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8个目的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炮制学——第二单元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一、中药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性3.增强药物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制剂和调剂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矫臭矫味,利于服用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1)减毒川乌(草乌)、附子蒸、煮或加辅料煮——双酯型生物碱水解苍耳子、蓖麻子加热炮制——毒蛋白变性(2)降低副作用柏子仁去油制霜——消除柏子仁油滑肠通便的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性甘草蜜炙——药性由凉转温,功能由清转补麻黄蜜炙——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黄连姜炙——缓和苦寒之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3.增强药物疗效一般而言,炮制提高中药疗效方法有:(1)增加溶出、提高疗效(2)辅料协同、增强疗效(3)制备新药、扩大疗效(4)减少损失、保存疗效(5)其他果实种子类药物炒制——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易于溶出(“逢子必炒”)鳖甲砂烫醋淬——蛋白质溶出率提高;延胡索醋炙——游离生物碱延胡索乙素成盐后,溶出率提高;黄芩蒸制——杀酶保苷;血余、棕榈制炭——生品不作药用,经制成炭药后,则为止血散瘀之良药;黑豆干馏——主要外用,以消炎、抗菌、收敛见长,使黑豆一药多用。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莱菔子炒制——“生升熟降”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柴胡、香附醋制——引药入肝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盐制——引药入肾6.便于制剂和调剂(1)来源于植物类根、茎、藤、木、花、果、叶、草等药物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后,既便于制剂及调剂配方,又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质地坚硬的矿物类、甲壳类及动物化石类药材很难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其药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加热等处理,使之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便于煎出。
如砂烫醋淬鳖甲,砂烫马钱子,蛤粉烫阿胶,火煅醋淬自然铜、代赭石等。
中药炮制的目的1.【单选题】乌头的毒性成分为()∙ A. 生物碱∙ B. 皂苷∙ C. 挥发油∙ D. 鞣质∙ E. 有机酸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2.【单选题】麸炒苍术的目的是()∙ A. 增强固肠止泻∙ B. 增强健脾燥湿∙ C. 增强固肠止泻∙ D. 增强散结消痞∙ E. 增强化痰散结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3.【单选题】马钱子的炮制方法是()∙ A. 蒸煮∙ B. 米炒∙ C. 麸炒∙ D. 砂炒∙ E. 蛤粉炒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4.【单选题】适宜于土炒的药物是()∙ A. 山药、百合∙ B. 山药、僵蚕∙ C. 薏苡仁、白术∙ D. 党参、白术∙ E. 山药、白术正确答案:E我的答案:E5.【单选题】为盐水炙的是()∙ A. 杜仲、巴戟天∙ B. 杜仲、苍术∙ C. 杜仲、桑寄生∙ D. 远志、巴戟天∙ E. 山药、益智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C6.【单选题】麻黄根的作用是()∙ A. 发汗解肌∙ B. 发汗解表∙ C. 收敛止汗∙ D. 温通经络∙ E. 宣肺平喘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7.【单选题】五灵脂矫臭矫味的炮制方法是()∙ A. 醋制∙ B. 盐炙∙ C. 姜炙∙ D. 蜜炙∙ E. 甘草炙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8.【单选题】金樱子去毛的方法是()∙ A. 燎去毛∙ B. 烫去毛∙ C. 挖去毛∙ D. 撞去毛∙ E. 挖去毛正确答案:E我的答案:A9.【多选题】质地坚硬的药材有()∙ A. 羚羊角∙ B. 磁石∙ C. 自然铜∙ D. 龟甲∙ E. 鳖甲正确答案:ABCDE我的答案:ABCDE10.【多选题】中药炮制的目的有()∙ A. 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B. 增强疗效∙ C. 制成中药饮片,提高商品价值∙ D. 矫臭矫味∙ E. 便于调剂和制剂正确答案:ABCDE我的答案:ABDE。
第3章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适合于临床应用的过程。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中药的药效,二是降低中药的毒性。
首先,中药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
中药炮制过程中,经过加工处理的药材能够更好地释放活性成分,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
例如,炮制生姜可以提高其抗炎、驱寒、解表的作用,炮制黄芩能够提高其抗菌、抗病毒的作用,炮制人参可以提高其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作用等。
此外,炮制还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气味、口感等方面的特征,使其更加适合临床使用。
其次,中药炮制可以降低中药的毒性。
一些中药在生药状态下可能具有较高的毒性,或者存在一些副作用。
而通过中药炮制的处理,可以去除或减少其中的毒性物质,降低对机体的不良反应。
例如,炮制大黄可以减少其对胃肠道刺激的作用,炮制蛇床子可以减少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炮制雄黄可以减少其对皮肤的刺激作用等。
此外,中药炮制还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保存性。
中药材经过炮制处理之后,更容易保存,能够延长其有效期。
同时,中药炮制还可以提高药物的纯度和质量稳定性,减少药物品质的波动。
然而,中药炮制过程中,也会对药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炮制方法或加工过程可能会导致药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的损失。
例如,高温炮制过程可能会导致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的损失,长时间炮制可能会破坏药材中的活性酶或酸碱平衡,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
因此,在中药炮制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以确保药材的药效和质量。
首先,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和炮制时间,要根据不同的药材性质和应用要求进行选择。
其次,需要采用适当的加工工艺,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此外,还要严格控制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确保药材的纯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中药的药效和降低中药的毒性。
通过科学的加工处理方法,可以改变中药材的特征,并提高其临床应用的效果。
然而,中药炮制过程中也会对药物产生影响,因此在炮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加工条件,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其操作方法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操作将药材进行加工,达到提高药效、提炼有效成分、去除有害物质等目的。
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清洗:将药材用清水反复洗涤,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沙土。
2.晾干:将清洗后的药材晾晒或用阴凉通风处进行自然晾干,使其表面水分蒸发干净。
3.研磨:将干燥的药材研磨成粉末状,以便后续的炮制操作。
4.炮制:根据不同的药材和药方,采用炙炉、煨炉、烘烤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如炮制枣肉、炮制地黄、炮制生姜等。
5.加工:对药材进行进一步加工,如制成丸剂、散剂、颗粒剂等,以便服用。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操作,可以使药材的药效得到提高,并且更易于人体吸收和利用。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中药炮制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中药炮制过程的学科,其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研究炮制原理中药炮制学的首要任务是深入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
这包括探讨中药材的炮制方式、工艺流程、加热方式等,以促进对中药材药性的深入理解。
2.优化炮制工艺中药炮制学的另一重要任务是优化中药炮制工艺。
这包括研究如何制定合理的炮制流程、如何提高炮制质量、如何减少炮制时间等,以提高中药材的疗效和品质。
3.标准化炮制过程中药炮制学的另一关键任务是探讨如何制定中药炮制标准化过程。
这包括研究如何确定炮制参数、如何设置炮制设备、如何制定炮制规范等,以确保不同地区的中药炮制效果一致。
4.评估炮制产物中药炮制学还致力于评估中药炮制产物。
这包括研究如何检测炮制质量、如何评估药效、如何进行临床研究等,以确定炮制对中药材疗效的影响。
5.传承与创新中药炮制学还承担着传承与创新中药炮制技术的任务。
这包括如何保护传统炮制工艺、如何创新炮制方法、如何推广炮制技术等,以推动中药炮制学的不断发展。
6.开展临床研究中药炮制学临床研究是验证中药炮制理论和优化炮制工艺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介绍如何开展中药炮制学临床研究,包括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如何设计研究方法、如何进行临床试验等。
7.培养专业人才中药炮制学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培养专业的中药炮制人才。
这包括如何设置专业课程、如何实践训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以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8.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药炮制学还致力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包括如何推广中国文化、如何交流研究成果、如何开展合作项目等,以推动中药炮制学的国际发展和应用。
总之,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从炮制原理研究到临床应用等各个环节。
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中药炮制学将为人类健康事业提供更安全、有效、高品质的中药材。
中草药炮制基本知识一、炮制的目的中草药的炮制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技术。
在中药的配制和应用过程中,炮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草药的炮制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纯净药材:通过挑选、清洗、筛选等手段,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证药材的纯净度,为后续的炮制和制剂过程提供质量保证。
2.软化药材:某些中草药需要经过泡润、闷润等手段使其软化,以便于切制和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3.分解、转化药物成分:通过加热、加辅料等手段,使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分解、转化,以提高药效或降低毒副作用。
4.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毒性的中草药,通过炮制可以消除或降低其毒性,确保用药安全。
5.矫味矫臭:某些中草药在生品状态下具有不良气味,通过炮制可以改善其口感和气味,提高患者的用药体验。
6.提高药效:通过炮制过程中的加热、干燥等处理,可以使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得以释放或转化,从而提高药效。
7.便于制剂和调配:经过炮制的中草药更易于粉碎、切制和制剂,同时也更便于调剂和制剂过程中的称量。
二、炮制的方法中草药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药材的性质和临床需求,可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草药炮制方法:1.修制:包括对药材的挑选、清洗、闷润、浸润、切制、粉碎等操作。
这类方法主要是为了将药材处理成一定的规格,便于后续的炮制和制剂过程。
2.水处理:包括漂洗、浸泡、闷润等操作。
通过水处理,可以使药材软化,有利于切制和成分的煎出。
同时,漂洗等操作还能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3.火制:包括炒、炙、煅、煨等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是通过加热处理,使药材中的某些成分分解、转化或挥发,以达到调整药性、提高药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4.水火共制:包括蒸、煮、炖、焖等操作。
这类方法主要是通过加热与水处理相结合的方式,使药材中的成分得以转化或分解,以达到特定的药效要求。
5.其他制法:除了上述常见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炮制方法,如发酵、发芽等。
一、中药学问答1.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分述蜜炙、酒炙、醋炙、盐炙、姜炙的作用。
炮制的目的是: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⑥增加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给药。
蜜炙能增强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功能。
酒炙能增强活血通脉功能,能引药上行,降低寒性。
醋炙可引药入肝,增强散瘀止痛功效;并有降低药物毒性和矫味矫臭的作用。
盐炙能引药入肾,增强补肾、利尿、降火功效。
姜炙能增强温胃止呕功效,缓和药性。
2.中药药性理论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中药药性理论是指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3.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什么?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使机体最大程度恢复到正常状态。
4.何谓中药的四气?四气确定的依据是什么?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确定的依据: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
即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5.药物寒热与药物药效、临床应用的关系是什么?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等功效,临床主治阳证、热证。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气等功效,临床主治阴证、寒证。
6.何谓中药的五味?五味确定的依据是什么?五味是指药物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另有淡味与涩味两种,淡味常附于甘味,涩味与酸味功效相似,故仍称五味。
确定的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口尝),二是药物的作用(临床实践观察)。
因此“五味”主要是指药物味道的“味”,也包涵了小部分药物作用的“味”。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第一节炒法一、目的(一)炒黄法的目的1.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强疗效“逢子必炒”,如牵牛子等。
2.缓和或改变药性如槐花炒黄缓和苦寒之性。
3.破酶保苷,保存药效如槐花、芥子等。
4.降低毒性如苍耳子、牵牛子生用有小毒,炒黄后毒性降低。
5.除去药材中部分水分,防止其发霉、变质。
(二)炒焦法的目的1.增加药物消食健脾作用如山楂、神曲等。
2.减少药物刺激性山楂炒焦有机酸含量降低,刺激性减小。
3.缓和药性栀子炒焦缓和苦寒之性。
(三)炒炭法的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等作用。
(四)麸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如白术经麸炒后,可增强补脾作用。
2.缓和药性:如枳实经麸炒后药性缓和。
3.矫臭矫味,清洁药物。
(五)米炒法的目的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如斑蝥、红娘子。
(六)土炒法的目的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如山药。
(七)砂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
如狗脊、穿山甲等。
2.降低毒性。
如马钱子等。
3.便于去毛。
如马钱子、骨碎补等。
4.矫臭矫味。
如鸡内金、脐带等。
(八)蛤粉炒法的目的1.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如阿胶等。
2.降低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如阿胶等。
3.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的功效:如阿胶。
(九)滑石粉炒法的目的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
2.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二、操作方法(一)炒黄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较原色加深,鼓起,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判断火候的方法:1)对比看浅者至黄色,深者至较生品色加深;2)闻香气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3)听爆声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4)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5)看断面掰开种子断面呈淡黄色。
(二)炒焦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出锅,摊开晾凉。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药的药性和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其毒性和副作用。
中药炮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挑选中药原材料,并进行清洗和晾干。
2. 炮制前进行配方处理,将中药原材料按比例加工混合。
3. 根据中药种类和所需效果选择对应的炮制方法,包括煨、蒸、炙、炒、烤、爆、曝、晒等。
4. 进行炮制操作,一般需要控制时间、火候、温度和湿度等参数。
5. 炮制完成后,进行质量评价和检验。
通过观察、闻味、尝味和化学分析等方式判断药材品质和药效。
中药炮制的8个目的
炮制一种药材或一种炮制方法,往往同时具有几方面的目的,现将炮制的主要目的归纳
如下:
纯净药材,区分等级
一般中药原药材,多附着泥土、夹带沙石及非药用部分和其他异物,必须经过挑拣修治,水洗清洁,方可提供药用。
如石膏挑出沙石、去净泥土、去掉芦头等。
同一药物,来源不同,入药部位还需分捡入药,如麻黄(茎)、麻黄根等。
再如、等贵重药材尚须分捡,区分优劣
等级。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将净选后的中药材,经过软化、切削、干燥等加工工序,制成一定规格的药材(如片、段、丝、块等),称为“饮片”。
便于准确称量、计量,按处方调剂,同时增加药材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便于制剂。
一些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石决明、等,经烧、醋淬等炮制处理,使之酥脆,同样也是为了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的目的。
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药材经晒干、阴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热处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类失去活性,防止霉变,便于保存,久不变质。
特别是一些具有活性的药材,如种子药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须加热干燥,才能防止萌动变质。
药材的酒制品、醋制品均有防腐作用。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一些动物药及一些具有特殊嗅味的药物,经过麸炒、酒制、醋制后,能起到矫味和矫臭的作用,如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滑石烫刺猬皮、水漂、麸炒斑蝥等,以便临
床服用。
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明显降低药物毒性及其副作用,如压油取霜,醋煮甘遂、大戟,酒炒,银花水煮、草乌等,均能降低毒副作用。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如延胡索醋制以后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如生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而酒制成熟后则成滋阴补血、生精填髓之品;生首乌补益力弱且不收敛,能截疟解毒、润肠通便,经黑豆汁拌蒸成制首乌后功专滋补肝肾、补益精
血,涩精止崩。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有些药物经炮制后,可以在特定脏腑经络中发挥治疗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入肾经的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入肝经的作用,便于
临床定向选择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