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鲁迅: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24
鲁迅的狂人日记现实的痛苦“疯子不恶毒,疯子不卑鄙,疯子不可怕。
”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日记》中,疯子们发出的共同呼声。
这部作品以疯狂的叙述方式讲述了疯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一系列荒诞的事件和怪异的形象,展现了现实社会的痛苦。
疯人作为鲁迅笔下的主角,与其他角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看似疯癫不羁,实则蕴藏着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不满。
在他们的幻觉中,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猪圈,人们被猪交配的农民控制着,他们感到极度的压抑和无助。
这种幻觉的构建和扭曲,让我们直击到社会底层人民深深的绝望和无奈。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呈现的疯人形象,有时似乎与我们现实中的“正常”人并无太大差别。
他们辱骂和伤害弱者,对权力妄图虚弱,对于自己的疯癫行为毫不自知。
这些似乎是狂人内心深处对世界的反击,是对于现实的质疑和讽刺。
然而,正是这种疯狂的行径,使得狂人们看似与社会格格不入,却也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一些扭曲和无处躲避的问题。
他们的疯狂是对于社会空虚和迷茫的恶梦,是对于人性丑恶和虚伪的控诉。
人们或许可以选择闭上眼睛,不去看到这些丑恶的一面,但疯人们却敞开内心,面对残酷而真实的现实。
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中的故事情节,以及疯人们的语言和行为,将现实社会中的深层问题隐晦地揭示出来。
他以独特的视角,将对社会的愤懑化为文字,架起了人们传达思想的桥梁。
我们从中读出了对现实的质问,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人们心底深处的恐惧。
纵览整个作品,疯人们的痛苦并非单一,而是一个集合体的延伸。
他们的痛苦不仅来自社会的困境,也源于人们对于个体的无视和歧视。
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人会伸出援手,亦没有人会停下脚步,去倾听和关心那些被遗忘的存在。
这种冷漠和对于他人痛苦的无视,成为疯人们心灵深处的痛苦之源。
狂人日记中的某一句话,象征着疯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痛苦与无奈:“我曾经疯狂地爱过这个世界。
”这是一种深沉的痛楚,一种对于这个世界的无可救药的爱与恨。
在这个痛苦中,疯人们不得不用疯狂和反常的言行,去表达对于现实的绝望。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民的痛苦与困境。
本文从《呐喊》到《彷徨》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首先分析了《呐喊》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与国民痛苦的呐喊,接着探讨了《阿Q正传》中国民的自卑与虚伪,再进一步探讨了《狂人日记》中个体心灵的彷徨与痛苦,最后深入剖析了《彷徨》中国民的失落与精神困顿。
文章指出,鲁迅小说中对国民痛史的深刻揭示呼吁人们对此进行关注与反思。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国民的困境,促使人们关注并反思国民痛史,以期改变现状。
【关键词】鲁迅、小说、呐喊、彷徨、国民痛史、社会现实、国民自卑、狂人日记、国民失落、精神困顿、反思、困境、呼吁。
1. 引言1.1 介绍鲁迅及其小说创作背景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小说以其激烈的思想性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著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20世纪初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不堪的时期,他深受当时社会现实的煎熬和国民痛苦的呐喊所感染,以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立的思想立场,塑造了一幅现实主义描绘的中国社会画卷。
鲁迅的小说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
晚清时期,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国家衰落,社会富裕阶层的腐朽和无能逐渐暴露无遗,人民的疾苦和贫困更加深重。
这种社会现实的种种弊端和黑暗,深深触动了鲁迅的心灵,激发了他对国民痛苦的关注和揭露。
鲁迅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犀利的文笔,将中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毫不留情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从而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型。
他的小说作品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更是对国民痛苦的深刻呐喊和控诉。
鲁迅在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了对中国国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璀璨的文学丰碑。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摘要】鲁迅的小说从《呐喊》到《彷徨》述说着中国国民的痛苦历史。
《呐喊》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与压迫,通过呐喊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狂人日记》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困境。
《阿Q正传》展现了中国人的自卑心态与自嘲心理,反映了国民困境下的自我否定。
《孔乙己》则描绘了底层人物无法融入社会的困境。
《彷徨》呈现了民族挣扎和迷茫的状况,反映了中国国民在困境中的挣扎。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承载着国民的痛苦历史,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当代困境的反思和抗争。
【关键词】鲁迅,小说,国民痛史,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彷徨,封建社会,个体与社会,自卑心理,底层人物,民族困境,迷茫。
1. 引言1.1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重的作家,他的作品描绘了中国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民众的苦难生活,其中尤以小说《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和《彷徨》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对封建社会、个体与社会矛盾、中国人自我嘲讽与自卑心理、底层人物形象以及民族困境下的挣扎与迷茫等议题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得到了生动地展现。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充满悲愁和痛苦,他们在封建社会的重压下挣扎求存,却常常陷入绝望和无助之中。
鲁迅通过小说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呼吁人们觉醒自我,向封建思想做斗争,追求民族的解放和独立。
通过对《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和《彷徨》等鲁迅小说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所描绘的国民痛史,以及中国社会在近现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疾苦挣扎。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表现,更是对时代的深刻探讨和对国民精神的抒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2. 正文2.1 《呐喊》: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与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痛苦。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的小说作品贯穿了国民痛史的沧桑变迁,传达了他对中国民族的深刻担忧和反思。
本文将通过对《呐喊》和《彷徨》两部作品的分析,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以期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贡献。
《呐喊》是鲁迅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作为镜像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呐喊》通过对个体悲惨命运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百姓的痛苦和绝望。
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体现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小说中的人物无不是被社会压迫、贫困、疾病纠缠的悲惨形象,像“风俗大亨”、“鲁四”、“祥林嫂”等人物都是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弱势群体。
这部小说中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怒和抱怨之声,写出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命运的哀叹。
而《彷徨》则是鲁迅晚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又一巅峰之作。
《彷徨》以革命斗争为线索,刻画了一个个被动、迷茫、烦躁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不公平、悲惨命运的痛苦和抗争。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个充满矛盾、犹豫、迷茫的形象,如主人公裘世才,是家族的垂死之人,却又在追求自己的尊严和尊重;而山泊则是曾经承受过严重的屈辱,却又在自己内心中形成了强大的革命信念。
这些形象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挣扎,不同的羁绊和环境让他们心力交瘁、彷徨不定。
这部小说的写作体现了鲁迅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折射了中国人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迷茫、彷徨的生存状态,引人深思。
《呐喊》和《彷徨》这两部作品本着鲁迅一贯的思想,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文学情怀,表达了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关切,揭示了中国民族的苦难和痛楚,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通过小说的形式,将中国人民的命运置于历史背景之下,展示了中国人的痛苦和艰难。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使得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经典阅读漫话鲁迅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漫话鲁迅: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钱理群我讲座的题目是“漫话鲁迅”。
我想跟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就是鲁迅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因为现在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的著作多得多。
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
我觉得,难就难在要真正地弄懂鲁迅很不容易。
到底他在想什么?到底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自己有过说明,他说“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
这就很麻烦了。
我们所读到的是他所写的,但和他为自己写的、他所想的不一样。
他的大多数著作都是为他人写的,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自己也有一个解释,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说的是真话,当然,我也并不想讲假话,但是,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我只是把我想说的一部分讲出来了,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
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如果还有一个人愿意听我讲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的真正的朋友。
不仅如此,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
这个题目确实非常触目惊心。
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她是来募捐的。
中国每年都不断地会有水灾或旱灾,这小女孩就是为灾民募捐的。
而在当时,正是处于国民党的腐败政府的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
用鲁迅的话来说,辛辛苦苦地募来的钱,恐怕连水利局的老爷们抽烟还不够。
因此,在鲁迅看来,她的募捐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别做了吗?我不能这么说。
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的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在他的小说中,蕴含着对国民痛苦的深切体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抨击。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观念,勾勒出了一幅中国近现代国民痛苦的画卷。
《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真实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挣扎和痛苦。
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落后、文化的沦丧以及人民的疾苦和绝望。
全书通过七个章节,以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其中《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讽刺,他受尽了社会的歧视和嘲笑,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而《风波》则用一位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丑陋和黑暗。
《无声的故事》则以“土黑的车夫”为主题,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整部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痛苦的思索,勾勒出了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画面,以及人民在其中所遭受的巨大痛苦。
作品中的形象和事件,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
《呐喊》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深刻揭露,更是对中国国民痛苦的一次刻骨铭心的呐喊。
《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被认为是鲁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孔乙己是一个性格懦弱、生活贫困、酗酒成性的小人物,他成了整个社会的耻笑对象,也成了自己内心苦闷的倾倒物。
孔乙己的命运不幸与周围社会的冷漠息息相关,他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彰显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孔乙己不仅是一个形象,更是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活生生的写照。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底层人民疾苦不堪,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绝望,也是这种挣扎和绝望激发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痛苦思索,激发了他对国民痛苦的关注和呐喊。
我眼中的鲁迅我眼中的鲁迅(一)鲁迅是我国杰出的大文豪之一,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浙江绍兴人。
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自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很多作品,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我眼中的鲁迅(二)鲁迅,原名周树人.大概是他的父亲想让他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吧.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他也没让父亲失望,在上私塾的时候父亲过世,母亲又有病在身.小鲁迅就每天早上把他母亲安顿好后才去上学,因为迟到,先生打了他三戒尺.从那以后小鲁迅便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小鲁迅也做到了“时时早,事事早”.过完了他那毫不松弛地一生.1902年,20多岁的鲁迅东渡日本去学医,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因为没钱而耽误了救治的时间才去世的.他要学好医术救治中国人民.但是在一次学习的时候看到: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而围观的,那些所谓的清国留学生却鼓掌喊万岁!从那以后,鲁迅意识到治病不如救民心,所以他便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当枪使,写出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的一生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光荣的民族英雄!我眼中的鲁迅(三)时间永远是这样的匆匆流失,我已是七年级的中学生了。
可以说我阅读的作品也已有几十打。
在这寻多的作品中,寻的作品总是极富感染力与诱惑力。
鲁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
他的作品《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总是让人感到他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但又富有童真的性格特点。
鲁迅,他同样是个勤奋好学的人,他从原来以一直人们的疾病为己任,到后来他弃医从文,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思想泰斗,难道不是靠他的勤奋与努力吗?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文学天才,只不过将“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在多与写”罢了鲁迅还是一个热爱祖国,坚韧的人。
他面对外国列强“没有丝毫奴颜媚骨”。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中的国民痛史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作品《呐喊》、《彷徨》等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这些小说中揭示出的国民痛史令人痛心。
这些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不仅展示了民族的苦难历史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也反映出鲁迅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鲁迅的小说《呐喊》中,以《狂人日记》最为著名。
这个小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压抑和僵化,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下人民的窘迫和无助。
作品反映出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固化和价值观念的狭隘性,这些细节从主人公的狂躁和崩溃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这个小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初生阶段的代表,很大程度上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彷徨》是鲁迅的另一部小说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一名青年男子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社会的艰难处境中的挣扎。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的种种经历,揭示了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缺陷、政治冷漠和普遍的没有危机感的精神现实。
鲁迅坚信,只有从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中获取灵感,我们才能了解真正的历史,也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
总的来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揭示了许多中国的国民痛史,包括颓废和愚昧的传统文化、社会等级制度、帝制主义和内部冲突等。
这些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艺术手法和人文思考的集大成之作。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深邃,文字简洁质朴,真实阐述了时代的真相,也给予了后人更好的思考与启迪。
专题06 漫画作文:“转变方向”与“突破障碍”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1.“智”能“转”向寻出路,“勇”能“破”局谋新生2.智者善“变”,勇者善“破”3.“转”方向“破”障碍,方行长远之路4.身怀“破障”之勇,心具“变向”之智5.坚勇“破”壁障,大道方可行6.避开不失智慧,转向方求正路7.大道直行破,大山转弯行8.凭“转”改道,借“破”通行9.以勇“破”路,以智“寻”路10.以“转变”促创新,以“突破”求博彩11.转变方向,绕道而行【范文1】“智”能“转”向寻出路“勇”能“破”局谋新生丁子桐在生活这条路上,荆棘与鲜花同生,成功与挫折并举。
智者选择“转变方向”,以谋前路;勇者选择“突破障碍”,一往无前。
在漫漫长途中,智勇并举,“智”寻出路,“勇”谋新生。
以智转向,漫漫长路,方可致远。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屈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谋求自身的高洁,不为世俗所染,终投身泪罗,以求一死。
洵然,人们爱他的忠烈高洁,可也不免为其一生而唏嘘不已。
陶渊明也曾投身官场,纵使三餐温饱,四季安稳,但对世俗的厌恶使他转而回归田圆,以创“东篱采菊”之佳话。
李白年少追求功名,仕途不顺,最终却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浪漫名闻于世。
生活中不乏无法跨越之高山,无法填补之大海,一昧勇毅前行不免埋下祸患,终其一生,不可跨越,何不以智求变,转变方向,以求坦途,此亦不失为明智之举。
以勇破局,重重荆棘,可得新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世间有磨难重重,但荆棘面前,亦有斩棘人为之不懈奋斗。
以勇气可辟新路。
君可见,纵生活拮据,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红楼梦》一代名作;君可见,李大钊在旧中国黑暗时期高举马克思主义之火,以不惧生死之勇,用新思想破解旧中国之困境;君可见,纵技术落后,钱七虎依旧燃烧青春,青丝变白发,破困局铸就新中国之钢铁长城……世间不乏磨难,前途诸多不顺,但坚定勇敢之心,秉承毅力之志,执剑而行,斩破重重荆棘,方可大步迎来前路新生。
曾经阔气的人想复古,正在阔气的人想维持现状,还没有阔气的人想改革;漫话鲁迅: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钱理群我讲座的题目是“漫话鲁迅”。
我想跟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就是鲁迅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因为现在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的著作多得多。
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
我觉得,难就难在要真正地弄懂鲁迅很不容易。
到底他在想什么?到底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自己有过说明,他说“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
这就很麻烦了。
我们所读到的是他所写的,但和他为自己写的、他所想的不一样。
他的大多数著作都是为他人写的,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自己也有一个解释,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说的是真话,当然,我也并不想讲假话,但是,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我只是把我想说的一部分讲出来了,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
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如果还有一个人愿意听我讲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的真正的朋友。
不仅如此,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还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
这个题目确实非常触目惊心。
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她是来募捐的。
中国每年都不断地会有水灾或旱灾,这小女孩就是为灾民募捐的。
而在当时,正是处于国民党的腐败政府的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
用鲁迅的话来说,辛辛苦苦地募来的钱,恐怕连水利局的老爷们抽烟还不够。
因此,在鲁迅看来,她的募捐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别做了吗?我不能这么说。
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的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
”鲁迅于是拿出一大笔钱来给这个小女孩,这小女孩非常感动,说先生你实在太好了,我不要这么多钱,钱太多了。
于是鲁迅牵着她的小手,走到一个商店,用大钱兑来小钱,再把小钱交给小女孩。
小女孩紧紧地握住鲁迅的手,说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体灾民,对你表示感谢。
于是那小女孩走了。
鲁迅看着这小女孩越走越远,他的手上还可以感觉到这个小女孩手的温暖,但是正是这温暖像火一样烧灼着鲁迅的心,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
但是鲁迅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他又举了个例子说,我有一个八十岁的老母亲,她已经很老了,所以她天天梦想着死后能够上天堂。
尽管我明知道死后没有天堂,但是我必须骗我的母亲说,老人家你做了一辈子善事,你死后一定上天堂。
鲁迅进而想到,当今之中国,难道是披露真实的时候吗?我们能够把我们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
于是“我要骗人”。
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故事怎么想,说实在,我每一次看到这文章,都受到一种震撼。
我觉得一个人要说真话固然很难,但是,能够像鲁迅这样正视自己时时刻刻不得不说假话的困境,这需要更大的勇气。
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那里说假话。
但是有谁像鲁迅这样敢于正视自己,渴望着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骗人的这样一种深层的困境,有几个人敢于正视这一点?所以鲁迅说,我是不能把我心里想的话全部说出来,我只能说一部分。
那么怎么理解为自己说和为他人说的不一样呢?鲁迅有一个说明,他说我的写作是为三种人写的。
一种人是那些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志士仁人们。
这样一些志士仁人,他们在中国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他们非常孤独、寂寞,因此,我必须在一旁为他们呐喊助威。
所以我必须说一些光明的话,说有希望的话,我不能说很悲凉的话,因此我就在夏瑜的坟上加上红白的花圈。
尽管鲁迅对夏瑜坟上有没有红白花圈,夏瑜是不是后继有人,是心存怀疑的,但是他必须加上这样一个红白的花圈。
鲁迅说他写作的第二种对象是一些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也许正包括在座的诸位。
面对正在做着好梦的这些青年,他又怎么忍心去打破他们的好梦呢?是不是太残酷了呢?鲁迅写作的第三种对象非常特别,他说,我是为我的敌人而写作的。
他说我经常吃鱼肝油,注意我的身体健康,不是为我的老婆,也不是为我的孩子,而是为我的敌人。
就是不要让那些敌人生活得那么美满,就要在他们面前老站着那么一个黑色魔鬼似的鲁迅。
站在那儿,他们觉得不舒服,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既然是为我的敌人写作的,我就不能把我内心的痛苦说得太多,我不能在敌人面前显示我的痛苦。
因为一显示,敌人就会说了,你看,鲁迅多痛苦呀。
我有痛苦,我独自承担。
我一个人跑到丛林中,自己舔干净身上的血迹,我决不在敌人面前显示我的任何痛苦。
因此,无论是对那些孤独的寂寞的中国的志士仁人,还是对那些做着好梦的青年,或者是敌人,鲁迅都不能把他内心的痛苦,内心里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思想和盘托出,他必须有所遮蔽。
这就是说,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而且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一旦用语言表达了,这思想就被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
所以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我感到空虚。
”真正的鲁迅是那个属于沉默的鲁迅,你看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因此,鲁迅的很多最珍贵的思想,随着他的去世,我们看不到了。
这不仅是鲁迅,可以说人类一切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把自己的思想带进棺材里去了,这是人类永恒的悲剧。
但是话又说回来,鲁迅毕竟留下了一些东西。
他说,为我自己写的和为他人写的不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鲁迅作品有两类,而在他为自己写作的作品里面,可能有更多的、更真实的鲁迅。
今天人们谈论得最多、读得最多的鲁迅作品,譬如《呐喊》、《彷徨》的大多数,以及鲁迅的杂文,基本上都是为他人写作的。
或者是为了那些孤独的改革者、中国的脊梁,或者是为了那些做着好梦的青年,或者是为了他的敌人写作的。
真正为他自己写作的,鲁迅自己交代得很清楚,就是《野草》。
鲁迅说,《野草》里面有我的哲学,而且他说,《野草》是属于我自己的。
他不希望青年们看他的《野草》,那是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东西,是最具有鲁迅个性、最属于鲁迅个人话语的一个作品。
鲁迅的《野草》就成为我们去接近鲁迅灵魂的一个窗口,或者提供了一个途径,我们可以通过《野草》去了解那些也许是更真实的鲁迅的思想。
当然,即使是《野草》,也仍然有所遮蔽,只不过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它遮蔽得少一点。
因此,《野草》里充满着更多的可怕的、悲凉的、充满绝望之意的那样的鲁迅的声音。
今天我来漫谈鲁迅,主要是和同学们讨论鲁迅的《野草》,讨论鲁迅的《野草》里的哲学。
鲁迅自己说,他的《野草》是在夜间写作的。
所谓夜间写作意味着什么呢?鲁迅说过,一个人在白天和在晚上是不一样的。
在白天,包括此刻,我们都穿着衣服,都戴着一个面具。
譬如我现在是戴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面具出现在诸位面前的,这个面具对我是有所遮蔽的。
到了晚上,特别是到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面具摘下了,衣服脱下了,面对一个赤裸裸的自我。
但是还不行,因为还有皮肤,这皮肤也是个遮盖物,因此必须把皮肤掀开来,露出里面那个血淋淋的筋肉,那才是最真实的。
这是血淋淋的真实,但是有多少人敢于正视它呢?在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野草》是一个地狱,当我们面对《野草》的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你敢不敢正视血淋淋的真实。
如果你敢,你就进去;你不敢,用鲁迅的话来说,“趁早离开”。
今天在座的诸位也有一个选择:进去还是离开?我想我们还是进去吧!在进去之前,还要交代两点:第一,《野草》是散文诗。
诗是很难讲的,诗只能去领会;诗是含混的,要你去感悟。
你觉得有那个味道,又说不出来,那你就读懂诗了,一讲诗就完了。
我今天要讲课,但必须明确告诉大家,我讲课是冒着将鲁迅简化甚至歪曲的风险的。
举个例子,当年北大俞平伯教授讲宋词,选了几首词念完,说:“好啊,好词!好词!好啊!”就不说了,课就结束了。
(笑声)面对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讲课法,你怎么做学生?就要看你会不会听了。
会听课的学生,你就会琢磨:这么多宋词中,俞先生为什么选择这几首?俞先生说“好词好词”决不是随便说的,然后你自己去读,去体会。
到最后你体会到了,你也摇头晃脑:“哎呀,好好好!”你就懂了。
读文学都该这么读法,别去搞那套一二三四五,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那就糟了。
读《野草》也是这么种读法,读得似懂非懂就是懂了。
(笑声)我今天讲课,是不得已而为之,听完我的讲课,如果在座的有二百人,五个人回去认真读《野草》的原著,我这个演讲就达到目的了。
你一读原著,我任务就完了,你应该把我所讲的忘掉,这叫“过河拆桥”。
因此,讲课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讲一些什么东西,而是诱惑同学觉得《野草》“好啊好啊”就行了。
第二,鲁迅的哲学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
鲁迅自己说过,有两种思想在不断起伏,一是人道主义思想,一是个性主义思想。
《野草》集中讨论什么问题呢?是讨论作为个体的生命,它的深层困境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野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它展现的是鲁迅哲学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
下面我就分点来说了。
第一方面,鲁迅把个体生命放在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这样一个历史的纵坐标中,来考察人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
首先是讲“将来”。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般人常想,改变一个环境就行了,把希望寄托到将来。
所以人类关于将来,有种种幻想,譬如西方世界有乌托邦,中国世界有大同,都是属于人们的对未来的想象。
人们总是想象未来是无限完美、完善的、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一个终结点,鲁迅把它概括成关于“黄金世界”的想象。
对此,鲁迅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黄金世界,还有没有黑暗?鲁迅回答说,有,不但有,还会有将叛徒处死刑的事情发生,还会有新的死亡。
为什么呢?鲁迅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他说人总是这样的:曾经阔气的人想复古,正在阔气的人想维持现状,还没有阔气的人想改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永远如此。
到了黄金世界也是一样,当然黄金世界里“阔气”的概念可能跟今天不大一样,但是那个时候仍然有曾经阔气、正在阔气、还没有阔气的人。
而那些正在阔气的人,常常是掌握权力的人。
还有人想继续革新,在正在掌握权力的、正在阔气的人的眼睛里看来,他就是叛徒。
那些人就会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权力将这些革新者处以死刑。
就是说,在一般人认为,好像黄金世界是个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世界,但是鲁迅却看见了新的矛盾、新的斗争,甚至看见了新的死亡。
这就是《野草·墓碣文》里所说的“于天上看见深渊”。
人们看见是天堂的地方,鲁迅看见的是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