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哪里去了_对_威廉_威尔逊_的心理学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64.04 KB
- 文档页数:3
自信名人名言自信名人名言11)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
大仲马2)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
爱默生3)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并不是朋友们的实际帮助,而是我们坚信得到他们的帮助的信念。
伊壁鸠鲁4)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徐特立5)在真实的生命,每桩伟业都有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奥格斯特冯史勒格6)一个人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代表他自信强大。
周正7)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
希金森8)自信的人从来都不受伤害。
李阳9)宽宏大量是一种美德。
它是由修养和自信同情和仁爱组成的。
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快乐必多,烦恼必少。
罗兰10)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罗曼罗兰11)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
培尔辛12)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
贝蒂13)社交场上的信心比机智更加重要。
拉罗什富科14)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中间之道。
亚里士多德15)要是没有自信心,那实在糟糕!要是你不相信自己,或者怀疑自己,那是再糟也没有了。
契诃夫16)信念!有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
奥维德17)正义的事业能够产生坚定信念和巨大的力量。
托富勒18)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
威尔逊19)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20)自信和自负是有差别的,只是一字之差就是天壤之别。
我特别希望我能够自信而不自负。
郭凡生自信名人名言21、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2、恃人不如自恃也。
先秦《韩非子外储说右下》3、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梁启超4、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
司马光5、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
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弧立。
徐特立6、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7、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8、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罗曼罗兰9、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要靠自己。
爱伦·坡的道德内省小说与伦理批评作者:陈子丽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30期摘要:西方传统的道德批评通常依据当时社会所默认的道德标准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做出判断,强调文学对人的教化。
而韦恩·布斯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对此提出了辩驳。
本文将聚焦“自我重塑”、“叙述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等相关理念,借助韦恩·布斯的文学伦理学理论来解读朱振武归类下的爱伦·坡道德内省小说《威廉·威尔逊》、《黑猫》、《泄密的心》。
以期对伦理批评的核心术语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为今后的爱伦·坡研究和解读提供更丰富的视野和见解。
关键词:韦恩·布斯;道德内省小说;伦理批评埃德加·爱伦·坡以美国最伟大作家的美誉与马克·吐温并驾齐驱。
众所周知,他拥有诸多头衔,如:“侦探小说之父”,“科幻小说的始祖”,19世纪美国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先驱之一(魏贝贝,2012),美国19世纪伟大小说家(赵尚,2016)、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美国国内的读者和评论家对他曾经褒贬不一,但是坡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洗涤后持久地绽放着璀璨的光芒。
后世人见证了坡对英语国家文学的深远影响,世界文学史上他的地位是无法替代无法超越的。
短暂一生却创作了七十多部短篇小说,几乎每一篇都能体现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技巧,但是梳理历年来国内学者对坡的研究情况后发现国内学者对坡的小说研究比较集中,尤以哥特式恐怖小说的几篇名作为甚,如《黑猫》、《厄舍屋倒塌》、《泄密的心》、《丽姬亚》等,本文将依照国内著名爱伦·坡研究学者朱振武对坡短篇小说划分的种类为基础,聚焦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类:道德内省小说。
朱振武(2008)在其专著《爱伦坡小说全解》中把《威廉·威尔逊》、《黑猫》、《泄密的心》归类于道德内省小说。
本文将尝试使用20世纪美国伦理批评的代表人物韦恩·布斯(Wayne Booth)的理论来解读坡此类小说的深刻内涵,因其“自我重塑”、“叙述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等相关理念与坡的该类小说有明显的契合。
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潜能的重要性潜能释放练习性与潜能压力与潜能激发思维潜能认识自我自我评估重新改造自己自我挑战潜能的高效催化剂-信心人生中的十种情绪自我控制情绪激励的最佳方法潜能的重要性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各种潜能训练。
每一个人的力量没有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并非大多数人命中注定不能够成功,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成就一翻惊天动地的伟业。
都可以成为一个新世纪的领航者。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例子一:一位已被医生确定为残疾的美国人,名叫思第文,靠轮椅代步已二十年,他的身体原本很健康,他赴越南打仗,被流弹打伤了背部的下半截,被送回美国治疗,经过治疗他虽然康复,却没法行走了。
他整天坐轮椅觉得此生已经完结,有时就借酒消愁,有一天,他从酒馆出来,照常坐轮椅回家,却碰上三个劫匪,动手抢他的钱包,他拼命呐喊拼命反抗,却触怒了劫匪,他们竟然放火烧他的轮椅,轮椅突然着火,思第文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双腿不能行走,他拼命逃走,求生的欲望竟然使他一口气跑了一条街。
事后,思第文说:如果当时我不逃走,就必然被烧伤,甚至被烧死。
我忘了一切,一跃而起,拼命逃走。
以致停下脚步,才发现自己会走动。
现在已在纽约找到一份工作,他已身体健康,与正常人一样行走。
例子二:一位农夫在粮仓面前注视着一辆轻型卡车快速的开过他的土地。
他的14岁的儿子正在开着这辆车由于年纪还小,他还不允许考驾驶执照,但是他对汽车很着迷,似乎已经能够操作一辆车子,因此农夫准许他在农场里开这辆客货两用车,但是不准上外面的路。
但是突然间,农夫眼看着汽车翻到水沟里去,他大为惊慌,急忙跑到出事地点。
他看到沟里有水,而他的儿子被压在车子下面,躺在那里,只有头的一部分露出水面。
根据报纸上所说,这位农夫并不很高大,他有170公分高,70公斤重,但是他毫不犹豫的跳进水沟,把双手伸到车下,把车子抬了起来。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思考1简述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2什么是自我图式3简述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4个体在自我概念的构建过程中是如何推断自己的?5什么是自我觉知?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别?6什么是自尊?中国人的自尊和西方人的自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7什么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作用的机制是什么?8简述自我表演的策略9什么是自我障碍、自我检控和自证预言?10东方人的自我概念和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有什么不同?11简述自我的三成分模型12论述华人自我四元论的主要观点1简述人类认识自我的历程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
(1)哲学先贤眼中的自我①亚里士多德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又主动的实体,即所谓的灵魂,并认为灵魂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
②洛克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将自我与人的记忆相联系,认为人的自我统一性是由人们的记忆完成的。
③休谟启蒙运动时代的休谟声称自我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这个代名词所指的幻想的东西。
④康德康德在古典的灵魂论或称为实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超验的自我的概念。
(2)早期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①詹姆斯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
其中经验的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他还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
②库勒库勒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
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
③Mead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当个体与其他人可以比较时,个体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时,互动才能进行,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
④SullivanSullivan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第二节威尔逊理想主义学说形成的思想渊源威尔逊理想主义学说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基督教加尔文派仰、英国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弗雷德瑞克・特纳的边疆学说。
一、 基督教加尔文派信仰宗教是美国民族的精神源泉,世俗化了的宗教是美国国家政治的基本依托。
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定还是密不可分的[1]。
威尔逊在宗教信条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神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理想主义政治思想得以建构的基础。
对此,研究威尔逊的学者们得出了相似的评价。
他们都注意到威尔逊入主白宫之前撰写的大多数著作和演讲中,基督教信条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如果不是唯一的角色,起码也是关键性角色。
林克指出,威尔逊政治思想的基础就是他从基督传统中延伸出来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马德勒也认为理解威尔逊进入政界和外交界的“多年准备”的关键就是加尔文宗教传统[2]。
首先,加尔文悲观人性论使威尔逊认识到人性固有的缺陷(原罪),但同时又使威尔逊相信基督赋予人类的理性和良知是人性进步的希望。
威尔逊的人性观就是这两种观念的产物,而后者对威尔逊的影响远大于前者。
尽管他从来没有忽视人性的缺陷,但他似乎经常忘记,在他心目中占压倒性地位的是对人类善良和进步的信心[3]。
因此,威尔逊的宗教信仰中对“原罪”的强调不多,而对人性的进步却抱有非常乐观的看法。
正是由于仁慈的上帝赋予[1]董小川:《二十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 Arthur S. Link, Wilson: The New Freedom, Princeton, and N. J., 1956.[3] Dena F. Flem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League of Nations, New York, 1932.各种族人同等的理性和良知,威尔逊相信通过人性的进步和改良,各种族的人类都将发挥出上帝赋予的潜在自治能力。
他曾说:“只要有正确的指导,没有人不适宜自我管理[1]。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2000年第6期(总第93期)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Vol.22No.6,2000(Sum No.93)爱伦#坡短篇小说的分析方法史秀冬(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09)摘 要:爱伦#坡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来自他使用的分析方法。
真正显示才能的是爱伦#坡对于人物心理的剖示。
在坡的犯罪、复仇等恐怖小说中,坡深入到人的变态心理和下意识的领域里,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丧失正常理智和意识的畸形人的画廊。
象征手法是短篇小说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坡在其短篇小说中大量地、娴熟地使用了象征手法。
他没有停留在其表面意义上,而是赋予其更复杂、更深、更多样化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分析;变态心理;下意识;象征手法;复仇;讽刺中图分类号:I1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0)06-0099-04Adgar A llan Poe 's Analytical Methods Used In His Short StoriesS HI Xiu-dong(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Jiangsu Nanjing 210009,Chi na)Abstract:Adgar Allan Poe 's contri bu tion to World literature came from his analystic methods.His talent was demonstrated fully in his analyses of people 's psychology.In his thrillers concerning cri mes and revenge,he went deep in to the field of ab -normal psychology and subconsciousness,displaying in front of readers a gallery of psychologically abnormal people suffered from the loss of common sense and consciousness.The use of symbols is an i 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short sto -ries.Adgar.A.Poe used symbols in a great number and with great adeptness.He endowed symbols with more complicated ,profound and diverse meanings in stead of interpreting it li terally.Key words:psychological analysis;abnormal psychology;subconsciousness;use of symbols;revenge;i rony 收稿日期:2000-08-12作者简介:史秀冬(1963-),女,江苏连云港人,中国药科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解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到变形的主题,人们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卡夫卡在他的代表作中以冷静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人变成了一只虫的故事。
正如青年作家郗晓波所言,这部划时代的作品把读者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那另一世界其实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平时不为我们所关注,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一直以来,作家们都致力于解读人类的生存困境。
在这样一个精神孤独、人格扭曲的时代,变形的故事比比皆是。
在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中有两个威廉・威尔逊;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格雷和他的画像共存;在R・L・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中有集善恶于一身的杰克尔/海德。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四部作品的变形主题进行研究,即:如何变形?为何变形?变形的实质何在?一如何变形?“文学抽象变形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抽象变形是泛指作家表现审美认识而对生活材料进行改造的文学活动。
狭义的文学抽象变形则是指作家为传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某种深层哲理性体认而对生活材料进行形式化变形的文学创造活动。
”而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变形的主题着重对人物精神领域以及心理层面的探究,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洞察力。
在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威廉・威尔逊在学校里放荡不羁,偏偏他遇到了一个和自己长相、穿着都极为相近,且同名的人,这个人不但对他毫不畏惧,公然与之较劲儿,还对其横加干涉,这一切令威廉既恼火又恐惧。
最后当他忍无可忍,在决斗中杀死了那个人时,他却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那即将死去的影像。
在这部小说中,威廉似乎在与自己的影子作着无休止的争斗。
在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名贵族少年,相貌俊美,心地纯真,一位画家为道林画了一幅画像,在朋友的蛊惑下,道林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的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则由画像来承担。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爱伦·坡心理恐怖小说中的心理异常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李维佳【摘要】埃德加·爱伦·坡多篇心理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表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
这些小说的创作所依托的不仅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有其心理学现实基础。
本文以爱伦·坡心理恐怖小说三篇代表作为例,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异常。
【关键词】爱伦·坡 心理恐怖小说 心理异常一、爱伦·坡心理恐怖小说简介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的短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坡的短篇小说题材多元,覆盖幽默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冒险小说与恐怖小说等多种类型。
爱伦·坡虽被誉为“侦探小说的鼻祖”、“科幻小说的先驱”,其小说创作中最为大众熟知的却是恐怖小说,此类小说不少篇章作为他的代表作广为流传。
爱伦坡在恐怖小说创作中贯彻了他自己在文学评论中倡导的“统一效果论”(Unity of Effect),坚持小说情节安排、环境描写、人物塑造都需要为小说最终达成的恐怖效果服务。
这些恐怖小说通常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灰暗凄清、人物形象阴郁怪异,种种悬念使读者手不释卷。
坡的一部分恐怖小说以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为主要特点。
这类小说多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其核心恐怖元素并不是来自外部的恐怖威胁,而是小说主人公充满不安的内心世界。
此类重点关注人物阴暗内心世界的恐怖小说被后世称为“心理恐怖小说”(psycho-thriller)。
爱伦坡创作的心理恐怖小说包含《黑猫》(Black Cat)、《威廉· 威尔逊》(William Wilson)、《泄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反常之魔》(The Imp of the Perverse)等。
二、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指的是人因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或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而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自我意识成长的九个阶段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 1949-)目前被公认为是“后人本心理学”的最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发言人,其影响已经跨越了心理学领域,波及哲学和神学领域。
由于肯恩·威尔伯在意识领域的研究极富基础性和开创性,他甚至获得了“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的美誉。
作为心理学家,有评论认为他在整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智慧方面已经超过了荣格。
肯恩·威尔伯23岁时发表《意识层次图》,此后著述不断,迄今已有20余部著作。
他的作品被翻译到20个国家,名列美国同类作家之首,被称为美国“最畅销的学术类著作作家”。
其主要著作有:《没有疆界》,《阿特曼计划》,《来自伊甸园》,《眼对眼》,《恩宠和勇气》,《性,生态和灵性》,《科学与宗教》,《一味》,《整合心理学》。
野兽北京读书笔记肯恩·威尔伯认为:人类的成长和发展必须通过一连串的阶段和次第,从发展最低的和最不能统合的到发展最高的和最能统合的。
这里起码有几十种不同的次第和种类,他选出了其中最重要的九种,将之称为“意识的基本结构”。
意识的基本结构就是觉知的积木,譬如感觉、意象、冲动、概念等等,它们是从长青哲学的“伟大的存在之链”:物质、肉体、心智、灵魂和灵性发展出来的分类法。
第一层为感官生理构造阶段。
其中包括肉体的物质成分加上感觉和认知,这就是皮亚杰所称的知觉动作的本能阶段;奥罗宾多所谓的生理—知觉阶段;吠檀多(Vedanta)哲学所说的肉身。
第二层为幻影—情绪阶段:这是情绪和性欲发展的阶段。
这个阶段开始知觉到冲动、欲力、生命力、生物能和气,再加上首次出现的心智形态,也就是意象——阿瑞提(Arieti)称之为“幻影阶段”(Phantasmic level),大约七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出现这些意象。
第三层为表象思维阶段,也就是皮亚杰所称的前运思维:其中包括了各种符号(symbols)。
2岁到4岁出现各种象征,4岁到7岁出现各种概念。
基础⼼理学|“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有个段⼦,说是搞哲学研究的⼈去某个单位,遇到门卫,⼀不⼩⼼就被门卫的三个问题震住了:“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因为,这就是哲学家们苦⼼研究数千年的哲学三问!哲学三问,在⼼理学上体现的正是哲学思考的⽣活化、具体化:我是谁——当下⼼理特征与问题;从哪⾥来——⼼理发展过去与价值;到哪⾥去——⼼理问题解决与未来。
★我是谁|“林⼦⼤了,啥鸟都有”“我是谁”,这是⾃我审视,也是思考⾃我,普通⼼理学认为个体⼼理是“⼼理过程、⼼理状态、个性特征”的体现,通俗说法就是这个⼈有何思想、情绪、毅⼒、⾃知⼒、⽬标、能⼒、脾⽓性格等。
平时闲聊中,可以看出每个⼈的差异,有⼈喜欢抱怨⼀切,有⼈总是晒幸福,有⼈爱笑,有⼈沉默,有⼈风风⽕⽕,有⼈稳重⼤⽅。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闲聊中,有许多有趣还有哲理的话语。
真实⽣活因为不设防,总是⾊彩斑斓的。
这正像那句话,“⼈上⼀百,形形⾊⾊”,还有⼀句话,“林⼦⼤了,啥鸟都有”。
这⾥的鸟不是贬义,只是⽐喻。
其实,我们每个⼈都是这世界森林中的⼀只鸟⼉,⼀只与其他完全不⼀样的鸟⼉。
海明威引⽤的英国诗⼈⼀句话⼴为流传,“没有⼈是⼀座孤岛”,我以为这话恰恰是想说,“每个⼈都是⼀座孤岛”,就像每个⼈都是⼀只独特的鸟。
认识⾃⼰是谁,是⼀只啥样的鸟,就是“基础⼼理学”的任务。
认识⾃⼰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没有之⼀。
这不需要⽤古希腊德菲尔神庙上的“认识你⾃⼰”佐证,完全可以来⾃我们每个⼈内⼼的真实体验。
你敢说认识你⾃⼰吗?你真的认为认识你⾃⼰吗!认识⾃⼰是⼀辈⼦的事情,是个不断变化与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始⽆终。
周星驰是我们熟知的“喜剧之王”,也是所谓的“⽆厘头”表演,他主演以及导演的电影可谓经典,看着嬉笑怒骂,搞笑作怪,胡诌⼋扯,可总是那样直抵⼼底。
换句话说,你对⽣活有多真实体会,就会发现周星驰的电影有多贴切,引起共鸣就有多深刻。
因为,周星驰正是借助电影,表达他真实的⼼理世界活动。
[收稿日期] 2006210219[作者简介] 包华(1974—),女,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教科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心理咨询。
自我哪里去了———对《威廉・威尔逊》的心理学解读包 华(南阳师范学院教科院,河南南阳473061)[摘 要]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威廉・威尔逊》通过对两个威尔逊从斗争到双亡过程的描绘,成功刻画了主人公人格的分裂与冲突。
两个威尔逊对应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与超我,但自我哪里去了?本文分析了作者成长与生活的环境,指出作品表达的心理特征源自作者的亲子依恋缺陷、人际沟通障碍与现实中的挫败经验。
作者的生活经历导致作品中出现“自我”缺失,但自我并没有消失,而是回流到本我中,并以升华的心理防御形式出现。
[关键词] 爱伦坡;威廉・威尔逊;自我;精神分析[中图分类法]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7)04-0121-03 爱德加・爱伦・坡是美国的文坛怪杰,他身世凄凉,一生大部分时间穷困潦倒。
尽管人们曾经对他及他的作品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但实事求是地说,爱伦・坡毕竟非常独特,他是“代表了一个时期美国文学的一种思潮,并对世界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的著名作家,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稀世之珍。
”[1]《威廉・威尔逊》是爱伦・坡影响较大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他通过对人格结构分裂时产生的本我、超我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描写了人丰富多彩的无意识心理和非理性力量的强大。
一、《威廉・威尔逊》中“自我”缺失的表现《威廉・威尔逊》讲述了浪子“我”堕落程度不断升级,“全部继承了族人想象丰富、性情乖戾暴燥的秉性”,固执任性,喜怒无常,我行我素,无可救药。
在青春期阶段(第三个驱邪仪式即十五岁之后)遇到一个与“我”同名同姓,一模一样的另一个威尔逊,他处处与“我”做对、较量,监督“我”的行为,坚持不懈地阻止“我”的放荡,先使“我”坐立不安对他产生复杂的感情———一种使性子的敌视,却还不能说是仇恨,有几分敬意,更多的是尊敬,还有难言的畏惧和无穷无尽的好奇,使“我”如坐针毡。
[2]因为他对“我”了如指掌,模仿我的举止尽善尽美,能及时赶到现场阻止我的坏事,因此使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随着我放荡程度的加深,我对他也由烦恼到愤怒,进而奋起反抗,用剑捅死了他。
后人认为,坡曾经对弗洛伊德产生过影响,他的作品是弗洛伊德学说和卡夫卡艺术的先声。
[3]在弗洛伊德本我(Id )、自我(Ego )和超我(Superego )的心理学结构模型中,“本我”代表本能和欲望,属于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无意识非理性的部分,是心理能量的源泉,它不问客观条件是否许可,只遵循快乐原则,盲目追求本能满足,因此有导致自身毁灭的危险———正如《威廉・威尔逊》中“我”的形象:热情奔放、享乐奢侈、罪恶、性情专横跋扈、放任自流[4]。
“自我”则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代表现实和理性、理智,是本我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时产生出来的,承担将外部世界传达给本我的任务,”[5]自我的主要功能是在人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的要求之间进行调解,使本我的盲目受到理性的控制,以避免本我在现实中因乱撞乱碰而受到伤害。
“自我”没有自己的能量,它从本我的表层中分化而来,使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由于自我的这种认同,原本由本我投放在形成事物意象中的能量被转移出来,用于在人心中复写出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称为“继发过程思维或现实性思维”。
此时逻辑思维取代愿望满足,能量从本我向认识活动过程如识别,记忆,判断,推理等转移。
因此,本我代表人的本能性,自我代表人的现实性。
超我是人类生活较高层次的那种东西,是个人良心和自我理想的代表,是榜样力量的作用及熏陶的结果,起初源于对父母及师长权威的认同、内化与吸收,“不仅包含父母实际的人格,也包含通过这些人格而世代相传的家庭、种族和国家传统,和这些人格所体现的直接的社会环境要求。
”[6](转引自熊哲宏1999,P.115)超我与本我乃至自我对立,竭力阻止人行使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恰似“那个威尔逊”———代表人的道德感。
小说中的那个威尔逊‘似乎缺少我的那种雄心与热情,声音低微,与我针锋相对但还掺杂虚伪的亲热,俨然以保护人的身份自居。
[7]常在我做恶时赶到,对我的放纵予以制止,对我的作弊予以揭露,使我震慑,触目惊心,烦躁畏惧。
他有着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智慧,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甚至使我感到—121—2007年第4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No.4,2007(总第140期)Journal 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Total No.140恐惧,使我觉得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屈服于他。
[8]直到最后我完全沉醉于酒中,不能自制,在狂欢节上当他又来阻止我与年迈昏愦的布罗格利欧那年轻美貌妻子幽会时,我怒火中烧立刻拖着他从舞厅冲到一间毗连的小接待室,命令他拔剑决斗,他犹豫了一会,轻叹一声,一声不响地拔剑迎战,决斗很短,我残忍地一剑捅进他的胸部,一遍又一遍地猛捅。
临死前,那个威尔逊告诉我:“你胜利了,我输了。
但从此以后,你也死了,你对人间,对天堂对希望来说死了,我活着,你才有生命,我死了,看看这样子,这是你自己的样子呢,你把自己彻底毁了。
”人间、天堂、希望是对人类动物属性、动物本能的否定与超越,人性、神性、希望的毁灭使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可以说,“那个威尔逊”是超我的完整体现与化身。
有本我、超我,但自我哪里去了?翻遍《威廉・威尔逊》,除了对“我”邪恶心理行为的细致刻画,对“那个威尔逊”奇怪神秘的行为举动(外形酷似、穿着一样、不请而至、如影随形、完美模仿、处处监督),对我俩之间微妙关系的描摹,剩下的就是对风景、场景、事件的叙述。
而破旧不规则的场景、阴森可怕的格调、凹凸不平的事端又无一不烘托着道貌岸然、满脸慈悲、戴着假发的人所代表的人类动物本能力量的可怕。
在“巧夺天工有着奇特的低声和嘘嘘声中对我提出严重警告”的那个威尔逊所拥有的力量仅是“像触电一样震慑我的灵魂,我还没来得及恢复理智他便没了踪影”。
全篇再没有第三个完整的人物、完整的个体心理刻画。
《威廉・威尔逊》蕴涵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人类心理冲突的探求,表达作者对理性的怀疑。
如果说“我”象征着本我,那个威尔逊象征超我,那么为什么作品中“自我”意象会缺失呢?二、对缺失原因的分析作家是时代的产物,作品是生活环境的产物。
作品往往表现出作家对生活的思考和诠释。
《威廉・威尔逊》中心理冲突仅仅由强大的本我与神秘的超我构成,自我的缺乏显示出作者人格中能量分布的极端不均衡,使作家出现与众不同的心理与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作为一种动力促成了作品的荒诞、离奇与恐怖。
这正是他在探索自我、追寻自我的强烈动机下形成的合理扭曲。
《威廉・威尔逊》中的“放荡我”与“道德我”之间有一体性、矛盾性、斗争性等特性,正是弗洛伊德本我与超我的原型。
不同的是,坡没有感受到在本能我与道德我之间有一个应付现实的理智我,根据弗洛伊德的本我源于本能,超我源于模仿认同权威,自我源于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坡作品中自我意象的缺失意味着他在与外部环境打交道时出了问题。
这正是坡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导致。
1.亲子依恋的缺乏与混乱。
坡1809年出生在波士顿一个流浪艺人的家庭,不到两岁失去父亲,可怜的母亲带着三个幼儿为生计操劳,很快病倒数月后去世,坡此时未满三岁。
后为爱伦夫妇收养,但养父母不和,养母病故,本来就没打定主意收养的养父重新结婚生了三个儿子,更不考虑将坡收为养子,将其姓名改回为爱德加・坡。
坡在18岁时与养父发生了一次争吵后,毅然离开这个寄居的家,开始其一生的漂泊。
坡的经历对他的性格、人格形成有很大影响。
爱里克森将0到3岁,3到6岁称为“信任对不信任”和“自主性对羞怯、怀疑”期,此时个体如果得不到很好照顾,便形成怀疑被动的性格特点;K ohut认为幼年的照料者不能以深入、内省的态度,照料会使个体遭到创伤性挫折,造成自身结构缺陷,导致各种自身障碍。
[9]依恋理论也认为,童年期安全的依恋关系尤其是母婴依恋对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对以后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是坡早年生活中无法弥补的缺失。
家庭可以赋予人归属感,是人幸福的源泉,也是自我同一性的来源之一,因为家庭的历史和眷属为个人提供在世界上纵向和横向的连续性,是个体存在的坐标系。
坡的幼年家庭变故形成的不安全感威胁着他的心理健康,使他在潜意识中一直带着不安与恐惧面对生活,正如他在作品中说的“恐惧和厄运在人的一生中随处可见。
”(梅岑格斯亭)这种动荡不安也威胁着他的同一感,威胁着他自我的现实性功能发挥。
再者,坡三岁之后的特殊的亲子关系,即收养关系使其所受的家庭教养与血亲父母教养有所不同,一般地,对养子女比亲子女有更多的放任自流,因此导致养子女性格中的非理性因素增长,从而使“本我”强大。
2.人际关系与情感障碍。
精神分析理论非常重视个人早期经历的重要性,认为个体0-6岁的体验是其后来各种内心冲突的来源。
童年的创伤体验以及与此相连的情感被压抑到潜意识中,过去的影子挥之不去。
父亲的离去,母亲的劳累及病死,养父母家庭的矛盾,与作为成功商人身份出现的养父格格不入,这些不安全、混乱的人际关系阻碍着他顺利完成各个发展阶段的任务,按照爱里可森的理论,他将很难形成信任和自主的交往心理,事实正是这样。
坡有很高的交往热情,但终生孤独,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他不断受人诽谤,甚至不断遭到所谓的“朋友”的陷害。
坡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处于被动、怀疑、不安、恐惧的心理或潜意识心理作用中,因此常因交往而困顿。
他不善择友,是“性情中人”,如大学时与一些纨绔子弟一起染上纵酒赌博的恶习,为了与友游玩不惜债务缠身,不遵守校纪终被开除。
不良交往更恶化了他的“自我-他人的关系图式”。
他编辑事业蒸蒸日上时却偏遭同事嫉妒排挤,使其才华无法发挥;临终前指定的遗稿保存人格里斯伍尔德对坡的信任报以诽谤和丑化,极力歪曲坡的为人,对坡的书信加以篡改,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塞进伪造的东西,并撰写不符合事实的坡的传记。
这都是他不善交友的例证。
坡的爱情也非常坎坷,初恋受阻,27岁时与未满十四岁的表妹结婚,虽被人称为乱伦者,但却给他带来极大的安全稳定和归属感,婚后的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妻子病死后他因过度伤心陷入精神错乱和抑郁中,纵酒、发高烧、说胡话甚至中断写作,曾试图自杀。
以后虽然有数次恋爱机会,但都因坡的心境而失败,终于酒醉致死。
Bellak,Small描述了“自我Ego”力量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现实适应、现实检验、现实感受,自我—221—强大的人既不因过度或非理性的愧疚而崩溃,也不因鲁莽或感情用事而受困。
[10]“自我”强大意味着人不否认和逃避现实,而是考虑种种困难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坡不堪打击而陷于崩溃就暴露其人格中现实性的脆弱和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