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8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宋朝法律制度学习重点:1、两宋的法律思想;2、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3、宋代法律编敕是宋朝最重要、最经常的立法活动编敕的地位高于《宋刑统》,但《宋刑统》并未被完全废弃,“诸敕令无例者从律,律无例及例不同从敕令”,《宋刑统》仍可被适用。
(三)编例编例是指将原本临时性的具体的案例经过编修程序,上升为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形式,主要包括指挥与断例。
1.指挥是中央尚书省等官署对下级官署的指令,对下级官署有约束力。
2.断例是审断案件的成例,断例表现为法律形式时与诏敕一样,需经编纂的程序。
(四)条法事类南宋中后期立法活动的“条法事类”的出现。
条法事类指的是以公事性质为标准把统编的敕令格式分门编纂的法规大全。
它改变了原来所编的敕、令、格、式中,同一类法律关系的法规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中,缺少条理,难以检索,给司法官员的实践带来诸多不便的情况。
最早的条法事类是《淳熙条法事类》,保存至今的是《庆元条法事类》。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一)行政法律规范1.中央“二府”与“三司”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中央:“两府三司”:两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关)与枢密院(最高军事行政机关);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掌握财权)2、职官的管理与任用官吏的选拔“糊名考校法”,科举考试仍然是宋人任官的最主要途径。
宋朝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为了防止科场作弊,宋朝创造了“糊名考校法”与“誉录试卷法”。
前者是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糊封隐没,使阅卷官不知试卷作者;后者是在糊名考校法的基础上,为防止考官辨认考生字迹和剥换卷首而创设,但如何确保誊录过程中与原文的完全一致成了这一方法的最大问题。
(二)刑事法律规范1.刑事政策《重法地法》:仁宗嘉佑年间,统治者首先出于京城地区安全的考虑将京城开封诸县划为“重法地”,规定在“重法地”内犯罪的,加重处罚。
随着地方民众反抗的加剧,“重法地”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各个重要的府、州、军,其量刑也日益加重。
法制史第八章宋辽金元的法律制度宋辽金元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王朝,对于中国的法律制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宋辽金元的法律制度进行讨论,并揭示其在法制发展中的贡献和特点。
在宋辽金元时期,法制的发展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渊源性。
宋代沿袭了唐代的法律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和补充。
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宋朝建立了律令法典《大宋律例》,该法典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最重要的法典之一、《大宋律例》详细规定了刑法、刑律、司法程序、刑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且在宋代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崇尚文化法治。
相较于唐代的武力法治,宋代法律制度更加注重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
例如,《大宋律例》中明确规定了“实行教化以来服罪之法”,强调了以教育方式改造犯罪分子、推动他们改过自新的思想和方法。
此外,宋代对法律审判中的证据规则、事实认定等方面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对后世的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宋代注重文化法治相对应的是辽金时期的军事法制倾向。
辽金时期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主导,对军事力量和武力手段的依赖更加明显。
辽代的《辽书》和金代的《金史》都规定了军事方面的法律制度,且对于士兵的纪律处罚等也有详细的规定。
辽金时期法律制度的这一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的实际需要。
元代的法律制度在宋辽金时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
元代介入中国历史带来了许多新的制度和法律,例如行省制度、户籍制度等。
元代还颁布了《大元律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继《大宋律例》之后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对明清时期的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统一性。
由于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元朝颁布的法律一方面尊重汉族法律制度,另一方面也借鉴了蒙古、回鹘等民族的法律制度,使得元代的法律具有了一定的综合和统一性。
总的来说,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宋代在法治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为后世法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辽金时期军事法制的特点反映了当时民族政权的特征;元代统一性的法律制度为中国历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考中国法制史重点资料笔记:第八章两宋辽金的法律制度
第八章两宋辽金的法律制度
(1)两宋法制的指导思想:①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分裂;②崇文抑武,儒道兼用;
③”大度兼容”,强调慎法;④义利并重,重视经济立法。
(2)《宋刑统》:《宋刑统》的编制、主要内容。
(3)两宋《刑统》以外的法律形式:敕,令、格、式,例,条法事类。
(4)两宋的刑罚制度:折杖法,刺配。
(5)两宋的所有权:限田制度。
(6)两宋的行政办理制度:中枢行政机构的组织、本能机能及其彼此制约,两宋地方行政机构的组织及其与中央的关系。
(7)两宋官吏办理制度:科举制的完善,任官的”差遣”制度,致仕制度。
(8)两宋的经济立法:专卖法,市舶条法,赋役制度。
(9)两宋的诉讼和审判制度: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审刑院的作用;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开封府的地位,路提点刑狱司;大案奏裁制度,翻异别推制,鞫谳分司制度;审判时限(务限法),理雪制度。
(10)辽金法律的主要内容:辽国初期民族分治政策,后期的法律汉化过程;金国法律汉化的进程,《皇统制》与《泰和律义》。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岚建宋,都开封(史称汁京,即今河南开封)。
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占开封,史称此前为北宋。
北宋历九帝,167年。
次年宋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
此后称南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末帝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为元所灭。
南宋历九帝,153年。
第一节宋代法律制度一、两宋的法律思想(一)宋学及其理学(二)法律思想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北宋初至仁宗朝末年,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
►第二个时期,神宗熙丰变法以后到北宋末年,由以法律强化中央集权,变为以法律来适应封建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
►第三个时期,南渡后至宋亡于元,立法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
二、宋代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一)《宋刑统》的编纂及其特点1、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在工部尚书判大理寺卿窦仪等人的奏请下,开始修订宋代新的法典。
同年七月完成,由太祖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全称《宋建隆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
2、《宋刑统》特点:一是两者的篇目、内容大体相同。
《宋刑统》也是30卷,十二篇,502条。
二是《宋刑统》在十二篇的502条中又分为213门,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的救、令、格、式、起请等条文作为一门。
三是《宋刑统》收录了五代时通行的部分救、令、格、式,形成一种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
四是《宋刑统》删去《唐律疏议》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因避讳,对个别字也有改动,如将“大不敬”的“敬”字改为“恭”字等。
(二)编救及其他法律形式的特点1.编敕2.条法事类3.例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一)行政法律规范1.中央“二府”与“三司”机构及其相互关系(1)中书(2)枢密院(3)三司2.中央监察与司法机关►中央设御史台►谏院►大理寺与刑部,审刑院3.地方政权机构及其与中央的关系►州、县两级►后又于州上设路。
第八章两宋辽金的法律制度[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7-10-03 09:00:25 | 作者: | 来源: | 浏览:5次]【学习建议】:本章主要学习两宋的法律制度。
两宋的法律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如同两宋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活动一样,两宋在法律内容上的经济立法在古代法律体系中是非常独特的,也就是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第二,两宋时期在法律制定体例中,既继承了五代时期的《刑统》的编制方法,又有所突破,即在编敕和编例方面活动多,这种新型的立法方式对明清法律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以,在学习本章的内容时,要对这两点重点掌握。
【本章知识点】:1.两宋的法制思想2.《宋刑统》3.编敕4.格5.编例6.条法事类7.折杖法8.重法地法9.限田10.主、客户11.不动产买卖契约成立的条件12.典当契约13.继子14.继承制度15.行政机构的演变16.官吏制度16.经济立法制度17.司法制度上的新发展18.诉讼审判制度19.辽、金的法律第一节两宋法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儒家思想向理学的演变,使两宋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
在法制思想上体现为:(1)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分裂(2)崇文抑武,儒道兼用(3)大度兼容,慎法轻刑(4)义利并用,重视经济立法【疑难分析】:如何理解两宋的法制思想?一、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分裂。
经过五代的分崩割据的政治局面和“黄袍加身”的政变,宋初的统治者深知“节镇太重,君弱臣重”的道理,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不遗余力。
在减弱武将权力的同时,在中央设置“审刑院”,在科举制度上禁止恩事门生关系,将审理权与判决权分离等措施,以防止地方割据出现。
二、崇文抑武,儒道兼用。
儒家思想依然是两宋时期的正统思想。
理学思想在两宋的出现表明,统治者继承了前代德礼为治国之本、刑罚为治国之用的思想。
和唐代一样,统治者对黄老哲学的“无为而用”也加以留心,意在减缓社会矛盾。
三、大度兼容,慎法轻刑。
大度兼容主要是指宋代统治者宽待臣属,以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一节宋朝法律制度学习重点:1、两宋的法律思想;2、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3、宋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4、宋代的司法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一)第一个时期,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二)第二个时期,以法律来适应封建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三)第三个时期,立法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
二、宋代主要立法和法律形式(一)《宋刑统》的编撰及其特点《宋刑统》(《宋建隆重详定刑统》)——宋朝初年制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宋刑统》在体例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有三:1、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2、篇下设门《宋刑统》12篇的每篇中,将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条文汇编为一门,分为213门。
其中“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门是较特殊的一个门,它就某些概念进行界定,适用于其他律条中出现在的同一概念,此即“余条准此”。
共有44条,如“‘亲属’,谓丝麻以上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并注明“余条亲属,准此。
”即整部律典其余条中所出现的“亲属”都适用这个定义。
3、立“起请”条《宋刑统》中还有一些条文之后附有以“臣等参详”或“臣等议曰”开头的文字,称为“起请”条。
它们是窦仪等《宋刑统》的编修者对某些律、律疏或“准”条的补充,作为参照,也具有法律效力。
《宋刑统》在内容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1、删除《唐律疏议》每篇篇首的篇名沿革史。
2、增设“折杖法”的规定,即以杖刑代替流、徒、杖、笞之刑,以体现恤刑原则。
3、对官吏犯赃罪的处罚比《唐律疏议》明显减轻,对盗罪的处罚加重。
4、增加民事、商事方面的立法。
(二)编敕敕是皇帝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临时发布的诏旨,称为“散敕”,在宋代又称为“宣敕”。
它不具有普遍性,要上升为一般的法律形式,还须经过特定的编修程序,即“编敕”。
编敕是宋朝最重要、最经常的立法活动编敕的地位高于《宋刑统》,但《宋刑统》并未被完全废弃,“诸敕令无例者从律,律无例及例不同从敕令”,《宋刑统》仍可被适用。
(三)编例编例是指将原本临时性的具体的案例经过编修程序,上升为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形式,主要包括指挥与断例。
1.指挥是中央尚书省等官署对下级官署的指令,对下级官署有约束力。
2.断例是审断案件的成例,断例表现为法律形式时与诏敕一样,需经编纂的程序。
(四)条法事类南宋中后期立法活动的“条法事类”的出现。
条法事类指的是以公事性质为标准把统编的敕令格式分门编纂的法规大全。
它改变了原来所编的敕、令、格、式中,同一类法律关系的法规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中,缺少条理,难以检索,给司法官员的实践带来诸多不便的情况。
最早的条法事类是《淳熙条法事类》,保存至今的是《庆元条法事类》。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变化(一)行政法律规范1.中央“二府”与“三司”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中央:“两府三司”:两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关)与枢密院(最高军事行政机关);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掌握财权)2、职官的管理与任用官吏的选拔“糊名考校法”,科举考试仍然是宋人任官的最主要途径。
宋朝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为了防止科场作弊,宋朝创造了“糊名考校法”与“誉录试卷法”。
前者是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糊封隐没,使阅卷官不知试卷作者;后者是在糊名考校法的基础上,为防止考官辨认考生字迹和剥换卷首而创设,但如何确保誊录过程中与原文的完全一致成了这一方法的最大问题。
(二)刑事法律规范1.刑事政策《重法地法》:仁宗嘉佑年间,统治者首先出于京城地区安全的考虑将京城开封诸县划为“重法地”,规定在“重法地”内犯罪的,加重处罚。
随着地方民众反抗的加剧,“重法地”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各个重要的府、州、军,其量刑也日益加重。
这方面的一系列法律称为《重法地法》。
这种在诸法之外针对某一地区单独制定、单独适用的法律,类似于现代的刑事特别法,在中国古代是史无前例的。
对于非“十恶”范围内的强盗罪株连家族、没收财产,这是唐律甚至是五代苛法中所没有的。
然而不久后即位的神宗完全肯定了英宗的重法,又补充规定在重法地区内的犯罪,不论罪犯本人是否为当地居民,案发是在立法之前或之后,“并用重法”,将重法的朔及力延伸到立法之前。
“盗贼重法”强盗罪在五代即为重点打击对象。
宋在仁宗前对强盗罪的量刑,一般较五代为轻。
神宗后,量刑渐重,神宗熙宁四年,又颁行《盗贼重法》,进一步强化对谋反、杀人、劫略、盗窃罪的镇压。
凡犯有《盗贼重法》原定各罪者,无论是否在重法地内犯罪,都依《重法地法》从重惩处。
《宋史·刑法志》载:“凡劫盗罪当死者,籍其家资以赏告人,妻子编制千里”,“若复杀官吏,焚舍屋百间,或群行州县之内,劫掠江海船械之中,非重地,亦以重论”。
《重法地法》和《盗贼重法》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人身财产和利益,以严刑峻法打击民众的反抗,同时重法地范围逐渐扩大,徽宗朝对结伙强盗加兵剿杀。
创定《重法地法》、《盗贼重法》,以非常之刑进行惩罚的做法,不仅是加得了对械盗犯罪的处罚,还打破了正常的法律秩序,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刑罚制度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然而,刑罚威吓主义并不能彻底地铲除盗贼,反而是愈治愈多,愈治社会愈乱,朝廷不得不稍缓强盗之法,但仍规定:犯强盗贷命者,“并于额上刺强盗二字”。
2.刑罚体系折杖法: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意在笼络人心,改变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
新的“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
折杖法对缓和矛盾曾起到一定作用。
但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予适用。
笞刑、杖刑—臀杖,7-20下,释放徒刑—脊杖,13-20下,释放流刑—脊杖,17-20下,就地配役1年加役流—脊杖,20下,就地配役3年刺配之法:为了弥补折杖法轻重悬殊的缺陷,宋开始使用刺配刑。
刺配,是将杖刑、刺面、配役三刑同时施加于一人,比后朝的加役流更加严酷。
它始创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为宽恕死罪之刑。
宋太宗时遂以“刺配”为常法,滥加施用。
凌迟:也作陵迟,是以利刃零割碎剐肌肤、残害肢体再割喉管,使受刑人在极端痛苦中慢慢死去的刑罚,是我国古代生命刑中最为残酷的一种执行方法。
它先起于五代,法定于宋。
北宋中期凌迟盛行,南宋《庆元条法事类》明确地把它与斩、绞一起列人死刑之中。
以后,元、明、清三代凌迟之刑沿袭不变。
陆游的《渭南文集·条对状》中曾写道:“以常法为不足,于是始于法外特置凌迟一条。
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
”(三)民事经济法律规范1.所有权“红契”2.契约制度买卖契约:法律规定了买卖契约构成的四个要素:先问亲邻、缴纳契税、过割赋役、离业,以上四个要素对后世买卖契约制度的影响极大,成为不动产买卖契约的基本内容。
3、继承制度“户绝”资产的继承四、宋代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的发展变化1.中央司法机关及其职权宋朝沿用唐制,中央仍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关,所掌职责亦未改变。
中央除刑部外设立审刑院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权的控制,也为防止大理寺及刑部官吏舞弊,又在宫中增设审刑院,置知院事一人主持,详议官六人协助。
凡上奏案件,须先送审刑院加印备案,再交大理寺审理,刑部复核,然后再由审刑院详议复审。
审刑院实际是凌驾于三大司法机关之上,直接限制大理寺、刑部司法审判权的一个御用机构。
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制,因机构重叠,裁撤审刑院,并其职能于刑部。
2.地方司法机关及其职权地方由路、州(府、军、监)、县三级行政机关兼理司法。
但路作为中央向地方派出的一级机构,并不是一级司法审级。
太宗时始设诸路提点刑狱司,真宗时改称提点刑狱公事,仁宗时又改称提刑司,主要负责监督地方州县的司法审判活动,复核各州县的重大案件,监察劾奏州县长官的违法行为,并可直接上报皇帝。
因此,它是皇帝控制地方、集权中央的一个代理机构。
3.皇帝亲自介入审判活动太宗即位后,亦“常躬听断,在京狱有疑者,多监决之”。
至徽宗时期,更是“每降御笔手诏,变乱旧章”;并明确下诏定令,凡以“常法”阻拦延误“特旨处分”者,以大不恭罪论处;凡“御笔断罪”,不准向尚书省陈诉,违者以违御笔罪论处;凡承受御笔案官府,延误一时杖一百,一日徒二年,二日加一等,三日以上以大不恭罪论处,罪止流三千里。
(二)民刑有别的诉讼程序“务限”制度,即民事诉讼受理的时间据《宋刑统》卷13《户婚律》“臣等参详”条规定:“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次年)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
如未毕,俱停滞刑狱事由闻奏。
”(三)审判制度鞫谳分司的审判制度:鞫谳分司是两宋独特的刑事司法制度。
鞫谳分司就是将审与判二者分离,由不同官员分别执掌。
鞫,指审理犯罪事实。
谳,指检法议刑。
审判机构也分成鞫司(亦称狱司)、谳司(亦称法司)。
鞫司官和谳司官不得兼任。
“翻异别勘”的复审制度:翻异别勘,指在录问或行刑时犯人翻异(推翻口供)申诉,须由另一司法部门重审。
此制源于唐末五代。
两宋有"移司别勘"和 "差官别推"两种形式。
中央及地方司法机构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如刑部左、右厅,大理寺狱左、右推。
案犯申诉,在原审机关内移交另一部门重审,又称"移司别勘"。
对移司别勘后仍翻异者,由上级派员前往主持重审,称"差官别推"。
按《宋刑统·断狱律》,翻异别推以三次为限。
南宋时,五推为限。
(四)检查勘验制度郑克的《折狱龟鉴》、桂万荣的《堂阴比事》、宋慈的《洗冤集录》第二节元朝的法律制度学习重点:1、元代立法概况;2、元代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元代的司法制度。
一、元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一)“附会汉法”“以国朝之成法,援唐宋之典故,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成一王法。
”(二)保存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治政策“法之不立,其源于南不能从北,北不能从南。
然则何时而定乎?莫若南自南而北自北,则法自立矣。
”二、元朝的立法状况1、“大札撒”2、《至元新格》3、《风宪宏纲》4、《大元通制》5、《元典章》(《大元圣政国朝典章》)6、《至正条格》《元典章》:元朝还有一部与《大元通制》几乎同时问世并且流传至今的《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
它不是由中央政府组织编制颁行的,而是由地方政府(江西)组织收集的法律汇编,经中书省核准后,发往各地参验施行,是今人研究元朝社会和法制的珍贵史料。
《元典章》汇集了英宗至治初年以前元朝五十年间有关经济、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格、判例,共60卷,分诏令、圣教、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十类,类下有273目,目下列若干条格。
主要是英宗以前内容,另附新集八门,为英宗至治元年、二年内容。
其中的“六部”分类法(行政机构职掌进行编目分类),对明清立法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