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集群辨识及空间组织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284.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经济分布——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分析作者:孙富金之宏谈永仁孟显铎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3期[摘要]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区经济在正确的政策和稳定的环境下都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在结构格局上呈现诸多特点。
文章以西方区位经济理论为指导,介绍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一个特点:制造产业集聚,浅要分析其中原因,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区位经济;产业集聚;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作者简介]孙富,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金之宏,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谈永仁,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孟显铎,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03-0118-0003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理面积广大的国家,其经济的分布向来是不均衡的。
在经济相对封闭的历史时期,其分布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地理上并无规律可循。
历史上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多,一直是经济活动相对聚集和活跃的地方。
建国前,受战争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在地理位置上高度集中,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辽宁省中部地区,上海、无锡、天津和青岛集中了大量的纺织和机械修理等轻工业。
建国后受到中苏关系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重工业逐渐向内陆省份转移。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政府将六成以上的新工业布局于内陆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大幅提高,我国产业经济的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
凭借国际贸易上的地理优势、历史形成的工业基础以及配套的政策优惠,东部沿海各种对外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
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交通运输尤其是海洋运输上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政策优惠措施,东部沿海省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这就解决了私人储蓄不足的制约,诱发了一个类似“大推动”的工业化过程。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并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其产业集聚现象尤为突出,对于研究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产业集聚的概念、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概述,明确产业集聚效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随后,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发展历程以及现状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产业集聚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的集聚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创新效应、溢出效应等。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工具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在该区域的实际表现。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互动机制的有机体系的现象。
产业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
产业集聚理论源于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他强调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随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都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性,包括成本节约、资源共享、知识溢出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集聚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1 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现状1.1 城市等级体系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序列完善,目前已形成了5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特大城市上海,是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全国性中心城市,本区城市体系的核心和经济文化中心;第二层次包括特大城市南京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历史上曾先后为全国性政治中心,现在分别为江苏和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三层次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扬州等大中城市;第四层次为南通、镇江、湖州、嘉兴等中小城市;第五层次为其它小城市和卫星城市。
与1998年相比,2003年20-50万人口的城市减少3个(减少启东、丹阳、萧山、海门、宜兴,增加舟山和靖江),小于20万人口的城市减少2个(舟山和靖江)。
总的看,人口集聚度有所提高,尤其是舟山和靖江有质的飞跃,大部分是通过撤并扩大规模的,如萧山并入杭州等。
1.2 核心—外围结构的空间格局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是上海,以上海为中心,向外围的经济势能逐渐降低,核心—外围结构明显。
我们选择了以上海为中心分别向北、向西北、向西、向西南和向南的5个方向的剖面线,通过比较人均GDP 的空间变化(表1,图1—图5),发现自上海向长江三角洲的外围,人均 GDP随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其中向西北、向西和向西南的变化呈现较连贯的渐变趋势,而向北和向南的两个方向上呈现不连贯的突变,宁波比上海下降了13200元/人,而南通比上海降低了32800元/人。
可见长江和杭州湾的空间阻隔作用是巨大的,这也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区域跨江和跨湾发展的必要性。
1.3 核心区的网络结构和对外辐射轴尚未形成大都市连绵区最大的特征是网络结构的形成。
以交通网络为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通达性仍然有待提高,还不能实现城城直接互通,大多数城市的过境流都必须穿城而过,最大交通时距超过14小时,最大空间距离662km(扬州—舟山)(表2)。
图1 上海向北剖面线人均CDP变化Fig.1 The change of GDP from Shanghai to the northern periphery环度和连通性是衡量交通体系网络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1]。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引言:产业集聚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协同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带来了许多外溢效应。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对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状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该区域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化工、电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支撑体系。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发达的金融、物流和人力资源等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1.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聚使得同一行业的企业能够共享和利用共同的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人才等。
这种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利用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创造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由于同行业的企业互相吸引,吸引力强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刺激就业增长。
3.促进技术创新与提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追求创新和提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实证研究,可以找到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例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率和GDP增速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与该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密切相关。
1.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长江三角洲次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和优势。
通过集聚效应,这些企业能够共享供应链资源和经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减少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长三角制造业集聚效应与劳动生产率差异空间的统计分析本文转载《商业研究》作者简介:柯蓉(1975-),女,广东南澳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统计学博士,研究方向:空间统计学、数量经济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A910004。
产业集聚是指越来越多的同类型产业或相关产业在空间上聚集一起,成为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聚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为突出的现象之一,也是其发展的重要特征,研究产业集聚对解释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技术,通过考察长三角地区产业间可能存在的空间相关性,将地理空间效应纳入长三角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与集聚效应的研究,以分析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效应能否解释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为进一步了解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和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情况,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长三角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与集聚效应的关系。
代写论文(一)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以空间经济理论和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研究各种空间依赖和空间相互作用现象,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
空间滞后模型通过引入变量的空间滞后形式,将一个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与周边邻居位置上的变量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由于空间扩散、空间溢出等相互作用造成的空间依赖;而空间误差模型通过将误差项设定为某种空间过程的形式,能够将由于测量误差等原因造成的冗余空间依赖加以显示表达。
采用两要素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分析起点:式中,Y/L为劳动生产率,K/L为劳动资本密度,g(·)函数中产业集聚经济测度参数分解为:区域化指数(Loc)、城市化指数(Urb)。
基于波特关于竞争的观点,本文引入了竞争程度指数(Comp)。
鉴于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由于劳动市场政策的不同会导致劳动资本效率的差异,本文引进虚拟变量Region控制相同资本在三大省域的生产率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并与世界接轨,这种发展体现在中国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沟通桥梁,并且越来越受到国内以及国外的重视。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称为长三角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地区。
长期以来,由于此区域所在地具有的战略意义,国家对长三角区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再加之历史上此地区的文化底蕴和经济积淀,长三角地区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以发展中国家经济核心区域的身份成功的承接了世界经济产业转移的前两次,即:20世纪80 年代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国际间的转移和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时世界先进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而目前长三角地区则经历着世界经济的第三次转移,即正流行的以服务外包和高端制造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
经过前两次产业转移,目前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了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而要想成为能与纽约、伦敦和东京相媲美的世界经济中心,则需搭乘世界经济第三次产业转移之快车,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抓紧时间完成第三次产业转移。
一、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现状要想升级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就需要对长三角目前的产业结构进行一番了解。
1、空间分布上,长三角产业以集群化发展为主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以在其内部各地区形成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集群为主要布局模式。
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区域性中心,以沪宁杭和沪杭雨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轴,向长江岸线和杭州湾扩展。
其中,上海建有临近虹桥机场的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浦东张江高科技等高新园区;江苏建成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线,沿江两岸为辐射走廊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浙江形成以杭州、宁波为两极,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为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浙江省正在重点建设三个大产业带:环杭州湾大产业,这个产业带以高新技术及临港重化工产业为主;温台沿海产业带,以轻工业、医药和机械为主;金衢丽沿高速公路产业带,以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判定及重复建设问题的分析广义的长江三角洲指上海市、浙江和江苏两省。
狭义的长三角地区指的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等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16个城市在内的,包括了2个超大城市(上海和南京),1个特大城市(杭州),4个大城市在内上海及苏南浙北地区(如图)。
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实力大增,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发展引擎之一,赢得国内外的瞩目和肯定。
但是近几年来,长三角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表现出高度趋同,对于这一现象,理论界、长三角各城市政府、以及国内外一些媒体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两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长三角地区内部各城市的重复建设导致了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趋同,而产业结构的趋同又会导致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引起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将使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损害。
因而,应通过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上海浙江江苏采取内部分工、错位发展的战略,解决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徐长乐2002.10)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沪苏浙产业结构的趋同是由于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存在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水平分工,产业结构趋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聚集的过程,这种产业的聚集可以增强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应着眼于加强内部经济联系,参与区外分工、国际分工,主要解决行政区分割的问题。
(南开大学洪银兴2003、浙江大学陈建军2004-5)这两种观点都是对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一个笼统的概括,即从宏观层面分析问题,而事实上,产业是多样化的,各种产业的组织情况、发展状况、供给与需求状况都是不同的,如果笼统的将各种产业都包括在内的产业结构趋同定义为合理性趋同与非合理性趋同都是不恰当的。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各界在关注此问题时,也是各有侧重的,也就是说,的确有一些行业存在着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6期双月刊2021年11月出版收稿日期:2021-05-30作者简介:金飞(1982-),男,江苏盐城人,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徐长乐(1954-),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机理及效应研究: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2017SJB121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加快推进具有国际竞争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21EY B002)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近年来,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贸易摩擦、技术封锁、产业挤压等各种风险挑战时,中国制造业已有的成本优势及市场基础正被逐渐削弱。
而且,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以“分离式集聚”为特征的传统市场分工所带来的“外部性”绩效日渐式微。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若想突破长期面临的“大而不强”与“低端同构”困境,不仅要实现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和低端代工,向以技术、品牌和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的全面升级,还亟须沿着集聚化、融合化的思路,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维度和集聚方式上,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功能环节与高端生产性服务的优化匹配,构建能充分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网络经济效应的空间协同布局。
现阶段,国内学界和业界也逐渐认识到产业集聚不仅是单一产业地理上不断集中,更应伴随着关联产业间的逐步共址,高度依赖单一产业发展的城市易于走向萧条。
现阶段,关联产业间的协同集聚也逐渐成为重塑城市内部产业空间结构的主导力量[1]。
从省际层面看,制造业部门区域性收敛,但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门槛特征金飞1,徐长乐1,2(1.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19;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241)摘要:通过构建协同集聚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空间层面的协同性进行综合评价,并以2008—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样本,利用动态G M M 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9-03-20;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9-06-20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44)、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5B132)资助。
[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371144),Postgraduate Research Innovation Project of Hunan Province (CX2015B13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唐承丽(1964-),女,湖南浏阳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开发区发展研究。
E-mail:tclxy68@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空间分布与产业集聚特征研究唐承丽1,陈伟杨1,吴佳敏1,周国华1,2,王美霞1,郭夏爽1(1.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摘要:采用最近邻指数、Ripley ’s L 函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空间分布与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开发区总体上呈东密西疏、东强西弱、东中西段分异的显著集聚分布特征;②基于主导产业划分的各类开发区在空间上均为集聚分布,集聚强度和规模随距离的增加基本都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集聚形态各异,主要有“单核心”“双核心”“多核心”3种;③长江经济带东段地区主要以装备制造、通信电子、汽车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为主,中、西段地区则集聚了化学工业、金属加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要加强经济带上中下游开发区之间的多维良性互动,注重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与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其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开发区;主导产业;产业集聚;长江经济带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20)04-0657-08开发区是承载经济活动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地域组织形式和空间载体,是城市与城市群的产业集聚空间和生产功能区,其空间分布与组合状况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的建设发展[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人力资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
本文将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特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由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组成,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城市群。
该区域经济发达,产业结构较为完善,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享有重要地位。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集聚和产业链完整性: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最大的工业集聚区之一,拥有广泛而深入的产业链条。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该地区的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支撑体系。
2. 开放度高: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其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地交流和贸易的重要门户,与海外市场连接紧密。
外资的引入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3. 人力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区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劳动力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知识技能使得该地区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首先,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该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新动力。
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其次,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高铁、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另外,长江三角洲区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和创新驱动能力,这将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目录一、产业结构含义及其作用 (3)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及结构相似系数 (3)三、研究结构相似系数的重要意义 (4)四、长三角地区间的互补及未来发展 (5)(一)说到互补,毫无疑问就会说到这个地区间的合作问题。
(6)(二)在中观背景层面上,长三角区域合作是形成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合理分工的现实要求。
(6)(三)在微观层面上,长三角区域合作也是企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客观要求。
. 71.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重点不断深化。
(7)2. 现代服务业合作开始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新的需求 (8)3. 打造区域合作的诚信体系,成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新特点。
(8)五、我对于长三角地区间合作共同进步的一些看法 (9)(一)要建立长三角都市圈资源统一配置的统筹规划机制。
(9)(二)要建立长三角都市圈统一的产业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
(9)(三)要建立合理的投融资管理机制和区域共同发展基金制度。
(9)(四)要创建充分凸现城乡功能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城乡耦合联动发展机制。
(9)(五)另一个很重要的是全面推动和积极开展市场化条件下的政府间合作与联动机制。
(10)参考文献 (12)长三角产业结构异同及合作方向统计032 惠俊轶摘要: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结构合理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产业结构的各类系数特别是同构化系数,对于地区间合作及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特别是城市间同构系数的分析,对该地区未来经济合作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并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关键词:产业结构、同构系数、合作、发展Abstract:Industrial set-ups is to measure a important index of a country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reasonableness degree , study industrial set-ups modulus of all kinds spends a modulus especially with structure, the cooper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have the important effect to arearoom.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aim at passing the research to long triangle area industrial set-ups, modulus especially among the cities same structure analysis, brings forward a little suggestion to being the future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area's turn to develop , sets forth andselfviewKeywords: Industrial set-ups , the same structure modulus, work together , develop一、产业结构含义及其作用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2005 第4期142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周伟林摘 要:通常,经济学家研究的或是资源配置和宏观景气,或是经济制度及其运行;城市经济学家则侧重研究企业或居民的选址,与空间建立了联系。
到目前为止,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领域,关于经济转型与空间演变的图像尚不清晰。
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概念分析,通过讨论政府竞争和企业选址的动机,以及人地矛盾和信息冲击,揭示要素流动及其空间分布的背后机制,透视长三角城市群将可能怎样发展?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 经济与空间 演化机制一、问题的提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快速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乃至全球经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中国自古以来有着特殊重要性。
冀朝鼎(1936)指出,自隋唐起长江流域就取得了“基本经济区”①的地位。
至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已产生商品经济萌芽。
费孝通(1939)对近代工业有经典的描述。
然而,为什么在长达数个世纪蓬勃的商品化和城镇发展过程中,长三角的小农农业只能长期徘徊在糊口的水平?黄宗智(1990),“过密化”②不会把农村引向结构性质变,长三角乡村的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在于过密化还是发展。
其实,这种过密化对于长三角的经济与空间的关系起着规定性的影响作用,长期来制约着该地区空间格局和人文景观(如江南园林),它造成资源禀赋的劳动密集型特质。
而在生产率低下与人口不断繁衍的双重作用机制下,为了安排就业,工业难以形成科技生产力,失去技术进步的动力。
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了很大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比如典型的江苏乡镇企业、浙江民营企业、上海外资企业),集聚效应开始发挥作用。
经济与空间的关系由于发展模式以及技术(信息、交通等)的变化而变得面目一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正在通过经济与空间的双向运动,逐渐成长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G ott mann )。
长三角的地位将从传统的“基本经济区”跃升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刘文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1.区域经济一体化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乃至消除各国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
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1.2.1关税同盟理论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
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
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
【数据库】经济类2004年【文献号】513【原文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原刊期号】200404【原刊页号】35~41【分类号】F3【分类名】工业经济【复印期号】200409【标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浅析【标题注释】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新格局与区域经济整合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夏永祥,项目批准号:01JA790216。
严格意义上讲,长江三角洲地区只包括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城市以及上海,但由于资料收集能力有限,再加上长三角15个组成城市在江浙沪两者一市的经济总量中占有绝对多数,故选取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的总体资料代替部分资料,作为本文分析的对象,这样做虽在地理概念上与长三角洲地区不完全一致,但对分析结果没有太大影响。
【文章日期】2003-10-14【作者】赵丽/夏永祥【作者简介】赵丽,夏永祥,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赵丽(1980—),女,苏州大学商学院硕士;夏永祥(1955—),男,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分工协作状况、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指出城市间的“产业结构低水平趋同”是阻碍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原因。
只有在区域大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产业布局,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摘要题】地方经济【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工协作/产业结构趋同/经济一体化【正文】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4)04-0035-07长江三角洲及其沿江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七大经济协作区之一,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其所形成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产业布局的重要轴线,它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对于全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人们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地域概念上的界定已达成共识,即包括1个省级城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和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省的绍兴、嘉兴、湖州和舟山。
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揭示该区域经济集群的形成机制、发展特点及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区域之一,其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成就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代表。
文章首先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与起步,到后来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再到当前的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区域经济的独特魅力和强大活力。
接着,文章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创新能力、开放程度等多个维度,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该区域经济集群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集群的形成机制,包括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区域合作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文章也分析了该区域经济集群的发展特点,如产业高度集聚、创新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区域协同性强等,这些都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能够持续领先的重要原因。
文章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集群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将继续发挥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章也提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集群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该区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区域经济集群理论基础区域经济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众多具有紧密联系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
这种集聚不仅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还推动了知识的溢出和技术的创新,进而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集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产业集聚到创新网络的演变过程。
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强调了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以及知识溢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