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铁隧道)XXXX站-XXXX站区间监测方案教案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4
宁波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II标段泽民站~鼓楼站区间盾构法施工监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2010年10月10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1)1.概述 (1)2.地质概要 (2)3.水文地质特征 (3)4.不良地质 (3)5.工程主要风险源及保护措施 (4)二、监测工作范围、内容和依据 (7)1.监测范围 (7)2.工作内容 (7)3.工作依据 (8)三、测量工作程序 (8)四、监测方案 (10)1.监测控制网 (10)2.周边地表隆陷监测 (15)3.周边管线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 (16)4.建/构筑物沉降监测 (18)5.主要建筑物倾斜、裂缝监测 (19)6.隧道竖向及水平位移监测 (21)五、工程巡视工作 (24)六、监测工作实施时间结点和风险源控制措施 (25)七、监测报警值 (26)八、监测频率 (27)九、施工监测信息反馈 (27)十、监测质量保证措施、测点保护 (29)十一、工程施工中资料、文件的使用和管理及文明施工 (31)十二、仪器设备 (31)十三、人员组织 (31)十四、监测周期 (32)十五、监测点布置图 (32)区间建/构筑物(文物)专项施工监测方案 (33)一、工程概况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II标段含泽民站~大卿桥站区间、大卿桥站~西门口站区间、西门口站~鼓楼站区间,共三区间(含三个联络通道) 。
隧道设计均为单圆双线盾构法隧道。
泽民站~大卿桥站区间出泽民站,沿中山西路东延,向东下穿环城西路,杭甬铁路,白杨街、文化路、万安路后到达大卿桥站,区间两侧建筑物较为密集。
区间右线隧道起点里程右K7+919.438,终点里程右K8+815.354,设计长度895.916m;区间左线隧道起点里程左K7+919.438,终点里程左K8+815.354, 长链0.408,设计长度896.324m;左右线隧道均为地下线路,隧道线间距为13~15m 左右,隧道埋深在10~20m之间,设有1座联络通道兼废水泵房。
地铁区间隧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铁区间隧道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2. 使学生掌握地铁隧道施工方法、技术及其特点;3. 帮助学生理解地铁隧道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数学知识分析地铁隧道线路、施工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方法,对地铁隧道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技巧,针对地铁隧道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趣,增强对地铁隧道建设的关注;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城市发展的情感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3.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城市交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数学等学科知识,以地铁区间隧道为主题,通过讲解、实践、探讨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铁区间隧道基础知识:- 隧道定义、分类及功能;- 地铁隧道线路规划、设计原则;- 地铁隧道施工方法、技术特点。
2.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技术:- 隧道开挖、支护技术;- 隧道防水、排水措施;- 隧道施工安全与环保。
3. 地铁区间隧道与城市交通:- 地铁隧道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地铁隧道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城市地铁隧道网络规划与发展。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和安排。
教学大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地铁隧道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以及线路规划和设计原则,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施工技术:使学生掌握地铁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如开挖、支护、防水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XX地铁XX号线XXX站~XXX站区间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方案编写:审核:日期:监测单位:目录一、工程沿线环境概况‥‥‥‥‥‥‥‥‥‥‥‥‥‥‥‥‥‥‥‥‥3二、监测依据‥‥‥‥‥‥‥‥‥‥‥‥‥‥‥‥‥‥‥‥‥‥‥‥‥‥4三、监测目的‥‥‥‥‥‥‥‥‥‥‥‥‥‥‥‥‥‥‥‥‥‥‥‥‥‥5四、监测项目‥‥‥‥‥‥‥‥‥‥‥‥‥‥‥‥‥‥‥‥‥‥‥‥‥‥5五、监测点的布设与埋置‥‥‥‥‥‥‥‥‥‥‥‥‥‥‥‥‥‥‥‥5六、监测控制网布设及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15七、监测频率及监测报警值‥‥‥‥‥‥‥‥‥‥‥‥‥‥‥‥‥‥17八、仪器设备‥‥‥‥‥‥‥‥‥‥‥‥‥‥‥‥‥‥‥‥‥‥‥‥‥‥18九、监测质量保证措施‥‥‥‥‥‥‥‥‥‥‥‥‥‥‥‥‥‥‥‥‥19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方案一、工程沿线环境概况1、XXX站~XXX站:该区间段为单线单洞圆形隧道,设计起止里程为:右DK16+067.9~右DK17+1.7m(左DK17+67.2m),右线全长933.8m,左线全长1002.268m。
其中设防灾联络通道及水泵房一座。
该区间段自XXX站南端头始发,以直线推进开始,过渡至直缓,再到缓圆、圆缓、缓直、直缓、缓圆、圆缓、缓直到XXX站。
隧道沿线均在市区主要道路干线及商业、居民区建筑物下;盾构自XXX 站始发后,沿XX路向南推进约290米后(即在左KD16+790m处)进入楼房集中区,楼房集中区域长约690m(楼房集中区内房屋简介见P7~P8之表1);隧道沿线地下设施较为复杂,主要为雨水、污水管线及自来水管等。
2、XXX站~XXX站:该区间段为单线单洞圆形隧道,设计起止里程为:右DK17+292.7~右DK17+747.455m,右线全长454.755m(左线全长475.757m)。
其中设防灾联络通道及水泵房一座。
该区间段自XXX站北端头始发,向北推进约40m后进入XX路与XX路的十字交叉路口,推进约140m后进入楼房集中区域下方,隧道沿线上方主要为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及众多的建筑物(建筑物集中区内房屋简介见P9~P10之表2);沿线地下设施复杂,主要为雨水、污水管线等。
地铁隧道工程监测方案一、前言地铁隧道工程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规模、复杂性高等特点。
为保障地铁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运营安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工作。
本方案将针对地铁隧道工程的监测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以确保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可控。
二、监测目标地铁隧道工程监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环境监测:监测地下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地下水位、地层稳定性、地下裂缝等;2. 隧道结构监测:监测隧道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隧道径向变形、轴向变形、纵横向位移等;3. 施工监测:监测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情况,包括土压平衡盾构机的掘进参数、锚杆的张力等;4. 运营监测:监测地铁隧道运营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地铁车辆振动等。
三、监测方法1. 地质环境监测方法:(1)地下水位监测:采用定点井水位监测法,通过埋设水位计和传感器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2)地层稳定性监测:采用地下虚拟仪器成像技术,通过地质雷达和地震波勘测技术监测地层的稳定性;(3)地下裂缝监测:采用微震监测技术,通过监测地下微震事件的发生情况来判断地下裂缝的分布和变化。
2. 隧道结构监测方法:(1)隧道径向变形监测:采用激光测距仪和全站仪结合的方法,通过测量隧道内壁的变形情况来判断隧道的径向变形;(2)轴向变形监测:采用应变片和应变计监测技术,通过对隧道结构的应变情况进行监测来判断隧道的轴向变形;(3)纵横向位移监测:采用全站仪和GPS监测技术,通过监测隧道内各个位置的坐标来判断隧道的纵横向位移。
3. 施工监测方法:(1)土压平衡盾构机的掘进参数监测:采用激光测距仪和倾斜仪监测技术,通过监测盾构机的掘进速度、推力、转速等参数来判断盾构机的施工状态;(2)锚杆的张力监测:采用拉力计和应变计监测技术,通过监测锚杆的张力情况来判断锚杆的施工质量和状态。
4. 运营监测方法:(1)地下水位监测:采用定点井水位监测法,通过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地下水对地铁隧道的影响;(2)地铁车辆振动监测:采用振动传感器和加速度计监测技术,通过监测地铁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情况来判断地铁隧道的安全性。
地铁隧道及车站监控量测方案1施工监测目的将监控量测作为一道工序纳入到施工组织设计中去。
其主要目的为:⑴了解暗挖隧道和明开车站的支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
⑵为修改工程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⑶保证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为合理确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⑷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修订提供反馈信息。
⑸积累资料,以提高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2监控量测设计原则⑴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监测系统设计中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
为了确保其可靠性,必须做到:第一,系统需要采用可靠的仪器。
第二,应在监测期间保护好测点。
⑵多层次监测原则多层次监测原则的具体含义有四点:①在监测对象上以位移为主,兼顾其它监测项目;②在监测方法上以仪器监测为主,并辅以巡检的方法;③在监测仪器选择上以机测仪器为主,辅以电测仪器;④考虑分别在地表、及临近建筑物与地下管线上布点以形成具有一定测点覆盖率的监测网。
⑶重点监测关键区的原则在具有不同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段,其稳定的标准是不同的。
稳定性差的地段应重点进行监测,以保证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
⑷方便实用原则为减少监测与施工之间的干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测量应尽量做到方便实用。
⑸经济合理原则系统设计时考虑实用的仪器,不必过分追求仪器的先进性,以降低监测费用。
3监测项目3.1监测项目分类本工程的施工监测项目分为A类和B类。
⑴A类监测项目:包括地质及支护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沉降、地下水位等项目,属必测项目,施工时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设计要求进行监测。
⑵B类监测项目:包括土体水平位移、土体垂直位移、围岩压力、钢架应力,属于选测项目,根据设计要求,施工的实际要求和地层情况选择有实际意义的监测项目进行监测,以保证结构施工满足设计要求。
各种观测数据相互印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确保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合理确定施工参数提供依据,达到反馈指导施工的目的。
xx市轨道交通XX号线土建施工XX标段盾构区间监测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二○XX年XX月目录1、工程概况 (2)1.1 盾构施工区间概况 (2)1.2 工程地质条件 (3)1.3水文地质条件 (4)2、监测的目的、意义及编制依据 (4)2.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4)2.2编制依据 (5)3、施工现场监测内容 (5)3.1监测项目 (5)3.2 监测精度 (6)4、监测项目实施方法 (7)4.1 监测点布置原则 (7)4.2洞内及洞外观察 (7)4.3 地面沉降变形监测 (8)4.3.1 测点布置要求 (8)4.3.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8)4.3.3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10)4.3.4 监测频率 (10)4.4拱顶(部)沉降监测 (10)4.4.1测点埋设 (10)4.4.2监测方法 (11)4.4.3 监测频率 (11)4.5洞内净空收敛监测 (12)4.5.1测点布置 (12)4.5.2监测方法 (13)4.5.3 监测频率 (13)4.6管片衬砌变形监测 (14)4.6.1测点布置 (14)4.6.2监测方法 (14)4.6.3 监测频率 (14)4.7特殊断面监测 (14)5、监测点布置图 (14)5 .1盾构施工段监测点布置 (14)5.2监测点布置数量 (16)6、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 (16)7、监测警报值 (17)7.1报警值的确定原则 (17)7.2监测报警值确定 (17)7.3报警说明 (18)8、监测仪器 (19)9、监控管理、成果汇报和信息反馈 (19)10、项目组织管理 (21)11、监控量测保证体系 (22)12、应急预案 (23)12.1监测应急小组 (23)12.2预警响应机制 (24)12.3消警管理办法 (27)12.4 应对措施 (28)11、工程概况xx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位于xx火车站,沿胜利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大东门,线路下穿南淝河沿马鞍山路继续向南延伸至南二环,然后线路转向西南,沿望湖中路至美菱大道,转向南下穿高铁后到达滨湖新区锦绣大道,线路沿庐州大道东侧绿化带至方兴大道,即方兴大道站,出站后线路主要下穿现况荒地至徽州大道站。
XX站~XX站区间明挖段隧道基坑施工监测方案XX有限公司20XX.XX目录§1前言 (3)1.1工程概况 (3)1.2场地地质条件 (3)§2监测目的 (5)§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6)§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 (6)4.1系统性原则 (6)4.2可靠性原则 (6)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 (7)§5 监测内容 (7)5.1周边环境变形监测 (7)5.2围护体系变形监测 (7)§6监测点的布设 (7)6.1周边环境监测 (7)6.2基坑围护体监测 (8)6.3地下水位监测 (9)§7监测点埋设及监测方法 (9)7.1岩体爆破地面质点振动速度 (9)7.2管线监测点 (10)7.3围护顶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 (10)7.4桩身侧向变形监测点 (10)7.5地下水位监测点 (11)§8监测主要仪器 (11)8.1水平位移 (11)8.2垂直位移 (12)8.3桩身侧向变形 (12)8.4水位监测 (12)8.5地面质点振动速度 (12)§9监测频率 (12)§10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 (13)§11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 (13)§12技术保障措施 (15)§13项目管理及人员配备 (16)§14其它 (17)§15基坑监测报价 (18)§1前言1.1工程概况1.1.1 线路方案及周边环境本区间线路出高崎站后,主要沿海堤路地下敷设,向西北方向行进,至里程右DK15+027.682地下隧道出地面,转为路基段。
YDK14+628.776~YDK15+027.682段为明挖法隧道结构,明挖区间起点处设置盾构井,盾构井~高崎站采用盾构施工,终点连接路基段。
本明挖区段位于福厦高铁东侧,临近铁路北站货场,明挖区间场地范围分布有高崎人行天桥、3座5层砼结构房屋、一座3层砖混结构及部分棚户。
地铁盾构区间测量方案大全(一)地铁盾构区间测量方案大全地铁建设是现代城市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了确保地铁建设的顺利进行,盾构机在地铁施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盾构机是一种利用电液系统控制的隧道推进工具,它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盾构机施工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测量方案,以保障地铁的安全和稳定推进。
一、地铁盾构区间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盾构区间测量之前,必须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进行地铁隧道的基础测量,确定隧道中心线定位和区间长度。
其次,需要根据工作环境和孔洞大小、位置等情况,确定盾构机的型号和参数。
最后,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仪器和测量方法。
二、地铁盾构区间测量的方法和步骤1、地铁盾构区间测量采用传统测量方法。
常采用的测量方法包括:传统全站仪法、三角测量法、激光传感测量法、卫星测量法等。
2、地铁盾构区间测量分为预测测量和实测测量,包括水平测量和垂直测量。
水平预测测量:对待测区间进行拓扑测量,确定地铁隧道的中心线位置和方向。
水平实测测量:对中心线实现全盘测量,并测量每个测站到中心线的距离,从而得到地铁隧道曲线的位置和变化。
垂直预测测量:通过测量标高点确定地铁隧道的垂直走向,完成预测测量。
垂直实测测量:通过全站仪或电子水平仪对隧道的倾斜、偏移和变形进行实测,以确保隧道的稳定性。
3、利用现代技术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精细化测量。
采用激光传感测量法、卫星测量法等,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同时简化测量流程,减少数据处理量。
三、地铁盾构区间的检测和处理地铁盾构区间测量后,需要进行数据的检测和处理。
主要步骤如下:1、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数据质量检查和筛选,排除错误和不准确的数据。
3、对数据进行优化处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4、利用自动化处理方法和工具,对地铁隧道的垂直、水平偏移和变形进行监测和分析,确保地铁隧道的建设。
5、对隧道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以上是地铁盾构区间测量方案大全的详细介绍。
目录一、工程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监测工作依据- 1 -三、监测目的及监测内容设置- 1 -四、监测点的布设及现场巡视- 3 -4.1监测点布设原则- 3 -4.2现场巡视- 4 -五、监测点埋设- 4 -5.1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4 -5.2墙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 5 -5.3 支撑内力监测- 5 -5.4 立柱竖向位移监测- 6 -5.5 坑外地下水位- 6 -5.6地表竖向位移监测- 7 -5.7 建(构)筑物变形- 7 -5.8 地下管线- 7 -5.9 拱顶沉降- 8 -5.10 水平收敛- 8 -5.11 监测点统计表- 9 -六、监测实施方法- 9 -6.1基准点的设置- 9 -6.2竖向位移测量- 10 -6.3水平位移测量- 12 -6.4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12 -6.6地下水位监测- 16 -6.7水平收敛监测- 16 -6.8建筑物倾斜- 16 -6.9爆破震速监测- 17 -6.10现场巡视方法- 19 -七、监测频率、报警值及资料提交- 21 -7.1监测频率- 21 -7.2预、报警值- 22 -7.3资料提交- 23 -八、现场监测项目组基本情况- 24 -九、主要监测仪器设备及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 24 -11.1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25 -11.2安全保证体系- 25 -11.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26 -11.4环境保护- 26 -十二、监测风险源及应急措施- 27 -十三、车站附属监测- 28 -十四、附图- 28 -一、工程概况二、监测工作依据⑴《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⑵《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⑶《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⑷《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⑸《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⑹《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⑻本工程相关设计图纸、工程勘察报告等资料。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哈尔滨南站站~农科院站区间)施工监测方案编制:复核:审核: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12月20日目录一、工程概况 (4)1.1区间隧道工程地质 (4)1.2隧道隧址水文地质 (6)1.3区间隧道施工方案 (6)二、监测目的及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7)2.1监测的目的、意义 (7)2.2监测方案编制的依据 (8)三、施工监测技术及监测内容 (8)3.1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8)3.2监测的主要内容 (9)四、监测方案实施 (9)4.1监测项目设计 (9)4.2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监测办法 (11)4.2.1 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11)4.2.2 洞内和地表安全巡查 (11)4.2.3 隧道内净空收敛量测 (12)4.2.4 地表下沉 (13)4.2.5 建筑物沉降监测 (14)4.2.6 地下管线沉降 (14)4.2.7 铁路桥变形监测 (15)4.2.8 围岩压力监测 (15)4.2.9 钢筋应力监测 (15)4.2.10 竖井旁通道变形监测 (16)4.3施工监测步序 (17)4.4监测资料的整编、初步分析及信息反馈 (19)4.4.1 原则 (19)4.4.2 原始监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20)4.4.3 原始监测资料的检验和处理 (20)4.4.4 监测资料的整编 (21)4.4.5 对各类监测资料的审核 (23)4.4.6 资料的审定编印 (23)4.4.7 监测资料的初步分析 (23)4.5监测成果反演分析思路 (25)4.6监测资料的信息反馈 (25)五、监测安全预警系统 (26)5.1主要监测项目允许值及警戒值 (26)5.2稳定安全报警系统的组成及技术路线 (27)5.2.1 综合判别方法 (27)5.3稳定安全预警机制 (28)5.3.1 应急物资储备 (28)5.3.2 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29)5.3.3 应急处理措施 (29)六、监测组织机构及质量保证体系 (30)6.1组织机构 (30)6.2监测仪器、人员配置 (30)6.3监测管理体系保证措施 (31)七、监测技术方案的保证措施 (32)7.1难点分析及保证措施 (32)7.2质量保证措施 (33)7.3安全文明监测保障措施 (33)7.4服务承诺 (34)附录 (35)附图A周边收敛监测点示意图 (35)附图B压力盒布置示意图 (35)附图C钢筋计布置示意图 (36)附图D地表沉降点布置示意图 (37)哈尔滨市轨道交通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施工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哈尔滨南站站至农科院站区间位于学府路规划道路正下方,穿越哈南铁路桥,避开了铁路桥桩基。
地铁浅埋暗挖隧道区间及车站监控量测方案监控量测方案1.1施工监测概述以往的理论研究和施工实践均表明,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层应力状态的改变将直接导致结构产生位移和变形,同时也会对地表及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当这种位移和影响超出一定范围,必然对结构产生破坏,并影响到上方地表和临近建筑的安全使用。
本标段工程包括一座明暗结合车站和两段暗挖区间。
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复杂,地下管线众多,给施工监测工作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如何保证施工不影响这些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如何做到“未雨绸缪”,施工中的监控量测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监控量测作为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得到重视,且作为一道工序纳入到施工组织设计中去。
其主要目的为:1)了解暗挖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
车站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变形及应力状态和其稳定情况密切相关,车站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各种破坏形式产生之前通常有大的位移、变形、受力异常等,监测数据和成果是现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判断工程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依据观测结果来验证施工方案的正确性,调整施工参数,必要时采取辅助工程措施,以此达到信息化施工目的。
2)修改工程设计监测除表明工程的“安全状况”外,通过研究监测成果,判断结构的安全稳定性。
有助于对工程设计进行修改,并通过监测数据与理论上的工程特性指标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设计的合理程度。
3)保证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为合理确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4)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修订提供反馈信息。
我国当前地下工程支护结构设计基本处于半经验半理论状态,土压力多采用经典的理论公式,与现场情况有一定差异。
且地下结构周围土层软弱,复杂多变,结构设计的荷载常不确定。
而且,荷载与支护结构变形、施工工艺也有直接关系。
因此,在施工中迫切需要知道现场实际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与设计值进行比较,必要时对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进行修改。
地铁监测实施方案一、前言地铁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广大乘客的出行安全。
为了保障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行,必须对地铁进行全面监测和检测。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地铁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范围地铁监测范围主要包括地铁线路、车辆、隧道、车站等相关设施。
其中,地铁线路的监测主要包括轨道、轨枕、道岔等的状态监测;车辆的监测主要包括车体、轮轴、制动系统等的状态监测;隧道的监测主要包括隧道结构、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等的状态监测;车站的监测主要包括站台、站厅、通道等的状态监测。
三、监测手段地铁监测主要依靠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
其中,轨道监测可以采用激光测量仪、轨道检测车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车辆监测可以采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隧道监测可以采用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车站监测可以采用视频监控、烟雾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四、监测频次地铁监测的频次应根据地铁运行情况和设备状况进行合理安排。
一般来说,地铁线路和车辆的监测频次可以按照每日、每周、每月进行安排;隧道和车站的监测频次可以按照每周、每月、每季度进行安排。
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到自然灾害、重大活动等,监测频次可以适当增加。
五、监测报告地铁监测报告是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结果,应当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存在问题、整改措施等内容。
监测报告应当及时编制,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
对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监测报告应当及时上报,并制定具体的整改方案。
六、监测管理地铁监测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明确监测责任人,明确监测流程,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应当建立监测数据的存档和备份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七、结语地铁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地铁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手段和管理措施,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地铁运行的安全稳定。
X X地铁X X线D3-T A12标土建工程X X路站~X X广场站~X X X区间施工监测技术方案XX工程局有限公司二〇一一年九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4)三、监测范围、内容及监测要求 (5)四、各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11)(一)地表沉降 (11)1、监测仪器设备 (12)2、测点布设 (12)3、监测方法 (13)(二)隧道隆陷、拱顶下沉、隧道收敛 (13)1、监测仪器设备 (13)2、测点布设 (13)3、监测方法 (13)(三)地面建(构)筑物监测 (14)1、监测仪器设备 (14)2、测点布设 (14)(四)巡视对象、内容及频率 (14)1、巡视对象 (14)2、巡视内容 (14)3、巡视频率 (14)(五)监测重难点分析1、盾构始发和到达重点监测措施 (14)2、建筑物下穿重点监测 (14)3、卡子门大街高架重点监测 (14)4、侧穿建筑物监测 (15)5、下穿农花河难点监测 (15)6、矿山法隧道重点监测 (15)五、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 (18)(一)信息反馈流程 (18)(二)监测成果报告 (18)1、监测成果日常报表的内容 (18)六、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措施 (19)(一)质量保证体系 (19)(二)质量保证措施 (20)七、附件 (21)(一)XXX站区间监测布点图 (22)(二)XXX站盾构井区间监测布点图 (23)(三)监测仪器检定证书复印件 (24)(三)监测人员资质证书复印件 (28)一、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一)、工程概况本标段包括XX路站~XX广场站、XX广场站~XX公路盾构井两个区间,区间概况如下:XX路站~XX广场站区间起于XX路站南端,平行于XXX大街向西绕行至XXX 路到XXX广场站东端。
区间设计起始里程K29+381.992,终点里程K30+323.467,区间全长941.475m,于K29+967.5位置设置联络通道兼泵房一座。
区间施工监测方案篇一:南京地铁盾构区间监测方案南京地铁工程承包单位: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合同号:3-12-0000-1014监理单位:上海同济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编号: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31南京地铁工程承包单位: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合同号:3-12-0000-1014监理单位:上海同济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编号:审核单113南京地铁三号线3-12标土建工程大明路站~明发广场站~绕城端头井施工区间右线隧道中心线三维坐标计算人:复核人:批准人: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二○一一年九月目录一、工程概况1二、技术方案编制依据4三、监测范围、内容及监测要求5四、各监测项目实施方案11(一)地表沉降111、监测仪器设备122、测点布设123、监测方法13(二)隧道隆陷、拱顶下沉、隧道收敛131、监测仪器设备132、测点布设133、监测方法13(三)地面建(构)筑物监测141、监测仪器设备142、测点布设14(四)巡视对象、内容及频率141、巡视对象142、巡视内容143、巡视频率14(五)监测重难点分析1、盾构始发和到达重点监测措施142、建筑物下穿重点监测143、卡子门大街高架重点监测144、侧穿建筑物监测155、下穿农花河难点监测156、矿山法隧道重点监测15五、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19(一)信息反馈流程19(二)监测成果报告181、监测成果日常报表的内容18六、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措施19(一)质量保证体系19(二)质量保证措施2021(一)大明路站~明发广场站区间监测布点图22(二)明发广场站~南京南站盾构井区间监测布点图23(三)监测仪器检定证书复印件24(三)监测人员资质证书复印件28篇二:盾构区间监测方案地铁号线站~站区间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方案编写:审核:日期:监测单位:目录一、工程沿线环境概况‥‥‥‥‥‥‥‥‥‥‥‥‥‥‥‥‥‥‥‥‥3二、监测依据‥‥‥‥‥‥‥‥‥‥‥‥‥‥‥‥‥‥‥‥‥‥‥‥‥‥4三、监测目的‥‥‥‥‥‥‥‥‥‥‥‥‥‥‥‥‥‥‥‥‥‥‥‥‥‥5四、监测项目‥‥‥‥‥‥‥‥‥‥‥‥‥‥‥‥‥‥‥‥‥‥‥‥‥‥5五、监测点的布设与埋置‥‥‥‥‥‥‥‥‥‥‥‥‥‥‥‥‥‥‥‥5六、监测控制网布设及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15七、监测频率及监测报警值‥‥‥‥‥‥‥‥‥‥‥‥‥‥‥‥‥‥17八、仪器设备‥‥‥‥‥‥‥‥‥‥‥‥‥‥‥‥‥‥‥‥‥‥‥‥‥‥18九、监测质量保证措施‥‥‥‥‥‥‥‥‥‥‥‥‥‥‥‥‥‥‥‥‥19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方案一、工程沿线环境概况1、站~站:该区间段为单线单洞圆形隧道,设计起止里程为:右16+0679~右17+17(左17+672),右线全长9338,左线全长1002268。
XX市及轨道交通XX号线监控量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XX集团XX项目部年月目录一、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2)三、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3)四、信息化施工组织 (3)五、施工监测设计 (4)5.1、地表沉降监测 (4)5.2、地表建筑物(构造物)沉降、位移、倾斜、裂缝监测 (6)5.3、管线变形监测 (8)5.4、隧道内管片沉降、收敛监测 (9)5.5、东风渠、七里河交叉口过河监测 (9)六、警戒值的确定及监测频率 (9)七、人员设置及仪器配备 (10)八、监测质量保证 (11)九、监测成果报告 (11)XX市及轨道交通XX号线体育中心站~博学路站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一、监测方案编制依据1、XX市轨道交通XX号线XX标段设计图纸;2、《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I 1/490-20075、《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6、《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7、《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0、《XX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控量测管理办法》;二、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市轨道交通XX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第XX标段,包括一个车站(XX站)和两个区间段,区间段即XX站——XX站盾构区间段,XX站——XX段区间段(其间包括盾构区间、明挖区间)。
第XX合同段全长XXXX米,其中XXXX站长XXXX米,盾构区间长XXXX米,盾构段双线总长XXXX米,明挖区间长XXXX米。
XXXX站——XXXX站盾构区间段起止里程为,西起左线CK32+487.74(右CK32+487.74),东至CK34+698.25(CK34+698.25);XXXX站——车辆出入线段区间段,西起RCK0+056.152东至RCK2+962.0 ;XXXX站的起止里程为CK34+698.25至RCK0+056.152 。
其中XXXX站至XXXX区间工程区间长度约为XXXX米,联络通道三处,其中中间联络通道带有通风井。
三处联络通道离始发井距离分别约为:490米、1309米、1869米。
线路平面包含两段圆曲线,曲率半径分别为350米和450米。
竖曲线由21.4‰-2‰等坡度组成的V字型。
隧道盾构施工选用德国Herrenknecht公司生产的复合盾构机作为隧道掘进设备。
该设备配有德国VMT公司生产的SLS-T隧道导向测量系统,需定期和不定期对导向系统进行定位并由人工测量对盾构机的掘进姿态和环片安装状态进行检查和核准。
三、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监测工程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对现有建筑物、构造物、交通运输、自然环境的破坏。
2、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指导盾构推进的施工,使掘进参数能够及时根据现有环境的变法而优化,以达到节省工程成本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
四、信息化施工组织建立专业监测小组,以项目总工程师为直接领导,由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点的埋设和监测仪器的调试、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先进可靠的计算软件,快速、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地形地质条件、掘进参数等制定施工监测设计。
施工过程中通过外业测量收集必要的数据,绘制各种时态关系图,进行回归分析,对被监测对象的状况和施工安全做出综合判断,及时反馈于施工中,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使施工过程中的完全状态进入信息化控制中。
信息化施工流程如图4-1所示。
图4-1 信息化施工流程图五、施工监测设计为确保掘进线路周围地面、地表建筑物(构造物)、地上地下管线等处于安全监控状态,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的监测项目有:1、地表沉降监测;2、地表建筑物(构造物)沉降、位移、倾斜、裂缝监测;3、管线变形监测4、隧道内管片沉降、收敛监测5、东风渠过河监测5.1、地表沉降监测1、基准点的布设:根据隧道线路及地表需要监测的主要建筑物要求布设一条沉降监测基准点高程控制网。
控制网要求稳定、相互检核性强。
控制点之间间距300m左右,保证每次正常监测过程中能快速进行相互检核,又能保证不因局部条件变化时能同时影响到相邻两个基准点影响检核的准确性。
基准点埋点做法如下图:图5-1 基准点埋点做法图2、监测点的布设:根据线路中线每5米布设一个轴线上沉降监测点,每50米布设一个监测断面。
监测点埋设根据地面情况分为:裸露地面做法;刚性硬化地面做法;柔性硬化地面做法。
裸露地面做直接用50×50×400mm木桩直接打入地面再在木桩顶顶入铁钉一根,铁钉露头3mm左右。
木桩的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遇到比较软泥性质地方可以适当加长桩长,以使桩和土体的摩擦力能承受监测铟钢尺的重力和放置尺的冲量,监测过程坚持轻放轻拿。
刚性硬化地面先用80取芯钻钻80mm孔,然后用500mm左右的螺纹钢筋打入地面,钢筋头磨成半圆形。
由于硬化路面层被破坏,如果不进行防水处理会导致加速路面损害,每一个圆洞里面填充适当的水泥砂浆,以防止地表水渗入路基。
柔性硬化地面直接用40mm左右的道钉打入路面。
道钉顶头要注意不会刺伤路人或车轮胎,同时也要注意不会因车轮碾压而产生沉降。
线路中心的监测沿左右线路中线5米布设一个监测点,如遇到障碍可以适当调整,里程误差小于0.5米。
断面布设一般按照中心线两侧15米范围内每隔5米布设一个监测点,两侧延伸范围必须满足隧道埋深按45度角放射的距离,两条线路中间布点间距根据隧道间距适当调整。
断面布置参照下图:图5-2:横断面监测点布置示意图3、外业监测及数据处理要求基准点按上表中国家二等水准的技术要求进行测量,每次沉降观测时对工作点进行检核,基准网定期检测,每隔3个月检测一次。
沉降监测点按《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中2.0.5表中二级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进行施测。
每条监测线路都必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准点,每条监测线路必须闭合。
表2.0.5等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注:n 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数据处理要及时,每天都形成数据报表。
5.2、地表建筑物(构造物)沉降、位移、倾斜、裂缝监测沉降监测归并到地表地面沉降监测一块,利用相邻地段的基准点,而且与相邻地段的地面沉降监测同时监测,数据处理过程可根据地物重要程度、危险性大小单独或一起出具监测报告。
建筑物(构造物)沉降监测点的布设位置要参照地物建构形式,在其重要的柱、强、拐角布设,地物原有的沉降缝、伸缩缝两侧都必须布置监测点,以反映其沉降是否均匀,每个建(构)筑物不少于3个测点。
每个地面建筑物必须以独立整体建构为数据分析的对象。
建筑物测点标志根据不同监测对象采用不同的埋点形式,框架、砖混结构采用钻孔埋入标志测点,钢结构采用焊接式测点,面层装饰较好采用隐蔽式测点形式。
沉降监测各类测点埋设时应注意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电器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一般采用直径不小于12毫米的元钢,先利用电钻成孔,然后利用植筋胶水固定,埋人深度不小于80mm ,钢筋外端要有90度弯钩弯上端头呈椭圆型,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剂。
见图5-3、图5-4:沉降测点胶水被检测建构图5-3 一般建筑物监测点的埋设形式示意图图5-4 隐蔽式建筑物监测点的埋设形式示意图位移监测利用高精度全站仪角度距离观测。
使用1秒级全站仪进行观测。
控制网及监测点观测均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二等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其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表-1利用其计算坐标值进行比较,计算过程中要分析其角度、距离的变化规律,坐标比较过程中要注意其变形方向值是否和预测方向值方向是否一致。
由于测距受温度大气压等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其误差可能给观测见过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在监测点位和基准点布设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预测位移的方向不要和观测视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最好布置成垂直于其方向。
监测点可以布置反射片、强制归心点或直插式转接杆,基准点布置为强制归心固定点,同时设置2-3个检核基准点。
倾斜监测利用重垂垂直线法,首先在建筑物上弹射2米长以上的基准垂线,然后利用重锤吊线检核。
裂缝监测,在先期的监测调查过程中对隧道施工过程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所有建筑物进行摸底排查,并拍照等取证措施,在原有裂缝或者施工过程中新出现的裂缝处设置裂缝监测板。
裂缝观测板如下图,用胶水或螺丝固定于裂缝两侧。
裂缝初始位置变形后观测过程中也要注意观测板平行于裂缝方向的位移变化,使观测板能同时反映裂缝法方向宽度的发展和裂缝方向平行位移的发展。
因为很多裂缝导致的坍塌都有平行于裂缝方向位移发展这一过程,如果此方向位移发展比较快可以起到预警作用。
裂缝宽度量测精度利用高精度直角尺加千分尺,要求精度达到1mm。
5.3管线变形监测根据隧道沿线环境的情况及盾构施工对地下管线影响的需要,本着即能全面掌握信息,又要经济安全地完成整个隧道工程的原则,对常规管线的监测利用地表沉降监测网。
但为了更直接地了解盾构施工对管线的影响程度,对轴线两侧各12米范围内各种管线的设备点(如阀门井、抽气井、人孔、窨井等)进行直接监测,确保管线的安全,在管线单位的监控下及时了解管线的沉降速率及沉降量,并控制在容许的范围内。
本工程穿越的管线主要有三处:苑南路随公路雨水收集管渠;东风渠大堤上高压供电电塔(据隧道中线12米)、博学路随公路雨水收集管渠。
施工前与各管线单位联系,摸清地下管线的准确位置,按管线单位具体要求进行监测点的埋设,并做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
同时加强沿线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对重要的管线根据需要跟踪监测。
并把监测信息及时反馈给各管线单位5.4隧道内管片沉降、收敛监测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按《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中2.0.5表中二级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进行施测。
监测点布置每10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
隧道内净空收敛,利用收敛仪+隧道两侧腰部设置收敛钩观测。
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上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
5.5XXXX交叉口过河监测隧道中心线斜插经过XXXX河和XXXX渠交叉口300m左右,隧道埋深距离河底面24米左右,河底至隧道顶依次为:杂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细沙层。
地质剖面图如下图所示:现阶段河面水深为0.3~0.5左右,由于水深比较浅,经研究决定决定在过河段采用打木桩,桩头设置棱镜,利用高精度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河面的沉降量。
六、警戒值的确定及监测频率1、警戒值确定的原则1)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能超出设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