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大纲图表-大汉医承团队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2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附:100条伤寒临证精华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
《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
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
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
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
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
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
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
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
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
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
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
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
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
《伤寒论》398条原文图表解读,简便易学,大道至简,助你
步入仲景经方之门!
医友们好,2023 年已经开始,对于诸位中医人来说又是新的一年行医路。
医途不易,为医者,唯有不断提高医技,方能有立身之本。
提高中医临床,很多人都推荐从研习伤寒入手,而想灵活运用伤寒必须的熟练掌握终究原文!
从《伤寒论》原文入手!
《伤寒论》,无数中医人的梦中情书。
可是古文又长又拗口,上学、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
学了一点有了想不通的内容,不知道和谁交流。
每次雄心壮志的开始,又稀里糊涂的结束。
《伤寒论》真是太难学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伤寒论条文表解》,1987年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李筱圃、李凤熙编著(现已绝版)。
本书按宋本《伤寒论》原文顺序,将各条病证的病理病机、传转变化、治则方义等,用简明概括的方法,以列表的方式来解释。
一条不漏,解读伤寒398条原文!
话不多说,直接上原书!。
翕翕发热12邪在肌表头痛发热13调和营卫桂枝汤营卫不和时发热自汗出54发热汗出95寒邪束表头痛发热35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46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表邪未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郁热在里卫阳受遏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发热内停水饮表症40风寒束表发热而咳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心下有水发热不渴41风寒束表热汗烦躁38 解表发越大青龙汤邪郁肌表身热恶风99 解肌清热小柴胡汤表邪未解发热微恶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阳虚感寒反发热、脉沉者301 温阳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表邪未解中风发热74发热汗出244 化湿解表五苓散水湿不化头痛发热386表邪未解头痛发热、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邪热结胸热入血室续得寒热,发作有时144 清热化瘀小柴胡汤热郁表里呕而发热379 清热散邪表邪入里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泻热解表大柴胡汤结滞中脘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77 清热解郁栀子豉汤余热不清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228 清宣余热热郁胸膈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热除烦栀子干姜汤发热发热汗出者⋯里证236 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湿热瘀蒸伤寒身黄发热261 消热利湿栀子柏皮汤血瘀在里发热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热抵当汤水热内蓄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热瘀下焦伤寒有热,少腹满126 下血退热抵当丸胃热炽盛主里俱热⋯欲饮水数升者168 清热生津白虎加人参汤此表有热176 辛寒清热胃肠结热不恶寒,但热者蒸蒸发热者发热邪结胃肠其后发热者实证但发热谵语者大肠燥结日晡所发热者发热汗多者70248清下荡热调胃承气汤209 泻结清热小承气汤212240 攻下泻热大承气汤253发热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82 温阳利水真武汤虚证虚阳浮越表热未解日晡所发潮热104 解表泻热先宜予小柴胡汤解外,里热化燥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里热化燥发潮热,脉滑而疾214 泻下清热小承气汤谵语有潮热215潮热燥热成实有潮热者208攻下泻热大承气汤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209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220热郁在里发潮热⋯胸胁满不去者229小柴胡汤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231实热内结日晡所小有潮热137 泻下结热大陷胸汤表邪未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96往来寒热,休作有时97 清解表里小柴胡汤邪热入里往来胁下鞕满⋯⋯往来寒热266寒热表邪未解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147 解表化饮柴胡桂枝干姜汤里有水饮邪热结滞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 清下邪热大柴胡汤风寒束表啬啬恶寒12解肌散邪恶寒者,表未解也164 桂枝汤表邪未解微恶寒者,表未解也234 调和营卫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疏邪桂枝麻黄各半汤表邪未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恶寒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表证风寒郁表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38 解表清热大青龙汤表邪未解恶风寒⋯⋯而胁下满痛,目及身黄98 清热解郁小柴胡汤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148 解表和胃邪尚在表发热微恶寒146 解肌和表柴胡桂枝汤卫阳不足而复恶寒汗出者155 温阳泻痞附子泻心汤表邪未解而反恶寒者⋯⋯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恶寒里热炽盛背微恶寒者169 清热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热证汗出表疏汗后阳虚反恶寒者,虚故也68 敛汗温阳芍药甘草附子汤恶寒寒盛阳虚其背恶寒者304 温阳散寒附子汤阴盛亡阳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虚证回阳救逆四逆汤阴盛阳浮发热恶寒⋯⋯手足厥冷388阳虚阴脱恶寒,脉微数而复利385 回阳益阴四逆加人参汤风邪外袭淅淅恶风12调和营卫桂枝汤腠理疏松汗出、恶风13风邪外袭项背强几几,反汗恶风者14 疏风解肌桂枝加葛根汤经输不利恶风汗多阳虚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20 温阳固表桂枝加附子汤表证风湿郁表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175 温经去湿甘草附子汤风寒束表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31 发汗解肌葛根汤经输不利风寒束表恶风,无汗而喘者35 发汗解表麻黄汤恶风里热炽盛时时恶风,大渴168 清热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热证汗出表疏阴弱者汗自出12发热汗出,恶风13营卫不和热汗出者⋯⋯故使汗出95调和营卫桂枝汤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234汗出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表证病常自汗出者53风邪在表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14 解肌和表桂枝加葛根汤表邪未解伤寒,汗出而渴者73 化饮解表五苓散水停下焦邪热迫肺汗出而喘63宣肺清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汗出而喘163热邪外蒸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34 清热解表葛根黄芩黄连汤汗出里热炽盛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辛寒清热白虎汤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219热证邪滞热蒸汗出不解,心下痞鞕165 泻下清热大柴胡汤燥结郁蒸阳明病其人多汗⋯胃中燥,大便必鞕213 攻下泻热小承气汤里热蒸腾阳明病,发热汗多者253攻下燥结大承气汤里热燥实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220汗出水邪外攻手足漐漐汗出⋯⋯汗出不恶寒者152 逐水攻下十枣汤里证大汗出,热不去353阴盛阳脱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内寒外热389回阳就逆四逆汤汗出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虚证吐利汗出388真阳欲脱下利清谷,汗出而厥者370 温阳固脱通脉四逆汤阳脱阴竭汗出而厥,脉微欲绝390 回阳通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恶风,无汗而喘者35风寒束表脉浮紧,无汗发热46 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脉浮,无汗而喘者235邪郁肌表以其不得小汗出23 解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表证卫阳受遏翕翕发热,无汗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白朮汤水饮内停风寒束表太阳病⋯⋯无汗恶风31 发汗解肌葛根汤无汗邪热内郁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231 清热解郁小柴胡汤无汗湿热内瘀但头汗,身无汗⋯⋯身必发黄236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热证水热郁蒸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136 泻下热结大陷胸汤头湿热上蒸但头汗出⋯⋯身必发黄236 清利湿热茵陈蒿汤汗郁热上蒸心中懊憹⋯⋯但头汗出者228 清宣郁热栀子鼓汤出郁热上蒸头汗出⋯⋯今头汗出148 清解郁热小柴胡汤阳郁上迫但头汗出,往来寒热147 疏邪解郁柴胡桂枝干姜汤风寒在表太阳病,头痛,发热13 疏风解表桂枝汤表热不解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56 解表清热头痛风寒束表太阳病,头痛发热35 发汗解表麻黄汤表邪外束表证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当救其里92 温里救表四逆汤里阴寒盛表邪不解霍乱,头痛发热386 救里和表热多:五茯散寒多:理中汤里证水饮上攻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152 逐水泻下十枣汤寒证浊阴上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 温肝降浊吴茱萸汤头脾虚水停仍头项强痛,小便利28 健脾利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脾虚痛82阳虚肾虚水泛心下悸,头眩温阳利水真武汤水停水气上犯起则头眩67 通阳行水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颈表证项强里证身痛表证身痛虚证表证肢节疼风湿痛虚证表证身热证重虚证拘急水停经输不利仍头项强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邪闭经输项背强几几31 解表散邪葛根汤邪郁不解颈项强98疏解清热小柴胡汤颈项强99邪结郁阻结胸者,项亦强131 攻下结热大陷胸丸寒邪束表头痛发热,身疼腰痛35辛温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身疼痛46身疼痛者⋯⋯后身疼痛91表邪未解身体疼痛者372 解肌去邪桂枝汤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387寒邪束表发热恶寒,身疼痛38 发汗解表大青龙汤霍乱表邪头痛发热,身疼痛386 温里和表五苓散、理中丸表邪未解脉反沉⋯⋯身体疼痛92 温阳救里四逆汤里寒又急汗后营虚身体痛,脉沉迟者62 温养血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阳虚湿搏身体痛⋯⋯脉沉者305 温阳除湿附子汤寒邪束表太阳病⋯⋯骨节疼痛35 解表散邪麻黄汤表邪外束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146 疏解表邪柴胡桂枝汤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174 温经祛湿桂枝附子汤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175 温经散邪甘草附子汤寒湿凝滞骨节痛,脉沉者305 温经散寒附子汤阳虚不布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 回阳通脉四逆汤风寒在表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39 解表散邪大青龙汤热盛津伤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107 清热去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津液耗伤腹满身重,难于转测219 清热生津白虎汤邪热伤气不恶寒者,其身必重208 泻下热结大承气汤阳虚水泛四肢沉重疼痛316 温阳利水真武汤气虚精亏其人体重,少392 清虚热烧裈散阳虚津亏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 温通经脉桂枝加附子汤筋脉失濡脚挛急29益阴缓急芍药甘草汤胫尚微拘急30阴虚不润或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者392 滋阴清热烧裈散阳气衰微内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回阳救逆四逆汤四肢拘急,手足逆冷388阳衰阴竭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390 回阳通脉通脉四逆汤加猪脂汁表邪太甚反不烦解者24解肌发表桂枝汤表邪未尽半日许复烦57烦表邪未解微恶寒,肢节烦疼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表证表热被劫解烦导水文蛤散弥更益烦⋯急欲饮水,反不解渴者141水热内结化水和表五苓散烦脉浮,烦渴者72水饮内停六七日不解而烦⋯⋯名曰水逆74 温化水湿五苓散里证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156大烦渴不解26里热炽盛大渴,舌上干燥而烦168 清热生津除烦白虎加人参汤口燥烦,心烦169阳热过重其人发烦,目瞑46 发散火邪麻黄汤邪热郁阻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96 疏利邪热小柴胡汤邪热结滞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 清下热邪大柴胡汤热扰心神胸满烦惊⋯⋯谵语107 清热镇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烦阳热内遏往来寒热,心烦者147 疏解阳郁柴胡桂枝干姜汤热扰胸膈心下痞鞕而满⋯⋯心烦不得安158 消痞泻热甘草泻心汤热证虚烦不得眠76热扰胸膈而烦热胸中窒者77 清热除烦栀子豉汤下利后更烦375热扰胸腹心烦腹满79 清热行气栀子厚朴汤胸热下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上温下栀子干姜汤热结胃肠腹微满,郁郁微烦123 和胃荡热调胃承气汤心火亢盛心中烦,不得卧303 滋肾清心除烦黄连阿胶汤肾阴亏虚胃肠燥结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207 润燥荡热调胃承气汤烦燥屎内结心中懊憹⋯⋯若有燥烦者258攻下燥结大承气汤燥屎不尽烦不解,腹满痛者241实证胃肠热滞微烦⋯⋯大便因鞕者250 下滞和胃小承气汤痰实内结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355 涌吐痰实瓜蒂散中阳虚弱心中悸而烦者102 温中补虚小建中汤烦气血不足虚证虚火上炎少阴病,下利⋯⋯心烦310 滋阴降火猪肤汤阴虚火结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319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烦阴盛格阳厥逆无脉,干呕烦者315 回阳固脱白通加猪胆汁汤寒证肠寒胃热,蛔虫窜扰而复时烦者338 安蛔除烦乌梅丸烦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174 温经散寒桂枝附子汤风湿相搏175风湿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温经除湿甘草附子汤热不汗出而烦躁者38 解表清热大青龙汤表郁里热证实烦躁,心下鞕251 攻下泻热小承气汤胃肠燥实证津伤阳虚咽中干,烦躁吐逆者29温阳济阴甘草干姜汤厥逆,咽中干,烦躁30烦躁虚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61 温阳祛寒甘姜附子汤阳虚阴盛证59阴伤阳虚发汗,若下之⋯⋯烦躁者扶阳救阴茯苓四逆汤心阳受伤因烧针烦躁者118 温阳除烦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寒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309 温阳散寒吴茱萸汤寒邪犯胃证热证不得眠虚证虚证惊热证悸水停喜忘实证热证发狂虚证谵语热证热扰心神虚烦不得眠76 清热除烦栀子豉汤阴盛阳扰昼日烦躁不得眠61 温阳散寒干姜附子汤热扰心神心烦不得眠319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水停邪扰烦躁不得眠71 通阳化水五苓散心阳损伤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 温补心阳桂枝甘草汤中阳虚弱心中悸而烦者102 温中补虚小建中汤心血亏虚脉结代,心动悸177补益心血炙甘草汤心阳不振温通心阳热扰心神下之,胸满烦惊107 解热镇惊柴胡龙骨牡蛎汤饮停心下伤寒厥而心下悸356 温化水饮茯苓甘草汤水气凌心心下悸,头眩,身瞤动82 温阳利水真武汤水气上凌或心下悸96 疏利水邪小柴胡汤阳虚水停其人脐下悸者237 温阳化水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瘀血内阻其人喜忘者65 破血逐瘀抵当汤热扰心神其人如狂之⋯⋯但少腹急结者106 破瘀泻热桃核承气汤心气散乱亡阳,必惊狂112 温阳安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里热炽盛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219 辛寒清热白虎汤热扰心神胸满烦惊⋯⋯谵语107 清热安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肝胆火炽发汗则谵语⋯⋯五六日谵语不止142热入血室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143 清泻肝热刺期门下血谵语者216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胃肠燥实但发热谵语者谵语,有潮热谵语大便难而谵语者实证胃肠燥实谵语,发潮热热结旁流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胃肠燥结若胃气不和谵语者懊憹心中懊憹热扰胸膈热证217212215攻下燥结大承气汤220214攻下热结小承气汤37429 润燥下热调胃承气汤76221 清热除烦栀子豉汤228懊憹邪热内扰心中懊憹134 攻下热结大陷胸汤实证燥热上扰心中懊憹而烦238 攻下燥结大承气汤太阳病⋯⋯无汗而喘者35表邪犯肺喘而胸满者36 宣肺平喘麻黄汤咳喘阳明病,无汗而喘者235表证发热而咳⋯⋯或喘40温肺化水小青龙汤水气射肺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41表邪壅肺下之微喘者43 解肌利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邪热迫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63宣肺清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162咳喘34邪热蒸肺利遂不止⋯⋯汗出而喘者清解平喘葛根黄芩黄连汤热证96邪热郁肺胸胁苦满⋯⋯或咳者清热利肺小柴胡汤水热犯肺下利六七日,咳而呕319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咳喘腹满而喘208攻下燥实大承气汤实热壅滞242实证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咳喘316寒水上犯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温阳利水真武汤虚证邪结气阻太阳病⋯⋯短气躁烦134 攻下邪结大陷胸汤水饮攻肺干呕短气152 逐下水饮十枣汤短气175气化失宣汗出短气温阳化湿甘草附子汤里证231邪阻气机短气,腹都满清热解郁小柴胡汤实邪阻闭阳明病⋯⋯短气,腹满而喘208 泻下燥结大承气汤气虚热郁若少气者76 益气清热栀子甘草豉汤短气392气阴两虚阴阳易之为病⋯⋯少气滋阴清热烧裈散虚证397气虚津亏虚羸少气益气清热竹叶石膏汤寒邪犯胃吐利,手足逆冷309 温中散寒吴茱萸汤寒湿凝滞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305 温经散寒附子汤阳衰阴盛手足厥逆,脉微欲绝317 温阳散寒通脉四逆汤阳衰阴竭厥逆无脉315 回阳通脉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逆血虚寒凝手足厥寒,脉细欲绝351 养血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阴盛阳脱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370 回阳固脱通脉四逆汤寒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353阴盛阳衰回阳救逆四逆汤吐利汗出⋯⋯手足逆冷者388寒热错杂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357 扶正宣郁麻黄升麻汤正虚邪郁清上温下阴竭阳脱吐已下断,汗出而厥390 回阳固脱通脉四逆汤热厥里热沉伏脉滑而厥者,里有热350 寒凉清热白虎汤气厥气郁阳遏少阴病,四逆⋯⋯318 宣畅气机四逆散厥蛔厥蛔虫内扰蛔厥者338 寒热并用乌梅丸扶正安蛔逆355痰厥痰阻胸阳病人手足厥冷⋯⋯心下满而烦涌吐痰邪瓜蒂散饮厥饮阻阳遏手足寒,脉弦迟324 温阳散寒四逆汤伤寒厥而心下悸356 温阳化饮茯苓甘草汤湿瘀血分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262 散瘀利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热郁于里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98清热解郁小柴胡汤胁下及身痛⋯⋯一身及目悉黄237发黄血结发黄身黄,脉沉结,少腹鞕125 破血行瘀抵当汤湿热郁蒸伤寒身黄,发热261 清热利湿栀子柏皮汤湿热瘀蒸此为瘀热在里,身必黄236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身黄如橘子色260湿热阻滞小便不利⋯⋯身必发黄236清热利湿茵陈蒿汤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260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231小便邪热郁阻面目及身黄⋯⋯小便难者98 疏利邪热小柴胡汤胸胁苦满⋯⋯小便不利96不利热郁不行胸满烦惊,小便不利107 疏利三焦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热证242燥热阻结病人小便不利⋯⋯有燥屎也泻下燥结大承气汤水热互结渴欲饮水,小便不利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气机郁滞或小更不利318 疏调气机四逆散水气不化或小便不利40 温阳化水小青龙汤水停下焦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化气行水五苓散小便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156不利三焦失疏小便不利,渴而不呕147 疏利三焦柴胡桂枝干姜汤气化水停不化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28 化湿行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不行风湿阻遏风湿相搏⋯⋯小便不利175 温经化湿甘草附子汤小便阳虚不化小便不利316 温阳化水真武汤下元不固小便不利,下利不止307 温暖下焦桃花汤不利汗多亡津虚证其人恶风,小便难20 温阳固表止汗桂枝加附子汤阳虚不化热证里热下迫小便数,大便因鞕者250 清下滞热小承气汤燥热迫津涩则小便数247 攻下润燥麻子仁丸热结在血小便自利者124抵当汤小便自利125 破血攻瘀实证水无内停小今反利者126 抵当丸便津液下泄须小便利,屎定鞕251 攻下燥结大承气汤利津泄致燥小便自利者233 润燥下结蜜煎导法虚证阳虚水泄或小便利316 温阳化水真武汤里虚阳衰小便复利,身有微热377回阳救逆四逆汤元阳将脱小便复利而大汗出389胸邪郁于肺喘而胸满者36 宣肺散邪麻黄汤胁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者77 清宣郁热栀子豉汤满胸闭不伸脉促,胸满者21 温通胸阳桂枝去芍药汤邪阻邪扰胸中胸满烦惊107 清热除烦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胸中虚火上扰咽痛,胸满,心烦310 滋阴降火猪肤汤设胸满胁痛者37胸胁苦⋯⋯或胁下痞鞕96胸邪热内郁伤寒四五日⋯⋯胁下满99胸胁满而呕104 清疏邪热小柴胡汤胁胸胁不利满胸胁满不去者229邪郁胁下鞕满266胸胁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98水饮内阻胸胁满微结147 散邪化饮柴胡桂枝干姜汤血瘀热阻胸胁下满如结胸状143 清泻肝热刺期门胁痛饮聚胸胁引胁下痛152 逐下水饮十枣汤实证胁痛设胸满胁痛者37邪犯胸胁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98 疏利邪热小柴胡汤热证胁下及心痛231腹热郁气滞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79 清热行气栀子厚朴汤胀热邪郁阻腹满胁下及心痛231 疏利邪热小柴胡汤满湿热郁结小便不利,腹微满者260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热证邪热内盛腹满身重219 清热生津白虎汤腹邪热内滞腹微满,郁郁微烦123 行滞泻热调胃承气汤燥热内阻腹胀满者249 清下燥结胀腹满痛者254满燥实阻结腹满不减255 攻下燥结大承气汤实证六七日腹胀不大便322腹胀脾虚气滞发汗后,腹胀满者66 补脾行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满脾虚寒凝因尔腹满时痛者279 温阳通脉桂枝加芍药汤虚证脾阳虚衰下利腹胀满372 温复脾阳四逆汤寒凝于里胃中有邪气,腹中痛173 温中通阳黄连汤腹痛脾虚气滞因尔腹满时痛者279 温脾通脉桂枝加芍药汤下焦虚寒腹痛⋯⋯便脓血者307 祛寒止痛桃花汤虚寒阳虚阴盛腹痛,小便不利316 温阳化水真武汤阳衰阴盛下利清谷⋯⋯或腹痛317 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腹痛燥屎阻结发汗不解,腹满痛者254 泻下燥结大承气汤邪热阻滞或腹中痛96 疏利气机小柴胡汤实热肝郁气滞少阴病,四逆⋯⋯腹中痛者318 疏肝行滞四逆散热结气滞心下急,郁郁微烦者103 泻热行滞大柴胡汤心下邪热郁结心中结痛者78 清宣郁热栀子豉汤心下因鞕134满鞕心下痛,按之石鞕者135热证水热互结攻下热结大陷胸汤从心下至少腹硬鞕而痛不可近者137若心下满而鞕痛者149心下燥实在里烦躁,心下鞕⋯⋯须小便利,屎定鞕251泻下里实大承气汤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321满鞕痰实壅滞心下满而烦355 涌吐痰邪瓜蒂散实证152饮停胸胁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逐下水饮十枣汤心下水湿内阻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28 和脾利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满鞕饮停心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67 温阳利水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虚证胃虚气逆心下痞鞕而满158 和胃补中,降逆消痞甘草泻心汤心下因鞕,则为结胸134大结胸水热互结结胸热实135攻下热结大胸陷汤但结胸136结胸此为结胸也149小结胸邪与痰结小结胸病138 消痰开结小陷胸汤寒实寒实内结寒实结胸141 攻痰破结三物白散痞热聚心下心下痞,按之濡154 泻热清痞大黄黄连泻心汤寒热互结心下痞鞕,干噫食嗅157 散邪消痞生姜泻心汤热证热痞表虚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155 消痞固表附子泻心汤气虚邪滞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49 和胃消痞半夏泻心汤痞胃虚气逆医见心下痞⋯⋯其痞益甚158 补虚消痞甘草泻心汤胃虚痰聚心下痞鞕,噫气不除161 消痞降逆旋覆代赭汤虚证脾虚寒逆利下不止,心下痞鞕163 健脾温中桂枝人参汤水湿停聚痞不解⋯⋯小便不利者156 温阳行水五苓散痞饮停心下心下痞鞕满152 逐下水饮十枣汤实证痰邪壅阻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患者166 涌吐痰实瓜蒂散热郁气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97 疏利邪热小柴胡汤膈内拒痛134实证邪结阻滞从心下至少腹而痛不可近137 泻下邪结大陷胸汤痛若心下满而鞕痛者149痰热互结按之则痛138 涤痰开结小陷胸汤腐秽积滞大实痛者279 泻秽止痛桂枝加大黄汤风湿风湿相搏近之则痛剧175 温经止痛甘草附子汤寒证水气内停心下有水气⋯⋯少腹满40 温化水气小青龙汤邪聚下焦少腹里急392 清利下焦烧裈散少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106 泻下瘀热桃仁承气汤腹实证血结下焦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124攻下血结抵当汤满少腹鞕⋯⋯其人如狂者125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126 缓攻血结抵当丸邪热内结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137 攻下热结大陷胸汤水气上逆心下逆满,气上冲胸67 温阳利水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气虚证寒气上乘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117 温通心阳桂枝加桂汤上平冲降逆冲虚热上冲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392 清热降逆烧裤散实证痰实壅滞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166 涌吐痰实瓜蒂散。
《伤寒论》113方——大承气汤提纲总解(一)第五十九方——大承气汤阳明二十一1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两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二阳并病,太阳经证既罢,但有阳明腑证,潮热汗出,大便难而谵语,全是胃腑燥热,闭塞不通。
下之泻其胃热则愈,宜大承气汤也。
潮热即日晡发热,按时发作,期如潮信也。
1 太阳之表,闭其阳明,是二阳并病。
阳明之腑热,外蒸太阳之皮毛,则汗出表解,是为太阳证罢。
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此是阳明腑实之证。
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潮热者,阳明阳实,腑热外蒸也。
日晡之时,下午3点到5点,按时发作,其如潮信也。
胃热熏冲,心液消亡,神明迷惑,昏狂不清。
就是腑热伤神,热极神乱而谵语。
阳明二十八2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虽能食,与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
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
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得病二三日,脉弱而无太阳、少阳表证,乃烦躁而心下硬满,是非少阳之证,而实阳明之证也。
盖胆胃之经,自头走足,悉由胃口下行,少阳病则以甲木而迫戊土,阳明病则以戊土而遏甲木,经气不降,痞结胃口,皆有心下硬满之证。
而此则无少阳表证,而见烦躁,故定属阳明,而不关少阳也。
至四五日,虽犹能食,然腑邪已成,可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和之,令其烦躁少安。
至六日,邪实之时,与承气汤一升以利之,则腑热泄矣。
若不大便六七日,计期可下,而小便少者,则大便必不硬。
便硬肠结,胃热不得下泄,浊气熏冲,必不能食。
此证虽不能食,然胃非干燥,其大便初头结硬,阻浊气下泄之路,故不能食,其后必是稀溏,未至结硬,而遽攻之,必成溏泄。
《伤寒论》大纲《伤寒论》祖方绛雪园古方选注条目(仲景《伤寒论》辨六经为病,非辨风寒也,其方亦以上下表里寒热为治,非专治伤寒也。
和、寒、温、汗、吐、下六者为祖方。
盖方之有祖,犹字之有母,由兹或复或减,或因或变,扩成一百一十三方,井井有条,丝丝入扣。
标而出之,窃谓心有所得。
及观柯韵伯《伤寒论翼》具载靡遗,可谓先得吾心之所同然者矣。
)桂枝汤,和剂祖方也。
白虎汤,寒剂祖方也。
四逆汤,温剂祖方也。
麻黄汤,汗剂祖方也。
栀豉汤,吐剂祖方也。
承气汤,下剂祖方也。
栀豉汤、瓜蒂散,宣可决壅也。
五苓散、十枣汤,通可行滞也。
附子汤、理中丸,补可扶弱也。
陷胸汤、承气汤,抵当汤,泄可去闭也。
麻黄汤、葛根汤,轻可散实也。
龙骨牡蛎汤,重可镇怯也。
石脂丸、桃花汤,涩可去脱也。
猪胆导、蜜煎导,滑可去着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燥可去湿也。
黄连阿胶汤,润可去枯也。
白虎汤,寒能胜热也。
白通汤、四逆汤,热可制寒也。
桂枝汤,解肌表之汗,是宣发形肉之阳气也。
麻黄汤,发经络之汗,是疏通血脉之阴气也。
葛根汤,解肌肉之汗,是升提津液之清气也。
大青龙汤,泄胸中之汗,清内扰之阳气也。
小青龙汤,发心中之汗,涤内蓄之水气也。
麻黄汤,邪伤营而不伤形者,竟发汗以散邪也。
桂枝汤,邪伤卫而已伤形者,服之歠粥渍形以为汗也。
麻黄细辛汤,用附子升肾液以为汗也。
附子汤,用人参固肾液以止汗也。
柴胡汤,重用寒凉,阳经之邪不欲其太升也。
乌梅丸,重用辛热,阴经之邪不欲其太收也。
麻黄汤,病从外之内者,仍治其外也。
栀豉汤,病从内之外者,仍调其内也。
桂枝汤,病虽入里而表症仍在者,当先和其表也。
调胃承气汤,症虽有表而里症甚者,当先调其内也。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从半表半里者,当和其内外也。
小柴胡汤,治轻邪在腠理。
大柴胡汤,治浊邪入募原。
桂枝汤,仅解太阳初感之邪。
柴胡汤,可调三阳半表之症。
麻黄附子汤,治邪从阳分注经之症。
附子汤,治邪从阴分内注于骨之症。
小青龙汤,治表热里寒。
大青龙汤,治表寒里热。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
辩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伤寒论》外感病的实用辨证图表与解读中医大道至简,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繁杂的千头万绪中,我们需要回到中医治外感病的源头 -----《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的临床经典,是诊断和治疗外感病的准绳和金标准。
无论古今中外对外感病的认识和解读有多少种类和变化,都可以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找到辨证的思路和理法依据。
下面,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辨证图表,把《伤寒论》中外感病的几个主要证型做了一些归纳。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在图表中找到自己属于哪一个证型,然后治疗的大方向就比较清楚了。
我在表格里列出了代表性的《伤寒论》经方方剂。
可惜,中国大陆还没有厂家可以成系列地生产高质量的、标准化的经方颗粒剂。
可悲的是,《伤寒论》的经方都被日本拿去,生产出高质量的经方颗粒剂,在国际上热卖呢。
中国大陆却没有专门生产系列经方颗粒的厂家,真是匪夷所思!因为大陆没有成系列的经方颗粒剂,市面上很难买到表中列出的经方中成药,比如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读者只好到药店按方子抓药。
不得已,我只能用一些时方的中成药来替代。
当然,时方中成药不可能完全代替经方,只能在方剂寒热的大方向上大概保持一致。
图表中,蓝色部分为寒证,红色部分为热证。
即后世医家所谓“风寒/寒性外感,风热/热性外感”。
请把这张图表与我前一篇文章奥密克戎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纯中医版)结合起来看。
现代语境解读太阳伤寒(麻黄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恶寒:身体体表受寒,导致毛孔闭合,血管收缩,微循环不畅,皮肤温度感受器把寒冷信号传递给大脑。
但病人身体整体能量充足,能够调动大量气血向皮肤体表聚集,与“寒邪“交战,企图打通体表微循环障碍,但毛孔不开,导致正邪相争,僵持状态。
所以,压力导致身体疼痛;无法散热,导致发烧。
治法:用麻黄打开毛孔,发汗解表、散热。
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善于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为辛温解表之峻剂。
现代药理分析发现麻黄有兴奋心脏的功能,鼓动气血向体表冲击。
《伤寒论》思维导图亿图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中风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温病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辨太阳病传变与否、预后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辨病发于阴阳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寒热真假 11 病人身太(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汤证的病理与证治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汤辨证桂枝汤主证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重症24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病重药轻)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一、六经提纲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侯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阳明病,即里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着,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按:口苦、咽干、目眩,可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太阴病,即里阴证。
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而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
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以上注解,只就原文略明其大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自可明了。
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
中医经典《伤寒论》思维导图笔记黄煌老师曾经说过:“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经方的研究者众多,经方的书籍太多。
人的精力有限,想读尽所有的文献显然不现实。
不要四面出击,要有重点,有方向。
“但求其真”就是方向所在。
“真”是什么?“真”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是解决问题的下手功夫,是影响疗效的诸多环节。
希望您能再众多的书籍当中找到一些自己的方向。
无论您是中医爱好者还是中医的从业人员,如果您深入了解中医的话,我一定会选《伤寒论》。
《伤寒论》是几千年来沉淀下来,能够被历朝历代不断的人反复的注解以及在其基础上不断发展。
正正因为如此,同一本书,会被解析出很多很多不一样的见解和观念。
我相信,当下的你一定也会出现一样的困惑,我该选择那种方向前行。
选择中医大家选择中医大家选择中医大家!!我朋友曾经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当中,某些中医人都渴望,功成名就,都希望在过去的经典当中提取某些观点,然后延伸出某些特定的派别等等,被所谓的差异化思维切入了中医的领域当中。
如果要选择一名大家注解的《伤寒论》我一定会推荐《胡希恕伤寒讲座》我特别喜欢胡希恕老师,不仅仅他是公认的中医大家,反而是因为他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中医,而生前并没有自己著书,生怕有误人子弟的嫌疑。
后世的学生通过胡老的讲课录音、笔记等等才将胡老学术思想整理出来,才有现在看到的经方热,还要化繁为简学习中医入门的方法。
为了学习胡老学术思想,我把胡老的一些徒孙还要胡老一些书籍不断反复去看,反复去学习。
我觉得一门深入走进去学习是特别重要的。
我也整理了一些关于《胡希恕伤寒讲座》一些思维导图,愿彼此在学医的路上一起共勉。
<img src="/v2-a69eb47d36c1865b6cc7eea1d505623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507" data-rawheight="1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07" data-original="/v2-a69eb47d36c1865b6cc7eea1d5056239_r.jpg"/><img src="/v2-ac60a9a02a11c5f2a81666850d2c6a1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359" data-rawheight="19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59" data-original="/v2-ac60a9a02a11c5f2a81666850d2c6a11_r.jpg"/><img src="/v2-60beb1405dec73f21db928ae05e597e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367" data-rawheight="13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67" data-original="/v2-60beb1405dec73f21db928ae05e597ef_r.jpg"/><img src="/v2-f73422d2b938880d06a1d155c1a83b8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335" data-rawheight="20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35" data-original="/v2-f73422d2b938880d06a1d155c1a83b8f_r.jpg"/><img src="/v2-d0eb38b45f9a760fb4e3ec8a435462d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859" data-rawheight="25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59" data-original="/v2-d0eb38b45f9a760fb4e3ec8a435462d8_r.jpg"/><img src="/v2-dc2845066ea3c52eed1264118df512b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953" data-width="9953" data-original="/v2-dc2845066ea3c52eed1264118df512b3_r.jpg"/><img src="/v2-b94842892ebbcf68a625171ba25929f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199" data-rawheight="148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9" data-original="/v2-b94842892ebbcf68a625171ba25929f8_r.jpg"/><img src="/v2-ac60a9a02a11c5f2a81666850d2c6a1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359" data-rawheight="19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59" data-original="/v2-ac60a9a02a11c5f2a81666850d2c6a11_r.jpg"/><img src="/v2-ab18ece189d2a98bedbe0a8ed342475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055" data-rawheight="10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55" data-original="/v2-ab18ece189d2a98bedbe0a8ed342475a_r.jpg"/><img src="/v2-cf28d263cda8858ad4430f4de81e992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619" data-rawheight="17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19" data-original="/v2-cf28d263cda8858ad4430f4de81e9927_r.jpg"/><img src="/v2-edcf4cc92c10be9d4a45f6bbf49793f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65" data-rawheight="2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65" data-original="/v2-edcf4cc92c10be9d4a45f6bbf49793fc_r.jpg"/><img src="/v2-04e26ef65d810cb61e8448ef9fb32fd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611" data-width="4611" data-original="/v2-04e26ef65d810cb61e8448ef9fb32fdc_r.jpg"/><img src="/v2-57bd371de3c04ec404d4692f14ce1c0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387" data-rawheight="54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87" data-original="/v2-57bd371de3c04ec404d4692f14ce1c07_r.jpg"/><img src="/v2-948439591e462d0e52c8d3fc04fbd9d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535" data-rawheight="23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35" data-original="/v2-948439591e462d0e52c8d3fc04fbd9d0_r.jpg"/><img src="/v2-a45427058af148eb8e1b5d671d5a9be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95" data-rawheight="19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95" data-original="/v2-a45427058af148eb8e1b5d671d5a9be6_r.jpg"/><img src="/v2-a8f308716df54b03c8a625cdbe2e9a6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729" data-rawheight="21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29" data-original="/v2-a8f308716df54b03c8a625cdbe2e9a6b_r.jpg"/><img src="/v2-ac469a5b4fbcb2f948ef02ef5f75b84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29" data-rawheight="33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29" data-original="/v2-ac469a5b4fbcb2f948ef02ef5f75b847_r.jpg"/><img src="/v2-270d6b2ff5894ee187d256e425ea952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43" data-width="5943" data-original="/v2-270d6b2ff5894ee187d256e425ea9524_r.jpg"/><img src="/v2-1caf581445ddc0a2cd391263b8d046f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677" data-rawheight="25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7" data-original="/v2-1caf581445ddc0a2cd391263b8d046f0_r.jpg"/><img src="/v2-3c404a9873d4d59ca8a6ff799bbf20c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55" data-rawheight="27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55" data-original="/v2-3c404a9873d4d59ca8a6ff799bbf20cf_r.jpg"/><img src="/v2-19b824bb621e4eb7166523b2c55d246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21" data-rawheight="3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21" data-original="/v2-19b824bb621e4eb7166523b2c55d246b_r.jpg"/><img src="/v2-9203405da62b8e330000aacd7c902cf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205" data-rawheight="34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05" data-original="/v2-9203405da62b8e330000aacd7c902cfc_r.jpg"/><img src="/v2-30872e5f71418c098b4a46ffbc8c3c5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645" data-rawheight="62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45" data-original="/v2-30872e5f71418c098b4a46ffbc8c3c55_r.jpg"/><img src="/v2-bb9f193e2d9b9553400a6f6aca9e49d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399" data-width="8399" data-original="/v2-bb9f193e2d9b9553400a6f6aca9e49d2_r.jpg"/><img src="/v2-ebc059f45357007e93a0a0cb68adda8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787" data-rawheight="2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87" data-original="/v2-ebc059f45357007e93a0a0cb68adda80_r.jpg"/><img src="/v2-32d3d55fa97a82ab4d740cf78abc1fb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895" data-rawheight="27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95" data-original="/v2-32d3d55fa97a82ab4d740cf78abc1fb3_r.jpg"/><img src="/v2-a85e3df36f770b95dc5f6c95207c346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927" data-rawheight="42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27" data-original="/v2-a85e3df36f770b95dc5f6c95207c346d_r.jpg"/>最后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阿宁,一个游走在中医和写作的斜杠青年,喜欢中医,是深刻明白人人学医,天下少病,喜欢写作,是因为喜欢在黑夜里,与自己来一场思想的对话,也喜欢与你一起畅聊中医。
重读《伤寒论》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而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指外感风寒,感而继发的疾病。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书中又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等,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其所论述的伤寒与西医学中的“伤寒”含义完全不同。
六经的概念: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就是生理概念。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以《内经.热论》的六经及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并结合疾病病因的属性。
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以及立法、处方、用药等问题。
六经辨证分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病证,以之为提纲,每一经病辨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内容,同时研究经与经之间疾病的传变,纵横交错,条分缕析,深入明辨,指导临床。
六经辨证首辨阴阳,以阴阳统摄表里、寒热、虚实,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
胡希恕经方医学思维导图《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著书年代---东汉胡希恕---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今天讲讲胡希恕先生注解的伤寒论。
伤寒论按八纲划分六经病。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体系,胡老认为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了六经。
何为三阴三阳,其实就是三个阴证三个阳证。
伤寒六经提纲是八纲概念,不是经络、脏腑概念,因此提出太阳病为表阳证,这是解六经、解仲景之书的关键。
(本段引用自《经方医学》--胡希恕/冯世伦)伤寒论六篇各篇首条为六经病提纲。
六经病是病位、病性、症状特点的证,而不是指具体的病。
伤寒论首篇是太阳病,提纲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是病位在表的阳证,是表阳证。
阴阳的判断标准,是看正邪交争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划分的。
如果机体功能亢进者为阳证,如发热恶寒,发于阳也。
机体功能沉衰不足为阴证,如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本段引用自《胡希恕经方医学》-马家驹)。
太阳病是表阳实热证,这里的热不是指热邪,而是正邪交争,体表阳气郁热不能汗出,导致的郁热,反应于人体的发热的症状。
所以,表阳不能清热。
只需,邪随汗出,诸症皆解。
如此,深刻理解了,胡希恕说“经方中风、伤寒的概念是症状反应所属,不是病因所属”。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也。
阳明病是里阳证。
胃家实,一方面指邪气实,更多的指这个人的体质、正气也是实的。
阳明病也是里阳实热证。
阳明证在外表现的症状是:身热,汗出,恶热,不恶寒,大渴,脉大。
临床上见到大便异常,必然有病位在里的表现,提示里证。
渴是阳明证的阳性指征。
(本段来自于马家驹《胡希恕经方医学承气汤方证》)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证病位在半表半里。
病性:阳证。
热邪波及清窍。
邪在表发汗,邪在里清下吐法。
邪在半表半里,邪无出路,证候的变化相当复杂。
故少阳证之辩,与其求之于正面,不如求之于侧面,更较正确。
此即是说,凡阳性病证,若诊其不属于太阳病,同时又不属于阳明病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桂枝汤证中风表虚证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汤兼证 3 桂枝加附子汤 4桂枝去芍药汤经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桂枝新加汤本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麻黄汤兼证 1葛根汤2大青龙汤证证 3小青龙汤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 3桂枝二越婢一汤腑蓄水证:五苓散证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 2抵当汤3抵当丸太枝子豉汤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变 1桂枝甘草汤 2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 3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4桂枝加桂汤1苓桂术甘汤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虚阳虚兼水气 3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脾虚: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小建中汤 3桂枝人参汤阳证肾阳虚: 1干姜附子汤 2茯苓四逆汤 3真武汤1甘草干姜汤2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3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结热实结胸 1 大陷胸汤 2大陷胸丸 3小陷胸汤寒实结胸:三物白散脏结证热痞: 1 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痞寒热错杂: 1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证水痞:五苓散痞证误治后下利:赤石脂禹余粮汤上寒下热:黄连汤火逆证热 1 栀子豉汤 2 白虎汤本证:小柴胡汤本证 3白虎加人参汤 4猪苓汤桂枝加大黄汤证蓄血证:抵当汤证太阴发黄证:1 四逆汤2白通汤寒热 1乌梅丸 2麻黄升麻汤寒 3 通脉四逆汤本错杂 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4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当归四逆汤 2吴茱萸汤本化 5附子汤 6真武汤厥证寒证 3当归四逆家吴茱萸汤证7吴茱萸汤8桃花汤厥阴热证:白头翁汤9正气虚陷热厥轻证重证:白虎汤少热黄连阿胶汤厥寒厥:四逆汤化猪苓汤证逆痰逆:瓜蒂散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阴水厥茯苓甘草汤阴兼麻黄附子甘草汤阳虚阴盛四逆汤变少阴急下证:大承气汤(三急下)呕邪传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阳郁四逆:四逆散痈脓致呕证:热移膀胱证哕误治胃寒证伤血动津哕而腹满咽1猪肤汤 2 甘草汤3桔梗汤实热下利:1小承气汤 2栀子豉汤痛 4苦酒汤 5 半夏汤 6 半夏散下虚寒阳虚阴盛:通脉四逆汤1理中汤 2四逆汤利下虚寒下利兼表温里四逆汤霍乱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攻表:桂枝汤4四逆加人参汤 5桂枝汤阴 1枳实栀子汤小柴胡汤 3理中汤易 4牡蛎泽泻散 5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1、书的作者简介 /文字版2、成书背景和流传 /文字版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文字版4、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文字版5、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文字版6、太阳病概说(1) /文字版7、太阳病概说及太阳病提纲 /文字版8、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文字版9、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文字版10、太阳中风论治/ 文字版11、桂枝汤的适应症文字版12、桂枝汤的禁忌症及加减应用 /文字版13、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文字版14、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 /文字版15、桂枝汤禁忌证/文字版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16、伤寒兼证(1) /文字版17、伤寒兼证(2)/文字版18、汉代度量衡制 /文字版19、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1)文字版20、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血证概说文字版1文字版221、太阳蓄血症(1) /文字版22、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文字版23、表里先后法则虚烦证 /文字版24、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文字版29、阴阳两虚证 /文字版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31、结胸证(2)/文字版32、结胸症(3),脏结症文字版33、心下痞证(1) /文字版34、心下痞证(2) /文字版35、痞证及其类证 /文字版36、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侯/ 文字版37、太阳病小结/ 文字版38、阳明病概说 /文字版39、阳明病纲要 /文字版41、阳明腑实证(1) /文字版42、阳明腑实证(2) /文字版44、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文字版45、阳明湿热发黄证/ 文字版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46、阳明病辨证/文字版47、少阳病概说 /文字版48、少阳病的纲要 /文字版49、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文字版50、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文字版51、少阳兼证(2) /文字版52、少阳兼证(3) /文字版53、热入血室证 /文字版54、辨太阴病证并治(1)/ 文字版55、太阴病证并治(2)/ 文字版56、少阴病概要和纲要/ 文字版57、少阴寒化证(1)/ 文字版58、少阴寒化证(2) /文字版59、少阴寒化证(3) /文字版60、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 /文字版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61、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 文字版62、少阴咽痛证(2) 少阴病篇小结/ 文字版63、厥阴病提纲 /文字版64、厥热胜复证 /文字版66、辨下利、辨呕吐/ 文字版67、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文字版68、辨霍乱病症并治/文字版69、辨阴阳易差后老复病证并治(1)文字版70、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 及总结/文字版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1、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2、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3、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4、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5、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1、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笔记要点2、中医经典——金匮要略名词解释3、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经方199首4、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经方方歌温馨提示: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桂枝汤
1
兼经输不利证
桂枝加葛根汤
2
兼肺失宣降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 兼阳虚漏汗证 桂枝加附子汤
4
兼胸阳不振证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经
5 兼气营两虚证 桂枝新加汤
证 麻黄汤
1 兼经输不利证 葛根汤
本 2兼邪迫阳明证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证 3兼里热烦燥证 大青龙汤
4兼里有水气证 小青龙汤
1桂枝麻黄各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 3桂枝二越婢一汤
腑 水 证 1 五苓散 2茯苓甘草汤
证 血 证 1桃核承气汤 2抵当汤 3抵当丸
1栀子豉汤 2栀子厚朴汤 3栀子干姜汤
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证 白虎加人参汤
利 证 1葛根黄芩连汤 2黄芩汤 3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阳 虚 1桂枝甘草汤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救逆汤 虚 4桂枝加桂汤 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虚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小建中汤 证 4 旋覆代赭汤 5桂枝人参汤 6桂枝去桂加伏苓白术汤
阳 虚 1干姜附子汤 2茯苓四逆汤 3真武汤
变 1甘草干姜汤 2芍药甘草汤 3芍药甘草附子汤 4炙甘草汤
证结 1 大陷胸汤 2大陷胸丸 3小陷胸汤
胸 三物小白散
脏结证
痞 1 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
痞 1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 3甘草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
证 痞 五苓散
痞证误治后下利 赤石脂禹余粮汤
黄连汤
类悬 饮 证 十枣汤
似胸膈痰实证 瓜蒂散 证风湿痹证风 湿 表 阳 虚 证 1 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 甘草附子汤
经 郁热胸膈证 栀子豉汤
证 胃热津气两伤证 1白虎汤 本 阴虚水热互结证 猪苓汤
证 燥坚实证 调胃承气汤 腑 痞满实证 小承气汤
证 痞满燥坚实证 大承气汤
(腑实) 脾 约 证 麻子仁丸
阳 津竭便硬证 兼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明 证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发
湿热发黄
1
茵陈蒿汤
2 栀子柏皮汤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病 变 黄 寒湿发黄
证 合病发黄 小柴胡汤
血 出血证
证 蓄血证 抵当汤
中风、中寒证 吴茱萸汤
本证 小柴胡汤
少 兼太阳病 柴胡桂枝汤
兼 兼阳明病 1大柴胡汤 2柴胡加芒硝汤
阳 证 兼太阴病 1小建中汤 2柴胡桂枝干姜汤
兼心神逆乱 柴胡加龙牡汤
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七八日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
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虐状,
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阳衰阴盛证 四逆汤
阳 阴盛格阳于外证 通脉四逆汤
虚 阴盛格阳于上证 1白通汤 2白通加猪胆汁汤
寒 阳虚寒湿身痛证 附子汤
化
阳虚水泛证 真武汤
阳虚下焦不固证 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
阴 虚 火 旺 黄连阿胶汤
阴虚水热互结 猪苓汤 太少两感证 1麻黄细辛附子汤
2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三急下证 大承气汤
伤津动血证
热移膀胱证 阴亏火火证 猪肤汤 客热证 1甘草汤 2桔梗汤 痰火郁结证 苦酒汤
客寒证 1 半夏汤 2半夏散
中寒升降逆乱证 吴茱萸汤
肝胃气滞阳郁证 四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