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4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李玉梅 纪文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4

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是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突破口。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此地区的发展相较于国内其余地区最为成熟。本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解决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的对策措施。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长三角地区;回归分析;措施对策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过渡的关键阶段,而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则成为首要任务。我国在2012年发布《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区构成的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发和生产基地,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在内比较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

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概念,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定义为: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这五个重点发展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两字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高附加值,它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顶端;第二,高技术含量,它综合运用了多领域和多学科的尖端科技;第三,高产业关联度,装备制造业为整个经济部门提供了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则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核心部位,综合运用高、精、尖技术生产先进设备,极大提高了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长三角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界为之惊艳的成果,一批高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ARJ-21新支线客机及大型客机(C919)成功下线,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造了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AP1000核电关键设备、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一批重大装备获得首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

PET-CT、磁共振等医疗装备成功打破国际垄断,百万千瓦超临界机组成功应用于发电厂并打破世界最低煤耗记录。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十二五时期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目标是,销售收入提高到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收入占比达到15%。从2012-2015年长三角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可以看出:2015年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已高达28137.22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已达28.99%,超过全国目标达14个百分点;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该地区工业产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已超过10%,可见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中占比已将近30%,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的龙头地位。(见表1)

(三)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随着我国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长三角地区形成一大批有装备制造业特色的产业园区,其中新型示范基地共15家,占全国的22.1%。江苏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南京、南通和常州,以航空和卫星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为特色,其高端装备领域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上海因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区位条件,民用航空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与海洋装备产业制造依靠区位优势在此地发展前景广阔;浙江的产业特色是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业和数控机床产业。

二、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利润率低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和资本密集的资本型产业本应当有很可观的收益,但是目前很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还未掌握先进设备和重大成套设备的技术,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技术只能依赖进口,

基金项目: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610300122。

2.2015年江苏省品牌专业年度经费(PPZY2015A027)-信息管理类,项目编号1181181501002。

DOI:10.14097/https://www.doczj.com/doc/6918689138.html,ki.5392/2017.18.020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5

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整个行业的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国夺走。进入十三五之后,我国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需求量趋于平缓,但长三角地区以产能扩张为主要指向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却有增无减,该地区内的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一般主能产品过剩,企业竞相降价以争夺市场订单的恶性竞争使行业利润率下降。

(二)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策支持而不是市场引导,政府建集群现象比比皆是,市场导向机制没有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产业集群内生产出的产品互补性不足。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时间较短,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还较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例如,常州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由于成立时间不长,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不足,因此产业集群内的部分产品区域结构趋同,优势特色还不明显。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自主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重引进,轻开发,重模仿,轻创新的倾向并没有得到改观“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依然存在。很多大型机组虽然由我国制造,但关键部分的核心技术却不在我国手中,企业仍然只是在加工制造,陷入了“高端失守”的困境。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的症结分析

(一)利润率低

由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这类重工业企业在发展时片面追求速度与规模而忽视质量与技术,导致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企业很难赢得客户信任,建立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缺乏核心技术使企业的成套生产、系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能力不足2,企业不得不用高价从外引进所需的高端结构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加之长三角地区物价水平高,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融资成本、人工

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产学研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企业与各个高校的研发中心以及各领域的科研中心联系薄弱,科技转换能力不高,大量研发投入石沉大海;在我国现阶段的户籍制度下,创新型人才的流动受到了阻碍,就接纳人才与包容创新试错的文化氛围来说,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对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我们知道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产品利润率、企业的创新能力及集群效应。为了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我们将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将各个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量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量化性,在参考众多学者的研究方法后我们选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Y)、研发支出(R&D)、研发人员(RM)、应交税费(TAX)、专利(PAT)作为支持模型的变量。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从事某种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从事高端装备的生产制造与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可以作为衡量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越多,说明企业经营能力越强。

税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合理的税收结构、适度的税收水平可以有效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但如果对企业征税超出适度区间,便会使企业税负过重,阻碍其发展。于是我们假设税率水平与企业的发展是反向关系。

专利: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专利的质量与数量是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通过应用专利可以获得长期的利益回报。我们假设专利数量和企业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相关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

成本的持续上涨之势和企业沉重的税负,成本上涨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利润率变得越来越低。

(二)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我国政府出于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大力推进建设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政策的推动下,涌现出一大批“产业集群”,而该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却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最终,这种脱离市场发展规律、关联度低、生产衔接不够紧密的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时间内必定会出现产业链短、集群效果差等各种问题。

(三)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实现了强劲增长,但增长并不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还缺乏核心竞争优势,长期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发展路径,助长了我国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惰性,而且引进技术的高昂代价使得企业无力维持内部研发投入的支出,从而无法消化这些高技术;再者,由于我国创新体制不够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6

活动及提供直接技术服务的人员。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培育研发人员,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更是如此。因此,研发人员的多少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呈正相关关系。

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一项必要投入,研发投入跟不上,创新的效率就不会有提高,因此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唯有保证足够的研发投入才能使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研发活动,逐步提高技术水平。我们假设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的发展状况呈正相关关系。

(二)企业选取及数据来源

为了确保选取的企业具有代表性,在甄选过程中,对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以下简称《分类标准》,逐家查看其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产品构成是否包含在《分类标准》中,并且只有当企业的高端装备产品的营业收入占其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我们才把它作为样本纳入观察。最终,长三角区域有29家公司入选。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29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招股书披露的信息。(见表2)

(三)建立模型及数据处理1.建立模型

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R&D、RM、TAX、PAT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Y=β1*R&D+β2* RM+β3* TAX+β4*PAT+C+E(ε)其中β1、β2、β3、β4为待估参数,C为常数项,ε为随机误差项,通常假定E(ε)=0。

2.数据处理

将整理数据导入stata12.0中进行多元回归得到以下结果:(见表3)

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得到以上结果:R-squared=0.9881,表明模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F=10.96>2.817,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模型可行,Root MSE=2.0587,残差标准差较小,模型稳定性较高。从变量系数看专利数量系数符号与预期结果相反,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不显著,说明此变量为无效变量,以下剔除专利数量(PAT)并对模型进行修正,重新进行回归得到:(见表4)

3.结果分析

剔除专利数量进行多元回归,通过与上表比较可以发现模型的拟合优度有提高,残差标准差降低,模型更稳定,各个解释变量均通过95%水平下的t检验。

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Y =42.7788* R &D 55.05416*T A X +2.206807*R M 1.387910

从以上模型中可以得出在可获得与可量化的数据指标中,影响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因素有研发支出(R&D)、税收(TAX)与研发人员(RM)的数量。R&D的系数为42.7788,说明研发支出每增加一元,可能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带来42.7788元的收入增长;TAX的系数为-55.05416,说明对企业多征一元的税,可能会减少企业55.05416元的收入;RM的系数为2.20680,说明企业每增加一名研发或技术人员,可能会为企业带来2.20680元的收入增长。

五、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研发投入

由回归模型显示,研发投入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并存在乘数效应,通过一元的投入能带来多倍的产出。据此,企业应重视自身的研发投入,长三角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这有利于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借鉴这些企业在创新投入方面的经验,通过运用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增加研发投入;同时也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在吸收中实现创新,把“外生技术力”转化为“内生技术力”;地方政府要积极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紧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鼓励使用自主创新和技术的产品等政策。

(二)注重人才培养

由RM与Y的回归结果可知,研发人员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见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创造吸引高端人才的文化氛围,放眼世界,引进全球高技术人才,形成高端人才的集聚优势;其次采用股权激励等多种方式留住高端人才;同时,重视技术骨干的培训,培养出企业的“创新工程师”,提高企业员工科学素质。政府要逐步放宽阻碍人才流动的户籍制度,为长三角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政策扶持。

(三)税收支持

由TAX对Y回归的边际值可知,税收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呈负相关关系,可见减少税收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政府要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税收政策方面的倾斜力度,贯彻落实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实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税收扶持政策,对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方面的研发费用,要按照有关税收法律和政策规定相应减扣。

(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由于产业集群数据不可量化,所以未加入模型进行分析。针对长三角地区目前产业集群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协调,企业应做到信息共享,增强知识溢出效应对企业的影响;注重产业集群内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基础服务配套设施,以促进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着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打造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标识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建立特色优势、带动性强、辐射面广、市场化前景好的高端装备示范工程;政府在大力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也要与市场引导机制相结合,为高端装备制造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做好市场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任春华.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关键环节[J].学术交流,2012(5):60-63.

[2]工信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

[3]中国制造2025[EB/R].中国政府网,https://www.doczj.com/doc/6918689138.html,/zhuanti/2016/MadeinChina2025-plan/index.htm

[4]程楠,朱明皓,姜斯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高端装备制造业[J].电器工业,2014(5).

[5]高雅丽.做强中央高端装备制造企业[N /O L ].新浪财经网,2012-10-22[2017-04-23].https://www.doczj.com/doc/6918689138.html,/business/20121022/152813438593.shtml

[6]李俊晶.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探析[J ].管理观察,2014(34):74-76.

作者简介:

1.李玉梅,女,第一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2.纪文婷,女,第二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概况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 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和东海之滨,集“黄金海岸” 与“黄金水道” 于一身,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区位,自明清以来就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近代以来,这里与西方工业和文化最先接触,孕育了中国的近现代工商业文明,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初步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人口虽然只有全国的1/10,但经济总量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6和近1/4。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工业发展重点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两省一市的经济和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步伐较慢。1952~1990年,两省一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6.14%上升到16.56%;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也一直徘徊在1/4以内。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长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使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现代工业和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重新恢复了这一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一些新的竞争优势。有关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及其与其他6个经济区域的基本情况比较。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改革初期,得益于上海工业的扩散和江浙地区农工相辅的传统,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乡镇

工业与家庭工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江苏省乡镇工业总产值在“六五” 期间(1981~1985)年平均增长27.07%,“七五” 期间(1986~1990)年平均增长22.07%,“八五” 期间(1991~1995)年平均增长43.61%。到“八五” 末期,乡镇工业产值占江苏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成为江苏省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浙江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8年,浙江省注册个体私营企业168万户,注册资本总额1404亿元,从业人员421万人,均居全国首位。全国首批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占112家。2003年浙江9200亿元的生产总值中,个体私营经济为4790亿元,占52.1%。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使浙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提升了浙江经济在全国的比重,而且有效地使当地居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缩小了城乡差距,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一位。上海市实施浦东开发开放战略之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九五”(1996~2000)和“十五” (2001~2005)期间,上海工业在“发展中调整”,实施战略性调整重组,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深化国企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和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持续协调平稳发展态势。作为全国现代工业产业和先进技术来源的重镇和排头兵,上海工业发展不仅是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高速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引导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工业的换代升级,不断推进工业的现代化步伐。依托上海市这个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等骨干产业,船舶产业、海洋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战略产业,生物医药制造、新能源产业、生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2009年、2010年连续2年产业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装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精密高速加工中心、2000吨履带起重机、ARJ21新型支线飞机、“和谐号”动车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气象卫星率先实现业务化运行,已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 一、集成电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

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 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商业模式分析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按照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 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的提法其实与当前全球兴起的工业4.0提法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无非是更针对当前国情状况和需要,其实质仍处于工业4.0趋势的范畴。工业4.0的提法最早由德国政府提出,也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旋律。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很大程度上在处在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周期中,制造业大国地位也在这段时期内得到了确立和巩固。这个时期的制造业演进的突出特点为主要依靠资源与投资拉动,注重生产能力的扩张,制造业偏生产型特征,产业分工大部分集中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而且这种演进模式很大程度上挤压了环境生态。从制造业升级路线来看,经过十余年的成长,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及现代管理等环节与理念已经深深植入,初步具备了现代制造业的雏形,要扭转大而不强的窘境,抓住当前世界工业信息化趋势并迎头赶上迫在眉睫。特别是我国当前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倒逼效应显著。政策和行业层面上政府推动转型和升级的决心很大,未来的制造业将以信息化融合为重心,呈现依靠技术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更加注重技术能力积累,制造偏向服务型,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挺进,环境友好等特征。 图1、全球制造业价值链演进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财务知识分析)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

(财务知识分析)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 业为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 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从人均GDP来看,1995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为11665元,珠江三角洲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长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两地GDP总量达到29402.1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19983.3亿元,珠江三角洲为9418.8亿元。由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规模发展快于长江三角洲,从而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缩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达到34295元,比长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2000年—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均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显示出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快速。 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基本同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2002年长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5:50:45。 从1978年到2002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产业下降幅度最大,从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18.4%上升41.9%,上升了23.5个百分点。 2002年这两个区域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约低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高出8个百分点。可见,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调整和改善,基本上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商业模式分析

从制造业演进的路径来看,前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管理驱动下量变积累的过程,典型的案例就是我国过去十多年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夯实。而一旦迈入第四阶段,随着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量变有望转化为质变,因为这种“融合”将造就制造业向新的业态形式转变。 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后可以让传统制造业产品有一个质的提升,例如传统制造业产品融合了传感器、工控机、数控技术、激光技术等以后可以提升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如若再融合总线、微处理器、网络技术等要素,可以提升为数字智能化产品。对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改造实现恰又能给予行业本身的发展以正反馈,装备制造业自身肩负着为用户实施信息化和适应市场提供先进、实用装备的任务,产品和装备的数字化有利于提升整体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也能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图2、“融合”实现对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改造

“融合”会促使传统制造业衍生出新的工业要素,最为突出的改变体现在研发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数字化DIY以及生产模式和制造模式的改变。 从产品研发设计的维度来看,“数字机”样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流程。传统制造业模式下的研发与设计往往是是一个产品画一个图纸,生产模式为一场一地一个区域,设计研发的产品往往要生产出来以后才能鉴别是否可用。而“数字机”样式下产品的定义方式发生质的变革,产品的设计生产模式呈现异地协同全球化趋势,产品设计生产可以做虚拟仿真,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看到产品的性能,甚至你可以去体验。 信息技术使装备制造业更好、更快、更省、更可靠地制造出新产品。波音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使波音777的研发周期缩短40%,工程返工减少50%。 信息化融入生产制造过程后,厂商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决策,而传统的制造业偏重于工艺手段上的电气化、自动化,并未对整个工业领域产生全范围、多层次的变化影响。未来的制造模式将偏向于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研发周期短、柔性生产、环境友好等特征。 表1、高端装备制造业同传统制造业模式有质的区别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显著,经济全球化下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用户需求变化加快,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加大,信息化的融入更是使得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愈发急迫。 当前,制造业的高端环节逐步分化出来,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更加明显,正在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的模式转变;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逐步分化出来。 图3、受金融危机影响GE服务收入占比几十年来的升势有所降温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扬州市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推进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

扬州市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推进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法规类别】117 【发文字号】扬府发[2017]165号 【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9.24 【实施日期】2017.09.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扬州市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推进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的通知 (扬府发〔2017〕16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扬州市推进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扬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9月24日

扬州市推进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为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更好地撬动全市产业结构提升和创新转型,推动扬州制造特色化、高端化、规模化,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抓手,坚持“企业主体、政企联动、循序渐进、分类实施、创新引领、统筹推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高端装备。着力实施智能制造“四大工程”,开展“工业2.0补课、3.0普及”和智能制造示范;着力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四大行动”,加快传统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积极发展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强化关键要素“四大支撑”,加快铸就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联动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显著提升扬州制造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智能制造投资更加优化。每年新开工工业重大项目中智能制造项目比重达40%以上,工业技改中智能化项目比重达50%以上。 智能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创成智能车间(工厂)50家以上,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50台/万人以上,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以上。 高端装备规模大幅提升。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占规上工业15%左右,占装备工业30%左右。到2020年招引高端装备重大投资项目40项以上、总投资达600亿元以上。 高端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到2020年,研制应用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

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股一览表

高端装备制造龙头股一览表:股票代号 企业优势 主要产品 1.巨轮股份(002031 ) 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 2.中国重汽(000951 ) 15吨以上载重汽车最大 载重汽车 3.河北宣工(000923 ) 年产2500台配件250吨 推土机 4.*ST汇通(000920 ) 中国铁路工业第一股 铁路运输专用设备 5.云内动力(000903 ) 西部最大柴油机企业 柴油机

6.中鼎股份(000887 )资产重组转型在即 汽车橡胶(资讯,行情)零部件 7.三环股份(000883 )新项目年产一万台 重型货车 8.秦川发展(000837 )国内占有率75% 齿轮磨床产品 9.江淮动力(000816 )产销增长绝对额第一 小型柴油机 10.烟台冰轮(000811 )国内唯一自主知识产权 自制螺杆制冷压缩机 11.山推股份(000680 )市场占有率42% 推土机/挖掘机

12.石油济柴(000617 )中石油集团实际控股 柴油机 13.西北轴承(000595 )西部最大轴承企业 石油机械轴承 14.苏常柴A (000570 )技术领先优势明显 单缸柴油机 15.柳工(000528 ) 年产超过2万台整机 装载机 16.徐工科技(000425 )全年出口量增长73.5% 特种装载机 17.沈阳机床(000410 )产量五年增长878.5% 数控机床 18.中联重科(000157 )

汽车起重机占有率25% 汽车起重机 19.中集集团(000039 )集装箱50%占有率 集装箱/登机桥 20.*ST建机(600984 )国内占有率第一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21.北方创业(600967 )铁道部招标中标 铁路车辆 22.上柴股份(600841 )子公司前景看好 大功率发动机 23.上海机电(600835 )控股子公司发展稳定 旋挖钻机/液压抓斗 24.厦工股份(600815 )国内占有率18.51%

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

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从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和有效途径三个方而分别进行阐述并总结,以期为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0引言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专有名词。作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以先进技术为指导,为各产业提供富含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装备产品,对我国高端领域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方向引领着我国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整条生产线的中枢地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了该产业的发达程度。由其特点可见,技术创新是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1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孙韬[门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会逐渐向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方向发展。于兆吉等[2]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是要在环保的基础上获取最大利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孙景新[3]认为,中国经济要想从资源消耗型粗放式发展转变为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作为突破口。马玉山在“2015中国制造业创新论坛〃中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精细

化管理的基础上,要加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研发出更完善的创新产品。 2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Song [5]指出,美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鼓励支持,如减少税收、给予投资补贴、建立研发试点机构等。日木政府为提升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的竞争优势,在国内建立"官产学〃联合组织和国外高端技术引进研发机构。可以看出,政府支持是影响其国内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Lee, Tang-Chih 提出,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水平与其生产技术的先进水平呈正相关。根据美国经济生产的基本情况发现,投资于IT行业的比重在持续增长,且消费者对其生产或消费的装备水平升级有更大需求[6]。Yam [7]根据香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发现外部投入的增加可有效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及合理配置可利用资源。AdegokeOke [8]以英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中劳动灵活性与混合灵活性的相互作用对产品创新的影响。高丹丹[9]将R&D人力资源、R&D 资木投入以及创新产品研发相关的费用归为技术创新投入因素,将申报的专利数、己成功授权的专利数以及研发出的创新产品数归为创新产出因素。王佳瑶[10]以知识基础存量、知识流动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三个维度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政府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是促进技术创新出现的主要原因。 3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Om恰等[22]指出,加强企业生产链中各环节的沟通与协调可有效

制造业现状及建议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思考和建议 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石,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往往能体现其经济发展程度、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实力。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 1.制造业比重日益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蓬勃发展,迅速崛起,规模日益壮大。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92%以上,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就业人员、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也达到90%左右。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 2.制造业构成集中于传统产业。从行业构成上看,制造业囊括了从农副产品加工至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共30个行业。 3.制造业组织形态呈块状集群态势。 (二)制造业的困境 虽然制造业总体来说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也有了较大的成效,但在产业层次、投资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浙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1.产业层次不高,人均附加值普遍偏低。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集中在传统领域,处在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人均附加值严重偏低。产业层次低下,势必影响制造业的后续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度,推动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化演变,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投资意愿不强,增长率持续回落。制造业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制造业投资增加,会带动整个生产链条新的生产活动,带动消费和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然而,近年来制造业投资增长率却呈持续回落态势,政府性投资项目仍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体,政府主导型投资还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制造业投资不足将影响整个工业增长,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增长,因此,必须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3.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相对偏低。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推动力。浙江制造业技术基本处于模仿和引进阶段,对外依存度偏高。技术引进明显存在重硬

高端装备制造业全球空间分布版图!

高端装备制造业全球空间分布版图! 【导言】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加快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现代化是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许多地方都在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园,整理了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分享给大家。【正文】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五个重点子领域,即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业,在全球的分布不均。欧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洲、俄罗斯等)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处于全面领先地位,韩国、新加坡等国正齐头赶上,除中国、巴西、印度等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装备制造业都比较落后。 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空间分布格局 1、美国

美国的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和智能装备制造业目前在全球都处于顶端地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各州以及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 美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2、欧洲 欧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与北欧的瑞典、挪威等发达国家。 欧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3、俄罗斯 俄罗斯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航空和卫星及应用上很突出,航空及卫星基地基本都分布在俄罗斯的西南部。俄罗斯的多家知名飞机制造商如米格、苏霍伊、图波列夫、伊留申、米里和卡莫夫等都聚集在俄罗斯的西南部。在卫星发射方面,俄美合资、俄罗斯控股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ILS)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份额仅次于阿里安公司,其总部也坐落于俄罗斯的西南部。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导航系统,目前已被俄罗斯90%以上的民用领域使用。 俄罗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2020年(财务知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

(财务知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于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俩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能够为俩个三角洲经济的进壹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之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km,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之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壹。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壹块平原,北起,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和和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和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俩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km,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 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俩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俩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1995年俩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从人均GDP来见,1995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为11665元,珠江三角洲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长江三角洲高54.8%。 2002年俩地GDP总量达到29402.1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19983.3亿元,珠江三角洲为9418.8亿元。由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规模发展快于长江三角洲,从而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缩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达到34295元,比长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2000年—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于俩位数之上(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均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显示出俩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快速。 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基本同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2002年长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5:50:45。 从1978年到2002年,这俩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壹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壹产业下降幅度最大,从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18.4%上升41.9%,上升了23.5个百分点。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市场规模及投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市场规模及投 资前景分析2015年12月1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15全国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西安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提出,做好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的制定工作;集中力量建设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做好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工作,软件和系统方案的提供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智能制造支撑能力;重点突破自主安全可控的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工程应用,抓好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积极推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工作。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我国装备制造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信息技术与优秀制造技术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巨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将超30%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2012年的销售收入约为2.58万亿元。按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上下卷)》,2011-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2.3%。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 到25%,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二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十二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7.23%,十三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4.58%:根据《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