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勒的功利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713.00 KB
- 文档页数:20
约翰·穆勒《功利主义》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功利主义的含义第三章论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第四章论功利原则能够得到何种证明第五章论功利与正义的联系术语对照表第一章绪论行为对错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争议不断,却始终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进展。
就目前的人类知识状况来看,没有什么比这种情形更加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了,也没有什么比这种情形更加能够表明,自哲学诞生以来,“至善”[1]的问题或者说是道德基础的问题,始终被认为是思辨领域中的主要问题,使得多少聪明才俊为它苦思冥想,因它而分成各个门派,相互攻讦,争论不休。
两千多年以前,青年苏格拉底在倾听了老年普罗塔哥拉[2]的见解之后,就主张功利主义的理论而反对当时所谓智者的流行道德(假如柏拉图所著的“对话”是根据真实的谈话撰写的),可是到了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同样的讨论却仍在继续,哲学家们仍然分列于同样的战斗旗帜之下,无论是思想家还是一般人,在这个问题上看来都仍然没有更加接近于取得一致意见。
[1] 原文为拉丁文summum bonum,英文的意思是“highest good”或“good at the top”。
——译者注[2] Protagoras(前485一前410),古希腊哲学家,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言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译者注诚然,各门科学的第一原理都存在着这类混乱的情形和不确定性,有时还存在着类似的争议,哪怕是它们之中最确定无疑的科学亦即数学也不例外;然而,这种情形并没有严重地损害各门科学的结论的可信性,一般来说确实毫无损害。
这看来有悖常理,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一门科学的详细学说通常并不是从它的所谓第一原理推演出来的,其证据也并不依赖于它的所谓第一原理。
假如科学的详细学说都是从它的所谓第一原理推演出来的,其证据都要依赖于它的所谓第一原理,那么就没有比代数更不可靠的科学了,也没有比代数的结论更不充分的科学结论了;因为那些由最杰出的教师写下来的代数基本原理,就像英国法律一样充满了随意性,并且像神学一样神秘,而代数的可靠无疑,没有一点是来自平时教给学生的代数基本原理的。
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感
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感指的是实现自己的目标时需要以穆勒功利主义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内容,引入到自己的人生中。
穆勒功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利己为主导”,这就是说,在读书时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者重大目标。
读书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读,而是学习和实践,将所学所得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达到自己所希望的目标或者重要目标。
通过穆勒功利主义的读书方式,读者可以充分理解读书内容,并实施行动,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需要提醒的是,重视知识的学习,有效地把文本理解为实用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这是实现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感的关键。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认真阅读和记录,这样才能清晰地记住重要信息,并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
此外,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感还会鼓励读者来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服从他人的看法或是迷信一些宗教信条。
在这种阅读方式下,读者可以非常清晰地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实现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穆勒功利主义定义得很简单,但也是读书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可以让读者有清晰的目标。
同时,读者可以以穆勒功利的方式去理解读书中的内容,找出优秀的信息,将其应用到实际中,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边沁式的功利主义穆勒的功利主义哲学是对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的一种改良。
边沁首次对近代功利主义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
边沁认为,感觉经验是道德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最根本而又真实的基础,因此,伦理道德也不能不建立在为人类经验所认可的人的趋乐避苦的本性和自我利益的追求的基础上。
简而言之,边沁认为我们追求的是幸福或者快乐的最大化。
边沁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幸福最大化。
这种最大化来源于人的两种感受,快乐与痛苦,当快乐减去痛苦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
这种边沁式功利主义的最好例证,就是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的得失分析。
得失分析将花费与带来的利益进行金钱的价值衡量。
如果获得的收益高于损失,那么这种方案就被认为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的。
利益的多少是之后考虑的事情,总体带来利益的结果本身就符合边沁功利主义的思想。
边沁的功利最大化思想简洁明了容易被人接受,但是这种思想却受到了一种观点的强烈批评:假使承认功利最大化的思想,但是,我们并不能将每一种快乐或者痛苦都转化成价值来进行衡量。
换言之,我们不能在同一尺度上比较和衡量所有的价值和物品。
边沁将所有的价值都纳入一个衡量尺度。
快乐就是快乐,痛苦就是痛苦。
评判一种体验与其他相比是更好还是更坏的唯一基础,就是它所产生的快乐或痛苦的强度和持久度。
换言之,快乐或者痛苦并没有质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量的区别。
图片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针对边沁将所有快乐和痛苦都纳入一个衡量尺度的批评。
穆勒在《功利主义》中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了修正。
穆勒认为我们可以区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即我们不仅仅评估快乐的数量和强度还评估快乐的质量。
可是如何在两种快乐之间进行区分呢?换句话说,高级快乐与低级快乐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穆勒在《功利主义》中解释为:对于两种快乐而言,如果所有或几乎所有体验过这两种快乐的人,都对其中某一种表现出明确的偏好,而不顾及任何道德责任感去偏爱它,那么这种快乐就是更加值得追求的快乐。
这种衡量方式是对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修正,同时这种修正是以边沁功利主义的欲望为基础,按欲望的偏好来区分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年5月20日—1873年5月8日),也译作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
他支持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对穆勒的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边沁同穆勒之父是知交,穆勒从小就常常拜访边沁,逐渐接受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这对穆勒的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穆勒从法国返回后,其父曾打算让他学习法律,以便日后从事律师工作,一方面指导他学习罗马法,一方面让他阅读介绍边沁学说的书籍。
这使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据穆勒自己说,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理将此前的道德立法理论完全推翻了。
在穆勒看来,边沁功利主义关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原理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既表明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动力不是个人的自私利益,而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表明道德伦理的是非标准应是效果,而不是动机,这效果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功利主义的这些原理成为穆勒观察问题的根本观念和哲学思想。
1823年穆勒发起组织了一个研讨边沁功利主义的学会。
约翰.穆勒(1806——1873),他倒是个非常务实的人,在他的作品中大多是以经验主义立场来论述他的功利主义思想,我们看不出他有任何形而上的困惑,只求行之有效,所以他本身的这种特性让他的学说在近代产生了无比重要的影响,使得功利主义学说有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我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奠定他近代功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伦理学名著《功利主义》中的部分重要思想。
他立论的根据是“最大幸福原理”即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数量和质量上尽可能多的满足大多数人的幸福(难怪尼采要不厌其烦的骂他)。
他的所有论述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展开的。
可以想到,他本人并不承认道德原则是先验自明的,“一切第一原理,我们知识的第一前提以及我们行为的第一前提,都是无法得到推理证明。
”(*第四章论功利原则能够得到何种证明)他所注重的是道德的社会功用,并且强调个人要在什么样情况下考虑自己或他人的利益,“任何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只有在例外时,才有能力大规模地增加幸福,换言之,才有能力成为一个公众的施主;唯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要求他考虑公众的功利;而在任何其他的情况下,他必须加以考虑的只是私人的功利,只是少数几个人的利益或幸福。
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感穆勒功利主义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于19世纪提出的一种道德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幸福原则。
穆勒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应该根据其能够促进最大程度的幸福或最小化痛苦来评判。
读书对于我们个人的幸福来说,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穆勒功利主义对于读书所带来的感受。
首先,读书可以为我们提供知识和智慧。
穆勒功利主义主张追求最大幸福,而对于智慧和知识的追求,无疑是人类追求最大幸福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观点、见解和经验,得到新的知识,并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些知识和智慧将丰富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更加充实和幸福。
其次,读书可以满足我们精神上的需求。
作为社交性的动物,人类有着强烈的对于社交互动和情感联系的需求。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理想的社交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成为了一种可取的选择。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作者和主人公建立一种情感联系,共同参与他们的经历和思想,感同身受,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同时,读书也是一种开阔视野、拓展心灵的方式,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再次,读书可以提供启迪和指导。
穆勒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幸福,而幸福往往与追求个人目标和价值有关。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和经验,了解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并从中吸取启发和教益。
例如,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激励类书籍来获得积极的心态和勇气;在追求事业成功和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成功者的传记和人际关系建立的书籍来获取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并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指导。
最后,读书可以提供娱乐和享受。
在追求最大幸福的过程中,娱乐和享受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阅读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娱乐,还可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享受。
在忙碌的生活中,找一本好书,沉浸其中,可以让我们暂时忘记烦恼和压力,放松心情,体验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人文经典读书报告(2)——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报告【摘要】功利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论述了功利主义的含义、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功利主义能得到何种证明以及功利与正义的联系。
本文旨在通过对《功利主义》一书主要内容加以梳理的基础上,对功利主义的内涵和局限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功利主义;边沁;穆勒;最大幸福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道德哲学理论在西方影响巨大,其原则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作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
功利主义哲学家的代表约翰·穆勒所著的《功利主义》一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做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晰的阐述,并对道德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功利主义的说明。
本文将首先对功利主义稍作介绍,然后对《功利主义》一书的脉络和主要内容加以梳理。
一、功利主义的渊源在古代西方,影响比较大的是自然法学派思想,认为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着一个理性的秩序,这种秩序的根源是上帝颁布的自然法,人类的这些认识通过天启理性得到。
这种论证使自然法带上了某种神秘色彩。
随着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经验主义认识论学派的兴起,宗教权威逐渐下降,为功利主义学派的兴起扫除了信仰障碍并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一切知识的取舍最后都要诉诸于人的日常经验而不是诉诸人的理性或上帝,伦理道德的论证也不例外。
功利主义正是建立在这种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的,因而功利主义更符合常人的经验理性,能够对当代的人类思想产生更大的影响。
功利主义的兴起过程中,18世纪苏格兰学派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苏格兰学派的核心人物休谟,对自然法学派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认为自然法学派所宣称的出于理性的自然法原则,其实不过是由经验判断为正当的行为标准,休谟的论证为功利主义奠定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基础。
苏格兰学派的另一重要人物亚当·斯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发扬了功利主义的精神,用经济学中“国民财富最大化”解释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的终极目的,并说明在自利的人性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达到“最大幸福”的根本途径。
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基本观点【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一、功利主义的思想渊源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者利益作为其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思想作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伦理理论体系之一,其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
其后,经由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功利主义思想逐步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
这个时期,持有功利观点并且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洛克、孟德威尔、哈奇森、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以及法国哲学家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提出了功利在伦理道德思考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于功利主义内涵的各种理论要素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对于功利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于18世纪后半叶,由边沁所创立。
而后,19世纪,由穆勒修正并发展,标志着功利主义理论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季威克和摩尔的批判下,功利主义逐渐沉寂,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规范伦理学的复兴、新自然主义的兴起以及后果论讨论的中心化等理论上的新发展,功利主义伦理学再度进入复兴时期,并逐渐趋于完善。
二、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概述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主要是对于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边沁将对于快乐与痛苦的体验作为其道德标准,认为苦乐在人的行为中处于支配地位。
他在其《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的开篇中这样说道:“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只有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
在它们的宝座上紧紧系着的,一边是是非的标准,一边是因果的链环。
凡是我们的所行、所言、所思,都要受它们的支配;凡是我们所做一切设法摆脱他们的努力,都是足以证明和证实它们的权威之所在而已。
一个人在口头上尽可以自命弃绝它们的统治,但事实上他却始终屈从于它”。
质疑与回应:穆勒的功利主义作者:聂诗琪李然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8期关键词穆勒功利主义社会成本作者简介:聂诗琪,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然,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B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6.351功利主義学说由边沁创立,后被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第一次系统的论证和阐述。
此后,功利主义在道德和政治哲学甚至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功利主义思想框架在人们的哲学思维、价值判断,乃至政策的制定中都起过主导作用。
当然,功利主义在产生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同时,也招来了其他学派的各种质疑和批判。
而其中批判的最多的也正是穆勒本人在其《功利主义》中第五章提到的来自“正义”的质疑。
穆勒用第五章回应了正义与功利主义的关系,后来的功利主义者们也在竭力完善功利主义以回应对于功利主义的质疑。
穆勒从边沁那里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功利主义学说。
1861年出版的《功利主义》系统的阐述了穆勒关于功利主义的论证。
全书共分为五章:在绪论中,穆勒提出功利主义是最大幸福原则,是道德的根本原则,是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
而各学科的第一原理是什么,或者你是否知道什么是第一原理都不重要,因为即便不能发现第一原理人们也会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在第二章中穆勒主要通过对不同反对意见或者可能的反对意见的回应来阐述功利主义的含义。
穆勒认为功利或者最大幸福原则,就是追求快乐和免除痛苦,并首次将快乐区分为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使快乐有了量和质的分别;在第三章穆勒论证了功利主义的约束力,即外在约束力和内在约束力共同作用。
然而无论是外在约束力还是内在约束力,“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约束力还是处于良心的感情,强度越强,道德义务感也就会越强。
《功利主义》读后感功利主义在我国文化中倾向于贬义词,一个人功利被说功利,更多是在被讽刺这个人追求功名利禄这些世俗不高尚的东西,缺乏远大理想。
事实上,在西方的文化里,功利主义是一种相当崇高的道德理想,它主张,我们评价一种行为好不好,要看它是否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是一种严肃的哲学立场,因此不少学者建议把功利主义翻译成功效主义或效用主义。
我选择的阅读的书是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其所呈现功利主义中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幸福,而且不是单纯的个人的利己主义。
在绪论中,穆勒指出了善是不能用数理逻辑硬生生的推理证明出来的,同时也否定了绝对的道德原理的存在。
书中引用了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一句话:“你的行为,要让它所根据的行为规则可以被所有的理性人接纳为一条法则。
”作者提出善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因各种因素而异的。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什么是“至善”,从没有哪个观点得到一致认可。
“至善”是道德思考必不可少的第一原则,是道德领域的基石。
因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我赚钱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那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只有弄清楚至高的善是什么,我们才能分析自己的具体行为是对是错,所谓对错,要看是否有助于实现最终目的,所以绝对的道德律是不存在的。
第二章是功利主义是什么。
当时的人对功利主义有许多非议,所以在这一章穆勒要先澄清功利主义究竟是什么。
其中一个非议是将功利主义所追求的快乐与动物的快乐画上了等号。
穆勒说,这种批评显然把快乐这个词理解得太狭隘了。
动物只追求肉体快乐,人类还会追求心灵快乐,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只有肉体快乐才是快乐。
但穆勒也指出,以前的功利主义者认为心灵和肉体两种快乐没有性质上的差别,唯一的区别是心灵快乐成本更低、产出更高是错误的。
肉体快乐依赖于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资源必然是竞争性的,而精神上的快乐是自足的并不会和别人产生冲突。
另外,穆勒认为不同的快乐存在性质上的差别。
这种差别使快乐的数量大小变得不重要了。
约翰·穆勒《功利主义》中的美德伦理摘要:功利主义在伦理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至今影响着当代伦理学的发展。
约翰·穆勒作为西方早期功利主义主要奠基人物,在论述自己的功利主义的过程中,却将美德伦理的思想纳入功利主义之中。
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在丰富着伦理思想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功利主义;美德伦理;约翰·穆勒功利主义是伦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自诞生之初,就不停地受到外部的攻讦,至今仍被很多人认为是不道德的,甚至可鄙的。
而约翰·穆勒作为早期功利主义的先驱性人物,为对功利主义进行辩护,发展批判边沁功利主义所做的理论,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功利主义,也推动着伦理学的发展。
一、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的主要思想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思想发端于晚期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发挥和改造了小苏格拉底学派中的昔兰尼学派的“善即快乐”的思想,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人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去追求和获得快乐。
而早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物,如边沁,约翰·穆勒等,都从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中汲取了思想,认为幸福与快乐相关,幸福就是获得快乐,因此具有快乐主义的倾向。
边沁认为人类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所以快乐是全体人类所应当欲求的,而人们的义务就是使行为功利最大化,使最多的人获得最大的幸福。
当一个行为能产生最大化的快乐或减少最大化的痛苦时,那这个行为就是正确的。
同时边沁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可量化的,边沁从快乐和痛苦的强度、幅度、纯粹性、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分析,理论化地为功利主义提出辩护。
作为边沁学生的约翰·穆勒,沿袭了边沁功利主义的思想,并发展扬弃了边沁的伦理学中的一些思想,对功利主义进行了修正。
约翰·穆勒同边沁一样,将“功利”同“幸福”结合起来,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得到和痛苦的丧失,不幸就是快乐的丧失和痛苦的得到,[1][1]而人都是追求幸福的,人们应当按照“最大幸福原理”办事,使人们的幸福得到最大化,使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的幸福。
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研究开题:众所周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点,像研究的对象等。
除此之外,关于其正确与否及其判断的标准上也有着显著的不同。
自然科学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上有着比较大的确定性,真理为对与错的领域划分了一条明显的界限。
但是在人文科学领域中,对错标准远远不会来的这么简单,真理也不会那么清楚,是非标准似乎也难以确定。
换言之,在“是非”之争上,人们对于那些至关重要问题的探求一直处于踌躇徘徊之中,自哲学问世以来,何为“至善”这一根本的道德问题,便成了推论思想的主题,困扰着诸多天才的哲学家,并因此造就了五花八门的学术流派,相互之间不断发生口诛笔伐。
功利主义和义务论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有一个比较悠久的历史,在古希腊的哲人们在爱琴海旁思索人生意义的时候,便有了功利主义的构想。
而义务论,则是由康德和罗尔斯等人在对功利主义的批判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然,这也进一步促使功利主义者们进行了自我调整和理论完善。
本文主要陈述在此种发展情况下的功利主义,即穆勒的功利主义。
总体来说,穆勒的功利主义是一种调和式的道德观,这也给我们提供了看待这个问题的新的角度。
要阐述穆勒的功利主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功利主义的发展历史。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者利益作为其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思想作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伦理理论体系之一,其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
其后,经由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功利主义思想逐步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
这个时期,持有功利观点并且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洛克、孟德威尔、哈奇森、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以及法国哲学家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提出了功利在伦理道德思考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于功利主义内涵的各种理论要素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对于功利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叶建新译)1、一门学科中的具体原理通常并非从该学科的基本原理推断而来,也不依赖基本原理来加以印证。
The detailed doctrines of a science are not usually deduced from, nor depend for their evidence upon ,what are called its first principles.2、一切行为均出于某种目的,故行为准则势必屈从于行为目的并完全体现出目的的种种特性。
All actions is for the shake of some end, and rules of action, it seems natural to suppose, must take their whole character and colour from the end to which they are subservient.3、将功利置于快乐面前时显得不切实际的枯燥乏味,而将快乐置于功利面前时又显得过于现实的奢靡享乐。
As impracticably dry when the word utility precedes the word pleasure, and as too practically voluptuous when the word pleasure precedes the word utility.4、接受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为道德根本,就需要坚持旨在促进幸福的行为即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行为即为“非”这一信条。
The creed which accepts as the foundation of morals ,utility, or the Greatest Happiness Principle, hold that actions are right in proportion as they tend to promote happiness, wrong as they tend to produce the reverse of happiness.5、比起动物的欲望,人有着更高一级的官能,当人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官能之后,就不会把什么东西都当作幸福。
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欧阳佳子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3期欧阳佳子(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要:功利主义是西方源远流长、颇具影响的重要伦理学流派之一。
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作为近代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在对边沁功利主义原则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正。
笔者在对国内外关于功利主义思想的错误认识进行澄清的基础上,论述了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并指出了其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社会问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穆勒;功利主义;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82-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9-0260-02 收稿日期:2014-02-12作者简介:欧阳佳子(1990-),女,北京人,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者利益作为其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伦理理论体系之一。
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快乐主义伦理学”,到功利论创始人,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更具条理性的“最大幸福原理”,功利主义伦理学不断得到完善。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对边沁功利主义原则继承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进一步发展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更加丰富了功利主义的内容,受到包括同时代的马克思在内的许多人的重视和评价,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概述功利主义自产生之日起不断遭到人们的非议,大部分人一谈到“功利主义”,就笼统地将其全盘否定,认为它是一种自私自利、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不顾社会公益的理论。
显然,这种批判对于功利主义理论非常不公平。
穆勒作为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在其颇具影响力的《功利主义》书中逐一对这些反对意见进行了清算,澄清了人们对于功利主义的一些错误认识,有力地捍卫了功利主义。
1. 穆勒功利主义的快乐质理论快乐目的论是功利主义的核心理论,功利主义坚持人性论,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快乐是人的最终目的,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追求自身的幸福快乐的权利。
2021穆勒的功利主义道德规则研究范文 摘要: 社会的进步, 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进步需要理性去支撑, 这种理性是融入社会各个层面当中的。
这里所说的功利不是单纯的一种私欲, 而是带有理性的合乎社会道德的行为。
这种功利是一种理性的至善, 反映到个人身上, 就是单独个体做出一种行为不仅不会对他人甚至是群体造成伤害, 而且也不会对个人造成伤害, 相反会对他人和个人带来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功利主义;理性; 至善; 一、功利主义的含义 在谈穆勒功利主义之前,先从以往理解的功利主义谈谈, 开始觉得功利主义就是一种单向的利己主义, 只为求一种现实的经济利益, 更甚至是一种不顾后果的追逐自己的利益。
但是从传统的人性上讲和传统观念上讲, 人活着就是一种追逐个人利益, 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但是读了穆勒的功利主义, 认识到功利主义就是一种情怀, 一种博爱, 一种至善的思想意识, 当个人有了这种意识, 才会从小我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这种思想意识对个人和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思想意识是一种爱, 是一种德。
用穆勒的功利主义去评价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有利于社会向着一种理想的状态前进。
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很多阐述功利主义的学者对于功利主义的本源问题存在分歧, 但是相对来说穆勒阐述的功利主义更合乎理性, 更合乎道德, 他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用一种道德和一种量化的好处来调和和化解。
穆勒的功利主义在本源上是一种至善, 是一种合乎道德的理性。
穆勒对功利主义进行了直观而又详细的论述,穆勒的功利主义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行为, 是一种促进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里所讲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或者是公众福利。
这种解释通俗易懂, 并且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对功利主义的解释可以用于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 这种观点可以独树一帜, 自成一派, 这是一种基础性的伦理观点, 可以为其它学科奠基。
这种功利主义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具有很好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采用这种观点可以很好地指导现实生活, 这种观点高于现实生活, 又低于那种绝对的理性, 是居于二者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