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宋辽金元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11.10 MB
- 文档页数:48
第六讲宋辽金时期的建筑一、历史文化背景:公元10世纪时(北宋+辽) 12世纪时(金+南宋)二、建筑实例1.宋东京城(今开封)设计要点:①三重城墙:便于防御守城,城墙每隔100步设一马面,新城城墙周长19公里,旧城周长9公里②四水贯都: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③城门布局:城门与水门结合④突破里坊制:(唐长安、洛阳均采用里坊制,有坊墙)东京采用沿街商店——街巷式⑤商业、服务业建筑发展⑥娱乐性建筑发展:以勾阑为中心的“瓦子”形成,说书、讲史、宫调木偶、皮影、商谜、说相声、杂技等娱乐活动⑦宫殿的重要性下降小结:●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从封闭的里坊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式,从封闭的市井转向开放的街市,是中国城市后期模式开始。
●宫城居北,前有大道(御道)不妨碍交通。
●水陆交通十分地达,四条水路构成水运中心的基础,正交路网,桥特别多。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不足:街巷制带来了交通混乱;线性的街区带来治安威胁;防火不利,设置“厢吏”。
宋《平江府图》2.宫殿:由州衙发展起来,较简单,不太恢宏,为加强气氛,设①“千步廊”:引导空间→小广场→宫殿②“工字殿”:称“轴心舍”,使小宫庭略显气势《清明上河图》中的住宅3.园林:①堆山叠石的艺术高潮——人造假山。
赵佶“艮岳”(万岁山)②宋画中的园林建筑形式也相当丰富③沈园——陆游4.宗教建筑:①佛寺:河北正定隆兴寺:轴线很长;注重整体的轮廊线;单体屋顶变化及细部处理丰富细腻。
其他佛寺实例:太原晋祠、汾阴后土庙河北蓟县独乐寺:1、山门:面阔三间,单檐四阿顶,台基低矮,出檐深远,鸱尾雄壮有力,各部比例和谐凝重,内部不设天花,平面为“分心槽”形式。
2、观音阁(辽承唐风)(一)平面: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二)立面:立面造型符合观音性格①台基低矮:显示观音与人亲密②入口宽大③水平分割:用水平线显示稳定,平易近人④屋顶采用九脊殿式样(即歇山顶):出檐深远,斗拱雄大⑤观音阁比例严谨,轮廊呈正方形(三)剖面:殿阁型构架、金厢斗底槽1.水平分层:三个柱网层、三个铺作层、一个屋架层外观两层,有腰檐平座,内部三层(中间有一夹层)2.内槽柱子处理:叉柱造1、缠柱造23.叉手、蜀柱(脊瓜柱)并存4.空井处理:为盛放较高的观音像,从上到下依次为:八边形、六边形、四边形5.屋顶平缓(四)、抗震问题:1.地基坚实2.构架用材得当3.平面、空间尺度得当4.内外槽水平联系牢固、铺作层坚实5.空井在各楼层有加居措施6.榫卯连接可缓冲一定能量山西大同华严寺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一)结构成就(结构措施)1.八角形平面:承受风压力比四边形优越(八角形非造型美的需要而是抗风性的需要)2.殿阁型构架(与独乐寺观音阁相同):九个柱网层,九个铺作层,一个屋架层,早期塔多四边形后期多为八角型。
宋辽金时期建筑概况(组图)公元10世纪中期到13世纪末期,中国处在宋、辽、金、西夏多民族政权的并列时代。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从此中国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以南结束了战乱割据的局面。
但在中国的北部和西部仍有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等政权与北宋政权并存,且时常发生战争。
北宋中期,地处中国北部的女真族兴盛起来,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朝。
十年后,金灭辽,十二年后又灭北宋。
宋室南迁,建立南宋。
这时又出现了南宋与金、西夏对峙的局面。
西夏、金先后为蒙古军队所灭。
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并于八年后的公元1279年灭南宋,中国再次统一。
宋代统治者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北宋初期由于采取均赋税、兴水利、开垦荒地等措施,使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随之形成商业较为发达的局面。
宋代重视文化教育,提出以文为治国之本,促成了文化的空前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相继出现。
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欧洲。
在社会思潮中,儒、道、佛三教合流,出现以理学为代表的哲学派别,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
由于生产发展,技术进步,使建筑得到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首先是城市的发展,摆脱了里坊制的束缚,使得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道,文化娱乐建筑“瓦子”随之产生,商品售卖活动从早市到夜市络绎不绝,都市生活一派繁荣景象。
重视文化的国策使得文教建筑发展起来,全国各州县办起官学,同时私人创办的书院也从此开始发展。
佛教中禅宗一派的兴盛使得宗教建筑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佛、道二教建筑随着思想上的互相融合而互相靠拢。
宋代统治阶级追求享乐之风极盛,使得园林建筑兴盛起来。
宋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过前代,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清新,诗情画意更为浓郁,意境创造更加自觉。
在建筑工程中新产生了一种结构体系,如以应县木塔为代表的木构高层筒体结构,成为现代筒体结构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