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
- 格式:docx
- 大小:202.25 KB
- 文档页数:46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学的三个层次作者:蒋正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8期摘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中要注意三个层次: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范畴即实践为起点,科学把握实践的内涵;其次,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最后,要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观;认识;真理;价值;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12-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而实践的观点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中,笔者认为要讲清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范畴即实践为起点,科学把握实践的内涵;第二层次,要厘清实践、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第三个层次,就是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把握实践的科学内涵关于实践内涵的界定,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涉及。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对实践范畴作出了科学的规定,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内涵。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实践范畴的论述散见于众多的经典著作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把握也是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对实践界定为“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定义虽指出了主体客体间的认识和实践关系,但没有进一步揭示出实践是一种什么性质、怎样的相互作用,因而显得有些宽泛了。
要准确把握实践的内涵,还要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中来找根据。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2008-12-01 17:30:46)转载▼。
一、基本观点(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实践;科学理论能遇见未来,端正实践;科学理论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发挥认识特别是理论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同时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加工制作,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次啊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强调了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几个基本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的,通过实践与实践中的反思,人们可以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实践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地位。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知,并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产生真理的源泉。
3. 社会历史性原理:认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人们的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定性。
4. 运动发展性原理: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停滞不前。
通过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5.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认识是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存在的互动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了人类认识的实践性、历史性以及运动发展性。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在这个时候,它就已经具有对于理念的认识了。
但是当触到人体时,由于受到肉体的沾污,就把它原来认识的理念知识暂时忘记了。
只是在经过一个时后,才逐渐地回想起来,所以柏拉图说:“认识即回忆”,那些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习不过是回忆罢了。
这种说法,实际上也就是人的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说法的翻版。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例如,孟轲就鼓吹所谓“良知”、“良能”;所谓“良知”,就是一经过思虑就有的知识;所谓“良能”,就是一种不经过学习就有的能力,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认为,像人的仁、义、礼、智、信,这德属性,道德原则,就属于人的“良知”、“良能”。
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固有之也”。
即是说,这些道德原则不是由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
他举例说弟弟的都懂得尊敬自己的哥哥,小孩都知道爱自己的父母,这就证明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的本性。
全是谬论。
例如,春秋战国,兄弟相争、父子相杀的事情何止一起?三国时,曹丕逼曹植,就是,那一首著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不就是写照吗?,所谓爱亲、敬兄之类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孟轲所宣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总之,不论是客观唯心论,还是主观唯心论,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2.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所谓论。
在唯物论的反映论看来,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比如,我国古代论者荀况就明确指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学习积累而成的。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韩非认为,“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
即他所谓先于客观实际的认识,只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而已。
他并且提出了“参验”的观点,即人识是否正确,必须用实际效果加以检验,他举例说,当人们都在睡眠时,无从区别谁是盲人;当都不说话时,哑巴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如果要让他们看东西和回答问题,盲人和哑巴就都无法了。
这是很有价值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思想。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范围,它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唯心论验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当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和对立,二者是一致的。
但是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
所以,又称为直、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第一,它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马克思以前,有些旧唯物主义者虽然也谈到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但在它的认识论中,那只然的非根本的观点,而且他们对实践本身的理解也是狭隘的、片面的,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和认识发展基础的实践,是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的。
旧唯物主义由于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点,所以:(1)它就不能科学地规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在它那里,认识的主体不是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的主体,而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因此,这种主体只是消极的受动的,只能顺应自然和适应,而不是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对象的。
而认识的客体,在它看来,也不是人们在实践中加以改造的,而只是人们静观的对象。
(2)因此,它也不可能科学地规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只存在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没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所以,认识就不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而只是消真观的反映。
第二,它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列宁说:“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发展”。
就是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缺乏辩证法的观点,也就不能辩证地考察人的认识,它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
最根,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只看到客观决定主观,看不到主观又反作用,看不到主观的能动作用。
所以也就不能了解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不能把人的认识看成主观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正是因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上述两个严重的缺陷,所以它的反映论,就必然是直观的消极被反映论,只能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回答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两个严缺陷。
第一,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说明对世界的反映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所以:(1)它就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在它那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下实践着的人,认识的主体首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离开一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的人,作为认识客体的事物是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变革的对象,正因为它是人造、变革的对象才能构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2)因此,它也就进而科学地规定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在它那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首先是主体、变革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反映对象的过程。
辩证唯物论运用实践观点对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规定,是解决一切认识论问题的逻提。
有了这个前提,就能够对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的目的和作用、认识的标准等一系列重认识论问题作出同旧唯物论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科学解释。
第二,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辩。
因此,它就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对立统一,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所以,它也就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质。
这样,就不再是把认识看成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的反映,不再是看成一个平滑地、直线的,而是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
正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了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所以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总而言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既坚认识论的唯物论,又体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本质问题。
结论是:它运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辩证性。
认识是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反映具有模写性。
其次,反映具有创造性。
所谓模写性,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并由此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观念重建或再造。
的模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所谓创造性,是指在反映过程中,不仅有人对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人对对象信息的分析择、运演、重组、整合和建构。
这就是反应的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是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面,讲了认识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人的认识的怎样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认识活动?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们去认识这种事物或那种事物?这个问题在思主义以前是一直没有弄清楚的,以往的哲学家们总是说,认识的动力是人们的“求知欲”、“心”、“理论的兴趣”等等,所谓“为科学而科学”、“为理论而理论”之类的论调,就是这种的具体表现,这是不对的。
因为,只有实践才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才是认识发展的真正动力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耕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积他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天文力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