟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
2007年6月23日,欧洲联盟27国首脑就替代《欧洲宪法条约》的新条约草案达成协议,持续两年的欧盟制宪危机随之宣告结束。
《欧洲宪法条约》部分内容经过谈判会做改动,但核心部分被保留。
主要改动的内容为:(1)涉及欧盟”国歌”、“国旗”等带有国家性质的象征性内容被删除。
(2)“双重多数表决”制的适用得到限制。
首脑会议决定将双重多数表决机制推迟到2014年实施,并有3年过渡期。
(3)英国获得了《基本权利宪章》的“豁免权”,而且有权决定哪些司法和内政事务可以接受欧盟参与。
外国人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引言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各位分享外国人研究宪法的心得和体会。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指导国家治理和公民权益的重要依据。
研究宪法不仅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也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种方式。
个人经历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来到这个国家并且决定研究它的宪法并非偶然。
我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和制度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通过研究这个国家的宪法,我深深地了解到,宪法是确保政府权力受限、国家治理有效,并保护公民基本权益的关键法律文件。
在我研究宪法的过程中,我被这个国家对、宗教和平等权利的保护所深深震撼。
这让我意识到,宪法的确是一个国家民主、公正和法治的基本保证。
我发现,了解宪法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不仅是了解这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更是了解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
宪法与日常生活研究宪法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更是为了将宪法的原则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首先,宪法教会了我尊重法律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们必须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只有遵守法律,我们才能享受到法律所保护的权益。
同时,作为一个公民,我也要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其次,宪法教会了我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虽然不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但我可以通过了解宪法,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
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最后,宪法教会了我维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们的权益也受到法律的保护。
当我们遇到问题或受到歧视时,我们可以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并帮助那些权益受到侵犯的人,共同维护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结语研究宪法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更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通过研究宪法,我体会到宪法的重要性和普适性,它超越国界和文化差异,成为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
论欧盟宪法危机认知之理论方法论欧盟宪法危机认知之理论方法引言:欧盟宪法是欧洲国家之间确立共同价值观和原则的基础文件,是欧盟的“宪法框架”。
然而,自从2005年法国和荷兰两国公投否决欧盟宪法以来,欧盟宪法便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危机。
本文将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对欧盟宪法危机的认知进行分析。
方法一:现实主义理论方法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独立且自利的行为者。
对于欧盟宪法危机,可以通过现实主义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法国和荷兰两国的公投反对结果表明,国家对于自身权力的捍卫和维护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这体现了国家在面临欧盟宪法推动一体化进程时,害怕自身主权受到侵害的战略考虑。
其次,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体系中没有统一的权力机构,国际组织的权力较弱。
因此,欧盟宪法危机的根源在于欧盟无法有效行使强制权力,无法对公投结果产生实质性影响。
最后,现实主义也关注国家之间的安全和利益冲突。
欧盟宪法危机的发生表明欧洲国家在价值观和利益上存在分歧,无法达成统一共识。
方法二:建构主义理论方法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和意义的构建。
对于欧盟宪法危机,可以通过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行动主体是社会构建和共同意义的产物。
欧盟宪法危机的发生可视为欧洲国家在共同意义和认同上出现分歧,无法达成对宪法的共同认可。
其次,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和认同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欧盟宪法危机的出现可能是欧洲国家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挑战时,对共同意义和认同的质疑和调整。
最后,建构主义也关注制度和文化对行为的影响。
欧盟宪法危机的发生可能也与欧洲国家的不同历史、文化和制度传统有关,这使得欧洲国家在理解和接受宪法内容上存在障碍。
方法三:制度主义理论方法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制度对行为起重要作用。
对于欧盟宪法危机,可以通过制度主义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制度主义认为制度规则塑造了国家的行为方式。
欧盟宪法的推动本意在于通过共同规则和机制实现一体化的目标。
作者: 韩秀义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出版物刊名: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页码: 37-43页
主题词: 欧盟宪法;共和主义;自由主义
摘要:欧盟宪法较之于民族国家的宪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欧盟宪法不是来自于一次政治决断,而是由多个连续性的决断构成,这就表现为欧盟宪法的发展或欧盟统合秩序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力量或因素参与其间的法律与政治进程,其中,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最为重要,从而欧盟宪法的发展进程也就体现为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双重变奏。
共和主义是欧盟宪法的灵魂与骨架,而自由主义在欧盟宪法发展之初是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而存在的。
随着欧盟宪法的发展,因触及了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社会发展模式及成员国人民的福利,自由主义则成为欧盟宪法发展中重要反对性力量所借助的思想资源,但是,源于“欧洲梦”的追求,共和主义较之于自由主义始终具有正当性与统摄性。
欧盟宪法未来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取决于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平衡。
欧盟宪法的原则及其意蕴
龚虹波
【期刊名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本文分析了欧盟宪法(草案)的基本原则和三个具体原则的内涵、形成过程、相互关系及其运作机制.通过中国宪法与欧盟宪法的比较分析,指出欧盟宪法原则的
系统性、界分权限及其落实原则时的制度博弈过程,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龚虹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5.01
【相关文献】
1.欧盟宪法辅助原则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含义 [J], 苗静
2.论欧盟宪法辅助原则之构建 [J], 苗静
3.论欧盟宪法辅助原则的宪政价值 [J], 苗静
4.无过错责任原则之真实意蕴——兼论我国《侵权责任法》相关条文之原则性设定[J], 曹险峰
5.罗尔斯正义论两原则的意蕴及启示——浅析正义原则对饯行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 [J], 商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令人羡慕的欧盟新宪法欧盟终于在比预定计划推迟了六个月之后,在20XX年6月18日对共同的宪法取得了一致意见,宪法获得通过。
欧盟领导人纷纷举杯为此庆贺。
德国总理施罗德表示自己是欧盟宪法之父,认为这个宪法是日益团结的欧洲的基石。
布莱尔首相说,一个新的欧洲正在形成。
然而真正对欧盟的25个国家感觉钦佩,并且羡慕这25个国家的人民的,应该说是我们中国人。
欧洲从中世纪以来,到上个世纪中,一直是战乱纷争的是非之地。
十四世纪的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就打了一百多年。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挑头引起的,而且欧洲是两次大战的主战场。
彼此的仇恨是非常深刻而久远的。
无辜的欧洲百姓为这些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相信,在这些战争的当时,交战的双方都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值得为之牺牲的。
然而如今看来都是幼稚的,毫无价值的。
真正有价值的是现在的欧盟统一宪法。
它永远地结束了欧洲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先是这25个国家统一了货币(不过英国至今还没有同意),这也是非常不简单的事。
现在在欧洲大陆旅行,不必每过一次边境就更换一次货币。
而且连签证也免了。
这些国家越来越朝统一的一个政体前进。
人类几千年所追求的大同世界,已经不是虚无飘渺了。
我们之所以钦佩,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等都不相同,既然能够互相谅解,相互尊重,最后把所有的无谓的纷争放在一边,求得绝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
这是人类理性的真正胜利,是理性的真正进步。
我看到了人类的前途。
我们之所以羡慕,是因为我们自己远远做不到像欧盟那样的成熟和理性,百姓的命运还不能由自己掌握。
大陆和台湾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
但是双方的误解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通商和人员交往,还远远没能消除。
一边要统一;一边要独立。
双方都在为正义而奋斗,并不惜为之一战。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两边都在买军火,布置阵地,搞军事演习。
我们百姓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除了羡慕,我们愿意对欧洲的百姓发出最良好的祝愿,祝贺他们无忧无虑,安居乐业,享受人生。
宪法精神的全球共识与合作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是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法律体系的总纲。
宪法精神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和价值观,它包含了保护人权、维护司法独立、实现法治等核心理念。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国际合作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吸收宪法精神来推动国家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在此背景下,全球共识与合作成为了宪法精神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宪法精神的全球共识宪法精神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社会之间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首先,宪法精神为人权的普遍性和不可侵犯性提供了普世基础。
国际人权法文件的制定和普及,更多地推动了各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宪法精神。
其次,宪法精神也获得了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例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都在其政策和行动中积极倡导宪法精神的实施。
再次,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障也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认同,各国在立法和政策制定中纷纷考虑宪法精神对公共利益保障的重要性。
二、宪法精神的全球合作宪法精神的全球共识为各国之间开展多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在国际层面,各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协商、合作与对话,旨在推动宪法精神的跨国应用和共同普及。
其中,一些国际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开展培训和知识交流等方式,促进各国共同学习宪法精神。
此外,一些国际法院和国际争端解决机构也致力于推动宪法精神的国际司法实践,为各国提供法律咨询和纠纷解决服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宪法精神的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的基础和保障。
三、宪法精神的全球共享宪法精神的全球共识和合作不仅体现在国际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也体现在个人和组织层面上的共享与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方便快捷。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和分享来自不同国家的宪法精神。
这种全球共享的趋势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宪法精神的全球共识。
结语宪法精神的全球共识与合作是宪法发展的重要方向。
欧盟的宪法与法治建设权力制衡与司法独立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是一个由27个成员国组成的政治和经济联盟。
为了确保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规范,欧盟建立了一套宪法和法治体系。
本文将探讨欧盟的宪法与法治建设,以及权力制衡与司法独立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一、欧盟宪法的重要性宪法被视为一个国家或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规定了权力的行使、组织结构和公民权利等方面。
欧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也有自己的宪法性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欧洲联盟宪章》(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欧洲联盟宪章于2000年颁布,旨在保护欧盟成员国内的公民权利和自由。
它包含了诸多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平等权利、私人生活保护等。
它的颁布对于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和公民权利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权力制衡的重要性权力制衡是现代民主制度中重要的一个原则,意味着不同的权力机构相互制衡,以避免出现过度集中权力的情况。
欧盟中的权力制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之间的相互制衡。
欧洲议会是由欧盟成员国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代表欧盟公民的权益。
它对欧盟的立法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欧盟委员会提出指示并审查委员会的行动。
欧洲委员会是欧盟的执行机构,由各成员国提名的专员组成。
它负责制定欧盟的政策和法规,并监督成员国的执行情况。
欧洲委员会的工作受到欧洲议会的监督,避免了权力滥用的情况。
欧洲理事会由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组成,代表各成员国的权益。
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欧盟的总体政策和指导方针。
虽然欧洲理事会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对欧盟政策的影响力很大,并能够对欧洲委员会的任命提出建议。
三、司法独立的重要性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中的核心原则,意味着司法机构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外界干预或影响。
欧盟的司法独立主要体现在欧洲法院。
欧洲法院是欧盟的最高法院,负责解释欧洲联盟法律的适用和有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法与宪法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教育法,这可是咱们国家特别重要的一部法律,它跟宪法之间的关系,那更是紧密得不得了。
你想啊,宪法是咱们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的老大哥,那爱国主义教育法呢,就像是宪法的小弟,紧紧跟着宪法的步伐,一起守护着咱们的国家。
咱们先说说宪法吧。
宪法啊,那可是咱们国家的基石,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制度,还有咱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就像是一座大楼的地基,稳固而坚实,让咱们的国家能够屹立不倒。
宪法里有一条特别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爱国主义。
它告诉咱们,每个公民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那爱国主义教育法呢,就是根据宪法的这个原则,制定出来的具体法律。
它就像是宪法的延伸,把宪法的精神,变成了咱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触摸到的、能够感受到的东西。
它告诉咱们,要怎么去爱自己的祖国,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咱们的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法里啊,规定了好多好多的内容。
比如说,它告诉咱们,要在学校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的观念。
老师们会讲历史课,让孩子们知道咱们国家是怎么从苦难中走过来的,是怎么一步步变得强大起来的。
还会讲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英勇斗争的英雄们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还有啊,爱国主义教育法还鼓励咱们去参加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活动。
比如说,去看一场爱国电影,去感受那些英雄们为了国家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比如说,去参加一次升旗仪式,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里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比如说,去参加一次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社会做出贡献,去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你可能会问啊,那爱国主义教育法跟宪法到底有啥关系呢?其实啊,关系大着呢!宪法是咱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爱国主义的原则。
而爱国主义教育法呢,就是把这个原则变成了具体的法律条文,让咱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去遵守、去实践。
它们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起守护着咱们的国家,一起让咱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欧洲一体化研究宪法爱国主义与欧洲认同:欧盟宪法的启示王展鹏 内容提要:宪法爱国主义是理解欧洲认同的主要理论模式之一,但也有许多人批评其为哲学家头脑中的空想方案。
欧盟当前的制宪进程为我们认识这一理论提供了初步的经验事实。
研究表明,欧盟制宪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协商民主政治的特征,具有促进欧洲认同的潜力。
但欧盟宪法进程在法荷公决中遭受的挫折也表明,欧洲民众与政治精英在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距离。
尽管如此,作者仍认为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应被理解为对欧盟现有政体提供有益补充的、以价值正义和社会公平为目标的长期对话与协商过程。
在此过程中,只有在对欧洲民众的利益诉求给予充分关注的基础上实现欧洲多层次、多领域的有效协商,建立起整个欧洲范围的公共政治领域,宪法爱国主义才能成为一条实现欧洲认同的可行的中间道路。
关键词:欧盟宪法 欧洲认同 宪法爱国主义 哈贝马斯 协商民主近年来,欧洲认同日益成为欧盟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学术界普遍认为欧洲认同程度偏低是制约欧洲迈向“日益紧密的联盟”的瓶颈,而当前的制宪进程则是欧洲寻求共同认同的一种尝试。
①今年五六月间,在法、荷两国的全民公决中,《欧洲联盟宪法条约》相继以高达55%和65%的反对票遭到否决,随后欧盟首脑会议做出了延长宪法条约批准期限的决定。
这不仅意味着欧盟立宪①有关讨论参见:Franz C.M ayer and J.Pal m owski,“Eur opean I dentities and the E U”,,2004,Vol.42,No.3,p1583;Justine Lacr oix,“For a Eur o2进程暂时陷于停顿,也意味着欧盟陷入其创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在欧洲一体化的这一艰难时刻,本文将通过对欧盟制宪进程中政治精英/民众话语、制度安排、宪法条约文本的分析以及关于法荷等国公决结果的反思,探讨欧盟宪法与欧洲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意义和局限。
欧洲一体化中的认同问题认同是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使用频繁而又存在广泛争议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社会心理学集体认同和自我归入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体认同是群体内成员共有的归属感,用以区分自我和非我群体的成员。
这种归属感以群体成员的共有特征为基础,使之区别于其他群体,并与之相比较而存在。
该理论同时也认为,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个人往往同时从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从而具有多重认同。
这些认同既可相互包容又可相互排斥。
而集体认同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认同往往以话语方式直接表达,或通过共同的符号、标志、图像等间接表达。
①在讨论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欧洲认同时,人们往往将公民的国家认同,即长期形成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归属感,作为参照。
毋庸讳言,对于自《舒曼宣言》至今只有50多年历史的欧盟而言,民众的认同感与对各自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认同感相比,情感上的归属要薄弱得多。
德洛尔就曾说过:“欧洲民众不会爱上共同市场。
”②而欧共体委员会第一任主席哈尔斯坦则说:“欧洲不是一个新的创造,而是一个重新发现。
一千多年来,统一的欧洲的观念从未在人们的脑海中消失。
”③但客观地讲,欧洲一体化的支持者希望以欧洲的共同历史作为欧洲认同依据的想法仍有些牵强。
欧洲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欧洲认同的多种可能411欧洲研究 2005年第5期 ①②参见M artin M arcussen et al.,“Constructing Eur ope?The Evoluti on of French,B ritishand Ger man Nati on State I dentities”,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Special Issue1999,Vol. 6,No.4,pp1615-617;J.T.Checkel,“Social Constructivis m in Gl obal and Eur opean Politics: A Revie w A rticle”,Revie w of International S tudies,2004,Vol.30,pp1229-244.转引自Peter van Ha m,“Eur opeπs Post m odern I dentity:A Critical App raisal”,Interna2 ,2001,Vol.38,p1242.性。
其中既有两希文明以来,中世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历史,又有那些并不那么遥远的一体化的设计师们决心使二战悲剧不再重演的关于往昔的共同回忆。
而同样无法否认的是,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欧洲的历史又是民族主义的历史,这种分裂在二战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欧洲一体化的认同建构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是关于过往历史的回忆和情感上的爱憎和归属感,社会精英和民众以利益计算为基础的理性选择及其承担的契约式义务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J.威勒认为,在欧盟这样的政治共同体中,其成员应“首先被理解为民事意义和政治意义上的民众,而不是种族文化意义上的民众。
”①迈耶在关于欧洲认同概念的讨论中进一步提出,欧洲认同表现为历史、文化、法律、机构等不同形式。
②循着这条路径,我们不妨把欧洲认同视为一个具有不同维度的混合体。
种族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历史、文化特征也是欧洲认同中较为薄弱的方面,其社会建构将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
相比较而言,在一体化进程中,发展较为迅速的是欧洲民众在法律、机构等方面的认同。
可见,欧洲认同是一个复杂、模糊而又难以界定的概念,而如何塑造这一认同则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将欧盟宪法及其所代表的价值与欧洲认同联系起来,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哈贝马斯的宪法爱国主义与欧洲认同集体认同是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哈贝马斯看来,当今世界,民族国家和超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认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而塑造集体认同的关键在于政治文化。
这里所说的政治文化有别于政治学和社会学中使用的概念,而是介于政治性认同和文化性认同之间的一个术语。
他认为政治认同是某种“获得性的东西”,而文化认同是一种“授予性的东西”;现代公民身份建构本质上是“形成争取自由和正义的政治性认同,而不是一种基于共同的语言、种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前政治认同”。
但这两种认同在历史和经验上可能会有某种重叠。
因而,哈贝马斯认为,政治文化应该是一种“以公共的善为取向的511 宪法爱国主义与欧洲认同:欧盟宪法的启示①[美]约瑟夫・威勒:《欧洲宪政》,程卫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48页。
公民不可用法律来强制的动机和意图的和谐背景的支持”,是一种公民在对政治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①这种政治文化,实际上就是宪法爱国主义,可以成为国家和超国家集体认同的基础。
许多学者在讨论宪法爱国主义时,常常存在一种简单化的倾向。
他们将宪法爱国主义表述为,在自由民主政体下,公民首先对宪法的原则和程序,而不是其文化身份表现出忠诚。
例如费里曾说:“在自由民主国家里,人们的社会联系首先应该表现为法律、道德和政治的,而不是文化、地理和历史的。
”②作为一位批判思想家和研究遍及众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哈贝马斯本人在此问题上的论述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但是如果我们追溯其宪法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哈贝马斯是在不断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校验着自己的规范性理论,修正将政治忠诚与文化相近性割裂开来的观点。
宪法爱国主义首先是哈贝马斯关于德国特定历史和现实思考的结果。
长期缺乏民主政治传统的德国,在二战后面临着如何从其灾难性的历史中发展出真正民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文化的现实问题。
在哈贝马斯看来,体现了理性的自由民主的政治文化精神的德国基本法应成为德国公民对自己国家认同的基础。
③但是,这一理论并非要割裂人民与其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联系,而是为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实现价值正义和社会公正的目标,主张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以宪法为工具,实现公民对普世价值的认同与政治共同体的认同的统一。
这在哈贝马斯后期的学术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与保守派的论战中,哈贝马斯指出宪法爱国主义并非要否定德意志共和国的“特定历史遗产,而是要以批判性的态度对待其认同形成的传统”,这就需要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有勇气直面自己不光彩的历史遗产,扬弃那些与普世价值相违背的文化传统。
④从其文化611欧洲研究 2005年第5期 ①②③童世骏:《政治文化和集体认同》,htt p:///article,2004年12月20日。
转引自Cécile Laborde,“Fr om Constituti onal t o Civic Patri otis m”,B ritish Journal of Po2litical Science,2002,Vol.32,Part4,p1593;原文见Jean2M arc Ferry,《Une“phil os ophie”de la communauté》,in J.M.Ferry and Paul Thibaud,D iscussion sur lπEurope,Paris:Cal m ann2Lévy, 1992,p1174.参见徐贲:“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世纪中国》,htt p:// /old/p ingtai/010425300/010*******.ht m,2004年12月9日。
另参见c2 r oix,“For a Eur opean Constituti onal Patri otis m”,p1950.Jürgen Haber mas,’,批评立场出发,他认为国家/超国家共同体的政治文化不应被这一社会主导群体的文化所左右,但是他也承认“对一个国家宪法原则的解释不可能脱离其民族的历史经验,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
”①因而,宪法爱国主义者必须表现出对共同政治文化、而非抽象的普世原则的忠诚。
而这种共同的政治文化应该是在特定民族历史和传统的范围内,以对普遍认同的宪法原则的解释为基础。
也就是说,爱国家与爱正义、真理并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②宪法爱国主义的终极目标并非抛开各国人民现有的历史、文化联系建立一个世界政府或者按照所谓自由民主的模式任意创建新的国家。
而是通过形成一种具有形式普遍性的政治文化实现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
而形成这种政治文化需要通过共同体成员批判性地审查自己的利益,通过理性的平等协商来实现。
哈贝马斯曾以战后联邦德国基本法和美国、瑞士联邦宪法在公民集体认同形成中的作用作为论证宪法爱国主义可行性的经验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