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宗教性对古埃及工艺美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摘要:埃及的宗教信仰,是起源于对自然界的动物或其他事物的崇拜。
埃及人由每年对尼罗河泛滥的观察而产生了“再生”的观念,对于这种观念,埃及的艺术几乎处于全面服务的地步。
由此可见。
埃及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关键字:古埃及, 宗教, “不灭”, “再生”, 尼罗河文化, 金字塔, 埃及风格古埃及(阿拉伯文:رصمةميدقلا)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前343年波斯灭亡埃及。
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国。
埃及大部分都是黄沙滚滚的沙漠,只有尼罗河冲刷而过的地方是孕育埃及的绿带,1/30的面积聚集了90%以上的埃及人口。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受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王的陵墓,目前埃及共有八十余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
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征。
埃及位于东北非洲。
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
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
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
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了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也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
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自远古时代起,埃及在地理上就分为狭窄的河谷地区(上埃及)和地势较为开阔、平坦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下埃及)。
埃及的河谷地区几乎常年不雨,气候十分干燥,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供给。
西方美术史结业论文主题:偶遇《黄色基督》邂逅保罗高更摘要:一个学期的美术之旅即将结束,通过课上老师的介绍和课后的资料查找,让我对西方美术长廊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和五彩斑斓的画卷有了浓厚的兴趣。
而我最喜欢的是十七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诗人雷斯达尔。
他的风景画给人一种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让我深深着迷。
关键词:黄色基督→保罗·高更→后映像派→后映像派三杰一个学期的美术之旅即将结束,通过课上老师的介绍讲解和自己课后的资料查找搜集,让我对西方美术长廊里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和五彩斑斓的画卷有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从古希腊、古罗马的美术讲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直至欧洲十九世纪的美术,不仅有米隆的《掷铁饼者》、多纳太罗的《大卫》,还有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伦勃朗的《夜巡》、荷加斯的《伯爵夫人之死》…但是给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广为人知的《最后的晚餐》,也不是价值连城的《维纳斯的诞生》,也不是那神秘的《蒙娜丽莎》而是那充满历史文化底蕴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后映像派别名画尤其是从邂逅《黄色基督》开始。
或许它们不是最伟大的作品,但总能显示出一种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让我深深着迷,倘佯在后印象派的美丽长河之中,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传奇的世界。
一 .邂逅《黄色基督》故事那是一个连阳光也显得懒懒的下午,或许因为一天的学习让人感到有些疲倦,又或许是有一个令我怦然心动的事物出现的原因。
懒懒的趴在桌子上看着老师的课件一页一页的翻过。
直到出现,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
简介油画《黄色基督》,以其平铺的块面、浓重的色彩、大胆的轮廓线以及简约的造型,反映出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的风格特点。
整个画面被前景的人物、十字架的垂直立柱以及顶端的水平横木所支撑。
田野、天空及十字架的道道条状的形,与妇女及树木图像圆转起伏的曲线,产生鲜明对比;那平直延展的形,与圆曲封闭的形,形成强烈的对照。
所有物象都统一于一种明快而简约的图形中。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的差异——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同时期的中国艺术形成了许多差异,以该时期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例,二者虽然都是对自然的描绘,但在空间处理、写景的系统、是写实还是写意等方面二者都存在差异。
在空间处理方面,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明,使西方画家能在平面上更真实的展现三度空间,最求画面的真实性,而透视法的出现离不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而同时期处在明朝的中国山水画在空间处理中采取了“三远”的表现方式,既高远、深远、平远,也就是指仰视、俯视和平视,所以中国山水画是在运动中观察的自然,从多角度看而不同,不受视点的约束。
从空间处理方面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一个大不同,就是对写实和写意的侧重点不同。
明朝中国山水画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景的描绘是画家主观感情和意识出发描绘的自然,寄托着作者的精神和气韵,对自然的描述追求的更多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但也不是完全抛弃形似,只是不用特别拘泥于形似。
而西方的风景画注重风景的真实性,在总体上对风景的描述都是偏向形似,但也不是代表其风景画没有写意的部分,只是在这个时期中对景的绘画依旧注重完全的复刻和比例的合理性。
而从中我们便也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体系属于写意体系,西方艺术体系属于写实体系。
在重视程度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风景画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他们更多是在宗教的主题下的风景,该时期更多的依旧是人物画。
这与欧洲画注重人物画的历史有关,文艺复兴重视人的价值,风景只是人物的从属,往往画家们更多学习到的是描绘人物的技能。
而明朝时期的山水画在画坛上地位较高,较为成熟,有独立的系统,在中国传统中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和人是共同重要的,而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文人的抑郁不得志使其往往寄情与山水之中,这些都使山水画在中国成为体系,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从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中的差异可以看出,该时期中国艺术是属于写意的艺术,而西方艺术是属于写实的艺术;该时期中国艺术中人与自然往往是和谐共处的,而西方艺术重视人的地位。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风格谈到文艺复兴,人们总会先联想到中世纪,因为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伟大时代,也许没有了中世纪的压抑就不可能有文艺复兴时的灿烂辉煌。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艺术是为宗教服务的,基督教被作为罗马后期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在进入中世纪以后被作为了一种森严的礼教。
教会神学经过理论化、系统化达到了巅峰,产生了庞杂而严密的经院哲学。
所以,中世纪的一切都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以人为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
人类的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价值,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向着文明和进步迈进的,但进程是曲折的。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经过了一个复杂的酝酿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承前启后的内在联系。
中世纪后期,理论化的宗教信仰和向往世俗享受的趣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奇异地结合起来。
这时的艺术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风趣,在这背后隐藏着信仰的危机和对现世的回归。
黑格尔认为导致文艺复兴的因素是某些内在的矛盾,这些内在的矛盾促使中世纪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自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哥特式美术便是这种内在矛盾的体现,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风格的内在的、直接的源头。
一、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早期基督教堂是在拱形结构的古代巴西利卡建筑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长方形有祭坛的教堂样式,称为“巴西利卡式”教堂。
教堂正面不失沉重感,屋顶是用木头做的,重要部分是由三个或五个长廊组成的空间,每个长廊之间用柱子隔开,中间的长廊比周围的宽而高,并有窗户照明,周围处于昏暗状态。
长廊的一头是入口,另一头是横廊,连接横廊的是一个有列柱的前庭。
走入教堂的人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明亮的中间长廊和教堂深处的圣坛。
在早期的罗马,有许多“巴西利卡式”教堂,在这些“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
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术。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课程随想转眼间,期末将至,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这门课程也即将告一个段落。
回顾一个学期来的学习,陈文捷老师详细、精彩地讲解,大屏幕上美轮美奂的图片,让我这个对建筑和艺术不甚了解的人从心中发出了种种惊叹。
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艺术的永恒和传承,惊叹西方古代建筑所散发出的历史韵味,惊叹西方古代建筑大师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将这些惊叹和感想整理一番,以随想为题来谈谈我从这门课程中所得到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展现了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
意大利建筑史学家布鲁诺·赛维曾经对建筑的意义作过一个经典的描述:“建筑的意义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是等于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
”在陈老师的讲课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在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而且陈老师自己也说过,虽然是在讲授西方古代建筑艺术史这门课程,但有时候大家听起来会觉得是在上一门历史课。
有人将建筑称之为“凝固的音乐”。
西方古代不同时期的建筑,各自构成彼此不同又相互关联的乐章,当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便在我们面前演奏出一首永不沉寂的交响曲。
古代西亚和埃及作为西方建筑艺术的发源地,构成了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掀开了西方古代文明的第一页。
古西亚文明常被人们称为文明的摇篮,其诞生地――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国家的地区。
月神庙,萨尔贡王宫和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追寻、向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无一不拥有令人为之一震的宏大规模。
贯穿其中的各种雕塑,五条腿的斯芬克斯,体现了古人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雄伟宏大的金字塔堪称人类历史最悠久的里程碑,向人们展示着埃及法老的不可一世,神圣庄重的太阳神庙则象征着神的至高无上。
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早期的“君权神授”思想和神灵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时至今日,面对那些残存的古代西亚和埃及的建筑遗址,我们仍不禁赞叹在文明诞生之初时,古人建筑工艺的高超和艺术上的深厚造诣。
美术文献读书笔记对艺术再次认识摘要:现实主义作为绘画的一种艺术思想,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它以弘扬真、善、美为艺术使命,与时代紧密相连,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内涵和民族艺术风格特征。
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方法,是我国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是对西方艺术的了解和以及心得。
关键词: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审美拓展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基本原则是,强调艺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社会和自然,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和再现,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
现实主义主张艺术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真诚地表现艺术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作为流派和运动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是从西方产生和发展而来。
在西方美术史上,主要指库尔贝、杜米埃、米勒以及巴比松风景画家的艺术创作,历史(咱们上课时的教科书)上的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夏尔丹、列宾、谢洛夫、怀斯以及当代英国王家弗洛依德的绘画都可归为现实主义艺术。
一般来说,只要真实表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们都可称之为现实主义艺术。
中西文化各有侧重,但中西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是一致的,由此,油画才有“汇中融西”表现的可能性。
在创作实践上,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不回避丑,对现实中丑恶的现象敢于正视,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
现实主义艺术是从现实世界而不是从空想世界中获取它的内容和形式。
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艺术一般采用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理,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达到艺术之美。
因此,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反映画家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对生活的认识活动。
一幅画所引起的谜团摘要:《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代表作品之一。
现存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可谓是镇馆之宝。
而因它所引起的谜团也有很多!本文简单的阐述了这些谜团以及研究者的猜想,并表达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关键字:神秘性作品主题研究与探索在西方美术史中,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大师,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他们的作品似乎有着永恒的魔力,吸引着无数欣赏者为之探究,并做出猜想!而有一件作品引起广泛的影响,甚至至今都是迷雾萦绕!作者简介: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和米开朗琪罗,桑迪.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
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
10多年来,人们一谈起人类的文化进步,就会提及其中灿烂辉煌的一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要联想到达·芬奇的那些丰功伟绩。
!(附图一达芬奇画像)作品介绍:《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作于16世纪初文艺复兴盛期,当时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历时4年完成。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
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而随后人们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思潮及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学号:09290010211 姓名:马武林班级:城建土木二班)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年时间。
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它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清楚的开始或结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佛罗伦萨画派佛罗伦萨画派形成于13世纪末,鼎盛于15世纪至16世纪30年代,以乔托为奠基人,初期以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等画家为代表,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是当时意大利成就最大的艺术流派。
最终,生硬模仿前人技法的样式主义的流行宣布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结束。
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宗教神话故事为题材。
画家们遵循人文主义原则,用世俗化手法描绘至高无上的抽象的神,将神画成生活中的人的形象,并加以理想化,开一代人物画新风。
作品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宗教人物,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力量。
佛罗伦萨画派以油画和湿壁画成就较大,后者主要服务于教会、宫廷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别于欧洲中世纪绘画。
从技法上来看,该派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
它也影响了温布里亚画派和帕多瓦画派。
西方音乐史论文——巴赫的艺术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巴赫的艺术创作及其艺术成就1、巴赫所处的巴洛克时期简介“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人们就是想借用这个绘画的名词,用一种不规则、不均衡,或是一种冲动、幻想的内在含义,来描绘此时的文化艺术特征。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财富,因此人们也开始追求所谓的高档生活,大力提倡豪华享受,所以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而且旧教势力不断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去迷惑﹑征服人心。
在这一过程中人似乎变得微不足道,盲目信奉宗教,崇拜神灵,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解脱。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给我们留下了富丽堂皇、精致典雅的文化遗产,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在君主专制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的较量中,在维护传统宗教和离经叛道的宗教改革斗争中,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都表现出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了雄伟壮观的外形。
威尼斯画派夸张扭曲的动态,艳丽鲜明的色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杰出作家弥尔顿诗中动人的人物形象和勇于摆脱束缚的创新精神都点燃了巴洛克音乐艺术火一般的激情。
于是,产生了歌剧,产生令人眼花缭乱的器乐音乐,产生了蒙特威尔第、维瓦尔第、亨德尔、巴赫这些了不起的伟人。
改革和冒险,创新和求变的精神流溢在西方各类艺术体裁的作品中,数字低音,和声学的理论,大小调式体系让人感受到惊讶与新鲜。
还有在低音部节拍重音支撑下形成的节奏动力,阶梯渐进式的力度变化,连绵不绝的旋律线条,套曲形式的曲式结构,即兴演奏的多变技巧,绚丽丰富的乐器色彩,使人领悟到这个动荡时代的巨大张力和狂热的动态。
巴洛克音乐带着文艺复兴的清风而来,迎着古典主义的朝阳而去,它的确是一根金色的纽带,把西方的古老和新兴连在一起,人们不会忘记,这个灿烂的新的时代,因为有那么多的巨人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有那么鲜活的音乐让人流连忘返,巴洛克的激情成了未来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原动力。
桑德罗·波提切利:形式之美与精神之美的统一苏莞琴景观一班100494 注意到波提切利是由于被他的名作——《春》所吸引。
远看这幅画,它色彩丰富却又和谐统一,近看时,画中人物恬静、安详而又略带由于的神情更是让人沉醉其中。
再看他其它的画作,发现这样的神情普遍存在于他的化作之中。
也许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理性的觉醒,人性的复苏,再经由他天才的发挥,便诞生出了这样一批不朽之作。
先从波提切利的生平说起。
他的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原本学习手艺,之后才师从菲力浦·利皮学习绘画。
受雇于美第奇家族让他在政治上被保护,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佛罗伦萨的上流社会和文化名流,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也催生了他精雕细琢、富丽华美的艺术风格。
然而在美第奇家族被放逐之后,他追随宗教极端主义者萨沃纳罗拉,甚至烧毁自己的画作。
这也许造成了他最终在穷困潦倒中孤独辞世。
波提切利曾对达·芬奇说,画家可以通过把浸有颜料的海绵扔向画板来画风景,因此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毫无意义。
波提切利没有像镜子一般再现自然,而是对之进行筛选和编辑,由此创造了一个更加完美的乌托邦。
他所注重的不是解剖学所分析出的,人的形体的表现。
波提切利比较注重线描。
他笔下诞生的人物比较平面化,而且人体的比例关系也于实际不同。
他画中的女性们比真实的人更加妩媚多姿,这得益于他的线条,以及他发源于心关于美的想象与表现。
与再现相比,波提切利更注重的是创造,这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自觉有关。
同时,波提切利的匠心也让人折服。
不仅在《春》,众神的姿态可以引起人们无尽的联想,在他的其它画作中,波提切利的别具匠心也叫人叹为观止。
比如《诽谤》中,驴耳象征国王的昏庸,只听得进“无知”、“轻信”和“诽谤”对“无辜”的污蔑,华裳包裹着的是“背叛”、“虚伪”和“欺骗”(一说是“妒忌”和“仇恨”),而“真理”是一丝不挂的,显得朴素、自然,却只能无能为力地指向苍天。
这幅画寓意十分深刻。
它告诉人们,人间的一切罪恶都是用美丽的形象乔装打扮以欺骗人民的,统治者听信坏人之言,正直好人总是落难,而面对这一切,真理也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社会现实。
马萨乔的《三位一体》
在文艺复兴绘画发展历程中有一位影响重大的关键人物。
在他的创作中,彻底摆脱了晚期哥特式绘画的优雅风格和装饰意味,把塑造真实形象和真实空间摆在了首位,他便是马萨乔。
他生活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最典型地运用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法,创造性地将解剖学、透视法的技巧运用到绘画中。
马萨乔原名托马索·迪乔瓦尼·迪西莫内·圭迪,马萨乔是其绰号,有“傻瓜”之意。
他出身清贫,艺术师承不明,但在21岁时已获准加入画师行会。
1961年发现了他在圣焦韦纳莱教堂作的祭坛画《圣母子与诸圣徒》,对了解他早期创作极有帮助。
马萨乔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法,让绘画取得了雕塑一样的立体效果,使得绘画更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他的传世名作《三位一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纵观整幅作品,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与和谐。
从整体把握,画面内容也非常对称,色彩比较贴近自然,没有太浓烈的修饰与过分的雕琢,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简单的色调把人物放到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完全符合他“模仿自然”、“追随自然”风格,画中建筑的背景线条分明,轮廓清晰。
前景石棺上放着一具骷髅,其下的铭文是:“我曾是你们现在的模样,我就是你们将来的模样。
”在文艺复兴绘画中,将订画人或赞助者画入画中,是一种惯例。
马萨乔的《三位一体》由佛罗伦萨城一位名门出资,画中身着红色衣袍者即是赞助者,他的衣袍表明他是佛罗伦萨共和国最高级别的官员。
从画中可见,他与夫人跪在小教堂入口处,教堂内,圣母和圣约翰站在十字架两侧,十字架后面站着圣父上帝,依托着十字架,而钉在十字架上的是受难圣子耶稣,他是我们视线的中心。
耶稣的双臂张开,刚好位于整幅画的中央,因为双腿微曲,加上健硕的腹肌显得不僵硬不死板,圣母和圣约翰两个人物的安排,运用透视短缩法,使他们看上去站在圆柱的后面。
圣母的目光向下注视,附以手势,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十字架上的基督。
画家充分地利用了透视学创造真实的物景,人物比例关系也把握得非常恰当,十字架后面的圣父上帝与下面的赞助者夫妇构成了一个大三角,同时与圣母和圣约翰也构成了一个三角,同理,十字架上的耶稣也一样,在这样的三角形构架中,画面显得和谐舒适,我想这也与画名《三位一体》有直接联系。
马萨乔根据定点透视,将整个画面安排在统一的空间之内,人物不再像以往只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更加具有立体效果,虽然他们在同一幅画中,他却利用光线,使人物和环境产生距离,给人有层次感,前后远近安排得十分巧妙。
人物下方的门槛更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仿佛将观者引入画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又将画中本身的人物分为里外两部分,这样鲜明的层次和立体效果不得不让人佩服。
再从文艺复兴的角度谈谈这幅画,这幅画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风格和装饰意味,人物描绘朴实雄浑,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人文主义精神相统一,这一时期的绘画以人为中心,人物主次也十分鲜明,受宗教影响颇深。
这一时期的画家们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与教会的神权文化斗争,虽以宗教为题材,却较多地表现人物,尤其注重人物的立体感、生动感,追求自然真实。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再加以创作修饰,能再现真实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需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