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9.92 KB
- 文档页数: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40);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项目(G Z 18023);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 H S K Y 2018D 17)作者简介:沈惊宏(1976),男,博士,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㊁旅游经济与区域发展㊂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专业化演进与驱动因素沈惊宏(安庆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安徽安庆246133)摘 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㊂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以长三角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8-2018年长三角产业专业化㊁城市专业化的演进过程,并通过GWR 模型分析了城市专业化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㊂研究表明:长三角产业和城市群一体化逐步加强,部分产业和城市专业化程度不明显;GWR 分析表明人均G D P 和城市化率对增强城市专业化有促进作用㊂关键词:产业专业化;城市专业化;GWR ;长三角中图分类号:F 121.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2272.2020070940 引言区域分工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1]㊂区域分工能够使不同区域资源㊁要素实现合理配置,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产业互补,发挥专业生产优势,有利于统筹区域关系,形成一体化经济格局㊂产业同构㊁市场分割,不利于专业化生产㊁区域分工协作以及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㊂实现专业化生产,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㊂2019年12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一体化战略把长江三角洲(以下统称为长三角 )建设成为 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㊂诸多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经济发展的内生作用机制,并聚焦于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2]㊂古典经济学家亚当㊃斯密从绝对成本的角度论证了分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传统的区域分工贸易理论认为区域分工取决于各地区技术或者要素禀赋[3],由于资源禀赋和区位不同而形成的区域比较优势,使得某些产业集聚于一定区域,构成了区域产业分工网络[4]㊂赫克希尔-俄林模型阐述了区域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5]㊂另外,新贸易理论[6]㊁竞争优势理论[7]等都为开展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㊂梳理国内区域分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产业区域分工的差异性及分工程度,探求不同产业在区域间的空间特征和发展水平[8];二是单一产业的区域分工格局,主要分析某一种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状况[9,10];三是区域分工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区域分工对经济增长㊁产业创新等的促进作用[11];四是专业化生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区域分工的背后作用因素[12];五是其他方面,如专业化与多样化比较㊁产业分工合作模式等[13]㊂实证方法上也有很大拓展,运用区位熵㊁区域分工指数㊁基尼系数和赫希曼 赫芬达尔指数等[14]对产业专业化㊁区域分工㊁竞合关系开展研究㊂已有成果鲜有探讨各产业间在整个区域的布局情况比较,影响因素分析上也少有查明其作用力空间异质性㊂本文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论证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专业化空间布局演化以及作用力的空间异质性,意在以制造业为切入点对长三角地区产业专业化深入了解,为深化区域分工与合作,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更好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提供科学参考㊂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包括上海㊁江苏㊁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覆盖41个城市,面积35.8万平方公里㊂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 B/T 4754-2017)“标准,选择C 门类,考虑到数据的一致性,删除金属制品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将汽车制造业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共计29种制造业㊂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城市2009㊁2019年统计年鉴,取规模以上65工业企业经济指标,并根据分类标准以及城市行政区范围的变化做行业数据调整,极少数城市2018年数据未能获取,根据历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㊂行政区划地图数据来源于国家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㊂1.2 研究方法(1)产业专业化指数㊂利用变异系数可以比较几组数据间离散程度的原理,本文用其比较不同产业在整个研究区的布局均衡度,从而了解哪些产业专业化相对强或弱,如公式(1):I i =1X -•ðNi =1(X i -X -)2/N (1)式中,I i 为产业i 专业化指数,指数越大表明该产业产值在各市间离散大,也就是该产业布局不均衡,即专业化越强;反之,越小㊂X i 为产业i 的总产值,X -为各城市该产业的平均值,N 为城市数㊂(2)城市(产业)专业化指数㊂变异系数测算的是各产业的专业化强弱,进一步了解优势产业的城市分布,以及各城市产业的专业化和集中度(以下简称 城市专业化 ),借助区位熵进行度量,公式(2):C i j =q i j q j/q i q (2)其中,C i j 为城市专业化指数,指数越大,城市专业化越强;q i j 为城市j 的产业i 产值,qj 为城市j 的所有产业总产值,q i 为上级区域产业i 的产值,q 为上级区域所有产业总产值㊂(3)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为分析专业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本文采用英国学者F o t h e r i n gh a m 提出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15],GWR 使用邻近数据的观测值来估计局部回归,并随着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GWR 模型表示为:y i =β0u i ,v i +ðp i =1βk u i ,v i x i k +εi (3)其中,y i 为城市专业化指数,u i ㊁v i 是城市i 的地理坐标;β0u i ,v i是城市i 的常数项,βk u i ,v i 是城市i 的第k 个回归参数;p 为城市独立变量的个数,x i k 为城市i 的第k 个独立变量;εi 是城市i 的随机误差㊂2 长三角制造业专业化演进2.1 产业专业化根据公式(1)测算得到长三角2008年和2018年各种产业专业化指数(表1),如表1所示,长三角产业专业化演进表现为如下特征㊂表1 2008年和2018年长三角产业专业化指数产业2008年2018年产业2008年2018年变异系数排序变异系数排序变异系数排序变异系数排序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13422.6791酒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452231.6681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691192.548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42161.64917家具制造业1.613212.4713专用设备制造业1.873141.54718烟草制品业2.82342.44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03251.54119石油㊁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3.26012.3185皮革㊁毛皮㊁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758171.48620农副食品加工业1.439242.2116医药制造业2.92131.4722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3092.1937造纸和纸制品业1.337281.44322其他制造业1.344262.146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25081.37423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881132.0259仪器仪表制造业1.970121.3722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707182.01910纺织业1.342271.34025通用设备制造业1.604221.8201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3451.32226化学纤维制造业2.063101.80012文教㊁工美㊁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685201.25727金属制品业1.837151.78213木材加工和木㊁竹㊁藤㊁棕㊁草制品业1.280291.08328食品制造业2.055111.76214纺织服装㊁服饰业1.810161.06429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2.41571.73315 (1)长三角产业专业化指数有所下降㊂通过比较,2018年专业化指数平均数比2008年降低了0.199,可见,长三角专业化在减弱㊂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地域广阔㊁经济发展差距大,特别是安徽地区和江浙一些地区正在承接发达城市的产业,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扩散和产业转移还正在进行中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㊁家具制造业㊁农副食品加工业㊁其他制造业㊁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㊁橡胶和塑料制品业㊁通用设备制造业等7个产业的专业化指数和位序都较大,说明这些产业专业化急剧增强㊂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㊁医药制造业㊁仪器仪表制造业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㊁纺织服装服饰业与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6种产业存在同构㊂(2)专业化程度与稳定性主要由专业资本和技术含量而定㊂2008年和2018年专业化指数皆在前十75位的产业为: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㊁烟草制品业㊁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四种产业㊂2008年和2018年专业化指数均在后十位的产业为:造纸和纸制品业㊁纺织业㊁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㊁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四种产业㊂前者大多技术含量高㊁资金投入大㊁历史品牌声誉高,后者表现为应用范围广㊁耗量大㊁低投入㊁低成本㊁技术含量底㊂在高度市场化环境中,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产业才能有较高的专业化或产业同构下的发展稳定性㊂(3)产业专业化变化强度根据附加值变化强度而定㊂从2008年到2018年,专业化指数排名位序前进10位以上的产业是: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㊁家具制造业㊁农副食品加工业㊁其他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些产业附加值经历了较高到较低的过程,由于产品利润变得较低,大量资本转移,因此,这些产业专业化急剧提升且很强㊂而对于附加值较高的医药制造业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㊁仪器仪表制造业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㊁纺织服装服饰业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六种产业专业化位序下降较大,专业化排序较靠后㊂2.2 城市专业化根据式(2),测算得到2008年和2018年长三角各城市专业化指数㊂鉴于数据量大,仅把各产业的区位熵最高城市列出,如表2㊂数据显示,城市产业区位熵体现如下特点㊂表2 长三角产业区位熵首位城市产业2008年2018年2008年2018年C i j 首位城市C i j首位城市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苏州苏州酒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亳州宿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舟山滁州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马鞍山马鞍山家具制造业湖州湖州专用设备制造业淮南徐州烟草制品业蚌埠徐州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池州淮南石油㊁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安庆安庆皮革㊁毛皮㊁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温州温州农副食品加工业宿州淮南医药制造业亳州亳州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舟山舟山造纸和纸制品业镇江衢州其他制造业金华安庆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铜陵铜陵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黄山蚌埠仪器仪表制造业南通扬州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宣城宣城纺织业绍兴绍兴通用设备制造业徐州台州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淮南衢州化学纤维制造业绍兴绍兴文教㊁工美㊁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丽水阜阳金属制品业金华金华木材加工和木㊁竹㊁藤㊁棕㊁草制品业宿迁宿州食品制造业蚌埠淮北纺织服装㊁服饰业嘉兴安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台州阜阳(1)城市专业化增强的产业其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不同㊂发达城市产业区位熵高的多集中于高附加值㊁资本大的产业,欠发达城市产业区位熵高的多集中于低附加值㊁低投入㊁劳动密集型产业㊂2018年,对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㊁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㊁医药制造业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㊁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来说,上海㊁苏州㊁无锡㊁常州㊁南京㊁杭州㊁宁波㊁嘉兴等城市区位熵普遍较高,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区位熵前十位的为:苏州(2.376)㊁合肥(1.409)㊁上海(1.302)㊁杭州(1.216)㊁无锡(1.016)㊁南京(0.855)㊁徐州(0.688)㊁滁州(1.658)㊁常州(0.586)㊁嘉兴(1.571)㊂对于农副食品加工业㊁食品制造业㊁纺织服装㊁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㊁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等附加值低的产业,安徽城市和江浙欠发达城市区位熵普遍都高,以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为例,区位熵前十位的为:淮南(10.341)㊁舟山(10.012)㊁宿州(6.234)㊁六安(4.429)㊁蚌埠(4.404)㊁亳州(4.267)㊁淮北(4.065)㊁淮安(3.362)㊁阜阳(3.033)㊁滁州(2.543)㊂换言之,高附加值产业主要布局于江浙沿海和沿江发达城市,低附加值产业主要布局于欠发达地区㊂(2)优势产业区位熵变化较小㊂表2中,有12个产业2008年到2018年城市首位区位熵没有变化,也就是说这些城市优势产业一直领先于长三角其他城市㊂两个年度中,实际上绝大数产业区位熵前五位城市相同,仅有极少数城市的优势产业发生了大变动,如2008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区位熵最高的是淮南,而徐州仅位居18位,2018年徐州该产业区位熵已是首位㊂分析产业区位熵最高城市会发现,优势产业大体变动较小的原因有多方面,如铜陵㊁马鞍山拥有相应的金属特色资源;亳州㊁绍兴拥有悠久的草药㊁桑蚕历史产业文化;舟山有着地理区位优势;徐州㊁安庆有着传统的产业;另外东部部分城市着力打造专业化产业,如苏州㊁温州㊂值得关注的是,上海㊁杭州㊁南京和85合肥都不在所有产业的绝对优势城市之列,绝对优势的制造业没有位于省会和直辖市,与城市发展规划密切相关㊂(3)少数发达城市专业化强化,欠发达城市专业化减弱㊂把2008年和2018年各城市产业区位熵指数进行比对,以产业区位熵上升产业10种及以下的城市和下降20种及以上的城市为例,前者是上海㊁南京㊁常州㊁苏州㊁无锡㊁杭州㊁宁波和嘉兴等8个城市,后者是阜阳㊁淮北㊁蚌埠㊁安庆㊁芜湖㊁马鞍山㊁黄山㊁宣城㊁宿迁等9个城市㊂也就是说,前8个城市中大多产业区位熵在下降,而后9个城市仅少数产业区位熵在上升㊂不难发现,发达城市专业化得到加强,而欠发达城市专业化在减弱,前者在逐渐产业转移,后者正在产业转入㊂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除合肥㊁池州外,安徽其他城市区位熵提升的产业数大于下降的产业数;江苏和浙江除了泰州㊁南通㊁淮安㊁温州㊁湖州㊁舟山外,其他城市专业化有加强趋势㊂实际上,安徽地区和江浙地区制造业发展理念上存在差距,安徽正在大规模地承接江浙地区的产业转移,尤其是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表现尤为突出㊂江浙两省和上海地区,发达城市专业化在增强,附加值低㊁污染大的产业在转移优化;其他城市产业专业化10年内变化并不大,但有加强趋势㊂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未进一步发展附加值低和耗能大㊁污染大的产业,同时自己落后产业淘汰较慢,而先进的制造业发展步履维艰㊂总之,长三角少数发达城市专业化增强,安徽大多城市专业化在减弱㊂2.3 专业化的影响因素以2018年城市专业化指数为因变量,通过对各种解释变量反复实验建模,观测P 值小于0.01的各解释变量,最后以人均G D P ㊁城镇化率和距离为解释变量进行建模测算其全局和局域关系,分别做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㊂这里的距离是每个城市到达其他40个城市实际距离的平均值,通过G I S 网络分析得到㊂普通最小二乘法(O L S )分析得到人均G D P ㊁城镇化率和与其他城市距离的P v a l u e 分别为0.00671㊁0.00102㊁0.00079㊂利用A r c G I S10.5的地理加权回归工具,核类型设为A D A P -T I V E ,带宽方法为A I C c,分析结果见表3㊂城市专业化的G W R 分析具体结果:最佳带宽为360k m ,与O L S 分析相比,A I C c 从643.069下降到633.807,按照F o r t h e r i n gh a m 的标准,只要两者之差大于3,即为最佳带宽㊂有效数为11㊂R A d j 2由0.681提升到了0.711,可见G W R 拟合结果优于O L S㊂G W R 测算各解释变量空间异质性见图1㊂通过测算结果,可以得出影响专业化因素及其空间作用力㊂表3 O L S 与G W R 模型比较因变量O L S /GWR S i gm a A I C cR2R A d j2M o r a n I o f r e s d u a l专业化O L S0.288643.0690.7160.681-0.054GWR 0.047633.8070.7420.711-0.099(1)人均G D P ㊁城镇化率和距离对城市专业化有主要影响㊂从GWR 建模结果可以知道,人均G D P ㊁城镇化率和距离对专业化有较大影响㊂值得一提的是,前期建模过程中,全域相关关系研究中发现财政收入㊁固定资产投资㊁G D P 等要素对城市专业化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空间异质性上不明显,因此不能局域加权建模㊂(2)人均G D P 和城镇化率对专业化有促进作用㊂图1(a )㊁图1(b )显示,人均G D P 和城镇化率两者都表现出自东向西的渐渐弱化作用,也就是说,较高的人均G D P 和城镇化对长三角东部城市专业化增强有积极促进作用,而皖西㊁皖北㊁苏北和浙南因受人均G D P 和城镇化的影响,专业化较弱㊂显然,人均G D P 和城镇化率较高是随着区域经济规模不断提高,这使得发达地区有财力在科研㊁外贸㊁市场营销和规模效应上提高经济效率,从而使得专业化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越大㊂(3)空间距离对专业化有反作用㊂图1(c)显示,城市间空间距离的空间作用力自中心向周边逐渐得到加强,也就是说城市空间距离越大,专业化减弱;空间距离越小,专业化越强㊂由于地理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离区域经济中心地带越近,越容易受到影响;反之,离得越远,则经济就越不发达㊂当下,长三角核心地带城市专业化正在加强,与此同时,也是产业转移的过程,这些转移出去的产业被周边地区所承接㊂3 结论与启示基于长三角制造业分析了产业专业化㊁城市专业化演进过程㊂产业专业化是通过计算不同产业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变异系数分析其离散程度,离散大则该产业专业化强;城市专业化通过测算区位熵分析其专业化程度,区位熵越大,则该城市的产业专业化越强;以GWR 模型分析了城市专业化影响因素的空间作用力㊂研究发现:长三角整体上产业专业化在减弱,不同产业由于性质不同其专业化演变趋势有所差异;少数发达城市专业化显著增强,欠发达城市专业化减弱;GWR 分析表明人均G D P 和城市化率对增强城市专业化具有促进作用,而城市空间距离对城市95(a )(b)(c)图1 长三角城市专业化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专业化有一定反作用㊂长三角作为中国重要经济区,2008年到2018年的10年里,长三角制造业表现为少数产业和少数大城市专业化得到增强㊂长三角作为整体来说,需科学谋划加快产业专业化进程,长三角产业发展才能真正一体化㊂应该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依据各自资源禀赋㊁产业发展优势㊁经济实力和区位特点等重要因素整体规划产业发展布局㊂参考文献:[1] 吴殿廷,宋金平,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毕学成,谷人旭,苏勤.制造业区域产业专业化㊁竞合关系与分工基于江苏省市域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10):2201-2213.[3] R i c h a r d D.O n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 a n d t a x a t i o n [M ].L o n d o n :J o h n M u r r a y ,1817.[4] J a c o b s J .T h e e c o n o m i c o f c i t i e s [M ].N e w Y o r k :R a n -d o m H o u s e ,1969.[5] 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㊁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 ].经济学(季刊),2001(01):19-44.[6] K R U GMA N P .I n c r e a s i n g r e t u r n s a n d e c o n o m i c g e o gr a -p h y [J ].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1991,99(03):483-499.[7] 迈克尔㊃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 孟德友,陆玉麒.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竞合关系演进[J ].地理科学,2012,32(8):913-920.[9] 夏令军,刘艳芳,刘国炜.中国地级城市餐饮业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基于 大众点评网 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2018,38(5):133-141.[10] 王武林,余翠婵,税伟,等.中国种植业专业化发展的时空格局研究[J ].地理研究,2019,38(5):1265-1279.[11] 毛熙彦,贺灿飞.贸易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分工与工业污染排放[J ].地理研究,2018,37(7):1406-1420.[12] 李小建,罗庆,杨慧敏.专业村类型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2013,33(7):68-76.[13] 苏华.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专业化与多样化特征分析[J ].人文地理,2012(2):98-101.[14] 谢燮,杨开忠.中国城市的多样化与专业化特征[J ].软科学,2003,17(1):10-13.[15] F O T H E R I N G HAM A ,C HA R L T O N M ,B R U N S D O NC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l y w e i g h t e d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t u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e x p a n s i o n m e t h o d f o r s p a t i a l d a t a a n a l ys i s [J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P l a n n i n g A ,1998,30(4):1905-1927.(责任编辑:邢文君)06。
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区域优势空间变迁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产业集聚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制造业在该区域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长江经济带的先进制造业区域优势空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迁。
本文将对这一变迁进行深入的分析。
长江经济带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这一区域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地区之一。
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的区域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这一地区的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并且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其中不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长江经济带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这一地区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网络发达,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长江经济带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这一地区具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尤其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长江经济带拥有政策扶持和引导。
这一地区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长江经济带的先进制造业区域优势空间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其优势空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迁。
这一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品结构优势的变迁长江经济带的先进制造业区域优势空间在产品结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迁。
以前,该地区制造业主要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如钢铁、化工等。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现在先进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业为主,如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高端装备制造等,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2. 地理空间优势的变迁长江经济带的先进制造业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较大的优势变迁。
以前,该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随着内陆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西部地区也逐渐成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地,地理空间优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变迁及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资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的投资。
这些外资企业的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就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变迁及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和参考依据。
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部分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
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环境污染等。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对外资企业投资长三角地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研究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变迁及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梳理长三角地区利用外资的历史变迁,分析外资在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投资领域和特点;其次,分析外资企业进入长三角地区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包括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就业岗位的影响;探讨应对外资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政策建议。
1.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以制造业为主导,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长三角地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实力雄厚。
长三角地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团队,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长三角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引言:产业集聚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协同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带来了许多外溢效应。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对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状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该区域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化工、电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支撑体系。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发达的金融、物流和人力资源等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1.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聚使得同一行业的企业能够共享和利用共同的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人才等。
这种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利用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创造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由于同行业的企业互相吸引,吸引力强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刺激就业增长。
3.促进技术创新与提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追求创新和提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实证研究,可以找到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例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率和GDP增速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与该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密切相关。
1.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长江三角洲次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和优势。
通过集聚效应,这些企业能够共享供应链资源和经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减少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江西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研究及相关建议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一直是落后省份向发达省份学习与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
近些年来,以“长三角”为首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猛,产生了一大批不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向外部转移的产业。
而中西部地区也都已做好了承接外来优质产业的准备。
文章以江西为例,通过区位商计量和产业转移等相关理论,分析江西在迎接外来产业时应当做的准备以及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有选择的承接外来产业,并对江西的承接工作做出相应的建议。
标签:产业转移区位商一、引言产业转移一直是产业发展的规律之一。
发达地区通过淘汰落后产业以优化自身资源配置,落后地区则通过引进优质产业以加速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到西北内陆地区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化分布。
东部地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尤为瞩目。
“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学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
以“长三角”地区为辐射中心向外扩散,位于辐射区域内的江西则在产业传递过程中起着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过渡的作用。
江西作为中国红色革命的发源地,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若干扶持政策以促进其经济发展,而其杰出的地理位置也提供了先天优势。
文章旨在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分析江西如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做好选择以使自身经济腾飞。
二、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一直层出不穷。
如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落后国家劳动力转移至发达国家后具有无限大的供给弹性;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该理论表达的是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为产业的研发者而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则为消费者和资源提供者;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其观点为产品要经历幼稚、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周期。
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也将发生变化。
此后还陆续产生了雁行模式、边际产业转移等理论[2]。
三、“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可行性分析鉴于“长三角”地区之一的浙江与江西相邻,为使文章可行性更高。
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研究作者:杨志旭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8期【摘要】长三角区域主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区域产业模型进行分析。
同时对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优势进行了研究,涉及长三角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产业优势和具体产业优势。
就总体产业而言,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二产业占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就具体产业而言,安徽省的采矿业、上海市的现代服务业、江苏省的装备制造业和浙江省的纺织业具有明显优势。
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和联动。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长三角区域;产业优势发展;经济发展概况;产业发展模型一、前言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其处于江苏省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面积为5万平方公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體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目前,长江三角洲中的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良好。
由于长江三角洲的特殊地理位置,能够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城市经济学的角度下建立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模型,能够实现该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实现经济相互协调、相互带动的发展模式,逐步减少地域经济发展差异,达到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
二、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升级分析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升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现有的产业结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包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这其中,第一产业主要包括了农业、林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则包括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等;第三产业则涵盖了商业、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
具体而言,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9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0.8%、第二产业增长6.3%、第三产业增长7.5%。
从总体上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比较分散,不同领域的产业发展相对均衡,而且在第三产业方面的发展较快。
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升级问题1.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下滑随着中国进入产业升级和环保治理的新阶段,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已经受到了影响。
例如,这里的传统制造业已经不再具备过去的优势,受到环保法规和各种成本压力的制约,一些工厂和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更换或者更新设备、强化高新技术创新等方式来保证竞争力。
2.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弱化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点在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也体现出来。
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信息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大多仍然以制造为主。
在数字化、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相对国际同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在研发、经验、人才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3.绿色经济和生态环保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资源相对紧缺,加之环境污染和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避免的经济问题,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升级的一大难题。
基于区位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研究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制造业版图中占据显著的地位。
2000年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经历了一个此起彼伏的过程。
通过采用区位商这一工具,对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制造业2000年至2013年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进行了测度,描述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专业化的变动趋势。
通过对三省一市制造业区位商的研究,发现可能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简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制造业;专业化;区位商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都非常发达,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从地理角度看,长三角包括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的开放政策及政府观念、职能的及时转变,走在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
并通过技术外溢、产业转移等手段持续带动内陆地区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变。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成本,承接了大量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
长三角地区也利用各种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占据了全国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份额。
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对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冲击,促使部分生产成本较高的沿海地区制造业开始进行产业转移,进而导致不同地区的专业化程度此消彼长。
一、研究方法地区专业化的测算方法有很多种,在此选择了易于理解的区位商测算方法。
使用区位商进行地区间专业化程度的测量,具有数据获取简便、计算简单、结果直观等优点。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
又称专业化率,其原理是:就全国而言,封闭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应该能满足全国人口的需求,而每个地区必须有和全过类似的结构才能满足地区人口的需求。
若是一个地区某一行业所占比例低于全国的平均比例,则需从地区外输入产品或服务:反之则可以为外地提供消费或服务。
①式(1)中,LQij为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Lij为i地区j 产业的就业人数,Li是i地区全部就业人数;Lj为全国j产业的总就业人数;L表示全国总就业人数。
在本文中,将总区域限制为长三角,各地区制造业的区位商即为该地区制造业就业总人数占该地区所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就业总人数占长三角地区所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之比。
一般认为,LQ越大,表示该地区某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
当LQ>1时,表示该地区i产业j部门专业化水平超过全国水平,j部门产品除用于消费外,还可以对外输出,属于专业化部门。
当LQ=1时,表示该地区i产业专业化程度与全国相当;当LQ<1,表示该地区i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j部门产品需要从外部调入。
二、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专业化水平趋势研究(一)数据来源计算数据来自于2001年至2014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期间为2000年至2013年,选取从业人员期末数量和制造业的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为计算指标。
部分数据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
(二)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大体上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 型增长趋势从2000年到2003年,长三角总就业人口从2200多万逐渐下降到1700万左右。
而后开始了平稳的上升,2012年到2013年,总就业人口增加较为明显。
2000和2001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人口稳定在700万人左右,但在2002年有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而后开始缓慢上升,2013年已将近1300万。
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2001-2002年制造业人口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上海市制造业从业人口下降明显,从270万下降到130万,减少了50%以上。
在促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上升的力量中,仍以江苏省和浙江省最为显著。
浙江省制造业从业人口自2003年就开始了明显的增长。
2003年,浙江省制造业从人人员数量只有去去110万,到2008年已经增长了近2倍,将近320万,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4%,其后一直维持在300余万的水平。
相较而言,江苏省制造业从业人口增长较为温和,2003年制造业人口约为220万,2012年约为360万,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4%。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制造业从业人口在2013年增长迅猛,从360万增长到了570余万,一年内增加了200万的制造业从业人口。
上海市和安徽省制造业从业人员由于地理规模和区域以及产业结构的限制,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维持在相对低的水平。
上海市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分别从2003年的约130万增长到2013年的210万,安徽省同期则从80万增长到了约140万。
三、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测度根据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从业人员数据的处理,得出2000年-2013年各年各省(市)的区位商值。
从2000-2013年的区位商数据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专业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海和江苏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且基本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00年至2013年间,上海制造业区位商平均值市1.05,高于区域整体水平。
在数据所涉及的13年中,上海仅有4年的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稍稍低于区域整体水平,而且这4年集中的分布在了2006至2010年这段时间。
这段时期,上海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外迁,同时发展新经济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创意产业等,使上海制造业的区位商低于整体水平。
进入21世纪后的大部分时期,制造业都是上海的专业化部门。
2000-2004年间,传统制造业还在上海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区位商在1.1上下浮动。
而在2011年之后,上海制造业的区位商又回升到了1以上,这可能与上海发展高端制造业有关。
江苏省的制造业始终是专业化部门。
从数据来看,2000至2013年,江苏省制造业区位商的平均值达到了1.15,而且标准差只有0.032。
反映出江苏省制造业在经济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也与江苏省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一致。
江苏省南部地区,如苏州市,利用苏州工业园区的政策条件等优势,不仅承接了上海的部分制造业的转移,也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的入驻。
劳动力供给方面,随着制造业公司的不断集聚,形成了吸引电子技术工人的强大磁场,大批外地年轻打工者来到苏州工业园区,使得制造业从业人口非常充裕。
可以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江苏省会一如既往的发展制造业,其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区位商会一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二)浙江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和长三角地区总体水平保持一致2000-2003年,浙江省的制造业比重并不高,这一时期浙江省的制造业区位商均低于0.9。
2004年后,受惠于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和国际市场的强劲需求,浙江制造业快速发展。
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制造型企业生产了大量的日用产品。
除了供应国内需求外,还有大量的产品出口,有些产品如打火机、领带等,浙江的厂商甚至占据了国际市场超过一半的份额。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疲软影响,外需减少;同时危机迫使制造业难以承受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开始向东南亚和我国内陆地区转移,浙江省的制造业区位商已经跌破了1。
另外,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浙江省从事网络经济的人不断增多,如选择开设淘宝店。
这也从制造业转移了一部分劳动力。
(三)安徽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显著低于长三角整体水平相较于上海、江苏和浙江,安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经济结构也不如沿海的二省一市。
从2000年到2013年,安徽省制造业区位商经历了一个明显的U型发展。
本世纪初,因为沿海的江苏、浙江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条件,制造业迅速发展。
制造业基础薄弱的安徽省难以与其形成有效的竞争,而且制造业从业人员受到更高水平工资的吸引,不断流出到江苏、上海等地。
这使得安徽省制造业区位商在2008年之前始终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甚至在2008年、2009年一度下降到0.5附近。
2008年后,随着沿海二省一市制造业向外部的转移,同时安徽省也承接了一部分的转移,安徽省的制造业区位商也开始逐渐上升,2013年已达到了0.66。
可以预测,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安徽省利用本省劳动力充裕及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会越来越多的承接转移而来的制造业。
四、对策建议(一)上海市应当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龙头城市,上海应当进行合理的城市定位,加强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建设,同时注重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上海在不断淘汰中低端制造业的同时,应鼓励支持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市内如航天工业、大飞机项目的发展。
同时,要一如既往的发展商业、金融、高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集聚全世界最尖端的服务和技术,建成全球城市,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提高辐射功能。
(二)江苏省和浙江省应当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作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省份,江苏省和浙江省代表了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形象和竞争力。
因此,两省应当设法保持制造业的优势。
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促使从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转移到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制造,改善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形象升级,产生于来越多的中国创造。
(三)安徽省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相对来说缺少优势的安徽省,因产业向内陆转移而得到了珍贵的产业发展机遇。
对此,安徽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完善当地的法律和制度,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必备的便利条件。
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使引入的制造业企业能最大程度的产生效益,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必须对易产生污染的产业或企业进行严格管控,建立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的条例和规定,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污染环境,走旧的工业化的老路。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注解:①王伟.基于制造业区位商分析的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问演变实证与解释[J].城市规划学刊,2010(1).参考文献:[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09-25.[2]姚建莉.合肥跻身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长三角确立三大副中心拟打造大交通联动发展格局[N].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版),2014-12-4.[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66.[4]王伟.基于制造业区位商分析的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问演变实证与解释[J].城市规划学刊,2010(1)[5]王香花,张伟婷,苏彩平.基于区位熵与集中度的山西省林业产业集群测度[J].林业经济,2015(10).[6]姚瑶,钱学敏.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层次和空间差异研究[J].城市经济,2009(2).[7]张程,张贤.基于制造业转移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5).[8]马军,吴梦宸,鲍宗客.长三角制造业专业化与产业转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5).[9]沈玉芳,王能洲,马仁锋,张婧,刘曙华.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布局及演化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