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登革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预防登革热》主题班会教案《如何预防登革热》主题班会教案1教学内容:1、了解登革热疾病的由来。
2、了解白纹伊蚊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害处。
3、了解人类感染登革热疾病的症状。
4、如何预防登革热疾病。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登革热的害处。
2、教会学生如何预防登革热疾病。
3、教会学生如何防控蚊虫。
4、教会学生爱护好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一、从观看视频繁导入。
1、给学生观看关于登革热的录像。
2、看完后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了解什么事登革热。
1、认识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这其中有50万例进展成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2、患上登革热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呢?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所以当你被蚊子叮咬后出现发热的现象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
3、登革热的传染源是来自谁?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低等灵长类动物均是本病的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4、登革热是如何进行传播的?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雌蚊吸入传染源的血液,在适宜的温度(一般为16℃),温度条件下,经8~10天的外潜伏期即可将病毒传给易感者。
若雌蚊在叮咬传染源时受到干扰更换宿主,也可立即传播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病毒在蚊体内至少可以存活30天,甚至终生具有传染力。
蚊子是罪魁祸手。
5、谁是易感人群?人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但并非所有的感染者都有病。
感染某一血清型的病毒后,其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可维持1~4年,但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力则短暂且不可靠,因此很多人可以发生二次甚至感染,并导致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预防登革热教案引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预防登革热的教案,包括环境管理、个人防护、社区动员、病例监测和卫生教育等五个方面。
一、环境管理:1.1 泯灭蚊子繁殖地:清除积水容器、清洗花盆、清理堆积物等,以减少蚊子繁殖的场所。
1.2 定期检查和维护水源:修复漏水管道、清理雨水采集设施,确保没有积水。
1.3 使用杀虫剂:在室内和室外使用合适的杀虫剂,特殊是在蚊子多的季节和地区。
二、个人防护:2.1 穿着适当的衣物:选择长袖长裤、浅色衣物和紧身衣物,以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2.2 使用驱蚊剂:涂抹含有驱蚊成份的防蚊露,特殊是在户外活动时。
2.3 室内保护: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和电子驱蚊器等,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和无蚊。
三、社区动员:3.1 教育宣传:开展登革热预防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3.2 社区清洁行动:组织社区居民清理垃圾、修剪植物等,减少蚊子滋生的环境。
3.3 社区巡查:建立社区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蚊子繁殖地,确保社区环境整洁。
四、病例监测:4.1 病例报告:建立登革热病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时上报疑似和确诊病例。
4.2 病例调查: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调查,追踪病例来源和传播途径。
4.3 病例隔离: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五、卫生教育:5.1 学校教育:在学校开展登革热预防教育,教育学生正确使用驱蚊剂和个人防护措施。
5.2 家庭教育:向家长传授登革热预防知识,鼓励家庭清理蚊子繁殖地和保持室内卫生。
5.3 大众宣传:利用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向公众传播登革热预防知识,提高全民的防护意识。
结论:通过环境管理、个人防护、社区动员、病例监测和卫生教育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
幼儿园预防登革热优质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教材的第四章“常见疾病的预防”,详细内容为第二节“认识登革热及其预防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症状和预防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症状,提高防范意识。
3. 培养幼儿关爱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意识,积极参与预防登革热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登革热知识挂图、PPT、实物模型。
学具:彩色笔、画纸、洗手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登革热知识挂图,引发幼儿对疾病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病吗?它有什么危害?”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 讲解登革热知识(10分钟)(1)介绍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症状。
(2)讲解预防登革热的方法,如:勤洗手、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用品等。
3. 实践操作(15分钟)(2)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登革热,分享各自的想法。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出示PPT,讲解例题:“如何预防登革热?”(2)让幼儿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预防登革热2. 主要内容:(1)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症状。
(2)预防登革热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如何预防登革热?2. 答案:(1)勤洗手。
(2)穿长袖长裤。
(3)使用驱蚊用品。
(4)保持环境卫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主要症状和预防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家庭和学校的实践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卫生防疫站,了解更多的疾病预防知识。
2. 开展家庭实践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传播给家人,共同预防登革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
预防登革热教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预防登革热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介绍一份预防登革热的教案。
一、了解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1.1 了解登革病毒的特点和病原体登革病毒是一种病原体,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包括蚊子种类、病毒特点等。
1.2 掌握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了解蚊子叮咬的时间、地点和频率等。
1.3 了解登革热的高发季节和地区登革热主要在夏秋季节高发,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容易发生登革热疫情。
二、预防登革热的方法和措施2.1 消灭蚊子的繁殖地清除家中积水、清理废弃物等,减少蚊子滋生的环境。
2.2 使用防蚊措施在室内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喷洒驱蚊剂等,有效阻止蚊子叮咬。
2.3 加强个人防护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液、避免黄昏和清晨等蚊子活动频繁的时段外出。
三、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教育3.1 加强登革热知识的宣传利用传单、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向公众传达登革热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3.2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公众参与登革热预防知识的宣讲、健康讲座等活动,提高大众的防护意识。
3.3 建立登革热监测和报告体系建立健全的登革热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四、医疗机构的防控措施4.1 加强医护人员的登革热防控培训医护人员要接受登革热的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应对登革热病例的能力。
4.2 建立登革热诊断和治疗指南医疗机构要建立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提高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4.3 加强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管理医疗机构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除蚊子滋生的条件,减少传播风险。
五、社区的防控合作和协调5.1 建立社区登革热防控工作组织社区要建立登革热防控工作组织,制定登革热防控工作计划和措施。
5.2 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和配合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登革热防控工作,配合社区开展登革热防控活动。
5.3 加强社区与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的合作社区要与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形成合力。
预防登革热活动教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制定一份预防登革热的活动教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预防登革热的活动教案。
一、宣传教育1.1 开展登革热知识宣传活动,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内容。
1.2 制作宣传海报、折页等宣传资料,通过社区、学校、医院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
1.3 鼓励居民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废弃物、清除积水,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二、环境治理2.1 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环境治理,定期清除垃圾、修复漏水等,减少蚊虫滋生地。
2.2 定期喷洒杀虫剂,消灭蚊虫,减少登革病毒传播。
2.3 鼓励居民使用蚊帐、电蚊拍等防蚊用具,减少叮咬机会。
三、个人防护3.1 鼓励居民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避免被蚊虫叮咬。
3.2 使用驱蚊液、驱蚊贴等防蚊用品,有效驱赶蚊虫。
3.3 避免外出活动在蚊虫活动的高峰期,如清晨和黄昏时段。
四、早期发现和就诊4.1 学习登革热的早期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及时就医。
4.2 做好家庭自测,监测体温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异常。
4.3 遇到疑似患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减少病毒传播。
五、社区合作5.1 建立登革热防控工作小组,协调社区资源,共同开展防控工作。
5.2 开展定期检查活动,监测蚊虫密度和疫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5.3 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汇报疫情信息,协助患者就医。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居民的健康安全。
希望社区、学校、医院等单位能够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共同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幼儿园登革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革热的基本知识,认识其危害和传播途径。
2.掌握预防登革热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培养幼儿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预防登革热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难点: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新授:(1)讲解登革热的基本知识,包括症状、危害和传播途径。
(2)引导幼儿讨论预防登革热的方法,如打预防针、驱蚊、灭蚊等。
(3)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登革热的危害,加深幼儿的认识和理解。
3.巩固: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预防登革热的方法和技巧。
4.拓展:引导幼儿了解更多关于登革热的知识,如疫情通报、预防措施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法:通过讲解登革热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让幼儿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措施。
2.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登革热的危害,加深幼儿的认识和理解。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预防登革热的方法和技巧。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预防登革热的方法和技巧。
2.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登革热的家庭作业,如调查家人对登革热的了解程度、制定家庭防蚊计划等。
3.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登革热的知识。
2.实物模型:如蚊帐、电蚊拍等预防登革热的工具,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其作用和使用方法。
3.教学案例:选择一些典型的登革热案例,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危害。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幼儿们了解了登革热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危害,掌握了预防登革热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
《如何预防登革热》主题班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登革热的害处.2、教会学生如何预防登革热疾病。
3、教会学生如何防控蚊虫。
4、教会学生爱护好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教学内容:1、了解登革热疾病的由来。
2、了解白纹伊蚊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害处。
3、了解人类感染登革热疾病的症状.4、如何预防登革热疾病。
三、教学过程:1、给学生观看关于登革热的录像。
2、看完后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详细给学生讲解登革热的源头、症状以及如何预防登革热。
教会学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让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滋生的机会.4、总结.5、最后,布置学生回家和家长聊聊关于登革热的预防,把老师今天说的话告诉爸爸妈妈.有关“预防登革热”资料:一、症状体征潜伏期5~8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突然高热、恶寒、头痛、眼眶后痛、肌炎、剧烈性头痛、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乏力、厌食,第1次发热可达39~40℃。
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
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
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病毒可引起亚洲儿童出血热。
表现皮肤黏膜小的出血点及瘀斑,严重者有鼻出血,消化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
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退热后可恢复,凝血酶原延长。
个别有蛋白尿,血清转氨酶升高。
可用乳鼠脑、猴肾、白蚊、伊蚊细胞株作病毒分离培养。
二、预防护理1。
控制传染源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与治疗患者。
同时,对可疑病例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
加强国境卫生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
预防登革热活动教案引言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预防登革热的活动教案,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防病意识和预防能力。
一、了解登革热的基本知识1.1 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感染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后,病毒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目前已知主要传播登革病毒的蚊子是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代表的两种蚊子。
1.2 登革热的症状和并发症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
在严重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1.3 登革热的高发季节和地区登革热多发生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季节,尤其是夏季和秋季。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登革热的高发地区,如东南亚、南美洲等地。
二、预防登革热的个人措施2.1 室内环境清洁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干燥,定期清理积水,避免蚊子滋生。
可以使用蚊香、蚊帐等工具来防止蚊子叮咬。
2.2 穿着适当的衣物穿长袖、长裤等遮盖身体的衣物,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同时,可以使用防蚊涂剂或防蚊喷雾来增加防蚊效果。
2.3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减少蚊子叮咬的机会。
避免到登革热高发地区旅行,减少感染的风险。
三、社区预防登革热的措施3.1 建立登革热监测系统建立登革热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加强对登革热疫情的监测和预警,以便迅速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垃圾,清除积水,消灭蚊子滋生地,减少蚊子的繁殖。
3.3 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开展登革热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和预防能力。
向居民普及登革热的基本知识,教授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并提供相关的防蚊用品。
四、医疗机构的防控措施4.1 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预防登革热幼儿教案教案标题:预防登革热幼儿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学习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措施,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3. 培养幼儿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增强免疫力。
教学内容:1. 登革热的基本知识:a. 登革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b. 登革热的症状和危害;c.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2.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a. 洗手的重要性及正确的洗手方法;b. 使用纱窗或蚊帐防止蚊虫叮咬;c.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蚊虫密集的地方;d. 使用防蚊液或穿着长袖长裤等防蚊措施。
3. 环境卫生措施的实施:a. 清理家庭周围的积水和杂物,以减少蚊虫滋生地;b. 定期清洁花盆、水缸等容器,避免积水;c. 使用杀虫剂或蚊香等蚊虫防治措施。
4. 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培养:a. 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增强免疫力;b. 定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c.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幼儿对登革热的兴趣,提出问题:“你知道登革热是什么吗?”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让幼儿了解登革热的危害。
3. 讨论与互动:与幼儿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蚊虫叮咬,引导他们提出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措施。
4. 实践操作:组织幼儿进行洗手实践活动,教授正确的洗手方法,并与幼儿一起制定洗手规则。
5. 游戏与活动:进行室内或室外游戏,让幼儿通过模拟清理积水和杂物的场景,学习环境卫生措施。
6. 综合讨论:回顾所学内容,与幼儿一起总结预防登革热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7. 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幼儿与家长一起检查家中的环境卫生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观察幼儿在洗手和模拟清理活动中的操作是否正确。
2. 问答:提问幼儿关于登革热预防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预防登革热教案幼儿园教案标题:预防登革热教案(幼儿园)教案目标:1. 了解登革热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
2. 掌握预防登革热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培养幼儿对个人健康和环境卫生的重视意识。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登革热的相关知识。
2. 游戏或互动活动的道具,如洗手液、纸巾等。
3. 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家庭环境和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幻灯片或图片,向幼儿简单介绍登革热的定义和病因。
2. 提问:你们知道登革热是怎么传播的吗?请举例说明。
知识讲解:1. 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向幼儿介绍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如蚊子叮咬、病人传播等。
2. 解释登革热的症状,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3. 强调预防登革热的重要性,并介绍简单的预防方法,如清洁环境、使用蚊帐、穿长袖衣物等。
互动活动:1. 游戏: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洗手比赛。
每个小组洗手前后用洗手液或洗手液代替的液体涂抹在手上,通过观察哪个小组的手更干净来评判。
2. 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蚊子、病毒和防护者的角色,模拟传播和预防登革热的场景,引导幼儿讨论如何防止蚊子叮咬和传播病毒。
总结提醒:1. 回顾登革热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
2. 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建议幼儿与家长一起清理家庭环境,消灭蚊虫滋生的地方。
家庭延伸:1. 建议家长与幼儿一起使用蚊帐,穿长袖衣物等预防措施。
2. 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定期清理花盆、水缸等蚊虫滋生的地方。
3. 提醒家长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如果幼儿出现类似登革热的症状。
教案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对登革热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2. 观察幼儿在游戏和角色扮演中表现出的预防登革热的意识和行为。
3. 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中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
教案扩展:1. 组织幼儿参观当地卫生保健机构,了解更多有关疾病预防的知识。
2. 开展环境整治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清理花盆、水缸等蚊虫滋生的地方。
《如何预防登革热》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登革热的害处。
2、教会学生如何预防登革热疾病。
3、教会学生如何防控蚊虫。
4、教会学生爱护好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内容:
1、了解登革热疾病的由来。
2、了解白纹伊蚊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害处。
3、了解人类感染登革热疾病的症状。
4、如何预防登革热疾病。
三、教学过程:
1、给学生观看关于登革热的录像。
2、看完后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详细给学生讲解登革热的源头、症状以及如何预防登革热。
教会学生无
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让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滋生的机会。
4、总结。
5、最后,布置学生回家和家长聊聊关于登革热的预防,把老师今天说的话告诉
爸爸妈妈。
有关“预防登革热”资料:
一、症状体征
潜伏期5~8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突然高热、恶寒、头痛、眼眶后痛、肌炎、剧烈性头痛、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乏力、厌食,第1次发热可达39~40℃。
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
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
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病毒可引起亚洲儿童出血热。
表现皮肤黏膜小的出血点及瘀斑,严重者有鼻出血,消化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
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退热后可恢复,凝血酶原延长。
个别有蛋白尿,血清转氨酶升高。
可用乳鼠脑、猴肾、白蚊、伊蚊细胞株作病毒分离培养。
二、预防护理
1.控制传染源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与治疗患者。
同时,对可疑病例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
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
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