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湖心亭看雪》练习题word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12*湖心亭看雪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 拏.(ná) 更.定(gēng)一芥.(jiè) 毳.衣(cuì) 雾凇.(sōng)铺毡.(zhān) 沆砀..(hàng dà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3)雾凇沆砀..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古义:人称代词,我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今义:白色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6.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湖中人鸟声俱.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人声鼎沸)(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不鸣则已,一鸣惊人)(5)惟.长堤一痕(惟命是从)7.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试题练习湖心亭看雪①——明张岱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
余强⑩饮三大白⑪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⑫。
及下船,舟子⑬喃喃⑭曰:“莫说相公⑮痴,更⑯有痴⑰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①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是日更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④.【挐(ráo)】即“桡”,撑(船)。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湖心亭是哪座古代园林的代表性建筑?A. 醉翁亭B. 虎丘塔C. 虎丘山D. 虎丘寺答案:A2. 在哪个季节,湖心亭的景色最为迷人?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C3. 湖心亭位于下列哪个城市?A. 北京B. 上海D. 广州答案:C4. 湖心亭的名称与其建筑特点有关,下列哪个选项描述了湖心亭的特点?A. 建在湖中心的亭子B. 形状像湖的亭子C. 亭子周围环绕着湖水D. 亭子内部有一个湖景窗答案:C5. 湖心亭建于哪个朝代?A. 元朝B. 明朝C. 清朝D. 南宋答案:D二、填空题1. 湖心亭位于苏州的西湖之 _______。
2. 湖心亭是以 _______ 命名的。
答案:亭位于西湖之心的位置而得名3. 古人赞美湖心亭看雪的诗句是 _______。
答案:远望山城千里雪,近听湖亭一夜钟4. 清代画家 _______ 曾经在湖心亭写生过。
答案:石涛5. 湖心亭曾经是 _______ 的私家园林。
答案:官员、文人三、简答题1. 简述湖心亭的历史背景及建筑风格。
答案:湖心亭建于南宋时期,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园林的典型特点。
湖心亭是由小石桥横跨较宽水域、水面上修筑了一座红砖圆形桥基,并在桥基上建造了亭阁式构筑物。
亭阁采用木材和瓦片作为主要材料,整体建筑简洁而典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2. 描述一下你在湖心亭看雪时的感受和体验。
答案:我在湖心亭看雪时,首先被周围雪景的美丽所吸引,整个湖面都被洁白的雪覆盖,远处山城也被雪装扮得如同仙境一般。
站在湖心亭上,我感受到了宁静与恬淡,湖水静谧地融入了雪景,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
我静静地凝视着雪花纷飞的景象,仿佛时间也随之凝固。
湖心亭的建筑物为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观景点,我可以远望山城千里雪,近听湖亭一夜钟,不受寒风侵扰,只专注于享受这片美丽的冬日景色。
3. 你认为湖心亭在什么方面对苏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有着重要意义?答案:湖心亭作为苏州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对于苏州的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一、填空题本文选自《》,作者,字,号。
(时期)文学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绝:2.是日更定..:3.余挐.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拥:毳衣:毳:5.沆砀: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7.三大白.:8.客此..:三、问答题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写景有何妙处?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找出这句描写中的数量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偶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5.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对“痴”的理解。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答案)一、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全,都。
绝:断绝,消失。
2.是日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3.余拏.一小舟:撑(船)。
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毳衣:裘皮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5.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客此..:客居此地。
三、问答题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雪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
侧面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为下文遇见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数量词的角度赏析这句描写。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高度概括地写出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流露出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偶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1)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2)通过写所遇之人的喜悦来侧面烘托作者得遇知音的喜悦之情。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湖心亭看雪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更( )定崇祯( ) ( ) 一芥( ) 铺毡(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词义。
(1)余拏一小舟拏: (2)雾凇沆砀沆砀: (3)焉得更有此人更: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二、阅读理解阅读《陶花姥姥》,完成下面小题。
①陶花姥姥因为手脚笨拙,一直在这个大院里倍受歧视。
然而,她具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
②有一年,天大旱,夏日月食也频频出现。
整天担惊受怕,总觉得灾祸就要降临了。
一天中午,有个人急匆匆来到大院,想借个饭盆用用。
陶花姥姥经不住劝说,把饭盆送给了他。
那人洗完手,拿起饭盆就要走,陶花姥姥猛然想起,自己才盛上饭,还没有用呢。
于是,她慌忙一把夺过饭盆,重新盛了一碗饭。
刚要把饭盆递给那个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平白无故多出了一只盆!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③这就是陶花姥姥第一次“得”的水利局长。
出现的盆子,即便不是局长,也“水涨船高”,给点实惠吧。
人们纷纷议论。
陶花姥姥不知所措,“我该咋把他‘打发’走呢?”她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个办法:“我给他点儿好的吃吧,再给他点儿米。
这算是把他‘打发’走。
”于是,她亲自下厨,烙了张大饼,然后又从缸里舀了两瓢清水,打成浆,炒了个鸡蛋,做了碗鸡蛋汤。
所谓“打发了事”,哪能真的“打发”呢?她一边叮嘱那个陌生人吃完饭后当即离开,一边又说自己要送他离开。
④到了门口,她突然又想起一件事:“他要是走了,我这里可怎么‘打发’他呢?是不是让他给我写个条子呢?”但又一想,自己又不识字,即使写了条子也不认识。
于是,她拽住那个陌生人:“我看大家倒像是好人,是不是?要是我日后死了,我的房子可就归大家了。
我原来打算等我死了烧了它呢!这样吧,大家等我死了再走!”⑤“扑通”一声,陶花姥姥突然跪倒在那个陌生人面前!吓得院里的人也都跟着“扑通”“扑通”地跪下了。
只有那个陌生人没跪下——他本是土地爷变化而来,是专门来帮助陶花姥姥的。
(二)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3 分)...A. 余挐一小舟(撑)/更定(结束)/拥毳衣(鸟兽的细毛)/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B.晓雾将歇(消散)/衣不足惜(足够)/强饮三大白(勉强)/披发文身(画着文彩)....C.标枪舞刀(举)/素湍绿潭(急流)/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为火所焚(被)....D.以此夸能(凭借)/不以疾也(认为)/晴初霜旦(下霜)/两膝相比者(靠近)....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3 分)...A.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沸腾)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加)(消失) D. 更有痴似相公者(旧时对士人的尊称)C.湖中人鸟声俱绝...3、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文末的“痴”与开头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作者写雪景,用“湖中人鸟声俱绝”,使我们从听觉上感受到大雪的威严,用“雾凇沆砀”形容湖上雪一片弥漫,混茫难辨,从形态上描写大雪飘扬;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从色彩上写雪下之久之大。
(用原文回答)( 2 分)4、翻译下面句子( 3 分)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②拥毳衣炉火()③雾凇()④芥()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及.下船(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湖中人/鸟声俱绝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拏一.小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用原文填空。
(1)由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能想到课文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不少于4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测试卷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壽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选自《__________ 》。
作者___ ,字_____ 、________ , 号_____ ,文学家。
2.书下注释。
更定:__________________ o拏:拥,裹,围___________________ o ft:_____________ 。
雾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沆砺:__________________ 。
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焉得,_______________ o更, ______________ 。
白: O客此:__________________ o舟子:__________________ 。
11相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3.作者写作《湖心亭看雪》的目的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答案】作者通过写湖心亭看雪所见之景以及偶遇知音之事,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痴迷于自己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深沉的故国情思。
4.本文写作时间是公元1632年,此时已经是明王朝亡末,不应该再用明代的皇帝纪年,请问这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理?5.开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一句有哪些作用?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突出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7.“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需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需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看似叙事,实则表现出作者内在情怀,请你说说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句子中哪些地方有所体现?9•本文题名为“湖心亭看雪”,请你指出文中雪景的描写,并说说此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0.作者写西湖雪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11.在描写景色时作者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从局部来看景物的特点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作者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D2. 文章中提到的“湖心亭”位于哪个城市?A. 北京B. 上海C. 杭州D. 南京答案:C3. 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感受到了哪些情绪?A. 喜悦B. 忧愁C. 宁静D. 激动答案:C4. 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自然元素?A. 雪B. 湖C. 亭D. 所有选项答案:D5.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雪的描写主要突出了雪的哪些特点?A. 纯净B. 洁白C. 轻盈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6. 文章中提到“________”,形容了雪的轻盈。
答案:轻如鹅毛7. 作者形容雪覆盖的湖面为“________”,展现了雪的洁白。
答案:镜面8. 文章中提到“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雪的赞美。
答案:雪景如画9. 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感受到了“________”,体现了雪的宁静。
答案:万籁俱寂10. 文章中,作者通过“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雪的热爱。
答案:心旷神怡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作者对雪的描写手法。
答案:作者通过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的轻盈、洁白和宁静等特点,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雪景之中。
12. 文章中,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有哪些感受?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感受到了宁静和心旷神怡。
雪的洁白和轻盈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而雪覆盖的湖面和周围环境的宁静则让作者感到万籁俱寂。
四、论述题13. 根据《湖心亭看雪》一文,论述作者对雪的情感态度及其对自然美的感悟。
答案:作者对雪的情感态度是热爱和赞美。
通过对雪的轻盈、洁白和宁静等特点的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对雪的热爱。
同时,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的宁静感受,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感悟和欣赏。
作者认为自然之美能够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宁静,从而更加热爱和珍惜自然。
五、翻译题14.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英文:“湖心亭看雪,心旷神怡。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 完成6~9题。
(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乙】江出西陵, 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①大。
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②, 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 波流浸灌, 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 南北百里, 东西一舍③。
涛澜汹涌, 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 动心骇目, 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 冈陵起伏, 草木行列, 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 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注释】①肆:极, 甚。
②沔(miǎn):沔水。
沅、湘、汉、沔, 都是江水名称。
③一舍:三十里。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 (2)拥毳衣炉火拥:(3)其势益张益: (4)余兄子瞻名之曰名:7.对文中画破浪线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B.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C.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D.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9.甲乙两篇文章同写远望之景, 描写方法却各具特色。
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二)(16分)6.(4分)(1)消失(2)裹, 围(3)更加(4)命名, 取名7.(3分)C8.(1)(2分)(他们)看见我, 非常高兴地说: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2)(2分)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湖心亭看雪》练习(1)一、基础部分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二、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填空:张岱,字__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______(籍贯)人。
有著作《_____》和《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二)阅读下文,完成9~15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
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9.翻译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月景尤不可言。
10.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11.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12.具体描写“一日之盛。
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
13.从文中找出原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14.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练习(2)一、填空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雪”是娱情之物,请再举出两例古诗文中写“雪”的句子。
①,。
②,。
二、解释加点的字。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上下一白长堤一痕焉得更有此人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阅读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号,又号,(朝)人。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3.补全文中空白。
练习(3)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综合能力测试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1.拥毳.衣炉火()________2.雾凇沆砀..()________二、填空《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时人。
作品有《》、《》。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一)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翻译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请有原文处填上舟子所说的话,并说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 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
)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1.为下列横线字注音。
突兀.()如颊.()目酣.神醉()丁酉.()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突兀..层崖中()(2)山色如娥.()(3)已不觉目酣.神醉()(4)余游西湖始此..()3.哪些语句写出了西湖全景?4.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的心情?《湖心亭看雪》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拏.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二、阅读(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湖心亭看雪的阅读理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你是怎样体会“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2、联系文段,理解“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这是用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3、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4、本文描写西湖雾凇雪景的文段很有特色,你是怎样理解的?阅读理解1、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3) 点明主旨的句子:。
2、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举例说明。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