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 格式:doc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12
读史阅世: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反革命政权,是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统治,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作为新军阀统治的特点是:他们利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幌子,在“革命”词句掩盖下,实行反革命独裁统治。
表现在对内政策方面,南京政权建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实行“清党”,明令通缉共产党领导人、工农运动领袖、国民党左派人士等共197人,这说明这个政权从成立之日起就与人民为敌。
表现在对外政策方面,则是口头反帝,实际卖国。
蒋介石曾密令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改为“和平奋斗救中国”,又把废除不平等条约解释为同帝国主义“协商而废除”,竭力向帝国主义列强讨好。
1/ 1。
第十七讲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内政外交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立即着手建立中央政权。
4月14日,该集团首要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因到会委员不足半数而改为谈话会。
会议决定:定都南京;不承认武汉国民党及中央党部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恢复1926年7月规定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权,等等。
鉴于谈话会不合乎国民党的法统,不能代替中央全会或常务委员会,该集团又以“中央政治会议主持一切”为由,于17日在南京召开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18日起在南京办公。
18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南京举行国民政府成立大会,至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设政府委员会,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邓泽如、蔡元培、李宗仁、古应芬、柏文蔚、陈铭枢等为委员,以胡汉民、张静江、伍朝枢、古应芬等为常务委员。
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外交部、大学院、法制委员会等。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军事委员会由广州迁南京办公;成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成立总司令部指挥下处理战区政务及战时军需,交通筹备的战地政务委员会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蒋介石虽没有担任政府的最高职务,但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军权,实际上主宰着这个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面对的是十分尖锐的党争和政争。
是时,国民党内的三个集团(即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上海的西山会议派、南京的蒋介石集团)都力图享有国民党“正统”地位。
而以中华民国冠名的政权,则有奉系张作霖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军政府”,国民党汪精卫集团控制的武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控制的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面对这种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充分地运用纵横捭阖的能量,在此后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在先事取得国民党内部主要政治集团统一之后,进而又取得了全国政权的统一。
本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形成了宁、汉对峙的局面,随时都有可能兵戎相见。
鉴此,在宁、汉之间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冯玉祥于7月中旬分别致电宁、汉双方,提议“先解决北京后解决党内责任问题”1[①]。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导入:从1927年以“上海征服者”形象首次登上《时代》封面,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
这既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浮沉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浮沉缩影。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封面故事里讲述了一周以前的上海,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布尔什维克”与美国水兵发生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背后的较量中,蒋介石被美国人寄予厚望。
美国人笔下1927年的蒋介石,已经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光头形象。
画面上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呼应着画像下对他“蒋介石将军”的称呼。
8天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四·一二”由此成了第一次国共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那么孙中山逝世后的一直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介石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国共两党在北伐后各自的前途和命运又将如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的失败:(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分裂国共合作的。
展示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及廖仲恺先生像。
廖仲恺是伟大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伙伴。
他早年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同孙中山流亡日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等职。
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国民党右派买凶暗杀遇刺牺牲。
——暗杀左派人士廖仲恺(黄浦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就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向右转的一个标志,也是日后政变的前奏曲。
(2)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蒋介石是革命队伍中披着伪装的阴谋家野心家,早在北伐前,蒋介石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活动。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
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依据地图:南京武汉北京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学案一、学习内容与要求(一)知识要求1、“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A2、东北易帜与国家的统一A3、改订新约运动A(二)能力要求掌握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的能力二、学习过程(一)、阅读教材108-110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背景:2、时间★:探究1:“国民革命”始于国共合作,终于国共分裂,其失败原因是什么?又有什么历史教训?客观因素: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反革命阵营力量强大,国民党反动派互相呼应,以政变的形式袭击共产党人主观因素:中共处于幼年阶段,缺少政治经验。
(中共某些领导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认识不清,对国民党右派妥协退让。
共产国际帮助了中国革命,但是也做出了不少错误的指示。
历史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进行武装斗争。
二、改定新约运动★探究2:近代中国,列强是怎样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1、原因:蒋介石为了缓和各阶层人民的反帝情绪,树立自主形象,巩固统治地位,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外列强扶植蒋介石集团,在确保总体利益不失的前提下,表示可以作出适当让步。
2、成果: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探究3:结合近代史,近代我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概况?对中国有何影响?3、意义:改定新约运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是并为从根本上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收获与反思】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据文献记载:1927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出现了唯一的一次负增长时期,有六万多党员锐减到一万多党员。
究其原因,主要是()A、国共合作,共产党员纷纷加入国民党B、北洋军阀残酷镇压革命,屠杀共产党C、在北伐战争中,大量共产党员英勇牺牲D、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镇压共产党2、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的标志是()A、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B、宁汉合流的实现C、张学良东北易帜D、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3、作为中华民国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关税,1913年总收入为1697万元,1928年上升为17914万元,1929年为27554万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识记知识点: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东北易帜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
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3)“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
4)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改革: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紊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规定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使用银两。
废两改元的实施,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
2)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导致金融恐慌。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1936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所有粮税完纳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金属货币。
法币改革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改订新约运动:改订新约的内容及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考虑通过外交途径,修改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但后者并未实际执行。
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其主要的外交政策是:A. 完全依赖西方列强的支持B. 力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主权独立C. 主动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D. 对外采取封闭保守的态度2、1928年的“改订新约运动”主要目标是:A. 增加对日经济援助B. 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C. 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D. 推动国内工业发展3、题干: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其初期的主要任务是:A、巩固国民革命成果,发展经济B、维护国内和平,抵御外侮C、恢复国家统一,重建中央政府D、推进民主改革,实现民生幸福4、题干: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立场是:A、坚决抵抗,捍卫国家领土完整B、妥协退让,寻求和平解决C、中立观望,等待国际干预D、消极抵抗,避免战事扩大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A. 实行盐业专卖制度B. 推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改用法币C. 实施土地改革政策D. 加强对外贸易管制6、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哪项外交政策尤其是与日本的关系上,引发了较大的争议?()A. 实行不结盟政策B. 积极推行友好外交C. 对日态度摇摆不定D. 门户开放政策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其主要措施?A. 实施训政B. 推行土地改革C. 加强军队建设D. 发展经济建设8、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力求废除不平等条约B. 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C. 完全放弃了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抵抗D. 尝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9、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对日本进行军事反攻的战略是:A. 第一、二、三次围剿B. 土地革命战争C. 抗日战争D. 淞沪抗战 10、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B. 恢复国内政治稳定C. 盲目追求工业化D. 抗击外部侵略11、《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下列哪项措施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进步?A. 强化中央集权B. 推行保甲制度C. 实施宪政改革D. 放宽民族禁锢,促进民族融合12、《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下列哪项事件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A. 1932年九一八事变B.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C. 1936年西安事变D.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剿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实行的军事行动被称为() A. 北伐 B. 土地革命 C. 南征 D. 围剿14、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 独立自主 B. 联苏抗日 C. 亲英美 D. 不结盟15、以下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A、进行土地改革B、推动农业现代化C、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D、制定外贸政策16、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下列哪一项政策是为了争取支持抵抗侵略?A、与苏联签订《国防协定》B、切断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C、与德、意、日三国签订《反苏互助条约》D、与国民政府内部的反对派进行协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至1937年间的主要外交政策及其背景,并分析这些政策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
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依据地图:南京武汉北京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二)教学过程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统一1.“四一二”政变放映短片“四·一二”政变【问题】通过观看记录片依次回答:(1) 蒋介石发动政变所依靠的力量是?(2) 打击镇压的对象是?(3) 代表哪些阶层的利益?(4) “政变”改变了谁的政治目标?因此叛变革命的原因是?(政治目标不同,达成目标的方式不同)(意图:学生从层层深入的小问题中开始理解南京政权的性质)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南京国民政府。
“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武汉国民政府的态度当时的武汉国民政府的态度是不承认,但到7月15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出示汪精卫图:汪精卫,曾追随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试图刺杀清王朝摄政王,“四一二”政变后,对蒋介石另立政府不满。
那么他是否和蒋介石的政治立场有本质的区别呢?通过对共产国际的一份秘令的分析,我们来了解他的政治立场。
这份秘令就是共产国际发出的《五月指示》。
出示文字:《五月指示》一、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二、在湖南湖北组织一支由2万名党员和5万名工农组成的工农革命军;三、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有旧思想的一律驱逐;四、组织革命法庭审判反革命军官。
在中共成立早期,共产国际是其经费的重要来源,因此很多事情不得不听命于共产国际。
在1927年,面对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共产国际给中共下达了一个指示,并派印度人鲁易转交给武汉的中共中央,但路易认为汪精卫是中共的铁杆支持者,便首先将这份密令交给汪精卫看了,目的是表示对汪的信任,希望汪和中共能共同奋斗。
汪精卫则认为这份密令与国民党的革命方式相距甚远。
他认为,共产国际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由下级没收地主的土地,违背了国民党关于由国民政府下令没收土地的主张,与三民主义相冲突。
他认为击共产国际关于武装工农、改造旧军队的指示,会动摇国民党军队;改组国民党和组织革命法庭是破坏国民党的组织。
【问题】从汪精卫对五月指示的态度来看,与蒋介石对革命的态度是否有本质区别?(同样惧怕工农运动)因此,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七一五”政变。
在此次会议上汪精卫说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问题】提问:大革命“败”在哪里?(与北伐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目标相背离)3.“宁汉合流”话分两头,共产党经过第一次国共分裂后,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后,形成宁汉两个政权激烈对抗的局面。
蒋介石领导南京国民政府,南京简称宁;汪精卫领导武汉国民政府,武汉简称汉。
经过七一五政变,他们在共同反共的基础上开始寻求合并的方法,并最终在1927年9月,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合并,宁汉合流至此完成。
出示文字:宁汉合流宁汉合流是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合流。
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统一于南京。
4.国民党继续“北伐”大家翻到教材105页,看地图,宁汉合流后,国民政府是否就统一了中国呢?(没有)因此,他们的下一步目标是?继续北上,统一东北。
再次出示北伐战争示意图。
【问题】此次北伐与先前的北伐有何不同?(此次目标是统一,之前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代表军阀利益和帝国主义利益的政权,这次统一则是为了建立和巩固大资产阶级大地主政权。
)这次北伐统一的方式还会是战争吗?我们来看下面的短片:5. “皇姑屯炸车案”和“东北易帜”放映皇姑屯爆炸案和东北易帜的相关内容。
【问题】关于“皇姑屯爆炸案”的真相,是如何得出的?(意图:能根据视频,了解研究近代历史的信息来源:传记和档案。
)出示图片:旗帜的改变【问题】(1)“东北易帜”对南京政府的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政治上的统一全国)(2)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3)“东北易帜”对日本的影响?(意图: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到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能感受张学良的爱国之心)二、币制改革国家统一后,政府下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建设)经济决定政治,要稳固政权,还需先稳定和发展经济。
统一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将会树立什么样的政府形象?一起来看他的对内对外政策。
1.货币的演进出示:三、南京国民政府内政之币制改革132549681710【问题】观察三组货币,打乱顺序的碎银、银元、法币,并,如何进行比较分类?他们流通的大致时间顺序应该是?原因(形状、分量等比较,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引导学生得出:归类的碎银、银元、法币三组货币A组B组C组2.1933年3月“废两改元”在我国货币史上,白银自汉代已逐渐成为货币金属,到明代白银已货币化,中国真正成为用银之国。
但实行的是银两本位制,以金属的重量计值。
中国疆域辽阔,货币制度一直很复杂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并且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
1933年3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实行银币本位制。
银币本位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
出示:图片:墨西哥银元大清银元孙洋袁大头1933年3月“废两改元”墨西哥银元,俗称鹰洋。
是世界金融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货币。
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先后在秘鲁等地发现大银矿,此后三、四百年,巨额美洲白银源源涌出,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
按照欧洲传统,西班牙人在本土和美洲殖民地铸造大银币(PESO),以供贸易之用。
1821年墨西哥独立,西班牙PESO 停铸。
1823年开铸墨西哥PESO ,图案则改变,正面镌墨西哥国徽,为一只鹰两翅奋张,作侧视状,口衔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
上端镌字,意为墨西哥民主共和国,下为橡叶之圈。
流入我国后,因鹰徽图案被称为鹰洋。
宣统二年,正式采用银本位,以“元”为货币单位,名为大清银币。
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公布《国币条例》,正式规定重量七钱二分、成色89%的银元为我国的货币单位。
“袁大头”银元就是这样铸造成的。
但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币——“孙中山头像”银元。
货币的统一为接下来的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3.法币政策:出示材料:1927-1936年中国GNP 总量及增长速度情况表(单位:亿元)年份GNP GNP 年份年份GNP GNP 增长率%增长率%1927 248.58 1932 294.7 3.151928 257.11 3.431933 294.6 -0.031929 266.26 3.561934 269.0 -8.71930 276.21 3.731935 290.9 8.141931 285.70 3.44 1936 309.4 6.36注:本表摘自赵新安:《1927-1936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问题】根据表格,经济发展中有何重大变化?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法币政策的推行:1935年11月法币政策内容根据四家银行发行的法币,得出改革的内容包括:统一货币发行权。
以中国、中央、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位法币。
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均用法币。
原因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关系密切。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高价购银元。
银价的上涨为投机家们造成了牟取暴利的良机,一时间投机商、冒险家趋之若鹜;外国在华的银行家更甚,他们用轮船甚至兵舰装运白银出口。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恶果:一是人心浮动,在京、津等大城市,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迫使许多银行停业或倒闭;二是由于美国商品廉价倾销,造成中国贸易严重入超;三是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
财政金融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蒋介石政府必然放弃银本位而实行前面所说的法币改革。
出示材料,补充法币政策的影响。
【问题】根据下面表格的数字和材料中的数字,总结法币政策的实施,对南京政府会产生什么影响?法币政策影响法币政策还消除了银价上涨造成的货币升值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对外贸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1936年初,对外贸易出现了几十年来所未有的盈余。
虽然后来继续出现贸易赤字,但相对赤字出现了明显改善。
1936年,全国出口增加1.3亿元,而同期进口增加值为0.3亿元。
注: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6页。
引导学生分析:法币政策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补充:实际上,大官僚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包括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江浙财阀,曾支持过蒋介石,他们在南京政府的重要部门任职,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官僚。