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方歌整理

伤寒论方歌整理

伤寒论方歌整理
伤寒论方歌整理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1桂枝汤方:12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1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1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118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根汤: 桂加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温病常用方歌括

风温常用方歌括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咳加杏仁渴花粉,胸膈郁闷郁金藿,项肿咽痛马勃玄,热渐入里地冬酌,衄血应将芥豉去,茅根侧柏栀子确。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宣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在气喘粗燥热甚,加入膏知渴花粉,在营暮热舌绛红,须添犀角与玄参,在血除去苇根荷,丹地麦冬玉竹进。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加味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伤寒方,再入蒌杏苇根帮,轻清宣展气机法,透邪达表效验彰。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服之消。 白虎汤人参加白虎汤 白虎知母米甘膏,阳明大渴汗滔滔,加参益气生津液,热逼亢阳此为高。 调胃承气汤 调谓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偿。 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偿,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清宫汤 减去丹参银连地,清宫更加连子心。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闷心包功效良,脉实银翘虚参下,每服一分心宫安,飞尺五痫卒中恶,痉厥属热总右餐,若是温毒昏谵语,必将此方用在先。紫雪丹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滋膏,丁沉水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 至宝丹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奇妙,芩芍鸡子取黄调,心烦健眠脉细绝,坎离交媾在中爻。 加减复脉汤 加减复脉炙甘草,麻仁芍麦地黄胶,虚热入下伤肝肾,滋阴养液去超超。 二(三)甲复脉汤 二甲汤本复脉法,再加牡蛎与鳖甲,若加龟板二甲内,滋阴潜力更佳。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息风是妙方。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至阴来仔细看,夜热朝凉无汗出,养阴透邪服之安。 春温常用方歌括 黄芩汤黄芩汤方芍枣草,清热和中止痢方。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 【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

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 【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

伤寒论方歌括

伤寒论方歌括 1、桂枝汤 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2、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5、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6、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7、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8、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9、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11、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12、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13、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 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18、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1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使。20、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2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方歌括(伤寒,金匮)

长沙方歌括 1.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5.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6.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7.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8.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11.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12.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3.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4.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5.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16.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7.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18.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19.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伤寒论》真实剂量

地点:广西中医学研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时间:2004年9月20日下午 参加人员:刘力红老师及热爱中医学的其他老师及其同学 刘老师:今天下午人比较多,多通知两三个人,这么多人,很好的事情,说明很多人想学好中医,第一节课时已谈到李可老中医,现在他就坐在我们面前,就请李老聊一聊学习《伤寒论》的体会。 李老:我学中医是自学,特殊机缘走上这条路,根砥浅,不像大家受到系统教育。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什么回事。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开始自学《伤寒论》,从学方开始,麻黄汤系列,麻黄附子汤,麻桂各半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好些东西似懂非懂,但治病情况有所改变,以前拿方套人,现在各种各样的病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妇科、儿科都是这样,进步一点。后三年治过心衰病没救活,四逆汤治现代讲的心衰,可以说是医圣留给后人的法宝,可以抢救危重病人,关键在剂量,里面关于“附子定量9克,先煎两小时”,以前没有,后世加上去的,所以考虑是剂量出了问题。注解看了不少,没有谈剂量,只有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记有一个病案:有病人久治不愈,伤寒论上原方原量,一剂药三次服,两次时已豁然而愈,感慨很多。晋时离汉,好几百年,战乱散佚,王叔和整理出《伤寒论》《金匮要略》,现在看来剂量怎么用,没有定见。明代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得原序中指出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他当时有权威,提得建议都接受了。距今407年,还是原样,这个量治不了病。除非你功底很深,辩证准,但是没有一剂止,二剂愈的效果。经方治病非常神奇,历史上《伤寒论》治病概貌。古代临床家著作中剂量是不传之秘。 在甘肃救活的第一个心衰病人,昏迷,四肢厥冷,脉是摸不到了,血压也没了,用了30克附子,用开水来熬,前10分钟有点药效就开始灌,加到150克,7小时后病人睁眼,150克基础上另取一剂,后又活了十多年。 81年考古发现汉代的种种度量器,上海的柯雪帆教授进行了实际称量,汉代的一两=15.625克,汉代的一升=200ml,好些具体称量方法。让大家知道用大剂量是有根据的,因为这些已经告诉我们《沙麻木》的实际剂量。这是个契机,只有柯雪帆,他已经70多岁了。以这个剂量加减复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有很好的疗效,但全国无动于衷。除了邓老和军医大学一位教授对此进行思考肯定以外,绝大多数对我的提问,就像是考学生一样。从李时珍老人算到现在,编中医教材40多年,中医界没有把机遇抓住。让大家提高信心,学了就要用。

长沙方歌括-整理

长沙方歌括-整理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妙相须。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四逆汤 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干姜附子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桂枝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方现代剂量

伤寒论112方 一、太阳篇 1、桂枝汤方 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2、麻黄汤方 麻黄15g 桂枝10g 炙甘草5g 杏仁10g 3、小青龙汤方 麻黄15g 芍药15g 细辛15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桂枝15g 五味子10g 半夏15g 4、大青龙汤方 麻黄3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杏仁5g 生姜15g 大枣8g 石膏30g 5、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8g 芍药5g 生姜5g 炙甘草5g 麻黄5g 大枣3g 杏仁3g 6、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8g 芍药8g 麻黄5g 生姜5g 杏仁3g 炙甘草5g 大枣3g 7、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4g 大枣3g 生姜5g 石膏6g 8、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20g 桂枝15g 芍药15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枣10g 9、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15g 芍药15g 炙甘草15g 生姜15g 大枣10g 炮附子15g 10、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10g 炮附子15g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 芍药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茯苓15g 白朮15g 大枣10g 1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15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芍药15g 大枣10g 炙厚朴10g 杏仁10g 14、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15g 芍药20g 炙甘草10g 人参15g 大枣10g 生姜20g 15、小建中汤方 桂枝15g 芍药3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枣10g 胶饴30g 16、葛根汤方 葛根20g 麻黄15g 桂枝1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芍药10g 大枣10g 17、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20g 麻黄15g 炙甘草10g 芍药10g 桂枝10g 生姜10g 半夏半升大枣10g 18、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40g 炙甘草10g 黄芩15g 黄连15g 1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20g 杏仁10g 炙甘草10g 石膏40g 20、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10g 桂枝10g 炙甘草5g 生姜15g 2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40g 桂枝20g 炙甘草10g 大枣15g

伤寒论方歌整理(完整版)(优质严制)

1伤寒论方歌 二画 1.十枣汤F70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水留胸胁痛,水肿胀满实证佳 三画 2.大青龙汤F33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发表清里此方良 3.大承气汤 F61 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4.大柴胡汤F143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明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5.大陷胸汤F62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未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6.大陷胸丸 L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7.大黄黄连泻心汤S119 大黄+黄连+黄芩 8.三物白散 W 三物白散贝桔巴,涌吐痰实寒积下 9.土瓜根(方阙) 10.干姜附子汤 S91 1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S275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12.小承气汤F61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3.小建中汤F129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14.小青龙汤F80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同 15.小柴胡汤F80 11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6.小陷胸汤 F329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 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方求 四画 17.五苓散 F304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8.文蛤散 W 文蛤散文蛤五两 19.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五画 20.甘草汤 S262 21.甘草泻心汤方88 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辛开苦降效如神 22.甘草干姜汤 S95 23.甘草附子汤L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24.四逆散方84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25.四逆汤 S241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26.四逆加人参汤 S309 四逆汤+人参 27.白虎汤 F92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苔燥退 28.白虎加人参汤 F92 白虎汤+人参 29.白头翁汤 F111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30.白通汤W 白通汤为干姜附,加葱四茎分再服 31.白通加猪胆汁汤 W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2009-11-21 18:18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是清代陈修园所著,他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113方的方剂组成、功能生活、药物剂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内容,用歌诀的形式编写出来,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并阐发了有关辩证论治的要旨,颇为实用,便于记诵,是学习记诵《伤寒论》经方的一本上好读物,深受历代中医及广大中医爱好者的重视和欢迎。由于原书用诗歌韵语写成,虽易诵易记,但文词过简,读之难以深悟。为方便现代读者学习、掌握、应用经方,我们编写出版了《长沙方歌括白话解》一书。本书内容丰富,临床实用,文字通俗,易学易懂。读者学习本书,既可了解《伤寒论》原方的面貌,又可掌握经方的现代用量用法及适应证;既可学到历代名医应用经方之精妙处,又可掌握经方现代应用范围及科研成果。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

加来此味妙相须。 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

伤寒论中妇中内方歌

《伤寒论》 赤石脂禹余粮汤附子汤 瓜蒂散 抵当丸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下焦滑脱利难禁,少阴阳弱湿寒侵瓜蒂散中赤小豆抵当丸中蛭虫桃一枚附子胜灵丹 赤石余粮汤可寻真武去姜再益参豆豉汁调酸苦凑大黄泻热逐瘀妙甘芍平行三两看 温理中焦泄不止证见背寒身体痛逐邪涌吐功最捷下焦蓄血病势缓汗后恶寒虚故也 须知固下义精深脉沉肢厥此方钦胸脘痰食服之疗峻药缓图功效好经方秘旨孰能攒 白通汤 白通汤加猪胆汁抵当汤 芍药甘草汤 四逆加人参汤 少阴下利白通汤白通汤加猪胆汁重用水蛭抵挡汤芍药甘草功效良四逆汤用附草姜 面赤脉微四末凉

葱白干姜与附子桃仁虻虫及大黄阴液不足筋失养回阳救逆功效良 葱白附姜三味药阳脱阴竭拒热药少腹硬满人如狂酸甘化阴兼柔筋恶寒脉微气血弱 通阳回厥是奇方破阴回阳功效奇蓄血重症效立当方中药物各四两再加人参共为方 半夏散及汤 牡蛎泽泻散 附子泻心汤 白虎汤 白头翁汤 半夏散及用桂枝牡蛎泽泻散七味附子泻心用三黄白虎膏知甘草粳白头翁汤治热痢 缓急止痛加甘草漆泽葶苈陆楼根减量加附不煎汤气分大热此方清黄连黄柏与秦皮 通阳散寒治咽痛水泛多见虚类证阳明太阴合成病热渴汗出脉洪大味苦性寒能凉血 除痰开结功效佳肾虚引起多适用解痞可要细端详

加入人参气津生 解毒坚阴功效奇 半夏泻心汤 当归四逆汤 竹叶石膏汤 吴茱萸汤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当归四逆桂芍枣 竹叶石膏汤人参 吴茱萸汤人参枣 生姜泻心黄连芩 干姜甘草与人参 细辛甘草与通草 麦冬半夏甘草临 重用生姜温胃好 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合之治虚痞 血虚肝寒手足冷 再加粳米同煎服 阳明寒呕少阴利 再加半夏与大枣 法在降阳而和阴 煎服此方乐陶陶 清热益气养阴津 厥阴头痛皆能保 水热互结证可去 白虎加人参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阳明热炽用白虎 膏知粳甘共为汤 当归四逆桂枝芍 细辛甘草木通着 清热保津有奇效

伤寒论方歌诀

伤寒论方歌诀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十五、桂枝加桂汤:代-伐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伐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阴-服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学经方必背的《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烁,苦甘相济即时伸。 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芩连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加来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伤寒论的方剂的度量衡转化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

长沙方歌括 整理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枝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料,加来此味妙相须。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调胃承气汤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四逆汤 生附—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葛根汤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葛根加半夏汤 二阳下利葛根夸,下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干姜附子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桂枝新加汤 汗后身痛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略汗全凭热势操。桂枝甘草汤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芍药甘草附子汤 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茯苓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刚搜来的,供参考 字号:大中小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 难道是我错了? 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 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 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 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伤寒论》方歌括

《伤寒论》方歌括 简介: 本歌括是由田宜博(即我本人),一位民间中医原创,自认为还是比较琅琅上口的,很好记忆。我把《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全编成了歌括,有每一味药的剂量和每一个方子的方名及煎服法,共两千余字。我已经一一和原文校对过了,没有错误。由于背诵的需要,许多字词为省略语,如:“麻黄”会省略为“麻”,“桂枝”会省略为“桂”,等等,请仔细参照伤寒论原文进行理解。本歌括一律为七言,便于学习《伤寒论》的人学习。本歌括我已经背完了,所以我敢说很好记忆,韵味十足,不是粗鄙之作。本歌括又名《长沙方歌括(田版)》,不同于陈修园的歌括。版权所在,翻版必究:本人郑重申明,任何人等不得剽窃我的著作权;可以使用,但不得将原创权据为己有,违者必究。 ——公元二零一零年三月十四日正文: 桂枝汤 桂枝汤用草二两,桂芍姜三枣十二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用原方,加炮附一枚去皮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五两桂,原方桂枝添二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原方减,水七煮三温服一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去芍汤加附一枚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桂枝加朴杏仁汤,原加朴二杏五十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芍六两,水七煮三温服一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黄黄二两,余同桂枝加芍汤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三两饴一升

(上九个方子煎服法相同,但要注意小建中汤还是有点例外的,是其他药煎完后 加胶饴的。)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加芍姜参新加,芍姜各四参三两 斗二煮三温服一 桂枝甘草汤 桂甘汤为桂四两,草二水三煮一升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甘大枣汤,桂四草二苓半斤 枣十二入甘澜水,一斗减二三服一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麻各半枣四枚,桂两十六杏廿四 麻芍姜草各一两,五水升八合服六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杏十六,芍姜两六麻十六 桂两十七枣五枚,草两二水五二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