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五》精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2.63 KB
- 文档页数:4
第5单元察看物体
第 3课时练习课
【教课内容】:课本 P69例 2、3。
【教课目的】:
1.让学生经历研究立体图形的形状、地点关系和互换的过程,初步
领会到从不同角度察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识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察看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点。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成立初步的空间观点,发展
形象思想。
【教课重难点】:
要点:学生会辨识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察看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难点:学生会辨识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察看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教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持续来察看物体
二、学习新知
1、教课例 2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学具的大小应达到正对一个面看过去看不到其余面)。
请学生自己确立察看的次序,轮番在不同的地点察看上述立体图形。
全班沟通: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地点看上去都是同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
不同的面看过去是不同样的。
2、学习例 3
教师出示图片:正方形
有一个立体图形,它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沟通
一个面是正方形,有可能是正方体;还有可能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的长方体。
三、拓展延长,稳固深入
1、指导学生达成课本P70 练习十六第 2 题。
2、达成练习十六第 3 题。
3、达成练习十六第 5 题。
四、讲堂总结。
今日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课反省】:。
练习五。
(教材第29~31页)1.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2.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课件。
师:同学们,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你们学会了吗?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开始整理相关的知识点】师: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把意见梳理好后,请一个代表汇报,与大家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组织交流。
生1: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生2: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生3: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师: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有什么想法呢?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有时候完全运用连减就能解决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现在咱们就试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9题)师:同学们,仔细看看,你知道了什么?生:阿姨买了一个书包25元,一个笔袋8元,给了售货员阿姨50元。
师: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啊?生:应找回多少钱?师:是啊,应找回多少钱呢?用你学过的知识帮忙算一算吧!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
生1:从50元里面先减去书包的钱,50-25=25(元),再减去笔袋的钱,25-8=17(元),应找回17元。
生2:可以先计算一下,书包和笔袋一共需要付多少钱,25+8=33(元),那么从50元里面减去要付的钱,50-33=17(元),所以应该找回17元。
教师应肯定这两种解法都正确,适当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得出规律后,要适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1.悟,应当是一个过程。
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很讲究“悟”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角的练习(人教新课标)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角的练习,这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我们将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以及分类。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数学二年级上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第66页至第67页的角的练习。
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了解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点,学会正确区分它们,并能运用角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正确识别和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角的概念,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生活中的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三角板、图片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让孩子们观察并猜测它是什么角。
然后,我会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孩子们找出其中的角,并尝试判断它们的类型。
2. 讲解:我会向孩子们讲解角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识别锐角、直角和钝角。
我会使用三角板和图片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3. 练习:我会给孩子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片中的角,并判断它们的类型。
我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展示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和区别。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孩子们在家中找一些图片,找出其中的角,并判断它们的类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并在生活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对于角的识别和分类,我选择了使用实物教具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练习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学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学具准备:相应课件答题卡教学环节导案达标检测知识点1: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裁缝店做了几件衬衣,已知一件衬衣用9个扣子,6件用多少个扣子?分析:已知题中一件衬衣用9个扣子,求6件用多少个扣子,就是求6个9的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
答案:9×6=54(个)答:6件用54个扣子。
1.一串香蕉9根,3串香蕉有多少根?9×3=27(根)知识点2: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李叔叔运来30盆鲜花,他想摆出像右面这样的一个花坛,这些分析:要想知道30盆花够不够摆出如图所示的图案,必须先求出摆这个图案需要多少盆花,看图得知摆的有52.二(1)班41个同学,想站成像下面这样的队形进行广播操表演,这些同学够吗?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相关问题。
花够吗?个5盆花,另外再加2盆。
求5个5盆是多少用乘法,再加2盆,然后用求得的和与30进行比较,才能知道够不够。
答案:5×5+2=27(盆)30盆>27盆够。
8×5+2=42(人)42>41不够。
知识点3:熟练计算乘加、乘减的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5题。
下面算式看谁能算得又对又快。
6×9+5=7×5-12=3×5-15=8×7-6=9×9-3=8×7+6=分析:要又对又快的计算乘加乘减算式题,必须先弄清运算顺序,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答案:59 23 050 78 62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6+3=517×4-5=235×9-13=323×8+7=314×9+14=505×4-20=0知识点4: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提高对表内乘法的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1. 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2. 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表内乘法的计算熟练度。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表内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你们能告诉我,表内乘法有什么特点吗?二、新课讲解1. 讲解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2. 通过例题,展示如何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学习。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2. 强调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和提高对表内乘法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重点关注的细节: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表内乘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表内乘法是指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结果,它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表内乘法的基础,学生需要熟记乘法口诀表。
乘法口诀表中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由1到9的数字相乘得到的,学生需要通过记忆和理解,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表中的每一个数字。
2. 乘法运算的顺序:在进行表内乘法的计算时,学生需要按照乘法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乘法运算的顺序是指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原则。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例题插图,投影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
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185-36=149(本) 36+52=88(本)149-52=97(本) 185-88=97(本)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
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出示情境放大图。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练习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乘法与加法对照的问题。
鸡,一种有3只,另一种有6只。
还养了3种不同的鸭子,每种有6只。
(1)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鸡?(2)刘奶奶家养了多少只鸭子?一种鸡的只数,求一共养的鸡,要把3和6加起来,用加法;问题(2)中,3是鸭子的种数,6是每种的只数,求一共多少只鸭,就是求3个6相加的和,求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答案:(1)3+6=9(只) (2)3×6=18(只)(1)李老师买了多少本软面抄? 4+5=9(本)(2)李老师买了多少本画册? 5×4=20(本)知识点4:解决乘加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第9题。
有3种丁香花,花瓣分别是3瓣、4瓣和5。
3朵4瓣的和1朵5瓣的花共有多少片花瓣?分析:题目中已知4瓣的花有3朵,求一共有多少片花瓣,就是求3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还有1朵5瓣的花,最后求总瓣数,用3和4的乘积加5。
答案:4×3+5=17(朵)4.有2种不同价格的软面抄。
6元 4元买3本4元的和1本6元的一共需要多少钱? 4×3+6=18(元)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64页的4、5,65页的第9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2.你有什么收?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值得我反思的并不是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法,而是在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是我始料不及的。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我特意设置了很多动态的效果,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教学内容外的动画上,甚至还有个别学生猜测着下一张幻灯片会出现怎么样的动画效果。
因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际教学中,太多与教学内容无关干扰因素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教师点评和总结:【素材累】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旧能向成功迈进。
《练习五》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五。
(教材第29~31页)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2.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你们学会了吗?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开始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自主探究
师: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把意见梳理好后,请一个代表汇报,与大家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组织交流。
生1: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生2: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生3:小括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
师: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有时候完全运用连减就能解决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现在咱们就试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9题)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生:阿姨买了一个书包25元,一个笔袋8元,给了售货员阿姨50元。
师: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啊?
生:应找回多少钱?
师:是啊,应找回多少钱呢?用你学过的知识帮忙算一算吧!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
生1:从50元里面先减去书包的钱,50-25=25(元),再减去笔袋的钱,25-8=17(元),应找回17元。
生2:可以先计算一下,书包和笔袋一共需要付多少钱,25+8=33(元),那么从50元里面减去要付的钱,50-33=17(元),所以应该找回17元。
教师应肯定这两种解法都正确,适当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得出规律后,要适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悟,应当是一个过程。
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很讲究“悟”的。
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己领悟数学,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充满灵性,对学习数学将心怀向往。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更体现在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操场上原有26名同学在跳绳,38名同学在拍球,刚刚走了45名同学,还剩下多少名同学?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B类
100元钱买一套衣服,可以怎样买?应付多少钱?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6+38-45=19(名) 答:还剩下19名同学。
B类:可以买:①+④或①+⑤或②+⑤或③+④或③+⑤。
应付:①+④46+53=99(元)
①+⑤46+41=87(元)
②+⑤52+41=93(元)
③+④34+53=87(元)
③+⑤34+41=75(元)
教材习题
第29~31页“练习五”
1.84 90 96 79 72 99 68
2.27 16 5 22 7 0
3. 98
4.25 40 46 63 71 80 68 45 18 9
5.72 21 98 39 80 31 97 81 94 71
6.第一个正确。
第二个改正如下:
7.80 30 54 86 58 49
8.93 62 2 4 42 0
9. 50-25-8=17(元)
10.47 27 3 43
64 44 56 96
26 6 34 74
11. 61 14 72 49 68
12.行:90 90 90 列:90 90 90 斜行:90 90
发现:每行、每列、每一斜行的3个数加起来和都是90。
13. (1)9+8+45=62(个) 答:6月~8月共销售了62个文具盒。
(2)能。
答案不唯一,如8月~10月共销售了多少个文具盒?45+13+7=65(个) 14*. 17+18-16=19(答案不唯一)
思考题:
(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