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29.75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启示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视野逐渐扩大,他们开始用现代性眼光理解西方文化,认为中国社会理应接受文明的洗礼、改造自我。当时中国言新之士的趋之若鹜,使他们做出全盘西化褒西贬中文化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所有非西方文化的遗弃。 面对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鲁迅一直在深思并尝试做出审慎选择。在《鲁迅》中,竹内好把其位置确定在传统与革命纠葛在一起的近代中国的二重性格中。在竹内好看来,置身于近代中国背景下的鲁迅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汪晖指出,在《鲁迅》中,竹内好曾隐约地感到鲁迅小说的各种倾向中至少有一种本质上的对立,这种对立的中心就是竹内好所说某种本源性的东西。在《鲁迅》里,竹内好追问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这种本源。他用回心一词来表达,回心和文学正觉内里包含着自我否定机制,也就是他所说的鲁迅的文学的态度,即抵抗挣扎使文学家的鲁迅得以生成。竹内好谈鲁迅的思想方式:拒绝成为自己,也拒绝成为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抵抗作为绝望的行动。

郜元宝说,竹内好并不是把鲁迅和大多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分享的来自西方的启蒙理念看做就是鲁迅自己的思想,而是坚持认为鲁迅有其独特的思想。那么竹内好所说的自我否定抵抗回心究竟是什么,他自己也无法表达清楚,然而正是鲁迅这一被他归结为无的思想和精神气质影响了他的整个知识立场,并成为一种内在的引导。竹内好是以自身的知识生产方式接近了鲁迅,并以此为原点使他以思想的方式参与同时代日本的重大现实课题,他是为了借鲁迅之精神阐发他自己关于日本的民族性、日本文化独立和民族独立以及日本现代化道路的思考。

竹内好通过鲁迅来思考日本现代化的问题,那么他所凭借的支点鲁迅,在面临中国言新之士对西方文化做出全盘西化选择的时候,是怎样通过自我否定和回心来思考当时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的?下面就单从《文化偏至论》一文来管窥鲁迅早期面对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立场和选择。

鲁迅1907、1908年留日期间,先后发表《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这几篇论文,可以说是鲁迅最初对于所接触到的西方思潮的思考和判断的反映之作,甚至是鲁迅一生独特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据《呐喊·自序》说,他最初提倡文艺运动,是想运用文艺来改变人们的精神。鲁迅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的,并产生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的问题意识,这也许正是竹内好所说的

自我否定和抵抗。他在《文化偏至论》中尝试做出的解答,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危机。如同研究者们已经充分论述的,鲁迅的《文化偏至论》阐述的是其个人主义思想。鲁迅的立人思想是其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省思及做出的选择。相对于盲从西方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鲁迅是在顺应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潮流当中,来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探寻一条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发展道路,既批判自身,又警惕西方。 《文化偏至论》中,鲁迅以文化偏至的文明发展模式,通过考察十九世纪西方文明发展的渊源及其弊端,提出了立人立国的文化建设纲领,在传统文化和近代文化的论争中,将中国现代文化重建的核心确立为作为文化主体的中国人身上,提出了首立在人的人本文化观,指明了由立人到立国的革新之路。《文化偏至论》开篇讲述国人的妄自尊大,中华民族自黄帝打败蚩尤定居中原大地以来,繁衍、生息、变革壮大,法令、礼乐、制度得到高度繁荣发展,中华帝国已然屹然出中央而无较雠。因此,传统中国人宝自有而傲睨万物,而这种妄自尊大、坐井观天的闭关自守状态直到海禁既开、鸦片战争的爆发才被打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与躁动。面对这种危机与困境,洋务派提出了摆脱困境的新方案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稍稍耳新学之语,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但这种仅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些物质层面上的发展终告破产。继而转向社会政治制度层面上推行民主,计其次者,乃复有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不考察中西差异,盲目认同他们所理解的西方文明,赋予西方文化一种世界性与普世真理性。

鲁迅对被普遍认同的西方观念作出自己的分析,对物质与科学的肯定中的否定,更表现为他对民主与平等的反思和敏锐警觉:平等自由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其反抗封建君主专制的意义是无可怀疑的,但如推之极端,也会发生弊病。民主如果演变为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者,就会变成新的专制;平等如果变成夷隆实陷使天下人人归于一致,就必然扼杀个人殊特之性,并且降低社会发展水平,精神益趋于固陋与平庸。递夫十九世纪后叶,而其弊果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鲁迅视物质与众数为十九世纪末叶文明之弊端,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立人的根本在人的精神独立。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这两个基本命题构成了鲁迅文化选择的主要内容。

我们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不可避开鲁迅。然而竹内好把鲁迅

作为批判近代日本的一个精神参照,恰恰是鲁迅所要表达的保留民族特性的同时实行现代化。竹内好致力于思考和揭露日本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性缺失的问题,终极命题是日本乃至东方如何在克服文化霸权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主体性。可以说,竹内好从鲁迅身上所寻找的启示也许正是我们研究竹内鲁迅的要义所在: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以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和审慎选择,脱离了自己的民族性只能意味着你附着于别人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