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课16次课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2
知识点总结16课第十六课是我们在学习中积累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我们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本文将针对第十六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
一、数学知识点1. 几何在第十六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系列几何知识,包括平行线、垂直平分线、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等。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形状的性质及其应用,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代数在本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代数知识,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等。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数学中的运算规律、建立数学模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3. 统计与概率本课还包括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部分内容,在统计学方面,我们学习了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统计学方法。
而在概率论方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概率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些知识为我们日后的科学实验设计、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持。
二、物理知识点在物理学方面,本课程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能量转化等内容。
在静力学部分,我们学习了重力、力的平衡、力的合成分解等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理解物体受力情况和计算力的大小及方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运动学方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以及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这些知识为我们理解各种运动及其规律提供了基础。
在能量转化方面,我们学习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规律,掌握了一些能量转化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对我们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化学知识点在化学方面,本课程主要包括了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内容。
在化学式及化学方程部分,我们学习了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的平衡和计算等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理解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和计算化学计算提供了基础。
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方面,我们学习了一些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对我们理解化学反应过程、控制反应速率和达到化学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心理健康维护课时安排一、课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心理调节方法。
4、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5、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时分配1、高一阶段(1)第一学期第 1-2 周:心理健康课程介绍与导入第 3-6 周:认识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第 7-10 周:情绪管理基础第 11-14 周:学习心理与方法指导第 15-18 周:人际交往技巧(2)第二学期第 1-4 周:挫折应对与心理韧性培养第 5-8 周:青春期心理特点与调适第 9-12 周: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第 13-16 周:团队合作与沟通第 17-20 周: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2、高二阶段(1)第一学期第 1-4 周:情绪调节的高级技巧第 5-8 周:自我激励与目标设定第 9-12 周:人际关系的深化——冲突解决与同理心培养第 13-16 周:心理疲劳与恢复第 17-20 周:创新思维与心理拓展(2)第二学期第 1-4 周: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第 5-8 周:积极心态的塑造与保持第 9-12 周:时间管理与心理平衡第 13-16 周:多元文化与心理包容第 17-20 周: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的平衡3、高三阶段(1)第一学期第 1-4 周:高考压力应对与心理调适第 5-8 周:志愿填报与心理决策第 9-12 周:未来展望与心理准备第 13-16 周:心理放松与冥想训练第 17-20 周:毕业前的心理辅导与过渡(2)第二学期第 1-2 周:复习阶段的心理策略第 3-6 周:考前心理强化训练第 7-10 周:考后心理调整与适应第 11-14 周:大学新生活的心理准备第 15-18 周:心理健康的终身维护三、课程内容1、认识自我通过心理测试、自我反思、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第二学期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记录(16次);;黄老师认为,要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巩固识字。
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顾老师的建议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
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韦老师认为,应当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根据要求,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陆老师补充了一点,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注。
注1、此表由负责研训的各教研组长记录;2、请附上组内参训成员的签到表。
又是一周教研组活动时间,韦燕老师早早地来到办公室,通知忙于在教室批改作业、辅导后进学生功课的我们赶快来参加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先学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然后针对建议中的第11条,陆苗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班里的孩子书写马虎,怎么办?韦老师也有这样的同感过去开学初,学生们写得可认真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才刚开学书写就这么马虎呢?对此,大家认为,可能现在新教材要写的字太多的缘故吧。
针对这一现象,老师们献计献策,纷纷述说自己教学中的好方法,以解决这个问题。
黄文洁老师的做法是每天书写既正确又认真的同学发一颗作业星,陆老师采用的办法是发一个红苹果贴纸;韦老师教出的学生书写一向是非常漂亮整洁的,她采用的办法是重点辅导难写的字;顾雅方老师的做法是作业满5次优,就可以换一张贴纸,并提出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举办优秀作业展示,学习幼儿园的做法,拉起红线,把优秀作业用夹子夹起来,让走过、路过的老师、同学、家长,都来欣赏、参观,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让书写认真的同学成为小朋友身边的“小英雄”,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引领更多的孩子加入到这个群体中来,创设一个大家争当“作业小明星”的氛围。
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1)史料一中英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其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依据两幅图片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通商口岸分布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开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 分反映了 高层封闭、愚昧与腐朽。
交涉人员通力合作 ⋯⋯ 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 情的改进。
——1854年2月 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史料二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高分跨栏——知识技能系统化老师指导学生根据高分跨栏部分互动探究本课重点难点: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合作探究高分跨栏政治上: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被严重破坏经济上:开始了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生长思想上:开始学习西方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政局上:统治者与侵略者勾结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排斥→抵抗→妥协→勾结对外关系上:国门被打开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意义革命阶段上: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1.1839 年林则徐在广州敦促洋人谨守合法贸易,主动上缴鸦片。
在遭到外国商人拒绝后,他宣布全面断绝对外通商,封 锁烟馆,直至外国人答应交出鸦片。
林则徐采取这种“先礼 后兵”的策略主要是为了 ( )A .树立平等交往的形象B .扩大对外贸易C .禁绝鸦片D .应对敌强我弱的态势 2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 “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 的机会。
”这个观点的本质是想通过战争使英国 ( )A .鸦片贸易合法化B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C .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D .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3.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 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一开始就建立右手左手,右脚左脚都展开。
阶段课要练一个能用一个。
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谱例,建议使用的音乐。
阶段课第一阶段16次课内容1.坐姿、持鼓棒;(方舒写的文字拿来)手的发力与击打;(主要是找到手腕)可以右左手互换,也可以有不同速度的练习,但绝对不是变速练习。
认识音符、认识鼓2.脚的发力;平均运动;只以抬为起始(谱例)3.同步定点、控制协调与发力(谱例)可以是下肢不变上肢互换,也可以是上肢不变下肢互换。
4.右肢同步与上肢同步(谱例)可以有数字排列的练习,可以将三的认识排列在四四拍中,可以将“3+3+2”的数字化认识谱例给出。
5.脚的击打6.同步带弱音练习(谱例)7.右肢与上肢的同步组合(谱例)找几首能用所学内容完成的曲目供老师们参考8.以两个思路展开落抬后插入左手;(谱例)9.抬和落插入左手(谱例)10.落和抬后都加入左手形成单击与单击休止第一组(谱例)11.同步加右肢同步过鼓,过鼓单肢不变化音色不变换位置(谱例)12.过鼓单肢不变化在两个音色之间变换位置(四个方向)(谱例)13.过鼓单肢不变化在三个音色之间变换位置(谱例)14.过鼓单肢不变化,另一只在抬后插入左手变化(谱例)15.过鼓单肢不变化,另一只在落后插入左手变化(谱例)16.过鼓单肢不变化,另一只任意在落和抬后插入左手(谱例)附录《扫盲音符、记谱法》《教材谱例之同步定点练习》《右肢与上肢同步》《脚的击打》《同步带弱音练习》《右肢与上肢同步组合(带弱音)》第一课前言:一、坐姿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坐姿是套鼓演奏的基本姿势,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演奏。
正确的坐姿可以使我们的演奏得到最大的体现,反之错误的坐姿会使基本演奏都无法完成。
尤其是在四肢,整体演奏中由于坐姿的不科学造成重心不稳而带来的下肢不能按照演奏需要进行击打。
由此可见坐姿是我们必练的基本功之中的基本功。
下面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正确科学的坐姿基本要求:首先调节好鼓凳高度,双脚全脚掌着地,使小腿与地面大概呈90°,大腿与小腿呈90°。
将两腿打开,两膝与肩同宽。
两股骨与凳面接触,上身直立双臂自然放松,将重心放在两股之间。
a.双脚全脚掌着地b.小腿与地面大概呈90°,大腿与小腿呈90°c.两腿打开,两膝与肩同宽d.两股骨与凳面接触,上身直立双臂自然放松e.将重心放在两股之间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a.脚尖着地,双腿紧张;b.若>90°--踝关节已处于半打开状态,无法再发力;若<90°--踝关节受压迫。
c.上身过于向前倾或者过于后仰,导致重心靠前或靠后,重心偏前会压迫踝关节;偏后则导致大腿发力d.上身斜歪着,重心压在身体的一侧,偏左或偏右会导致无法进行下肢协调演奏e.凳子高度不合适,过高或过低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a.平衡重心,为了下肢更好的击打。
如果重心不稳,在演奏中会导致:下肢击打不匀,一脚重一脚轻;被压制一肢不能进行演奏。
b.让脚踝能充分地、直上直下地发力,避免用大腿。
二、持鼓棒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a.两个支撑点:拇指指腹内侧与食指的第二指节持住鼓棒,拇指与食指持鼓棒的点在一个平行线上,对鼓棒形成贯穿力,形成了一个支点。
鼓棒尾端靠在掌心小鱼际位置,即掌心内侧肉最厚的位置形成着力点,控制鼓棒时起到减震作用;使发力直接。
b.三角形控制。
手背与食指的连接处基本放平,与拇指间形成一条缝隙;在持鼓棒处形成一个三角区(是控制鼓棒的关键部位。
击打时鼓面对鼓棒会形成反弹力,三角区挡住了鼓棒向上反弹,直接控制在待击打状态)(一条缝隙处:A.放松状态下形成的,B.起到了减震的作用)c.食指指头自然打开,放松,不能勾住鼓棒d.后三指轻护鼓棒,鼓棒运动时随着鼓棒的运动而运动e.掌心向下;手臂、手背与鼓棒基本平齐,整体微微下行,鼓棒头不要翘起来(是最直接的发力状态,因为腕子的发力是直上直下的;手腕不翘才能控制鼓棒)f.大臂放松,持鼓棒的手也要在标准下处于放松状态(所有乐器的演奏都要在放松状态下进行,放松才有音乐表现力)g.两鼓棒头离鼓面越低越好,越近越好,鼓棒头不要一前一后,一高一低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a.食指与拇指紧张不放松b.后三个指头拽鼓棒过紧,限制了鼓棒的运动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a.更好的控制鼓棒b.让鼓棒在手中更灵活c.让腕子直上直下地发力,更好的协调三、认识音符、记谱法《扫盲音符、记谱法》四、认识鼓1.鼓的起源2.鼓的中英文名称及对照图五、手的发力与击打(以找到腕子的发力为主)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首先说明架子鼓的击打为什么是用手腕发力而不是手掌、小臂或者大臂。
其次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用手腕。
为什么用手腕发力,而不是手掌小臂大臂?a.小的肌肉群都是比较灵活的。
力臂越短越灵活,越长越不灵活;b.只有用腕子才能有协调运动为什么用手腕发力,而不是手掌小臂大臂?a.小的肌肉群都是比较灵活的。
力臂越短越灵活,越长越不灵活;b.只有用腕子才能有协调运动手腕发力的方法:在正确的持鼓棒情况下,鼓棒头和胳膊肘几乎不动,将手腕向上隆起。
手的击打:将手腕抬至最高点,瞬间放松,使手腕在重力下自然下落。
手腕下落的瞬间手掌会由于惯性形成向上翻手的运动使鼓棒头做一个圆弧运动,利用鼓棒头的离心力击打鼓面。
利用三角形区域和小鱼际处对鼓棒进行控制和缓冲,使其击打完的立即回到待击打状态。
举例说明:甩衣服,甩鱼竿,投篮,弹钢琴。
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a.抬手腕也将鼓棒头抬起b.手腕不是直上直下c.手腕不是瞬间放松,不是自然下落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正确认识“用腕子”,学会控制鼓棒。
第二课前言:一、平均运动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平均运动是指抬与落的用时是一样的。
《平均运动——学习心得》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a.运动不平均,抬早或抬晚。
b.运动不平均,突然抬手至最高点。
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a.抬与落就是时值。
和其它乐器一样,架子鼓的演奏也是有呼吸的,平均运动就是打鼓的呼吸,通过平均运动可以得到精准的时值并且进行各个速率之间的随意转换。
b.两肢或两肢以上进行平均运动的组合即为协调。
如果右上肢进行“34”抬的平均运动,以右上肢为基准,如果另一肢也是“34”抬,那么它就与右上肢形成了同步运动。
如果另一肢是“12”抬,那么它就与右上肢形成了反同步运动。
如果另一肢是“41”抬或“23”抬,那么它就与右上肢形成了交叉运动或反交叉运动。
c.可以得到各种连音(精准的,不是靠猜的)。
4.谱例(都是以抬为起始)左右手不同次数的交替击打二、脚的发力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前脚掌不离开地面,用脚踝将腿顶至最高点,迅速放松,使腿自然下落,全脚掌着地。
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a.抬脚尖b.用大腿发力c.不自然下落,下落时进行了控制d.脚踝上抬不平均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手腕与脚踝形成了协调。
为脚的击打最基础。
4.谱例《平均运动与脚的发力》以“抬”为起始,强调运动的平均。
可以进行上肢交替下肢不变化或者下肢交替上肢不变化。
第三课一、定点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发力,控制,协调)定点练习的是对鼓棒的控制力。
(为了便于交流,取名定点)定点练习的标准要求:a.打在一个点上。
(鼓上每3厘米就可以人耳听出音色的不同)b.击打后使鼓棒定在待击打状态,不让其弹起。
(力度变化、速度变化、节奏变化都需要在对鼓棒的控制下完成) c.手腕始终保持放松状态。
(只有放松才能有情感的表现力)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a.手腕不是直上直下,导致击打点不同b.鼓棒头向上抬起c.击打后没有控制d.手脚不同步e.鼓棒是弹起后再进行控制的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发力,控制,协调)a.练习到手腕与脚踝的发力,及手腕的爆发力b.练习到对鼓棒的控制,对击打点的控制,对力度的控制c.练习到肢体间的协调4.谱例(可以给不同的速度)《教材谱例之同步定点练习》二、同步运动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发力,控制,协调)在平均运动的前提下,两肢及两肢以上进行同起同落的运动,称之为同步运动。
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a.运动不同步b.运动不平均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a.运动的同步,是声音同步的前提保障,声音的不同步是因为运动不同步。
b.没有运动下的声音的同步是不能使用的,因为在快速下,大脑反应不过来是无法控制的。
同步运动解决了时值不准、速度不稳的问题。
c.同步也是协调运动中最为简单的,是后三种协调运动的基础。
d.是以后变化使用的基础。
4.谱例(可以给不同的速度)《教材谱例之同步定点练习》第四课一、右肢同步与上肢同步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双肢同步一共有6种,在第一个阶段主要以右肢和上肢为例进行展开组合练习与运用。
要求:同步运动不变,只是肢体的互换。
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a.忽略落抬运动,只注重击打b.在运动互换时不能做到提前抬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能进行右肢与上肢的任意转换,并且组合出很多节奏,为第一阶段的运用做好铺垫。
4.谱例《右肢与上肢同步》可以有数字排列的练习,可以将三的认识排列在四四拍中,可以将“3+3+2”的数字化认识谱例给出。
第五课脚的击打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脚的击打相对于手的击打来说比较难展开,如果脚踝的爆发力不足会容易导致用大腿发力。
可以先在地面和底鼓练习器上展开击打练习。
A.前脚掌不离开地面,用脚踝将腿顶至最高点b.脚踝迅速放松,利用脚踝的爆发力将腿弹离地面c.自然下落,全脚掌着地。
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a.用腿发力b.抬至最高点后仍用腿向上发力c.不自然下落,大腿进行了控制d.击打后不放松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真正的做到用脚踝发力进行击打4.谱例《脚的击打》第六课同步带弱音练习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在定点的基础上运动不变,抬手时降低鼓棒头的着力点接触鼓面形成弱音。
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a.带弱音时进行了主动击打,改变了协调关系b.带弱音时运动发生了改变c.先抬手后带弱音或先带弱音再抬手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能任意的进行弱音变化,得出节奏变化。
4.谱例《同步带弱音练习》第七课右肢与上肢同步组合1.内容阐述与标准要求2.易犯毛病与纠正方法3.使用意义及练习目的4.谱例《右肢与上肢同步组合(带弱音)》建议可以使用的音乐:《need you now》——Lady Antebellum 《风往北吹》——孙楠《miss you》——The rolling stones 《倔强》——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