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雨中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3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4篇)【篇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一、导入师: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一扇门,有人说,书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知识的大门,爱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心灵的大门,那么,我想说,春风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春天的大门,你想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接说——)师小结:同学说的真好,现在正是秋天,我还想说,秋天的雨也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板书:秋天的雨)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打开《秋天的雨》一课,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一边画出生字新词。
2、听录音,同时把你听到录音后纠正的字音作一个标记,同时感受课文录音里的意境。
检查学生掌握读生字的情况并区分易错字衔——街;喇——刺;趁——找;裳——常。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学生交流师小结:课文是从5个方面写出了秋天的雨(色彩;水果;田野;花;小动物)同学总结的很有道理,根据大家的总结,我们可以把它组成一首美丽的小诗,老师朗诵给你听好吗?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秋景点缀的绚丽多姿。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味道,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师:细心的同学肯定已经发现,老师组合而成的这一首小诗,大部分来自于——对,它们分别来自于每一段的第一句话,诗的开头和结尾也保留了书中的原貌,你能用老师的感觉来朗诵一下这首小诗吗?三、品读第二自然段1、师:秋雨中的景色的确是美丽的,同学说,课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写出了秋雨中的色彩美啊!书中是这样说的——(学生接读)是啊!五彩缤纷的颜料把秋天打扮的更美了!2、出示黄色的银杏树叶师:瞧!他把黄色给了银杏叶,同学说它像——(扇子),对,一片银杏树叶就像一把小扇子,那一片片银杏树叶就像——(一把把小扇子)。
《雨中》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汉语诗歌《雨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暖身活动:让学生跟读《雨中》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2. 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雨的特点,与心情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梳理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理解其中的深意。
4. 感悟诗意: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
5.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自己的雨中诗歌,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合作演绎: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朗读诗歌,通过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通过朗读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
2. 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演绎,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雨中》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并给学生展示诗歌的全文。
2. 让学生先进行热身活动,跟读《雨中》诗歌,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雨水的特点和与心情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力。
4. 分组讨论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并理解其中的深意。
5.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并与同桌分享。
6.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自己的雨中诗歌。
7. 学生分组合作演绎,展示出他们在诗歌中理解和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8.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跟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等。
2.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评价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演绎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12课、习作与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1.短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繁星、漫灭”等词语。
2.体会诗歌的韵味,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并体会诗歌的情感。
3.在赋予乐感的反复的朗读中,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的韵味,展开想象,体悟情感。
2.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激趣导入: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奶奶看到繁星时的心情。
2.介绍作者,解释“繁星”。
(课件出示)二、初读短诗,读出节奏环节一:朗读《繁星》(七一)1.发现特点:发现无韵诗,句式相同,节奏相仿的特点。
2.读出节奏:指导朗读“母亲的膝上”,读出节奏,引发思考。
环节二:朗读《繁星》(一三一)1.比较思考:现代诗与古诗之间的异同,发现诗“韵”。
2.发现韵脚:感知“光”“香”“响”等ɑnɡ的韵脚,了解同音成韵。
3.情境朗读:师生合作,接读“哪一……?”排比句式,关注问号的语气,理解“思潮”。
环节三:朗读《繁星》(一五九)1.发现韵脚:发现“了”“里”,了解同字成韵。
2.读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分句间的强弱对比,感受现代诗高低起伏的节奏。
三、学习《繁星》(一三一)1.情境朗读:播放海浪声音,情境朗读,体会作者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2.体会情感:补充资料,体会大海对作者写作带来的灵感与思考。
(1)“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
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于海的描写。
”——《冰心自传》(2)“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
”——《往事》大海是作者写作灵感的源泉,是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之情。
3.共同诵读:伴着海浪声,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内化背诵。
大班主题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雨中乐》引言本文档是关于大班主题优质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主题为《雨中乐》。
这堂课旨在通过音乐教学,让幼儿感受雨的美妙并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雨的含义和美妙之处;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并增强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3.提高幼儿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老师简单介绍雨的相关知识,如雨的形成过程、雨的分类等;2.听取幼儿对雨的感受和喜欢的雨的音乐;3.教授一首与雨相关的音乐,介绍乐器和音乐特点;4.带领幼儿一起演唱和伴奏这首音乐;5.进行小组活动,分组创作属于自己的雨中乐。
教学方法1.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发幼儿对雨的情感和兴趣,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3.听觉教学法: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唱,培养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4.形象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雨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老师播放一段下雨的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感受雨的声音和世界在雨中的变化;2.老师提问:“大家喜欢雨吗?你们觉得雨有什么美妙之处?”听取幼儿的回答,并记录在黑板上。
第二步:音乐欣赏1.老师播放一首与雨相关的音乐,如《雨滴》或《雨中的小蜗牛》;2.老师引导幼儿仔细聆听,感受音乐中雨的形象,并观察乐谱上的雨滴符号。
第三步:音乐教学1.老师向幼儿介绍乐器和音乐特点,如钢琴的清脆声音和弹奏时的手指动作;2.老师教授歌词和歌曲的旋律,引导幼儿跟随歌曲的节奏一起演唱;3.老师示范钢琴伴奏,鼓励幼儿一起尝试演奏伴奏。
第四步:小组活动1.老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接受一个任务:创作一段属于自己的雨中乐;2.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商讨创作内容,可以使用乐器或身体动作表现雨的形象;3.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创作,其他小组积极观察和评价。
《雨中》教案《雨中》教案1设计理念:让学生主体在分段释疑的实活动中,领悟到行人和孩子们助人为乐的品质,体会到文章结尾深刻的含义。
设计特色:板块研读,落实重点训练工程。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雨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文章大致意思。
谁能用“在雨中和帮忙。
”这个句式说话。
(在雨中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忙姑娘捡苹果。
)说得真好。
2、能把“和”提到前面说话吗?(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在雨中帮忙姑娘捡苹果。
3、教师把在雨中往前移,把逗号改成句号谁能用“在雨中由于什么缘由,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忙姑娘捡苹果,结果怎样。
”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忙姑娘捡苹果,结果苹果又回到了车上。
)二、研读—分段1、导入:一篇写事的文章,往往根据事情进展的先后挨次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终写事情的结果。
这段话中哪是事情的起因,哪是事情的经过,哪是事情的结果?(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是事情的起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忙姑娘捡苹果那是事情的经过,最终苹果又回到了车上事情的结果。
)2、大家能根据事情进展的先后挨次讨论文章想想该怎么分段吗?教师提示大家的讨论步骤是:⑴仔细读一读文章;⑵想一想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⑶在书上划好标记,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3、学生沟通分段结果,着重请学生说清晰分段的理由。
三、研读释疑1、提出研读任务:⑴仔细讨论课文;⑵完成以下练习(出示课件)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课文的三个疑点今日我们主要通过大家的讨论来解疑;⑶汇报时说清晰横线上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雨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在雨中游玩的乐趣。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雨中游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天吗?在雨中,你们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2.学生分享自己的雨中趣事。
3.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雨中的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雨中的美景的。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学生分享朗读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活动a.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雨中的美景?b.作者在雨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c.课文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五)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请同学们以“雨中”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在雨中的所见所闻。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雨中》一文,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在雨中的所见所闻,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积累好词好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学会用文字记录生活。
2.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写作比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通过指导,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课文中雨中的景色和活动,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雨中》教学设计之三:雨中女郎张瑞竹三级传统的灌输注入机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教与学失衡,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
而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读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文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读懂课文。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一、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2、初读课文,读后尝试填空:雨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雨中,帮助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尝试分段作了铺垫。
)二、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2、怎样给这类文章分段?(出示分段方法与步骤)3、学生读文,并按这一方法尝试给课文分段。
4、交流尝试成果(重点说清为什么这样分段的道理)。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提示的内容,尝试分段。
重点是说清分段理由。
学生既获得分段的本领,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
1、出示尝试题: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着急)。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焦虑)。
姑娘看到苹果回到车上,心里(感动)。
2、尝试解释:说清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从哪儿读懂的?3、汇报尝试成果: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品味文中的词句,深入领会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适时穿插朗读训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1)从姑娘的着急中,体会到姑娘爱惜可爱的苹果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日月潭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日月潭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有热爱祖国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预设】关健点:自主感悟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教学准备】:生字卡片、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或、音乐磁带、师生搜集的中国台湾及其他风景区的资料。
【课题导入】: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5分钟)〖切入举偶〗1、展示交流:出示日月潭的风光: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是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板书课题)你们对日月潭了解吗?把你课外搜集的或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向往;交流与展示,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谈话质疑: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板书课题)师生在地图上找到中国台湾的位置。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里的风光怎么样?)学会质疑是提高读书质量的有效手段。
虽然这些“疑问”开始时是杂乱无序的,但是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并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和整理,将最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提高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过程】(15分钟)〖对话平台〗一、感知1、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
阅读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
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知,既巩固了识字,又提高了朗读水平,培养了语感。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读出课文中的美——《雨中》教学设计《雨中》是人教社六年制小语第六册第四组课文,作者在文中讲述的是一位年青姑娘在阴雨的傍晚拉车运货,车子一歪,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互助精神。
文章融绘景、叙事、抒情、写人于一体。
教学本课时,笔者根据教材特点,有机地向学生实施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美感资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绘景:领略情境美。
情境美的欣赏,主要是自然物的形成美引起人们的精神愉悦。
欣赏时,笔者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性格情趣等方面赋予对象以一定的社会内容。
1、激趣:大家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现象,比如雨雾、风雪、雷电你留心观察过吗?谈谈你的见闻和当时的感受。
2、绘图:傍晚,在雨中的马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运用读写六要素进行综合概括。
二、叙事:鉴赏语句美。
德国大诗人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的。
对语句的鉴赏,应该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也即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
1、领略雨景,感悟写法: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闪闪发光的河点点花瓣穿梭的小船各指的是什么?再连起来想想这个自然段描写的景色。
2、抓重点词,美读课文:笔者指导学生学习捡苹果片断,抓住跑过来、七手八脚等词,品味孩子们动作的快、乐于助人的品质;抓住宁静的马路顿时热闹起来中宁静和热闹的鲜明对比,映出雨中宁静的马路上闪现出白发苍苍的老人、机灵开朗的青年人、天真可爱孩子们的身影,感受脚步声、说笑声构成的一首人间真善美的交响曲。
3、交流心得,品词赏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3,引导学生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师做点睛之笔的点拨。
三、抒情:体验情感美。
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情感人的,而牵动读者心弦,折腾读者情感的东西不是别的,恰恰是奔泻流淌在作品中的情,一种真实的情。
教学时,我们可以入而与之俱化。
1、应文设境,从旁补白:也许是心急,也许是路滑,拐弯时车子一歪,苹果滚得满地都是,姑娘慌手慌脚地从车上下来捡苹果。
第九课雨中一、教学目标1.汉字学习: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
学习“傍、飘、淋、撑、仿佛、浮、筐、艳、皱、眉、脖、伴”等13个汉字。
2.词语学习:学习本课的18个新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傍晚、飘、水淋淋、撑、仿佛、筐、红艳艳、手忙脚乱、七手八脚、调皮鬼、伙伴”11个常用词,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3.句型学习:学习本课的3个句型,要求能结合情境使用。
重点掌握“满……、哪里……得过来呢、……也没法……呀”4.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
课文——《雨中》课内自读课文——《真正的施主》5.学会真实交际,体会文中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提倡学生们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
二、教学建议本课教学时间为5课时。
1.第一节课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三节课进行课文学习。
第四节课自读课文的学习。
第五节课为交际与习作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就本课主要内容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成段表达能力。
2.词语和课文以提前预习、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侧重检查预习的情况,解难答疑,交流体会。
3.教具使用。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出示图片),比例:的图片、的图片、的运动造型图片,等等。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课文一、教学目标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复习1.200米“我”是怎么跑下来的?2.通过这次体育达标,“我”明白了什么道理?三、课文导入导入1:咱们家乡经常下雨或者下雪吗?下雨(雪)会给出门在外的人带来些什么麻烦呢?请大家说一说。
导入2: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怎样去帮助别人?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姑娘遇到了什么困难,包括那些学生在内的群体是怎样帮助她的?四、初学课文1.方法和任务。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2)分小组朗读并交流初读感受。
2.预设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天气怎么样?(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雨后的城市十分美?(3)文中是怎样写那群放学回家的孩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写?(4)那位姑娘在做什么?为什么会翻车?(5)翻车以后出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3.教学提示: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先讲认识和理解,有多少说多少,不必求全;然后请学生回答预设问题: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1.检查预习的情况①听写词语;②朗读段落;③做练习。
2.在小组中,每个人用重点词语造句或进行交际运用。
3.小组互动学习。
每个人整理自己不懂、不会用的词语,在小组中提出来,请其他同学的帮助。
通过讨论,解决部分疑难词,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六、解难答疑让学生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提交全班解决,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1.词语。
(1)浮:①停留在液体表面上。
(跟“沉”相对);油浮在水面上。
②在水里游:他一口气浮到对岸了。
③(形)在表面上的:一层浮土。
④(形)轻浮;浮躁;他人太浮,办事不踏实。
注:只对第一个释义进行解释,其他释义就学生汉语水平而定,如若学生汉语水平较高,可通过一词多义的举例进行讲解。
(2)皱:起皱纹,眉头一皱。
同义词:褶;反义词:滑平。
(3)胖乎乎:脂肪多,肉多。
例:这个孩子胖乎乎的,真可爱。
2.多音字.sâ色彩颜色 zhōng 中国中央(1)色(2)中ǎi 色子îng 中毒 fā发现 tiáo 调皮调解(3)发(4)调à理发ào 调动调查 liǎo 了解了却一走了事 kǎ卡车(5)了(6)卡le 看了说了完了ǎ发卡dà大小 shǎo 多少(7)大(8)少dài 大夫 shào 少年3.形近字辨析飘:随风飞动。
例:雪花飘飘,红旗飘扬(1)漂:浮在液体上面不沉下去。
例:漂浮、漂流票:①钞票,纸币;②印的或字的凭证。
票额:门票、发票。
城:城市,跟“乡”相对。
例:进城,城乡差别。
(2)诚:不虚伪,真心实意的。
例:诚实,诚心诚意,以诚相见。
成:完功,完成,与“败”相对。
例:大功告成、成事不足捡:拾取。
例:捡苹果,捡到一元钱。
(3)脸:①面孔;②面子:丢脸;③脸色,面部表情,笑脸,变脸。
验:检查、考验。
例:测验、验血、化验、验算。
七、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拉苹果车翻倒的过程。
全文线索:苹果翻倒在马路上——姑娘手忙脚乱地捡苹果——一群孩子跑过来,七手八脚地捡起苹果来——小伙子跳下车,和孩子们一块儿捡起苹果来——捡苹果的人消失在雨中了,满满一筐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上2.作业。
(1)口头作业: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书面作业:抄写本课词语(3遍)并用本节课所学的3个句型造句。
第二课时深化课文学习一、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描写的故事情节,认真把握人物的特点,理顺课文的条理。
2.掌握课文的结构。
二、细读课文1.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事件发生的顺序达到理解课文主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2.梳理课文叙述的方式,掌握课文的结构。
三、深学课文1.朗读课文(个人读、分组读、抽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穿插进行)(1)串讲课文。
(1-2自然段)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1.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作者是怎样写的?(傍晚,天还没有黑)。
2.“为……所……”结构。
(1)导入:教师以替换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人们忌讳“四“这个数字。
❼争“四”这个数字为人们所忌讳。
(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部分牧民仍为大雪所困。
◆这部电影只为少数人所喜爱。
◆大家都为他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3)归纳:“为”在这里是介词,介绍施事,构成被动句,用于书面语。
(4)课堂操练:把下面的句子改成“为……所……”结构的被动式。
◆大多数人都不接受这种观点。
◆这部片子吸引了我们。
提问:什么时候开始下雨的?3.“还……就”结构。
(1)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师:艾力的个子怎么这么高?生:他还不到12岁就1米70了。
(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他还没到18岁,就上大学了。
◆我们还没写完作业,灯就灭了,原来是停电了。
(3)归纳:表示连贯关系,前面的“还”引出第一件事(通常表示否定意思),后面用“就”引出紧接着发生的第二件事。
(4)课堂操练:模仿上面的句子口头造句。
4.关于雨后的城市,作者突出了哪几点?(安静的,湿淋淋的马路,放学回家的孩子,行驶在路上的车辆)。
5.深刻理解这一段中一连用了两个比喻的用意。
每一个比喻句所用的表示比喻词都不一样,找到这些词并模仿连用比喻句。
6.深刻地理解“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撑着的雨伞仿佛是浮在水面的一朵朵小花。
”这句话,除了写实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意思?(第3自然段)叙述姑娘拉苹果的车翻倒了,苹果滚得满地都是。
提问:姑娘拉苹果的车为什么会翻倒?(拉得太多,路滑、心急。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些原因?车翻倒后的情况如何?为什么要描写苹果滚得满地都是?(一个人捡不过来和汽车轧上苹果的可能性。
)姑娘为什么来不及捡苹果?1.“哪里……呢”结构。
(1)导入:教师以替换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这么多的作业,做不完。
❼这么多的作业,哪里做得完呢?(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这么多的事,哪里顾得过来呢?◆这么多的菜,哪里吃得完呢?(3)归纳:由疑问代词构成反问句,表示绝对存在的事实;根本捡不过来。
“过来”在这里表示动作的完成意思。
(4)课堂操练:模仿上面的句子口头造句。
2.“也没法……呀”结构。
(1)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此结构。
师:教室打扫的怎么样??生:风太大了,桌子怎么样也没法擦干净呀!(2)句型操练:请学生跟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灯光这么暗,看也没法看呀!我们还是走吧,这么多的人,住也没法住呀!(3)归纳:表示没办法,只好顺其自然。
(4)课堂操练:模仿上面的句子口头造句。
(4——5自然段)描述大家帮助姑娘捡苹果的过程。
1.抓住姑娘的担忧和小男孩让她放心这两条线索,理解第4自然段。
3.小男孩是怎样指挥大家捡苹果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来?4.第5自然段为什么写了司机也停下车来帮助捡苹果?助人为乐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更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高尚品质。
(第6自然段)大家捡好苹果后,并不求姑娘感谢,就走了。
1.第一句话用两个“这样”互相呼应,后两句话中用“消失了”、“又回到了”来互相呼应,结束了全文。
2.文章为什么以“满满一筐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上”来结尾?(暗示苹果一个也没有少,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四、课文教学总结1.归纳文章的结构。
雨后的城市——湿淋淋的马路——翻倒在马路上的苹果——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小男孩指挥大家捡苹果,司机也停下车来帮忙——苹果捡完了,姑娘来不及说一声谢谢,大家就走了。
2.中心意思。
通过姑娘拉苹果的车翻倒在马路上,人们帮她捡苹果这件事,歌颂了我们社会助人为乐的风尚,特别突出了那群学生的热情,认真负责的好品质。
五、小结和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弄清楚全文的陈述顺序,按文章的结构完整地复述课文。
2.书面作业,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100字以上)第三课时强化训练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
选择本课的疑难知识点,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并进一步转化成习惯和能力。
二、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训练老师对课文加以改编,可以增删、改变内容,使故事更加口语化,让学生容易听懂。
三、学生自编课本剧表演——听说训练学生分小组或在班内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姑娘”和“小男孩”“小男孩”和“司机”对话的场景,最好能用自己的话表演,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活动提示:一般推选2——3组表演即可,要求“观众”从表演小组对话语气、态度和情绪,对话内容是否完整,表演是否自然等方面进行观察,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四、复述课文——说的训练1.方法和任务。
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结构,互相补充完善,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
2.复述要点。
傍晚时分下起了雨——雨后的城市——水淋淋的马路——回家的学生——翻倒在马路上的苹果——小男孩儿指挥大家捡苹果——安慰拉苹果的姑娘——拦住大卡车——苹果又回到了三轮车。
(1)在班里进行课文复述比赛,看哪位同学复述得好,分别记分。
(2)说说你帮助过别人的事或你受到过别人的什么帮助。
五、小结和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将本篇课文的内容讲给你的家人听。
2.书面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写出大家帮姑娘捡苹果的过程,要求过程完整,层次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