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27.92 KB
- 文档页数:4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Ⅱ课程代码:15430001开课系(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审核人:制定时间:2008-11-07广东金融学院教务处制一、课程简介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授课对象:本科层次所有专业学时与学分:72学时,3个学分使用教材:陈尹立、陈国君主编,《计算机应用高级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参考教材:(1)杨永华编,《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王君学、刘虹编,Dreamweaver 8中文版网页制作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李朋编,Excel统计分析实例精讲,科学出版社,2006二、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1、教学目的《大学计算机Ⅱ》课程在财经类院校中的地位既是基础课又是应用课,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特征。
该课程是在《大学计算机Ⅰ》的基础上,开设的又一门面向实际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专门针对财经管理类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的一门课程。
《大学计算机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电脑硬件组装与维护、网页设计基础和Excel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及与软硬件维护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网页设计的基础内容,掌握运用Excel对金融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的基础知识。
2、教学要求本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为了在有限学时内完成规定教学内容,推荐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此外,为使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除教师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当把握教学进度外,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不无故缺课;(2)实验课上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3)认真阅读教材内容;(4)独立完成规定作业;(5)独立完成所有实验并按要求认真编写实验报告;(6)多上机,多操作,多思考,多交流。
第1章电脑硬件组装与维护教学重点:电脑部件及其组装过程;电脑硬件维护常识。
教学难点:电脑部件及其组装过程。
教学内容:1.1 了解配件和安装要领1.1.1 认识配件1.1.2 安装要领1.1.3 安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2 组装电脑主机1.2.1 安装CPU和内存条1.2.2 准备机箱、安装主板到机箱1.2.3 安装电源1.2.4 安装驱动器设备1.2.5 安装显示卡1.2.6 连接机箱面板内侧的控制线到主板上1.2.7 连接各种风扇电源1.2.8 连接电源输出接头到主板1.3 外部设备的连接1.3.1 连接键盘、鼠标1.3.2 连接显示器1.3.3 连接其他外部设备1.3.4 连接电源线,第一次开机1.4 电脑硬件维护常识1.4.1 保持良好的运行环境1.4.2 养成正确的使用电脑习惯1.4.3 电脑硬件的日常维护1.5 常见故障的检测与排除(*)1.5.1 硬件故障产生的原因1.5.2 常见的硬件故障检测方法1.5.3 常见硬件故障排除本章考点:电脑中各部件的主要功能;电脑主机的组装过程;外部设备的连接;电脑硬件的日常维护;电脑故障的检测与排除。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层次与学制:本科,四年制(含五年制)二、教学时数:56学时/68学时,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周学时:4三、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四、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五、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的应用和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及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一)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二)掌握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三)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四)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建立、编辑和排版等基本操作。
(五)熟练掌握Excel工作簿的创建、工作表的编辑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操作。
(六)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七)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
(八)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熟练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操作。
(九)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
(十)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方法。
六、教学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计算机的概念、历史、发展、应用;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中的数制转换、数据表示与信息编码。
学时分配:4学时(理论)第2章计算机系统主要内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各部件功能及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系统软件的概念(操作系统、实用工具程序、语言处理程序),应用软件的概念。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4学时(理论)第3章操作系统概述主要内容:Windows界面及基本操作;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程序管理、磁盘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教学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公共教学的第一层次,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程。
它既能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了解计算机应用的特点,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为日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2.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原理;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4.了解网络基础知识,掌握网络应用;5.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使用;6.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7.掌握表格处理软件Excel的使用;8.掌握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9.了解信息安全与多媒体技术;10.掌握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三、教学学时分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理论学时包括讨论、习题课等学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内容设置与教学要求一览表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与特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以及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理解计算机的定义,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计算机1.计算机的定义2.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3.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4.计算机的分类和计算机的特点5.计算机的应用第二节计算机操作与文化1.计算机的启动2.Windows的界面3.计算机的关闭4.计算机文化的概念5.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本章习题要点: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概念、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计算机的启动与关闭等知识点。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及信息表示(4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计算机内部数据的表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微型机中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理解进位制的含义和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各自用途,掌握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字符编码、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组成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学分2 学时24+12)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大学生计算机教育中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及信息素养。
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和操作技能,同时初步具有使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识,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1.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了解计算机与信息化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2.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学习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了解其各个组成部件的性能指标,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选购和组装微型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4.学习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掌握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启动与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熟练进行文件管理、磁盘管理、程序管理的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结构,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6.学习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思维的基本意识和能力,应用算法进行问题求解,并借助工具软件编程实现算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7.培养学生具有网络社会责任,在使用计算机技术时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及应具备的安全防护意识,了解国家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技术。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时教学方式对应能力1 一、计算机发展与信息化社会1.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3.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xxxx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适用专业:高职所有专业编制单位: xxxxxxx年xx月xx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专科层次学习二、学分与学时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
平均周学时2。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属性: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课程属性:必修课。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是当代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第一层次的课程。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印、、不仅要让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目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扩展视野,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的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本课程无先修课程六.考试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试考核方式为:上机考试成绩评定为:平时成绩40%(平时作业20%+平时出勤20%)+上级考试成绩60%(理论知识成绩30%+实际操作成绩30%)七、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目的要求】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超级计算机发展现状及应用介绍(重点))、与数据的概念、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多媒体化、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特点、维的概念、内涵、应用介绍2、熟悉计算机应用领域(重点介绍典型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3、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第一台计算机出现的历史时刻及特征、计算机发展史上的3次飞跃及其特征、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4、掌握进制转换的方法,包括其他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十进制转换成其他进制,二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既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的一门课程,又为学生后续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共需60学时,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设计,突出技能实训,强调教学做同步进行。
二、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要有全面的认识,学会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能自主地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完成与其相关的任务,以“实用、实训、实战”为教学手段,以够用为界限,以学会基本操作为主要目标。
通过“三实”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应用计算机用于学习、工作。
三、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信息的相关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种中文录入的方法,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知识要有感性认识,能熟练掌握Windows xp 中文版操作平台的使用,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 2003、Execl 2003、 PowerPoint 2003、FrontPage 2003、Access 2003的基本操作,能应用这些办公自动化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Internet的基本操作,掌握Outlook Express的基本应用,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安全、版权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机房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做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案例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学边练巩固教学效果。
五、补充说明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结合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windows的考试大纲要求,安排相应实训训练;考虑到分层教学的需要,要求实训教学按梯度,分层次,有选择开展;如课时允许,安排项目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时间为60学时,建议授课68学时。
六、学时分配七、教学章节内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信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2、理解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形式和方法;3、基本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了解微机硬件安装常识;4、基本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5、微机系统基本配置,主机与外设的连接,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微机系统常见故障分析;6、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病毒的危害、种类、特点、防治方法,计算机网络的安全;7、了解计算机职业道德规范,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知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60236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学分:2.5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主要参考资料: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
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
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性质:公共必修2.课程学时与学分:48学时,2学分3.适用专业:全校各院、系各专业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继续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而设置。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基础知识、Internet基本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及应用。
课程内容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基础,重点介绍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够熟练地应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并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和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一)熟悉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熟悉计算机的典型应用领域。
(二)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三)熟练掌握中文、英文(键盘)输入方法。
(四)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
(五)熟悉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掌握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应用。
(六)了解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
四、教学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性能及其应用领域2.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和数据的基本单位3.计算机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基础4.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5.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和各部件的功能6.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类和软件层次关系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教学内容】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Windows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3.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管理4.程序管理、磁盘管理和控制面板第三章Word字处理软件【教学内容】1.Word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2.文档的编辑和排版3.表格的制作和修改4.文档的图文混排5.页面设置与打印第四章Excel电子表格软件【教学内容】1.Excel工作界面和相关基本概念2.工作簿、工作表的基本操作3.数据的输入和编辑4.工作表的格式化5.公式与函数的使用6.数据的图表化7.数据管理与分析8.工作表的打印第五章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教学内容】1.PowerPoint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2.演示文稿外观的设计3.幻灯片的制作4.演示文稿动画效果的设置5.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与打印第六章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2.计算机局域网的基础知识3.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4.网络安全基本常识5.计算机病毒的基础知识第七章多媒体技术基础【教学内容】1.多媒体的基础知识2.数字图像技术3.数字音频技术4.数字视频技术5.数据压缩技术五、学习过程设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设计“学前操作水平摸底测试—因材施教,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夯实基础、典型应用案例驱动—实践并解决问题,课后自主完成综合设计—提高能力”的学习过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版)》
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版)
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必修
计划学时:32
计划学分:2
先修课程:无
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版)》,刘志成、刘涛主编,徐明伟、谢娜副主编,2018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教材;
适用专业:本书适合作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计算机培训班教材或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的自学参考书。
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简介
本书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操作。
本书采用项目驱动式讲解方式,并参考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的考试大纲要求,训练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的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书中各个任务主要以“任务要求+相关知识+任务实现”的结构进行讲解,每章末安排了课后练习题,以便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和巩固。
三、课程教学要求
注:“课程教学要求”栏中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的专业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
六、学生学习建议
(一)学习方法建议
1. 理论配合实战训练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实战动手能力;
2. 熟练操作Windows 7操作系统;
3. 能够使用Office常用软件制作各类常用文档;
(二)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版)》,刘志成、刘涛主编,徐明伟、谢娜副主编,2018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出版教材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
该课程为视觉营销规划丛书,教学形式为基础知识掌握+案列讲解+实例训练。
相对于过去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方式,改革后更注重实际操作的学习,通过更多案列,让学员学习到更实用的知识。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在线学习习题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
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