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1(+教案) 人民版11优质公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34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案
在制定教案时,教师们需紧密结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教材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明
确性和实现性。
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
和应用。
教案的开篇应概述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例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确立学
生对课程内容的初步认识。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
角色扮演或是历史场景重现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案应涵盖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
批判性思考。
例如,在讲授“明朝海禁政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讲述政策的实施过
程和影响,还应鼓励学生探讨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动因,以及这一政策对后世的长远影响。
教案中还应包含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有效地记忆历史年代、人物和事件,如何
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等。
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与反馈环节也是教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在教案中设计合理的评价机制,如课
堂提问、作业布置或小测验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
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教案的结尾部分应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提出延伸思考的
问题,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和自我探索提供方向。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重要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原因与结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发展批判性思维。
4.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为主题,重点探讨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以及鸦片战争等关键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 讲授与引导: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加深对事件的理解。
- 视频资料:使用历史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于“海禁政策”和“鸦片战争”的初步了解。
知识讲解- 详细讲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分析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探讨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互动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影响。
- 各小组就海禁政策的正反两面进行辩论。
-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视频学习- 播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认识。
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本课的关键点和难点。
-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现场解答。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洋文化影响”的短论文。
- 准备一个关于“海禁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的小组报告。
教学反思- 教师需反思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
-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微专题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专题剖析】一、秦汉时期1.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夷越,设置三郡。
2.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1)北面:对匈奴,先和亲,后出击。
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窦宪。
两大战绩: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2)西面: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
(3)东北:设乌桓校尉;公元前108年,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四郡。
(4)南方: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置郡县。
(5)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
3.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派使者到达洛阳。
(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和鸿胪寺。
2.隋朝(1)北方,东突厥遣使入朝,接受管辖;西突厥与隋朝密切往来。
(2)岭南地区:589年,隋文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以当地的豪强大姓任郡守、县令。
(4)流求:607年、610年,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等抵达流求。
3.唐朝(1)北方: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西北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南:640年,文成公主入藏。
710年,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数次会盟。
(3)云南: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后唐朝多次册封南诏首领。
(4)边疆管理机构,有大都督府、都护府、羁縻州等。
今新疆地区,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
4.对外关系(1)隋炀帝命裴矩驻守张掖,管理与西域的通商事务。
(2)608年,常骏出航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
(3)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学习佛教文化,并编著《大唐西域记》。
(4)日本向唐朝多次派出遣唐使,伴有留学生、留学僧等。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成社会转型。
(5)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套)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了解这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内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学情分析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高中新课程。
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建议1.教法:情境导入启发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创设问题,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2.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法。
逐步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14.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