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实验七昆虫分类依据
- 格式:ppt
- 大小:12.96 MB
- 文档页数:15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一)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昆虫是自然界中最昌盛的动物类群,其种类及数量极多。
据报道,全世界现有昆虫1000万种,已描述的昆虫种类约110万种,约占整个已知动物种类总数的60%以上,并且每年仍以7000种的速度增加。
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多样,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报道,我国的昆虫种类约占世界昆虫种类的1/10,按这个比率,我国昆虫种类应超过100万种,可是我国目前已记载鉴定的昆虫种类不超过8万种,还有更多的昆虫尚未被发现和开发,而且,有不少种类在未被我们认识之前就已灭绝。
因此,查清自然界昆虫资源及区系是当代科学上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
在这方面,我国的任务尤为繁重。
昆虫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分布范围之广也是惊人的,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它们的踪迹,其中有很多种类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利害关系。
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不但有许多害虫和益虫要认识,而且有许多在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近似种类或易混淆的种类要区别。
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是昆虫学(entomology)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昆虫种的鉴定(identific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和系统发育(phylogeny)的科学。
在数以百万计的昆虫种类中,存在着血缘的远近和亲疏关系。
亲缘关系越近,其形态特征和对环境的要求、生活习性以及发生发展规律也愈相近。
而昆虫分类就是在这种亲缘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科学方法,对地质年代中的化石昆虫与现存的昆虫种类之间,现存昆虫彼此之间以及近缘生物间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种与种、类与类间的异同,反映不同类型昆虫间的亲缘关系,进而阐明昆虫的起源和进化,以及各类昆虫的系统发生,探讨种及种群的形成与变异,从而建立一个客观完整的分类系统来反映自然谱系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预见性的分类系统和丰富的信息存取系统,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益虫(包括资源昆虫及天敌昆虫),测报及控制害虫,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依据。
昆虫分类学第一节分类的基本原理一、昆虫分类学的定义昆虫分类学是研究昆虫的命名、鉴定、描述及其系统发育和进化的科学。
二、昆虫分类的意义1、昆虫分类学是昆虫学和动物分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昆虫学和其它动物学分支学科的基础。
2、是认识昆虫的重要手段。
3、预测某种未知昆虫的生活习性。
三、物种的概念物种(species)是分类的基本单元,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它种群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因而种又是繁殖的基本单元。
四、分类阶元在生物分类学中,常采用界、门、纲、目、科、属、种等范围由大到小的一系列分类排序等级,这些排序等级就称为分类阶元。
分类阶元的类型:基本阶元:种主要阶元:界、门、纲、目、科、属次生阶元:亚种、亚属、族、亚科、亚目和总目等。
排列在一定分类阶元上具体的分类研究类群称为分类单元。
按照分类阶元的等级顺序,根据分类单元的从属关系而排列成的文字简表称为分类体系。
分类阶元: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种(species)分类单元:昆虫纲Insecta 、鳞翅目Lepidoptera 、夜蛾科Noctuidae 、实夜蛾属Helicoverpa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类阶元类单元ngdom 界AnimaliaPhylum 肢动物门ArthropodaClass 昆虫纲Insecta亚纲Subclass 有翅亚纲Pterygota目Order 直翅目Orthoptera总科Superfamily 蝗总科Locustoidea科Family 蝗科Locustidae亚科Subfamily 飞蝗亚科Locustinae属Genus 飞蝗属Locusta种Species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亚种Subspecies 东亚飞蝗L.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五、种下单元亚种(Subspecies):是指具有地理分化特征的种群,具体表现为同一种不同区域个体群有不太显著的形态特征或生物学特征上的区别。
第1篇一、实验背景昆虫是地球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群体,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昆虫的奥秘,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深入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增进对昆虫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4.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形态特征,如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头部结构、翅膀类型、足部构造等。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识别昆虫的种类,并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昆虫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分类检索表、记录本等。
2. 实验工具:解剖刀、镊子、剪刀、酒精、显微镜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翅膀、足等部位,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
2. 昆虫分类:根据昆虫的分类检索表,结合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对昆虫进行分类。
3. 解剖昆虫:选取一种昆虫进行解剖,观察其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4. 分析昆虫生态习性:查阅资料,了解所选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5. 记录实验结果:将观察到的特征、分类结果、解剖过程和生态习性等信息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昆虫具有以下特征:分节的身体、外骨骼、触角和复眼等。
不同种类的昆虫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如头部的形状、翅膀的形状、足部的构造等。
2. 昆虫分类:根据观察到的特征,我们将昆虫分为若干类,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
3. 昆虫解剖:通过解剖,我们了解到昆虫的内部结构,如消化系统的形状、呼吸系统的构造等。
4. 昆虫生态习性分析: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昆虫的生态习性,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等。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一)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昆虫是自然界中最昌盛的动物类群,其种类及数量极多。
据报道,全世界现有昆虫1000万种,已描述的昆虫种类约110万种,约占整个已知动物种类总数的60%以上,并且每年仍以7000种的速度增加。
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多样,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报道,我国的昆虫种类约占世界昆虫种类的1/10,按这个比率,我国昆虫种类应超过100万种,可是我国目前已记载鉴定的昆虫种类不超过8万种,还有更多的昆虫尚未被发现和开发,而且,有不少种类在未被我们认识之前就已灭绝。
因此,查清自然界昆虫资源及区系是当代科学上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
在这方面,我国的任务尤为繁重。
昆虫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分布范围之广也是惊人的,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它们的踪迹,其中有很多种类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利害关系。
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不但有许多害虫和益虫要认识,而且有许多在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近似种类或易混淆的种类要区别。
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是昆虫学(entomology)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昆虫种的鉴定(identific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和系统发育(phylogeny)的科学。
在数以百万计的昆虫种类中,存在着血缘的远近和亲疏关系。
亲缘关系越近,其形态特征和对环境的要求、生活习性以及发生发展规律也愈相近。
而昆虫分类就是在这种亲缘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科学方法,对地质年代中的化石昆虫与现存的昆虫种类之间,现存昆虫彼此之间以及近缘生物间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种与种、类与类间的异同,反映不同类型昆虫间的亲缘关系,进而阐明昆虫的起源和进化,以及各类昆虫的系统发生,探讨种及种群的形成与变异,从而建立一个客观完整的分类系统来反映自然谱系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预见性的分类系统和丰富的信息存取系统,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益虫(包括资源昆虫及天敌昆虫),测报及控制害虫,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依据。
篇一:昆虫分类实验报告昆虫重要的目与分类特征一、实验目的1、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2、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3、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二、实验原理1、意义:将客观事物分门别类,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2、依据:昆虫分类学的物质基础是昆虫各部位的不同特征,主要有:形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征、地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等。
3、方法:遵循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
一个物种的学名由属名+种名+亚种名组成,是“三名法”。
命名分类单元遵循“优先律”,即为最早给予它的可用名称。
4、分类检索表:检索表是生物分类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级分类阶元的鉴定。
编制时采用对比分析和抽象归纳的方法,要求选取各阶元重要、突出、明显、稳定的特征。
常见形式有:双项式、单项式、包孕式等。
基本原则为将标本特征不断“一分为二”、尽量选取绝对特征、两组的数量特征不能重叠、不使用含糊词句。
三、动物与器材1、实验材料:昆虫永久装片2、实验器材:显微镜、体视镜四、方法与步骤依次逐个观察各装片,结合资料图解,观察思考各类装片的形态差异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仅举一对,作为例子六、实验结果蝼蛄前足为开掘足,各节均粗短有力,适应挖掘;其胫节扁平强大,端部4个发达的齿;跗节有3节,较小。
螳螂前足为捕捉足,能有效挟持猎物;其基节长而大;股节发达,腹面有凹槽,两侧缘具刺;胫节腹面亦呈凹槽状,两侧缘具刺。
弯折时嵌合在股节凹槽内。
两种昆虫前足不同的形态分别与它们挖掘、捕猎的功能相适应,体现了形态与功能的相互联系。
对以下昆虫分类到目:蚊子、蚱蜢、蟑螂、菜粉蝶、黄蜂、蜻蜓、螳螂、蝉、金龟子、体虱昆虫分类检索表(目)(1)无翅或极退化---------------------------------(2)有翅-----------------------------------------(3)(2)刺吸式口器-----------------------------------虱目——体虱(3)有一对翅-------------------------------------(4)有两对翅-------------------------------------(5)(4)刺吸式口器-----------------------------------双翅目——蚊子(5)前翅为膜质-----------------------------------(6)前翅为革质-----------------------------------(8)前翅为鞘质,且为咀嚼式口器-------------------鞘翅目——金龟子(6)翅为鳞翅-------------------------------------鳞翅目——菜粉蝶翅不为鳞翅,刺吸式口器-----------------------同翅目——蝉翅不为鳞翅,咀嚼式口器-----------------------(7)(7)休息时翅膀平置在身体两侧---------------------蜻蜓目——蜻蜓休息时,翅膀收于背后-------------------------膜翅目——黄蜂(8)第一对足为捕捉足-----------------------------螳螂目——螳螂第三对足为跳跃足-----------------------------直翅目——蚱蜢三对足均为步行足-----------------------------蜚蠊目——蟑螂篇二:昆虫采集、分类实验报告格式浙江农林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2010-2011-2)常见昆虫采集、分类识别与标本制作姓名沈杰学号201118020220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专业地信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一、实验目的昆虫种类众多,形态多样,是动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一)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昆虫是自然界中最昌盛的动物类群,其种类及数量极多。
据报道,全世界现有昆虫1000万种,已描述的昆虫种类约110万种,约占整个已知动物种类总数的60%以上,并且每年仍以7000种的速度增加。
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多样,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昆虫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报道,我国的昆虫种类约占世界昆虫种类的1/10,按这个比率,我国昆虫种类应超过100万种,可是我国目前已记载鉴定的昆虫种类不超过8万种,还有更多的昆虫尚未被发现和开发,而且,有不少种类在未被我们认识之前就已灭绝。
因此,查清自然界昆虫资源及区系是当代科学上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
在这方面,我国的任务尤为繁重。
昆虫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分布范围之广也是惊人的,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有它们的踪迹,其中有很多种类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利害关系。
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不但有许多害虫和益虫要认识,而且有许多在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近似种类或易混淆的种类要区别。
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是昆虫学(entomology)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昆虫种的鉴定(identific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和系统发育(phylogeny)的科学。
在数以百万计的昆虫种类中,存在着血缘的远近和亲疏关系。
亲缘关系越近,其形态特征和对环境的要求、生活习性以及发生发展规律也愈相近。
而昆虫分类就是在这种亲缘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科学方法,对地质年代中的化石昆虫与现存的昆虫种类之间,现存昆虫彼此之间以及近缘生物间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种与种、类与类间的异同,反映不同类型昆虫间的亲缘关系,进而阐明昆虫的起源和进化,以及各类昆虫的系统发生,探讨种及种群的形成与变异,从而建立一个客观完整的分类系统来反映自然谱系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预见性的分类系统和丰富的信息存取系统,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益虫(包括资源昆虫及天敌昆虫),测报及控制害虫,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依据。
1、实验的研究意义:(课题意义及选题依据)昆虫分类学是昆虫学和动物分类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昆虫的类别及其异同和历史渊源关系,并据以建立一个能反映系统发育的自然系统,并为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实验材料与内容2.1、实验材料:各种昆虫的标本,显微镜,解剖镜 ,放大镜,镊子,解剖针2.2、实验内容:1、学习昆虫分类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习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方法3、了解昆虫纲各重要目的主要特征,认识一些常见的代表种类及重要的经济昆虫3、拟解决的主要问题.3.1昆虫的捕捉,不是那么的容易,所以我打算和同学联合一起出动、捕获昆虫,加强合作。
3.2、实验室里标本种类不够齐全或标本不完整,可能需要自己制作一定种类的标本,而制作标本时操作方法也会出现问题。
3.3、昆虫纲分类的标准及原则还没学习,需要自己课余去补充相关知识。
4、实验时间安排序号时间内容1 2008.11.17 查阅资料2 2008.11.18 捕捉昆虫和标本制作3 2008.12.2 昆虫的分类4 2008.12.4 建立昆虫分类系统5 2008.12.12 撰写论文65、主要参考文献[1] 张瑞清.无脊椎动物的采集、培养、与玻片制作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 堵南山.甲壳动物学(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 张闰生、任淑仙、徐利生.无脊椎动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 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7] 吴宝华等.中国动物志单殖吸虫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8] 陈义,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9] 杨庆爽,胡成兰.昆虫形态分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10]隋敬子,孙洪国.中国习见蜻蜓.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11]袁峰,昆虫分类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堵南山,赖伟,邓雪华等.无脊椎动物教学参考图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6、指导教师审核意见: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