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酶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7
复合辅酶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
近年来,辅酶类药物作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备受关注。
其中,复合辅酶制剂作为一类利用多种辅酶相互配合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复合辅酶制剂中的辅酶包括辅酶Q10、辅酶B群等多种成分。
辅酶Q10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中ATP的合成,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衰老等多种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中。
辅酶B群是一类维生素B的复合物,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多种成分。
它们在糖代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等方面表现出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
复合辅酶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导致葡萄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并且引发胰岛功能衰退。
复合辅酶制剂中的辅酶Q10能够促进葡萄糖在细胞膜上的转运,增加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功能。
辅酶B群则能够参与葡萄糖的代谢过程,调节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改善胰岛素抵抗现象。
2. 减轻氧化应激: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氧化应激的产生,会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辅酶Q10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的程度,保护细胞的正常功能。
此外,辅酶Q10还能够促进线粒体功能的修复,提高细胞能量产生的效率,增强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3. 保护神经系统: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
辅酶B群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提供维生素B1、B6、B12等营养物质,修复神经损伤,改善神经传导功能。
此外,辅酶Q10还能够增加神经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炎症和损伤的影响。
4. 促进血管舒张: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有血管功能异常,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辅酶Q10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促进血管的舒张,降低血压,改善血管功能。
复合辅酶制剂在肾功能保护中的研究进展肾功能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医学研究领域,涉及到预防和治疗肾脏疾病以及保护肾脏功能的方法。
在这个领域,复合辅酶制剂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复合辅酶制剂在肾功能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复合辅酶制剂是一种由多种辅酶组成的药物,其中包括四磷酸吡啶酮核酸(TPN),辅-5'-腺苷酸(ADP),辅-5'-腺酸二磷酸核糖(FAD)等成分。
这些成分在人体内起着辅助酶类反应和能量代谢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发挥抗氧化和抗炎的效果。
因此,复合辅酶制剂在肾功能保护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一方面,复合辅酶制剂能够通过改善肾脏氧化应激状态,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减轻肾脏损伤。
多种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在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复合辅酶制剂中的成分如TPN和FAD都具备辅助酶的功能,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给予动物模型复合辅酶制剂治疗可以降低氧化应激指标的水平,减少活性氧的产生,从而保护肾脏免受氧化损伤。
另一方面,复合辅酶制剂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保护肾脏功能。
肾脏炎症反应的持续激活是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多种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给予复合辅酶制剂治疗可以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减少肾脏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从而减轻肾脏损伤。
此外,复合辅酶制剂还可以改善肾功能和减轻肾功能损伤。
肾脏功能的恢复和保护是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研究发现,给予复合辅酶制剂治疗可以提高肾脏血流灌注,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改善尿酸代谢,减少尿微量蛋白的排泄等,从而改善肾功能和减轻肾功能损伤。
近年来,对复合辅酶制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些研究表明,复合辅酶制剂和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减少炎症反应。
此外,复合辅酶制剂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也是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复合酶制剂摘要:酶是一种专一性极高的生物催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饲料、医药、造纸等行业领域。
本文从酶制剂的发展历史、微生物复合酶制剂的生产方式、影响因素和复合酶制剂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16SrRNA菌种鉴定技术在菌种筛选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做了简单的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微生物制备复合酶制剂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研究进展;复合酶;微生物发酵; 16Sr RNA酶是有活细胞产生的、催化特定生物化学反应的一种生物催化剂,酶制剂是经过提纯、加工后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制品。
酶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具有很多优点:(1)酶催化的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而且具有很高的效率和专一性,它不会有任何有害残留物质;(2)其用量小,经济合算;(3)酶反应条件温和、易操作、能耗低,还可避免因剧烈操作所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
因此,酶的应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量的试验表明,酶制剂主要参与以下活动,发挥其作用:(1)参与细胞壁降解,使酶与底物充分接触,增进现有养分的消化;(2)水解非淀粉多糖(NSP),降解消化道内容物粘度;(3)消除抗营养因子;(4)补充内源酶的不足,改进动物自身肠道酶的作用效果;(5)使某些成分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位点转移,如NSP的消化由大肠转入小肠,使消化后的营养更易于吸收;(6)改变消化道内菌群分布。
酶的制备主要有2种方法,即直接提取法和微生物发酵生产法。
早期的酶制剂是以动植物作为原料,从中直接提取的。
由于动植物生长周期长,又受地理、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原料的来源受到了限制,不适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酶制剂中,虽然动、植物来源的酶制剂还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很少的一部分,但人们正越来越多地转向以微生物作为酶制备的主要来源,如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微生物制备已经实现工业化。
目前已经能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100多种酶中,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以玉米芯为原料生产高效复合酶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复合酶制剂作为一种高效的添加剂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生产复合酶制剂时,应用玉米芯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复合酶制剂生产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玉米芯作为原料生产高效复合酶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玉米芯作为复合酶制剂原料的研究现状玉米芯作为一种特殊原料,其含有的淀粉、纤维和蛋白质等成分可以成为复合酶制剂的基础。
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将玉米芯作为复合酶制剂的原料进行研究。
通过对其不同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取出多种有效复合酶,如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等,用于生产高品质的复合酶制剂。
二、玉米芯应用于复合酶制剂生产的优势1、资源丰富。
玉米芯以其高含量、低成本等优势备受重视,同时其丰富的产量、易于储存、运输和处理,也使得其在饲料、纸浆、生物质和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
2、环保可持续。
玉米芯天然来源,不含化学物质,生产过程中无需使用化学药品,对环境污染较小,因此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环保的原料。
3、成本低廉。
相对于其他复合酶制剂生产原料,玉米芯的成本要低很多,因此可以大大降低复合酶制剂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
三、玉米芯生产复合酶制剂技术1、玉米芯预处理。
玉米芯所含的纤维素和其他非淀粉物质都会阻碍有效酶的生产,因此在复合酶制剂生产前,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例如酸碱处理、生物物质处理等,以去除非淀粉物质对酶的干扰。
2、酶的筛选和混合。
在提取出的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复合酶中,通常只有某些酶能够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最佳效果,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和评估来筛选出最佳的酶。
3、酶的固定和应用。
在复合酶制剂生产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固定酶的方式,使其更稳定,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最后,将所筛选出来的酶混合均匀后,通过喷雾干燥等处理制成粉剂,以供添加到饲料中。
药物制剂中的酶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药物制剂中的酶制剂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特异性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药物制剂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药物制剂中酶制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一、酶制剂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酶制剂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的大规模生产和纯化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大降低了酶制剂的成本。
其次,通过酶的工程改造和改良,可以获得更高效、更稳定和更具特异性的酶制剂。
此外,酶的包埋和固定化技术使得酶制剂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更加便捷和可行。
二、酶制剂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2.1 酶制剂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酶制剂在药物合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酶的催化反应,可以合成出高效的药物化合物。
酶制剂可以用于制备药物前体,通过选择性的催化反应,可以在合成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副反应,提高反应的产物选择性和产物纯度,从而提高药物合成的效率和质量。
2.2 酶制剂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酶制剂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酶制剂的载体化和包埋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酶制剂还可以制备纳米酶制剂,通过纳米载体的保护,增强了酶的稳定性和活性,提高了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2.3 酶制剂在药物代谢与排泄研究中的应用酶制剂在药物代谢与排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酶制剂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谢动力学过程。
此外,酶制剂还可以用于药物的体内排泄研究,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可以提高药物的体内清除率,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三、酶制剂的挑战与展望酶制剂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酶制剂的稳定性和储存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长期保存和运输的需要。
其次,酶制剂的大规模生产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再次,酶制剂的成本仍然是一个制约因素,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来降低成本。
复合辅酶制剂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辅助应用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类广泛的疾病,包括脑中风、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也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重大负担。
为了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复合辅酶制剂作为一种常用的辅助治疗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复合辅酶制剂是一种维生素类药物,主要包含辅酶Q10、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
这些成分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生物学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功能维持和修复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辅酶Q10作为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神经细胞的损伤。
氧化应激是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辅酶Q10的使用可以帮助减缓疾病的进展。
此外,辅酶Q10还参与能量代谢的过程,提供足够的供能物质对神经细胞的功能维持起到积极作用。
维生素B1,也称为硫胺素,是合成乙酰胆碱的重要辅酶。
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起到关键的作用。
维生素B1的不足会导致乙酰胆碱的合成不足,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
因此,维生素B1的补充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合成,改善神经信号的传导,缓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维生素B6也是一种重要的辅酶,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包括氨基酸的代谢和神经递质的合成。
维生素B6的不足会导致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紊乱,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因此,维生素B6的补充可以调节代谢过程,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状态。
复合辅酶制剂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辅助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经过医生的评估和确诊,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复合辅酶制剂。
同时,剂量和使用时间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
在临床实践中,复合辅酶制剂已经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复合辅酶制剂的使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
例如,在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中使用复合辅酶制剂可以减轻疲劳症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工作报告1.1课题来源“玉米淀粉加工复合酶制剂的生产与应用研究”由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立项,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共同组建的白银赛诺酶制剂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实施完成。
实施期为2010年1月——2010年12月。
1.2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玉米淀粉是以玉米粒为原料,通过亚硫酸浸泡、破碎筛选、分离洗涤、脱水烘干制成的产品,玉米淀粉除直接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医药等领域,绝大多数用于深加工。
利于淀粉深加工产品主要有:淀粉糖、氨基酸、山梨醇、化工醇、燃料乙醇、有机酸等。
另外,在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还可以得到玉米油、玉米纤维、蛋白粉和玉米浆等副产品。
例如淀粉糖就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发酵等行业中;山梨醇是淀粉糖的衍生物,主要用于生产维生素C,近年来国内需求旺盛;玉米浆是一种高蛋白营养物,同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矿物质。
国外利用玉米进行深加工而生产的产品有3000多种,而我国仅仅开发出90多种产品。
近几年,由于变性淀粉及淀粉糖的大量投产及扩产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玉米深加工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球玉米淀粉产量为3940万吨,2007年为5400万吨,2010年超过了8000万吨,我国玉米淀粉的产量从2009年到2011年每年15%-20%的增速发展,2009年玉米淀粉产量为2170万吨,2010年产量为335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
但人均消费淀粉只有美国人均消费的8%,欧盟的32%。
未来一定的时期,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机饮食习惯的转变,玉米淀粉的消费潜力仍有极大的空间。
目前,国际上生产玉米淀粉普遍采用“湿法生产玉米淀粉法”,这种技术就是对玉米先行进行浸泡,然后通过粉碎、筛分、离心、挤压、过滤等机械方法进行分离和干燥来提取。
这类生产技术的缺点是分离物的分离效果差、纯度有限,深加工提纯成本高,能耗大等。
因此,如何提高玉米淀粉的得率、纯度和降低能耗(水、电、煤)生产技术已成为玉米淀粉生产企业迫切需求。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06期复合酶制剂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健康微生物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赖宝色林秋敏杨慧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州350119摘要2019年1-12月,选择644只蛋鸡,采用数字法进行随机抽取,各抽322例,设为试验和对照2组。
试验组采用常规喂养+复合酶制剂,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分析2组的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健康微生物及养分利用率,以期探讨蛋鸡使用复合酶制剂的效果。
结果显示,试验组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健康微生物及养分利用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蛋鸡使用复合酶制剂可以提高生产性能、蛋品质及养分利用率,促进肠道健康。
关键词复合酶制剂;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健康微生物;养分利用率收稿日期:2020-01-02基金项目:福建省现代家禽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2019-2022年)赖宝色,女,1984年生,硕士,讲师。
蛋鸡的生产量和蛋品质,是我国养鸡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喂养直接决定了蛋鸡的生产量和蛋品质[1],优质的鸡蛋和鸡肉不仅保证销售的数量,也有利于顾客的安全健康。
常规对于蛋鸡的喂养,饲料主要是可溶性非淀粉多糖。
本研究探讨蛋鸡使用复合酶制剂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2019年1-12月,选择644只蛋鸡,采用数字法进行随机抽取,各抽322例,设为试验和对照2组。
试验组蛋鸡周龄55~60周,平均周龄(58.52±0.64)周;对照组蛋鸡周龄55~60周,平均周龄(59.13±0.58)周。
2组蛋鸡在周龄上有可比(>0.05)。
1.2研究方法1)对照组常规喂养:蛋鸡使用基础日粮。
2)试验组常规喂养+复合酶制剂: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复合酶制剂,添加量为2mg/kg 。
2组光照16h/d ,地面光照强度为15lx ,温度21~27℃。
1.3观察指标分析2组的生产性能(产蛋率、产蛋量)、蛋品质(蛋壳厚度、蛋黄颜色(采用罗氏比色扇测定[2])、蛋白高度)、肠道健康微生物(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及养分利用率。
复合酶制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引言: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复合酶制剂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加工辅助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复合酶制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复合酶制剂对面制品的影响在面制品加工过程中,复合酶制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复合酶制剂可以改善面团的流动性,提高面团的可加工性和延展性,使得面条更加筋道富有弹性。
其次,复合酶制剂可以降低面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形成色素和异味物质的产生,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另外,复合酶制剂还可以促进味精的释放,提升面制品的风味。
二、复合酶制剂在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复合酶制剂在乳制品加工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奶酪制作过程中,复合酶制剂可以加快乳酸菌的发酵过程,提高奶酪的质地和口感。
在酸奶制作过程中,复合酶制剂可以促进乳糖的分解,减少乳糖在肠道内的残留,适应乳糖不耐受人群的需求。
此外,复合酶制剂还可以改善乳制品的黏稠度和稳定性,提高产品的质量。
三、复合酶制剂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果蔬加工是现代食品加工的重要环节,复合酶制剂在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果汁制作过程中,复合酶制剂可以增加果汁的浓度,改善果汁的味道和色泽。
在蔬菜罐头加工中,复合酶制剂可以降低被罐头处理过程中的代谢酶活性,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同时还可以改善蔬菜的质构和风味。
四、复合酶制剂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复合酶制剂在肉制品加工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火腿加工过程中,复合酶制剂可以改善火腿的质地和口感,增加火腿的弹性和咀嚼性。
在香肠制作中,复合酶制剂可以促进蛋白质的交联反应,增加香肠的弹性和口感。
复合酶制剂还可以降低肉制品中的脂肪含量,提高产品的健康性。
结论:复合酶制剂作为一种先进的食品加工辅助剂,对提升食品质量和改善食品加工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复合酶制剂在面制品、乳制品、果蔬加工和肉制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复合酶制剂在各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复合辅酶制剂在胃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胃病是一种普遍且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等。
这些胃病的发生原因复杂,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治疗胃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近年来,复合辅酶制剂作为一种新型胃病治疗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复合辅酶制剂是一种由多种辅酶组成的综合制剂,其主要成分包括辅酶Q10、辅酶B1、辅酶B6等。
辅酶是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种酶辅助物质,能够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提供细胞正常运作所需的能量。
复合辅酶制剂的使用可以补充和调节人体内辅酶的水平,增强细胞的代谢功能,从而具有促进胃部组织的修复和恢复,减轻病症的作用。
首先,复合辅酶制剂被广泛应用于胃溃疡的治疗中。
胃溃疡是胃黏膜因各种原因受损而形成的溃疡,常表现为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复合辅酶制剂中的辅酶B1和辅酶B6参与胃黏膜细胞的能量代谢,促进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助于胃溃疡的愈合。
此外,辅酶Q10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溃疡症状。
其次,复合辅酶制剂在慢性胃炎治疗中也显示出潜力。
慢性胃炎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胃黏膜炎症,常由于饮食不规律、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复合辅酶制剂中的辅酶B6具有促进胃部细胞生长和修复的作用,能够加速胃黏膜的愈合过程。
此外,辅酶Q10也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引起的胃痛和不适。
另外,复合辅酶制剂还被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逆流至食管的一种疾病,常表现为胸骨后疼痛、烧心等症状。
复合辅酶制剂中的辅酶B6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反流症状。
此外,辅酶Q10的抗氧化作用也有助于保护食管黏膜,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复合辅酶制剂在胃病治疗中具有潜力。
其通过补充和调节人体内辅酶水平,增强细胞的能量代谢功能,有助于胃部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尽管目前关于复合辅酶制剂在胃病治疗中的研究还相对有限,但已有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显示了其潜在的治疗效果。
复合酶制剂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罗士津瞿明仁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铁鹰原刊于《新饲料》杂志2007年第4期摘要:复合酶制剂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起到了令人鼓舞的效果,该文综述了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复合酶制剂的作用机制、影响复合酶作用效果的因素以及复合酶制剂在畜牧业中的作用效果,旨在为畜牧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复合酶制剂;作用机制;生产性能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对畜禽的消化吸收极为重要。
酶制剂是应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生物体产生的酶提取出来制成的产品。
近年来,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微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国已开发生产出许多不同类型的畜禽用复合酶制剂。
复合酶中存在多种酶活,其中主要为非淀粉多糖酶(NSP酶)。
复合酶中的各种酶活起着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各种酶的共同作用下,动物饲料中的一些抗营养因子被破坏,其抗营养作用消失,因而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增进动物健康。
饲用复合酶中各种酶的种类和比例与动物饲粮有关.不同饲粮所含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和比例不同,需要饲用酶制剂所含酶的种类和比例也不同。
1 复合酶制剂分类抗生素是应用最广泛的抗菌类药物之一。
在过去的5O多年中,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且病原菌抗药性逐年增强,致使疗效下降,剂量提高。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就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结果给全世界提出了警告: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而现有的抗生素药物正在失去原来的疗效。
因此,寻求一种高效的绿色产品已成为当今畜牧生产的迫切需求。
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参与新代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对微生物细胞壁有水解功能的酶能够溶解微生物细胞壁而使其死亡。
由于水解酶的特异性很强,微生物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又存在差异,因此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微生物有水解作用。
即使对于某一特定微生物,由于细胞壁化学组成的复杂性,也需要不同类型水解酶的组合,才能有更好的作用效果。
水解酶具有对某一病原菌所有血清型都有效的优点,当几种酶复合后,对不同类型的病原菌均有效,克服了一种抗生素只能预防一种病原菌或一种血清型病原菌的不足,也不存在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问题。
溶菌酶在医药和食品行业中已开始使用,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则刚刚起步,仅前联、法国、德国和美国做了一些初步研究,目前国也已开始了相关研究。
而对复合杀菌酶药物的研究,国外均刚刚起步。
高效、绿色养殖已成为当今养殖的主题,而复合酶制剂正是这个情况下诞生的产物,复合酶制剂将为养鸡业生产带来福音。
根据是否在动物体大量分泌将饲用复合酶制剂分为源酶和外源酶。
源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脂肪酶等,外源酶包括植酸酶和NSP酶,其中包括NSP酶包括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反刍动物除外)、果胶酶等,半纤维素酶又包括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
2 复合酶制剂的功效及其作用机制2.1 消除抗营养因子提高植物性饲料的利用效率复合酶制剂能使麦类日粮中高粘度的水溶性NSP水解成多糖片段,降低肠道容物粘度,减少粘度对养分和源消化酶的扩散阻碍作用,提高麦类日粮养分的消化率和吸收利用率。
酶也用于促进蛋白质和糖从禾本科原料的细胞器中释放。
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几种酶协同作用,包括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多种戊聚糖酶和蛋白酶。
植物细胞壁的分解可使更多贮藏起来的多聚糖变为适合于生长的营养物。
表1列出了几种饲料原料的非淀粉多聚糖所含的潜在营养物——葡聚糖。
由表1可清楚看出,非淀粉葡聚糖(NSP)中可利用葡聚糖的额外能值为O.6~1.0 MJ/kg。
植物细胞壁降解释放出这一额外能值是一相当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需要几种不同的酶共同作用[16]。
2.2 补充源酶的不足,激活源酶的分泌消化功能,提高源酶活性。
正常的健康成年动物,在适宜的生产条件下,能分泌足够的消化饲料中淀粉、蛋白质、脂类等养分的酶。
但幼年动物或动物处于高温、寒冷、转群、疾病等应激状态时,动物分泌酶的能力较弱或者易出现消化机能紊乱,源消化酶分泌减少.因此在日粮中添加外源性消化酶,可以补充源酶的不足,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改善动物的消化能力,减少应激条件下生产能力的下降.同时还可以促进源酶的分泌。
由于水溶性NSP降低源酶活性,添加NSP酶降解水溶性NSP,可提高肠道源酶的活性,如肠道源α-淀粉酶、胰蛋白酶、麇蛋白酶的活性2.3 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复合酶制剂有很很好的杀灭有害菌促进有益菌生长的作用:永富等通过研究复合酶对鼠伤寒沙门氏茵S0013(Salmonella typhimurium 0013)的杀菌效果试验发现,经复合酶杀菌处理后,沙门氏菌数目比对照组减少了1000倍,比正对照的溶菌酶组减少了l0倍石磊等人[18]研究发现,猪生长前期,在用稻谷代替部分(60%)和全部玉米的情况下加酶,比玉米-豆粕基础日粮组不加酶(正对照组)情况下组大肠杆菌计数分别降低5.57%(P0.05);乳酸杆菌计数分别提高0.58%(P>0.05)、0.12%(P>0.05);双歧杆菌计数分别提高0.89%(P>0.05)、0.22%(P>0.05)。
生长猪后期,上述相应组大肠杆菌计数分别提高了0.66%(P>0.05)、1.66%(P>0.05);乳酸杆菌计数分别提高1.26%(P>O.05)、0.79%(P>0.05);双歧杆菌计数分别提高0.1l%(P>0.05)、0.33%(P>0.05)。
由此可见,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以有改善效猪肠道微生物菌群.有利于猪的健康。
余有贵等人试验发现在不同谷物组成的日粮中添加NSP复合酶,均能显著降低(PK.R.RAMESH G.DEVEGOWDA给肉鸡饲喂含有特威宝SSF(一种复合酶制剂的名称)的日粮后,在回肠和盲肠的食糜中,大肠杆菌,链球菌计数和细菌总计数显著减少(P<0.05),而回肠食糜中的乳酸杆菌数目不受影响,但是盲肠食糜中的乳酸杆菌数目有所增加。
王金全等人经试验发现,与玉米对照组相比,小麦日粮NSP增加了肉仔鸡回肠厌氧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的数量(P>0.05),其中厌氧菌数量比对照组增加13.1%(P<0.05),而需氧菌的数量出现降低趋势,加酶后增加了需氧菌、乳酸菌、粪链球菌的数量(P>0.05),降低了厌氧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
2.4 提高免疫功能NSP酶可使日粮中的NSP降解成一些寡糖,如将豆粕中的甘露聚糖降解成甘露寡糖。
后者可防止致病菌在后肠道定植,增强畜禽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高峰等人[22]用伊莎蛋公雏鸡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小麦米糠基础日粮添加NSP酶制剂,使雏鸡的免疫器官相对重量增加(P<0.05)。
T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A)的反应性、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力、血清新城疫疫苗抗体效价显著提高(P正康[23]试验证明在饲喂大麦基础日粮条件下,适量添加粗酶制剂可使雏鸡血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I)、三碘甲状腺素(T3)水平明显提高,促进生长,提高免疫力。
艾晓杰,正康[24]经试验表明,在7日龄雏鹅日粮中添加粗酶制剂后,血浆的促甲状腺素(TSH)和T3分别较对照升高11.76%和11.43%(P<0.05)。
高峰,正康等人经试验发现,小麦日粮添加酶制剂可使雏鸡甲状腺素(T4)、IGF-1水平显著提高(P<0.05),对T3、胰岛素、血糖和尿酸含量未发现明显影响(P>O.05),因此酶制剂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代激素促进雏鸡生长。
朱忠珂,汪儆等人[26]在AA 肉仔鸡日粮中添加外源酶可以提高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21日龄,添加低、中、高酶活外源酶的试验组的法氏囊相对重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0.77%(P<0.05)、19.62%(P<0.05)和27.69%(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分别提高l1.32%(P<0.05)、17.58%(P<0.05)和l3.19%(P<0.05),血清球蛋白含量分别提高l4.11%(P<0.05)、21.86%(P<0.05)和10.54%(P<0.05)。
42日龄各试验组的胸腺相对重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23.82%(P<0.05)、43.16%(P<0.05)和29.0l%(P<0.05)。
2.5 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由于植物含有相当多的植酸,而植酸容易与磷结合。
结合态的磷是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的.因而降低了磷的利用率。
而植酸酶能将该结合物水解,生成游离态的磷。
供动物消化利用。
2.6 使某些成分在消化道的消化位点转移。
如NSP的消化有大肠转入小肠。
但是消化后的营养更容易吸收。
2.7 影响其神经分泌系统和代激素水平正康等研究发现酶制剂除影响家禽的消化吸收外,还影响其神经分泌系统,非淀粉多糖(SNSP)降解可能会产生活性调节物质引起家禽神经分泌生物轴的变化,从而提高了家禽生产性能。
还可提高畜禽体代激素水平,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促进生长,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
3 影响复合酶作用效果的因素3.1 水分对酶活的影响水分对酶制剂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反应介质中水分必须达到一定比例,酶制剂才能充分发挥对底物的酶解作用,当植酸酶所处介质的含水量为零时,植酸酶完全没有活性。
体外试验中,介质含水量至少达到25%左右,反应才能进行。
但同时环境中存在水分时,酶活稳定性的保持又受到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样品水分含量越高,酶蛋白的变性会越显著。
例如当样品水分含量降为10%时.直至温度提高到60℃,脂酶才开始失活;而水分含量提高到23%时.在常温下便出现明显的失活现象。
3.2 矿物元素对酶活的影响特定的金属离子可以作为电子转移载体对酶制剂起到激活作用。
如芽孢杆菌中植酸酶对Ca2+ 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将植酸酶培育在含有Ca2+的环境中,部分失活的酶蛋白可重新回复酶的活性。
酶的来源及金属离子浓度不同,同一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程度和效应也不尽相同。
Ca2+是芽孢杆菌植酸酶的竞争性抑制剂,Ca2+过量将预先占据底物的活性位点从而抑制酶与底物的结合。
因此Ca2+过量会抑制植酸酶的活性,Fe2+、Zn2+、Mg2+,Cu2+等金属离子与植酸络合也抑制植酸酶的活力。
针对氏木霉GXGβ-葡聚糖酶而言,Cu2+ 、Mn2+ 有抑制酶活作用,Zn2+、Co2+有激活作用,其他离子Ca2+、Mg2+,K+ 在不同浓度条件下有不同的作用。
5.0mmol/l以下的Ca2+、Zn2+ 以及10.0mmol/l以下的Co2+对葡聚糖酶活性有激活作用,而Cu2+ 具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