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复习导学案(无答案) 新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1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
如果直接从唐朝跳到宋朝,会惊觉这两个时代的气质是如此不同。
从唐到宋,中国转了个180度的大弯。
唐人粗豪,宋人细腻;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诗热烈,宋诗沉思。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两代面貌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220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的五代十国。
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的赵匡胤不想再继续这无望的恶性循环,结束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凭枪杆子,而是凭笔杆子进行竞争。
因此,宋代政治设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武力的全方位防范。
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几位最有实力的将军的军权。
接着,他又在制度设计上费尽了脑筋,从方方面面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赵匡胤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
精明的宋太祖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又设“三司”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虽然代价是形成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境界。
[键入文字]
初一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知识点复习初一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知识点复习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小编整理了初一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知识点复习,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 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10 世纪初,契丹族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那时候唐已灭亡,出现格局混战局面,黄河流域相继有五个朝代控制,合称五代。
2、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1。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阶段特征本章讲述的是隋唐大一统之后中国社会从五代十国分裂到元朝统一的历史。
时间从公元907年朱温废除唐朝皇帝自立为帝开始到1276年元朝统一全国止。
在这期间,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新统一全国,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单元重点难点单元重点:契丹的兴起和北宋的关系;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女真建立和岳飞抗金;南方商业的繁荣;服饰和瓦子;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单元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城市商业繁荣;行省制度;单元教学方法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本章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可以列表归纳;学习经济史的内容时,应充分利用导入框、插图、引文、及“活动与探究”部分的内容。
单元复习过程(知识结构)时间:____________辽宋澶渊之盟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金影响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宋灭亡:______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史称“___________”。
和战岳飞抗金:岳飞在_______大败金军主力,收复了大片失地。
_______和权臣______向金求和,以“_______”杀害了岳飞。
时间:_________宋金议和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我国从________以来,经济重心就开始向南移。
,,南方农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到江淮地区。
业的发表现经济展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工具:和。
重心陶瓷业:南宋时,__________逐渐成为制瓷业的中心。
的南兴盛的丝织业:中心在_______和_________。
移南方手纺织业棉织业:从_____兴起,北宋时传到______,南宋时到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获知这一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2、通过对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情况的学习,得出结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此时江南已超过北方,成为经济重心。
比较分析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3、通过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性学习,认识到我国封建经济重心发展移动的规律。
通过对造船业的学习和制瓷业、纺织业的回想性学习,领略中国古代人的聪明与才智,感受历史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2、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非常落后。
从东汉至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从唐中后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这一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有哪些表现呢?(2)请同学们分小组展示预习案预习成果。
(3)教师快速展示图片点拔重点内容A、图片展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占城稻2.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B、图片展示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2.棉织业的兴起3.制瓷业的成就4.制瓷业的发展C、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大都市2、海外贸易的发展3、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4)、请同学们跟随课本书及老师的点拨进行探究,并在组内互助。
在探究结束后,同学以小组开工进行成果展示,并互相点评,同时老师会给予补充和完善。
(5)、互相精彩点评,总结升华,整理落实,清理过关。
(6)、当堂检测,要求当堂完成,巩固学习成果。
有问题教师及时解决。
达标测试1、宋代,我国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①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③政府提倡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宋朝时期,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农作物是( )A.水稻B.小麦C.粟D.玉米3、下面《耕获图》描绘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契丹(辽):【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议契丹国,都城上京。
【辽太宗】占领幽云十六州(影响: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其他(无时间说明):1.辽代的红黄蓝三色佛像版画,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
(山西应县木塔)宋:(1)北宋:【赵匡胤(宋太祖)】1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建议宋取代了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
【宋真宗】(辽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辽宋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檀渊之盟。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宋徽宗】在位时画院最盛,花鸟画相当出色,笔法工整,精细逼真。
其他(无时间说明)(北宋):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作用:有利于商业发展)2.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普通百姓穿黑白两色衣服。
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3.由于与少数民族互市,北宋肉食以羊肉为主4.【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5.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战国时期的司南是世界最早的指南仪器)6.【沈括】——《梦溪笔谈》——毕昇,十二气历,石油)7.【司马光】——史学家——《资治通鉴》(编年体)——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取材广泛,叙事明细,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总结历史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8.【苏轼】——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念奴娇赤壁怀古》9.【张择端】——《清明上河园》——安排错落有致,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10.【郭熙】——山水画家——注重画的意境。
(2)南宋:【赵构(宋高宗)】1. 1127年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宋高宗和秦桧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命令岳飞(抗金英雄)班师,以“谋犯罪”杀害岳飞。
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线,对峙局面形成。
吉林省通化市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复习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课题复习第二单元导学目标 1 经过宋朝南方生产和商业繁华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认识宋朝的社会生活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4、简述成吉思汗一致蒙古和忽必烈成立元代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重点契丹的盛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成立金和岳飞抗金、南方商业的繁华、衣饰和瓦子、蒙古的盛行、元代的成立、行省制度难点如何正确评论澶渊之盟、对岳飞抗金的评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由、衣饰和瓦子、行省制度课型复习课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步骤教课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示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复习知识梳理宋朝提出问题,查察学生看书、 1 、依据老师提示,找出过去单元的线索都由教知识运用概括知识线索状况。
对于宋朝的知识重点,归师概括,让他们自己归1、辽、宋、夏、金成立纳整理,形成知识系统。
纳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无2、辽宋夏的和战 2 、学生看地图,认识辽从下手,因此用问题做3、金和南宋的对峙北宋和西夏的地理地点。
引领。
4、宋朝经济的发展及经济 3 、学生正确评论澶渊之重心的南移盟。
5、宋朝的社会风采 4 、说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由及表现。
元代1、一致蒙古 1 、看《成吉思汗》像,会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2、指引学生看地图或多媒认识其人,知道他的最大专心教师实时敦促体,使学生认识元代的成立伟绩是什么。
及一致过程。
2 、说出文天祥抗元的事3、指引学生剖析元代统治迹,学习他的优异质量。
者为何重视农业生产。
3 、找出元代统治者重视4、交通运输业要联合地图农业的举措。
认识。
4 、比较隋朝大运河与元5、以元多数为例,讲明元朝运河,说出它们的异朝商业的繁华,重申它的世同。
界地位。
5、认识多数的繁华。
6、出示《元代领土》图,6、掌握元代是如何增强使学生明确行省制度实行对全国的统治的。
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7、说出元代民族交融的7、使学生明确元代的民族表现及作用。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课题复习第二单元
导学目标1通过宋代南方生产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重点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南方商业的繁荣、
服饰和瓦子、蒙古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对岳飞抗金的评价、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服饰和瓦子、行省制度
课型复习课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步骤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
复习知识梳理
知识运用宋朝提出问题,查看学生看书、
归纳知识线索情况。
1、辽、宋、夏、金建立
2、辽宋夏的和战
3、金和南宋的对峙
4、宋代经济的发展及经济
重心的南移
5、宋代的社会风貌
1、根据老师提示,找出
关于宋朝的知识要点,归
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2、学生看地图,了解辽
北宋和西夏的地理位置。
3、学生正确评价澶渊之
盟。
4、说出南方经济发展的
原因及表现。
以往单元的线索都由教
师归纳,让他们自己归
纳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无
从下手,所以用问题做
引领。
元朝1、统一蒙古
2、引导学生看地图或多媒
体,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建立
及统一过程。
3、引导学生分析元朝统治
者为什么重视农业生产。
4、交通运输业要结合地图
了解。
5、以元大都为例,讲明元
朝商业的繁荣,强调它的世
界地位。
6、出示《元朝疆域》图,
使学生明确行省制度施行
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7、使学生明确元朝的民族
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
进一步加强。
1、看《成吉思汗》像,
了解其人,知道他的最大
功绩是什么。
2、说出文天祥抗元的事
迹,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3、找出元朝统治者重视
农业的措施。
4、比较隋朝大运河与元
朝运河,说出它们的异
同。
5、了解大都的繁荣。
6、掌握元朝是怎样加强
对全国的统治的。
7、说出元朝民族融合的
表现及作用。
会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
用心教师及时督促
宋元文化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
火药的发明
2、沈括和郭守敬
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4、宋词和元曲
5、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1、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
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
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
2、观察插图、阅读史料,
说出指南针的发明过程、
指南仪器的构造和使用
方法。
对于学习效果不好的小
组要求组长加强督促检
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