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技术导则2012-02-14(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10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3年前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根据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通过政府统筹、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建设居住舒适、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提升生活质量。
参照国家有关村庄规划建设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本导则。
(一)建设思路1、根据山东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的要求,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为主,旧村改造、特色聚居点保护与开发建设为补充,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2、以产业发展为先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二)具体目标1、基本目标社区功能和住宅功能基本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实现供电、通讯有保障,燃料清洁化,集中供水,垃圾集中收集与处理,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达到村容村貌整洁、道路平整、缆线规范、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生产方便的基本目标。
2、提高目标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物业管理完善,环境优美,有重点地做好内涵提升和历史文化、地方民族特色的挖掘工作,加强现代化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建设科技含量,强化乡村产业、旅游休闲功能,体现乡村建筑和环境特色,达到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休闲观光吸引力、促进农村经济与建设的互动发展的较高目标。
(三)主要内容本导则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社区选址、安全与防灾;(4)建设用地与规划布局;(5)社区住宅设计与建设;(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7)基础设施建设;(8)绿地组织与环境建设;(9)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保护;(10)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
1 总则1.1 本导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城镇住宅设计标准》(DB51/5018-2000)、《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等相关技术规范,结合山东省相关指导文件与农村发展趋势拟定。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2012版】一、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分级、分类)⑴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
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②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③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④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⑤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⑵地方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近年来为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一些地方已将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地方环境标准。
①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②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案;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⑶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还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2.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EIA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⑴《EIA技术导则—民用机场建设工程》HJ/T87—2002:适用民用机场(含军民合用机场的民用部分)的新建、迁建、改扩建工程的EIA项目。
⑵《EIA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适用于水利行业的防洪、水电、灌溉、供水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EIA。
其他行业同类工程和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可参照执行。
⑶《EIA技术导则—石油化工CP》HJ/T89—2003:石油化工CP是指以石油和石油气(包括天然气和煤厂气)为原料,从事炼油、化工、化纤和化肥生产以及相关的储存、运输、科研等CP。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EIA。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实验室建筑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9.04•【文号】国卫办规划函〔2020〕751号•【施行日期】2020.09.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关于印发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实验室建筑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国卫办规划函〔2020〕7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为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实验室建设,推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实验室建筑技术导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考执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2020年9月4日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实验室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各地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实验室建设,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传染病医院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686、《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技术规范》GB50881等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制定本技术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疾控中心、急救站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实验室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合理、实用、安全、环保等原则,应正确处理现状与发展、需求与可行性的关系。
第四条有生物安全要求的检验实验室,应符合现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移动式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GB27421、《实验室设备生物安全性能评价技术规范》RB/T199、《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的有关规定。
二、选址和建筑设计第五条检验实验室应根据工作属性、内容、服务对象等,结合工作流程、人物流线、洁污流线、空间要求、物理条件等做好选址和布局。
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2012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2012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目的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正确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的能力。
考试内容一、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1)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分级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环境保护部标准;1、国家标准分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对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作的统一规定。
此外,国家环境标准还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2、地方标准分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车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严于国家的,要报国务院批准。
3、环境保护部标准包括: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监测技术、环境区划、规划技术要求、规范、导则等等。
(2)熟悉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构成由总纲、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总纲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后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形式,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机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通关试题库(有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内容不包括()。
A.区域污染源调查B.环境保护目标调查C.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D.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答案】 C2、(2014年)下列选址条件中,不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的是()。
A.标高高于重现期不小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B.标高高于重现期不小于20年一遇的洪水位C.位于规划的水库淹没区之外D.位于文物保护区之外【答案】 B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关于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预测评价项目对区域现存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趋势B.依据区域生态保护的需要和受影响生态系统的主导生态功能选择评价预测指标C.通过分析影响作用的方式、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来判别生态系统受影响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D.预测生态系统组成和服务功能的变化趋势,重点关注不利影响,并简要分析不可逆影响和累积生态影响【答案】 D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NO2浓度限值不包括()。
A.1h平均浓度限值B.8h平均浓度限值C.24h平均浓度限值D.年平均浓度限值【答案】 B5、(2017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生态背景调查内容的是()。
A.影响区域内涉及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状况B.影响区域内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貌等)C.影响区域内受保护的地方特有种,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D.影响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答案】 A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按评价对象,噪声源类别可分为()。
A.固定声源和流动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B.稳态声源和突发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C.建设项目声源对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D.建设项目声源对外环境和外环境声源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答案】 D7、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风险潜势是()。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单选题(共45题)1、下列场址选择条件中,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的有()。
A.选在居民集中区主导风向下风侧,场界距居民集中区500m外B.Ⅱ类场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C.Ⅰ类场可选在泥石流影响区D.选在洪泛区之外【答案】 D2、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m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
A.5 ~8B.3 ~8C.4 ~9D.15 ~20【答案】 D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下列情况评价等级确定为一级的是()A.允许在一类海域建设的项目B.涉及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的建设项目C.跨流域调水项目D.大型引水式电站【答案】 A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优先采用国家或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发布的评价基准年环境质量公告或环境质量报告书中的数据或结论作为区域达标判定B.采用评价范围内国家或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中评价基准年连续1年的监测数据作为区域达标判定C.其他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数据优先采用评价范围内国家或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中评价基准年连续1年的监测数据D.评价范围内没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数据或公开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数据的,可收集评价范围内近2年与项目排放的其他污染物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答案】 D5、公众参与应遵循()原则。
A.公平B.全过程参与C.公正D.依法评价【答案】 B6、某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H2S、SO2,最大1h地面环境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分别为3.5%、2.8%。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环境监测计划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应制定SO2环境质量年度监测计划B.应制定H2S环境质量年度监测计划C.应制定施工阶段环境质量年度监测计划D.应制定生产运行阶段的污染源监测计划【答案】 D7、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关于地下水监测频率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通江县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通江县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第一章总则1.1 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和有关规范、标准、技术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县城规划区内的规划管理,适用于县城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内的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及工程建设。
县城以外的镇可以参照本导则执行。
1.3 本导则所称县城规划区指2012年版县城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控制区。
本导则所称中心城区指2012年版县城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域,具体包括:老城区(含杜家坪、春长坪、城南片区)、石牛嘴片区、周子坪-高明片区(含西郊片区)、春在片区、金堂片区。
1.4 编制城市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应当使用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1.5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应遵循显山、露水、增绿和节地、减排、宜居原则,按照城市风貌规划,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环境,突出山、水和文化特色。
1.6 老城区规划和建设应注重人口疏解、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和景观优化,增加公共空间、公共绿地,控制建筑容量,改善城市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综合功能。
1.7工业企业搬迁(破产)后用地性质和建筑容量的调整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厂区内的公用设施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1.8城市广场周边的建设项目应当从严控制建筑体量,保证城市广场周边空间的通透与开阔,突出以广场为视点中心的景观轴线和视线通廊。
1.9城市现有或规划专用的城市绿地与广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物流仓储等用地,必须严格保护,用地性质不得随意调整。
利用上述现有用地拟建项目的,应用于建设公用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
上述现有用地不符合新的城市规划的,根据规划实施进度目前尚可保留的,其现状建筑可加固、维护和整治,不得新建、扩建、改建。
第二章建设用地。
2012年环评师技术导则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1、下列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B 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提出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C 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均需要在报告书中列出D 评价内容较多时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书2、单项评价方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评价项目的()的环境影响。
A 多个质量参数B 单个质量参数C 单个环境要素D 多个环境要素3、地面气象资料调查中的工作内容有:①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②年、季(期)风玫瑰图;③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④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⑤年、季(期)各风向,各风还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频率及各级出现频率。
二、三级项目至少应进行()的调查。
A ①、②项B ②、⑤项C ①、③项D ①、④项4、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①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②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③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④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⑤污染物排放方式;⑥点源调查统计;⑦面源调查统计;⑧对于颗粒物污染源,还应调查其密度及粒径分布;⑨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按面源处理。
对一级项目,需要进行的调查项目包括以上的()。
A ①~⑧B ①、②、⑤、⑥、⑦、⑧C ①~⑨D ①、②、③、④、⑥、⑦、⑨5、下列关于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B —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秋季)C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D 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6、某种经筛选后选定的污染因子在A地的浓度预测值为0.15mg/m³,对应的质量标准值是0.30mg/m³,则其评价指数为()。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测绘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测绘局•【公布日期】2008.07.24•【字号】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236号•【施行日期】2008.07.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测绘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236号)各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局,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近年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严格控制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对于引导建设项目科学选址、统筹规划,切实发挥用地预审的土地宏观调控作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示范试点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用地预审的报批审查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预审工作效率,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用地预审范围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27号)要求,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审批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批复后,核准项目在项目核准前,备案项目在备案后),对下列项目涉及土地利用的事项,按照分级预审的要求进行审查:(一)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对由国务院和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批准、核准、备案的项目涉及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初步审查。
(二)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对由省政府和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核准、备案的项目涉及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初步审查或审查。
(三)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对由市县级政府和市县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核准、备案的项目涉及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初步审查或审查。
二、审批依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涉及较多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要求,依法审批。
用地预审审批依据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5.《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27号);6.《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7.《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8.《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9.《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10.国家关于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及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等土地使用指标;11.《关于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中做好实地踏勘和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8〕41号);12. 《关于发XXX实施〈广东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粤国土资发〔2005〕236号);13. 《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规保发〔2007〕224号);14. 《关于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中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定额标准的通知》(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176号)15. 《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粤国土资利用发〔2008〕85号);16.《转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中做好实地踏勘和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204号)。
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附件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1 总则1.1 编制⽬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环境,加强对村庄建设及村容整治的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福建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特制定《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适⽤范围本《导则》⽤于指导我省⾏政区域范围内村庄(不含城镇规划建设⽤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的编制。
1.3 编制主体村庄规划由乡镇⼈民政府组织,村民委员会负责编制。
1.4 编制框架村庄规划包括村庄的建设规划和整治规划。
村庄规划宜以⾏政村(中⼼村)为单元进⾏。
对具有⼀定规模或近期建设量较⼤的⾃然村,也可单独编制村庄整治和建设规划。
1.5 规划期限及审批村庄建设规划的期限为15年。
对规划期限已过或已明显不适应建设的村庄建设规划应进⾏调整和续编。
村庄整治规划的期限为3⾄5年。
村庄规划⽅案完成后,须向村民公⽰,并由县级建设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审查。
村庄规划须经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由乡(镇)⼈民政府报县级⼈民政府批准。
2 村庄建设规划2.1 村庄建设规划基本任务及规划原则2.1.1 基本任务依据乡镇总体规划和⼟地利⽤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村庄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地界限,统筹安排村民建房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规划期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平相适应的⼈居环境。
2.1.2 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量⼒⽽⾏。
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的村庄实际问题,分类指导。
(2)节约⽤地,合理布局。
要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地的原则,充分利⽤丘陵、缓坡和其它⾮耕地进⾏建设。
(3)⽴⾜现状,配套设施。
合理地安排村庄各类⽤地,⽴⾜现有基础,重点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4)延续特⾊,⽣态优先。
充分利⽤丘陵、平原、⽔⽹等不同⾃然地理条件,保护整体景观,挖掘地⽅⽂化内涵,延续⽂脉。
杭州市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技术导则(试行)1总则1.1 为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提高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高效有序地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杭州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关于印发公共租赁住房装饰装修基本要求的通知》(浙建设〔2011〕249号)等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杭州市区范围内实施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包括独立选址建设和在商品住宅等项目中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
1.3公共租赁住房规划设计应遵循国家、浙江省及杭州市现行技术规范、规定、技术标准要求。
1.4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坚持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合理选择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1.5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应当符合住宅产业化发展要求。
1.6本导则作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设计和审批的依据。
2规划选址2.1 公共租赁住房规划选址应根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地块技术指标,确定公共租赁住房用地范围,并遵循“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地块成熟”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
2.2 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功能布局、城市景观、周边环境等内在联系,合理规划建设规模,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居住环境,合理组织交通系统,提高承租居民生活品质。
3建筑设计3.1 建筑设计应符合规划指标,满足民用建筑设计规范,符合绿色建筑技术规定。
3.1.1建筑造型独立选址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其建筑造型应现代、简洁、大方,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在商品住宅等项目中配建的公共租赁住房应与对应住宅建筑风格统一。
3.1.2节能环保要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或新材料,推广绿色建筑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5.1—2014代替HJ/T 25-1999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site investigation(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4-02-19发布 2014-07-01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1)5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3)6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5)7 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7)8 报告编制 (8)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调查报告编制大纲 (9)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常见污染场地及特征污染物 (11)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场地环境调查,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
自以上标准实施之日起,《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 25-1999)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调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2月1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本标准不适用于含有放射性污染的场地调查。
陕西省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编制技术导则(试行)1 总则1.1为保障我省建设项目选址科学合理,加强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在遵守国家及我省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特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陕西省内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的编制。
1.3编制建设项目选址报告,必须遵循已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必须委托具有相应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
2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2.1建设项目的名称、性质、内容及建设单位明确建设项目的名称、性质(新建、改建或扩建)、建设内容和建设单位。
2.2建设项目的用地及建设规模2.2.1建设项目的用地说明建设项目的位置、用地要求、现状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包括永久占地面积、临时占地面积等)。
2.2.2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说明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项目定员、项目投资等。
2.3建设项目的用水与能源需求量2.3.1建设项目的用水需求量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用水量及用水要求。
2.3.2建设项目的能源需求量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用电量、供热需求量、燃气需求量、通信需求量等。
2.4采取的运输方式与运输量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运输量及采取的运输方式。
2.5废弃物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量说明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废弃物及相应的排放量与处理方式。
2.6需要说明的其它内容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型,需要进一步说明的相关内容,着重对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总体布局等进行说明。
2.7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意义结合项目建设的背景,分析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项目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所产生的意义。
3 编制依据与原则3.1编制依据3.1.1法律、法规、文件明确说明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文件及与建设项目内容相关的技术规范。
3.1.2相关城乡规划文件明确与建设项目关系密切的城镇体系规划或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区)、镇(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可根据建设项目具体情况选择相关性最强的城乡规划文件,并注明规划名称、规划年限及编制时间。
3.1.2相关技术文件说明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编制所依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及其他相关的技术文件。
3.2选址原则建设项目选址报告编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3.2.1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3.2.2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2.3符合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3.2.4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3.2.5符合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3.2.6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
4 建设项目选址条件论证4.1区域概况说明建设项目所在(经)县(区)的社会经济、区域交通、环境保护、资源分布等发展概况,分析项目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否满足项目建设的总体需要。
4.2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用地条件论证4.2.1建设项目场址用地的基本要求用地的基本要求,如用地形状、用地面积、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要求。
4.2.2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用地条件论证说明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用地形状、用地面积、用地性质、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基本情况;依据建设项目场址用地的基本要求,逐一分析论证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用地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建设的用地要求。
4.3建设项目拟选场址交通运输条件论证4.3.1建设项目场址的交通运输要求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依据相关规范,提出建设项目选址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
4.3.2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交通运输条件论证说明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区域交通概况;分析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交通运输量;论证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建设的交通运输要求及对区域交通所产生的影响。
4.4建设项目拟选场址供水能源供应条件论证4.4.1建设项目场址的供水要求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依据相关规范,提出建设项目选址对供水的基本要求。
4.4.2建设项目场址的能源供应要求电力、通讯、供热、燃气等能源供应的基本要求。
4.4.3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供水条件论证说明建设项目拟选场址周边区域水资源与供水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根据建设项目场址的供水要求,分析论证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水资源与供水设施供应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建设的供水要求及对区域水资源与供水设施所产生的影响。
4.4.4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能源供应条件论证说明建设项目拟选场址周边区域电力、通讯、供热、燃气等能源供应的基本情况;根据建设项目场址的能源供应要求,分析论证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电力、通讯、供热、燃气等能源供应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建设的能源供应要求及对区域能源供应所产生的影响。
4.5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环境保护条件论证4.5.1建设项目场址对周边环境的要求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依据相关规范,提出建设项目选址对周边区域的环境要求。
4.5.1建设项目拟选场址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时序、工艺流程等,分析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所产生的废弃物及相应的排放量、噪声、电磁辐射等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4.5.2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处理条件论证说明建设项目拟选场址周边区域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根据建设项目场址的周边环境要求及项目拟选场址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周边环境是否满足项目建设的环境要求,论证建设项目所采取的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处理措施是否满足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要求。
4.6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安全条件论证4.6.1建设项目场址的相关安全要求4.6.1.1建设项目场址的防洪安全要求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依据相关规范,提出建设项目选址的防洪安全要求。
4.6.1.2建设项目场址的消防安全要求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依据相关规范,提出建设项目选址的消防安全要求。
4.6.1.3建设项目场址的抗震安全要求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依据相关规范,提出建设项目选址的抗震安全要求。
4.6.1.4建设项目场址的防地质灾害安全要求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依据相关规范,提出建设项目选址的防地质灾害安全要求。
4.6.1.5建设项目场址的防风防雷等的安全要求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依据相关规范,提出建设项目选址的防风防雷等的安全要求。
4.6.2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相关安全条件论证4.6.2.1建设项目场址的防洪安全论证说明建设项目拟选场址周边的防洪基本情况;根据建设项目的防洪安全要求,分析论证建设项目拟选场址依托城市(城镇)防洪工程或自身采取一定的防洪工程措施后能否满足项目的防洪安全要求;分析项目建设对城市(城镇)防洪工程有无影响。
4.6.2.2建设项目场址的消防安全论证说明建设项目拟选场址周边的消防设施布局情况;根据建设项目的消防安全要求,分析论证建设项目拟选场址依托城市(城镇)消防设施或自身采取一定的消防措施后能否满足项目的消防安全要求;分析项目建设对城市(城镇)消防工程有无影响。
4.6.2.3建设项目场址的抗震安全论证说明建设项目拟选场址周边的抗震设防情况;根据建设项目的抗震安全要求,分析论证建设项目拟选场址采取一定的抗震设防措施后能否满足项目的抗震安全要求;分析项目建设对城市(城镇)防震工程有无影响。
4.6.2.4建设项目场址的防地质灾害安全论证说明建设项目拟选场址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根据建设项目的防地质灾害安全要求,分析论证建设项目拟选场址通过采取一定的防范设防措施后能否满足项目防地质灾害的安全要求;分析项目建设对城市(城镇)防地质灾害工程有无影响。
4.6.2.5建设项目场址的防风防雷等的安全论证根据建设项目防风、防雷等的安全要求,分析论证建设项目拟选场址通过采取一定的防风、防雷等措施后能否满足项目防风、防雷的安全要求。
分析项目建设对城市(城镇)防风、防雷工程有无影响。
4.7建设项目拟选场址所需的其它条件论证4.7.1建设项目场址所需的其它要求可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型,结合其相应规范,提出建设项目选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其它要求。
如资源类项目(风电场、太阳能光伏电站、煤矿、煤化工、煤电一体化、电厂等)应着重提出建设项目场址对所需相应资源的要求;运输类项目(铁路站场、铁路、公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应着重提出建设项目场址对周边区域的交通网络、社会经济发展等的要求。
4.7.2建设项目拟选场址所需的的其它条件论证对建设项目选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其它条件进行论证。
5 建设项目选址符合城乡规划的论证5.1建设项目与相关城乡规划关系的论证可根据建设项目的大小及建设项目对各层级城乡规划的影响,选择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相关城乡规划进行论证。
5.1.1建设项目与城镇体系规划关系的论证可根据建设项目具体情况,从项目与城镇空间管制、城镇产业布局规划、城镇职能结构规划(重点城镇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证。
5.1.2建设项目与总体规划关系的论证可分为建设项目与市、县(区)、镇、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关系的论证。
根据建设项目拟选场址位置与市、县(区)、镇工业园区规划区范围、规划用地范围的关系,分为建设项目拟选场址位于市、县(区)、镇、工业园区规划区以外,规划区内、规划用地以外,规划用地内三个层面进行论证。
5.2建设项目与周边用地相容性的论证根据建设项目拟选场址位置与市、县(区)、镇、工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的关系,分为建设项目拟选场址位于市、县(区)、镇、工业园区规划用地以外,规划用地以内两个层面进行论证。
5.3建设项目所需的生活配套设施与城市生活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说明项目所需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分析论证由于项目建设依托城市、镇的生活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对其造成影响。
5.4建设项目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说明项目周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的分布情况,分析建设项目与周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的关系,论证建设项目拟选场址与周边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是否能够衔接与协调。
5.5建设项目与矿产资源的衔接与协调说明项目拟选场址区域是否压覆矿产资源,分析论证建设项目与压覆矿产资源的衔接与协调。
6 结论及建议6.1结论通过建设项目相关选址条件的论证及建设项目符合相关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文物古迹保护规划等关系的论证,提出建设项目拟选场址是否可行的结论。
6.2建议从城乡规划建设的角度,对建设项目下一层次的设计及施工提出合理性建议。
7 附则7.1成果内容要求建设项目选址报告成果中应包含城乡规划编制资质、专家审查意见、前言、摘要、正文、附图、附录(与项目相关的城乡规划条款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等以上内容。
7.2图纸要求建设项目选址报告附图应包括建设项目拟选场址的区位图、现状图、建设项目与相关城乡规划的关系图、建设项目与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的关系图、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图及其他相关图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