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从哪儿来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黄土成因之谜我国是黄土分布最广的一个国家。
黄土,色黄褐,实际是颗粒均匀的、砂粉质的黄色尘土物质,一般由易溶解的盐类和钙质结构组成,比较松散,遇水后极易崩解。
我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即由黄土构成。
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达180~200米,覆盖面63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之最。
这厚厚的黄土来自何处?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是风成的,它的原籍在新疆、宁夏北部、内蒙、乃至远在中亚的大片沙漠。
荒漠上干燥气候的机械风化,使顽石崩裂成无数细小石粒,这些大量细小的沙粒,在强大的反气旋、猛风吹扬下,腾云驾雾,万里迢迢来到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沉积下来,久而久之,就堆成一片黄土高原。
人们发现,黄土的颗粒越往西越粗,这也是风成的一个证据。
这一学说还有许多佐证,首先是历史事实,据前汉书记载:公元前32年(汉帝建始元年)4月的一天,“大风从西北起,云气亦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无独有偶,历史在近年来重演了,1984年4月26日,陕西关中地区天色骤然昏暗,空中黄尘纷纷扬扬地飘落,西安市蓝天丽日不见了,街道上汽车得亮着大灯慢慢行车。
原来,这场罕见的黄风暴源自南疆,途经甘肃、宁夏,一路上裹胁着大量黄土尘埃呼啸而来,最后在陕西降落。
这又给黄土是风成的,黄土来自新疆、中亚的见解提供了一个证据。
然而,不少科学家经过细心考察,否定了黄土是风成的说法。
理由有二:一是黄土的分布高度有一极限(高度各地不一),超过这一高度,黄土就不再出现了,这就否定了黄土是风带来、由天上落下的假说;二是人们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一砾石层,而这浑圆的砾石层却是典型的河流沉积物。
于是这些科学家认为:黄土是水成的。
黄土的原藉在黄河的上源。
此外,对黄土的成因还有各种看法:一种认为黄土既不是风成的,也不是水成的,它的“原籍”就在本地,是“土生土长”的。
一种认为,黄土既来自西北、中亚,由大风刮来;又有源源不绝的河流携带而来的;还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基岩上风化的,它是3种作用共同形成的。
揭开黄土的秘密作者:张佳静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24期提起陕西北部的地形,人们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提起陕西北部的民居,人们一定会想起当地人依黄土而挖建的窑洞。
其实,陕西北部只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黄土高原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等省区,西南与中国最高一级地形阶梯青藏高原相接,西北与蒙新高原为邻,南至秦岭,东以太行山为界,与中国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毗邻,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在800~3000米之间。
黄土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在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但是,中国的黄土最具典型性。
中国的黄土分布最广,地层最全,厚度最大,而且有独一无二的黄土高原,黄土覆盖最厚的地区厚度可达180米。
在这片区域内,有着中国五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生活着2亿人,他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黄土息息相关。
那么,中国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近代以来,随着地质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黄土成因的认识形成多种学说,最著名是“水成说”“风成说”“残积说”“多种成因说”和“新风成说”。
水成说:水带来了黄土?最早研究中国黄土的欧洲人是德国地质学家庞培利,他也是黄土成因“湖积说”的最早提出者。
1864年,庞培利受清政府邀请,调查中国西北煤田。
几年后,庞培利任哈佛大学采矿学教授,并发表了在中国以及中亚考察的成果。
庞培利是“水成说”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的黄土来自黄河携带的泥沙,后流入淡水湖泊,慢慢在湖泊中沉积形成。
这个想法的提出,可能和他观察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有关。
但是,提出这个观点不久后,庞培利自己认为这个提法不够详细准确,证据不足,改为中国黄土的形成与岩石风化有关。
但无论如何,庞培利开了“湖积说”的先河。
金斯密尔是另一位研究中国黄土的欧洲学者,他认为中国黄土是因为海水作用而成,是“海成说”的代表人物。
金斯密尔是英国地质学的先驱,曾在中国考察,业余时间还是一位多产的汉学家,曾经翻译过中国的《道德经》。
在和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讨论后,金斯密尔认为,中国黄土区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黄土物质在海洋中不断沉积,后来在地质作用下逐渐隆起而成。
黄土的主要成分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由颗粒状物质和有机质组成。
它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工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黄土的主要成分入手,介绍黄土的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颗粒状物质黄土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颗粒状物质,它由不同粒径的矿物颗粒组成。
黄土中的主要矿物有粘土矿物、石英、长石等。
其中,粘土矿物是黄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伊利石、膨润土等。
这些矿物颗粒的粒径大小与黄土的性质以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二、有机质黄土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会影响黄土的肥力和土壤的保水性。
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也会对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产生影响。
因此,有机质在黄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土的形成过程与成分密切相关。
黄土的形成主要经历了风化、物质迁移和沉积等过程。
黄土的形成时间长,形成过程复杂,其成分的形成与气候、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黄土中的矿物颗粒主要来自于风化作用,它们在长时间的风力作用下被搬运、迁移并沉积下来。
有机质则是由植物的残体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组成。
黄土的特点有很多,首先是其颜色较浅,呈黄色或灰黄色。
其次,黄土的颗粒状物质呈现出较强的塑性和可塑性,具有较好的保水性。
此外,黄土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对于土壤的通气和排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土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黄土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对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和水分。
其次,黄土的保水性能良好,能够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此外,黄土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黄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黄土的保水性能良好,可以减少水源的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黄土中的有机质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在地质工程中,黄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黄土的颗粒状物质具有较强的塑性和可塑性,可以用于土壤改良和填筑工程。
黄土形成的原因黄土是一种很肥沃的土层,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
但黄土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都造成严重的危害,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黄土是怎么形成的。
以下就是店铺做的黄土形成的原因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形成黄土的原因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第四纪形成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黄土的粒径从>0.005毫米~<0.05毫米,其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
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风成说---反气旋风将荒漠或冰川区颗粒吹送到草原地带形成黄土水成说---水将成土物质搬运堆积形成黄土风化残积说---当地各种岩石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经过风化成土作用黄土的世界范围分布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苏联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
中国黄土的分布分布面积中国黄土的分布面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而且黄土地形在中国发育得最为完善,规模也最为宏大。
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
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哦,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黄土高坡》,给人们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记,也勾起人们对黄土高坡、黄土高原的眷恋。
黄土高原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黄土高原又是如何形成的?最近,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聂军胜教授及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成果给出的答案是:先是从青藏高原被黄河带到银川河套平原,然后被从银川河套平原吹到黄土高原。
黄河搬运来的物质储存在黄土高原‚我国的黄土,连同沙漠、戈壁大致位于北纬35度至45度范围之内。
中国黄土由粒级0.01-0.05毫米范围的粉砂组成,颜色从灰黄到黄红。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曾在《中国的黄土和风尘堆积》一文的表述。
我国关于黄土的研究随着地质学的发展而发展,对于黄土的成因大致有以下两种:其一是‚水成说‛。
约1840-1870期间,地质学家普遍认为黄土是水成的,属冲击、洪积或湖积、海积成因。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黄土是大型淡水湖泊成因的。
其二是‚风成说‛。
在1870以后,大气粉尘搬运,被认为是黄土的主要成因。
国内外科学家普遍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中国西北部戈壁沙漠吹过来的。
尽管也有学者提出,山前冲洪积扇、干枯的河床和湖泊边缘,也可以对中国黄土高原黄土提供粉尘。
然而,主流观点还是认为戈壁沙漠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物质来源,并不认为山前冲洪积扇和河床沉积物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物质来源。
聂军胜和他的团队的研究首次证明:黄河从青藏高原搬运来的沉积到银川——河套地区的河湖相沉积,是黄土高原的一个重要物质来源。
‚这跟近年来在沙漠地区钻探发现沙漠的形成年代在1百万年相吻合。
黄土高原中部最老黄土的年龄为8百万年左右,显然不可能来自于沙漠戈壁。
‛聂军胜解释说,当时的黄土物质来自于山前冲洪积扇,干枯的河床和湖泊。
8-3.6百万年前这段时间,黄土高原黄土最厚的地方都不超过100米,因此当时黄土高原规模和氛围很小,可能当时都不能称为黄土高原。
黄土地质与地表过程
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也分布在其他地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黄土的形成与地表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造作用:黄土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主要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地震等地质作用造成地表物质的破碎和混合,导致黄土材料的形成。
2. 气候作用:气候对黄土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雨水很少,大部分水分蒸发后留下的是沉积物。
另外,气温波动大,昼夜温差大,也促进了黄土的形成。
3. 植被作用:植被的生长和分解可以促进黄土形成。
树木的根系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透气性,使土壤更易被风吹起和淋溶。
植物残体的分解也会释放出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促进黄土的形成。
4. 风化作用:黄土的形成与风化作用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各种岩石在风化过程中会逐渐破碎成粉末,这些粉末在风的作用下被搬运并沉积在较远的地方,形成黄土。
总的来说,黄土的形成与地表过程密切相关,包括构造作用、气候作用、植被作用和风化作用等。
了解这些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黄土的形成和演化,对黄土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1。
八年级地理黄土知识点黄土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土地的特殊土壤,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分布。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地理黄土知识点,包括黄土的形成过程、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
一、黄土的形成过程黄土的形成是由于岩石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及水和风力的作用。
然而,黄土的形成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长时间的风蚀、水蚀、逐渐堆砌、压实等多个自然过程之下,岩石逐渐破碎、颗粒逐渐细小,形成黄土。
二、黄土的地理分布黄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南地区,其中以黄土高原分布最广。
除了中国,其他地区也有黄土,如美国、法国、西班牙等。
三、黄土的生态环境黄土的赤裸、贫瘠、脆弱,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黄土缺乏植被保护,容易腐蚀和浸泡,导致洪水的暴发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时,黄土高原水资源贫瘠,生物多样性较少,也是生态环境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黄土的经济价值黄土虽然生态环境不良,但却有着丰富的经济价值。
黄土高原是我国多年的重要农业、畜牧业、煤矿业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农牧业在该地区占据重要的位置,黄土中所含有的营养丰富雨水保存多,为该地区的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天然气和大量矿产资源等,也让黄土地区成为了多种资源的重要供应基地。
总结:黄土是中国境内高原地区的特殊土壤,其在中国的经济价值不可忽略。
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黄土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挖掘矿藏资源的价值,加速农牧业的发展,并建立生态产业体系,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尤其亚洲的一方美丽的风景。
黄土堆积的3个条件黄土是一种常见的沉积岩,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分布,对于黄土的积累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探讨黄土堆积的三个条件。
1.气候条件黄土堆积的首要条件是适宜的气候。
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气候干燥,缺乏充足的降水。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生长缓慢,土壤发育较差,因此黄土在这种环境下积累较为普遍。
此外,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土壤,黄土对于适宜的气候条件要求不高,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带都能够形成。
2.地质条件黄土堆积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黄土母岩、地貌条件和沉积条件。
首先,黄土母岩是黄土堆积的基础,通常是由含有一定含水量和孔隙度的粉砂粒、黏土矿物等岩石产生的。
其次,地貌条件对于黄土堆积也至关重要。
例如,山地或丘陵地形容易形成黄土,因为在这些地形中,水分很容易流失,从而形成了缺乏泉水的干旱环境,进而促进了黄土的堆积。
最后,沉积条件也是决定黄土堆积的一个重要因素。
黄土通常是由风力或水流的作用在地表堆积而成的,因此需要合适的风力或水流的作用才能形成黄土。
3.时间条件黄土堆积还需要合适的时间条件。
黄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沉积和堆积作用,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万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黄土积累层的厚度才会逐渐增加,并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黄土层。
此外,合适的时间条件也包括了其他地质作用对于黄土的影响。
例如,黄土在长期的风力或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可塑变形,但是适度的地震活动可以帮助黄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总结来说,黄土堆积的三个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和时间条件。
合适的气候条件提供了黄土堆积所需的干旱环境;地质条件包括黄土母岩、地貌和沉积条件;合适的时间条件是黄土堆积所需的长时间积累和堆积。
这些条件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了黄土堆积的形成。
对于黄土堆积的研究和理解,不仅有助于认识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也对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从哪儿来
1938年,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先生,只身一人,从陕西省的西安向北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
从西安到陕北途中,正好穿过中国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地区。
面对眼前遍地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奇特地形景观,斯诺先生感到困惑不解。
后来,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这是一片多么可怕的地方,简直就是“疯神”捏就的土地!
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到处都是一条条深深的沟谷和荒凉的土山。
不只是许多外国人觉得难以理解,就是刚来到黄土高原的中国人也无法想象。
可以说,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区域这样大的、完全由黄褐色的土质覆盖的土地。
北到长城一线,南到秦岭,东到河北与山西分界的太行山,西到甘肃省境内的乌鞘岭,包括山西、陕西的大部分,甘肃、河南、河北、内蒙古的一小部分,在总面积大约四五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完全就是一个黄土的世界。
黄土高原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普遍注意。
他们思索着:这么大面积的黄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种学说认为,黄土是当地岩石风化造成的。
他们推测,由于地质年代十分久远,风化时间十分漫长,天长日久,完全可能使当地岩石逐渐风化成粉末,在当地堆积成厚厚的黄土。
这种学说受到不少科学家的反对。
他们认为,如果上述观点成立的话,黄土高原应该到处都是黄土。
可是,事实上黄土高原超过两三千米以上的山地并没有多少黄土分布。
这些山地是由另一种土质覆盖着,上面分布着茂密的林木,它们像一个个绿色的小岛,屹立在茫茫的黄土海洋中。
另一种意见是,黄土是由流水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
他们发现,在一些黄土的地层剖面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种分层现象无疑是流水形成的最好证据。
可是,反对者提出不同意见。
他们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分层现象并不明显。
相反,在几十米厚的黄土层里,上下几乎都是一种非常细致的黄土层。
话还要说回来。
以上我们所说的黄土,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黄色的土”。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一种细腻、均匀、颗粒的大小只有一毫米的几十分之一的土质。
到了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黄土风成说逐渐占了上风。
简单地说,就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由大风吹送,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漫长的时间,逐渐堆积形成的。
最早提出风成说的是一位俄国学者。
他到过中亚的许多地方。
在调查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辽阔的中亚地区的中央部分,分布着大片砾石遍地的戈壁滩,在戈壁滩的外围,分布着几片有名的沙漠,即哈萨克斯坦的卜拉库姆沙漠、中国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再向外,就是广布于我国黄土高原上的黄土。
从戈壁,到沙漠,再到黄土,三种不同粗细的物质,由粗到细,由细到更细,大约呈同心圆的方式分布着。
这个现象说明了中国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肯定是由大风,把中亚、中国的戈壁和沙漠地区中的细土吹到黄土高原上的。
起初,支持这个学说的人并不多。
因为,在一些人眼里,黄土高原上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厚的黄土层怎么能是大风吹来的呢?
中国科学家的工作给了黄土风成说的强有力的支持。
他们找出了夹杂在黄土地层中的大量植物孢粉化石,通过对这些孢粉的分析,可以判断形成黄土时的气候环境。
中国科学家指出,形成黄土的当时气候是一种比较干旱的多风的环境,有利于黄土的搬运和堆积。
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黄土颗粒的分析,可以看出黄土的颗粒越往东南方向越细,相反越接近沙漠地区就粗一些。
这些事实无疑是黄土风成说的有力论证。
最近,一种进一步揭示黄土成因的新学说被提了出来。
这种学说认为,青藏高原隆起最快的时间距今只有几十万年,与黄土形成时间大体相当。
因此,有的科学家把黄土高原的形成与中国青藏高原的隆起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考虑,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曾引起欧亚大气环流的急剧变化。
也许有人要问,青藏高原的隆起怎么能和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呢?原来,青藏高原是一片非常辽阔、非常高大的土地,它像一个屹立在大气海洋中的巨大岛屿,必然会对地球上的大气流动产生影响。
科学家们认为,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作用,才出现了中国的季风与中国西部的干旱区。
中国黄土高原正好处在中国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之间,这种大环境,为黄土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这种学说,从地球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受到国内外不少科学家的重视。
当然,黄土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以及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堆积过程等,还需要人们进一步探讨。
最后,不能不再多说几句:风成说并非已成定论。
近年来,水成说又有抬头之势。
黄土与黄土高原是中国最独特的自然景观。
它面积辽阔,历史久远。
不光对于黄土的成因,人们意见不一,而且黄土本身蕴藏着的许多科学的奥秘,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它、研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