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3
学习目标:
1.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教材整理1 李贽的离经叛道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
探究点一 李贽的思想主张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
对其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朝思想家李
4.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 依据材料中“静者含动,动不舍静”等信息可知,王夫之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选D项。
【答案】 D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
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
——顾炎武
(1)材料一中两人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两人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是什么?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根源。
【答案】 (1)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一定权利。
(2)都肯定人的私欲。
(3)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阶层在政治、经济方面利益的反映。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明清儒学的新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
五、教学过程一、明清时期儒学思想活跃的背景师:材料1:“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
……中人之家,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2:(意大利)利玛窦于1584年制作的世界地图被明清统治者藏在书库里,一放就是250多年,无人问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思想活跃的背景。
生:阅读材料和教材,讨论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3.思想: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因循守旧,束缚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学传入,开阔了人们眼界。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师:材料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材料:2: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材料3: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之常情),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天赋)。
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