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影像学概况及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8.77 MB
- 文档页数:60
综述介入医学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影像学研究进展金凡志冒斌外科手术切除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肝癌的经典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患者自身情况及肿瘤病理特征各异,往往只有不到20%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1-3]。
射频消融术由于能够产生较高的肿瘤组织坏死率,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脏恶性肿瘤。
射频治疗的目的就是使肿瘤组织完全坏死,故精确评估射频术后肿瘤的坏死情况对肿瘤预后非常重要。
早期发现射频术后肿瘤的残存或复发能够为肿瘤的再次治疗赢得时间,从而起到延长生存期,提高治愈率的目的[4-8]。
包括CT、MRI等在内的不同影像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肝脏肿瘤射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正确认识肝脏肿瘤射频术后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将有助于对疗效的判定从而为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5-8]。
一、超声射频治疗术后肝脏肿瘤坏死的超声表现主要为术前显示的肿瘤内血管及血流信号在术后消失,而残存或复发肿瘤则表现为在增强超声中动脉期的高血流灌注及实质期肿瘤的明显增强染色;同时还可利用比较病灶治疗前大小与治疗后凝固坏死区域大小的差异来判定坏死是否完全,如果射频治疗后凝固坏死区明显大于术前肿瘤区,即有足够的安全边缘,亦提示肿瘤坏死完全[5-12]。
1.常规超声肝脏肿瘤射频术后坏死区B超表现主要为围绕射频电极的局部强回声,但由于缺乏特征性表现往往难以与肿瘤组织及周边正常组织相区别,且信号特征易变并与坏死区域的形态及体积相关性差;而彩色或能量多普勒技术主要用于评价肿瘤内血管分布情况,射频术后肿瘤内血管信号减弱,不易准确探测,因此难以应用常规超声来判定肿瘤坏死情况[5,8-11]。
2.造影增强超声由于常规超声在监测射频术后疗效中的局限,因此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造影增强超声监测术后疗效[8-13]。
目前使用较多的超声增强剂为利声显(Leviost,德国先灵公司)。
造影剂内充以空气微泡,其另两种成分为99.9%的半乳糖及0.1%的棕榈酸。
Solbiati[8]在造影增强超声中联合应用彩色及能量多普勒技术,于术后24小时内对20名患者的20个孤立的转移性肝癌结节的射频疗效进行监测,并以增强CT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研究。
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及最新的进展研究医学影像学目前已从传统的解剖成像进入了功能和分子显像时代,使影像诊断准确率大幅升高。
现今,X线、CT、MRI技术已常规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指导及治疗效果评价,医学影像图像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成像,甚至是四维成像的功能成像转变。
各项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超声分子显像技术是一种潜在的、较为理想的分子显影方法,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Abstract] Medical imaging has from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imaging into the function and molecular imaging era. Imaging diagnostic accuracy has sharply rising. Nowadays,X-rays,CT,MRI have routinely applied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guiding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dical imaging image achieves changes from 2 D to 3 D imaging,and even the 4D imaging. In clinic,all the techniques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 Ultrasonic molecular imaging technology has became a kind of potential and ideal molecular imaging method,which is the focus in this field of research in future.[Key words] Medical imaging;X-ray;Computed tomography;MRI techniques;Ultrasonic molecular imaging technology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该技术关系度密切的影像技术也取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方面发展最为快速的一门学科,其设备成像质量也向数字化迈进[1-4],如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均得到很大提升,实现了从2D到3D,甚至是4D的功能成像转变,影像诊断准确率得到大幅升高。
放射科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放射科影像学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医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通过不同的放射学检查技术,放射科医生能够观察和分析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病变变化,从而帮助医生做出早期、准确、可靠的肿瘤诊断。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并探讨不同的放射学检查技术在该领域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X线摄影X线摄影是一项常用的放射学检查技术,通过传统的X光机进行。
它可以提供关于肿瘤的轮廓和位置的基本信息。
X线摄影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骨肿瘤的检测方面,其成像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非常适合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但是,X线摄影的分辨率比较低,不能提供关于肿瘤内部组织结构的详细信息,因此在肿瘤类型的鉴别和定性诊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先进的放射学检查技术,通过使用X 射线和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来生成人体内部器官的横断面图像。
CT扫描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提供准确的肿瘤定位和分期信息,还能够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此外,CT扫描还可以进行增强扫描,通过给患者静脉内注射对比剂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血管灌注情况的观察。
这对于检测肿瘤内部薄壁血管的情况以及鉴别恶性与良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CT扫描对于较小的肿瘤或者肿瘤早期转移的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尽管CT扫描使用的辐射剂量已经大大减少,但和其他放射学检查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需要医生在选择检查方法时进行权衡。
三、核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基于强磁场和无线电波的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多平面和多序列的解剖与功能信息。
在肿瘤诊断中,MRI可以提供较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对于检测脑肿瘤、骨髓肿瘤以及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肿瘤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MRI扫描除了可以提供肿瘤的定位和分期信息之外,还可以对肿瘤进行功能信息的观察。
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影像学诊断是一种无创且高效的方法,通过对肝脏进行成像,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鉴别和评估肝癌的情况。
本文将介绍肝癌影像学诊断的新进展,并解释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通过声波在人体组织内的传播和反射来生成图像。
在肝癌的影像学诊断中,超声检查具有简单、无创、无辐射以及实时性好的特点。
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声速影像和三维超声:声速影像和三维超声技术使得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评估肝脏结构和病变。
它们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医生能够准确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等特征,对肝癌的早期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2. 弹性成像:弹性成像是一种通过测量刺激组织的变形来评估其硬度或弹性的方法。
肝癌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因此弹性成像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肝癌和其他肝脏病变,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3. 超声造影剂:超声造影剂是一种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微小气泡,在超声图像中增加对比度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肝癌病灶,并与周围组织进行鉴别。
4.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超声检查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在肝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包括肝癌的穿刺活检、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
通过超声引导,医生可以准确地定位肝癌病灶,引导治疗器械进入病灶,并进行精确的治疗。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结合超声图像和多普勒技术的方法,可以观察肝脏血流情况。
肝癌通常伴随着异常的血流模式,如肿瘤血管的扩张、缺血或血流速度的改变。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进一步提供诊断依据。
6. 超声弹力成像与血管成像相结合:超声弹力成像和血管成像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超声弹力成像评估肿瘤的硬度,血管成像则可以观察到肝血管的异常情况,如动脉瘤、血管侵犯等。
胰腺癌的影像诊断及进展(一)〔关键词〕胰腺癌;影像;诊断;进展胰腺癌(Pancreaticcarcinoma)是胰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所有外分泌恶性肿瘤中约占80%~90%。
近10年来胰腺癌在国内外的发病率都有逐渐增高的均势,在美国已占全身恶性肿瘤死亡的第四位。
在我们国家,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统计资料。
根据上海前几年的统计,其发病率也已从恶性肿瘤排列的第20位上升到第9位〔1,2〕。
由于胰腺本身解剖位置深在,病变早期的特异症状、体征和肿瘤生长进展快,所以很难早期发现;又由于胰腺癌固有的特性,特别是肿瘤缺乏包膜,浸润性生长,很强的神经趋向性以及肿瘤周围丰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经丛,使得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
胰腺癌可发生于头、体、尾或累及整个胰腺,但胰头癌最多,约占60%~70%〔3〕。
Beu通过609例尸解统计,胰头癌占59%,体部占18%,尾部占7.5%,弥漫者占15.5%。
临床对胰腺癌的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和MRI。
尽管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胰腺癌的发展和术前确诊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的预后仍然很差,究其主要原因是症状发现太迟,大约有3/4以上的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出现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通常确诊后只有5%~25%的胰头癌和不到10%的胰体癌能够得到手术切除,而且术后的复发率也很高,5a生存率在多数国内外资料上仅占1%~4%。
因此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的合理选择是诊断的关键。
1X线表现在胰头肿块较大侵犯十二指肠时,做低张十二指肠钡剂造影检查,可见十二指肠内缘反“3”字形压迹,并有内缘黏膜破坏。
胰体、尾癌可侵犯十二指肠水平段,导致局限性肠管狭窄、僵硬,黏膜破坏,钡剂通过受阻,但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胃肠造影检查常无异常表现。
2CT表现CT是胰腺疾病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密度分辨率高和可重复性检查的优点。
CT平扫可观察胰腺形态改变,钙化情况和新鲜出血。
乳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发表时间:2020-12-17T13:24:53.62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7期作者:黄露彭丽华[导读] 乳腺肿瘤是一种发生于乳腺部位的肿瘤疾病,分为良性和恶性,黄露彭丽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柳州 545001摘要:乳腺肿瘤是一种发生于乳腺部位的肿瘤疾病,分为良性和恶性,患者需要进行多次手术,预后质量有一定的差异。
随着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超声检查、乳腺X线摄影为主的诊断技术在乳腺肿瘤早期诊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本文就乳腺X线摄影、CT、超声检查及磁共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要点和进展作系统的分析综述。
关键词:乳腺肿瘤;诊断;影像学;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乳腺肿瘤按照病变特征可以分为良性与恶性,常见的良性乳腺肿瘤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乳头状瘤,一般预后较好,不易出现复发和癌变。
常见的恶性乳腺肿瘤疾病包括乳腺癌和乳腺肉瘤,治疗相对较为复杂,预后相对较差。
肖芹芹等[1]人在研究中指出,乳腺肿瘤在临床较为常见,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开展早期诊断,提升乳腺肿瘤的良性与恶性早期鉴别诊断。
鉴于影像学诊断在乳腺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明确和掌握各种影像学诊断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要点与影像特征十分必要。
1.乳腺肿瘤的乳腺X线摄影特征乳腺X线摄影是临床已经证实可以降低乳腺肿瘤病死率的重要诊断手段,虽然其临床应用利弊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但仍然是临床筛查乳腺肿瘤的首选影像手段,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可以达到84.6-90.2%。
在应用优势方面,乳腺X线摄影整体操作简单,所花费的费用较低,且不会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通过图像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可以较为清晰的显示乳腺内微钙化尤其是可以更加清晰的反映病灶大小、形态、钙化及边界,在中老年患者诊断中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
作为早期乳腺肿瘤的重要诊断指标,微钙化可以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分辨软组织之间的结构密度。
放射科肿瘤影像学与治疗肿瘤影像学是在肿瘤诊断、分期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门学科。
放射科医生通过图像学技术,如X光、CT(计算机断层摄影)、MRI(磁共振成像)和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等,可以观察和评估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组织特征等。
在肿瘤治疗中,放射科医生还可以利用放射治疗技术,如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和放射外科手术等,对肿瘤进行有选择性的破坏。
本文将对放射科肿瘤影像学与治疗进行探讨。
一、肿瘤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1. X射线摄影X射线摄影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影像学技术,通过将X射线穿过患者身体,然后利用感光片或数字探测器记录X射线的穿透情况,从而获得患者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影像。
这种技术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并且对筛查和诊断一些肿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利用射线通过人体,然后绕患者围绕一圈旋转的方式获取图像的影像技术。
它可以通过对多个方向的扫描,从而获得更加详细的图像信息。
CT扫描对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血供情况以及局部侵犯关系等有较好的表现能力。
3. MRI成像MRI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观察患者体内结构和组织的影像技术。
与CT扫描相比,MRI成像不使用X射线,因此没有辐射风险。
MRI成像尤其适用于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可以提供肿瘤组织的详细解剖信息。
4. PET-CT成像PET-CT成像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和CT扫描的优点,可以提供肿瘤的代谢信息和空间分布信息。
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PET-CT可以观察肿瘤组织的代谢活性,进而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二、肿瘤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肿瘤影像学在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和分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等特征,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有无远处转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肿瘤影像学应用。
1. 早期筛查肿瘤影像学技术可以用于早期筛查患者是否存在肿瘤的风险。
例如,乳腺X射线摄影和乳腺MRI可以用于早期发现乳腺癌;低剂量CT扫描可以用于早期发现肺癌等。
医学影像学技术用于乳腺肿瘤诊断价值研究进展一、内容描述乳腺肿瘤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肿瘤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目前常用的乳腺肿瘤诊断技术包括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
这些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例如乳腺X线摄影对于年轻女性和儿童患者更为适用,而MRI则对于老年患者和乳腺组织密度较高的患者更为适合。
此外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发展也为乳腺肿瘤的诊断带来了新的突破。
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经验,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乳腺肿瘤的流行情况和危害性乳腺肿瘤可真让人头疼,它就像个隐形的敌人,悄悄地侵袭着我们的健康。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200万女性被诊断出乳腺肿瘤,而乳腺癌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
更让人担忧的是,乳腺癌的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这可真是让人心惊胆战啊!乳腺癌不仅对女性自身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乳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而医学影像学技术正是我们战胜这个隐形敌人的重要武器。
2. 医学影像学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重要性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聊一聊一个与女性健康息息相关的话题——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而在这其中,医学影像学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想象一下当医生在为你检查乳腺时,他们是如何判断你是否有乳腺癌的呢?没错他们会借助医学影像学技术,如乳腺X线摄影(乳腺钼靶)、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来观察乳腺的结构和形态,从而发现异常的肿块或肿瘤。
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乳腺癌,还能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如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等。
各有千秋的现代肿瘤影像学进展~谈谈: 影像学检查诊断肿瘤的方法与进展~安徽省立医院程广源提示:对待肿瘤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肿瘤正确的治疗,首先来源于正确的诊断。
身体内某个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肿瘤存在。
是诊断肿瘤常用的方法之一, 大体上可分为五个类型:①以X 线穿透人体为基础的影像。
包括:普通 X 线摄像,CR(计算机 X线摄影成像),X 线 CT (计算机 X 线体层摄影) ;②磁共振成像;③核医学显像, 包括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④放射影像与核医学影像融合的解剖—功能影像(PET-CT);⑤ B型超声波显像及内镜超声显像等。
各自有本身的特点,视病情而选用。
一.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二者有什么特点?医学影像成像模式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解剖成像主要描述人体形态信息,以X 线放射影像为代表;功能成像主要描述人体代谢信息,以核医学影像为代表。
两者有不同的特点,X 线影像是利用穿透人体的X 线,以X 线透射后的衰减系数作为成像参数,从而获得反映人体组织器官密度差异的解剖图像,属于透射成像;而核医学成像是检测注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发射出的光子,以不同的脏器或组织内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高低和变化从而导致光子通量的变化作为成像参数,属于发射成像,所得图像着重反映功能、代谢、血流等生理过程。
二.何谓计算机X 线摄影(CR )?普通 X 线片检查又称为平片检查,即X 线透过人体后,投影于胶片上,产生潜影,经过显影,定影及冲洗手续,在胶片产生的黑白影像。
广泛应用于包括四肢、脊椎、骨盆、颅骨、胸部和腹部等疾病诊断。
现在大医院已应用新一代的 CR (计算机 X 线摄影)来代替传统的普通X 线片检查,其对比度,清晰度均显著优于普通X 线片,提高了诊断效率,这是医学影像学上的一大进展。
普通X 线摄影采用模拟技术,图像灰阶度分辨率低,不便于存储和传输,更谈不上异地医生同时观察一幅图像,信息共享。
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综述1.X线表现:18例中,异常表现16例(敏感度88.9%),于骨旁或表浅软组织见稍高密度影或软组织肿胀,病灶境界不清,较小者皮肤表面仅见局部隆起。
5例局部骨质受压、变薄、吸收、破坏(图1),2例见硬化边,1例见小花边样骨膜反应,1例腱鞘纤维瘤可见骨化影。
2.CT表现:17例中,异常表现16例(敏感度94.1%),肿瘤显示良好,骨质破坏5例。
2例滑膜肉瘤CT示不均匀软组织占位,内部为不均匀低密度;1例滑膜肉瘤见楔骨、足舟骨及趾骨等广泛破坏(图2),增强扫描不均一明显强化;6例PVNS及GCTTS境界显示清晰,病灶位于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密度较高,介于肌肉及肌腱之间,且不均匀,关节积液,3例骨质吸收破坏;1例腱鞘纤维瘤表现为左足第2~4跖骨周围低密度肿块,以足底侧为著,第2跖骨破坏。
3.MRI表现:44例中,均提示异常(敏感度100%)。
血管瘤27例,年龄4个月~54岁,位于足背7例,足底9例,足背足底3例,踝周、骨间隙及趾尖等8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9例,肌间血管瘤2例,混合脉管瘤3例,混合血管瘤1例,伴发血管畸形1例,1例呈藤蔓状从小腿下部延伸至足背及足底。
海绵状血管瘤形态不规则或团状,T1WI较肌肉信号略高(图3A),T2WI及STIR呈明亮高信号,内可见低信号分隔(图3B~C),1例血管瘤可见较多脂肪组织,呈棉团状;18例仅见少许脂肪组织,T1WI可见斑点状稍高信号(图3A);1例伴发血管畸形见流空血管影。
脂肪性肿瘤4例,边界清,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2~3cm,T1WI及T2WI呈高信号,STIR信号减低;2例脂肪母细胞瘤在STIR上见到多个小片状信号降低区。
3例PVNS表现为关节滑膜及足背多个结节样病灶,T1WI呈低或等信号(图4A),T2WI呈低信号(图4B),部分信号混杂,内可见稍高信号区,STIR呈低信号(图4C),2例行MR增强病灶轻度强化,邻近增厚滑膜强化,2例见骨质破坏(图4A),1例误诊为软骨类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