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试述引起注意的广告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5
⼴告⼼理策略⼴告⼼理策略⼀、⼴告⼼理与AIDMA法则第⼀节⼴告⼼理与消费者⾏为(⼀)什么是⼴告⼼理?⼴告⼼理学是⼼理学的应⽤领域之⼀,它主要研究说服⼤众购买商品的⼼理过程,即研究⼴告传播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理现象、本质、规律及⽅法的⼀门学问。
(⼆)⼀个成功⼴告的⼼理学标准从⼴告⼼理的⾓度来看,⼀个出⾊的、能打动⼈⼼的⼴告,具有以下⼏个基本特征:1.唤起消费者的注意;2.启发消费者的联想;3.说服消费者去⾏动。
(三)⼴告⼼理的AIDMA法则AIDMA是英⽂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记忆(Memory)和⾏动(Action)这五个英⽂单词⾸位字母的缩写,指的是⼴告作⽤于消费者所经历的⼼理历程,也即是“引起注意→产⽣兴趣→激发欲望→强化记忆→促使⾏动”的五个环节(图2-1)。
图2-1 ⼴告⼼理的AIDMA法则⼆、消费者购买决策的CDP模型⼴告策划主要是是针对消费者的策划,因此,有效的⼴告策划⾸先应该研究消费⾏为的规律。
如图2—2所⽰的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Model,即CDP模型)这是⼀个简单的版本,代表了⼀个消费者头脑中的形成购买决策的核⼼路径,它主要有以下7个主要步骤:(1)需求确认;(2)搜集资料;(3)购买前评估;(4)购买;(5)使⽤;(6)⽤后评价;(7)处置。
第⼆节⼴告活动中的认知⼼理在AIDMA法则当中,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与记忆(Memory)都有是与⼈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有关的,因此,⼴告传播⾸先要善于激发⼈们的认知需要。
⼀、⼴告与注意成功的⼴告需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如果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更不⽤谈⼴告的效果了。
(⼀)注意的⼀般特点注意是⼈的⼼理活动对外界⼀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有两个基本的特征,⼀是注意的选择性,⼆是注意的集中性。
第二章广告的吸引力与注意策略本章提要:广告反应的注意选择性及其理论模式注意广告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的作用注意广告信息的一般动机广告中人物模特儿的注意效果注意刺激特征及其广告策略悬念广告与定向活动第一节对广告反应的注意选择性及其理论模型一、对消费者的广告刺激雷蒙德(Raymend.A.)等做了一项研究。
表明大众对广告的反应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局限性。
心理学早已阐明,生活在客观世界中的有机体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刺激,有的来自外部,有的来自机体内部。
他并不能感受到所有作用于他的感官的对象。
他所感受到的只是引起他注意的那些少数对象。
二、注意的过滤器说过滤器的注意理论认为,有机体有着许多彼此分离的神经通道。
要点:把注意看成一种信息的过滤器。
图:注意的过滤模型(早期选择说)两类信息:一类是有关信息的输入,另一类为无关信息的输入。
后者在堵塞处被截,该信号被过滤掉。
特里斯曼()的实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
图:双耳听音实验示意图结果与生活实际中的体验是吻合的。
对于高度熟悉的信息,即便没有专注于它,也仍然可以得到部分的加工。
第二节注意在加工信息过程中的作用一、集中指向给定的对象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注意。
当心理活动集中于指向特定对象时,被注意的对象就处于意识的中心,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上,会引起一个优势的兴奋中心。
活动的开始需要注意,即集中指向于特定的对象过程也需要注意的保持。
心理学指明:感知到的信息,短时记忆保持在长时记忆中,没有注意的保持作用,感知到的信息就会很快消失。
人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时,注意还表现出某种调节与监督的功能。
如:驾驶员保持高度的注意二、吸引力是广告成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20世纪初,刘易斯(Lewis)注意到大众接受广告心理历程:“注意—→兴趣—→欲望—→行动,即AIDI”。
后来,人们加进了记忆,称为AIDMA。
引起注意是大众接受广告的开端,受到人们的重视。
吸引力是观众对广告作品好坏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述商品广告设计的心理策略一、引言商品广告设计是商家在推销产品时所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心理策略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商品广告设计中常用的心理策略。
二、情感诱导情感诱导是商品广告设计中最常见的心理策略之一。
通过创造出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场景或形象,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例如,在母亲节时,很多商家会推出“妈妈最爱”系列产品,并在广告中展现母爱伟大、无私奉献的形象,以此来打动消费者的心。
三、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人们在行为或思想上受到他人影响而采取相似行为或思想的现象。
在商品广告设计中,商家经常使用社会认同来吸引消费者。
例如,在某些品牌饮料广告中经常出现明星代言人或其他知名人士,以此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并吸引更多消费者。
四、权威性权威性是指人们对于某个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具有较高的信任度。
在商品广告设计中,商家会通过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或使用专业术语来提高产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例如,在某些药品广告中,经常会出现医生或专家的推荐和介绍,以此来增强消费者对于产品疗效和安全性的信任。
五、紧迫感紧迫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采取行动才能得到某种利益或避免某种损失的心理状态。
在商品广告设计中,商家会通过设置限时促销、限量特价等方式来制造紧迫感,从而促使消费者尽快购买产品。
例如,在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经常会推出限时秒杀、满减等活动来吸引消费者。
六、奖励机制奖励机制是指通过给予消费者实际利益或精神上的激励来促使其采取某种行为。
在商品广告设计中,商家会通过设置赠品、折扣等奖励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
例如,在某些化妆品广告中,商家会赠送精美化妆包或小样等奖励来吸引消费者购买。
七、结语以上是商品广告设计中常用的心理策略,每种策略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
商家在进行商品广告设计时,可以针对不同的产品和目标消费者采用不同的心理策略,从而达到更好的推销效果。
广告理论与实务之广告心理策略广告心理策略是一种应用心理学原理的方法,旨在通过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和欲望,促使他们购买特定产品或服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广告心理策略:1. 情感诱导:广告常常利用恐惧、幸福、爱情、幽默等情感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例如,一个快餐品牌的广告可能通过展示一个快乐的家庭在享用美食时的场景来激发观众的幸福感,进而诱导他们去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
2. 社会认同:人们倾向于通过购买特定品牌或产品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广告可以利用这一心理,通过展示某些人群使用他们的产品,让观众产生与这些人的共鸣感。
例如,一款高端时尚品牌的广告可能展示一群时尚精英,强调他们与品牌的共同价值观,吸引目标消费者购买。
3. 紧迫感:广告常常利用限量销售、促销活动等方式来创造紧迫感,以促使消费者立即购买产品。
例如,一则电商平台的广告可能宣传某款限时优惠的商品,强调只有限量数量,让消费者感到购买的紧迫性。
4. 反向心理:有时,广告采用一种引导消费者逆向思考的策略,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一则汽车广告可能强调其速度和操控性能,但使用不同于其他竞争品牌的宣传方式,如展示汽车在缓慢行驶、遵守交通规则的时间,以此引发观众对其性能的好奇心。
5. 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支持那些积极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公司。
广告可以利用这一心理,通过强调品牌的社会责任形象,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好感,并促使他们购买相关产品。
例如,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广告可能宣传其以环保材料制造的产品,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此吸引那些关注环保的消费者。
总之,广告心理策略是广告实践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利用情感、社会认同、紧迫感、反向心理和社会责任等心理原理,将目标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产品或服务上,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
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广告心理策略是广告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欲望和情感,从而促使他们购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
⼴告⼼理学⼴告⼼理学1、什么是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种对第⼆⼿资料(或案头资料)进⾏分析以揭⽰其中隐含的规律的⽅法,是传播学研究中的⼀种重要⽅法,在⼴告⼼理研究中常被⽤于⼴告活动⼼理策略运⽤及民族⼼理差异研究。
步骤:1、确定所要分析的问题,对每⼀个问题进⾏严格定义,制定可以掌握,容易操作的内容分析标准和编码⽅法(或评分⽅法);2、对现有案头资料进⾏科学合理的抽样,要求被抽到⽤于分析的资料具有代表性;3、对编码员进⾏训练,让他们熟练地掌握内容分析的编码过程;4、对编码后获得的数据进⾏统计分析。
2、简单的品牌选择⼴告策略:1、采⽤POP⼴告2、给商品设计⼀个显眼、让⼈爱不释⼿的包装3、借助于⼤众媒体,努⼒提⾼品牌的知名度,让⼴⼤消费者熟悉品牌名称及包装形态4、选择适应的时机进⾏促销活动,如给消费者派送免费试⽤样品,培养他们的⾏为习惯。
3、复杂的品牌选择模式1、优势模式:该模式假设消费者在进⾏品牌偏好选择时,会对品牌各⽅⾯属性加以考虑,并要求这些属性都达到最优。
2、连续性模式:该模式假设⼈们在品牌选择时先把品牌分成两类,即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
然后在产品的每⼀个属性上定⼀个最低标准,要求品牌的每⼀个属性都要达到最低标准才能接受。
否则哪怕只有⼀种属性不能达到最低标准也不予接受。
该模式对于不具特⾊、普普通通的产品来说,⽐较有利,⼴告要明确介绍产品具有多⽅⾯属性。
3、不连续模式:与连续性模式基本相似,不同的是,不连续性模式只考虑产品的重要属性,⾄于其他次要的属性是好是坏,都⽆关紧要。
4、编纂式模式:该模式假设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就像编写词典⼀样,⼀个词的多种注释按其重要性顺序进⾏排列。
5、期望值模式:该模式主张,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是以品牌的每⼀种属性为标准的,各种属性的重要性在消费者⼼中不⼀样。
6、理想点模式:该模式主张,在每⼀个商品属性上,消费者都有⼀个理想点,各个属性越接近理想点的品牌,越可能成为他们选择的⽬标。
广告心理学——试述引起注意的广
告策略
广告学xxx班
Xx
Xxxxxxx
案例一:公益平面广告
图一
简介:这是一则关于爱的公益平面广告。
图片中的小女孩用粉笔在地板上画了一幅母亲微笑的画像,稚气而真实。
小女孩脱下鞋子,闭眼模仿婴儿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样子。
看似一张图片,在我看来却又两层意思。
他述说孩子渴望母爱而不得,想要寻找心灵依托的故事,呼吁母爱的关怀与温暖……如果是从另一角度理解,就是感谢地球母亲用爱哺育着人类,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母亲。
这则广告是在新浪微博上看到的,没有一个文字的描述,单单是一幅图片,在看到他的第一眼就震撼到了我的内心,以下,将采用第一层意思的理解!虽然对于这篇课题来说内容不够丰满,但这是脑海第一个跳出的广告,想要用上。
(注:因为是公益广告,不存在消费者,所以把“消费者”改为“受众”)
一、如何引起受众的无意注意
(一)静态的立体效果
这静态的广告带给人以立体感。
图中的背景是水泥地的二维空间,而加上了小女孩和她的鞋子之后就架构出了立体感,在图片中突出起来,与“妈妈”好似一体却又不是一体,更能体现出孩子的孤独和与母爱的隔离。
(二)色彩及对比
一对母女构成了开心与难过、虚拟与真实的对比。
孩子是真实存在的人,而“妈妈”是孩子画出来的,想象的;而“妈妈”的微笑也
与孩子的双眉紧锁形成对比。
在色彩上,“妈妈”的褐色自然地突显出孩子的纯白。
(三)位置
在这幅较大的海报里,娇小的孩子位于居中的位置,显眼而直观。
能吸引住大家的眼球。
(四)突破与创新
“妈妈”在传统意义上的理解是真实的人,而这幅广告却把这一形象以孩子简单的粉笔画代替。
另外,还运用了移情的心理活动,孩子在“妈妈”怀里以一个未出生的婴儿姿态卷起来,孩子把对温暖的渴望移情到粉笔画上,贴合了这一群体缺乏母爱而又渴望母爱的特点,同时给人以人性的心灵冲击。
二、如何引起受众的有意注意
(一)符合受众的需求
母爱是人类共同的话题,追求母爱是我们本能的向往。
爱的匮乏在中国这一家庭式教育背景下是一个较为普遍现象,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拼命干活的白领、有权有势的富豪……从求生存,到求发展,到求更多的利益,对孩子的关爱常常被放在第二甚至更低。
不管是否曾经缺乏过母爱,所有人都会对这一人性的呐喊产生共鸣。
(二)艺术感染力
天真,纯洁,没有很多的加工却更能体现主题的本真。
在突破与创新中提到过,母亲的粉笔对真实母亲的替代就是典型的艺术手法。
总结:每一个广告要必须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首先得引起注意。
而引起注意的方法确实多样性的,怎样引起注意呢?这需要我们对于产品有很深入的理解,针对产品的特点、优势、目标群体等等进行分析,运用思维的发散和艺术的加工,把书本上列举的种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做出优秀的,能够达到目标效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