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登革热知识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10.00 MB
- 文档页数:47
登革热防控知识讲座总结登革热是什么病?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潜伏期因人而异,一般在感染病毒后的5-8天发病。
患者常会出现突发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出现意识障碍、消化道大出血等。
哪些人是患此病的高危人群?宝宝感染登革风险较大,另外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者、老人、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及孕妇也容易感染登革病毒,这些人群即使只出现轻微症状,也建议立即就医。
另外,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患者也要特别注意,因为会出现“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ADE),也就是说症状及预后往往还会比初次感染的患者还要严重。
为什么被蚊子叮咬会传染登革热?登革热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但人与人之间通常不传播。
病毒由伊蚊(俗称花蚊子)携带传播,伊蚊是登革传播的唯一媒介。
伊蚊叮咬传染源后,登革病毒便进入伊蚊体内大量繁殖,随后带有病毒的伊蚊叮咬健康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人体。
人体被叮咬部位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会成为登革病毒的增殖场所。
增殖后的大量登革病毒最终会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使人体产生登革热症状。
所以,有了这种传播和繁殖机制,只要被蚊子咬一口,就有可能感染上登革病毒。
如果不做好防护的话,比较容易会产生一定规模的疫情爆发。
如何治疗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轻症患者的病程持续10天左右,预后良好。
但也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因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流感比较相似,如果是急性高热且高热不退时,应该及时就医。
目前,针对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降体温、补液及止血等,患者应当知悉,切忌在高热时,自行应用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
对于出血症状明显(皮肤发红,似“酒醉状”)的病人,不要使用酒精擦拭,会加重酒精吸收和出血风险。
最后还要注意,登革热的危险之处还在于退热后仍会病情恶化。
因此,好转患者一旦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持续呕吐、出血(口鼻、便血、皮肤红色斑点)、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返回就诊,切不可大意。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引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病情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因此预防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就登革热的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泯灭病媒蚊1.1 清除孳生地:清除家庭周围的积水,避免蚊子繁殖。
1.2 定期清洁水缸:清洗花盆、水桶等容器,避免蚊子在水中产卵。
1.3 使用驱蚊剂:在户外活动时,使用驱蚊剂或者穿戴长袖长裤等防护措施。
二、个人防护2.1 穿长袖长裤:尽量穿着长袖长裤,减少暴露皮肤的机会。
2.2 使用蚊帐:在睡眠时使用蚊帐,有效避免被蚊子叮咬。
2.3 避开疫区: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流行的地区,减少感染的风险。
三、加强环境卫生3.1 定期清洁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避免蚊子滋生。
3.2 定期清理垃圾:及时清理家庭垃圾,避免成为蚊子的孳生地。
3.3 定期除草:保持周围环境整洁,减少蚊子藏身之地。
四、加强个人免疫力4.1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
4.2 锻炼身体: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反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4.3 注意歇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身体健康。
五、及时就医5.1 注意症状:注意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如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5.2 寻求医疗匡助:一旦浮现疑似登革热症状,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5.3 预防传播:患病者应避免被蚊子叮咬,减少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结语:登革热的预防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预,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加强环境卫生,提高免疫力,及时就医治疗,共同抵御登革热的威胁。
希翼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有效减少登革热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的健康。
谢谢大家!。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一、引言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重要的疾病——登革热,并分享一些预防登革热的方法。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热带传染病,其传播范围广泛,严重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健康。
通过了解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通过今天的讲座,希望能够提高大家对登革热的认识,并传播预防登革热的知识。
二、登革热的概述1. 登革热的定义和病因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病毒共有四种血清型,即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登革病毒后,人体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
2.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蚊子叮咬传播和母婴传播。
蚊子叮咬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孕妇感染登革病毒后,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三、登革热的预防措施1. 消灭蚊虫滋生地蚊子是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消灭蚊虫滋生地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我们可以定期清除家中的积水,如花盆、水桶等,以减少蚊子的滋生。
同时,在室外活动时,要选择穿着长袖长裤,并使用蚊虫防护喷雾等防蚊措施。
2. 加强社区卫生宣传和教育加强社区卫生宣传和教育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手段。
社区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如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方式,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和预防登革热的能力。
3.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登革热是全球性的疾病,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对于预防登革热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可以加强病例报告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同时,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加强登革热疫苗的研发和推广,为全球范围内的人们提供更好的保护。
四、登革热的应对措施1.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医生会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病毒,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目录•登革热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并发症处理及风险评估•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登革热概述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后,通过叮咬人类将病毒传播给人类。
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登革病毒进入人体后,在淋巴组织、肝、脾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和免疫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血浆蛋白渗出和出血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流行病学特点流行地区01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为高发区。
流行季节02登革热的流行季节与蚊虫活动季节密切相关,一般在夏季和秋季高发。
易感人群03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对异型病毒只有短暂的免疫力。
02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及流程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实验室检测方法病原学检查取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或外周血单核细胞等标本,通过RT-PCR等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或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抗原。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登革热在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每年都会导致大量的感染和死亡。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该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一、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两种蚊子传播,分别是埃及伊蚊和亚洲伊蚊。
这两种蚊子是日间活动的,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时分叮咬人类。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一个健康人时,病毒就会传播给该人。
此外,登革热还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垂直传播(即从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传播。
二、登革热的预防措施1. 消灭蚊子的繁殖地:登革热病毒主要存在于蚊子的体液中,因此消灭蚊子的繁殖地是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我们可以清理周围的废水和垃圾,清除积水容器,如花盆、轮胎等,以减少蚊子繁殖的场所。
2. 避免蚊子叮咬:在登革热高发地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蚊子叮咬。
首先,穿长袖衣物和长裤,尽量将皮肤暴露在外的面积减少。
其次,使用蚊帐进行室内保护,特别是在睡觉时。
此外,使用驱蚊剂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3. 加强社区卫生教育:社区卫生教育对于预防登革热的传播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分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和措施。
这样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增强他们对登革热的防范意识。
4. 加强监测和报告:及时监测登革热的疫情情况,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可以帮助控制疫情的扩散。
同时,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措施,如灭蚊行动、紧急疫苗接种等,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5.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登革热也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蚊子叮咬部位后。
此外,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理废物,可以减少蚊子的滋生和传播。
三、登革热的症状和治疗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眼部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3-7天内出现,持续2-7天。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登革热可能导致出血、休克和死亡。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登革热。
登革热的预防讲稿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登革热的预防方法,包括个人防护、环境管理和社区参预。
一、个人防护措施1. 穿着适当衣物:在登革热高发季节,尽量选择长袖衣物和长裤,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
此外,可以选择轻薄、透气的面料,以提高舒适度。
2. 使用蚊帐:睡觉时使用蚊帐可以有效地防止蚊子叮咬。
确保蚊帐的边缘完好无损,并将其垂下床的四周,以避免蚊子进入。
3.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驱蚊成份的皮肤涂抹剂或者喷雾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蚊子叮咬。
使用时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导使用,并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
4. 避免蚊子滋生的场所:清理家中的积水,避免蚊子在水中滋生。
可以定期清理花盆、桶、瓶子等容器中的积水,以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二、环境管理1. 环境清洁: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杂草和落叶等。
这些地方容易成为蚊子滋生的场所。
2. 泯灭蚊子的栖息地:使用杀虫剂喷洒室内和室外的潜在蚊子栖息地,如花园、院子和储存室等。
定期清理水槽、水缸和水箱等容器,以防止蚊子滋生。
3. 定期检查水源:定期检查水源,如水塘、水沟和下水道等,确保没有积水。
如发现有积水,及时清理或者处理。
三、社区参预1. 教育宣传:通过社区宣传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可以开展宣传活动,如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等,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
2.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登革热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通过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趋势和高风险区域,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 加强卫生管理:加强社区的卫生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整洁。
定期清理垃圾、杂草和下水道等,减少蚊子滋生的机会。
总结:登革热的预防需要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
个人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着适当衣物、使用蚊帐和驱蚊剂等。
家庭应做好环境管理,清洁环境、泯灭蚊子的栖息地。
健康讲座-登革热的护理及预防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高、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
传播媒介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
传播途径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临床表现发热。
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
皮疹。
初见于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延及颈和四肢。
出血。
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
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触痛。
其他。
可有肝肿大。
(一)典型登革热✧1.发热✓急起(80%)高热, 39~41℃,热程2~7天,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2天,再发热。
✓伴发毒血症状:骨关节、头、肌肉痛;颜面、颈、胸背充血;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早期:皮肤充血,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持续3~4天,不脱屑;血小板过低:出血点、瘀点✧3.出血: 5-8天,牙龈、鼻、皮下、腔道、沁尿系、浆膜等。
25~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
✧4.肝肿大、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
(二)轻型登革热--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不大,1-4天,似流感。
在流行期多见。
(三)重型登革热--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
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罕见,但病死率高,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
实验室检查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x109/LPLT下降:最低可达13x109/L束臂实验阳性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血清学检查:IgM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治疗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登革热健康知识讲座的内容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
登革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了解登革热的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登革热的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约为3-7天,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眼结膜充血、皮疹等症状。
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出血等严重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尽快就医。
了解登革热的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蚊子的滋生和繁殖。
清除积水、封堵水箱、使用蚊帐等措施都有助于减少蚊子的数量。
了解登革热的治疗方法也是必要的。
如果被诊断为登革热,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通常的治疗包括休息、补充水分、控制发热和疼痛等症状。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静脉输液和其他支持性治疗。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登革热的患者非常重要。
了解登革热的流行趋势也是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
登革热的流行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环境、人口流动等。
在气候变暖和降雨增加的情况下,蚊子的繁殖和传播能力会增强,从而增加了登革热的传播风险。
因此,要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疫情的扩散。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向公众提供关于登革热的健康知识和预防措施,可以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政府和卫生部门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社区和学校派发宣传材料,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以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应对能力。
了解登革热的健康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和流行趋势,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同时,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也是必要的,只有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能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希望通过这次健康知识讲座,能够增加大家对登革热的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共同保护好自己和社区的健康。
领导讲话稿之预防登革热讲话稿引言概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大家好!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病情危重,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下面我将就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性、预防措施、疫情监测、应急处置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性1.1 加强宣传教育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公众需要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1.2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个人应注意避免蚊虫叮咬,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清除家中积水等,有效防止登革病毒传播。
1.3 加强社区卫生管理社区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废弃物、消灭孳生蚊虫的环境,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性。
二、预防措施2.1 环境治理清除积水、杀灭蚊虫孳生地,有效减少蚊虫数量,降低登革病毒传播的风险。
2.2 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登革热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减少感染风险。
2.3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登革热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三、疫情监测3.1 疫情预警通过监测登革热疫情的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护。
3.2 数据统计对登革热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掌握疫情的传播规律,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3.3 信息共享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传递疫情信息,做好跨部门协作,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四、应急处置4.1 加强医疗救治建立健全的登革热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登革热的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2 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登革热疫情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协调机制,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4.3 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登革热防控工作,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击登革热的合力。
五、社会责任5.1 政府责任政府部门应加强领导,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资保障,推动登革热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讲座小结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讲座小结近年来,登革热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特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登革热病例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疫情的全球化现象,使得针对登革热的预防宣传变得尤为重要。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以预防登革热为主题的宣传知识讲座,以下是我对该讲座的评估和总结。
在讲座中,讲师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方式,详细介绍了登革热的病因、症状和流行状况。
他提到了登革病毒的四个血清型,以及登革热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典型和严重。
讲师还介绍了登革热的主要症状,如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皮疹等。
这些详细的介绍帮助我全面理解了登革热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了登革热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在宣传知识的深度方面,讲师详细介绍了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他指出,蚊虫叮咬是登革热传播的主要途径,个人和社区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来减少蚊虫叮咬的风险。
这些措施包括:使用蚊香、蚊液和蚊帐等个人防护措施,清理废物和杂物,清除水源,消灭蚊虫孳生地等社区防护措施。
讲师还提到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登革热控制的重要性。
这些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让我明白了个人与社区在预防登革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宣传知识的广度方面,讲师结合实际案例和统计数据,讲解了登革热的全球流行趋势以及我国登革热疫情的发展状况。
他提到,登革热疫情的爆发主要与气候、环境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且往往具有季节性。
讲师还与我们分享了一些国际和国内卫生部门对登革热的监测和报告机制,以及应对疫情的紧急响应措施。
这些全球和国家层面的信息让我对登革热的整体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预防控制登革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关于预防登革热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个人和社区的防护措施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对蚊虫叮咬的防范意识,避免蚊虫叮咬。
加强清洁卫生工作、消灭蚊虫孳生地也是非常关键的。
登革热防治知识讲解班会一、会议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登革热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给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大家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能力,我们特别举办此次登革热防治知识讲解班会,旨在普及登革热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大家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会议目标1. 了解登革热的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2. 掌握登革热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3. 提高大家对登革热的警惕性,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三、会议内容1. 登革热的基本概念定义: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症状: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恶心、呕吐、皮疹等,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2. 登革热的病原学特征病毒类型: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
病毒结构:登革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为50-100nm,具有包膜和壳体。
3.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传播方式:叮咬传播和输血传播。
4.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轻度病例:发热、头痛、关节痛、恶心、呕吐等。
重度病例:休克、心衰、出血等,甚至导致死亡。
5.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消灭蚊虫、清除积水,降低蚊虫密度。
保护易感人群: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黎明和黄昏)外出;使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等。
疫苗接种:目前尚无登革热疫苗,但可接种相关疫苗(如黄热病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6.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支持治疗:补液、退热、止痛等。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可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四、会议安排1. 会议时间:2022年9月10日(星期六)上午9:00-11:00;2. 会议地点:阶梯教室201;3. 会议对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4. 会议形式:讲座+互动问答。
五、会议嘉宾邀请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专家为大家讲解登革热防治知识。
六、参会注意事项1. 请提前10分钟进入会场,保持会场安静;2. 请携带笔记本和笔,便于记录;3. 请勿携带食品进入会场;4. 请遵守会议纪律,不得随意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