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 格式:ppt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27
体育心理学第五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5 大题,45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体育锻炼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是由于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触发和增加神经肽的释放,激活中枢阿片系统(Thoren,1990),从而影响大脑分泌β-内啡肽。
”这一假说为:A.单胺假设B.心境状态假设C.神经肽假设D.心血管健康假设2.“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促进5-羟色胺释放,有效地增进心理健康”这一假设是:A.单胺假设B.心境状态假设C.神经肽假设D.心血管健康假设3.灵魂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__________。
A.精神是大脑的一部分B.精神控制了大脑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4.“个体行为的改变是由于个体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进行的评价。
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还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
”该观念是__________理论的观点。
A.控制理论B.健康信念理论C.计划行为理论D.跨理论模型5.关于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研究,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从降低焦虑的效果来看,短期锻炼比长期锻炼的效果更好B.有规律锻炼比无规律锻炼者更少出现焦虑情绪C.特质焦虑状况的减轻可能是因为体育锻炼的效应抵消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D.体育活动较低焦虑与活动增加了肌肉的紧张度有关。
6.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体现在__________。
A.运动员的智力高于一般人的智力B.小强度的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大C.不同的锻炼项目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相同D.体育活动对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不产生影响7.“即使一个人对活动有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认识,但是,如果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足够的机会去锻炼,那么他/她的活动意图将会变得薄弱。
”该观点符合__________。
A.社会认知理论B.健康信念理论C.计划行为理论D.控制理论8.突生二元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__________。
体育与心里健康教案教案标题: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活动教案目标:1.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 掌握一些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活动。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体育活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知识讲解:1. 介绍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如释放压力、提高自信心、增强团队合作等。
2. 介绍一些具体的体育活动,如慢跑、瑜伽、篮球等,以及它们对心理健康的益处。
活动体验: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并进行一次简单的体验。
2. 学生们分享他们的体验,讨论体育活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
小结:1. 总结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 强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扩展活动:1. 学生自主选择一种体育活动,并制定一个长期的锻炼计划。
2. 学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一次体育活动,如运动会或友谊赛。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口头分享和讨论。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体育活动的安全性,提醒学生注意自身身体状况。
2. 鼓励学生尊重他人,团队合作。
3. 灵活调整教案步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案延伸:1. 可以邀请专业的体育教练或心理健康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指导。
2.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比赛或活动,提高他们的竞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5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一、填空题1.心理健康强调______,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______,它是一种______的良好状态。
【答案】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能够有效地处理内外关系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______、______。
【答案】情绪;人格;认知功能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______,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答案】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4.关于______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答案】体育锻炼与情绪的关系5.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血压、心率、皮电6.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答案】横向研究;纵向研究7.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8.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9.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健康信念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10.跨理论模型的变化阶段分为5个不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11.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______,它在______比较重要;二是______,它主要应用于______。
【答案】认知过程;阶段变化的早期;行为过程;阶段变化的后期12.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______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______和______来决定。
第5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1.简述体育活动与认知、情绪、人格、应激等的关系?答:(1)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者认为,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之间有着适度的正相关,长期的体育锻炼在认知表现上比短期的体育锻炼有更大的效应;有规律的锻炼可以通过提高知觉和运动系统的总体速度来提高精神运动的速度(2)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体育锻炼行为是人们调节情绪的最自然的选择;体育活动的情绪调节方式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
①体育活动的抗抑郁效能a.一次性体育活动和长期体育活动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
b.体育活动既可以降低特质性抑郁(长期的、稳定的),也可以降低状态性抑郁(短期的、波动的)。
c.体育活动可以降低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的抑郁。
d.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均可以降低抑郁。
②体育活动降低焦虑的效能体育活动具有即刻降低焦虑的效果,包括降低认知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
从降低焦虑的效果来看,长期锻炼比短期锻炼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更少出现焦虑情绪。
③体育活动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效能主观幸福感是指描述个体目前体验到的幸福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价。
④体育活动中的特殊情绪体验体育锻炼还能使锻炼者从中感受到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
a.流畅体验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它来源于人们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的满足。
在这种体验状态中,人忘我地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活动之中,从活动过程本身体验到乐趣和享受,并产生对活动过程的控制感。
b.跑步者高潮是指在跑步过程中出现愉快轻松的感觉,主要表现为跑步者感觉到自身与情境融为一体,身体轻松,忘却自我,充满活力,超越时空障碍。
(3)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育活动对某些人格特质的改变。
②体育活动对自尊的维护。
(4)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是个体与环境的一种特别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体育理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学设计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有些同学从活泼好动变得沉静好思,有些从谨慎害羞变得热情大胆,有些从孤独自卑变得开朗自信。
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相反,他们变得忧郁、偏执甚至好斗。
面对压力他们害怕、紧张,没有信心;面对同学他们敏感、孤僻缺乏自尊;面对挫折,他们灰心丧气,失去目标。
因此,心理健康是幸福人生的支柱。
体育活动对改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会通过体育活动来维护心理状态,增进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研究各项运动科目之前,应对体育的作用进行讲解,使学生们在今后的研究生活中,学会运用体育运动来增强自信,调整情绪,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同时,教材还突出了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相应的体育运动进行合理的心理辅导。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这个特殊转折阶段,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阶段,更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是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了解自信、自尊以及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技能目标是明确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信,学会通过运动来合理地调整情绪;情感目标是了解健康的心理对人生的意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问卷调查和师生互动。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形象地讲解健康心理对于人生的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的自信程度,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讨论,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调节消极情绪的方法,并制定短期的锻炼计划。
学法包括分组讨论和实践。
观看短片或图片后,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造成悲剧的原因,讨论控制情绪的方法等。
通过研究,了解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量身为自己制定训练计划,以便于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
小学体育教案之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小学生身心发展课程设计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小学生身心发展课程设计导言:体育运动在小学生身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通过有趣的体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还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体育运动,小学生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身心健康。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社会交往。
因此,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体育运动,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2. 培养小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小学生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3. 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1. 学习目标: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合作意识。
2. 活动安排:a. 活动一:分组合作- 活动描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完成给定任务。
- 活动目的: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 活动步骤: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完成给定的任务,如完成搬运物品、团队拼图等。
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b. 活动二:集体竞赛- 活动描述:组织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如接力赛、篮球比赛等。
- 活动目的: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 活动步骤: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竞赛活动,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为团队争取胜利。
在比赛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c. 活动三:心理健康讲座- 活动描述: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 活动目的: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体育心理学第五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5 大题,45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体育锻炼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是由于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触发和增加神经肽的释放,激活中枢阿片系统(Thoren,1990),从而影响大脑分泌β-内啡肽。
”这一假说为:A.单胺假设B.心境状态假设C.神经肽假设D.心血管健康假设2.“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促进5-羟色胺释放,有效地增进心理健康”这一假设是:A.单胺假设B.心境状态假设C.神经肽假设D.心血管健康假设3.灵魂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__________。
A.精神是大脑的一部分B.精神控制了大脑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4.“个体行为的改变是由于个体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进行的评价。
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还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
”该观念是__________理论的观点。
A.控制理论B.健康信念理论C.计划行为理论D.跨理论模型5.关于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研究,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从降低焦虑的效果来看,短期锻炼比长期锻炼的效果更好B.有规律锻炼比无规律锻炼者更少出现焦虑情绪C.特质焦虑状况的减轻可能是因为体育锻炼的效应抵消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D.体育活动较低焦虑与活动增加了肌肉的紧张度有关。
6.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体现在__________。
A.运动员的智力高于一般人的智力B.小强度的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大C.不同的锻炼项目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相同D.体育活动对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不产生影响7.“即使一个人对活动有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认识,但是,如果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足够的机会去锻炼,那么他/她的活动意图将会变得薄弱。
”该观点符合__________。
A.社会认知理论B.健康信念理论C.计划行为理论D.控制理论8.突生二元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