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7)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清末陈鑫太极拳论著:太极用功七言俚语
(2012-06-25 22:35:54)
转载▼
初收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
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
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
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循序渐进工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
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
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陈鑫:太极拳论展开全文缠绕运劲,舒畅经络“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在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
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知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持,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
”“卫生之本,还气妙诀。
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
……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行导引之术,以为(却病延年)之根本。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卸尽浊气,先定根基,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即丹田),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
无念之发,天机自动。
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
……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
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的太极拳论陈鑫简介陈鑫是近代太极拳方面的理论家,属于陈氏太极拳的传人之一,他的祖父和祖叔都一直钻研太极拳,但是因为祖父在中年时期突然在湖中溺水而亡,所以他的父亲便跟随祖叔一起学习太极拳。
而陈鑫本来是清朝末年时期的贡生,关于这个人物的信息在陈鑫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陈鑫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陈鑫图片陈鑫简介中介绍到他出生在1849年的时候,是父亲的第三个儿子,到了他这一辈陈氏太极拳已经到了第八代,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学武,在这方面非常有天赋,也很了解太极武功的精髓,后来又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可以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为了能够将陈氏太极拳发扬广大,陈鑫一直致力于著书立说,最为主要的作品有《陈氏家乘》五卷、《陈氏太极拳图说》以及《安愚轩诗文集》等等。
另外陈鑫简介还介绍到他和妻子并没有生下孩子,后来将兄弟的儿子过继来成为嗣子,三人一起相依为命,但是他为了创作作品生活变得越来越贫困,日子过得非常的困难。
到了1927年的时候军阀割据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也变得混乱不堪,他的书稿曾经一度遗失许多,不过因为初稿还在,所以才得以继续创作。
后来族中有人想要购买他的手稿,陈鑫在和家人商议之后将书稿全部给了他,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之后这个人来信说在渡江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全部散落到了江中,这件事让陈鑫大受打击,一年之后就离开了人世。
陈鑫太极拳论陈鑫是陈家太极拳的第八代传人,是中国近代史的太极拳论学家。
陈鑫天资聪明从小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太极拳,陈鑫所学更胜其父,陈鑫很好的学到了太极拳的精妙之处。
陈家太极拳陈鑫太极拳论:学太极拳的人首现要明白为何要学,怎么去学它,要有主次分明,学之前先要树立理解,要从书读起,让理论现从书中建立,让理论贯彻脑中,然后才能更好的去实践,第一试打去理解什么是任督二脉,太极拳不可过急,过急则无用。
人都有任督二脉,从人的后背找到,让真气从二脉穿过,在调养自己的气血,让自己的呼吸匀称,把自己的脑袋里的思想放空,要做到完全静的连自己也要忘掉,每打出一招,要随空气流动,顺势而发。
太极拳各家拳论摘抄程以宁先生说:“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环之而为太极,直之而一,一即道也”。
杨万里在《诚斋易传》里讲到太极:“元气浑论,阴阳未分是谓太极。
太极者,一气之太初也。
王道渊说人身三宝:神,气,精。
先天三宝为三体自然之道,即元精,元气,元神;后天三宝为三用有为之道,即交感精,呼吸气,思虑神。
故以元精炼交感精;以元气炼呼吸气;以元神炼思虑神。
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元气住而呼吸之气不出;元神全而思虑之神不起。
吴老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无极而太极,就是在无极里面含有一个昭然不昧的本体,这个东西就是太极”。
《拳论》云: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沌,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袭,倾者倾,跌误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园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
陈微明先生:求其柔者,可使全身能撤散而不连带也。
假如推其肩,肩动而身不动;推其身,身动而腰不动;推其腰,腰动而腿不动,故能稳如泰山。
若放人时,则又由脚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连为一气,故能去如放箭。
若不能柔,全身成一整物,力虽大然更遇力大于我者,(被)推其一处则全身皆立不稳矣。
陈微明先生太极问答,有云:“和外家拳交手时,先要以手粘住敌人,如对方欲向上,即提而放之,向下则采而捋之,进则用曲线化之,退则乘势发之,不问前后左右皆然。
”是则太极拳之应用虽不拘泥于着数,但终未必离开着数,不过于应用时,比外家拳多一粘劲,随敌人变化,而用着化打。
马岳梁先生:太极拳的轻不能用单纯不用力来解释。
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
轻就是不能用爆发力,避免双重。
轻也不是松懈。
松懈和爆发力均为太极拳之大忌。
轻是有力不用。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
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
杨氏陈炎林先生说过:“气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定”。
陈鑫图说拳式歌诀一、金刚捣椎先左后右不为奇,一动一静是围棋。
围到山穷水尽处,突然一捶判雄雌。
二、懒扎衣世人不识懒扎衣,伸者为阳屈者阴。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跟基。
三、合式(六封四闭)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
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合封中闭。
四、单鞭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亘西东。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
五、第二金刚捣捶第二金刚左转身,周身辗转手足齐。
上接单鞭非无故,下开白鹤格外雄。
六、白鹤亮翅闲来无事看白鹤,右翅舒展又一波。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七、搂膝拗步两手平分两足开,右前左后护胸怀。
只要中间身法正,何惧周围一齐来。
八、初收浑身猬缩似纯阴,阴中藏阳任人侵。
徐徐引进人莫晓,不收不见放中巧。
九、上三步(前堂拗步)说放就放连上步,如猫扑鼠步法精。
上纵下行两手缠,下接斜行在前堂。
十、斜行拗步左足斜行开一步,左手搂膝往后行。
眼随右手中指走,搂膝斜行意理同。
十一、再收初收原接搂膝后,再收紧与斜行凑。
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
十二、上三步(前堂拗步)再上三步把敌追,猛虎下山腹中枵。
一转周身向前堂,遂搦捶头掩右手。
十三、掩手捶忽然有敌自左来,右拳随即向左开。
劝君有力休使尽,剩下余力扫千军。
十四、第三金刚捣捶金刚三捣方称奇,两手循环转如轮。
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阴阳在此身。
十五、披身捶两捶披身势最雄,右拳直往小腹奔。
两手分开皆倒转,一捶击中便伤人。
十六、背折靠右拳落在神庭上,左拳岔住左腰间。
眼神注定左足尖,背折一靠更无偏。
十七、青龙出水顶精领起身法正,裆间撑合半月圆。
右手撤回又一拳,此为太极变中拳。
十八、肘底看捶肘底看捶叶底花,好似仙桃垂肘下。
果能识得拳中趣,三十六宫都是春。
十九、倒卷肱左顾右盼倒卷肱,两手更迭转无声。
退中寓进阴阳变,首莫仰来腿莫颠。
二十、第二白鹤亮翅又展白鹤右翅开,虚擎两手护胸怀。
沉肘压肩蛾眉肖,一点灵机在心裁。
二十一、第二搂膝拗步搂膝拗步今又来,扣合周身护官骸。
陈鑫《太极拳权谱》原文:中气贯足,精神百倍。
临阵交战,切忌先进,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竖我壁垒。
白话译文:正确的行动方法练习久了可以使体内真气充足,精神倍增。
对敌时不主动攻击是太极拳权术的原则。
如不得已需先行动手,应在守中的情况下,通过肌肤轻轻的接触,带领牵引对方的神意,造成他肢体上的漏洞。
我则神舒意静,只是安排好自己的周身内外上下即所谓坚我壁垒,待彼来攻。
原文: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一引一进,奇正相生。
白话译文:能够立身中正,又能支撑八面,形势自然是有备无患(不求备而自然有备)可随时等候人来偷袭。
只要持中自可随时能随其所动。
引其来势,乘隙进击,做到动静相兼,奇正相生。
原文:佯输诈败,反败为功,一引即进,转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兵行诡计,严防后侵。
前后左右,俱要留心。
白话译文:假装不敌的本意也是要引诱对方出现漏洞,我才能反败取胜。
要处在于:当一引出对方空隙就要跟进,好象风一样说有就有。
但是即便得机得势,也只宜攻进七分地界,就要迅速停止,这是遵循兵法学说,防止后面敌人侵袭。
所以一旦发动攻势,自己的前后左右都要留心照应。
原文:进步莫直,不直不遂。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忽上忽下,或顺或逆。
日光普照,不落边际。
白话译文:进步不要直行,直行不便于转换还容易受到攻击;不直行对方的意图就不易得逞。
足下能够做到轻灵,自然可随手一致运行,达到圆通无碍。
当然也可以忽然上下,无论顺逆的方向都可以随意运动。
总之能轻则圆,能圆自通,好象正午的太阳普照万方,毫无边际,这也可以指心神意气的运行,没有迹象。
原文:我进击人,令其不防。
彼若能防,必非妙方。
大将临敌,无处不慎。
任他围绕,一齐并进。
斩将骞旗,霸王之真。
白话译文:我要进击别人,一定要让他不能防,他若是能够防守住,就说明我做的不够完善。
要象大将军上阵,处处谨慎留心。
就不会怕人多围绕齐来进攻。
战场应对应当具有王者的精神气势。
原文:太极至理,一言难尽。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09年第11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胸后大椎通至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其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硬,扭转不灵,亦露笨像,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皆振。
”“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丽,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膝撑开)合(劲合住)半月圆。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顶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
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
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止,丹田为全体之气归宿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心气无不俱下。
”“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
”“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五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
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释全文(7)陈鑫太极拳论白话解第十篇:太极拳用说原文:五行生克无处不有,无时不然。
如两人交手敌以柔来者属阴阴当以阳克之;属水水当以火克之,此当然之理势也,人所易知者也。
独至于拳则不然,运用纯是经中寓权,权不离经,何言乎尔?彼以柔来者,是先以柔精听我如何答应,而后乘机击我,我以刚就,是我正中其谋,愚莫甚也。
白话译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到处都存在,随时都有。
比如两人交手,敌以轻柔的技法进攻,属阴,我可以刚猛属阳的技法克制他;攻势属水,我可以用属火的形势克制他。
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人们也容易知道。
但太极拳则不是这样,临场运用要在常规中权衡机变。
什么意思呢?对方轻柔进来,是探听我会怎样对付我,我若没有权衡机变,见柔来即以刚对,正落入陷井,是非常愚蠢的事。
原文:问该如何应答?彼以柔法听我,我以柔法听彼。
拳各有界,彼引我进,只可至我界边不可再进。
再进则失势。
如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以天生大勇者论之,非为常人说法也。
即为大勇,亦为涉险。
白话译文:应该怎样应答对方的以柔相引呢?人以柔进是以肌肤相触处细听我心意肢体的反应,我也当以这种做法听他来意变化。
敌我之间各有边界,彼引我,我只可以到我界边就不能再随彼进,再进必失势。
有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应该奋进。
不入老虎巢穴之中,怎能擒到老虎之子,这是相对天赋勇猛者说的,并非常人行事的理法。
何况即具有神勇的人这样冒进也是涉足险境,不足以为师法。
原文:问该如何处置?如彼引吾前进未出吾界,即变为刚是彼惧我而变柔为刚,是不如我者也,我当以柔克之。
半途之中生此变态。
我仍是以柔道之引进落空者击之。
白话译文:那应该如何对待呢?如果彼引我向前还没有出我地界,彼已变柔为刚,是彼心中怕我,应是功夫不如我的,我就可以以柔克制他。
若是中途有变化,我仍然是以柔意附听引彼使进,待对方意思落空,即为有隙,我当乘势变意进击。
原文:如彼引我已至我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视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机可乘,吾即以柔者忽变而为刚击之,此之谓以刚克柔以火克水。
陈鑫十三势分节陈鑫太极拳论经典十三篇第一势金刚捣碓,只一势。
言太极阴阳之理皆具。
第二势揽擦衣、单鞭、金刚捣碓,共三势。
太极生两仪也,继以金刚捣碓旨不离宗。
第三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共二势。
两仪生四象也,白鹅以起其势,搂膝拗步象乾坤坎离四卦之位。
第四势初收、斜行拗步,共二势。
四象生八卦,斜行象兑震巽艮四隅之卦。
第五势再收、前堂拗步、掩手捶、金刚捣碓,共四势。
本其蓄精以至出精,终于复归太极原象。
第六势披身捶、背折靠、肘底看拳、倒卷肱、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共六势。
其中倒身法、背身法、屈身法、退行法,此皆势中变格无不具。
第七势闪通背、掩手捶、揽擦衣、单鞭,共四势。
是倒转身法以归平衡身法。
第八势上云手、高探马、左右插脚、中单鞭、下掩手、二起脚、兽头势、踢一脚、蹬一跟、掩手捶、小擒拿、抱头推山、单鞭,共十三势。
云手横行法,左右插脚、踢蹬皆言足法,下掩手伏身法,二起脚飞身法,抱头推山合身法,中单鞭手足齐用法,踢蹬两大转身法,小擒拿偷步法,兽头势护头、护心、护膝法。
以上十三小势是与群敌交手大战一气,承接不能割断,无间可停,故共合为一势。
第九势前招、后招、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揽擦衣、单鞭,共七势。
前后招是前后相顾手法与眼法,野马分鬃披身法、连进步法,玉女穿梭右转身法、平纵身法,单鞭气归丹田、平心静气法。
以上七势亦是交手法。
第十势中云手、摆脚、一堂蛇、金鸡独立、朝天蹬、倒卷帘、白鹅亮翅、搂膝拗步、闪通背、掩手捶、揽擦衣、单鞭,共十二势。
摆脚是横脚打法,跌叉是低身法,金鸡独立、朝天蹬是高身法、用膝法。
以下七势皆重出不必再赘。
共十二小势亦是一气相连,不可割断,故合为一势。
第十一势下云手、高探马、十字脚、指裆捶、青龙出水、单鞭,共六势。
十字脚即十字靠也,指裆捶者制命法也,青龙出水跳跃进身法,不必转身亦是纵法。
第十二势铺地鸡、上步七星、下步跨虎,共三势。
铺地鸡展左腿坐地身法,上步七星前进上步法,下步跨虎上下相顾身法。
陈鑫太极拳拳理摘编无极太极,道法自然,立身中正,心静体松太极者,生于无极也。
阴阳由微于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
太极者,万物未生之始,阴阳初分之时,大莫大于阳,大莫大于阴,合阴阳两大之气,无以名之,古人名之为太极。
混沌之始,一物无有,而理与气未尝绝也。
理为真宰,固不绝;气有数,数尽则混沌矣。
迨混沌后,天地辟,无物不有矣。
至有之之极,气数完,则又混沌矣。
仍归元。
此太极图也。
前人于无可图之处而图之,名之曰太极。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然吾身之开合,即天地之阖辟,天地之阖辟,即吾身之开合。
人身一小天地,一而二,二而一也。
合之即太极也。
太极者,阴阳已具,而未形者也。
阴阳者,太极既分之名也。
动而生阳,则为开;静而生阴,则为合。
故吾谓一开一合,而拳术尽之。
太极即周身,周身即太极。
惟无物不本于太极,无事不本于太极。
故运动家因前人所言,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阖一辟,循环无间者,仿其形似运行吾身,而使太极之理与太极之气即吾身之五官百骸绘出一幅太极图画。
然是太极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吾惟即吾身固有之太极,以运行吾身,其气机循环无间如同一圈。
然自形迹观之,所运者,上下四旁皆是一个圈。
吾固曰,太极拳不过一圈,然亦不过仿其形似而已。
至于太极之理,行不可著,习不察终,身由之,而莫知其道之所以为道也。
太极岂易言哉。
太极拳者,实本太极之理,自然而然者。
借官骸以呈其象,非人力所能为者。
圣贤以此理实行于人伦日用之间,拳家以此理实用于耳目手足之际,其保全身心性命之理以储其用行舍藏之理,道无二致也。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
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
拳者,权也。
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也。
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
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
不得以一拳曰拳也。
其枢纽在一心。
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白话)曹树人前言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
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
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
有本(1780-1858)门人清平(1795-1868)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1810-1890创和氏)李景延(1825--1893创忽雷架)武禹襄(1812--1880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
即杨氏露禅(1799--1872)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1771--1853)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
仲甡兄弟(仲甡1809--1871季甡1809--1865)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
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
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
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
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
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陈鑫论陈氏太极拳练拳身体各部位之规矩1、头“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2、眼“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
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
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
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
此时运动手似停止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
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运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视返听,含光默默。
”3、耳“耳听身后兼左右。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声音。
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4、鼻,口“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为中界。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5、项“项竖直不可硬。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6、手“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清代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七)第七论六进既知三合,犹有六进。
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与!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
六进之道,如是而已!解析:任何事物间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六进也不例外,六进是依据太极拳技击客观性而提出的。
技击交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太极技击要求以静制动,后发先至,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进攻取胜是武术的共性,太极拳并不例外,太极拳进攻靠的是引化对方空背而击。
进击要求:抓住机会,定准目标,速度要快,力度要大,距离要短。
因此,六进要符合以上条件,要研究人体生理结构特点。
掌握六进特点,进攻才能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没有抽扯之形。
太极拳技击重六进(资料图源自网络)一、头进头为周身之主,头作为首脑,其意义在于领进为尚。
头是指挥官,也是先行官,只有头进,身才能跟随。
由于“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的要求。
若头不进,重心必歪斜。
头进身随,技击才能成功。
如:“前趟腿”、“金刚捣捶”、“掩手肱拳”等势最为明显。
头进身随、弓腿击发。
练功要保护头。
头是主要技击对象。
头部一但受害,大脑失控,眼睛闭塞,其全身必乱,战必败无疑。
因此,练太极拳要重视头部的训练,要求不低头,不仰面,不左右歪斜,不摇头晃脑。
两手划圆时要注意看护好头部。
若技击头动要慎之,护之。
要时刻注意头的顶劲、领劲训练。
陈鑫讲:“拳自始自终,顶劲绝不能失,一失顶劲,四肢者无所附攀,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领起精神,动作就能圆活自然。
眼睛活,反应快,判断准。
耳朵灵,辨音准。
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主宰胜利。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无极象图: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
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象图:太极者,生于无极也。
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
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
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
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
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
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
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第一势:金刚捣碓成势:1.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2.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3.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4.颈端直。
5.左肩松下,不可上架,右肩松下。
6.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7.左肘沉下,须得轻轻擎住意,右肘沉下,不可稍有上架意。
8.左手腕朝上,与鼻准上下相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
9.气皆归于丹田。
10.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11.左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右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12.左足与右足并齐;端正平立。
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
13.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
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承仰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
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清末陈鑫太极拳论著:学太极拳须知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研读了陈鑫(陈鑫字品三,前清岁贡生。
生于1849年,卒于1929年)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其中太极拳卷一的篇首重点介绍了“学拳须知”,我认为非常有启发作用,故上传于博文中与大家分享。
企盼着对太极拳的爱好者们有所裨益!1、学太极拳,不可不敬。
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
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2、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
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
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
3、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
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心受教,人谁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善以为善,善斯大矣!4、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
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
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
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为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5、学太极拳,先学读书。
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6、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
吾身中自然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者所能增损也!复其本然,教者即止(教者教以规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7、太极拳虽无大用处,然当今之世,列强争雄,若无武艺,何以保存?惟取是书演而习之,于陆军步伐止齐之法,不无小补。
我国苟(g ǒu,如果、假使)人人演习,或遇交手仗,敌虽强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国体之一道也。
有心者,勿以忽晓之言弃之!8、学太极拳,不可借以为盗寇抢夺之资,奸情採花之用。
如借以抢夺採花,是天夺之魄,鬼神弗佑,而况人乎?天下孰能容之!9、学太极拳,不可凌厉欺压人。
一凌厉欺压,即犯众怒,罪之魁也。
陳鑫太極拳論◎心靜身正,以意運動◎開合虛實,呼吸自然◎輕靈圓轉,中氣貫足◎纏繞運勁,舒暢經絡◎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著著貫串,勢勢相承◎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運柔成剛,剛柔相濟◎先慢後快,快而復慢◎竄奔跳躍,忽上忽下◎剛柔俱泯,一片神行◎培養本元,勤學苦練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拳譜太極拳經譜太極拳推原解用武要言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論官骸十三目◎葛手論集錄◎曷手十六目◎揭手三十六病◎葛手歌二首◎心靜身正,以意運動 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
太極者,生於無極也。
陰陽由微於著,循環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
……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
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形耳。
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
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
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炎,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
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圭角。
靜以待動。
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
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為本。
身法端凝莫側,收斂精神,另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
若兼帶俯仰伸縮法,規矩方為完全合一。
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後;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往,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皆有中氣以貫之。
此臨時以意會之自知。
身雖有時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執泥。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7)
作者:
来源:《少林与太极》2010年第02期
刚柔俱混,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
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
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
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
乾坤如籥,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
至终复自始,一气运弛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不穷。
”
“太极不过阴阳之混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
浑乎雕刻之不作。
”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
“纯乎天则打拳皆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
”
“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
技至此,真神品矣。
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和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故吾身之运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迟忽速,忽隐忽现,或大开而大合,忽时行而时止,莫非一片灵气,呈于色象,真如鸯飞鱼跃,化机活泼,善观拳者,必不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
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之自能生动灵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
知此而后可与言内劲。
如第以由内发外者为内劲,此其论犹浅焉者也。
”
“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
”
“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
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
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着,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
“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绣出从君看。
”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围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
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
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
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
”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则得矣。
”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难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功夫。
谚有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
’信然。
”
“空耍拳势,原无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
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用可也。
”
“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
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
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
学者勉之。
”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规矩者,方圆之至也。
以之诲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
苟至于巧,则是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而要志不可满。
谚有曰:‘天外处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
’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
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
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
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
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
躁心者其勉诸。
”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
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现妙。
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
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只要功久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