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第2课土壤的组成粤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6.50 MB
- 文档页数:3
粤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土壤与植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土壤与植物》。
本节课主要讲解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以及土壤对植物的生长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土壤的组成和作用,以及不同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和作用。
(2)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了解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土壤的组成和作用。
(2)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植物的基本知识,如植物的分类、结构和生长等。
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土壤的认识和了解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扩展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1)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看看这些植物在哪里生长,为什么能生长得那么好。
比如,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片绿油油的麦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麦子能在这里生长得那么好。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能在这里生长得那么好呢?比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麦子能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得那么好呢?2. 新课讲解(1)介绍土壤的组成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土壤是由石头、矿物质、有机物和空气、水组成的。
比如,让学生看一些土壤的样本,让他们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和气味,从中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植物需要土壤。
比如,讲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土壤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水分和空气等。
2023-2024学年度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期末复习第1课《身边的土壤》1、土壤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
分布广泛,存在于田野里、马路底下、房子底下、小河边等地方。
2、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土壤上生长着树木、庄稼等各种植物。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众多动物的栖息地,是人类的衣食住行的来源。
所以说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
3、土壤上不仅生长着树木、庄稼等各种植物,还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如蚂蚱、蟋蟀、蚯蚓等。
还有腐烂的树叶、虫子的卵、冬眠的虫子、昆虫的尸体等。
4、接触土壤后注意洗手。
5、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壤。
第2课《土壤的组成》1、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其主要成分包括:水、空气、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大小不同的颗粒(黏土、沙)等。
2、往土壤中加入水后,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把土块放入水中搅拌并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水面上漂浮着许多动植物残体,土壤沉淀物出现分层,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和大小不同的颗粒。
4、将土壤放入烧杯中,盖上培养皿,把装置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发现烧杯内壁和培养皿上出现很多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5、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第3课《土壤与植物》1、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
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2、沙质土更适合种花生,因为它更疏松。
3、不同土壤的疏松程度不同,它们在保水、透气、保肥等方面的特性也不同。
4、比较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特性。
构5、植物的生长一般都离不开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6、沙质土宜种生长期短,要求土壤疏松,排水好的作物,如薯类、花生、芝麻、西瓜等作物。
7、粘质土宜种生长期长,需肥量大的作物,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豆类等。
8、壤土保水保肥较好,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第4课《百变的土壤》1、土是常见的天然材料,用途广泛,人们常以土为原料制作器物,例如陶器、瓷器等。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是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里观察土壤,波波发现土壤里有很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琪琪好奇地问道:“能不能把它们分开呢?”学生在观察土壤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土壤中很多大大小小的颗粒。
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不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颗粒呢?怎样才能按颗粒的大小将它们分开呢?学生可能会想到使用筛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并提问: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通过上节课观察土壤标本,学生已对土壤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其主要成分的认识仍不深刻。
为了加深学生对土壤组成成分的认识,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特点,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同时,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不只是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还强调让学生经历用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本实验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步骤一: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可以观察到土壤中会冒出许多气泡,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通过充分搅拌,使水和土壤充分混合,水面上常会漂浮着一些植物残片,这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
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在水中逐渐分层,颗粒较细的位于上层,颗粒较大的位于下层。
步骤二: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用培养皿盖在烧杯上,然后将烧杯放到室外的阳光下。
过一段时间,可以观察到盖在烧杯上的培养皿及烧杯内壁附着许多小水珠,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解释,思考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土壤中有哪些成分,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想法。
◎友情提示本课延续上节课对土壤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土壤中含有土壤颗粒、植物残片(腐殖质)、水分、空气等物质,教师再引导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在此基础上,针对组成土壤的大小颗粒,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分离这些颗粒。
在实验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土壤颗粒分离后的情况作出预测,再进行实验研究。
《土壤的组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土壤的组成以及每种成分的作用。
二、目标1. 了解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2. 掌握每种组成成分在土壤中的作用。
3. 能够描述土壤的组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学习内容1. 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哪些?2. 水分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3. 矿物质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4. 有机质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四、学习过程1. 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哪些?土壤主要由水分、矿物质、有机质和空气四大成分组成。
其中,水分占土壤总重量的25%左右,是土壤中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
矿物质占土壤总重量的45%左右,主要由矿粒、石英、黏土矿物等组成。
有机质占土壤总重量的5%左右,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微生物体等有机物质。
空气主要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占土壤总体积的25%左右。
2. 水分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水分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溶解和运输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同时,水分还能在土壤中调节温度,保持土壤湿润度,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3. 矿物质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矿物质是土壤中的重要成分,它包括矿粒、石英、黏土矿物等。
矿物质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元素和养分,例如氮、磷、钾等。
此外,矿物质还能够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保持土壤的稳定性,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
4. 有机质在土壤中的作用是什么?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成分,它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微生物体等有机物质。
有机质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有机质还能够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及每种成分的作用。
水分、矿物质、有机质和空气共同构成了土壤的生态系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知识点(1)讲解学习三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知识点(1)第一单元土壤一、《身边的土壤》1、(土壤)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壤。
2、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土壤上生长着(树木、庄稼)等各种植物。
3、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如(蚂蚱、蟋蟀、蚯蚓)和腐烂的树叶。
接触土壤后注意洗手。
二、《土壤的组成》1、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
土壤中有(水、空气、沙、黏土、腐殊质)等。
2、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三、《土壤与植物》1、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
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2、(沙质土)更适合种花生,因为它更疏松。
水稻适合种植在(黏质土)中。
3、不同土壤的(疏松程度)不同,它们在保水、透气、保肥等方面的特性也不同。
沙质土壤土黏质土颗粒大小大一般小疏松程度松一般紧保水性差一般好渗水性好一般差保肥性差一般好4、植物的生长一般都离不开(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5、沙质土宜种如薯类、花生、芝麻、西瓜等作物。
6、粘质土宜种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豆类等。
7、壤土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四、《百变的土壤》1、土是常见的(天然材料),用途广泛,人们常以土为原料制作器物,例如陶器、瓷器等。
2、最适合做陶器的是(黏质土),除了陶瓷,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是以土为原料制成的如(红砖)。
3、为什么我国很多地方禁用红砖?因为红砖是用土烧制而成的,使用红砖会消耗大量土地。
黏土属于耕地,为了保护珍稀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所以,我国很多地方禁止使用红砖做建筑材料。
五、《网上学习:土壤的颜色》1、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土壤颜色也很(丰富)。
我们河南省土壤多是(黄色)的。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表层,就像地球的“皮肤”,但这层“皮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
据估算,形成1米厚的土壤,要上万年的时间。
备课记录卡
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2020年 3 月 14 日课题土壤的组成第课时备课人: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想一想,同桌交流
二、新课讲授
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
1.出示图片
土壤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
提出问题:你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到底有哪些成分呢?
2.引领学生进行实验——土壤的组成
(1)引导学生实验准备
(2)引导学生做一做并回答问题:
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实验:
将土块充分搅动,然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教学过程设计温馨提示:搅拌要彻底;静置时间要长。
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引导学生第三步实验:另取一个烧杯,放入一些土壤,盖上盖子,将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师生共同整理实验结论:土壤中主要由:沙砾、黏土、空气、水、小石子、腐殖质等物组成。
(转折):同学们交流后发现采集到的土壤颜色是不同的,用手捏的感觉也不同,你观察到了吗?
活动2: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1.出示图片:
科学认识: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方法引导:用手拈一拈,用手看一看
3.整理归纳三种土壤的特性:
(1)沙粒含量较多的是沙土
(2)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是壤土
(3)黏粒含量较多的是黏土
4.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能从哪里找到三种不同的土壤。
小学科学3土壤与植物(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标题:探索土壤与植物的奥秘——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了解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们通过实践与观察,探索土壤与植物的奥秘。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们将能够深入了解土壤的成分及其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成分及其对植物生长的作用;2.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并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a.教学课件或图片素材;b.种植所需的土壤和植物;c.双色粉笔;d.实验盘、放大镜等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a.学生的科学笔记本;b.种植盒子和种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通过展示一幅土壤和植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壤与植物的好奇心。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它对植物有什么作用?(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1.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成分,并解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2.请学生合作完成一项实验,将种子分别种在沙土、泥土和沃土中,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3.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观察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土壤的成分及其用途1.通过教学课件或图片素材,向学生介绍土壤的成分,包括矿质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组成结构,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例如矿质颗粒对保持土壤通气性的重要性,有机质对植物提供养分的作用等。
(四)培养实践观察能力1.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并记录它们的颜色、质地、湿度等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土壤的特点会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3.让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并就问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实践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植物的种植实验1.学生准备种植盒子、种子和不同种类的土壤。
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一、教材分析土壤的组成是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二课。
通过上节课观察土壤样本,学生知道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过的痕迹,但对组成土壤的成分并不了解。
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建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科学概念,还强调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对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在观察中除了发现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的痕迹,也会发现土壤里有很多小石子、细沙及更多的颗粒、粉尘。
但学生并没有从土壤组成这个角度去认识这些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
所以,本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比较,发现三种土壤的组成差异。
三、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2.能够根据土壤不同组成成分的特征,运用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
3.能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4.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组成的不同。
五、教法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六、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培养皿、搅拌棒、放大镜。
学具准备:土壤、《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七、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创设情境:延续上节课的观察活动,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观察土壤。
问题质疑:能不能把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开呢?师生交流: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颗粒的方法。
科学实践: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探究土壤的组成。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第1课时《身边的土壤》练习一.填空题1.种植一盆西红柿我们需要准备、、、西红柿种子、花盆等。
2.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种植植物必须把种子埋在它的里面。
3.陆地表面部分覆盖着土壤。
4.大树的根是扎在中的,汲取养分和水分,生长。
5.我们生活的、、、等都离不开土壤,它是非常重要的。
二.判断题1.土壤无处不在,我们脚下踩的都是土壤。
()2.植物的生长必须有土壤才行。
()3.土壤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资源,土壤中的养分可以供小麦生活生长。
()4.我们的煤炭是从土中挖出来的,所以煤炭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5.土壤是蔬菜生长的必须条件。
()三.选择题1.下列不能找到土壤的做法是()A.在小河边B.去商场里C.去田野里2.土壤在我们身边到处存在,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们的校园的绿化带里有土壤B.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壤C.我们的教学楼底下是没有土壤的四.实验观察题——观察土壤1.你从采集到了一捧土壤。
2.你从土壤中看到了什么?(写一写)3.观察结论。
答案:一.1.小铲子土壤水2.土壤3.大4.土壤5.衣食住行二.1.× 2.× 3.√ 4.× 5.√三.1.B 2.C四.1.校园树底下2.腐烂的树叶虫子虫子卵树根等3.观察土壤能发现除了有植物生长的痕迹,有的还能发现其它生物的存在。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第2课时《土壤的组成》练习一.填空题1.土壤中主要有、、、腐殖质、、沙砾等成分。
2.土壤主要有三种类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请写出下图中土壤对应的名称:()()()3.沙粒含量较多的是。
4.沙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是。
5.黏粒含量较多的是。
6. 粗糙,细腻;握成团,发现不能,可以。
二.判断题1.土壤里面是没有石块的,小石块不是土壤的组成成分。
()2.所有的土壤中的颗粒都是一样的的。
()3.黏质土的黏粒最多,用手握一握不能成团。
()4.将土壤放入水中时要轻轻的放入,防止溅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