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158.97 KB
- 文档页数:20
现当代散文概述【篇一:现当代散文概述】二、十七年散文概述(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
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青《秋色赋》。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 (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
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小结:十七年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三、十七年散文的不足视角背离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
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
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
散文写作十五讲摘要:一、散文的概述1.散文的定义2.散文的特点二、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3.议论散文三、散文的写作技巧1.选材立意2.结构布局3.语言表达四、散文的创作过程1.构思2.拟稿3.修改五、散文名篇欣赏1.鲁迅的《藤野先生》2.朱自清的《荷塘月色》3.林清玄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正文:一、散文的概述散文是一种以描绘个人见闻、抒发个人情感、阐述个人观点为主的文学作品。
它不像诗歌那样注重形式和韵律,也不像小说那样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而是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散文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散文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描绘真实的人和事,表现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2.自由性:散文不受形式和格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文笔自由。
3.思想性:散文往往包含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二、散文的分类根据内容、形式和主题的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以描绘人物、事件、景物等为主,通过叙述个人经历、见闻,展现生活画面,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抒情散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描绘,表现作者的情感世界,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议论散文:以阐述个人观点、见解为主,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等方面的剖析,表达作者的思考和主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论辩性。
三、散文的写作技巧要写好散文,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立意、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1.选材立意: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物、事件和人物,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传达文章的主题。
2.结构布局: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如开头、结尾、过渡、层次等,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阅读。
3.语言表达:运用生动、贴切的描绘手法,以及优美的文字、句式和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散文的创作过程散文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构思、拟稿和修改等环节。
1.构思:确定文章的主题、写作目的和表达方式,对文章的框架和内容进行初步设计。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一)散文概述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鲁迅先生的十篇散文
摘要:
1.鲁迅先生的十篇散文概述
2.鲁迅散文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3.鲁迅散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正文:
一、鲁迅先生的十篇散文概述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了许多散文佳作。
这里我们选取了十篇具有代表性的鲁迅散文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十篇散文分别是:《狂人日记》、《阿Q 正传》、《孔乙己》、《草庵歌》,《白光》、《彷徨》、《野草》、《故事新编》、《朝花夕拾》和《热风》。
二、鲁迅散文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1.主题:鲁迅散文的主题涵盖了人性、民族性、社会现实、历史与传统等多个方面。
他关注个体的命运,挖掘人性的弱点,抨击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呼唤民众觉醒,抒发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
2.风格特点:鲁迅散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社会批判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运用讽刺、讥讽、夸张、拟人等手法,展示了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深入人心。
三、鲁迅散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鲁迅散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
我国散文的形式和内容,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散文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为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总之,鲁迅先生的十篇散文是他创作生涯中的瑰宝,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彰显了他对民族和国家的忧患意识。
新时期散文概述范文在新时期,散文创作延续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新时期散文更加突出了现实主义的特点,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描写。
同时,新时期散文也借鉴了其他文学流派的特点,注重个体的心理描写、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新时期散文进行概述。
首先,在新时期,散文创作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特点。
现实主义是指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揭示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真相。
新时期的散文作品,无论是社会题材还是个人题材,都更加注重对现实的观察和描写。
它们以扎实的事实为基础,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描写和生动形象的刻画,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新时期散文也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展现,力图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新时期散文注重对个体心理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散文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表达个体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而在新时期,散文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作家们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使作品更为真实和感人。
他们通过对个体感受的描述,传达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
新时期散文通过对个体心理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同时,新时期散文还关注审美追求。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作品的艺术性有着重要影响。
新时期散文在语言和表达方面更加讲究审美追求,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作家们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艺术手法,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们注重对节奏、音律和感官形象的处理,使作品更富有韵律感和艺术美感。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散文在保持传统散文特点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新时期散文更加突出了现实主义的特点,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描写。
同时,新时期散文也注重对个体心理的描写和情感表达,传递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
此外,新时期散文还注重审美追求,通过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艺术处理,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简述琦君的散文(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琦君的散文简述2.琦君散文的特点3.琦君散文的影响篇1正文一、琦君的散文简述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散文家。
她的作品以抒情、优美的文字,讲述生活中的点滴,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她的散文创作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作品以小说为主,后来逐渐转向散文创作。
二、琦君散文的特点琦君的散文以情感真挚、文字优美、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为特点。
她的作品常常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对亲情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她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三、琦君散文的影响琦君的散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被广泛阅读,被评论家们赞誉为“具有优美情感的散文家”。
她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总的来说,琦君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情感、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2 目录2.琦君散文的特点3.琦君散文的影响篇2正文一、琦君的散文简述琦君,原名胡慧玉,1916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散文家。
她的散文作品以其清新自然、深情饱满、富有哲理而备受读者喜爱。
她的散文主题多样,从个人情感到社会现象,从自然景观到历史文化,都表现出了她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二、琦君散文的特点1.抒情与写实并重。
琦君的散文中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写实描绘。
她擅长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2.融合文化元素。
琦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尊重,她的散文作品常常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视角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底蕴。
3.深入浅出。
琦君的散文深入浅出,对复杂的观点和问题有着清晰的解释和阐述,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三、琦君散文的影响琦君的散文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