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视功能康复 (新版)
- 格式:pptx
- 大小:15.89 MB
- 文档页数:56
脾、肾。
根据“缓则治其本”、“上下交病治其中”的原则,治以健脾益气,培补中气为大法。
使中焦脾胃得运,脾健以使内伏痰瘀之宿根渐化,扶助正气,以防止小儿哮喘的复发。
参考文献[1] 潘桂娟,金香兰.论痰浊与衰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5):62.[2] 夏永良,王卉,李德新.论脾统四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0)69-71.(本文编辑:林榕 校对:林榕 于晓婷)论 著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功能训练的研究Resear ch of Oper ation Tr eatment f or Congenital Cataract and Postoper ative Visual Function Tr aining温克征 刘晶 李丹 万晓宁 胡毅作者单位:110015 沈阳,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温克征 刘晶 李丹 万晓宁 胡毅) 【摘要】 目的 评价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联合视功能锻炼的疗效。
方法 对于30例(48眼)视力不同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进行视功能康复。
观察术后2周及1年视力、融合功能、立体视觉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2周视力均分别比术前视力显著提高(P<0.01),术后1年矫正视力≥0.3者占83.3%,矫正视力≥0.05者占100%,具有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者分别占39.6%,18.8%。
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术后进行视功能训练,近期手术疗效显著。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视功能 【中图分类法】 R7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1358(2007)01-005-02 Ab str act:Obj ect ive T o evaluat e t herapeut ic effects of ult rasound emul sificat ion suct ion an d post oper at ive v is ual function exercis e for congenit al cat ar act.Met hods30ch ildren(48eyes)s uffering from congenit al cat aract wit h eyes ight dysfunct ion received ul t ras ound em uls ificat ion s uct ion t oget h er wit h int raocul ar len s impl ant at ion an d post oper at ive v is ual function exercis e.T he eyesigh t,fu sion funct ion and st er eovision were observed aft er2weeks and1year aft er operat ion.R esul t s T he eyesigh t of chil dren was s ignificant ly improved aft er operat ion(P<0.01).Th e eyes of correct ed vis ion exceeding0.3and0.05aft er1year account ed for83.3%,100%, respect ively.Th e eyes wit h fusion funct ion and s t ereov is ion account ed for39.6%,18.8%,res pect ively.Concl usions Ul t ras ound em uls ificat ion suction t oget her wit h int raocular lens impl ant at io n has t he advant age of s mall incis ion and l it tl e tis sue damage.After post operat ive visu al function exercise,t herapeut ic effect s are great in a s hort t erm.Key word:Congen ital cat aract;Ult rasoun d emul sificat io n s uct ion;Intr aocu lar l ens im plant at ion;Visual fu nct ion.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致盲眼病,流行病学显示其患病率为0.6~6/10000,新生儿发病率为2.2~2.49/ 10000[1],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功能训练,对患儿有用视力的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白内障手术后的康复及效果评估白内障是一种普遍性的眼疾,是指眼内透明度下降导致视力下降的情况。
白内障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成果之一。
然而,在手术后,康复和效果评估是非常关键的。
白内障手术后康复的重要性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手术,需要对眼球进行切割和操作。
因此,术后康复非常重要,影响术后恢复和效果。
术后防止感染、早期恢复视力和保护眼球都是术后康复的重点。
首先,术后一定要注意预防感染。
白内障手术是直接接触眼球的操作,术后创面会存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染风险。
所以,手术后要注意洗手,避免眼部受到污染,出现红肿、分泌物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其次,术后早期恢复视力也非常重要。
手术后,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散光等现象。
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眼压升高、水肿等一系列并发症。
因此,术后几天内要密切关注自己的眼球状况,避免出现并发症影响视力恢复。
并且,术后要避免强烈光线的刺激,防止眼睛过度疲劳。
白内障手术后效果评估手术后,效果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掌握手术效果,同时也是对手术成功的一种证明。
评估的指标通常包括:1.视力术后视力是评估手术效果最基本的指标,也是患者最为关心的。
手术后,患者视力是否提高、视力下降幅度等,均可作为评估的指标。
2.眼压手术后,有一定比例的白内障患者可能会出现眼压升高的情况,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指标。
3.角膜曲率角膜曲率的改变也是评估手术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术后角膜曲率的改变对于结果的影响不太明显,但是对于一些患者而言,它却影响了患者的视觉质量。
4.远近视力手术后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都需要进行评估,以了解手术结果是否符合患者的期望。
总的来说,白内障手术后的康复和效果评估都非常重要,需要患者积极主动参与。
在手术前,医生也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后的恢复和评估方法,以便患者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参与手术后的治疗和恢复。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前节形态的UBM观察的开
题报告
题目: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前节形态的UBM观察。
研究背景: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需要手
术治疗。
手术后,观察眼前节形态对于评估手术效果和预测患儿视力恢
复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
率的眼前节图像,因此可以用于观察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前节形态。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UBM技术观察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前节形态,探讨其与手术效果和视力恢复情况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
和指导。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选择30例进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经手术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UBM 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将记录眼前节的形态特征,包括晶状体位置、前
房深度、角膜内皮层厚度等指标。
另外,还将记录患儿手术前后的视力
情况和手术效果。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UBM技术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前节形态观察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评估手
术效果和预测视力恢复情况的手段,有助于促进儿童眼部健康的治疗和
管理。
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验配(盲配法)RGPCL案例分析金月英1 案例患者,男,7月龄,因做儿童保健检查时发现左眼晶状体不透明,于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
患者以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无早产史,无吸氧史。
其母否认妊娠期间口服药物或接触放射性物质。
眼科检查结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右眼眼前节未见异常,左眼晶状体皮质和核呈白色混浊,角膜、虹膜、房角未见异常,右眼眼底未见异常,左眼眼底窥不见。
辅助检查结果:B超显示双眼玻璃体暗区内中后份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笔式眼压:右眼12m m H g(1m m H g=0.133k P a),左眼13m m H g (1mmHg=0.133kPa)。
诊断:左眼先天性白内障,左眼剥夺性弱视(存疑)。
随后入院,并进行相关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
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左眼晶状体摘除+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术后5天出院,带药:百力特眼液、托百士眼液、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出院后7d、14d复诊时患者双眼均无明显异常。
2018年7月来门诊复诊,眼科检查结果:左眼球结膜无充血,无分泌物,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清亮,虹膜纹理清,瞳孔呈药物性放大,约6mm~7mm,类圆形,居中,瞳孔区屈光介质未见异常。
笔式眼压:右眼14mmHg,左眼15mmHg。
诊断:1.左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
2.左眼为无晶状体眼。
拟为其验配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为此同患儿家属进行配前沟通,在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相关事项后,对患者进行了基础视光数据采集(如表1所示)。
表1 基础视光资料经认真检查后确定患儿具备验配基础条件,可以进行验配。
但与验配相关的重要参数(角膜曲率)未得到,此时只能根据经验运用盲配法进行验配。
何为盲配法?即在不完全清楚患儿角膜曲率的情况下,根据经验找到患儿的角膜曲率参数,并选择镜片进行试戴验配。
由于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角膜曲率的变化与正常婴幼儿无明显差异[1]。
而7月龄婴幼儿的角膜曲率平均约为46.30D(7.29m m)[2],故直接选取M e n i c o n Z/7.30mm/+10.00DS/9.0mm试戴片。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相关问题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晶状体混浊,多数出生前即已存在,少数在出生后逐渐形成或明显加重。
其是新生儿发生的严重致盲性眼部疾病之一。
我国先天性白内障的患病率为0.04%。
随着白内障显微技术的不断提高,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技术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成功率与手术后效果都得到显着提高。
但与老年性白内障相比,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力往往并不令人满意。
用于成人的标准技术并不能完全照搬用于婴幼儿,在用于婴幼儿时常需要做一些改进。
先天性白内障治疗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首先,给依从性非常差的婴幼儿进行详细检查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次,在小眼球中进行精细操作较成人难度加大,由于儿童眼部组织的高反应性导致并发症较成人手术明显增加;再次,儿童眼球还处在不断发育之中,眼轴、角膜曲率、晶状体屈光力等都在不断变化,使手术后管理面临持续不断的动态的屈光矫治,还有弱视治疗以及立体视觉的建立等问题,每一个困难的解决对儿童视力的恢复来说都至关重要。
而目前,关于先天性白内障各种治疗相关问题都未形成较统一意见,各种方法的疗效也需要进一步临床随访观察和探讨。
现将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相关问题分析讨论如下。
一、完善的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所有白内障患儿都应该进行彻底的眼科检查,全面的评估。
1. 晶体混浊类型对视力预后影响很大:白内障的混浊形态众多,如全白内障、膜性白内障、后极性白内障、绕核性或白内障核性白内障、永存胎儿脉管系统血管、后圆锥形晶状体、前极性、粉尘状、点状、缝状、盘状、冠状白内障等特征性形态。
白内障的发生时间、术前视觉损害的严重程度、弱视潜在可能性以及手术并发症的风险都是决定最终视力结果的主要因素。
而上述因素通常是由晶体混浊形态决定。
全白内障大多数情况下视力被完全阻断,在出生后几个月内立即发生眼球震颤,提示视力预后往往不佳。
而后圆锥晶状体的儿童在出生早期和视力相对正常,由于一些未知因素,晶体后囊膜变薄,导致晶体向后部玻璃体突出。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月第19卷第2期·综合医学论坛·白内障术后1~2年屈光度数漂移的治疗方法研究陈佩媛 吴淑芹 陈潞 王松 杨霞 许伟伟 林梦真 柯梅青 张玉兰 陈兰春 冯彦清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上海 200093【摘要】目的:研究白内障术后1~2年屈光度数漂移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38例术前近视的白内障手术患者为观察组,患者均在1~2年前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选择同期38例术前非近视手术患者为对照组。
回顾性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实际度数与预留度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能会引起屈光状态的变化,使其趋向近视偏移。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当结合病人的病情以及要求确定手术方式以及IOL度数。
【关键词】白内障术;屈光度数漂移;治疗中图分类号:R77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2-0211-02白内障多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该疾病以晶状体混浊引起。
年龄、肥胖、高度近视等是白内障的危险因素[1]。
该疾病进展缓慢,随着晶状体混浊状态的加深,患者视力逐渐下降,屈光度数发生改变,严重者甚至失明。
白内障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最有效方法,术前需进行生物测量进而确定人工晶体IOL的度数。
受前房深度、IOL 位置的影响,术后屈光度数漂移为白内障手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影响矫正视力效果。
基于这些原因,本课题研究了白内障术后1~2年屈光度数漂移的治疗方法。
具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38例术前近视的白内障手术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38例术前非近视手术患者为对照组。
白内障手术效果评估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表现为眼内晶状体透明度下降,导致视觉模糊。
为了恢复患者的视力,白内障手术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就白内障手术的效果进行评估。
一、手术方法和步骤白内障手术一般采用超声乳化技术,通过超声震碎晶状体并吸除晶状体碎片,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
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测量眼内压、眼轴长度以确定合适的人工晶体度数和计算眼轴长度。
手术中,首先进行角膜切开,然后使用超声乳化器震碎晶状体并吸除碎片,最后植入人工晶体。
手术过程较为简单,大部分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二、手术效果评估方法1. 视力恢复评估:手术前后视力的对比是评估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患者在手术前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模糊,手术后视力的明显改善是评估手术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2. 视力稳定性评估:除了视力的恢复,手术后视力的稳定性也需要进行评估。
即使手术后视力有所改善,但如果视力波动较大,例如出现反复模糊、明暗交替等,说明手术效果并不理想。
3. 术后并发症评估:白内障手术后可能会伴随一些并发症,如术后炎症、视网膜剥离等。
评估手术效果时,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出现这些并发症,以及并发症对患者视力的影响。
三、手术效果评估结果白内障手术的效果评估往往以手术后视力的提高为主要指标。
根据相关研究和临床观察,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都能明显恢复视力。
其中,术后视力达到0.8以上的患者占绝大多数。
同时,手术后视力的稳定性也较好,只有少数患者出现视力波动的情况。
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只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并且大部分并发症可通过及时治疗得到缓解。
总结起来,白内障手术的效果评估主要包括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视力稳定性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和临床观察,白内障手术的效果较为满意,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能够获得明显的视力改善,视力稳定性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然而,每位患者的情况是不同的,手术效果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什么时候做好
关于《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什么时候做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有部分儿童患有的先天性白内障。
而先天性白内障是由于遗传,感染所致。
危害到儿童的视力。
孩子出身后的6个月是视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生后眼部需要视觉的刺激,才能保证孩子的视觉正常运作。
但是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儿童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时候没有进行手术,就会导致失明。
如果先天性白内障的儿童在关键时期进行手术,是可以恢复不同程度的视力。
一般出生后的1到2个月进行手术最好。
婴幼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出生后2—3个月固视反射形成,立体视觉及色觉分别在出生后的3—4个月形成,出生后6个月视力迅速提高。
若在这个阶段发生白内障,不仅会造成视力损害,同时也会破坏双眼视功能及色觉的发育。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视力的恢复与老年性白内障相比往往是不满意的。
但为了恢复视力,获得完善的视功能,先天性白内障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打好视觉发育的基础。
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无晶状体眼的屈光矫正和术后弱视治疗等都关系到最终孩子的视力恢复。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应该尽快的进行手术,越晚进行,视力恢复的越低。
选择正规的医院在专业的医生治疗下手术是不会出现危险的。
如果双眼出现不完全性的白内障或是单眼先天性白内障的时候,应该在三岁之前就进行手术。
白内障手术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详解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会导致视力模糊影响生活质量。
为了恢复清晰的视力,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在考虑白内障手术时,了解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向您讲述白内障手术的流程以及与手术相关的关键注意事项。
什么是白内障?白内障(Cataract)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由眼睛的晶状体变得混浊或浑浊而引起的。
晶状体是眼球内的一个透明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以便我们能够看清物体。
当晶状体变得混浊或不透明时,它会阻碍光线进入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白内障的病因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代谢异常,从而出现晶状体混浊这是导致白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
遗传因素:有些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晶状体的正常功能,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例如,先天性白内障多见于胎儿发育过程中,部分老年性白内障也与遗传有关。
药物及中毒: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眼药水或缩瞳眼药水等,可能导致晶状体混浊,进而引发白内障。
此外,眼部疾病和外伤也可能导致晶状体受损和晶状体蛋白变性,从而引发白内障。
眼部疾病:一些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等,患者晶状体混浊的发生概率更高。
外伤:眼部外伤可能导致晶状体受损和晶状体蛋白变性,进而引发白内障。
紫外线照射及外伤性损害:长期接触紫外线或其他放射性射线也可能导致晶状体蛋白变性,从而引发白内障。
南方地区的白内障发病率远远高于平原地区及北方地区,这可能与当地紫外线辐射较高有关。
代谢性疾病: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能导致白内障。
这是因为内分泌紊乱可能影响晶状体的正常功能,导致其混浊。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白内障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加重。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包括:1、视力模糊:最常见的症状是视力模糊或朦胧感,就像您正在透过薄雾或薄膜看物体。
这种视觉问题可能会逐渐加重。
2、光敏感:白内障患者可能会对强光感到敏感,特别是在明亮的阳光下或面对车灯时。
先天性白内障如何恢复立体视什么是立体视?立体视是人类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的远近、凸凹和深浅的感知能力,是双眼单视三级功能(同时知觉,融合功能,立体视觉)中的最高级视功能,是人类从事精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立体视觉缺失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诸多困难。
立体视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劳动效率、工作安全和生活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立体视觉的要求更加重视。
患有单眼先天性白内障的婴幼儿在手术后由于双眼所获得的视觉刺激并不同等或同步,可能影响视觉中枢神经连接的形成从而导致立体视觉受损。
那么,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这些患儿立体视觉的发育,又可以采取何种方法去减少或避免这种损害呢?一项在美国多个临床中心开展的随机化前瞻性研究给了我们不少提示。
该研究共纳入114名患有单眼先天性白内障的患儿,并随机分为两组。
在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后,一组患儿植入人工晶状体(IOL)并从术后第二周起结合遮盖疗法,另一组患儿则佩戴角膜接触镜进行屈光矫正。
患儿手术时的年龄约在1-7个月,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8年,所有入组患儿在4岁半时将接受眼科检查及评估,主要测定患儿的视力及立体视觉(采用Frisby、Randot及Titmus 立体图三种方法进行评估),且由于患儿年龄小,配合度不佳,故所有的检查结果都会由眼科医生进行可信度评分以保证结果相对准确可靠。
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患儿中,共28名在以上三种检查中的至少一种检出立体视,其中,IOL组17名,接触镜组11名,组间无显著差异。
Frisby法检出立体视的患儿共13名(接触镜组6名,IOL组7名),Randot法检出的患儿共4名(接触镜组3名,IOL组1名),Titmus 法检出的患儿共21名(接触镜组8名,IOL组13名),组间都未显示明确差异性。
那么再与未形成立体视的患儿进行比较后发现,有立体视的患儿手术时机相对更早,平均在1.2月龄(无立体视患儿约是2.4月龄),4岁半时的平均视力也更好(有立体视患儿:20/40;无立体视患儿:20/252)。
多媒体技术在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弱视训练中的应用黄均英,张如雪,何良娟摘要:[目的]探讨视奇多媒体技术在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弱视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35例58眼3岁~12岁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采用视奇多媒体技术进行弱视训练。
[结果]视奇多媒体技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弱视患儿年龄越小,预后越好。
[结论]视奇多媒体技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弱视患儿效果好,训练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极其重要,提高了弱视治愈率。
关键词:白内障;弱视;多媒体技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9.029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3C-0807-02 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我国先天性白内障占儿童致盲眼病的20%~39%,尽早发现、及时手术是治疗的关键[1]。
但完美的手术不能获得良好视力,术后的弱视训练对患儿视功能重建至关重要[2]。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弱视治疗系统研制成功,开辟了弱视治疗的新途径。
2008年我科使用视奇多媒体视觉训练,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进行弱视训练,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1年5月我科收治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35例(58眼),年龄3岁~12岁;双眼23例(46眼),单眼12例(12眼)。
对所有患儿均进行遮盖或多媒体弱视训练。
1.2 方法 术后1个月手术切口愈合,开始弱视治疗,采用验光配镜结合遮盖治疗与辅助治疗角膜,屈光基本稳定后即可,佩戴适合眼镜,根据不同的年龄、类型、程度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案。
打开电脑,距离屏幕75cm处端坐,应用视奇多媒体技术对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弱视患儿进行弱视训练。
通过各种刺激模式,激活视觉通道,有助于患儿视力提高及双眼融合功能的建立。
1.3 疗效评价标准[3] 根据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组规定的标准,评价治疗效果。
白内障手术前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如何评估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会导致晶状体混浊,影响视力。
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但手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因人而异。
那么,如何评估白内障手术前后的视力恢复情况呢?在手术前,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来评估患者的眼部状况,以预测手术后的视力恢复可能性。
首先是视力检查,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的测量。
这虽然是最基本的检查,但能直观地反映出患者当前的视力水平。
眼压测量也很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眼压都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视力恢复。
散瞳后的眼底检查必不可少。
通过散瞳,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视网膜、黄斑等眼底结构,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影响视力的眼底病变。
如果存在眼底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可能会对白内障手术后的视力恢复产生限制。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也是术前评估的一部分。
角膜内皮细胞对于维持角膜的透明性和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内皮细胞数量过少或功能不良,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角膜水肿等并发症,影响视力恢复。
眼部 B 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眼球内部的结构,排查是否有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问题。
此外,医生还会考虑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进而影响视力恢复。
手术完成后,视力的评估则更加具体和细致。
术后早期,医生会在患者拆纱布后的第一时间进行视力检查,初步了解手术效果。
此时,由于眼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炎症反应和水肿,视力可能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术后的恢复期内,视力会逐渐稳定。
医生会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包括远视力、近视力、矫正视力等,以观察视力的变化趋势。
除了单纯的视力测量,还会进行对比敏感度检查。
对比敏感度反映了人眼在不同对比度下分辨物体的能力。
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即使视力有所提高,但对比敏感度可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这会影响患者在低对比度环境下(如黄昏、雾天)的视觉质量。
色觉检查也是评估的一项内容。
虽然白内障本身对色觉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手术过程和术后的恢复情况可能会对色觉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