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馆藏龙泉青瓷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龙泉铁骨冰花青瓷的美学意蕴浅探龙泉铁骨冰花青瓷,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和制作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瓷器中的珍品。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引人注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龙泉铁骨冰花青瓷的美学意蕴进行浅探,欣赏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一、历史源流龙泉青瓷是中国四大名瓷之一,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元明清时期更是辉煌一时。
其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其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匠人的精湛技艺,使得龙泉青瓷成为了中国传统瓷器中的瑰宝。
而“铁骨冰花”则是龙泉青瓷中的一种特殊艺术效果,其釉色若冰面,釉肌若铁骨,造型优美,色泽艳丽,堪称瓷器制作的最高境界。
二、美学意蕴1. 自然之美龙泉青瓷“铁骨冰花”之美,源自于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
在瓷器的制作中,匠人们常常以天地万物为灵感,借鉴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和山川河流,将自然之美融入到瓷器的造型和图案中。
其“铁骨冰花”釉色仿佛冰面般晶莹剔透,釉肌若铁骨,平淡中透着沉稳,富有自然的美感。
2. 道法自然龙泉青瓷“铁骨冰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理念。
匠人在制作瓷器的过程中,注重顺应自然,尊重材料的本质和特性,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来对待瓷器的制作。
这种理念使得龙泉青瓷“铁骨冰花”在造型上更趋于自然,更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和灵性。
3. 纯粹之美龙泉青瓷“铁骨冰花”以其质朴的外表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纯粹之美。
其制作工艺追求极致,匠人们以手工制作为主,凭着匠心和耐心,将每一件瓷器都打磨得极致细腻。
这种以纯手工制作为主的工艺使得龙泉青瓷“铁骨冰花”更加质朴和自然,展现出独特的纯粹之美。
三、审美情趣1. 深邃内涵龙泉青瓷“铁骨冰花”以其深厚的内涵和意蕴吸引了无数的艺术鉴赏家。
它不仅仅是一种瓷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
其细腻的手工制作和独特的“铁骨冰花”效果使得每一件龙泉青瓷“铁骨冰花”都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和情感。
龙泉青瓷及产品介绍同心杯简介:同心杯则是龙泉窑种的弟窑俗称“龙泉窑”釉色将蓝天、美玉万般粉青色溶进釉层,恬静淡雅,犹如美玉,凝聚了自然界的灵魂之色。
明中期龙泉窑传入欧洲,人们被那迷人的釉色所倾倒,无法用词汇形容。
法国当时正上演著名小说家杜尔夫写的《牧羊女亚司泰来》,当主人公雪拉同身着一袭青色衣裳出场时,人们认为只有这种青色才能与之媲美,于是“雪拉同”成了欧洲人对青瓷的美称。
同心杯做工程序繁杂,胚胎上薄下厚,烧制后成型率低,在1300多度的高温下提炼出美玉般的色泽,如果温度上下相差嫉妒,很有可能整窑都是次品,在温度把握上要极为精准,龙泉青瓷的瓷土很为关键,是采用龙泉境内唯一两处的高岭土烧制而成,此土极为珍贵,只有这种土才能烧制成色者晶莹的龙泉青瓷。
茶杯内胆则是工艺美术师门完全手工的杰作,每个小孔都是纯手工所为,因为龙泉青瓷在上釉色的时候分为内外釉,很容易堵住小孔,所以每个小孔只有在纯手工操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而且极容易戳破和变形,工艺要非常的小心,成品难之甚难。
龙泉青瓷采用天然原料,绿色环保、做工精细、要求严格,不含任何铅镉。
同行碗:采用1350度高温烧制而成,其特点色泽如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同行碗色调为粉青色,如美玉一般晶莹剔透。
“花”在每个人的心里象征着美好,友情爱情亲情花都是可以情系着纽带,美好的事物从而有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心灵的感受都是花的芬芳和美丽。
碗的最大特点在于在阳光下和灯光下会透光,剔透的纹路在日光和灯光下显现出花卉的“3D模型”深得人们喜爱,制作工艺非常繁杂,力求完美,容不得半点瑕疵,才能体现出同行碗的高档和品味,高温烧制,工艺繁杂,成品率低,就因为这些因素,和瓷器烧制的特点成就了龙泉青瓷在历史上的地位,是被列入世界陶瓷类唯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成了龙泉青瓷价格略高的原因之一了。
龙泉青瓷简介说明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之一,起源于唐朝,盛于宋朝,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青绿色釉面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陶师需要选择优质的陶土,并将其研磨成细腻的粉末。
然后,在粉末中加入适量的水,并搅拌均匀,制成泥浆状的陶泥。
接下来,陶师将陶泥放置在特制的轮盘上,利用手工或机械的力量将其塑造成各种形状的器物。
完成塑造后,陶师将器物进行初次烧制。
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将陶器放入高温窑中,使其在高温下逐渐变硬,形成初步的瓷胎。
随后,陶师会将特制的青瓷釉涂抹在瓷胎表面,然后再次进行高温烧制。
这个过程中,青瓷釉会在高温下融化,覆盖在瓷胎上,形成光滑而坚硬的釉面。
龙泉青瓷的青绿色釉面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这种釉面的颜色取决于烧制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窑炉中,由于氧气的供应不足,陶器表面的铁元素会被还原成亚铁,从而呈现出青绿色。
而在釉面上的微小氧化反应则会导致青瓷釉呈现出不同的纹理和色彩变化,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
龙泉青瓷的工艺精细而独特。
陶师们在制作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处理,力求每一件作品都体现出完美的比例和线条。
他们还善于利用各种工具和技巧,创造出各种精美的纹饰和花纹,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龙泉青瓷不仅在中国享有盛誉,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赞赏。
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卓越的工艺水平,使其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之一。
如今,龙泉青瓷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茶具、餐具、花瓶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中。
龙泉青瓷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其美丽的外观上,更体现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精髓上。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欣赏和学习龙泉青瓷,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卓越。
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文化角度来看,龙泉青瓷都是一种值得我们珍视和推崇的民族文化瑰宝。
龙泉青瓷的介绍
龙泉青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珍品,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外观使其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龙泉青瓷起源于浙江省龙泉市,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筛选、制胎、修坯、装饰、烧制等环节。
首先,陶匠们会选择优质的原料,并经过多道工序的处理,制成坯胎。
在坯胎干燥后,陶匠们会进行装饰,常见的装饰手法包括刻花、浮雕、描金等。
最后,经过高温烧制,才得以成型。
整个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龙泉青瓷最为人称道的特点就是其釉色青莹碧翠、通透如玉。
这种独特的青瓷釉色,是通过高温还原气氛下的烧制而得以形成的。
此外,龙泉青瓷的造型也非常考究,常见的有瓶、罐、盘、碗等,造型优美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以典雅之感。
龙泉青瓷不仅在中国国内备受推崇,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张名片。
它不仅在瓷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保护。
总的来说,龙泉青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美的外观和优雅的风格,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希望
龙泉青瓷这种传统工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世人能够更多地欣赏到这种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
浅谈龙泉青瓷的特点及艺术魅力作者:王泽和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瓷器,从古至今在中国艺术史上一直都是辉煌的一页。
龙泉青瓷以其釉色晶莹润澈、青翠如玉、别具风格而在中国瓷器中独领风骚,开创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成为举世无双的陶瓷艺术珍品。
关键词:龙泉;青瓷;特点;艺术魅力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瓷器,其中以龙泉产的青瓷尤为著名。
史称中国五大名窑的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中的哥窑,指的就是龙泉的青瓷。
龙泉青瓷是我国瓷器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文化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龙泉青瓷是龙泉人民世代相传、与当地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每个时代本民族地域的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社会文明发展状况,都能在青瓷作品中得以体现,并折射出青瓷文化的传承历史。
一、龙泉青瓷的历史概况我国青瓷烧制技术源远流长,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瓷”,直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
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浓艳浅淡,但都无不以青为尚。
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更有“类玉”、“类冰”之青质,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
龙泉窑青瓷就是诸多青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窑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区。
龙泉青瓷肇始于三国,兴起于北宋,在南宋到元达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后开始衰落,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
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
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
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
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储红色,俗称“朱砂底”。
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
2020年第03期机具·包装范体育旅游产业的项目建设,合理分布体育旅游场地开发,完善体育旅游法制,政府在此过程中应当做好宏观调控,发挥监管监督作用指导相关部门做好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并且规范体育旅游市场,联合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经营,是体育旅游企业之间良性竞争,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更好的是我国体育旅游市场良性发展,体育旅游企业能够实现永续经营。
(2)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的目的是为了加深人们对于体育旅游的认识,从而促进全民消费意识转变,更好的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当下的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各种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在宣传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通过这些平台推广体育旅游事业,让“一带一路”的国家充分了解体育旅游产业对其经济发展以及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以此带动沿线国家积极参与其中。
此外,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以及大数据信息数据库,为沿线游客精准推送信息,使游客更愿意参与到体育旅游项目中来。
(3)及时引进专业人才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建设,体育旅游产业也是如此,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我国在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引进高级复合型人才。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从学校挑选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也可以引进国际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以此引进更多的专业化人才,从而更好的促进体育旅游快速发展。
(4)开发优质的体育旅游产品,建立品牌效应优质的体育旅游产品存在着文化内涵,能够更好的宣传我国的体育文化,以此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品牌效应是增强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美国的体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只有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具有品牌效应的体育旅游项目才能更好的推广我国的体育旅游发展,因此,在“一代一路”倡议下,我国应当建立旅游典型示范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效应,通过品牌的力量带动产业发展,体现体育旅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龙泉青瓷的特征和鉴定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龙泉瓷器的初步鉴定,主要是熟悉龙泉釉色的特点,和观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红的特点。
龙泉的釉色一般比较肥厚,不管成色为哪种,釉色都较纯正,层次的变化不明显,莲瓣和突棱的地方由于釉相对较薄,因而略发白。
火石红几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围绕着胎釉结合的地方形成,颜色自然较纯正,火石红的走势自然而不规则。
底足都有磨损,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
元代的盘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烧残留痕迹,星星点围成一圈,与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较密集较细小的气泡,大小不一;有的浮于釉面,有的位于釉下,但分布绝无规律。
龙泉瓷器一般不开片,有的几条釉面有裂纹;有的火候不高的龙泉瓷器有较多开片,开片细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
龙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别是莲瓣纹)一般很柔弱,隐隐约现。
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处往往无光泽。
龙泉以釉色胜,釉色不好或偏窑口的器物没有收藏的价值。
龙泉青瓷各个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北宋早期的产品风格受越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稍薄。
北宋以前龙泉窑出产的瓷品,可以看作龙泉生产的越窑器,其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
直到北宋晚期,才开始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除了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开始显现出“龙泉制造”的独特烙印。
吉林省博物馆藏龙泉青瓷赏析吉林省博物馆藏龙泉青瓷赏析龙泉窑在今龙泉县内,大约创烧于北宋早期,历经宋、元、明三代,至清代前期仍有烧造。
我国南方青瓷烧制源远流长,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青瓷”,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而将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的龙泉青瓷,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吉林省博物馆藏历代龙泉青瓷200余件,现从中选出几件有代表性的龙泉青瓷予以介绍,并对龙泉青瓷的特征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北宋龙泉窑青瓷刻花带盖五管瓶(图1)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装饰艺术特色基本上是采用刻划技法,刻划的纹饰清晰明亮。
这种表现方法是充分利用釉层厚薄所呈现出来的深浅不同的青色效果,坯体刻划纹饰的地方比坯体表面要深,施釉后凹下的部位积釉较厚而颜色深,所刻的纹样即清楚地呈现出来。
另外刻划时所用刀的变化有宽有窄、有深有浅,运刀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刻线的节奏与韵律,从而赋予刻划纹饰线条舒展、流畅自如的艺术魅力。
五管瓶是北宋时浙江地区常见的陪葬器物之一,也是龙泉青瓷的一个重要器型之一。
它随龙泉窑的产生而出现,具有时代特点。
但五管瓶的消失则比龙泉窑要早,只存在于龙泉窑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中。
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五管瓶,通高32.9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1厘米,由上海文管会调拨而来。
此瓶通体饰以简练的仰覆莲瓣纹装饰,瓶盖为帽型,直口,圈足。
莲瓣全部采取双线刻划来表现纹饰,这件五管瓶的装饰手法虽简单,却显得丰富饱满,整个器物装饰层次分明,是件难得的装饰得体的好作品,是龙泉窑北宋早期的佳作。
2.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图2)通高18厘米,口径3厘米。
圆口,方身。
瓶的上半部仿照商周古玉琮的形式,上狭下丰;下半部为方形座,座身四壁均饰卷草纹、花叶纹及镂空菱形纹,整个器形犹如一座小塔。
通体施青釉,釉色柔和、细腻莹润,玉质感较强,色调一致。
纹饰凸棱处显露白色,类似“出筋”。
作品显示了龙泉青瓷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意境及高超的制瓷工艺。
龙泉青瓷阅读理解
龙泉青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陶瓷之一,起源于宋代,并在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龙泉青瓷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它的釉色以浅绿色为主,带有一丝青气,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而这种釉色正是由于龙泉青瓷在制作过程中特殊的窑炉环境和烧制技术所造成的。
龙泉青瓷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和烧制参数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控制,使得瓷器在高温下呈现出独特的釉色。
除了釉色,龙泉青瓷的工艺也非常精湛。
它的造型多样,既有器形庄重大气的大型器物,也有形态优美小巧的文房用具。
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制作工艺上的细节处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纹饰的刻画精细、釉面的光洁平滑等,都展现了制作者的高超技艺和严谨态度。
龙泉青瓷在历史上曾广泛流传于各地,并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有所珍藏。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龙泉青瓷的基础上,还有许多现代陶瓷艺术家致力于创新和发展,使得龙泉青瓷在当代艺术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体而言,龙泉青瓷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谈龙泉青瓷朱嘉盛在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赣边境,群山延绵,峰峦叠嶂,溪流纵横。
龙泉市就位于这片绿色的区域,总面积3059平方千米。
龙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洞宫山、仙霞岭两支山脉绵亘其中,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在市西、南、北有20多条小溪流向中部,汇入龙泉溪,流向温州。
市西北的住溪、碧龙溪是乌溪江上游,流向杭州。
市西的宝溪流入福建省属闽江水系,流向福州。
所以,龙泉就有了“水流三州”的称谓。
只有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经过智慧、勤劳的龙泉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最终奠定龙泉“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地位。
初次对龙泉的概念是来自一把宝剑,这是一把制作精良的“龙凤七星剑”,它寒光凛冽,握在手上,会让人感到与武侠小说的世界拉扯了距离。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宝剑,剑的主人告诉我,这把剑是在龙泉买的,那是一个自古以来盛产宝剑的地方。
后来又在朋友处看到了一件花瓶,花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其釉色青如玉,光泽柔和,晶莹滋润,与其它瓷器大不相同。
我那位做古玩生意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件龙泉青瓷。
至此我才知道龙泉不但出宝剑还产这样精美的瓷器,对龙泉宝剑我曾作过一番粗浅的了解,那这青瓷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怀着好奇之心,试着去探个究竟。
从资料上看,在龙泉市境内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一、历史源流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一个瓷窑系。
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境内山岭延绵,森林茂盛,瓷土等矿藏资源丰富,又位于瓯江上游,有便利的水路运输,加上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自然条件可称得上得天独厚。
早在三国两晋时期,龙泉的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越窑、婺州窑、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
龙泉青瓷的内容和形式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之一,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龙泉青瓷进行介绍。
一、内容:龙泉青瓷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器型、纹饰和釉色三个方面。
1. 器型:龙泉青瓷的器型种类繁多,有盘、碗、盏、瓶、罐、壶等等。
这些器型形态各异,既有简约典雅的古朴形式,也有华丽精致的繁复造型。
无论是器物的大小还是造型的复杂程度,都展示了制作者的匠心独具。
2. 纹饰:龙泉青瓷的纹饰主要有刻花、划花和涂花三种形式。
刻花是指将纹饰刻在器物表面,形成凹凸有致的图案;划花则是在器物表面用尖利的工具划出纹饰,形成线条的效果;涂花则是将彩料涂抹在器物表面,形成色彩斑斓的图案。
这些纹饰既有自然界的花卉、动物、山水等形象,也有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寓意深远的图案。
3. 釉色:龙泉青瓷的釉色以青色为主,但也有其他颜色的变化,如白、黄、紫等。
其中,青色釉是龙泉青瓷最具特色的釉色,呈现出独特的青瓷质感。
这种青色釉既有浓郁的湖石青,也有淡雅的天青,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二、形式:龙泉青瓷的形式主要包括胎体、胎釉和施釉三个方面。
1. 胎体:龙泉青瓷的胎体以瓷土为主要原料,通过制作、成型、干燥等工艺制成。
瓷土纯净细腻,质地坚硬,为制作高质量瓷器提供了基础。
2. 胎釉:龙泉青瓷的胎釉是指在胎体表面涂刷的一层釉料,用来保护胎体和增加瓷器的美观度。
胎釉要求均匀细腻,不得有气泡和露胎等缺陷,以保证瓷器的质量。
3. 施釉:龙泉青瓷的施釉是将釉料均匀地涂抹在胎体上,经过烧制后形成釉面。
施釉的工艺对瓷器的质量和外观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掌握好施釉的技巧,才能制作出色彩斑斓、釉面光滑的龙泉青瓷。
总结起来,龙泉青瓷作为中国传统的瓷器之一,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精美的形式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器型、纹饰还是釉色,都展示了制作者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同时,胎体、胎釉和施釉等形式的处理也为龙泉青瓷的品质和外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宋龙泉青瓷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详解分析瓷器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对古代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中,青瓷成为陶瓷的重要分支,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南宋的青瓷融合了中国制瓷工艺的精华,在瓷器制造领域独树一帜,被誉为青瓷皇冠上的灿烂明珠。
历史上的龙泉窑曾有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其产品远销海外,可是到了近代却渐渐衰落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重视龙泉青瓷的发展,许多生产厂家如同雨后春笋般兴起,关于龙泉青瓷的学术研究也渐渐增多。
一、南宋龙泉青瓷简介龙泉窑是南方青瓷的代表。
在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中心在江南一带,繁荣的商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皇室和富商的需求使得龙泉窑的青瓷产量大大提升。
外形设计、薄胎厚釉和装窑烧成等方面的技术突破赋予了龙泉窑青瓷精致实用、胎薄质坚和玲珑端巧的高品质,尤其是青色的表现得到了显著提高,釉色也更加晶莹剔透。
到了南宋后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形成了以造型和纹饰等元素为代表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特色1.简约质朴。
工艺的发展能让艺术创作变得更加简洁明快。
厚釉的出现让南宋龙泉青瓷更注重造型上的变化,线条的流动和细节的雕琢使得瓷器在整体上达到了流畅干净、灵动淡雅的展示效果。
装饰的简化是南宋龙泉青瓷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北宋到南宋,青瓷的图饰数量逐渐减少,其装饰的作用也被进一步弱化。
器物的造型和釉色的呈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旧有的刻花装饰法则被较新的堆贴花、浮雕和弦纹等手法替代。
在外部轮廓线条的处理上,南宋龙泉青瓷表现出了简约而大气的美,其主体部分上的装饰被删减和简化,线条变得柔和而顺畅,呈现出了简约质朴的美。
如中华博物网收藏的青瓷贯耳瓶,它产自宋末元初的龙泉窑,其瓶身的中腹部矮短,形如苹果,细长的颈部由正中向上伸出,在颈部的顶端处设置有对称的管状双耳。
整个瓷器的造型设计较为简洁明快、于沉稳中见大气,于精巧中见秀丽,长颈与短腹的对比使人感受到几分谐趣与美妙。
龙泉青瓷的介绍
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之一,起源于浙江省龙泉市。
它的特点是采用青瓷胎,釉面呈青色,质地坚实,釉面光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龙泉青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的发展是在宋代。
宋代时期,龙泉青瓷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当时的主流瓷器之一。
在明清时期,龙泉青瓷的生产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是选料,选择高岭土、石英砂、长石等原材料,经过混合、研磨、过筛等工序,制成瓷泥。
然后将瓷泥制成坯体,经过干燥、修整、装饰等工序,制成成品。
最后是烧制,将成品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使其变成坚硬的瓷器。
龙泉青瓷的釉面呈青色,是由于釉料中含有铁、钴等元素,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的。
青瓷胎的质地坚实,釉面光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龙泉青瓷的造型多样,有花瓶、盘子、碗、壶等多种形状,装饰也非常丰富,有刻花、刻纹、绘画等多种工艺。
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瓷器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了中国瓷器文化的精髓。
龙泉青瓷的历史与装饰特征|纹饰图案特点莲瓣纹饰的使用在龙泉青瓷中较为普遍。
六朝以后,作为“佛门圣花”,被赋予高尚和美好的含义,装饰在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中,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佛教文化的本土化,莲花题材渐失了宗教意味,被演化成各种图案、纹样,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内容。
海棠花也是古代工艺品中常见的造型或图案题材,因“棠”与“堂”谐音,象征“富贵满堂”。
凤首和凤体的青瓷装饰,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
在平面纹样上可以看到凤身上细致刻划的鳞羽,作放射状的尾翎,具有东方艺术的气质,造型上可方可圆,随意曲折,可变幻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在宋代,“凤”完成了附会世俗的标准定型,头呈鸡形,眼睛细长(所谓凤眼),喙短粗呈现鹰嘴状,以S形运动线和圆弧线组成凤身。
瓯江彩鲤太白尊夏侯文作用鱼作装饰,是我国传统的工艺手段。
“鱼”和“余”音同,“鱼”成了“富裕”、“年年有余”等吉祥的象征,是吉祥纹饰。
1.五代至南宋时期五代时期龙泉青瓷的纹饰以刻花划花为主,注重花纹装饰,在各式刻花内填以篦状器戳划而成的点线和弧线纹,题材有团花、重瓣倾覆莲和缠枝花、浮雕花叶加阴线凹刻的叶脉。
北宋纹饰趋向简练,风格由拘谨而变为奔放,动物类纹饰有鱼纹、鸳鸯、蝴蝶、雁、鹤、龙、凤等;植物类纹饰有全枝荷花(茎、叶、花)、百合、菊花、水草、牡丹花、梅花、蕉叶纹等;其他纹饰有灵芝纹、水波纹、垂枝纹等。
南宋龙泉青瓷的纹饰多样,有莲花、莲瓣、荷叶、蕉叶、如意等,动物有凤凰、飞雁、游鱼等,人物等立体纹样也极具特色。
用雕塑童子、佛像作为人物纹饰具有传统,历代有模印关公头像、模印瓷俑头像、雕刻瓷俑头像、雕塑人物像、雕塑西域人头像。
比如,宋元时期的杯盘上有贴花人物、印花人物纹、印花婴戏纹、刻花荷合童子纹、有刻花人物故事纹、刻花玄武朱雀人物故事纹,还有瓷俑、雕塑人物头像、有雕塑观音头像、有雕塑笑佛水注、雕塑瓷俑头像、雕塑荷合童子、雕塑露胎童子、模印人物关公;明代有刻花人物故事((陶渊明归隐图)、印花佛教人物纹、印花人物八仙纹、印花人物动物故事纹等。
龙泉青瓷人类对色彩的追求总是执着的。
在瓷器上青色一直是古代中国人追求和崇尚的最重要的釉色之一。
青瓷在中国陶瓷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开始发展一直延续到清代早期。
从宋代的一些青瓷琮、三足炉等器皿可以看出,青瓷作为青铜礼器的替代品使用,可见青瓷的地位,而明代因青花的崛起整个青瓷系统慢慢走下神坛开始衰败。
虽然后世偶有仿制但整体工艺水平已大不如前。
青釉瓷可根据颜色的深浅分为豆青、冬青、粉青三大类。
青釉发色以豆青最重,冬青次之,粉青最浅。
青瓷在地域划分中被分为南方青瓷系统和北方青瓷系统,北方青瓷系统的代表性窑口为耀州窑,南方青瓷系统的代表性窑口为越窑、龙泉窑、官窑、汝窑等。
北方青瓷的发展要晚于南方青瓷,瓷器的细腻程度和质量也不及南方青瓷。
我们今天要来了解的就是南方青瓷代表之一——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
龙泉窑始于五代,(也有说是三国两晋,因为龙泉当地烧制青瓷自两晋以来就有,只是当时并未形成规模,烧制的器皿粗糙,无自身特点,在实际意义上并不能视为一个瓷窑体系。
且历史文献对龙泉窑起始的记载并不是非常明确)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是中国制瓷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一、龙泉窑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一)五代到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
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品赏析(三)
元代:青瓷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品品种增多,器型增大。
从南朝鲜新安沉船及非洲发掘证明,此时龙泉青瓷销量比宋时大幅度增加。
龙泉境内瓷窑发展到330多处,大窑村仍为龙泉窑系中工艺造诣最高之地,是龙泉窑的支柱和骨干;在东区上严儿等村的元代窑址,还发现仿“哥窑”产品。
从元大都遗址发现的元代龙泉青瓷和琉田(大窑村)、源口、安仁口等窑址的元代残器釉下刻纹饰中,有元代官府用文字“八思巴文”,文明除了大量的民窑外,已有部分官办或半官办窑场,烧制供奉朝廷器皿。
后期,随着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
其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八角堆龙盘(元代)
兽头足大炉(元代)
元代
男佣荷叶灯(元代)
元代
大吉瓶(元代)的确像个吉字
花口贴花云鹤盘(元代)
元代
花口小碗(元代)
荷叶形盖罐(元代)
小盅(元代)
平折沿贴双鱼盘(元代)
“长命富贵”铭文碗(元代)
哥窑青瓷碎片:
后来,人们发现了一类与哥窑特征相符的,而与龙泉产的哥窑特征有别的器物。
此类器物亦为黑胎开片,紫口铁足,但其釉色多为炒米黄,亦有灰青;纹线为黑黄相间,俗称“金丝铁线”;用支钉支烧,
器型亦不同。
由于此类器物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出土,故被称为“传世哥窑”,而称龙泉所产为“龙泉哥窑”。
吉林省博物馆藏龙泉青瓷赏析
龙泉窑在今龙泉县内,大约创烧于北宋早期,历经宋、元、明三代,至清代前期仍有烧造。
我国南方青瓷烧制源远流长,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青瓷”,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而将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的龙泉青瓷,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吉林省博物馆藏历代龙泉青瓷200余件,现从中选出几件有代表性的龙泉青瓷予以介绍,并对龙泉青瓷的特征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北宋龙泉窑青瓷刻花带盖五管瓶(图1)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装饰艺术特色基本上是采用刻划
技法,刻划的纹饰清晰明亮。
这种表现方法是充分利用釉层厚薄所呈现出来的深浅不同的青色效果,坯体刻划纹饰的地方比坯体表面要深,施釉后凹下的部位积釉较厚而颜色深,所刻的纹样即清楚地呈现出来。
另外刻划时所用刀的变化有宽有窄、有深有浅,运刀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刻线的节奏与韵律,从而赋予刻划纹饰线条舒展、流畅自如的艺术魅力。
五管瓶是北宋时浙江地区常见的陪葬器物之一,也是龙
泉青瓷的一个重要器型之一。
它随龙泉窑的产生而出现,具有时代特点。
但五管瓶的消失则比龙泉窑要早,只存在于龙泉窑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中。
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五管瓶,通高32.9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1厘米,由上海文管会调拨而来。
此瓶通体饰以简练的仰覆莲瓣纹装饰,瓶盖为帽型,直口,圈足。
莲瓣全部采取双线刻划来表现纹饰,这件五管瓶的装饰手法虽简单,却显得丰富饱满,整个器物装饰层次分明,是件难得的装饰得体的好作品,是龙泉窑北宋早期的佳作。
2.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图2)
通高18厘米,口径3厘米。
圆口,方身。
瓶的上半部仿照商周古玉琮的形式,上狭下丰;下半部为方形座,座身四壁均饰卷草纹、花叶纹及镂空菱形纹,整个器形犹如一座小塔。
通体施青釉,釉色柔和、细腻莹润,玉质感较强,色调一致。
纹饰凸棱处显露白色,类似“出筋”。
作品显示了龙泉青瓷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意境及高超的制瓷工艺。
这件琮式瓶与习见的琮式瓶上下一致的造型不同。
五代至宋时,浙江地区盛行铸造金涂塔,这件瓶的下半部分似取金涂塔的造型,应是寺中供器。
从此瓶的各方面特征来看,
可定为南宋晚期。
这件琮式瓶是1975年吉林扶余县风华公社班德古城出土。
此处是扶余地区一处较大的古居住遗址,城内出土了许多历代瓷器和其他遗物,其中龙泉窑瓷器除此瓶外,还有一些瓷片。
它们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居住遗址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龙泉青瓷的流布范围已经十分广
泛了。
3.元龙泉窑湖绿釉贴菊花纹盘(图3)
馆藏传世品。
口径16.5厘米,高2.5厘米。
平沿,弧腹,矮圈足。
胎骨坚实厚重。
釉色呈浅湖绿色,柔和淡雅。
内底中心贴一朵红色菊花,为露胎烧制。
图案规整却无板滞之感,红绿相映显得典雅秀美。
贴花也是元代龙泉窑盛行的装饰技法之一,除了继承传统的施釉贴花工艺外,还应用了露胎贴花。
露胎贴花主要是利用贴花胎中的含铁量与烧成最后阶段一定量的氧结合,经两次氧化后,呈现出三氧化二铁的红褐色泽,与龙泉瓷器的青翠釉色相映生辉,产生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
据一些学者考证,露胎贴花是受垫饼的启示产生的,后来逐步发展成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手段。
元代龙泉窑生产的规模十分庞大,产品供应海内外市场,并烧制了许多大型器,出现了诸
如贴花和刻花的结合、堆塑和刻花的结合等新工艺,这一切显示,龙泉窑在元代仍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4.元龙泉窑观音像(图4)
馆藏传世品。
通高24.2厘米。
观音为堆塑素烧坐像,头戴花冠,外有长披肩,胸配缨络,庄严肃穆,神态安详。
外部为一椭圆形龛,龛上部有卷云环绕,底座上饰一周海水波纹,在碧绿的釉层笼罩下或隐或现。
像前左右有二童子作侍奉状,显得虔诚毕敬。
右侧置一净瓶。
全器除观音外均施青釉,釉层肥厚光亮,玻璃质感强。
元代龙泉窑的制品,一般来说都有玻璃质感,这是元代龙泉青瓷的一个特点。
元朝崇尚佛教,并将佛教中的观音菩萨演化成妙庄王的三女儿,在民间流传极广。
因此,元代的瓷制佛像尤其是观音像数量众多,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都生产各个品种的观音像,以供应民间供奉所需。
5.明龙泉窑青釉刻花罐(图5)
馆藏传世品。
高26厘米,外口径10.7厘米,腹径20.5
厘米,底径10.5厘米。
丰肩,上腹鼓,下腹内收,束腰,底微外撇。
肩饰一周刻花云纹,腹为缠枝牡丹,底部为凸条状刻纹,圈足,无釉。
6.明龙泉窑青釉人物大碗(图6)
1972年扶余油田机砖厂出土。
口径17.8厘米,足径6
厘米,高9.8厘米。
敞口,弧腹,圈足较高。
外口沿与内壁上部饰连续回纹,内壁中部印三组人物故事图案,中间以景物隔开,内底为菱花纹。
胎骨较厚,遍体施青釉,釉色浅碧、润洁,布满开片。
明代龙泉窑使用石灰碱釉烧青瓷,这与宋元是一脉相承的。
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较大,不易流釉,釉层可以施得很厚,而且烧成后外观柔和,温润有玉感。
从明代开始景德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瓷都,在中国的制瓷业领域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
相比之下,龙泉窑的生产技术趋于保守,日渐衰落,全国很多瓷窑都存在下滑甚至停产。
尽管如此,明代生产的龙泉窑瓷器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其中不乏质量上乘的佳品。
如青釉刻花罐和青釉人物大碗,纹饰精美,釉色纯正,是明龙泉瓷中的精品。
(编者:在最近的龙泉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在明初的地层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瓷器物,证
明龙泉窑在明代初期仍在烧造宫廷用瓷。
)
7.清龙泉窑青釉盖盒(图7)
通高21厘米,口径29厘米,子母口,直腹、圈足。
盖面等距离刻蝙蝠五只,盒身以系耳为界分为两区:一区为牡丹与荷花,另一区为菊花和梅花,并分别配以五言诗句“春牡百花王”、“夏荷满池中”、“秋菊多佳色”、“冬梅映雪芳”,象征“五蝠(福)临门”、“四季平安”。
盖沿刻划几何纹一周。
龙泉窑在清代很少能烧出上佳的器物了,而且自康熙以后基本上处于停烧状态,传世的清代龙泉窑器物多为景德镇仿烧的。
清代龙泉窑瓷器釉面缺乏厚润如玉的感觉,稀薄泛黄,已经失去龙泉青瓷不尚纹饰、以神胜形的传统风格。
这件盖盒,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些胎釉上的缺陷,但它的造型和装饰都很别致。
它的装饰手法为刻划、压印并用,纹饰丰富多彩、别开生面,布局规整,是清代为数不多的龙泉青瓷中的一件精美之作。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