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内容实践观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揭示了认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识论则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规律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科学答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两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比如,古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识就来源于理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居住在理界之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性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涉及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认识能力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观点。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的发展是物质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世界,实践是认识生成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实践、检验和修正理论,才能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还关注社会历史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不同社会的认识方式和认识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论强调了唯物主义、实践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人们正确进行科学认识。
这对于我们进行正确的思考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法论和认识论是相辅相成的,方法是认识的手段和途径,认识是方法的目的和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对立统一、矛盾运动、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前进的,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
辩证法要求我们从现象看本质,从表面看深层次,从片面看全面,从静止看运动,从量变看质变。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证主义的实践论、逻辑学的辨证法、材料主义的实证主义等。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感性认识和客观实践相统一,只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实证主义的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终点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认识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认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还包括认识论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方法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要求我们原汁原味地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点,要善于辨明真假、虚实、善恶,要坚持对真理的追求,要追求真知灼见、批判精神、求是务实。
要善于分析和判断事物的本质和现象,要善于思辨和探索世界的规律和本质,要善于自我批判和辩证分析。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认识论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关系,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是我们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希望广大同志牢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认识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实践观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真理观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是具体的(具体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运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些重要标志。
马克思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辩证法丰富了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被压迫阶级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证并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空想社会主义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幻想有比较好的制度出现,但它不能指出摆脱剥削制度的真正出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说明无产阶级才是创立新制度的社会力量,得出了阶级斗争是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一结论。
以上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初步的认识,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能更加深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主要包括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和辩证法的认识论。
首先,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唯物主义是指在认识论上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映而产生的,认识的源泉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
马克思强调,人的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和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
因此,马克思的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其次,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强调实践论。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并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理解和改造的过程,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获得科学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强调辩证法的认识论。
辩证法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论,也是一种关于认识发展规律的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事物是由矛盾运动推动着发展变化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认识过程中,人们要抓住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才能够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强调,辩证法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也是一种关于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总之,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是一种关于人类认识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理论。
它强调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和辩证法的认识论,强调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并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只有坚持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我们才能够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够真正获得科学的认识。
马克思认识论原理
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主要包括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强调实践性是认识的基础。
他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通过实践来获取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经验。
这种实践性的认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的起点。
其次,马克思论述了认识的历史性。
他认为,认识是随着历史的进展而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和历史局限性。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认识都是相对于该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而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会随之发展和改变。
最后,马克思强调了认识的社会性。
他认为,人们的认识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受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们的认识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总之,马克思的认识论原理强调实践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认识的基本特征。
通过实践,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一认识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强调了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几个基本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的,通过实践与实践中的反思,人们可以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 实践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地位。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知,并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产生真理的源泉。
3. 社会历史性原理:认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人们的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特定性。
4. 运动发展性原理: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停滞不前。
通过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5.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认识是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存在的互动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了人类认识的实践性、历史性以及运动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知识线。
它认为,知识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而发展。
知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知识的真理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证明;它认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知到理性的知识,然后是从理性到辩证的,积极转变客观世界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
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为所有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
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
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
四、现象与事物的本质之间存在矛盾。
为了真正实现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有必要通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能力、形式、过程和真理的科学认识论。
首先,它是可知性。
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可以理解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现象来理解其本质。
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没有被认识的东西,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东西,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其基本前提是反思理论。
人们认为物质世界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意志独立存在的。
人类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功能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唯物主义从物质到情感的认识路线,从思想上划清了思维、情感和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是实践的理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科学实践观首次被引入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法强调辩证法对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
认识来源于实践,进而转向指导实践、服务实践。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一个反复的、无限深化的过程。
[1]实践观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在实践中通过一定的工具来改变客观对象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知识来自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完备的认知工具。
这些工具扩展了人类的认知器官,促进了人类认知的发展。
此外,练习练习和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三。
实践是检验知识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需要把主客观实践联系起来进行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将指导实践的认识与实践的结果进行比较,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知识来自实践,最终回归实践(指导实践)。
理解的目的和最终结果不是为了改变世界本身。
2、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引导实践走向成功,错误的认识会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误入歧途。
[3]真理观1真理的意义真理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在认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提出了产生认知的必要性。
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知识真相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如下首先是“认知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主要阐述了实践在认知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真相与价值”。
它主要解释了人们认知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第三,“认知与实践的统一”。
本文主要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基本要求,即坚持从现实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并坚持统一。
了解和改变世界的方式。
扩展数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关于人类认知的来源,能力,形式,过程和真理的科学认识论理论。
首先,它是可知性。
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可以理解物质世界的现象,还可以通过现象了解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关于认知的来源,本质和规律。
它坚持反射理论,认为不依赖人类意识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知的对象和来源。
认知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以及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
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射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和直觉,而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根据改造对象的实践而主动地并主动地再现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从认知主体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总是受到主观条件的制约。
从认知客体的角度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而多变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示也有一个过程。
这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理解通常需要从实践到认知,再到从认知到实践,都要经历很多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推动理论发展。
实践既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关于真理标准的这场讨论对于解放思想,肃清余毒,进一步拨乱反正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一个即社会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善于区别它的普遍真理和个别结论,区别精神实质和个别字句,
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即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关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认识论是研究⼈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哲学学说之⼀。
⾃⼈类社会形成以来,⼈类⼀天也没有停⽌过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同哲学的产⽣相联系,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本原这个哲学为出发点,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
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认识论并不是按照认识本⾝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认识的,往往⽤不同的⽅式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歪曲的解释。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鮮明地站在⼴⼤⽆产阶级及其同盟军的⼤多数⼈⽴场上,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辩证地、历史地按照认识本⾝的过程考察认识,才真正科学地揭⽰了认识发⽣、发展的⼀般规律,因⽽也才真正能使认识的⾃觉性建⽴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三⼤特征;第⼀,坚持实践的反映论。
认为⼈的认识不是来⾃天赋的观念,不是来⾃头脑本⾝,⽽是后天形成的,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体的器官即⼈脑的产物。
"列宁也指出:"⼼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产物,这是叫何等⼈脑的这样⼀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
"伟⼤领袖⽑主席说得更直⽩:“⼈的正确思想是从哪⾥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
⼈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 另外,⼈的认识并不是客观现实作⽤于⼈脑的消极的、被动的产物,⽽是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的实践过程中产⽣的。
这⾥的实践的含义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以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
⼀句话,实践就是⼈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
由于是社会性活动,所以不同的⼈,甚⾄同⼀个⼈在不同情况下,对同⼀事物所产⽣的映象,不仅随当时处境和过去经历外变动,⽽且还随个⼈、阶级利益需要⽽转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认识是什么?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的事物发生着联系,通过我们的感官、思维去感知和理解它们,这就是认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性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的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
比如,一个人如果从未亲手种植过农作物,就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
只有亲自参与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才能有更深刻、更真实的认识。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人们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使得我们对工业生产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谁说了算,而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如果一种理论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如果在实践中处处碰壁,无法实现目标,那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正或者抛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
因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往往隐藏在复杂的现象背后,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观察、分析和总结。
而且,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认识也要随之不断深化和拓展。
在认识的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直接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的颜色、闻到它的香气。
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加工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作者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
鲁迅就曾指出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
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
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
”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
不亲口吃一吃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的滋味,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
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
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
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
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
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
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
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
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
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
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
不过,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社会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即提出新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会成为一种巨大力量,把认识推向前进。
社会实践不仅提出新的课题和需要,而且给解决课题、满足需要积累了经验和提供手段。
凭借实践提供的经验和手段,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和知识便得到了发展,即把认识引向了深入和产生了新的知识。
实践还推动着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说,实践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所以,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以上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人通过实践活动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开始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不进行改造和变革对象的实践活动,没有直接经验,人的认识就无从开始,也就根本不可能有认识。
对人的认识来说,间接经验只是“流” 而不是“源”,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和他人那里则是直接经验。
因此,从总体上看,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第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诸多隐匿的方面呈现出来,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认识就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世界上的事物无限多样,但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同时或同等重要地进入到人的认识领域中来,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关注和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活动的需要决定的。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往往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的。
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对新动力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出现了蒸汽机。
对蒸汽机的研究和改造,又进一步推动了动力学、热力学和机械学的发展。
现代科学虽然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它的某些研究课题并不直接源自实践的需要,但即使是对
于这样的研究课题,人们仍然十分重视所取得的成果的实际意义。
至于人们最关心的多数研究课题,主要还是来自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由此可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通过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有效地推动认识的发展。
对于人类的科学认识来说,生产实践不仅提出问题,又为解决问题提供物质条件,包括经验材料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恩格斯指出,近代工业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实验手段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使人的认识有可能突破人体自然感官的局限,向物质世界的无限领域拓展。
在现代,人类的科学认识已深入到宇宙的深处和基本粒子的内部,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高难度和高精度的特点。
没有现代工业所提供的各种强大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如电子计算机、高能加速器、太空探测仪等等,要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人的认识活动来源于实践,也要回归于实践,从而实现认识的意义。
例如,人们在地质学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被应用于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对气候变化规律的揭示有助于人们预知天气的变化,以利于工农业生产等。
人们在很多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暂时还显示不出其实践价值的情况的确存在,但这并不能否认这些研究的意义。
它们将来终究会被应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