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35.64 KB
- 文档页数:8
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感
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感指的是实现自己的目标时需要以穆勒功利主义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内容,引入到自己的人生中。
穆勒功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利己为主导”,这就是说,在读书时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者重大目标。
读书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读,而是学习和实践,将所学所得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达到自己所希望的目标或者重要目标。
通过穆勒功利主义的读书方式,读者可以充分理解读书内容,并实施行动,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需要提醒的是,重视知识的学习,有效地把文本理解为实用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这是实现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感的关键。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认真阅读和记录,这样才能清晰地记住重要信息,并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
此外,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感还会鼓励读者来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服从他人的看法或是迷信一些宗教信条。
在这种阅读方式下,读者可以非常清晰地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实现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穆勒功利主义定义得很简单,但也是读书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可以让读者有清晰的目标。
同时,读者可以以穆勒功利的方式去理解读书中的内容,找出优秀的信息,将其应用到实际中,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约翰·穆勒的自由主义及其在当今中国的意义作者:姚漪捷来源:《卷宗》2015年第06期摘要:约翰·穆勒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其著作《论自由》中,穆勒强调了思想、言论自由与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性,集中表述了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
同时,穆勒又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叛逆者,其功利思想与对工人阶级的同情将其自由主义理论导入了社会自由主义的范畴。
在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中,穆勒自由主义被打入冷宫,但对其自由思想的学习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约翰·穆勒;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基金项目:华东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 WS13250031 引言约翰·穆勒是十九世纪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他的著作《论自由》更是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在《论自由》一书中,穆勒以公民自由为论题,从功利主义的道德基础出发,强调了思想、言论自由、个性发展自由这些公民的自由权利对个人,乃至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自由主义思想做出了辩护,激励了无数的青年自由主义者。
改革开放后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约翰·穆勒的自由学说逐渐被世人所遗忘。
然而,本文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穆勒的自由主义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所提出的思想、言论自由,以及个性自由与独创性的概念仍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首要推动力。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仍然应该继续学习约翰·穆勒的自由主义思想。
2 约翰·穆勒自由主义及其局限性2.1 约翰·穆勒的自由主义在《论自由》的导论部分,约翰·穆勒开宗明义,明确指出他所要论述的对象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即社会可以合法地施加于个人的权力之性质和界限。
”[1: 6]紧接着,他提出暴政并不仅仅存在于独夫或寡头统治,民主共和国中也有可能出现暴政,即“多数人暴虐”,或“主导舆论和好恶感的暴政”[1: 8-9],因此即使是在人民自治的民主社会,找出社会对个人独立性合法干涉的限度,并维护它免受侵蚀,也是十分必要的。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年5月20日—1873年5月8日),也译作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
他支持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的功利主义对穆勒的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边沁同穆勒之父是知交,穆勒从小就常常拜访边沁,逐渐接受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这对穆勒的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穆勒从法国返回后,其父曾打算让他学习法律,以便日后从事律师工作,一方面指导他学习罗马法,一方面让他阅读介绍边沁学说的书籍。
这使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据穆勒自己说,边沁的功利主义立法原理将此前的道德立法理论完全推翻了。
在穆勒看来,边沁功利主义关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原理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既表明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动力不是个人的自私利益,而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表明道德伦理的是非标准应是效果,而不是动机,这效果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功利主义的这些原理成为穆勒观察问题的根本观念和哲学思想。
1823年穆勒发起组织了一个研讨边沁功利主义的学会。
约翰.穆勒(1806——1873),他倒是个非常务实的人,在他的作品中大多是以经验主义立场来论述他的功利主义思想,我们看不出他有任何形而上的困惑,只求行之有效,所以他本身的这种特性让他的学说在近代产生了无比重要的影响,使得功利主义学说有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我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奠定他近代功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伦理学名著《功利主义》中的部分重要思想。
他立论的根据是“最大幸福原理”即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数量和质量上尽可能多的满足大多数人的幸福(难怪尼采要不厌其烦的骂他)。
他的所有论述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展开的。
可以想到,他本人并不承认道德原则是先验自明的,“一切第一原理,我们知识的第一前提以及我们行为的第一前提,都是无法得到推理证明。
”(*第四章论功利原则能够得到何种证明)他所注重的是道德的社会功用,并且强调个人要在什么样情况下考虑自己或他人的利益,“任何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只有在例外时,才有能力大规模地增加幸福,换言之,才有能力成为一个公众的施主;唯有在这样的时刻,才能要求他考虑公众的功利;而在任何其他的情况下,他必须加以考虑的只是私人的功利,只是少数几个人的利益或幸福。
浅析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及其现世意义作者:宋升宇杨秀菊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7期摘要:在西方伦理道德史上曾经出现过诸多流派,功利主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由边沁构建了成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又经约翰穆勒将其补充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
功利主义自面世以来,对政治、经济、哲学均有较大影响,但同时也争议不断,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關键时期,探讨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世价值。
关键词:功利主义;约翰穆勒;中国经济转型;当世价值可以说,功利主义在伦理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时至今天,其忠实拥趸和批判者依然不在少数。
可能是由于音译的问题,功利主义常让人误解为自私利己的狭隘主义,因此也有人建言是否可以译成“效用主义”。
因此,本文试从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原著的基础上对功利主义做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剖析,并进一步阐述功利主义在当前中国经济文化大发展时期的重要意义。
一、功利主义思想历程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一种从幸福或功用角度评估后果的伦理道德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后果是否有益于增进幸福。
其源头最早可上溯到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以休谟等人为首的经验认识论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功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石: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应更多地注重人的主观经验,一切思想的加工最终都要归结于人。
18世纪末,边沁第一次建立了较完整的功利主义理论体系,对其做了一个较为详实的论述。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追求幸福和免除痛苦,伦理道德应以此为基础,最好的社会状态是每个人都满足了自己的最大利益,将其汇总后便达到了社会的“最大幸福”,但其缺陷是没有对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做严格的区分,以致功利主义常为人所非议。
19世纪,约翰穆勒将功利主义进一步发扬光大,弥补了边沁理论的一些缺陷,对功利主义做了全面的说明与论证,由此,功利主义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奇威克、摩尔对功利主义进行了一些批判,功利主义浪潮逐渐退去。
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感穆勒功利主义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于19世纪提出的一种道德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幸福原则。
穆勒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应该根据其能够促进最大程度的幸福或最小化痛苦来评判。
读书对于我们个人的幸福来说,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穆勒功利主义对于读书所带来的感受。
首先,读书可以为我们提供知识和智慧。
穆勒功利主义主张追求最大幸福,而对于智慧和知识的追求,无疑是人类追求最大幸福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不同的观点、见解和经验,得到新的知识,并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些知识和智慧将丰富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更加充实和幸福。
其次,读书可以满足我们精神上的需求。
作为社交性的动物,人类有着强烈的对于社交互动和情感联系的需求。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理想的社交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成为了一种可取的选择。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作者和主人公建立一种情感联系,共同参与他们的经历和思想,感同身受,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同时,读书也是一种开阔视野、拓展心灵的方式,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再次,读书可以提供启迪和指导。
穆勒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幸福,而幸福往往与追求个人目标和价值有关。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和经验,了解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并从中吸取启发和教益。
例如,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激励类书籍来获得积极的心态和勇气;在追求事业成功和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成功者的传记和人际关系建立的书籍来获取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并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指导。
最后,读书可以提供娱乐和享受。
在追求最大幸福的过程中,娱乐和享受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阅读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娱乐,还可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享受。
在忙碌的生活中,找一本好书,沉浸其中,可以让我们暂时忘记烦恼和压力,放松心情,体验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人文经典读书报告(2)——穆勒《功利主义》读书报告【摘要】功利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论述了功利主义的含义、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功利主义能得到何种证明以及功利与正义的联系。
本文旨在通过对《功利主义》一书主要内容加以梳理的基础上,对功利主义的内涵和局限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功利主义;边沁;穆勒;最大幸福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道德哲学理论在西方影响巨大,其原则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作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
功利主义哲学家的代表约翰·穆勒所著的《功利主义》一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对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做了一个相当完备而又清晰的阐述,并对道德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功利主义的说明。
本文将首先对功利主义稍作介绍,然后对《功利主义》一书的脉络和主要内容加以梳理。
一、功利主义的渊源在古代西方,影响比较大的是自然法学派思想,认为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着一个理性的秩序,这种秩序的根源是上帝颁布的自然法,人类的这些认识通过天启理性得到。
这种论证使自然法带上了某种神秘色彩。
随着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经验主义认识论学派的兴起,宗教权威逐渐下降,为功利主义学派的兴起扫除了信仰障碍并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一切知识的取舍最后都要诉诸于人的日常经验而不是诉诸人的理性或上帝,伦理道德的论证也不例外。
功利主义正是建立在这种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的,因而功利主义更符合常人的经验理性,能够对当代的人类思想产生更大的影响。
功利主义的兴起过程中,18世纪苏格兰学派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苏格兰学派的核心人物休谟,对自然法学派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认为自然法学派所宣称的出于理性的自然法原则,其实不过是由经验判断为正当的行为标准,休谟的论证为功利主义奠定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基础。
苏格兰学派的另一重要人物亚当·斯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发扬了功利主义的精神,用经济学中“国民财富最大化”解释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的终极目的,并说明在自利的人性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来获得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达到“最大幸福”的根本途径。
浅谈功利主义作者:高娥娥董娟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3期摘要约翰·穆勒把“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当做道德基础的信条主张,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
但是,他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在历史及当代一直受到种种歪曲。
本文试从约翰·穆勒的言论和生活方式诠释其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关键词约翰·穆勒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280-02约翰·穆勒在伦理学方面以功利主义最为著名,并一直为许多流派所继承和沿用,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起着任何一个学派都无法比拟的巨大影响。
虽然如此,功利主义仍受到种种批判、误解。
人们往往把功利主义简单地等同于个人主义。
目的论、唯果论等成了功利主义受到的普遍待遇。
其实,功利主义不仅仅考虑一个行为的手段与动机,并强调人生目的应脱出图谋自己幸福的范围,去关心他人的幸福和人类状况的改善,从自利转变为自我牺牲,是一种追求最大善的高尚的伦理情操。
一、对约翰·穆勒功利主义思想的误解约翰·穆勒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评论家,也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
他的《论自由》、《政治经济学原理》等经典著作在学术界享有持久地位,对人类思想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中《功利主义》一书是他继边沁之后,对功利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的又一经典之作。
在此书中,他纠正和完善了边沁功利主义的一些缺陷。
例如他强调了精神的快乐,强调功利主义的幸福不是指任何一个人的幸福,而是大多数的人的幸福等等。
虽然他关于功利主义的论述的确存在许多可争议的地方,但穆勒的功利主义观点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对常识道德最好的系统说明。
我暂且不提反对功利主义的论证方法如何不妥,但就对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误解和批评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澄清。
[收稿日期]2006-12-21[作者简介]韦立君(1980-),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系教师,教育学硕士。
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概述韦立君(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230061)[摘 要]约翰 穆勒是英国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以经验主义、环境主义和联想心理学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自由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观点,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约翰 穆勒;方法;内容;自由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7)02-0010-04约翰 穆勒是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可归属于进步教育思潮,其中某些教育观点与西方近代教育家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以及20世纪的杜威、尼尔等有相似之处,例如倡导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反对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等。
经验主义、环境主义和联想心理学作为穆勒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贯穿教育过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
一、教育方法(一)主张 发现法!穆勒认同的经验主义赋予教育的意义表现在:经验、调查、观察和实验是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活动在探求知识、发现真理中是最根本的方法,所以应尽可能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形成学习者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而教师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则扮演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穆勒认为,智慧必须来自于经验,没有经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而 真理直至被纳入个人经验时才真正具有意义!。
[1]145真正的知识是不可能被代理的:一个人将他的知识传授与我,我可能会鹦鹉学舌,但是如果我之前对他所传授的知识有所了解,那么我对该知识的思考便不会受其左右,并且产生自己的想法,我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反思检验事实,而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知识。
![2]145可见,穆勒认为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个体经验获得的过程。
读穆勒《功利主义》有感——功利主义的概念功利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之一,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对当代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这不仅由于功利主义有着极其简单的伦理学基本观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更是由于对这一基本观点进行的多角度不同解释和表述,并最终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现代伦理学思想,其精神已经渗入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的和实践活动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而穆勒的《功利主义》一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奠定了穆勒作为近现代功利主义创始人之一的地位,也使他在伦理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功利主义历经几代发展,博大精深,有着深远影响,穆勒《功利主义》一书主要围绕四个问题来说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含义、功利主义作为道德标准对人的约束来自何处、功利主义道德标准对人的证明问题、功利主义与正义的关系。
由于本人知识的有限性,本文只是对功利主义的含义,一些粗浅的感受。
穆勒开篇就问,行为对错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争议不断,却始终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进展。
功利作为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并不是一种狭隘的仅仅存在于日常口语层面的意义。
对此穆勒说,在把“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当作道德基础的信条中,判断行为的对错,与它们增进幸福或者造成不幸的倾向成正比。
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
唯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最终目的,所有值得欲求的东西的之所以值得欲求是因为它们的内在快乐,或者因为它们是增进快乐避免痛苦的手段。
这样的人生伦理观引起了一片哗然。
追溯到伊壁鸠鲁学派的那个年代,那些反对派就将之比喻成“猪的哲学”。
对此,伊壁鸠鲁学派在遭受指责时,总是说,不是他们,而是对方把人性说的堕落不堪;因为这种指责假定,除了猪能享受到的那些快乐之外,人类再无其他的快乐能够享受了。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假定,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将其生活态度比作禽兽是一种贬低,这恰恰是因为人类认为自己具有的官能高于动物的欲望,当这些官能一旦被人意识到之后,只要这些官能没有得到满足,人就不会感到幸福。
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基本观点【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一、功利主义的思想渊源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者利益作为其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思想作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伦理理论体系之一,其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
其后,经由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功利主义思想逐步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
这个时期,持有功利观点并且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如,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洛克、孟德威尔、哈奇森、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以及法国哲学家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提出了功利在伦理道德思考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于功利主义内涵的各种理论要素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对于功利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于18世纪后半叶,由边沁所创立。
而后,19世纪,由穆勒修正并发展,标志着功利主义理论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季威克和摩尔的批判下,功利主义逐渐沉寂,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规范伦理学的复兴、新自然主义的兴起以及后果论讨论的中心化等理论上的新发展,功利主义伦理学再度进入复兴时期,并逐渐趋于完善。
二、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概述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主要是对于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边沁将对于快乐与痛苦的体验作为其道德标准,认为苦乐在人的行为中处于支配地位。
他在其《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的开篇中这样说道:“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只有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
在它们的宝座上紧紧系着的,一边是是非的标准,一边是因果的链环。
凡是我们的所行、所言、所思,都要受它们的支配;凡是我们所做一切设法摆脱他们的努力,都是足以证明和证实它们的权威之所在而已。
一个人在口头上尽可以自命弃绝它们的统治,但事实上他却始终屈从于它”。
《功利主义》读后感功利主义在我国文化中倾向于贬义词,一个人功利被说功利,更多是在被讽刺这个人追求功名利禄这些世俗不高尚的东西,缺乏远大理想。
事实上,在西方的文化里,功利主义是一种相当崇高的道德理想,它主张,我们评价一种行为好不好,要看它是否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是一种严肃的哲学立场,因此不少学者建议把功利主义翻译成功效主义或效用主义。
我选择的阅读的书是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其所呈现功利主义中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幸福,而且不是单纯的个人的利己主义。
在绪论中,穆勒指出了善是不能用数理逻辑硬生生的推理证明出来的,同时也否定了绝对的道德原理的存在。
书中引用了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一句话:“你的行为,要让它所根据的行为规则可以被所有的理性人接纳为一条法则。
”作者提出善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因各种因素而异的。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什么是“至善”,从没有哪个观点得到一致认可。
“至善”是道德思考必不可少的第一原则,是道德领域的基石。
因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我赚钱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那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只有弄清楚至高的善是什么,我们才能分析自己的具体行为是对是错,所谓对错,要看是否有助于实现最终目的,所以绝对的道德律是不存在的。
第二章是功利主义是什么。
当时的人对功利主义有许多非议,所以在这一章穆勒要先澄清功利主义究竟是什么。
其中一个非议是将功利主义所追求的快乐与动物的快乐画上了等号。
穆勒说,这种批评显然把快乐这个词理解得太狭隘了。
动物只追求肉体快乐,人类还会追求心灵快乐,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只有肉体快乐才是快乐。
但穆勒也指出,以前的功利主义者认为心灵和肉体两种快乐没有性质上的差别,唯一的区别是心灵快乐成本更低、产出更高是错误的。
肉体快乐依赖于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资源必然是竞争性的,而精神上的快乐是自足的并不会和别人产生冲突。
另外,穆勒认为不同的快乐存在性质上的差别。
这种差别使快乐的数量大小变得不重要了。
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论文约翰⋅穆勒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是19世纪下半期英国最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社会主义者。
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一书奠定了其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
穆勒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少年老成,跟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交往甚密,从中吸收了很多思想,也塑造了其包容、乐观的性格。
穆勒的经济理论主要由生产论、分配论、交换论、社会发展论和政府论等五个部分组成。
本文将从穆勒五个方面的经济理论出发,以书本内容为依托,探讨穆勒经济理论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其中重点评述穆勒的生产理论,其他四个理论只做简单的框架梳理。
(本文中宋体小四号加黑部分为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一、生产理论生产要素理论穆勒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将生产要素归纳为土地、资本、劳动,并论列了劳动和资本的存在方式、性质和条件。
首先,劳动方面,穆勒提出了两种劳动分类标准,按劳动的方式,分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前者是指直接生产对人类游泳的物品的劳动,后者是指为直接劳动作准备的劳动,其中,对于间接劳动,穆勒又进一步细分为用于生产原料的劳动、用于制造工具的劳动、用于保护劳动的劳动等,但这种细分并无太大意义,很多劳动会被这种分类标准重复划分,例如,生产劳保用具的劳动,即是制造工具的劳动也是保护劳动的劳动;按劳动是否生产效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只有生产效用的生产才是生产性的劳动,但是生产效用的生产并不都是生产性劳动,只有生产了体现在物质对象中的效用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而提供服务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
在此基础上,穆勒又提出生产性消费者和非生产性消费者,只有生产性劳动者才是生产性消费者。
在这一划分标准下穆勒同其他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一样,只重视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而不重视精神、服务等无形产品生产的劳动,他们普遍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创造价值,这其实是对那个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大机器生产已经普及,物质产品的生产带来大量财富,劳动者忙于工作糊口,只能消费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资本家忙于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社会的消费仍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消费尚且不足,所以精神资料的生产、服务类产品的提供并不能带来像棉毛纺织品那样的实际利润,不受重视也在情理之中。
约翰·穆勒《功利主义》中的美德伦理摘要:功利主义在伦理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至今影响着当代伦理学的发展。
约翰·穆勒作为西方早期功利主义主要奠基人物,在论述自己的功利主义的过程中,却将美德伦理的思想纳入功利主义之中。
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在丰富着伦理思想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功利主义;美德伦理;约翰·穆勒功利主义是伦理学中一个重要分支,自诞生之初,就不停地受到外部的攻讦,至今仍被很多人认为是不道德的,甚至可鄙的。
而约翰·穆勒作为早期功利主义的先驱性人物,为对功利主义进行辩护,发展批判边沁功利主义所做的理论,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功利主义,也推动着伦理学的发展。
一、约翰·穆勒的功利主义的主要思想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思想发端于晚期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发挥和改造了小苏格拉底学派中的昔兰尼学派的“善即快乐”的思想,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人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去追求和获得快乐。
而早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物,如边沁,约翰·穆勒等,都从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中汲取了思想,认为幸福与快乐相关,幸福就是获得快乐,因此具有快乐主义的倾向。
边沁认为人类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所以快乐是全体人类所应当欲求的,而人们的义务就是使行为功利最大化,使最多的人获得最大的幸福。
当一个行为能产生最大化的快乐或减少最大化的痛苦时,那这个行为就是正确的。
同时边沁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可量化的,边沁从快乐和痛苦的强度、幅度、纯粹性、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分析,理论化地为功利主义提出辩护。
作为边沁学生的约翰·穆勒,沿袭了边沁功利主义的思想,并发展扬弃了边沁的伦理学中的一些思想,对功利主义进行了修正。
约翰·穆勒同边沁一样,将“功利”同“幸福”结合起来,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得到和痛苦的丧失,不幸就是快乐的丧失和痛苦的得到,[1][1]而人都是追求幸福的,人们应当按照“最大幸福原理”办事,使人们的幸福得到最大化,使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的幸福。
《功利主义》读书报告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二班熊华鹏学号********《功利主义》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评论家约翰·穆勒撰写的一本伦理学名著,最初于1861年发表在《弗雷泽杂志》上,1863年始以单行本出版。
所读的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在近现代的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宗教权威开始下降,一切知识的取舍都要诉诸人的日常经验而不是上帝,伦理道德也不例外。
随之而来便诞生了功利主义。
首先书中写到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把“功利主义”即“最大幸福原理”当做道德基础的信条主张,行为的对错,与它们增进幸福或造成不幸的倾向成正比。
接着探讨了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何以可能为人们接受的问题,穆勒将这个问题表述为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对人的约束力来自何处的问题。
穆勒认为功利主义道德标准既有外在的约束力,也有内在的约束力。
表明了功利主义是完全符合人性的。
下来便是穆勒对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证明问题,为了证明人生应当追求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穆勒写到“每个人都在相信幸福能够获得的范围内欲求自己的幸福”,而幸福就是一种善:即每个人的幸福对他本人来说是一种善,因而公众幸福就是对所有的人的集体而言的善。
最后本书讨论了功利主义理论与正义的关系问题。
读完本书后,首先我对功利主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前以为功利主义就贪图钱财富贵,这完全是曲解了意思,真正的功力主义在我理解看来,就是追求最大的幸福,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功利主义中作为对错判断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
听上去好像有点集体主义的味道,但其中又有大多数善行都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世界福利中的个人利益”这样的话,只要利己不损人就能实现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第42卷第6期2019年11月㊀㊀㊀㊀㊀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n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㊀㊀㊀㊀㊀V o l .42㊀N o .6N o v .㊀2019㊀㊀D O I :10.16216/j.c n k i .l s x b w k .201906030㊀㊀收稿日期:2019G03G15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唯物史观三重实践基础研究作者简介:刘晨晔(1963G),男,山东蓬莱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㊀㊀①戴维 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837.②马克思.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M ]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4.穆勒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超越及其现实价值刘晨晔,㊀苏晓彤(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9)㊀㊀摘㊀要: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对快乐与痛苦的情感体验为依据,以实现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为目标的道德哲学.杰里米 边沁与约翰 穆勒是该理论的两位杰出代表,二者的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追求快乐的选择问题上,穆勒以偏好快乐的质超越了边沁的偏好快乐的量;在实现最大幸福的目标问题上,穆勒以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超越了边沁的社会利益服从个人利益;在约束功利原则的方法问题上,穆勒以强调内外约束力的联合超越了边沁的诉诸外在力量的制约.穆勒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超越不仅是道德哲学史上的伟大进步,而且他理论中的闪光点对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能够助力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㊁促进新时代共享理念的落实㊁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㊀㊀关键词:功利主义;苦乐理论;最大幸福理论;道德制裁理论㊀㊀中图分类号:D 09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G1751(2019)06G0030G08㊀㊀功利主义又称最大幸福主义,功利主义的口号是实现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它属于道德哲学的范畴,是 伦理学中的一种传统的名称,它直接地或间接地评价行为㊁政策㊁决定和选择的正当性,其根据是看它们增加受其影响的人们的幸福的趋向 ①.功利主义正式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它的产生顺应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为资产阶级的日益壮大提供了理论支撑.恩格斯就曾表示,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利益被提升为人的统治者 ②.杰里米 边沁(以下简称边沁)与约翰 穆勒(以下简称穆勒)是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两位杰出代表,边沁在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确立了功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但他的理论过于粗糙,许多地方经不起推敲,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边沁功利主义的理论缺陷日益显露.穆勒对待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态度,也从笃信转变为怀疑,于是在1838年,穆勒发表了«边沁»一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穆勒踏入功利主义思想的论战之中,进而在1861年,穆勒在弗雷泽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伦理学名著«功利主义»,他吸收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超越.穆勒对边沁思想的超越,丰富了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使得功利主义思想发展至巅峰时期,不仅成为当时西方社会炙手可热的学说,而且多被应用于实践领刘晨晔等:穆勒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超越及其现实价值31㊀域,成为一些西方国家制定法律政策的指导原则.功利主义思想的内涵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也就是说功利主义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存在合理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探寻功利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现实价值已经显得至关重要.毛泽东就曾说过: 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 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 ①可见,功利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有价值的,应对其进行理性的认识与评价.穆勒一生都在坚持追寻人类进步,他的功利主义思想具有关注人们切实利益的实践性特点,对规范世俗生活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我们应该挖掘穆勒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精粹,对其加以合理改造,实现其价值的现代转换,处理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功利主义边缘文化的关系,以穆勒功利主义思想中的有利因素为辅助,帮助推进新时代中国美好生活的实现㊁共享理念的落实㊁精神文明的建设,以此来促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一、以追求快乐的质超越追求快乐的量㊀㊀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苦乐原理,在追求快乐的选择问题上,他认为快乐不存在 质 与 量 的区分,他仅偏好快乐的量.而穆勒以偏好快乐的质对其进行超越,这对中国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一)边沁:偏好快乐的量边沁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经验主义伦理学的思想,认为感觉经验是人类全部认知的直接来源,主张人都具有趋乐避苦的本性,人类的一切所思㊁所想㊁所言㊁所行都受苦乐支配.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指出: 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 快乐和痛苦 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关系,俱由其定夺. ②通过这一番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边沁把苦乐当作人类的主人,追求快乐免除痛苦是人类全部行为的最终动因.在边沁眼中,人类所追求的幸福㊁正义㊁德行㊁责任㊁义务等都是苦乐的附属品,离开了苦乐,他们也将失去意义.边沁把一切神圣㊁高尚㊁光辉的东西都置于人类感性的地平线上,人类都要接受感性的快乐与痛苦的裁决.在边沁的这一理论体系中,苦乐就是人类道德判断的标准, 苦 与 乐 是 恶 与 善 的代名词,能够给人类增加快乐㊁减少痛苦的行为就是善的,反之能够给人类减少快乐㊁增加痛苦的行为就是恶的.在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中,快乐只有量的大小,而无质的差别,他对快乐的追求仅仅局限于估算快乐的量值的大小上,而没有对低等快乐与高等快乐进行有效的区分.也就是说,在边沁眼里,不同性质的行为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只存在量上的差异,小孩子从图钉游戏中所获取的快乐与大人从饱读诗书中所获取的快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甚至动物饱餐后所获得的快乐与人类助人后所获得的快乐也是相同的.为了更加有效地估算快乐的量值,边沁致力于计算不同行为产生的快乐的量,在他看来, 只有通过数学那般严格㊁而且无法比拟地更为复杂和广泛的探究,才会发现那构成政治和道德科学之基础的真理 ③.于是他发明了独特的苦乐计算方法,他认为影响苦乐的因素一共有七种,即 强度㊁持续时间㊁确定性或不确定性㊁邻近或偏远㊁丰度㊁纯度和广度 ④.边沁认为,依据这七种影响快乐量值的因素,首先对人类某一行为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进行估算,其次对这一行为初次产生的快乐与痛苦所衍生出来的快乐与痛苦再进行计算,最后总计此行为所带来的全部快乐与痛苦的总值分别是多少,并将两者加以比较,如果快乐的总值大于痛苦的总值,那么①②③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ʊ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杰里米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7.杰里米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6.杰里米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7G88.32㊀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9年第6期第42卷此行为就是善的,如果痛苦的总值大于快乐的总值,那么此行为就是恶的.这种苦乐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个人行为的判定,还可以应用于集体行为的判定.边沁虽然创造了看似合理的苦乐计算法,但由于他的苦乐原理仅仅是偏好快乐的量,所以一直被后人所诟病,认为 那是全然卑鄙无耻的想法,是一种仅仅配得上猪的学说 ①.(二)穆勒:偏好快乐的质穆勒认为边沁单纯偏好快乐的量的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狭隘性,于是便对其苦乐原理进行超越.在穆勒看来,快乐既有量上的差别又存在质上的区分,而他更加偏好快乐的质.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曾写道: 假如有人问我,我所谓快乐的质量差别究竟是什么意思,换言之,仅仅就快乐而言,一种快乐除了在数量上较大之外,还有什么能使它比另一种快乐更有价值,我想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 ②接着穆勒便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快乐的质,这种偏好快乐的质的衡量方法,真正实现了对快乐的追求的质与量的统一.要实现快乐的质与量的统一,就需要具体做到对快乐进行不同质的区分.穆勒在这里诉诸了一个 有资格的人 的偏好, 如果对这两种快乐都比较熟悉的人,都认为其中的一种快乐远在另一种快乐之上,即便知道前一种快乐带有较大的不满足也仍然偏好它,不会为了任何数量的合乎他们本性的其他快乐而舍弃它,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种被人偏好的快乐在质量上占优,相对而言快乐的数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对两种快乐都有过体验的人,在对两种快乐进行选择时,如果他明明知道他所选择的那种快乐附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满足,就算给予他更大数量上的快乐,但是他还是不会放弃,他会毅然决然地依旧选择前者.这就说明,这种快乐是在质上高于另一种快乐的,而一种快乐在质上明显高于另一种快乐,那么另一种快乐虽然在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也会显得微不足道了.穆勒还对快乐进行了高等与低等之分,指出高等快乐相对于低等快乐在质上是偏优的,并且他更加推崇高等快乐.穆勒认为: 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④在穆勒的眼中,文化教养与道德情操高的人,更有能力感受到高等快乐,而且 对两种快乐同等熟悉并且能够同等欣赏和享受它们的那些人,的确都显著地偏好那种能够运用他们的高级官能的生存方式 ⑤.也就是说:与低等快乐相比,他们更愿意享受高等快乐.由于人存在道德教养上的差异,道德教养低的人较于道德教养高的人会更容易得到满足,道德教养高的人所期望的幸福总是不完全的,但是他们会容忍这种不完全的存在,他们并不会因为一时的贪图享受而沉浸于低等快乐中,而道德教养低的人却连这种不完全都感受不到,他们极容易陷入低等快乐的陷阱中,沉迷低等快乐中久久不能自拔.所以,道德教养高的人是完全不会羡慕道德教养低的人的所谓的满足.(三)现实价值:助力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㊁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⑦.美好生活具有科学内涵, 生活 是 美好 的物质基础, 美好 是 生活 的价值指向.日益丰厚的物质文化基础已经使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现阶段人们更加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生活形态.与物质文化基础相比,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在民主㊁法治㊁①②③④⑤⑥⑦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G11.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G10G28(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G10G28(1).刘晨晔等:穆勒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超越及其现实价值33㊀公平㊁正义㊁环境㊁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穆勒偏好快乐的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新时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价值在于,美好生活不是享受占有大量财富与权利等物质层面肤浅的自我满足,而是一种有所选择的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美好 带有主观色彩,它的要求更高,更加讲究品质化的发展.穆勒在区分快乐的质与量时,诉诸了一个 有资格的人 的偏好,这在人们选择生活方式时同样适用.中国人民既能够享受到衣㊁食㊁住㊁行等物质方面的满足,又能够追寻文化㊁艺术㊁信仰等精神方面的高雅体验,我们应该引导人们在前者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更多地选择后者.美好生活的实现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诉求,不仅需要国家层面实施高质量的发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还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避免对物质生活的单项索取,抵制各种低俗和非理性诉求,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将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转化为现实.二、以社会利益为最大幸福超越以个人利益为最大幸福㊀㊀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核心原则是功利原理,在实现最大幸福的目标问题上,他认为要实现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社会利益应该服从个人利益.而穆勒以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对其进行超越,这对中国新时代共享理念的落实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一)边沁:社会利益服从个人利益边沁的功利原理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幸福,他认为功利原理就是 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 ①.他把能够增加人类幸福的倾向称之为功利,把减少人类幸福的倾向称之为祸害.第二个方面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是边沁功利原理的最高道德标准.个人幸福即个人利益,最大幸福即社会利益,实现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应该是一种从利己主义向利他主义的过渡,要实现这一过渡需要我们充分了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边沁指出: 共同体是个虚构体,由那些被认为可以说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那么,共同体的利益是什么呢?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 ②边沁认为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如果不能认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便没有任何意义,他将个人利益简单相加合成为社会利益,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自然而然也就实现了.边沁没有看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两者间本质上的差别,在他眼中,个人利益处在主导地位,社会利益处在从属地位,社会利益要服从个人利益,他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思想仍然是一种利己主义的思想.边沁的功利原理是以个人利益和个人的苦乐偏好为出发点,来促进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目标的实现.边沁虽然以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为目标,但是他更多强调的却是个人的快乐与幸福能否顺利实现.边沁认为个人的行为之所以存在利他的性质,那也是出于利己的动机. 理性的人之所以善待他人乃是因为他认识到受惠者的回报对他有利.社会生活中的人类要彼此相助实现自己的需要,且开通的人觉悟到只有合作精神才能保全自我利益. ③在边沁的理论中,利他是为利己而服务的,他认为个人利益才是可以把握的,社会利益是不可把握㊁变幻不定的.(二)穆勒: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穆勒超越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中的功利原理.他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利益,以此来实现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个目标,他将边沁的功利原理提升至为了社会利益可以舍弃个人利益,做出自我牺牲行为的高度.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具有利他主义的色彩.他认为为了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是值得赞扬的行为.在穆勒的理论中,社会利益处在主导地位,个人利益处在从属地位,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利益.这 就如同给深陷在狭小的①②③杰里米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8.杰里米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8.牟斌.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8.34㊀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9年第6期第42卷利己主义泥潭中的功利主义安插了展翅高飞的羽翼 ①.穆勒将边沁的功利原理从利己主义的深渊中解救出来.穆勒曾言: 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并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我们完全可以怀疑,一个高尚的人是否因其高尚而永远比别人幸福,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个高尚的人必定会使别人更加幸福,而整个世界也会因此而大大得益. ②他想表达的是,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应该要保持中立,把他人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对待两种利益要做到不偏不倚.而不能如同其他低级动物那般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利益的实现,对社会利益不予理睬.功利主义判定人类行为善恶与否的标准是看此行为能否增加全体相关人员的利益,一个高尚的人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利益的牺牲,不一定会使其更加幸福,但他一定会使社会利益得到增加.穆勒认为,人类之所以会追求社会利益,怀揣利他主义的道德情感,是因为人类幸福的秘诀是拥有一种宁静的㊁持久的㊁永恒的快乐,如果持有自私自利的情感,便会剥夺他们内心的安宁,那样的结果便是他们所能享受到的利益也会愈发减少.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具有自我牺牲的指向.他认为: 只有当世界的安排处于一种很不完善的状态时,绝对牺牲自己的幸福才会成为增进他人幸福的最好办法,可是既然这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完善,所以我完全承认,准备作如此牺牲是在人身上所能见到的最高美德. ③显而易见,穆勒的功利主义是推崇自我牺牲的,在他眼中,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始终是同等重要的,个人是处在社会群体之中,并始终与其紧密相连.所以,如果有人为了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是值得称赞的.但是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穆勒带有利他主义色彩的功利主义思想中,他所强调的自我牺牲一定是有价值的自我牺牲,而非无意义的自我牺牲.穆勒的原话为: 一种牺牲如果没有增进或不会增进幸福的总量,那么就是浪费.它唯一赞成的自我牺牲,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有利于他人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的牺牲. ④穆勒在这里就是想提醒大家,不要为了牺牲而做牺牲,自我牺牲本身不是目的,自我牺牲仅仅是能够带来社会利益的一种手段.穆勒的功利主义既包含对利益的追求,也包含对不幸的避免. 任何人,只要他的聪明和慷慨足以使他参与到消除人类苦难的根源中去,不论这种参与是多么微不足道,多么鲜为人知,他都能从这种抗争本身中得到一种崇高的乐趣,而对这种乐趣,他是不会为了任何自私的欲望放弃的. ⑤穆勒认为,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社会不幸的发生,依然是可以得到快乐的.穆勒将 己所欲,施于人 爱邻如爱己 ,作为构成功利主义道德的完美理想 ⑥.为了促进这一完美理想的实现,穆勒认为要发挥各方的合力作用.社会和法律要做出合理的安排,尽可能地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和谐一致,同时要发挥其塑造人类品性的作用,尽可能地使人类将个人利益与践行社会利益所提倡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穆勒认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始终保持一致的,虽然他没有看到两者也会存在矛盾,但是他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利益的思想,依然是值得肯定的.(三)现实价值:促进新时代共享理念的落实共享理念是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它包含全民共享㊁全面共享㊁共建共享㊁渐进共享四个维度.新时代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旨在提升全民获得感与幸福感,达成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共享发展是发展主体与发展成果相统一的价值理念 ⑦,即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⑧.这与穆勒实现 最大多数人的最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秦彤阳.论密尔对功利主义的辩护[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18.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0.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0G21.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9.约翰 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1.吴波.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笔谈)㊀共享发展理念的三重理解[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1):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827.。
三一文库()/论文其他/综合论文〔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析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及现实意义
一、功利主义的思想渊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者
利益作为其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思想作为目前最
具影响力的伦理理论体系之一,其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
其后,经由十七、十八世纪资产
阶级的反封建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功利主义思
想逐步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
这个时期,持
有功利观点并且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如,英国哲学家霍
布斯、洛克、孟德威尔、哈奇森、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以及法国哲学家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提出了功
利在伦理道德思考中的重要作用,并对于功利主义内涵的各种理论要素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对于功利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于18世纪后半叶,由
边沁所创立。
而后,19世纪,由穆勒修正并发展,标志着功利主义理论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西季威克和摩尔的批判下,功利主义逐渐沉寂,直到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规范伦理学的复兴、新自然主义的兴起以及后果论讨论的中心化等理论上的新发展,功利主义伦理学再度进入复兴时期,并逐渐趋于完善。
二、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概述
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主要是对于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边沁将对于快乐与痛苦的体验作为其道德标准,认为苦乐在人的行为中处于支配地位。
他在其《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的开篇中这样说道:“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
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只有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
在它们的宝座上紧紧系着的,一边是是非的标准,一边是因果的链环。
凡是我们的所行、所言、所思,都要受它们的支配;凡是我们所做一切设法摆脱他们的努力,都是足以证明和证实它们的权威之所在而已。
一个人在口头上尽可以自命弃绝它们的统治,但事实上他却始终屈从于它”。
①以这
种苦乐原理为基础,边沁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就是对于快乐的追求和对于痛苦的避免,而这就是“幸福”、“善”。
由此他的功利原则指出,“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
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看该行为增进或者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
”②于是,边沁认为快乐只有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
差异,他用加减乘除的计量方法,计算出人们所做所为的苦乐得失,并取其最大盈余值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穆勒在继承边沁功利原则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修正。
穆勒指出快乐不仅有量上的差别,还有质上的区别。
在此,穆勒把伊壁鸠鲁主义者关于快乐的观点引用了过来,重新说明,这种功利主义原则下的快乐并不是像猪一样的快乐,而是理智的快乐、情感的快乐、想象的快乐、道德情感的快乐,总是比纯粹感官的快乐高一级的快乐。
功利主义总是把这种永恒性、安全性、价值性等精神上的快乐置于肉体上的快乐之前的。
快乐是分等级的。
在评估事务的过程中,不能把快乐的质量混同于数量,也不能单单依靠数量来做判断。
“在数量
上较少的快乐在质量上具有优先性,相对而言,远胜于数量多的那种快乐。
”③在这里穆勒提倡一种高级的快乐,即“那些同样的熟悉两种快乐的人,同样的具备欣赏和享受两种快乐能力的人,都明显倾向于利用他们的高级官能。
”
④他们决不愿意过一种低级的生活,这种不愿意可以被称为一种骄傲或者高贵,它表示了人们对于自由和个人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尽管很多时候那种高级的生活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低级的生活更幸福。
但是,高贵的个性会让别人更幸福,让世界上总体收获更多,因此穆勒认为,功利主义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在总体上培养人们性格的高贵。
只有具备了这种高贵的品格才能进行快乐的“质的检验”,也即对于快乐的质和量的区分作出比较。
他说:“检验质的规则与检验量的规则不同,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习惯、并能进行很好比较的人所感觉到的优先性才能做为质的检验。
”⑤这种高贵的人格还包含着为了实现公众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那些为了人类集体利益而牺牲自身生命的“英雄烈士”即是这样一类最高贵的人。
然而,虽然穆勒认为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有一些人会做出牺牲,但这并不代表功利主义就提倡牺牲,这种牺牲只是在世界的安排还不够完美的状态下,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才进行的选择。
而这也表明,功利主义原则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选择,他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将要做出的判断是已经进行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他要求人们按照“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作为行为的标准。
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标准去做出的判断,即便可能表面上看来是符合功利主义的原则,但实际上也是没有按照这个原则去做的。
拥有高贵情感
能力的人在物欲的诱惑或者恶意的影响下,都有可能做出堕落、低贱的事情来,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选择,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这些低级的乐趣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或者是因为他们已经只能享受这种乐趣。
而关于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穆勒强调,这种幸福是指一切相关人的幸福。
穆勒认为,“在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之间,功利主义要求当事人严格公正地成为一个无私的、仁慈的观察者。
拿撒勒的耶稣的金玉良言体现了功利伦理学的全部精神。
己所欲者,施之于人,爱邻如己,这是功利主义道德完善的理想境界。
”⑥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境界,功利主义将诉诸法律与社会安排、教育与舆论。
他将尽可能地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通过个人心灵的培养,使每个人把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并使之形成个人行为的习惯,由此功利主义原则便得以实现其实践价值。
在这里,穆勒并没有把道德只当做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是把道德当作目的,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而使得功利与道德实现一种统一,从而实现其道德完善的理想境界。
三、穆勒功利主义思想的缺陷及现实意义
1、穆勒功利主义思想的缺陷
穆勒虽然对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做了限制和修正,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功利主义要求一种高贵人格的养
成,要求当事人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之间严格公正地作为一个无私的、仁慈的观察者。
这些在当前的社会中是难以实现的,是具有过高的理想性的要求。
有些人的确只看得到个人利益,或只看得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些人认为即便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也不能说明自己人格的不高贵,这些在当今乃至以后社会中都有可能一直存在的现象,功利主义原则对他们不能起到作用。
穆勒认为,这些人是官能低下、缺乏道德教育的人,不仅功利主义原则在他们身上不起作用,任何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对他们都不起作用。
其次,穆勒希望通过法律与教育的方式,使人们形成遵从整体功利的习惯,由此可以使功利主义原则发挥其效力,实现其终极约束力。
我们知道,教育并非万能,何况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能否达到如穆勒所期望的那样,我们很难给出肯定的回答。
不仅如此,穆勒认为,功利主义原则不必在意行为者的道德动机,而只看行为的后果即可作出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
穆勒注重道德教育,并企图通过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心灵,养成高贵的人格,而在这一过程中就势必会培养起人们对于道德动机的注重,那么功利主义的原则也就势必会遭遇到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如,即便某种行为的结果符合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但其动机却很龌龊,那么,那些具有高贵人格的人也不愿意依照功利原则而认为这样的行为是
正当的,功利主义原则就很难在具有高贵人格的人中间形成
一种实施上的共识。
而这恰恰偏离了穆勒的最初期望。
可见,穆勒虽然改进了边沁只注重快乐的量的功利主义原则,而加入了快乐的质,但其在现实的实践中仍不具有完满的有效性,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穆勒功利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就足以表明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针对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很多社会问题,功利主义恰恰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式。
它提倡关注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总体利益,这就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个人都更加关注他人利益,总体利益,对于降低损害社会集体利益事件的发生率起到积极的抑制作用。
其次,他提倡要具备高贵的人格,要对每一个人实行道德教育。
穆勒提出的这种教育是基于功利主义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的角度
所施展的,虽然过于夸大教育的作用,但其模式却刚好能起到改善当今我国道德教育过于空洞,过于理想化,而不能起到普遍约束力的情况。
再次,穆勒的功利主义原则使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在思考其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对于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害进行思量,有助于人们确定行为的正确方向,改善行为的方式,对于扭转社会风气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